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rgent Group Identity Construal in Online  Discussions: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線上討論中浮現的群組身份識解:一個語言學的取徑 

Lewandowska-Tomaszczyk, Barbara. (2014). Emergent Group Identity Construal in Online Discussions: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In Frauke Z., Cristina, P., & Brian, O. (Eds.), Revitalising Audience Research: Innovations in European Audience Research. pp.80-105. New York: Routledge.   

導讀者:王喆 

原作無摘要。 

CMC 和線上閱聽眾研究關注線上使用者的情緒動態、線上互動類型和浮現的群組身份輪廓。本文將把語言學的方法運用於閱聽眾研究之中,運用三個不同的、隸屬不同主題的語料庫研究線上身份如何建構和發展。身份的概念模糊而多義,線上討論是浮現的群組身份之說明發生的地方,運用計算機支持的量化實證工具,是一種檢查線上環境中身份的組成或發展的新方法,同時也會於個人話語策略的網絡中輔以質性的研究。 

一、基本理論。 

身份的概念最早由 Cooley(1962)和 Mead(1932)引入,成為了當下社會學思考的一個中心議題。傳統的社會身份之詮釋,是關注個人如何將他/她自己視為一個社會群組中的一份子,最初由 Henri Tajfel 和 John Turner(1979)發想,著重描述群組內部的行為和個人自己認知的內部地位。這和 Turner(1978)的自我分類(self-categorisation)相關。最近的數據顯示出浮現的群組類目建造是透過計算機中介的互動過程,Karen Cerulo(1997)的 25 年前的觀察與此相關: 

新的傳播科技讓互動脫離身體同時在場的要求,這些科技拓展了一般人構建自我的方式。有一些研究聚焦這樣的發展:「我」的本質,和非真實空間中被概化的其他人,「頭腦共同體」的建立,和共在空間及賽博空間身份的拉鋸。(375 頁) 

這樣的觀察抓住了身份研究中最本質的變化,轉向了共同身份的討論和新的媒介身份的進化。線上和線下傳播模式都和使用者主要的行為特性類似,而大量的線上傳播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差異(Lewandowska-Tomaszczyk,2012)。

 個人在線上互動中的認同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視情況而定的過程,因為線上評論中相對較少的視覺線索,所以語言學可以有中大貢獻。使用者主要是透過他們的言語行為和話語討論來發展它們個人的身份標示,與此同時發現自己和其他線上討論者的相似性。知覺到其他線上參與者既不分享他們對於外界世界的知識或判斷,是引導同想法的使用者形成人際間同盟,並和對立者區別開來的一個原因。這種同盟分享判斷,甚至同時會將差異性輕描淡寫(Buckingham,2008),有助於發展浮現的群組內部穩定性和群組間的壓力。 

評論者的語言和語言結構為這個過程、線上討論參與者的信息,以及互動過程中提及的外在真實世界的知識,提供了主要的資料。有必要將語言和話語分析的取徑用於研究這些閱聽眾線上溝通互動模式的研究之中。 

二、本質主義 vs.動態自我 

身份概念如何被理解,有關於身份的本質、規範的概念,認為這個概念有一個普遍穩定的認知和社會基準,而非本質主義的闡釋則將身份視為一個動態、流動的概念。雖然 CMC 數據往往傾向於非本質主義的觀點,但是物質分析可以揭示更複雜的圖景。個人身份中有一部分並不是那麽明顯地被宣稱,但是在政治和社會爭論中會被明顯提及,這是個人自我中更穩定的一部分,連結到個人身份的喜好結構。這一核心部分,在語言和文化習得的脈絡中被鞏固,在交談話語中浮現出來。這一部分會被身份的其他面向所補足,更加動態、變動、協商,會隨著溝通行為的改變而改變。這些面向都承載了虛擬的、構建的自我輪廓,目的是為了形塑虛擬世界中一個正面的自我認同。

另一方面,他們說什麼,他們怎麼說,他們喜歡什麼,厭惡誰是更穩定的,是構建它們本質的真我內核的獨立參數。互聯網使用者不會將他們全部的真我展現給網友。正如 boyd(2001)所說,使用者展現的是「一個面向」的身份,「碎片化、破裂的數位自我」。人們會管理身份的碎片化面向,用它們來進行成功的溝通。社交媒體中的溝通模式是一個新型媒介身份的符號,「群組身份」(cohort identity),個人屬於還是不屬於某個群組的特別符號會進行協商,繼而形成某種模式,這在本研究中的案例中很明顯。參與型媒介文化也是這一身份類型的符號特徵。 

Stanford University 的語言和資訊學習中心提供的 Infomap,讓我們可以看到詞語的自動索引,可以從語料庫中提取出基於概念的信息圖。對於身份這個概念,所運用的語料庫是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由 BNC 資源庫的作者在綫生成。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經典解釋,群組內部的成員更容易將他們行動的社會效果最大化,換句話說,他們的行為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對群組內的成員有利,有時會損耗群組外部的成員。分析發現,與另外兩個群組相比,群組內部最大化的努力會有強大的預測效果,會形成這個 CMC 使用者群組更有力的活動輪廓。一個有著各種不同社會角色的參與者,會基於一定的情況脈絡進入到這一同盟中,然後創建他的動態自我。 

 

 三、語言和身份 

(一)身份概念的句從:語言的形式-意義象似性 

身份是一個多義概念。一些認知語言學的宣稱指出「形式-意義象似性」的現象。說者傾向於在言語中使用具有臨近位置和相似意義的概念。換句話說,語義上的相似性可以透過言語中形式的物理臨近性來描繪。比如,負面的價值詞語(斜體)往往會在臨近位置上使用,來增強整體效果:「Why then has the electoral campaign at times resembled a life and death struggle, with the adversary perceived as if it threatened the country's survival?」 

在具體方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可獲得的語言資料之數量。獲得越多的語言資料,關於話語中傳遞了何種意義的結果就越可信。建立收集真實的口頭或書面言語的語料庫,可以揭示語言中所承載的形式-意義。為了生成像圖 5.1 那樣的身份概念語義聚叢,方法是考慮句法模式中身份詞彙的位置,計算一個詞語和另一個之間的距離(語義上的聯係)。需要用到 Stanford University 發明的語料庫分析工具 BNC。 身份的概念有語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因此,英語中的身份可以透過語言上的分佈特性來定義,可以透過它和一些相近或遠距的形式(概念)之間的相似度來理解,在言語中它們的使用是有句法上相近或遠距的臨近度。身份的多維度概念形成了相近意義的聚叢,節點的互動區域是更顆粒狀的、彼此重疊的。這些區域包括參與、共同體、語言、角色、完善度、文化、種族、宗教、階級、性和性別。 

和其他分類活動類似,認同基於個人和群組間的相似性和相異性的識別和分享。身份的宣稱需要被他人識別,即其他個人要識別個人身份,以及其他組內或組外成員要識別社會身份。身份一部分是動態的概念,由一些更本質、核心的特質以及具體的情況所形塑,一起形成了持續互動中新的形態。 對於線上討論而言,身份是透過個人互動中所使用的語言來建構的。身份語義的聚從會因不同使用者和群組而有不同。不同的個人和群組會對不同的概念闡發有不同的傾向,他們會求助於不同的身份概念聚叢之形態,比如強調更強的連結,透過指向種族、宗教和角色等的更尋常的話語。同樣重要的還有對討論某一外部世界事件的參與傾向性。這些在 CMC 中傳遞出來的角色和可見度是當下線上溝通研究的一個藥店。 

(二)身份的語言指標 

語料庫將透過質化和量化工具來考察,形成可靠的話語樣本(異質性)和詞語、關鍵詞的頻率和詞語搭配(措辭),還有資料中的詞語聚叢。這些可以透過 WordSmith語料庫工具(Scott, 2012)來生成。這些明確的文本分析結果是作者所稱的「線上話語活動」(Online Discourse Activity)參與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成分是另一數值:「線上互連性」(Online Interconnectivity Value),它會展示出討論參與者相互連結的互動鏈接之類型和數量,由 Gephi 來進行視覺建模。這一數值透過以下的條件來分析:類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稱呼對話者的形式,隱喻和其他形象化的使用,話語選擇的正向或負向,判斷和意見中所附帶的效價(valence)透漏出的價值觀(如,考慮到某事實、事件是正面或負面),以及情緒激發的話語(如,中性或情緒化的語言)。這些參數組成了話語質化分析的測量。進一步的質化語言特性是風格(正式、非正式、口語、低俗、親密等等),可以在措辭選擇、句法建構和傾向的詞彙模式(格言、詞的搭配、聚叢)中顯示出來。 

四、語料 

語料庫 1:Noam Chomsky 在講座中社會和政治觀點所引發的評論,來自 The Huffington Post。 

語料庫 2:對於 The Guardian 的《機場風格的銀幕將被考慮用於火車站和捷運站》的文本和評論。 

語料庫 3:Family GP news 的《五歲男孩選擇成為女孩》的文本和評論。 透過上述的標準來分類,並參考 BNC 和其他英語語料庫,針對所檢驗的特定互動來生成關鍵詞列表。分析包括 CMC 參與者這對於這三個不同事件的評論,所喚起的最初和不斷生成的情緒反應,以及透過不同的內聚性如何生成三種不同的線上身份。

群組內聚性(cohesiveness)可以透過解釋語言分析中的 IV(互聯值)以及特定交互的

極化(相互支持 vs.反對行為),還有正向或負向的記號,以及語言表述的效價。 

五、語言身份構建和再構建 

(一)商議型的背景知識:事件的語言識解 

身份的發展和維持是情境化的,基於個人行動發生或參照的事件類型。為了確認三個樣本中最顯著的事件,首先創建全詞列表(full-word lists),然後生成不同類別的關鍵詞,包括最高和最低詞頻的詞語,並和參考語料庫(BNC 和 Longman/Microconcord語料庫)進行比較。基於詞頻和關鍵性的標準,數據呈現出一些最顯著的主題區域,這和其他文本有很大不同。最主要的事件透過關鍵詞詞頻來檢查,單獨由 Wordsmith語料庫工具來生成。 

(二)線上句法 

分析最主要的部分是對於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它會透過使用者的句法建構來實現,在認知語言學文獻中被稱為事件的不同識解。語言使用者會在事件中將個別參與者置於前景,比如一個行動的能動者,或者親身經歷者,或者他們會對同一事件採用更普遍的、具體化的觀點。為了形塑這樣的觀點,語言使用者會採用一整套特殊語言文法工具,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這些語法工具包括,名詞化(將動詞轉化成更像名詞的表達)。名詞化暗示著一個行動,能在描述一個活動的同時弱化它的行動者。主動或被動的區分也是很有力的修辭工具。這些對於同事件的不同表達展示出他們知識、信念和價值的某些重要部分。 

(三)象徵型的語言和情緒 

身份是語言建構的,而且會被進一步的語言和話語舉措所再次建構,比如稱呼對方的方式、區隔策略、隱喻和其他象徵型的工具,往往還會透過情緒化的詞彙,還有反諷和諷刺。隱喻和其他象徵型語言加入到事件的建構中,成為了價值評判或情緒化的表示,比如諷刺、反諷或激進、憤怒或仇恨就成為了冒犯型或粗俗型的詞語。 

明喻基於來源域,這一區域提供比較型的、物質化的、具體的、物理的物體或事件來搭配到一個更抽象和虛幻的目標域。 

另一組語言認同是情緒用詞,往往結構成複雜的象徵聚叢。比如 fear 被象徵性再現為 instil a fear(注入恐懼)表達成言說者更高程度的深入。象徵型的語言整體而言是更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沒有那麽具體,傳達的是不明確的意義,而與此同時,它在推論方面卻鼓勵更強而有力的聯合。 一種隱喻類型中的情緒激發標示被稱為 Godwin's Law,它說的是當討論在進行中有可能涉及法西斯主義時,使用納粹和其他表達就會增加。在語料庫 1 中就用這樣幾個例子: 

a) If only we all had your razor-like insight, and weren't too stupid to throw off the shackles of the evil, baby-killing fascist state we live in 

b) Well bin-Laden, Al-whatsit and all the other groupings have obviously won in one sense 

c) Mor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四)區隔和稱謂的形式 

言說者對一個討論主題表態,會透過區別元素,比如「所謂的」(so-called)或「正所謂」(as is referred to),和稱謂形式來傳達。稱謂形式展現出互動參與者的人際關係,而區別元素則是自我陳述和免除責任的標示。這都成為了論述中有力的認同標示。 

比如在語料庫 1 中的這一案例,揭示出學術背景和評論者 2 對於 Noam Chomsky政治觀點的正向情緒。 

評論者 1(785 粉):Additionally, Mr. Chomsky asserts that Iran accepts the plan. It does not. 

評論者 2(1557 粉):Where's your respect? He's not 'Mr. Chomsky;' he's Dr. Chomsky. 

第二條評論由一大群使用者支持,讓評論者 2 站在了和評論者 1 及其 785 支持者的對立面。這兩個稱謂都影響力極大地代表了兩個浮現的群組。 

六、語料庫分析 

(一)數據統計 

雖然 TTR 可以部分揭示使用者的語言複雜性,然而它對樣本的長度非常敏感。較長的文本中,會有更多的詞語重複,同時非重複的詞語數量也會減少。 一些平台會保留評論者和他們檔案的所有數據,所以可以得到關於使用者的更多線索,比如 Huffinton Post-Social News-Friends-Firends' Activity, Activity, Comments, Fans,雖然有些只對朋友顯示。家庭、性別、公司和其他個人神風只能部分透過貼文和語言形式來推測,它們可以揭示使用者的語言和互動傾向,與身份參數相關。 (二)語料庫 1 圖像是頂點/點的集合,代表個人使用者,以及邊的集合,連結點,代表他們之間的互連度。一些評論者更加積極(擁有最多的互連數),他們往往會直接或透過中介連結來指涉主文本中的作者(圖形的中間點),或者參與到次群組的互動中。 

 

1.  質化分析:語言和話語標示 

Chomsky 的觀點(語料庫 1)產生了兩組不同的使用者:他們的政治傾向和個人特質。語言的使用已用統計表述出來——對於樣本中的次級語料庫 1——有極高的 IV和類符/形符比: 

互連值  字詞  類符/形符比 

4,360  18,099 類符  71,000 形符  6,68 文化和歷史參考(案例 3)對於個人使用者起到了正面的自我保護作用,而正面案例 4 和負面案例 5 的修正類型則結構化了他們的群組關係。 

語料庫 1(大憲章) 

(3),歷史參照:The Magna Carta placed a limit on the Kings power and made the King answerable to the people. 

(4),支持者:Professor Chomsky's vision is clear and accurate, perhaps as close to truth as our human perception,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can take us under historical and present constraints. 

(5),反對者:Chomsky has an interesting habit of writing long and interesting historical reviews followed with a whole bunch of unrelated contentions and other crap that are neither well-connected to the introduction nor even logically presented or supported. 

結構 6 的互動則揭示出我說的乒乓球模式,討論者圍繞著一個主要議題彼此幹架,首先使用俏皮話和幽默(十二運用圖像符號、表情等,更經常的是像案例 9 那樣拼寫和使用字型),可辨認的修正,元語言學的,最終是個人攻擊。 

(6), 

評論者 1: 

The old guy is well past his sell-by date as philosopher or logician... and no longer can reasonable connect his knowledge and theories to the real world. 

評論者 2: 

I also sensed the disconnect between his review of history, and the assertions he made. 

評論者 3: 

「A whole bunch of unrelated contentions and other crap that are neither well-connected to the introduction nor even logically presented or supported.」 yet you failed to refute a single one. Reasonably is the adverb you are seeking. :-] 

評論者 1: 

in other words you prefer rhetoric to reason. :-] 

評論者 3: 

You are arguing first by ad hominem and then by dismissal. Invert that. :-] Perhaps, I am of the intellectual elite, but I cannot think that the majority can fall for such dubious arguments, when presented with argument and evidence. 

評論者 4: 

Pronouncing yourself an intellectual elite is sure proof of your absence from their numbers. You are not a leader or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elite. You are a sucker. 

威脅和救面子策略已呈現如上,彼此標示。案例 6 中這一乒乓話語遊戲展示出不斷升級的個人和攻擊性辯論動力。評論者 1、2 和 4 有相同觀點,反對評論者 3.評論者2 的評論直接為評論者 1 背書,而評論者 4 則結構出認同類型,可以被視為和評論者 1、2 有同質性。這三人作為浮現的同盟站在同一前線。而評論者 3 是一個語言學上受過訓練的參與者,在之前的意見交換中已經找到了他的對有。這兩派發汗出他們的群組標示。 

2.  量化分析:語言和話語標示 

在質化分析之外,量化的語言資料揭示出其他的語義層次。語料庫 1 生成的關鍵詞和語料庫 1a、Hoover 報告、案例 8,都讓我們看到外在世界的政治和文化文本,它們是這個討論中的參考。 


Chomsky 的演講帶來了矛盾的議題,在語料庫 1a 中形成了對抗的線索 I 和 II(I:Hoover Institutes 偽造了 Chomsky 的文章,II:作為一個反資本主義的百萬富翁更容易獲益拿到基金),但是這一互動儘管非常情緒化也有明顯的價值判斷,但並沒有求助於傳統界線之外的爭論或語言。這樣的情況並不是整個事件的特徵,相反,它包含了一個更加一致的使用者社群,他們分享互動的規則,儘管在世界觀上有差異。 Chomsky_1_2 視覺化了針對 Chomsky 文本 4 的對比強烈的使用者行為,熱門使用者有 72 條回覆,而最活躍的互動有 13 名使用者,只有 4 名特別明顯和活躍。 圖 5.4 是用戶 natureman44 針對 Chomsky 文本 4 所做評論的視覺化結果,67 個回覆分散在 27 個評論者中,互動是乒乓類型,激烈的互動可以透過情緒化詞語的數量和辯論的類型看出來。 圖 5.5 是用戶 Syllogizer 對 Chomsky 的另一篇文本做出的迴應。有 34 條回覆,分散在 27 名使用者之間。正如圖示所顯示的那樣,討論主要是在 Syllogizer 和他的迴應者之間發生。  

雖然圖 5.4 和圖 5.5 是兩個不同的次級討論,但它們可以被認為是互動動力的典型

視覺化基模(model visualisation schemas)。 

(語料庫 2 和 3 的分析從略) 

七、討論和結論:浮現的群組身份 

線上參與的結構和她的語言表述可以歸位三個基本的線上溝通實踐,每一種都在不同程度上浮現出群組身份。 

(一)乒乓類型。語料庫 1 展示出自主的和衝突性的圖景,有兩個極端的評判。它有相對較高的反饋迴路(迴應、按贊)。它的風格是辯論式的、攻擊性強的討論風格,在某些論點上會跨界。它展現出互動的小氣象:衝突中的社群會決定或協商他們的身份,並且會辨認並排除他們對手的身份。 

(二)雪球類型。語料庫 2 有目的性很強的溝通圖景,相對一致的社群類型,有清楚界定的終極目標和擋在外面的反對者。與乒乓類型相比,它每一步的對抗性都差不多或更加強烈。結構上有顯而易見的軸心,由不斷增強的能量所刺激,導致了一個

高潮,這在現實生活中不大容易成功。 

(三)牽線氣球類型。語料庫 3 的互動結構比較鬆散,往往是圍繞在社會和道德的議題,慢慢地發展出越來越清晰的群組身份。它表達了傳統和更保守價值,但這兩者沒有那麽極化,害怕傳統的社會規範、文化和價值會失序(上帝、家庭、性別角色),並且涉入了所謂的「常識」,這往往被視為是更加進步和「現代」的。這一溝通實踐沒有高潮。它呈現的其實更是一套在爭議性大的主題上迴環往復的互動行為,當用戶不同意主要爭議觀點時往往會帶入個人生活經驗的回憶。 

從 Chomsky 文本四來看互動類型也有三種。一種是「一對多對一」類型(圖 5.3),只有少數明顯的互動夥伴。第二種是比較複雜的集中結構(圖 5.5),而第三種是複雜的多層級互動類型(圖 5.4)。一些類型可能會和面對面的交流類似(如語料庫 3),而另一些則往往限定發生在線上多對多的大眾溝通中(如語料庫 2)。語料庫 2 中浮現的群組身份是朝向共同目標中最具一致性的認同。 這些不同類型的群組身份代表了不同程度的一致性。語料庫 2 代表的是最強的一致性(雪球效果),有同質的、明確的目標,更少維持組內互動,這些互動是由少數其他派別的互動行為(組內身份浮現)所表達的。語料庫 3 呈現的是最低的一致性,有強烈的組內連結(in-group connectivity,更多的小型次級群組的動作)以及較弱的次級成分互連(弱小的組內或組外身份)。語料庫 1 代表的是有兩個強烈認同的互動基模,互動有相對的極化現象(一些對抗性的動作)和高度的互連值(兩個極化群組的評論者),因此揭示的是乒乓類型的話語動力,兩個組別都有緊密結合的身份認同。這和語料庫 3 的模型有類似,但不同的是涉入的程度和情緒的激發,以及沒有個人離題的動作,這些在語料庫 3 中更常見。 

導讀單Emergent Group Identity Construal in Online Discussion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