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blogging after a major disaster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Qu, Y., Huang, C., Zhang, P., & Zhang, J. (2011). Microblogging after a major disaster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In Proceedings of the ACM 2011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pp. 25-34). ACM.

導讀者:  朱蘊兒

原作摘要:

我們以中國的新浪微博為研究對象,探究在玉樹地震發生后,中國公民如何利用微博以應對災難。對此, 我們使用了內容分析、趨勢分析和訊息傳播過程分析三種方法。本研究幫助我們瞭解微博在災難中所扮演的角 色,從而獲知該如何更好地利用微博的力量來提升災難應對能力。此外,本研究還彌補了非西方社會文化系統 研究的空缺

重點整理:

一、 文獻回顧:

 訊息通訊技術(ICTs)與公民參與的應急救援活動

公共圖書館(public libraries):Jaeger等人(2007)研究了2004年和2005年墨西哥海灣颶風 發生后,公共圖書館如何為公眾彙報最新災情、尋找失散家人以及溝通家人朋友。

 農業社區網路(farming community network):Hager與Haythornthwaite(2005)研究了 英國當地的農業社區網路(尤其是Pentalk)如何在口蹄疫暴發后,發揮訊息交換、討論與情感支 持的作用。

網路論壇(online forum):Torrey等人(2007)研究網路論壇是如何幫助與協助捐贈物的分配; 而Qu等人(2009)則研究汶川地震后中國網路論壇作為訊息分享與溝通平臺的功能。

Twitter: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者們(2010)分析了2009年兩起自然災難中(klahoma森林 火災與Red River水災)中Twitter的使用情況,并指出Twitter作為實況更新來源的潛在可能性。 Starbird等人(2010)研究了災難中哪種訊息更容易被傳佈,並指出微博客的訊息演化過程可以 分成四種:生成期、演化期、整合期與革新期。


 微博

 使用動機:社會互動與訊息需求

 轉發動機的影響因素:具體推文內容、用戶相似性(user similarity)與個性

 尚待 解釋 的 訊 息 傳 播 模 式 : 電 子 郵 件 的 短 轉發 鏈 、 產 品 推 薦 鏈 、 距離 長 但少 分支 的 連 鎖 信

(chain-letters)傳播路徑


二、 數據與方法

1. 數據採集:從2010/4/14 7:49am開始,至2010/5/31 23:59pm截止,以“玉樹+地震”和“青海+地震”為關鍵字搜索,共收集到93,643條微博。

  局限:新浪微博搜索每天只返回至多15,000筆資料,不過只有4/21(全國哀悼日)一天“青海+ 地震”的資料數量超過這個數值。

  欄位:作者姓名、訊息內容、發佈日期、轉發數、作者發文與轉發總數、粉絲數、關注人數、是 否為加V(實名認證名人)用戶。


2. 研究問題:

Q1:災難發生後,人們發佈的微博可以歸為哪幾類?——> 分類(5%的測試資料)+內容分析 

Q2:不同種類的訊息的發佈與轉發行為是否不同?——> 趨勢分析 

Q3:災難相關訊息在微博中如何傳播?——> 轉發路徑、轉發樹(轉發的深度、速度)

三、 分析結果


1. 分類:


2. 趨勢分析:

 微博總量與被轉發微博數量:後者占前者量的20%,且其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與微博總數一致。

重要時間節點:①4/14 地震發生;②4/21 全國哀悼日;③5/12 汶川地震兩周年;④5/29 餘震。

  不同類型微博:①實況更新的微博數量在地震爆發后立刻飆升,接著逐漸下降,在5/29(餘震) 時又達到第二個小高峰;②賑災訊息微博在地震發生一天后開始上升,並且在4/21全國哀悼日時達到 頂峰;③情感型與意見型微博數同樣也在地震發生后立刻達到峰值,接著下降,在4/21(全國哀悼日) 再次升至第二峰值;④行動型微博反應滯後一天,同時在4/21全國哀悼日中由於需要集結哀悼活動, 因此數量上升。

 

3. 訊息傳播分析:

  不同類型微博的轉發情況分佈:具有顯著差異,行動型(25.4%)和實況更新(24.2%)微博的轉 發比例更高,且行動型微博轉發數的中位數要明顯高於其他幾類微博。

 加V用戶與非加V用戶的轉發情況:具有顯著差異,加V用戶轉發量的中位數為5,而非加V用戶為1。

  轉發樹:(我看不懂)轉發微博的轉發理由中可見中間轉發環節,即中介轉發者與原文出處,但由 於字數限制僅能顯示部份轉發者。因此下圖僅為實際轉發樹的局部圖。

 轉發路徑: T檢驗得出,行動型微博的轉發路徑明顯長於其他類型。

類型 行動 意見 情感 實況更新 賑災訊息

平均深度 1.82 1.56 1.52 1.49 1.47

最大深度 14 10 8 21 15


  平均轉發時間間隔:總體來說,訊息要達到下一轉發環節所需的時間是遞增的。具體而言,實況 更新微博轉發速度最快,而意見型微博最慢,結合行動型的轉發路徑來看,可以猜測傳播速度不會影 響傳播的深度。


四、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發現,人們在災難中使用微博的目的可以分為四種:實況更新、意見表達、情感支持和行動號召。 且不同的訊息種類隨時間的變化趨勢都有所差異,體現了大眾注意力的轉移情況。


摘要_微博玉樹地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