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ards Distributed Citizen Participation: Lessons from WikiLeaks and the Queensland Floods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Bruns, A. (2011). Towards Distributed Citizen Participation: Lessons from WikiLeaks and the Queensland Floods. Keynote at the Conference on e-Democracy, Krems, Austria. 5 May 2011. 上網日期:2011年08月10日,取自 http://snurb.info/node/1469

導讀者:鄭宇君                              

原作摘要:

本文主要講述在緊急事件時,參與的公民社群之快速與臨時備援之互動與發展,以2011年澳洲昆士蘭水災及維基解密與創辦人Assange的爭議事件為例。對於此類事件回應所形成的自我組織的社群,他們(至少暫時地)繞過多數組織化或機構化門檻,否則這個門檻也許會挫折了線上社群的建立。他們快速完成社群建立與結構。透過這二個個案,瞭解他們做為一種快速社群形成的原型,並觀察環繞在這些緊急事件的社群活動,數位民主的倡議可以從中學習重要課題。

 

重點整理:

數位民主(e-democracy)不只是政府與媒體利用線上媒體而已,作者將其界定為公民的公開討論與關切公共事務或政策面向的主動參與,並透過數位媒體的使用來達成此目的。在此強調「主動參與」的重要性,意指不只是單純接近資訊,而是直接並生產性的投入,並轉化為有用的東西(想法、意見、貢獻等)與其他使用線上媒體空間的公民分享。

本文主要在談「線上社群的公民參與」,作者從二個切入點說明本文不同於以往的研究觀點,首先,傳統對於線上社群的研究,主要針對常態的社群之建置與維持,如何在共享目的與社群內有充分多元意見與想法之間維持平衡,但本文則是針對緊急事件(acute events)下透過社交媒體臨時凝聚的社群,緊急事件在此意指危機或其他快速發展的事件,在網路環境中吸引很多臨時社群投入;其次,過去在談電子化政府或網路民主,關切人們如何在相關網站進行意見交換與公民參與,作者認為這是Web 2.0之前的談法,放在Web 2.0的網路架構下重新來看Civic Commons 2.0(Coleman & Blumler,2009),它做為「交織網路的空間」,可以將一個民主的連結體制之能動性推進在一起。作者在此再次強調它的特殊性,公民參與是分散的,而且是透過既有使用的網路平台(Wikipedia, Flickr, Youtube, Facebook),而非針對特定目的而建置的網路空間(如:政府網站)。

 

1.          緊急事件與社交媒體

在緊急事件中,短短數小時或數天內,大規模社群透過複雜交織的網路平台即刻形成,它們能夠自我組織,展現大量的參與者投入,建置了多樣化的科技工具,並有重大的具體產出。這可視為一種快速建置、融合異質成員網路社群之原型,並探索了新工具的使用,作為收集、編譯、流程處理、分享資訊。這可做為數位民主倡儀之參考,什麼樣的科技工具與組織流程可用,同時該發展那些的社交媒體投入策略。

1.1昆士蘭水災

在2011年昆士蘭水災時,人們用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Flickr分享第一手消息及討論,在Twitter使用上,#qldflood的hashtag扮演一個主要連接討論與訊息交換的核心機制,某些針對用戶開發的應用程式會自動把有標示此hashtag的相關訊息推播到有訂閱的使用者端,期間雖有其他的hashtag出現(如:#bnefloods, #thebigwet),但使用者不希望討論串分散成不連貫的群組,而集中採用同一個hashtag。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幾個重要官方消息來源的Twitter帳號也採用#qldfloods放在他們自己的發文中,如:QPS(Queensland Police Service)

。但QPS一開始是用Facebook(FB)發文再同步到Twitter(TW)上,可是這樣有幾個缺點:受限TW最長字數只有140字,許多TW使用者無法看到完整貼文,特別是超連結,使用者必須回去FB頁面看,但FB不像TW是開放的,且FB沒有hashtag機制,不易把相關討論串匯集起來,最後的解決方式是,QPS員工開設了@QPSmedia的TW帳號(有別於原本使用@QPS),特別針對TW發文,在水災最重要的四天中(2011/1/11-14),在#qldfloods社群中得到最多回應@QPSmedia的數量。

 

 

   Fig.1顯示了#hashtag社群中,回應給不同帳號的情況@Reply,其他回應給主流媒體如:@abcnews等發文,主要是抱怨媒體報導的不正確。此外,也有些推友會主動回應@QPSmedia帳號中的訊息,或是設置@qldfloodsfeed自動發送較重要的訊息,讓訂閱者不必處理整個#qldfloods hashtag下的龐大訊息。

在#qldfloods的大量發文中,內容類型包括:報告主要道路中斷或通行的消息、呼叫協助或物質援助特定區、協調回應的行動、指出重要的線上資源(如:G Map)、揭穿任何開始傳散的流言。QPS甚至用#Mythbuster直接引導與安置各式流言,如:某棟建築物爆炸或某區居民已獲救等。

    因而,hashtag在其中發揮重要功能,除了主要的#qldfloods外,亦有些區域性的hashtag,連結小規模的社群處理相關議題,如: #Rosalie是指某郊區、#Auslan是用來招募語言詮釋者,以尋求手語使用者的注意。一些重度或等級高的推友會特別關注hashtag的使用,當某些權威(官方或主流媒體)的發文沒有使用正確的hashtag,他們會自動再加上去,引導出某種更複雜的hashtag語法(syntax),促使貼文會自動流程進入水災情境的協作地圖。

    Hashtag syntax example

   

    簡言之,社交媒體被用來提供或連結到各種不同來源的資訊與服務,建議人們在災難當中採取的作為。

 

1.2 維基解密(WikiLeaks):

本文以2010年引起全球爭議的維基解密,及其網站主導者Assange的相關爭議為個案。當時維基解密揭露大量美國軍方及外交機密文件,引起美國及各國政府緊張,威脅維基解密不得公布,否則有害國家安全,並危及部分人士生命安全,政府關閉其捐款帳號、網域名稱,甚至是網路攻擊方式等手段影響其運作。

 

由於本個案與自然災難無關,本部分暫略。

 

2.          從昆士蘭水災及維基解密學到的課題

澳洲政府在government 2.0任務中所指出的目標,可以用上述二個案例予以回應。

1).           降低參與的門檻:TW使用者可以輕易使用hashtag

2).           透過多元平台的分散:仰賴多於一個的接近入口做為公民參與有效投入的基礎,避免單一伺服器被封鎖、關閉或當機而中斷公民參與。多元平台也允許潛在的參與者找到適合他自己偏好的溝通方式,如:FB或TW。然而,多元平台也容易造成訊息的重複,因此能透過不同平台快速回應變得重要。如:QPS透過TW與FB同步發文,但二邊平台的提問都要快速回應。

3).           產生類似社群的意義:儘管是透過不同平台的使用進行公民參與,但重要的是這些快速凝聚社群會形成某種意義下的共同目標與意圖,像是共同敵人(如:水患)。作者在此特別強調政府或官方單位必須同時參與在公民投入的過程中,這點很重要,以避免形成公民vs.官方的對抗,耗費更多溝通成本,因此在g4c2c模式中,更強調intermediate政府參與(官方參與但並不擁有或主導這個對話),這是它超越g2c模式(官方與公民之間是線性連結)。(譯註:這裡強調線上社群對話的場域是公共的,它不是政府或特定機構建置或擁有主導權的網域空間)

4).           允許社群發展:分散式參與社群獲得相對自主性,即使他們與參與的機構性權威相關聯(如:水災中的官方單位或維基解密的領導群),但並不受後者支配或控制。

5).           贏得社會資本:在社交媒體圈裡,社會資本是贏來而非繼承來的,即使那些在已建置的權威單位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亦然。

 

上述五點是數位民主可以從中學習的優點,但相對地,仍有些未解決的問題:什麼是二個個案的共同本質,使它們得以促成大規模的公民參與?就定義而言,緊急事件之急迫性(acute),在於它們聚焦在大眾關心的事件,並吸引潛在的大量社群參與者及貢獻者投入,至少是在事件發生的這段期間中。但數位民主倡儀不同於緊急事件,它的主題多半比較不是那麼問題導向或爭議性,特別是需要更長期的時間。

在此,太過分散的參與者社群,像是跨越不同平台的討論,會造成核心社群在維持過程中的負擔。然而,既非參與社群的數量、也不是空間、時間、或議題焦點,能夠保證公民參與計畫的成功。小規模的參與社群也有成功例子。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在研究發現的(3)(4)特別強調「沒有特定擁有權的公民參與空間」(非特定單位架構的網站)以及「沒有主導權的權威或領導社群」,這是過去論及公民參與或公共領域實踐中最理想化或最難實現的一點,但弔詭地是它卻在這些個案中實現了。可是,同時出現的另一個弔詭,它可能落實,但未必能持久。至於何時或何種條件下會發生,目前無法預知。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Coleman, S.& Blumler, J. G.(2009).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摘要_Bruns 2011 Towards distributed citizen participation.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