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wo-Level Social Capit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in Civic Activism: Lessons from the Role of Facebook in the Sunflower Movement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Tsatsou Panayiota & Zhao Yupei (2016). A “Two-Level Social Capit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in Civic Activism: Lessons from the Role of Facebook in the Sunflower Movement. Social Media + Society, 2: 1-16. 

導讀者:楊鎵民

原作摘要:

本研究利用「二階層社會資本分析」以探討網路傳播在現代公民運動所扮演的角色,並藉由分析臺灣太陽花運動的過程中臉書的運用以評估該分析架構的適用性與價值。在研究發現,二階層社會資本分析架構挖掘社會資本的特性,以及解開線上(online)與線下(offline)抗爭運動的複雜關係;該架構提供一種分析取徑,以詮釋網路與社群媒體在社會運動中扮演的角色。

相關理論整理:

本研究相關理論整理有兩部分,第一是網路傳播與公民運動;第二是社會資本的概念。

第一部分網路傳播與公民運動的文獻整理,用意在於說明過去研究聚焦於網路傳播對公民運動的影響,尤其在於好處與壞處的辯論,本研究以此突顯網路傳播與公民運動的研究仍未定調,缺乏一致的結論。

第二部分社會資本概念的文獻整理,則為二階層社會分析架構內的各種變項提供了理論背景,例如結合(binding)/橋接、連結(bridging、linking)與巨觀/微觀的定義與爭議,以下介紹:

Coleman認為社會資本來源於有效的規範和獎懲,進一步限制或鼓勵某種行為的產生,社會資本構成了社會結構的某些面向。社會資本的特徵在於它是封閉的,新的成員難以進入,社會資本是社會規範與信賴感的運用。

Putnam指出社會資本與社會連通、互惠互信等相關價值連結在一起。和Coleman相反,Putnam認為弱信任(超越彼此認識的群體範圍)、沒有特別互惠的社會資本特徵,才能夠成功動員民眾,型塑民主政治的核心。

    Putnam發展結合/橋接的概念,結合是指緊密的、強烈的網絡,內部成員遵守特定規範與規則以確保內部的同質性與一致性;相反的橋接是寬鬆、流動、多元的,內部可以容納不同的組織與不同屬性的成員。

有關社會資本與網路傳播的研究,聚焦於網路傳播對社會資本積累的好壞之爭論。

 

操作化過程:

一、分析取徑:二階層社會分析

本研究選擇二階層社會分析架構的原因在於過去研究網路傳播與社會資本的成果(1)忽略了社會資本如何在網路傳播中被配置與發展;(2)也忽略了社群媒體平台與線下公民運動的關係。

(一)第一層社會資本分析

五個社會資本變項: 結合 vs. 橋接、結合/微觀 vs. 巨觀

l   微觀:以個人為基礎的論述、價值觀、思想與規範;與個人利益、個人實踐及生活相關的談話;傾向於個人的、無目的談話。

l   巨觀:以社群/集體為基礎的論述、價值、思想與規範;利他主義的論述與實踐;集體實踐與更廣泛的生活環境;傾向於非個人的、有目的性的談話。

l   結合:網絡、社群及思想傾向於封閉、同質、無包容;有緊密的樞紐與連結。

l   橋接:網絡、社群及思想傾向於開放、異質、包容;弱或寬鬆的樞紐與連結。

l   連結:在網路中不同網絡、社群及思想的連結或聯合。

 

(二)第二層社會資本分析

包含網路傳播、線下傳播與運動、廣泛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脈絡。

三個社會資本變項:

l   網路社會資本的動機:訊息搜尋、訊息分享、傳播、建立網絡、影響或被他人影響、協調線下運動、發展對話、發展網路運動與有目的的行動。

l   網路社會資本和線下運動:連結網路傳播與面對面傳播、靜坐、遊街、聚集與新的線下運動的關係。

l   線下運動的特徵(呈現於網路社會資本發展的脈絡):長期/短期的運動、集體/個人的運動、運動的結構與組織特徵(有組織的、結構緊密的/彈性的)、運動的普遍形式(抗議、聚眾、公民不服從)等。

 

分析:

一、資料蒐集:

半結構質性訪談,利用Skype,訪談時間約1至2小時,共10位學生。

利用Nvivo質性軟體編輯與分析。

二、研究結果:

l   第一層社會資本分析

 

橋接社會資本:然而開放性的社群軟體並不會導致開放而彈性的意識形態。

巨觀:受訪者認為臉書在公眾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在於培養年輕人對政治的興趣與集體的生活議題,而且利他主義的觀念也被放進來。然而受訪者仍夾雜著共同利益與自身利益的混血論述,例如留言中的主觀論述。

 

 

l   第二層社會資本分析

臉書的資訊散播與資訊分享工具強化了受訪者對運動的參與程度。

 

 

如上表顯示,對受訪者來說,使用網路社會資本的動機在於搜尋資訊與分享資訊,其次是影響他人或受他人影響、協調線下運動。

 

 

結論:

本研究結論是,從第一層社會資本分析發現,運動參與者發展出橋接式社會資本,但集體的論述則夾雜著他利與自利的觀點。而從第二層社會資本分析發現,使用資訊蒐集與分享工具是運動參與者使用臉書網路社會資本的動機,且還包含了散播該運動的思想以及協調線下運動。最後,雖然網路社會資本與面對面傳播並沒有顯著的關係,但是在太陽花運動中的主要行動,例如抗議、靜坐、佔領立法院等則主要透過臉書來協調。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和批判論述分析(CDA)的架構有何差別?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關鍵字:

Civic activism, online communication, social capital, social media, Sunflower Movement, Taiwan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導讀:A__Two-Level_Social_Capital_Analysis__of_the_Role_of_Online_Communication_in_Civic_Activism:Lessons_From_the_Role_of_Facebook_in_the_Sunflower_Movement.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