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任敏、李璐、林虹(2008)。《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Burt, R. S. (2009).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導讀者: 朱蘊兒                    

原作摘要:

全書共分7個章節,主要對競爭的社會結構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競爭的社會結構、理論模型、盈利、節點一結構二元性、犯錯誤和求生存等。結構洞理論是羅奈爾得·伯特結合奧地利學派和格蘭諾維特的網路分析於1992年提出的。伯特認為,在社會網路中,某些個體之間存在無直接聯繫或關係間斷的現象,從網路整體來看,好像網路結構中出現了洞穴,這就是結構洞。而將無直接聯繫的兩者連接起來的第三者擁有資訊優勢和控制優勢,因此,組織和組織中的個人都要爭取佔據結構洞中的第三者位置。


重點整理:

1.  結構主義認識論:You are what you relate to. 人由他所處的關係網絡決定。

2. 分析網絡的思路:①將關係視為通往資源的【通路】,ex.兩級傳播、(女性)職場升遷

                  → 某個人可調用的資源是視乎與他最接近的人的資源而定

                     → 誰和他最近?社會身份相近、結構同質性高的人

                               → 關係網絡之重疊部分越多、結構同質性高,共同利益越多,更容易互相信任  *強調同質性、重複關係

              ②將關係視為【社會資本】


3. 關係之為社會資本:①由關係雙方共同擁有;②與其佔有的社會網絡之規模與異質性相關

ex.擁有的網絡規模決定職位高低


4. 網絡異質性(基本論點):多樣化的網絡比同質性網絡更能帶來利益

非重複關係 >> 重複關係 → 結構洞


5. 網絡利益:信息利益(直接)+ 控制利益(間接)

 信息利益:以三種形式存在,通路(訊息流入)、先機(速度)、舉薦(訊息流出),網絡在賦予一部分人接觸資源之特權時,也同時在排除一部分無法接觸到權力之人,兼具連結性與限制性。

擁有信息利益者:①位於信息發佈的位置 ②位於信息通路之要塞(結構洞)

 控制利益:第三方策略,利用競爭關係獲利 

①在追求同樣關係的兩個以上節點中做第三方,ex.待價而沽的拍賣制度

②在彼此衝突的兩個以上節點中做第三方,ex.挑撥離間的分而治之策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中國的階級鬥爭,以內鬥消耗反抗者能量、轉移注意力


6. 結構洞:非冗餘節點之間的關係斷裂,也就是說,彼此之間存在結構洞的兩個人向網絡貢獻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是可累加的。這也是結構洞為何重要,因為一旦將其連接上,網絡就可擴增異質性群體。

*另一種簡單的定義(劉軍,2004):兩個行動者之間不是以距離1相連(不直接相連),則說這兩個行動者之間存在結構洞。


7. 結構洞對於理解網絡的突發行動來說非常重要,它是浮現的,是看不見的非冗餘關係,只有缺席時才看得見(White & Blake & Burman, 1982)

 重複、冗餘的兩種情況:

凝聚力冗餘:關係人之間為強連結 ex.擒賊先擒王,認識一個A’就好

結構等位冗餘:擁有同樣的關係人,結構上同等位置

 兩個指標不獨立:有強連結的關係人也傾向於結構等位,ex.密友朋友圈重疊


8. 除了中心性外,加入新的變數:有效規模efficient size、約束constraint。

有效規模代表該節點初級關係網絡中缺乏結構洞的節點數,即初級關係網絡中非冗餘數。

約束,與「連結效率efficiency」負相關,指標值越大,存在結構洞的可能性越小。若某個行動者的約束指標為 0,則說明該行動者與許多節點相連,且這些連接節點之間沒有連接,因而存在許多結構洞。


9. 次級結構洞:次級關係人之間不直接連結,則稱有次級結構洞存在。

A.市場  你

僅存在初級結構洞

B.多重中間人

僅存在初級結構洞而不存在次級結構洞

C.小群體 ex. 宗教團體  你

不存在初級結構洞也不存在次級結構洞

D.層級群體 ex. 公司,可分化離間  你

存在初級結構洞與次級結構洞

 當初級結構洞與次級結構洞都不存在的情況,如圖B,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① 正面:關係人能輕易觸及一個異質的、高密度、大規模的網絡。

② 負面:該小群體內的節點對關係人的間接約束力(constraint)很高,他們團結能消除談判劣勢,也即次級結構洞被填平后可以消除初級結構洞帶來的議價優勢,導致關係人的自主性低下。

→ 要結合其他關係人團體的關係考慮。

10. 中心團體:結構中心可能是一個點,也可能是一個點集,一般來說關係人團體的凝聚力提升會有助於提升他們的自主性,如高密度的意見領袖團體、精英團體之形成會成為他們保護共同利益的屏障,如趙凌雲(2006)對分化型村莊的研究就揭露了政治精英團體是如何操縱結構洞所帶來的控制利益,又如羅家德(2005)發現當佔據較多結構洞的中間人團體有意控制資訊的流動時,結構洞的存在也有可能會成為阻絕資訊流通的瓶頸和蓄意競爭的空間。

① 賣方市場

② 「企業家噩夢」

11. 如何識別中心團體?

Junior:UCINET的CORE/PERIPHERY計算模型就可區分出核心、邊緣和外圍三群點,區分方式是按中心度排序,再在中心度驟降的斷裂處切分出不同區塊,仍有主觀臆斷成分在。

12. 結構洞深度:

表一:結構洞深度

 節點之間的凝聚力

與群體等位 無 有

無 有結構洞 淺結構洞

有 深結構洞 無結構洞

→凝聚力低,不可替代性增高,就有結構洞。

→凝聚力高,但結構不等位,背後連結著不同的群體,是不同群體的信息入口,則仍然有淺結構洞,當他們所屬的群體利益高於二者的強連結時,離間發生。

13. 圖論中,圖形本身居於次要地位,重要的是數字代表的關聯模式。因而圖論專家對兩點之間相對位置、邊的長短、點和標籤的大小並不關心。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社會網絡其實分析的就是我們熟悉的「關係」,而結構洞理論討論的核心是個體在結構中的自主性,以及網絡中的節點從單獨到團結的力量變化。

結構洞理論認為不完全、不平等的結構可以帶來利益,因而追求中心化、分化。所以視覺化上,結構洞理論不適合使用Fruchterman Reingold這種演算法,因為它會將點均勻地排成球形,而不容易顯現極化、分化的形狀。

解釋的困難:關係的複雜程度高,如何定義邊。比如結構洞里主要討論的是市場競爭關係,是「零和關係」,因為時間、金錢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網絡訊息傳播成本很低,是「非零和關係」。對應來說,傳統媒體中的消息來源選擇與版面排布就是零和關係,而社群媒體中的關注、追蹤關係也比較像零和關係,對某人多關注一點就會對其他人少關注一點,更適合用結構洞理論進行分析,而轉發路徑就比較像非零和關係,一個人可以轉很多個人的推文。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王陆、马如霞(2009)。〈意见领袖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作用〉,《电化教育研究》,1:54-58。

劉軍譯(2007)。《社會網絡分析法》。重慶出版社。原著:Scott, J.(200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Sage.

趙淩雲 (2006)。〈結構洞與政治精英的控制優勢——一個分化型村莊的個案研究〉,《蘭州學刊》,5 :165-167。

20141111水火計劃讀書會_結構洞_朱蘊兒.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