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emics in the age of Twitter: content analysis of Tweets during the 2009 H1N1 outbreak.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Chew, C., & Eysenbach, G. (2010). Pandemics in the age of Twitter: content analysis of Tweets during the 2009 H1N1 outbreak. PloS one, 5(11), e14118. 


導讀者: 李瑞娟 

原作摘要: 

此篇為健康傳播的案例研究,以 2009 年爆發的 H1N1 疾病,來看 Twitter 上全世界的用戶對 於此事件的知識轉譯、公共討論趨勢, 目的主要有三:第一,監測關鍵字 H1N1 到 swine flu 的 使用,去建立創造一個監測系統。第二,利用自動編碼和人工編碼的內容分析,包含較質化的推 文內容分析、情緒和來源,做公眾情緒與事件發展的對應比照。以及第三,讓 Twitter 成為一個 能反映即時內容、情緒和公眾趨勢追蹤的有力工具。 在調查災難事件時,許多熱門的方法往往去測量公眾的接受度,但研究者認為此種研究取向 耗時耗錢,因此建議使用並評估 Twitter 互補的資訊監測方法。研究者以兩百多萬則的推文,來 看 H1N1 到 swine flu 的知識轉譯過程,是預設了一個專業與非專業框架在關鍵字上,研究期間公 眾和媒體的推文,使用 H1N1 這個術語的推文比例從8.8%攀升到40.5%,研究者認 為媒體佔有重要角色。而公眾的情緒變化,通常也和大型事件的發展緊緊相扣,官方的教 育或宣傳也因而能從此下手。


重點整理: 

前言 

在公共衛生的領域,傳統上都是紙媒與電視媒體,從公共健康的官方機構傳遞訊 息給大眾,而且在危機的事件上強化與淡化它,扮演一個主導者角色,但從重大的公 共衛生災難 H1N1 事件上,網路已經成為媒體在流行病報導上最頻繁使用的資訊來 源。既然大眾已逐漸成為知識傳遞、過濾與擴大的推手,對公共衛生專家來說,在災 難發生期間,建立一個監控線上公眾回應與接收的回饋環節,從中去檢視專家擬定的 知識傳遞策略,並作為未來傳播和教育的宣傳口號。 新的「資訊監測」方法像是 mining 等在即時的要求上,易得性高,且 Twitter 是 一個很適合做長期文本挖掘和分析的對象,因為字數不多並且能看出與追隨者的動向 傳遞。Mining 的優點在於,數據能提供立即的公共意見和行為上的回應,不只透過量 化分析,也能從質化分析(例如一篇瀏覽量最高的新聞報導)看出什麼能抓住公眾的 目光。  


方法 

建立了一個公開來源的資訊監測系統 Infovigil (http://www.infodemiology.org/#),持 續地從 Twitter 的 API 撈取原始資料。由關鍵字出發,蒐集可取得的公開推文存在一個國際性的 資料庫裡。時間階段為 2009 年的五月一日到十二月 31 日,共兩百萬則推文包含使用者 ID 和時間, 也在 2009 年九月起記錄被轉引的網頁,此資料庫主要被用來作為研究的主要資料來源,而全部的 數據分析是用 SPSS。 

數據蒐集與資料庫 

(1)知識轉譯:

H1N1 vs. Swine Flu 為了建立一個知識轉譯的指標,測量術語如何轉換,從口語的詞彙「豬流感」 到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的「H1N1」,在比例上英語的推文中,有「H1N1」的呈現 線性的衰退。推文同時有 H1N1 和 Swine Flu 也列入撈取的範圍,但並不算在 H1N1 與 Swine Flu 各自的比例中。 

(2)人工編碼內容與情緒分析 

質化的人工編碼,時間挑選從五月 11 開始,四個禮拜為一周期的星期一共 計九天,挑選星期一的原因是,只要看的是趨勢變化,所以避免掉抽取每日樣本 數會存在的人為尖峰,挑選的這些樣本依據可行性,決定每小時為隨機抽樣 25 則推文(一天六百則),足夠捕捉每日的「快照」,且能避免貼文時間的誤差。重 新轉發或回推的推文,被排除在樣本外,避免特定的熱門同樣內容推文或廣告。 非英語推文也會被排除,因為翻譯不可行。 編碼規則六大分類:來源、直接或非直接個人經驗(例如,我得了豬流感)、 個人反應或評論(例如我很怕H1N1)、笑話、和H1N1相關的商品與不相 關的貼文。且有臉部表情的推文也被算進情緒分析裡面,例如 lol, -_-。 

(3)自動編碼與情緒分析 

如果一則貼文有多種情緒,會被重複計算,而中立或模糊的情緒就不會被編 碼。自動編碼的樣態,有十大類:幽默、關心、挫折、冷靜、舒緩、誤報、個人 經驗、個人意見、連結來源、問題發問。被歸類到誤報的情形,除了笑話以外, 如果內容不符合文獻標準,例如疾病控制中心的科學宣稱,或是可信度高的線上新聞來源宣稱(字眼例如化學攻擊、真實故事)。

 Infovigil 透過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對關鍵字和片語作內容分類, 功能有即時分析和推文視覺化。過濾的標準和人工編碼一樣,過濾掉重複貼文和 轉貼文,常見的拼錯單字、情緒、網路俚語、關鍵字變異都算在內。為了有效分 析,自動化的編碼會以卡方檢定檢視自動化的概念,是不是和人工編碼的趨勢相 近。執行這個效度以每周檢驗去看。 推特上的公眾態度,能以 Infovigil 的自動撈取數據直接去做視覺化圖表,例 如在幽默這個分析所得到的分析圖表上,會有研究期間的最高峰,從中可以重新 去看當天的媒體報導是什麼,或者當天有什麼額外的事件影響這些高峰。  


結論

 (1)知識轉譯 

研究期間使用 H1N1 的推文比率從8.8%攀升到40.5%,代表推特使 用者逐漸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的術語,到了9月1日後的使用便和豬流感一樣普 遍。媒體和大眾逐漸採用H1N1,作者認為主要還是媒體的力量影響,媒體對 於術語的選擇不能被低估,因為他們擁有主要資訊傳遞的影響力,而字彙的選擇 上,也同時會鼓勵或不鼓勵特定的行為。 


(2)人工編碼與情緒分析 

過去的研究颶風發現,有一半的貼文有URL,但是從這事件來看,最被普遍推 文的是H1N1相關的貼文,顯示出社交網絡在災難中是快速的傳播與擴散。並 在內容分析上,分析 5395 則貼文發現,推文包含來源和個人經驗,呈現成長的趨 勢。但笑話和個人意見則減少,推文中表達幽默、挫敗、冷靜越來越不常見。主 流和地方新聞網站被引用的比率顯著下降,而新聞部落格和社交平台的網頁增 多,其中並無呈現特別明顯的趨勢,但是以非線性的樣貌呈現。 


(3)自動編碼與情緒分析 

在變動明顯的兩波高峰階段,H1N1相關的貼文絕對伴隨著H1N1的重大新 聞事件,例如一大高峰在6/11,相對應的事件是WHO的流行病第六層級聲 明,在這天幽默的推文降低,且挫敗的推文增加。第二波高潮10月到11月, 原因是H1N1在美國開始流行,個人經驗類別的推文中,開始出現許多H1N 1接種。某則推文要求媒體和大眾,以H1N1的字眼取代豬流感,結果之後豬 流感的推文真的減少。 


討論 

1. 錯誤資訊在人工編碼中,被辨識的只有4.5%,雖然到了八月之後也就沒有發生這情 況,但追蹤錯誤資訊的推文,對於公共衛生也有用途,可以著重資訊的需求並製作出線 上和現下的宣傳。 

2. 90.2%的推文都有提供來源讓網友確認是否可信,雖然這些連結大多是主流或地方 新聞網,但在資訊的供給與需求上,第二大網站來源例如社交平台,會隨著時間增多。 

3. 使用者的推文缺乏對線上健康資訊批判性的評估,且政府權威單位也很少被引用,權威 的消息來源還是不夠。但隨著時間推移,使用者喜歡官方實用的消息來源。

 4. 挑選兩個關鍵字,代表著什麼意義沒有進一步討論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1. 研究者不僅只能分析撈取的數據,數據背後的用戶,意即事件的發聲者,主要是哪個 人口範疇所組成?在 Twitter 內與總體使用者作比較,這些發聲者又占多少比例,能 否代表 Twitter 整體用戶的討論趨勢? 

2. 此研究預設兩個關鍵字的立場,一個是非專業術語一個是專業術語,從數量上來看知 識轉移,若以洪仲丘事件來看,或許也能預設某些關鍵字的變化,是站在什麼框架下 做變化?例如洪兵→洪姊  


延伸閱讀:

(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Twitter 大數據的研究限制

 Eysenbach, G. (2011). Infodemiology and infoveillance: tracking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cyberbehavior for public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40(5), S154-S158. 

Eysenbach, G. (2009). Infodemiology and infoveillance: framework for an emerging set of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methods to analyze search,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ation behavior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1(1), e11.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健康傳播、錯誤資訊流動 

摘要Pandemics in the age of Twitter content analysis of Tweets during the 2009 H1N1 outbreak (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