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Boyd, d. & Ellison, N.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

導讀者:黃淑琳

原作摘要:

 Social Network Sites: A Definition

1. 作者將SNS定義為web-baesd服務,每個人可以

(1) 在有範圍的系統中建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

(2) 展示自己與其他使用者的關係連帶 (connections)

(3) 檢視系統內其他人的關係連帶

2. SNS最獨特之處:使用者可以展現並公開自己的社會網絡,而非認識(meet)陌生人。

3. SNS鼓勵使用者找出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

單向:fans, followers

雙向:朋友

公開展示連帶是SNS很重要的特色。

4. 非意圖發展為SNS的工具或網站

ex. 中國QQ(即時通訊軟體)、瑞典LunarStorm(community site)、南韓Cyworld(論壇網站)、AsianAvenue, BlackPlanet, MiGente最初為種族community site

5. 除了個人資料、朋友、評論與私訊,SNSs之間的特色和用戶群各異其趣

Ex. 影片/照片分享、內建部落格、即時通訊服務、移動互動(DodgeBalls)、根據不同語言或興趣建立的SNS…等

 A History of Social Network Sites

1. 發展初期

(1) 根據之前的定義,最早的SNS是SixDegrees.com (1997),使用者可以互相聯結、傳私訊給對方。雖然它吸引了上百萬的使用者,卻沒有持續發展,因此在2000年關閉服務。

(2) 雖然當時網路使用蔚為流行,卻鮮少人將社交網絡延伸到線上。SD早採用者抱怨接受交友邀請後便無所事事,大部分使用者也沒有興趣認識陌生人。

(3) 1997~2001年間,許多工具開始支援個人資料與公開朋友連帶 (ex. AsianAvenue, BlackPlanet, MiGente可建立個人資料、指認朋友;cyworld和LunarStorm加入SNS功能)

(4) 2001年之後進入下一波SNS,人們得以藉由專業的SNS (Ryze.com,Tribe.net, LinkedIn, and Friendster)緊密纏繞,發展事業網絡。

(5) 之後的SNS:Friendster, MySpace和Facebook是三個關鍵的SNS,他們型塑了相關產業、文化以及學術地景。

2. Friendster的崛起與衰落

(1) 2002年Friendster出現了,原先的設計是要幫助「朋友的朋友們」相互認識(設計者認為這比認識陌生人更浪漫)。

(2) 但是在2003年經媒體批露後,大量人潮湧入讓Friendster過度成長,不僅伺服器與數據庫無法應付,也造成社會環境的崩潰。

(3) 限制使用者觀看他人資料的權限,為了觀看更多資料,Fakesters的出現!

(4) 因為技術困難、社會衝突以及對網站的信任破裂,許多早採用者離開了Friendster,但是在美國以外地區(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使用人數激增。

3. SNS成為主流

(1) 自2003年起,許多新的SNS出現

Profile-centric site:試圖複製Friendster的成功

Socially-organized site:招攬各界人馬

Professional site:Business people (LinkedIn, Visible Path, Xing)

Passion-centric site:dogster, care2, couchsurfing, MyChurch

User-generated content site:flicker, LastFM, Youtube

(2) MySpace開始於2003年,吸引大量從Friendster出走的使用者(獨立搖滾樂團級粉絲)。並推出使用者可以個人化、客製化自己版面的服務。

(3) 2004年,新的使用者(青少年)加入,並號召親朋好友。三大使用族群逐漸形成:音樂/藝術家、青少年、後大學生城市社會人群 (post-college urban social crowd)。 (4) 在2004年之前,由於缺乏主流媒體報導,鮮少人注意到網站使用日益普及。到了2005年,News Corporation收購MySpace的新聞引起媒體關切。再之後MySpace被捲入一系列的性侵事件,引起法律與道德討論。 4. 全球現象: (1) 全球各地都在瘋SNS

MySpace:美國

Friendster:太平洋群島

Orkut:巴西、印度

Mixi:日本

LunarStorm:瑞典

Hyves:荷蘭

Hi5:拉丁美洲、南美洲、歐洲,

Bebo: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

(2) 中國的即時通訊軟體QQ在加入個人資料與公開朋友連結後,也變成全國最大的SNS;南韓Cyworld也有了變化。

(3) 擁有完整SNS服務的部落格也受到歡迎,例如美國的Xanga、LiveJournal和Vox、法國的Skyrock和在墨西哥、意大利和西班牙的Windows Live Spaces都吸引了廣泛的使用者。

5. 擴大利基社區(niche community)

(1) 除了上述開放式的服務,其他SNS支持利基使用者(niche demographics),像是Facebook。起初它只開放給哈佛及其他學校網絡,使用者必須要有大學電子郵件地址已通過認證。這個作法維持網站相對封閉的特性,也讓使用者視它為親密、私人的社區。即使現在已全面開放,也只有區域網絡的成員不需要權限。

(2) 有些SNS明確地尋求小眾 (narrower audiences)

Elite:aSmallWorld、BeautifulPeople

Activity-centered sites:couchsurfing

Identity-driven sites:BlackPlanet

(3) 目前雖然沒有可靠數據證明多少人使用SNS,但是SNS數量的成長已不容小覷。SNS的興起指出了線上社區組織的轉變,SNS是以「人」為發展中心行程網絡,而非群體。

 先前的學術成果

1. 形象管理/友情展演

(1) 雖然多數網站鼓勵使用者建構準確的自己,但是大家在不同程度上做這一點。從Fakesters研究中發現,個人資料永遠都不可能真實,社會和科技因素會影響使用者的建構方是。

(2) SNS上的朋友,和在日常意義上的朋友並不相同。「SNS朋友」提供了使用者一個想像的觀眾,並且指導行為規範。

2. 網絡和網絡結構

可以從自動收集技術或是直接請公司提供數據研究。

3. 連結線上與線下社會網絡

多數SNS主要支持既有的社會關係。Ex. Facebook是用來維持或穩固線下網絡,而非認識新人。可能是弱連帶,但彼此有共同特點,像是同班同學。

4. 隱私

(1) 主要涉及年輕使用者的安全

(2) 學生想要保護隱私與他們的行為之間經常斷裂

(3) 隱私與使用者控制形象與社會環境的能力有關

(4) SNS具有挑戰隱私權的法律觀念:美國憲法第四修訂案和法律都沒有關注SNSs

5. 其他研究

(1) 主題:種族、宗教、性別、國家認同、跨文化比較

(2) 過去研究侷限於:學校、大學和圖書館

(3) 這份overview並不完整,因為有許多相關研究仍在研究中,而且因為語言限制,無法參考非英語系文獻。

 未來研究

(1) 目前缺乏實證研究、長時期研究

(2) 缺乏SNS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動機、目的,尤其缺乏美國以外地區樣本。這些需要大規模質化與量化研究。

重點整理:

1. 世界各地的SNS有同型化趨勢,但缺乏美國地區以外的使用者研究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Acquisti, A., & Gross, R.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Awarenes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rivacy on the Facebook. In P. Golle & G. Danezis (Eds.), Proceedings of 6th Workshop on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pp. 36–58). Cambridge, UK: Robinson College.

boyd, d. (in press-b). None of this is real. In J. Karaganis (Ed.), Structures of Participation.New York: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Haythornthwaite, C. (2005). Social networks and Internet connectivity effects.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 8(2), 125–147.

摘要_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