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media use and democratic engag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Taiwan, and China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Chen Husan-Ting, Chan Michael & Lee Francis L. F. (2016). Social media use and democratic engag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Taiwan, and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 (4), pp. 348-366.

導讀者:楊鎵民

原作摘要:

近來的政治傳播研究發現民主的參與,社群媒體普遍扮演了積極的角色。然而,針對年輕世代社群媒體使用與政治參與的關係,多數研究關注於美國與歐洲的民主發展。因此本研究聚焦於亞洲的三種政治制度:台灣(民主制)、香港(部分民主制)及中國(一黨制),解釋其民主參與過程社群媒體的使用效果以及結構特徵,以補充過去文獻不足之處。研究發現,在三種政治制度「分享政治訊息」、「追蹤政治運動人物」能夠一致的預測線下行為(例如公民與政治參與)和線上行為(例如線上政治表達與線上行動主義)。雖然在「使用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網絡規模」、「網絡結構」並不能一致預測政治結果,它們在政治運動參與過程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透過比較研究方法,本研究論證文化相似而政治制度相異的地區,年輕世代民主參與過程中社群媒體所扮演的角色。

相關理論整理:

媒體與民主參與

在完善民主參與機制,培養消息靈通的公民是必須的,因為知情的公民在政治與民主發展的過程扮演了更為積極的角色。(Delli Carpinin, 2000)雖然在媒體是否能夠扮演促進民主發展的角色這個論點上,學界已爭論數十多年(Dahlgren, 2009; Putnam, 1995等),但有許多研究經過跨地域的比較傳播方法,發現人們「使用網路蒐集訊息」在預測民主參與具有正向的顯著性,包括在美國(Smith, 2009)、歐洲(Moeller, de Vreese, Esser & Kunz, 2014),以及台灣(Wang, 2007)。由於透過網路取得資訊的成本低廉、方便快速,以及網路能夠互動的特質等,鼓勵人們取得資訊,連帶的更為積極投入民主參與的過程。

近幾年的研究聚焦於社群媒體的使用,因為社群媒體對在地與全球的政治有愈來愈高的影響力,例如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John & Perlumutter, 2011),以及中東的阿拉伯之春(Howard & Parks, 2012)。尤其是年輕世代如何透過社群媒體來參與民主政治過程。

民主參與分成兩種形式:政治參與及公民參與。前者的目標是影響政府決策以及競選結果;後者一般指投入以社區為主的活動與NGO組織(Zukin, Keeter, Andolina, Jenkins & Delli Carpini, 2006)。本研究不僅分析線下的民主參與過程,也包括了線上的民主參與,特別是針對年輕世代在網路上的政治表達及政治行動主義。由於網路提供資訊近用及方便性,因此線上、線下的民主參與呈現差異。(Mossberger, Tolbert & McNeal, 2007)

 

社群媒體使用與網絡結構特徵

過去研究發現,(1)「使用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與政治、公民參與具有正向關係(Gil de Zuniga et al., 2012);透過(2)網路「分享政治訊息」及「表達政治意見」亦會影響線下政治參與程度(Valenzuela, 2013)。在(3)「網絡規模」,過去文獻發現網絡規模愈大,愈能夠促成更多的討論,並取得更多的訊息(Eveland & Hively, 2009)。在(4)「網絡結構」,藉由異質性的網絡結構更可能取得不同的訊息,並暴露於不同的政治立場觀點,這有助於促進公民參與(Huckfeldt, Mendez & Osborn, 2004)。(5)「追蹤政治運動人物」,包括政客、官員、抗議人士、學者、名嘴等,是取得資訊的重要媒介(Tang & Lee, 2013)。

 

本研究探討社群媒體使用與網絡結構特徵,如何影響線上、線下的公民參與程度。

 

操作化過程:

本研究以「國家/政體」為比較傳播的分析單元,並利用問卷調查法分別在台北、香港、廣州執行資料蒐集。在台北,於2014年9月到10月期間隨機抽樣學校及其課堂,並徵詢課堂教師的同意,共有15堂的課程教師同意接受問卷調查(43%),最後1174位學生填答,有953位為有效問卷(81%)。在香港,共有27位課堂教師同意接受調查(26%),而有效問卷有795份(51%)。在廣州,則以宿舍為單位抽樣,強調匿名回答及志願填寫,有效問卷有897份(90%)。三地有效問卷總計2645份,男性填答率分別佔36.7%、37.9%、54.0%,平均填答年齡分別為19.5歲、20.18歲、20.39歲。

 

三地學生各類社群網站使用比率前三名 

變項包括:

自變項─

(1)使用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2)使用社群媒體接收及分享政治訊息(政治議題、時事);(3)網絡規模(好友數);(4)網絡結構(年齡、背景);(5)追蹤政治運動人物(記者/評論員、學者、政府官員、立法委員);

依變項─

(6)線下民主參與(A.公民參與:捐贈慈善機構、替慈善機構拉贊助、擔任志工、參與社區服務、撰寫時事評論投書媒體、參與學生組織的活動、擔任學生組織幹部。B.政治參與:簽署請願書、叩應政論節目、參與示威抗議及遊行、為政治團體工作、撰寫或叩應給政治或政府官員、撰寫或叩應給政治或社會團體。);

(7)線上民主參與(A.線上政治表達:使用社群媒體張貼有關時事的圖片、撰寫時事文章/筆記、評論或回應網路時事貼文、簽署網路請願書、聯絡政治或政府官員、聯絡政治或社會團體。B.線上行動主義:加入支持社會議題或組織的社團、加入反對社會議題或組織的社團、鼓勵他人加入有關時事的社團、鼓勵他人任何示威抗議及遊行。)。

 

控制變項包括:

人口變項、新聞媒體使用類別、政治立場、政治討論、政治知識。

 

研究結果:

階層回歸分析:第一層人口變項、第二層預設政治立場、第三層新聞媒體使用類別、第四層社群媒體使用與結構特徵(自變項)。

在線下民主參與的兩種類型:

(1)公民參與:在香港「分享政治訊息」、「網絡規模」、「追蹤政治運動人物」在預測線下公民參與具有顯著性;在台灣「分享政治訊息」、「追蹤政治運動人物」具顯著性;在中國「網絡規模」具顯著性。因此,在香港和台灣,大學生愈傾向分享政治訊息及追蹤政治運動人物,愈傾向參與公民活動;在香港與中國,大學生所擁有的網絡規模愈大,愈傾向參與公民活動。

(2)政治參與:在三地「分享政治訊息」、「追蹤政治運動人物」皆具顯著性,意指大學生分享政治訊息與追蹤政治運動人物的頻率愈高,參與政治的程度愈高。然而在香港,「網絡結構」與政治參與則是負向關係,即網路結構異質性愈強,政治參與的程度愈高。

在線上民主參與的兩種類型:

(1)線上政治表達:「分享政治訊息」、「追蹤政治運動人物」皆能夠預測三地的線上政治表達。在香港,「接收政治訊息」與線上政治表達呈負向關係。在台灣與中國,「網絡規模」與線上政治表達呈正向關係。

(2)線上行動主義:在港台「分享政治訊息」、「追蹤政治運動人物」與線上行動主義具有正向顯著關係,而在香港「使用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具有正向顯著性。

 

結論:

總體而言,在三地「分享政治訊息」、「追蹤政治運動人物」皆能夠一致預測線上、線下的民主參與程度。相反的,「使用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網絡規模」、「網絡結構」則無法一致地預測。

l   「使用社群媒體獲取新聞訊息」不具顯著性,與過去的研究產生差異(Gil de Zuniga et al., 2012),本研究並非唯一例子(Chen, Sun & Gan, 2015)。

l   在香港的年輕世代,「網絡規模」及「網絡特徵」在影響線下公民參與具有非常高的顯著性。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首先,筆者提出一個質疑:「台灣、香港、中國三地是否適合拿來比較?」,在2014年,台灣與香港先後經歷了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這兩場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大學生。因此,兩地學生勢必受到更多的刺激而影響其參與線上、線下運動。換句話說,針對三地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並非是在「常態」下所執行,更何況本研究並未交代在中國執行問卷調查的時間。筆者合理推測,若是現在重新做一次問卷調查,則會有不同的結果。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無

關鍵字:

社群媒體、比較研究、公民運動、政治參與、調查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20170509:Social media use and democratic engage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Taiwan, and China.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