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dicting dissemination of news content in social media: A focus on reception, friending, and partisanship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Weeks, B. E., & Holbert, R. L. (2013). Predicting dissemination of news content in social media: A focus on reception, friending, and partisanship.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90 (2): 212-232.

導讀者: 鄭雅云

原作摘要:

社群媒體儼然是一個新聞來源,但本篇問題是在這樣環境下公民如何參與新聞內容。於是本篇研究社群媒體中,與記者/新聞組織當朋友和接收新聞,成為社群媒體新聞傳播的

預報器(predictor)。

重點整理:

前言

線上新聞網站的流量,在Pew Research Center’s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Navigating News Online: Facebook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社群媒體中新聞使用佔了50%,且由社群媒體分享網站新聞超過9%,Pew:「如果搜尋新聞是近年來重要的發展,那麼”分享新聞“是下一階段最重要的。」同時社群媒體與政治的關係是與日俱增,但缺乏實證研究關於如何社群媒體中哪些因素影響公民如何消費新聞和分享。

本研究著重于社群媒體有何種新聞傳佈的方式,特別針對社群媒體中接收新聞和記者/媒體組織當朋友,由於”新聞的接收“(reception)是消費新聞和暴露在新聞內容,”當朋友“(friending)是在建立自身與外部媒體環境連結,”新聞傳佈“(dissemination)是在分享新聞的過程。另一個面向討論”政黨傾向“(partisans),是一個長情情感投射的認同和認知結構,會影響個人接受政治消息,有無政黨傾向會如何影響/不影響社群媒體中接收、連結、分享新聞之間關係?

社群媒體中的新聞

在傳遞新聞和政治訊息時,社群媒體扮演重要角色,傳統大眾媒體的經驗是單向、上對下、受時空限制的活動,反之,社群媒體很容易使用新聞、消費新聞內容,因此社群媒體使用者有各種接收和新聞傳佈新聞的方式。


接收和社群媒體新聞傳播

過去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社群媒體的效果,認為個人特質是使用社群媒體的因素,例如多是女人和年輕人使用社群媒體的新聞。且在使用與滿足的研究分析中,社群媒體中使用新聞能滿足社交需求、增進社會地位、尋求資訊。在分享資訊過程中,會增加認同、信仰滿足人們核心需求。

但理論不足以解釋傳播過程,有學者認為社群媒體中消費新聞和線上線下的政治行動有關,因此使用新聞可以看作潛在的政治行動。

因此當人們覺得新聞與個人有意義的話,就會分享或新聞與他人談論話題,尤其容易在愈強的社交網絡中分享資訊。在傳統媒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如此,推論至社群媒體中,人們愈常在社群媒體中接收新聞,愈容易在同樣環境中新聞傳佈新聞。

假設一:社群媒體的新聞接收,與社群媒體中新聞新聞傳佈是成正向關係。

當朋友和社群媒體中新聞傳佈在SNS 中記者與新聞媒體組織建立帳號,將流量倒回新聞網站,社群媒體提供的功能能夠與使用者連結和互動,”成為朋友“(friending)是人際傳播的一環,指向特定社交網絡的認同,建立此連結是有利於搜集資訊和交換訊息。不只在人際傳播,政治傳播中亦是如此,例如選舉活動時與新聞組織成為朋友,可以從新聞組織中取得相關的消息。

同時,因為對新聞內容感興趣而成為朋友,興趣/有利益會增加分享資訊。因此可以推論,與新聞組織成為朋友有利益之處,使用者愈容易參與分享新聞內容。

假設二:社群媒體的新聞交友,與社群媒體中新聞傳佈是成正向關係。

除了好友的效果之外,也會影響接收與傳佈新聞之間,原本推論是新聞接收越多,會越容易分享出去,更進一步,與新聞組織當好友,愈容易收到新聞,就愈可能分享出去。

假設三:控制變項為“社群媒體的新聞交友”,與記者/新聞組織當好友,會加強新聞的接收與傳佈之間關聯性。

政黨傾向作為調節

對於政治性訊息,分享新聞可被看作是一種政治行為,因為有實証研究,政治認同是一種政治行為,比起無政黨傾向的人,有政黨傾向的人愈容易對於政治新聞有情感投射或認知上理解,政黨傾向可以被視為是”動員”(例如消息的傳佈)。

假設四:控制變項為“政黨傾向(有/無)“,有政黨傾向的人會加強新聞的接收與

新聞傳佈之間關聯性。

另外,與記者/新聞組織的當朋友,對有/無政黨傾向的人是有作用嗎?政黨傾向是先於而且在社群媒體之外,這樣的政治認同在分享新聞中有何功能?

研究問題:政黨傾向在新聞的接收與新聞傳佈之間扮演何種角色?

研究方法

調查資料來自于Pew Research Center 電訪2010/6/8-6/28 調查日期中,只取回答「曾經有在任一社交網站上註冊的人」,有效樣本數1264 個。

因變項:社群媒體新聞頻率---新聞接收(多常在SNS 看新聞)、新聞傳佈(多常轉貼新聞)、當朋友(15.8%回答有)、政黨傾向(如果今天投票你會投給哪一黨?有黨派58.4%,其餘為無黨。)

自變項:人口變項(性別/族群/年齡/教育程度/收入)、政治個人差異(從低度行為到高度政治行為:閱讀新聞/政治時事/政治意識形態/投票)、新聞媒體的使用(傳統新聞報紙/電視/廣播、入口網站新聞)、傳播科技(手機/電腦)

研究分析結果

利用回歸分析,可以得出假設一、二、三成立。SEM 模型的因果分析

表一:自變項和新聞接收、傳佈的回歸分析

(接收和五個自變項顯著,傳佈和七個自變項有顯著)

表二:預測新聞交友的回歸分析(其中有五個變項有顯著關係)

表三:有顯著相關的自變項

圖一:自變項-因變項關係的模型(控制變項:全部樣本/ 有政黨 / 無政黨傾向)

從圖一中接收-傳佈的關係,顯示有正向相關(值為0.34),驗證假設一,新聞接收可以被視為新聞傳佈的重要變項。與新聞組織成為好友,與新聞傳佈的關係,顯示有正向相關(值為0.09),驗證假設

二,與新聞組織有互動連結,會增加新聞傳佈的可能性。

另外,透過新聞好友而接收新聞,與新聞傳佈的關係(值為0.09),驗證假設三,因此增加新聞傳佈的可能性。

兩群體的SEM 分析

將回答有/無政黨傾向分成兩群體,驗證假設四,無論政黨傾向,接收新聞和傳佈之間有証項關係(值為政黨傾向0.40;無政黨0.27),但有政黨傾向的人關係較強。在當好友對於新聞傳佈關係中,反而是無政黨的人才有顯著相關(值為政黨傾向不顯著;無政黨0.19)。

但是,透過新聞好友接收新聞,有政黨傾向的人較有可能參與新聞傳佈(值為政黨傾向0.12;無政黨不顯著)。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可知「接收」與「當朋友」兩變項是可作為新聞新聞傳佈的預報器,接收新聞愈頻繁,愈容易分享新聞;有新聞組織好友的人,也愈容易分享新聞。

在控制政黨傾向的變項之下,「當朋友」更加強了接收-新聞傳佈的關係。然而,政黨傾向會影響接收,有政黨傾向比無政黨傾向者更強烈影響「接收」與「新聞傳佈」之間關係,因此政黨傾向者的「接收」比「當朋友」更影響了新聞傳佈。有政黨傾向的人是政治公民參與度較高,也顯示將政治行為延伸至社群媒體中,分享新聞是一種線上政治動員的例子。

”交友“是社群媒體中很重要的中介,與新聞交友愈多,愈容易影響新聞的傳佈,但是與新聞組織成為”朋友“,不一定是新聞內容而交友,也可能會因為同意或不同意而交友,

推測可能因素:這些得到訊息可以加強某人地位、替他人作為預警、可能說服他人,或是反駁新聞內容。另外研究中,”年齡“顯示是一個重要的變項,年輕人愈容易參與新聞的接收、友好、傳佈的活動,儘管近年使用者年齡有上升趨勢,但結果顯示,年輕人仍是社群媒體中的新聞使用多數。

研究限制一是次級資料分析,在訪調時只有問使用新聞頻率,可能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得知社群媒體接收新聞的情形;另一個限制是因果假設關係,研究中是這些因素會影響新聞傳播,但是新聞傳佈也可能是原因,例如偏頗的新聞會造成新聞接收/成為好友受不同影響。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1. 以大眾媒體時代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解釋個人使用社群媒體的效果,無法切中新媒體特性,例如接收與傳佈之間可能互為因果關係,或者是沈浸于社群媒體更容易分享新聞?另外,本篇的量化研究,使用社群媒體新聞的頻率也無法解釋爆紅一窩蜂現象。

2. 公民參與會有年齡的差異吧?探討年輕人和傳播科技使用的親近性連結?如何影響了年輕人參與政治行動的方式?

摘要Predicting dissemination of news content in social media- A focus on reception, friending, and partisanship (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