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al Discourses on Twitter: Networking Topics, Objects and People.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Maireder, A.& Ausserhofer, J. (2014). Political Discourses on Twitter: Networking Topics, Objects and People. In Weller, K., Bruns, A., Burgess, J., Mahrt, M., & Puschmann C. (Eds.). Twitter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Peter Lang. p305-318.

導讀者:盧安邦

原作摘要:

重點整理:

這篇文章從三個觀點分析twitter 上關於政治事件的討論:一、由各種資訊、詮釋、觀點構築而成的議題網絡(networking topic);二、由超連結所驅動,且帶來網路空間重新配置的媒體物件網絡(networking media objects);三、由@mention 驅動,帶來政治行動者和公民之間新互動模式,且因而重新形塑公共領域中人們參與之結構的行動者網絡(networking actors)。

作者指出,雖然那些twitter 上由hashtag 驅動的政治討論與大眾媒體報導的事件有很大的關連,但twitter 上的議題與媒體上的議題仍然很有可能不同,因為這些事件會被不同社群各自的興趣和框架重新過濾(Bruns & Burgess, 2011, p. 13)。

Networking Topics—Social Reality Testing the News

Ausserhofer 和Maireder(forthcoming)研究375 個活躍twitter 使用者對奧地利政治的討論,發現Twitter 上的議題與大眾媒體有所不同。長期而複雜的議題如財政危機、鋼鐵工業的薪資協商在大眾媒體上會獲得較為詳細的報導,但幾乎沒有人在Twitter 上討論它們。而關於智慧財產權的多國協定則在Twitter 社群中獲得廣大討論,卻幾乎被新聞媒體完全忽略。短期且具議題性的主題如大規模抗議、政治醜聞則在兩種媒體上都獲得重視,但在Twitter 上,這些政治新聞不只是被報導,同時還會加上使用者的詮釋,並積極將這些事件連結到其他事件與主題上。

作者認為,當新聞媒體的報導以及個人社會網絡的詮釋出現在同一則訊息中,接構成同一新聞資訊流的部份時,對事件的資訊和評論同時出現,兩級傳播的模式那種對大眾媒體和個人傳播的分類也就逐漸被溶解了。

Maireder(2012)分析在奧地利三個著名政治事件,新聞媒體報導與twitter 討論主題之差異,他們先分析所有PO 文各自的敘事主題,接著將它們分為三種類型:一、實際政治事件發展的資訊;二、情境,也就是與此事件相關的其他資訊;三、評論。

研究發現,在三個事件發生之後,Twitter 上的使用者便開始對事件進行詮釋。在事件發生的第一個小時,大多數的tweets 都包含了簡短的資訊報導事件本身,但其中幾乎都不是單純資訊的報導,在Scheuch 的案件中,twitter 使用者大多會簡述事件,但多會附上「耶!」「是時候了!」之類的情緒字眼;Niko Pelinka 晉升事件,使用者多表達出不信任與氣憤;而針對學費政策,使用者則多會表達其支持與否的態度。

Maireder(2012)還發現,新聞媒體報導主要著重在實際發生的事件上,並將視野環繞在職業政治行動者的場域中。相較於新聞媒體,Twitter 使用者則更傾向提供與事件相關的背景資訊以及其詮釋。

Twitter 使用者通常會將事件與個人經驗、意見以及世界觀連結,他們解釋、分類、詮釋、再詮釋接收到的訊息,藉由這樣的過程,一個相較於新聞報導更廣的面向得以被涵括到Twitter 的討論中,藉由使用者創造的框架,事件能夠與其他主題產生連結。因此,作者認為,Twitter 可以提供超越事件本身的資訊與評論,藉此大量豐富了傳統新聞媒體報導的內容,甚至可能促使新聞媒體跟進討論。

2002 年,Foot 以及Schneider 創造了「web sphere」一詞,指涉藉由相互連結所構築而成的、相對穩定的網站群,並藉由這樣的連結來維持/主持(host)與特定主題有關的各種論述。「blogsphere」一詞也指涉部落格群集。對Twitter spheres的研究大多著重在hashtag 上,但仍有很多文章沒有使用hashtag 功能,需要被納入考量。

而除了建構twitter 自己的sphere,tweets 同時提供了進入網絡公共領域(networked public sphere)的機會,因為tweets 中常使用大量其他網站的連結(Maireder, 2011)。

在Maireder(2012)的研究中,他發現三個案例中都顯示出在事件發生的第一個小時,tweets 著重發布新聞媒體的連結,部落格文章和其他UGC 網站連結則稍後才出現。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聞文章僅在報導發布後的短時間(通常是幾小時內)被人們分享,但是受歡迎的部落格文章則往往會被分享數天。

許多twitter 的使用者會引用非新聞媒體的資訊,其中又有許多資訊並不直接與事件相關,這些資訊並非在這個時間點、這個情境中被生產出來的,但是它們卻能夠為當前事件帶來新的意義。(ex.江教授打臉江院長)

作者指出,媒體元素之間的關係如何被建構,會對使用者的理解產生關鍵影響,在這三個個案中,twitter 使用者藉由分享連結並用文字提及當前事件的方式,預先框架了媒體內容,並將之整合到當前論述中。

Tweet 中的超連結將twitter 連結到更為廣大的網絡公共領域中,提供進入其他媒體的機會。在這三個個案中,可以看見tweets 指向了新聞報導、部落格文章、youtube 影片、新聞稿等等,這些內容與twitter 中的對話連結了起來。而透過對這些連結進行框架,使用者重新詮釋了這些內容的意義,並且重新協商了這些資訊在公共論述網絡中的位置。

Twitter 的@mention 功能讓不同的使用者得以被納入在同一個討論中,有研究便認為twitter 促進不同行動者得以被整合到對話之中(Maireder & Schwarzenegger, 2012),並能提供連結起不同社會網絡的機會(Segerberg & Bennett, 2011)。

作者認為,奧地利的twitter 使用者人數雖僅佔1%,但已逐漸形成「線上菁英論述網絡」(online elite discourse network),而奧地利的twitter 使用者實際上是構築了一個已經涉入政治者的資訊交流網絡,而非整合政治中心和邊陲的溝通平台。

在與當地政治相關的推文中,有三分之二的文章提及至少一個其他使用者;在@mention 中,有一半被提及的人是其自身菁英網絡的成員,這呈現出這些政治專家實際上利用twitter 建築了他們自身的緊密互動網絡,但同時又與這核心網絡之外的其他人有所互動。

作者認為網路確實增加了人們參與政治審議的機會,其允許公民觀察政治菁英的對話,若他們希望,也能參與這些對話中。雖然這些菁英偏向於與其菁英社群互動,但它們也會與外界互動,並時不時藉由轉推來引用他們的觀點。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延伸閱讀:( 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Erbring, L., Goldenberg, E. N., & Miller, A. H. (1980). Front-­‐page news and real-­‐world cues: A new look at agenda-­‐setting by the media.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4(1), 16–49.

Maireder, A., & Schwarzenegger, C. (2012). A movement of connected individuals—Social media in the Austrian student protests 2009.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5(2), 171–195.

doi:

10.1080/1369118X.2011.589908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Maireder, A._ Ausserhofer, J. (2014). Political Discourses on Twitter Networking Topics, Objects and People(導讀摘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