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the Twitter Election: The Dynamics of the #ausvotes Conversation in R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Jean Burgess and Axel Bruns.(2012).“(Not) the Twitter Election: The Dynamics of the #ausvotes Convers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Australian Media Ecology.” Journalism Practice 6(3),384-402. 

20 Mar. 2012.

導讀者:黃淑琳                              

原作摘要:

 

澳洲的媒體經營權相當集中,導致了不少另類媒體的興起,像是知名政治部落格和公民新聞網站等,以及後來大眾對於twitter的使用。另一方面,twitter的功能hashtag也可以幫助使用者對於特定議題的追蹤和關注;而且使用者無須追蹤或加好友,就能直接和平台上的任何帳號進行對話。因此,twitter有助於大眾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

 

在2007年的澳洲大選(眾議/參議員)之後,工黨運用社交媒體取得勝利的事實,強化了主流媒體和另類媒體(部落格、FB、YOUTUBE、twitter)之間的緊張。研究者認為,專業記者的角色轉變,以及社交媒體對於媒介生態的影響,改變了使用者的媒體使用與政治活動的參與方式。因此他們透過觀察2010澳洲總理選舉事件,研究三個方向:傳統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twitter內容的關係(主題內容分析)、twitter在澳洲媒介生態的角色、還有參與討論使用者的社交網絡。

 

重點整理:

 

研究對象

Ÿ   利用Twapperkeeper收集2010年7/17~8/24期間內包含#ausvotes的tweets,總共有415,009則;其中有94,910則集中在大選當天(8/21)的24小時內。這些tweets有些特色:

1.    來自將近37,000位使用者,其中19,000人只有在選舉當天使用。

2.    即使假設37,000位使用者都達到法定投票年齡,仍只占投票人口的0.26%,不足以代表全體選民(而且也不知道達到多少比例才行)。

3.    即使包含了#ausvotes,也不代表整個twitter對話都在關注選舉;或者也有些討論選舉的對話中沒有#ausvotes,所以撈不到。

Ÿ   參與選舉議題討論的使用者反映了特殊的次文化,包含

1.    網路重度使用

2.    對於科技政策、新聞和資訊等感興趣

3.    非常積極參與討論,稱得上是「政治癮君子」(political junkies)。經常以打趣嘲弄的口吻評論主流報導或政治人物,而非投入嚴肅議題討論。

 

研究分成三階段進行

Ÿ   #ausvotes主題:以討論中最常使用的字詞片語建立詞庫,依據競選活動的主題進行分類,最後再透過詞庫進行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

Ø   從包含#ausvotes的tweets中找到五個最常被討論的議題:寬頻政策、網路過濾計畫、氣候變遷、尋求政治庇護者議題和同志結婚等。

Ø   比對五個議題在twiiter上的討論次數與官方報導(主流媒體和政黨)的消長情況,並提出解釋。

Ø   發現:雖然twitter的討論大致上可以反映官方(兩大黨與主流媒體)的競選活動內容,但是兩者對於不同議題的重要性認知和討論熱度大相逕庭。

 

Ÿ   #ausvotes in媒介生態:確認#ausvotes對話在媒介生態中的位置,因此需要找出使用者進行討論時,最常使用哪些外部的媒介資源(ex. blog, newspaper, youtube video),比例又是多少?

Ø   找出#ausvotes內所包含的所有超連結,進行統計

Ø   統計顯示twitter討論和主流媒體的內容,有明顯的重覆且互相依賴。前10個最常出現在tweet的連結都是主流媒體的政治報導。此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1.    浮現型媒體中的對話會關注媒體本身(Evens, 2009)。

2.    討論主流媒體報導就能引起共鳴。

Ø   發現:twitter並不是獨立於主流媒體之外的討論平台空間,他可以用來過濾、評論主流報導的內容,甚至催化討論。因此可以將twitter看作是閱聽人實踐的延伸,而非取代。(不過在草根運動或公民議題時的狀況,可能會有所不同)

 

Ÿ   #ausvotes的社交網絡:檢驗在#ausvotes對話中的互動與關係,描繪出這些使用者暫時的社交網絡。

Ø   不過有些限制:不是所有的@reply對話都會包含#ausvotes;且有些對話會轉為私密。因此這邊分析的是「公開且包含#ausvotes」的tweets(無論使用者有沒有在跟人對話都會計入)。

Ø   方式:Gephi繪圖。節點的大小是根據indegree (收到@reply數量);節點的顏色是根據betweenness centrality(同時計算接收和回應reply次數),顏色越深betweenness centrality越高,也代表結點扮演中心連結或資訊中介者的角色。

Ø   betweenness centrality最高的是兩位記者,其餘的則大多是在澳洲享有能見度的獨立政治評論者(非專業記者),他們雖然不像兩位記者居於整體網絡的中心,但在各自的網絡中是處於中心位置。至於參選的兩位候選人、政黨和主流媒體,雖然接收到很多@reply,但是因為鮮少回應,所以betweenness centrality趨近於零。

 

結論

Ÿ   有鑑於目前使用者的狀況,應該思考twitter作為政治議題討論平台的定位,避免像2000年以後的澳洲部落格與公民新聞網站一樣,在部落格大打口水戰,干擾議題討論的障礙。

Ÿ   如果未來,twitter使用者和政治活動和其他事件有深入而直接的互動(與這次研究發現相左),像是使用者設定議題,twitter便能在政治進程中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Ÿ   研究twitter台灣使用者的次文化?

Ÿ   Twitter在台灣媒介生態中的定位、使用狀況?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EVENS, ADEN (2009) ‘‘Dreams of a New Medium’’, Fibreculture Journal 14, http://journal.fibreculture.org/issue14/issue14_evens.html, accessed 2 December 2010.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摘要_Burgess (Not) the Twitter Election.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