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ards a hyperlinked society: A critical review of link studies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De Maeyer, J. (2013). Towards a hyperlinked society: A critical review of link studies. New Media & Society, 15(5), 737-751.

導讀者: 朱蘊兒                    

原作摘要:

這是一篇對超鏈接研究文獻的整理,從社會學、政治學、資訊科學、地理學和媒介研究,五個領域中找到他們是如何使用超鏈接來探討他們感興趣的議題。文章提出,儘管超鏈接研究看起來眼花繚亂,但其背後其實存在著統一的框架,一個可以串連量化計算、質性思考和領域知識與價值的框架。

Junior:有助於我們發展關於超鏈接、粉絲頁滾雪球的研究問題

 

重點整理:

許多人認為互聯網與其他媒介物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它可以提供超鏈接。超鏈接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改變呢?

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更關心如何以超鏈接為指標來揭露其他社會現象,Hespos(2008)說超鏈接改變了我們人類基礎的互動模式。Turow(2008)說超鏈接改變了公領域的大小與形狀。Schulman(2008)說超鏈接是線上社群的粘合劑。這些推論的背後都有兩個共同的核心假設支撐:①添加超鏈接是一個目的性的動作,是「連結的政治(politics of association)」的一種表現(Rogers and Ben-David, 2008),②超鏈接的宏觀分析,可以作為透視社會結構的一種手段。

而資訊科學學者則更關心,如何使用超鏈接來描述網絡結構。Barabasi(2003: 165)就證實超鏈接網絡是一個無尺度網絡,由少數核心節點佔據了多數的鏈接,而Alber et al. (1999)則證實網絡其實也是一個小世界,儘管網頁數量龐大,但每個頁面之間只需經過19個超鏈接、也就是19次點擊就可以達到,而Broder et al.(2000)則發現超鏈接網絡是一個蝴蝶型結構,有一個核心團體(central core)其中每個節點彼此相互連結,還有一個可以連向core的in-component和一個core會指向的out-component,還有一群與core沒有連結的散點。

 

 

研究面向

1.     測量權威性

在Brin and Page(2008)提出的Page Rank以及Borodin et al.(2001)提出的「權威/核心(authorities/hubs)」演算法,他們使用超鏈接來計算某一網頁的權威性和重要性,每一個指向A的超鏈接就是為A的權威性投下的一張票,這個邏輯與文獻引用邏輯類似。

2.     評估學術表現

Thelwall(2001)以超鏈接為核心指標定義了一個「網絡影響因子(web impact factor)」,以評估英國大學的學術活動的影響,而Harries et al.(2004)則以超鏈接來描繪不同學術領域的邊界與交集,但作者也提醒說,互聯網的表現只能作為線下學術活動(如傳統的文獻引用)的補充,而不是替代物。

3.     政治傳播

Park et al. (2005) 將超鏈接視為「政治聯盟」的表現,進行了兩個研究,一是研究南韓政治人物部落格之間的連結網絡,另一個是研究一般民眾與政治人物部落格的連結網絡,以此來討論政治傳播的新生態。

而另一組研究者,Williams et al.(2005)則將超鏈接視為「選戰策略」的一部分,研究了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候選人的超鏈接策略,發現候選人會有策略地在不同平台上展示不同超鏈接,在個人主頁上更多放的是募款鏈接,而在部落格上就更常放一些指向外部網站的連結。

4.     政治同質性

在政治議題上,超鏈接研究也常被用以討論政治同質性和巴爾幹化現象。

網路巴爾幹化(cyberbalkanization),是由Sunstein(2001)提出的一個名詞,意指人們會不斷地在網絡中尋找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抗拒閱讀不同政治意見,以致網路意見極化,為民主體制帶來危險。

Hargittai et al. (2008)對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研究支持了這一假設,他們發現網路上人氣最高的部落客更常添加與他們意見相仿者的超鏈接,但這一比例並未隨時間增加。而Adamic and Glance(2005)也研究了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傾向於添加本團體內部成員的超鏈接,只有10%的超鏈接是跨黨派的,而且保守派比自由派的內部連結來得更頻繁、更緊密。而Ackland and Shorish(2009)則使用Adamic and Glance(2005)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的詮釋,發現超鏈接行為其實是對政治派別的優劣位置的反應結果,保守派之所以會有更緊密的連結,是因為他們是少數派。

Hsu and Park(2011)進行了一個歷時性的「超鏈接社會學(sociology of hyperlinks)」研究,比較web1.0、web2.0到Twitter,三個階段的政治性鏈接模式的變化,發現超鏈接網絡一步步變得更密集、也更去中心化。  

5.     追蹤公眾討論

Rogers and Ben-David(2008)分析了參與以色列安全防護討論的NGO超鏈接網絡,發現以色列左翼組織被完全孤立。同樣的,Rogers and Marres(2000)描繪了氣候變化的「討論莖葉圖(debate-scaping)」,發現.com、.gov和.org有完全不同的連結模式,而其中政府機構網站(.gov)佔據了非常大的而且是自治的(?autonomously operating)一部分,並且強力引導著線上討論。Marres(2004)使用ANT理論結合超鏈接網絡,解釋了在一個關於世界銀行的爭議中,議題是如何演變,而行動者是如何形塑這個議題。

6.     部落格之間的連結

Blood(2000)說超鏈接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是部落格,是因為部落格本身就是連結驅動的媒介平台

學者Bruns(2007)研究了澳洲的部落格后發現,部落格中的討論是圍繞幾個具有明顯政治立場的部落客展開,而且與外國部落格的鏈接很少,與主流媒體的鏈接也很少,Tremayne et al.(2006)研究發現在關於伊拉克戰爭的討論中,部落格雖然也呈現意見極化,但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仍然有一大批部落格扮演著橋樑的角色。

總之,學者們會使用超鏈接分析來把部落格進行分群,兩個連結向相同的消息來源的部落格很可能對議題抱有相同的態度,而且他們的部落格的文本內容很可能很相似,所以超鏈接分析是一種不直接接觸文本的語義分析工具

7.     資訊的跨國流通

在新聞領域,超鏈接和許多正面事物有關,如互動、透明、可信度、多樣性,為網路新聞添加超鏈接是一件加分的事情,Foust(2009)曾說「正確地選擇合適的超鏈接添加在你的文章里,這才是記者該做的事」,新聞網站被期待會添加指向與自己有相同專業水準的超鏈接。但研究卻發現新聞網站很少使用超鏈接

而且,Chang et al.(2009)和Halavais(2000)的研究都發現,網站之間的超鏈接很少超越國家邊界,而Barnett and Sung(2005)的研究則發現,跨國的資訊流動仍然符合「從中心到邊陲」的模式,Halavais總結道「儘管網絡無國界,但線下世界的社會結構仍舊還是會被印刻在線上網路世界中」,經濟關聯仍舊是最重要的驅動國際溝通的機制,超鏈接的分佈反映了國家間權力分佈,美國往往是網絡中的核心。

→ 線下地理學研究與線上超鏈接網絡的合體

8.     朋友網絡

過去做社會網絡分析需要長時間、高成本的社會調查作為基礎,Adamic and Adar(2003)提出以個人主頁間的超鏈接網絡作為社會網絡的替代,來研究學生們之間的友誼關係,可以節省大量搜集資料的成本。

問題與限制

1.     錯誤地以為可以規避研究倫理問題:Park認為以超鏈接為對象的一個好處是「我們可以安靜地取得超鏈接,而不會冒犯和打擾被研究對象」,但這點卻被Halavais否定,他認為一旦研究結果在網路發表,就會影響研究對象,甚至在資料獲取之初就會打擾研究對象

2.     缺少脈絡:很難確定行動者對他所添加的超鏈接是肯定還是否定,因此需要更重視超鏈接存在的脈絡。

a)       文章內還是邊欄的「友情鏈接」里,意義大不同:友情鏈接更能體現作者的意識形態,也更能說明人際聯盟(Lin et al., 2007),而文章內的超鏈接更多是對話和交流。

b)      網站類型:推特、部落格和個人主頁上的鏈接行為的動機非常不同,但Thelwall(2006)在訪談完使用者后,卻悲觀地認為,要系統性地指認出使用者在添加超鏈接時的動機幾乎是不可能的。

c)       連結(connection)不等於相關(related):Bharat et al.(2001)研究發現網絡中最大的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結頻率雖然很高,但這個連結是源於它們的節點很大,而不是因為它們相關(junior:控制了節點大小后發現二者不相關)→Thelwall批判道,有許多研究表面上是在討論超鏈接,實際的研究問題卻落在添加超鏈接的動機上,這會造成許多根本的統計問題(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不符)

d)      自動生成內容:超鏈接的數據並不獨立,有一些網站會自動更新與複製

 

結論

在進行超鏈接分析時,應該要結合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大規模的自動化數據分析和小規模的人工處理結合,還有數據統計與內容分析的結合,還有使用文本分析運算工具(Textual Analysis Computing Tools)來偵測到文本中的關鍵語句。除此以外還有結合網路以外的資料,例如在前文提到的英國大學的網路影響因子的計算中,研究者也將大學的教師數作為一個測量因子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大數據倫理、資本剝削新型態、新自由主義

摘要Towards a hyperlinked society-A critical review of link study-朱蘊兒112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