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Wojcieszak, M., Menchen-Trevino, E., Clemm von Hohenberg, B., de Leeuw, S., Gonçalves, J., Davidson, S., & Gonçalves, A. (2024). Non-News Websites Expose People to More Political Content Than News Websites: Evidence from Browsing Data in Three Countrie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41(1), 129-151. https://doi.org/10.1080/10584609.2023.2238641
導讀者: 陳威廷
原作摘要:大多數學者關注(黨派)新聞接觸的普遍性及其對民主的影響,而忽略了大多數政治冷感公民的大部分網路活動。儘管政治內容也出現在新聞媒體之外,並可能深刻地影響輿論,但其普遍性和影響尚未得到大規模研究。本研究結合了來自三個國家的三波次追蹤調查數據(總樣本數 = 7,266)以及同一批受訪者的網路行為數據(超過1.06億次瀏覽)。我們建立了一個多語言分類器,用於識別新聞內外的政治內容(例如在購物或娛樂網站中)。
研究發現,新聞消費並不頻繁:參與者的網路瀏覽中只有3.4%是訪問新聞網站。在這些訪問中,只有14%(荷蘭)到36%(美國)是關於政治新聞。參與者的絕大多數訪問都是非新聞網站。雖然這些訪問中只有1.6%與政治相關,但就絕對數量而言,公民在新聞之外接觸政治的頻率比在新聞中更高。每10次政治內容瀏覽中,3.4次來自新聞網站,6.6次來自非新聞網站。
此外,在新聞領域之外接觸政治內容與關鍵民主態度和行為的關聯性,與新聞接觸相同——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強。這些發現為線上政治(不僅僅是新聞)生態系統提供了全面的分析,並證明了評估非新聞來源中政治內容的普遍性和影響的重要性。
重點整理: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新聞媒體被視為民主社會的核心,新聞媒體提供政治知識並促進公民參與,但高比例美國民眾認為新聞複雜或無聊,並迴避黨派政治新聞。
研究缺口:
現有研究過度聚焦新聞消費,忽視公民的其他線上活動
新聞僅佔Facebook動態消息的1.4%,美國人訪問的URL中只有2-9%是新聞網域。
缺乏關於公民在非政治空間接觸政治內容的大規模實證研究。
具體研究問題:
個人瀏覽中非新聞領域政治內容的普及度?
新聞網站訪問及其政治內容的比例?
接觸非新聞政治內容與接觸新聞網站的影響相比如何?
跨國差異分析,這些模式在政黨和媒體系統之間有什麼不同?
二、研究與分析方法:
研究採用混合方法設計,結合了大規模調查與線上行為數據追蹤。研究團隊在三個國家(美國、荷蘭、波蘭)進行為期三波的縱貫研究,每三個月進行一次調查,每次調查時長約20分鐘,總計招募7,266名受訪者。在每波調查前,受訪者需透過研究團隊開發的開源工具Web Historian提交其瀏覽數據。
為了識別政治相關內容,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多語言BERT神經網絡分類器,並由研究生對14,232個文章標題進行人工標註,用於訓練該分類器。分類器在驗證測試中達到93%的準確率(精確率0.92,召回率0.91,F1值0.915)。
此外,研究團隊還建立了每個國家的新聞網站清單,美國包含5,400個新聞機構(其中2,041個被訪問),荷蘭294個(訪問256個),波蘭298個(訪問291個)。為了全面捕捉新聞消費行為,研究者還識別了這些新聞機構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上的官方頁面、帳號和頻道。這種多維度的數據收集方法使研究團隊得以全面分析受訪者的線上政治資訊接觸模式。
資料收集:
三個國家(美國、荷蘭、波蘭)的三波調查
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每次20分鐘問卷
使用SM A Web Historian工具收集瀏覽數據,,這是一個瀏覽器擴充套件程式,可以訪問儲存在電腦上的瀏覽器歷史記錄,使用互動式視覺化(例如訪問網站的網路圖表、所用搜尋詞的文字雲、可搜尋的瀏覽器歷史記錄表)向他們顯示,並允許他們按照廣泛的知情同意流程將其提交給研究人員,每個國家總共連續的個人追蹤資料長達九個月。
瀏覽紀錄總計106M訪問量,超過6500萬URLs
樣本:
總樣本量7,266人
美國使用Lucid配額抽樣、荷蘭使用Kantar隨機抽樣、波蘭使用Panel Ariadna。
政治內容標記:
開發多語言BERT神經網絡分類器,標記政治與非政治內容?
由研究生標注14,232篇文章標題
分類準確率達93%
將政治概念化,包括提及政治人物、政策、選舉、新聞事件(例如彈劾調查、初選)以及氣候變化、移民、醫療保健、槍支管制、性侵犯、種族、性別、性、族裔和宗教少數群體、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以及涉及槍支的犯罪等問題。
分析行為測量:
訪問層級記錄(URL、時間戳、頁面標題、訪問的域名)衡量線上新聞曝光。
新聞網站清單匹配,從usnpl.com上增加了任何缺失的新聞機構來增加美國名單,usnpl.com 是一個包含大量當地新聞機構的網站。 我們的美國名單共包含5400家新聞機構(其中2041家被參與者造訪);荷蘭名單包含294家媒體(256 家被造訪);波蘭名單有298家組織(291家被造訪)。
社交媒體上新聞組織的識別:研究無法訪問 Facebook 新聞提要或Twitter內容,但可以看到參與者是否訪問新聞網站的Facebook頁面,新聞機構的Twitter推文,或我們列表中網站的YouTube頻道的影片。
統計分析:
多層級隨機截距模型
控制總體瀏覽數、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使用FDR校正多重比較
量化調查變量:
政治參與意願:詢問受訪者在近期可能進行的9種政治活動。
支持妥協態度
機構信任度:測量受訪者對多個機構的信任度(如政府、警察、法院)。
態度極化:重要議題或政策上同意自由派(最低分)或保守派(最高分)立場的程度。
情感極化:對立黨支持者的感情溫度計。
錯誤資訊認同:在每個國家提供一系列真假陳述。
政治系統認知:
惡意歸因 (Attribution of Malevolence):通過5個問題測量受訪者認為對立黨派想傷害國家的程度。
感知極化程度 (Perceived Polarization):通過4個問題測量受訪者對政治氛圍極化程度的感知。
三、研究發現
新聞消費模式:
儘管新聞網站仍然是重要的資訊來源,但它們只占總瀏覽量的 3.4%。
荷蘭(4.2%)>波蘭(3.7%)>美國(2.4%),兩個歐洲的線上新聞消費高於美國
新聞網站中政治內容比例:美國36%>波蘭27%>荷蘭14%
人們在網上看到的96.6%不是新聞,大多數新聞訪問不是政治新聞。
非新聞政治內容:
絕對數量超過新聞網站的政治內容
大多數政治內容接觸實際上發生在非新聞網站上,平均每 10 次政治內容接觸中,有 6.6 次來自非新聞網站。非新聞網站政治內容僅佔總瀏覽量的1.6%,但由於使用頻率高,實際上提供了大量接觸政治資訊機會。
效果比較
正面效果:
增加政治參與
降低錯誤資訊認同
促進政治理解
負面效果:
可能降低政治信任
加劇態度極化
增加情感對立
群體差異:
政治興趣低的群體更多通過非新聞網站接觸政治
教育程度高者(除荷蘭外),接觸更多非新聞政治內容
年長者接觸更多非新聞政治內容
四、結論與討論
非新聞網站成為公民接觸政治內容的主要來源,公民接觸政治內容的多元來源。
政治興趣較低的人和使用較少新聞的人更傾向娛樂資訊,不經意接觸政治。 另外,不經意接觸政治內容的效果與有意接觸新聞相似,包括:提高政治參與意願和降低錯誤資訊認同,但也可能增加極化和降低信任。特別是,政治興趣較低的公民更容易在非新聞網站上不經意接觸政治內容。
1. 理論貢獻:
挑戰傳統新聞中心論,擴展政治傳播研究視野,並提供跨國比較證據
重新評估新聞媒體角色,關注非新聞平台的政治功能,思考如何接觸政治冷感群體
2. 研究限制:
僅調查電腦裝置,缺乏移動設備數據
社交媒體資料不完整
僅涵蓋三個國家
無法完全捕捉線下政治接觸
3. 未來研究建議:
關注政治參與的多元管道
擴大國家樣本
納入移動設備數據
深入研究效果機制
開發更精確的內容分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