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le of Beliefs and Behavior on Facebook: A Semiotic Approach to Algorithms, Fake news, and transmedia journalism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Priscila Monteiro Borges, & Brazil Renira Rampazzo Gambarato.(2019).The Role of Beliefs and Behavior on Facebook: A Semiotic Approach to Algorithms, Fake News, and Transmedia Journal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019), 603–618.


導讀者:林鈺穎


原作摘要

本文從皮爾森符號學的角度討論

(1) Facebook用於促進受眾參與的演算法邏輯,涉及到跨媒體新聞背景下假新聞的傳播;

(2)我們自己(閱聽人)的固定信念會如何影響這一過程。

 

它採用皮爾森符號學的質性概念研究方法,以真理(truth)、真實(reality)、表像(representation)、固定的信仰(fixation of belief)和間接經驗(collateral experience)等概念為中心,探討演算法、假新聞和跨媒體新聞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表明,像Facebook這樣的社群媒體網路在當前的假新聞風波中有自己的責任,但受眾也參與到了這個問題中,因為他們的行為和信仰在Facebook的演算法推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重點整理

 

一、 假新聞

 

1、這篇文章依據的是Allcott和Gentzkow對假新聞的定義,即故意和可證實的虛假新聞文章,並可能誤導讀者。

2、無論假新聞的主題為何,不以可證實的事實為基礎的新聞報道會使人們對傳統新聞媒體的信仰產生懷疑,因為假新聞利用的是是一種既定的信念,即新聞報道正在呈現外部現實。

3、假新聞與新聞的區別涉及新聞報道本身與它所依據的外部事實的關係,以及報道背後的意圖。但當記者報道方法錯誤或受僱於不可靠的公司時,常常使假新聞與新聞難以區分。

 

二、皮爾森的符號學視角(Peircean semiotic perspective)

 

對皮爾斯來說,真實(reality)是獨立於個人看法的東西。真實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思想,產生與之相符的想法。但真實本身總是一個外在的客體(external object)(也是一個動態的客體),而不是直接的思想對象。

 

在人文學科和各種不同的研究中,學者們正在將皮爾斯的觀點應用到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所提到的問題和領域,其目的是將皮爾斯所開發的哲學工具應用於新問題的處理和新主題的形成。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每一份報道都是一個代表某種東西的符號,然而符號是根據某種觀念來代表它們的對象,且不是對象的所有方面,因此符號在某種程度上是準確的,還能用來行騙。

 

 

三、固定的信仰(fixation if Belief)

 

1、固執法(the method of tenacity)

在這一方法中,人們沒有給懷疑留有任何餘地。一旦一種信仰確立了,人們就會不斷地為自己重申,無論別人提出什麼相反的意見都不會影響他們對已確立之信仰的信心。

例子:在當前政治兩極分化的背景下,人們在網上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和信仰是很常見的,雖然固執法不能保證信仰的可信度,但它能讓人毫不猶豫地行動,且保護人們不受他人影響,不過同時也可能讓人遠離真理(truth),因為對皮爾斯來說,真理是一種共同的信仰。

 

2、權威法(the method of authority)

權威法考慮的是在社區中形成的信仰,在這個社區中存在著使某些教條永久化並能防止建立新教條的機構。這種機構剝奪了個人根據對真實的憂慮而改變想法的自由。為了建立一個共同的觀點,人們不鼓勵個人獨立思考和質疑由機構傳播的信仰。

例子:在Facebook上,這種信仰經常出現在與宗教辯論和政治觀點相關的互動中。川普將CNN斥為虛假,將Fox視為真實,這一舉動表達了政治利益和媒體對真實的解讀之間的關聯。

3、先驗法(the a priori method)

先驗法使我們相信與我們已經相信的東西一致的事情。在這種方法下,只要是與我們已知的事物相符的故事就會被認為是真實的,不管它們是否與經驗相符。這種傾向也被稱作是自我中心偏差(myside bias),即人們雖然有能力識別他人的缺陷,但是在遇到支持自己信念的訊息時,即使他們是錯的,他們也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例子:Facebook的過濾算法讓使用者的頁面主要顯示使用者已經傾向於喜歡的訊息,並且這可能會向人們隱瞞與他們自身利益和觀點不一致的東西。因此,Facebook用戶會因為缺乏對相互矛盾的觀點的接觸而對自己的觀點產生一種總體上一致的錯誤印象。信念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使心靈獲得平靜和滿足的角色。

4、科學法(the scientific method)

科學法的主要特點是,信念不能僅僅由我們自己的思想所形成。相反,它們必須是由不受我們自己思想影響的外部事物形成的。一個僅基於外部事件並由每個人共享的共同信念就是皮爾斯的終極信念。要達到這個終極信念需要兩個步驟:首先是推理(reasoning),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信念會在頭腦裡產生另一個信念;然後是觀察(observation),在觀察的過程又會產生新的觀念,但這一觀念會引入外部因素使其成為推理過程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皮爾斯認為事實(fact),作為觀察的結果,已經是思維的產物,它是事件(event)的表象(representation)。在這一背景下,每一篇新聞報道(無論真假)都涉及對真實(reality)的再現(representation)和解釋(interpretation)的過程。而真實與思維以真實影響思維的方式相互關聯,正是這種關聯使得符號學成為反思假新聞和克服假新聞的有力理論。

 

四、新聞的方法和思維的原則

 

1.      皮爾森認為產生新假設或情緒的符號沒有辦法傳遞給一個對它沒有直接經驗或至少間接經驗——對相似的事物有原始自我經歷的人。因此,若報社不通過自己的調查來得出結論,僅是複製其他媒體的報道,就有可能造成假新聞的迅速地被傳播。

例子:2016年一名男子攜帶槍支進入華盛頓的披薩店,並朝天花板開了幾槍,據稱是為了證實這家披薩店是否如新聞報道所說,是希拉蕊經營的兒童性交易團夥的總部。這便是假新聞病毒式傳播的結果。

 

2.      假新聞產生的原因還在於報社遵循的新聞準確性標準的退化。根據符號學理論,我們的觀念與符號所代表之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是獲得真正知識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們頭腦中的不同觀念之間也存在因果關係,因此,因果關係應當理解為頭腦中的觀念與外部事件的聯繫以及觀念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假新聞,則既要考慮其與外部事件的關係,也要考慮內部原因。

與外部事件的聯繫:(1)查看記者進行調查的方法是否有效和徹底;(2)查看新聞引用的來源是否透明和可靠,此種方式在考慮爆料人個人安全的情況無法實行。

觀念內部的聯繫:皮爾森表示,真實獨立於任何人的想象。因此,作者認為新聞報道並不像傳統信念中所認為的那樣不受思想的影響,所以我們需要試著認識到什麼受到了外部事件的英雄,什麼受到了內心想法的影響。皮爾森提出了三個原則:(1)能夠引起類似性質思想感覺(feeling);(2)能通過一個命題來認識類似性質思想之間的聯繫;(3)把想法聯繫起來(association of ideas),從特定的斷言到具有普遍性的描述。

 

五、假新聞和算法的邏輯

 

Facebook客製化的機制可能會產生同溫層,在這種情況下,封閉的媒體會強化使用者的某種信念。

 

過去,Facebook使用EdgeRank的算法來確定用戶的新聞提要中心應該顯示哪些內容,2013年後,改用機器學習的算法,在生成新聞推送時考慮超過十萬個權重因子,因此不論是Facebook的議程,還是用戶的喜好、所屬群組、關注對象以及訪問Facebook的頻率,都會成為新聞推送的參考對象。

 

因此演算法被認為會產生同溫層,從而導致意識形態隔離、錯誤訊息的延續和確認偏差,更為假新聞的成長創造了環境。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同溫層對新聞消費的影響被誇大了,其中接近性(proximity)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即用戶會傾向於相信親近的人分享的內容。皮爾森認為,人們會盡力避免對信念的懷疑而傾向能確認信念的內容,因此訊息的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加強讓消費者滿意和舒適的固定信念。

 

這種先入為主的信念會產生偏見,包括(1)大腦中的偏見,即自身處理訊息的方式;(2)社會偏見:即所屬群體的選擇偏好;(3)機器中的偏見:由演算法產生的偏見;

 

六、跨媒體新聞

 

跨媒體新聞的三個特徵:

(一)多媒體平台(multiple media platforms)

跨媒體新聞是大眾媒體傳播邏輯和社群媒體分享邏輯的混合體。新聞的數位化讓即時更新成為可能,從而糾正錯誤的訊息;另一方面多平台的場景可以促進合作,用多樣化的形式向閱聽眾提供多樣化的內容、觀點、信念,從而防止回音室的破壞性影響。不過,數位錯誤會通過截屏等方式留下痕跡,可能會造成對假新聞的進一步傳播。

(二)內容擴展(content expansion)

內容擴展是跨媒體新聞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即通過在線社群媒體的聯繫,促進新聞敘事的豐富並放大了新聞的流通渠道。跨媒體策略能夠發展深度新聞報道的潛力,並有助於打擊假新聞。不過跨媒體新聞面對的一個挑戰是新聞嚴格的時間約束,如突發新聞就不是跨媒體內容的最合適的選擇。

(三)閱聽眾參與(audience engagement)

跨媒體平台提供了允許閱聽眾參與的互動機制,如用戶的觀看、分享、以及用戶內容的生產。在此語境下,假新聞似乎是受眾共同構建的,因為新聞的真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閱聽眾是否將其視為真實。社群媒體的社交性為假新聞的構建又增加了一層,讓大多數人通過傳播假新聞重申他們已經固定的信念。不過,通過對假新聞的體驗,我們可以了解到新聞報道是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解讀他們。此外,假新聞的傳播造成的對新聞媒體的懷疑,也會促使閱聽眾去探究新聞報道的可靠性。類似於遭遇假新聞這樣的經驗會刺激個體的懷疑,進而引發行動。多種多樣的經歷可以幫助減少固定的信念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七、總結

 

Facebook等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造成的對新聞推送到的優先排序會影響假新聞的傳播,但同時,用戶自身的在線行為和信念也會影響演算法的執行方式。跨媒體新聞可能提供工具,通過擴大不同的聲音來減少假新聞的傳播,不過它也有可能增強非真實新聞的滲透。因此,似乎是人們自己才是減少假新聞的決定性角色,即要閱聽眾在經驗中學習,以懷疑為樂。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1.     Hartshorne, C., & Weiss, P. (Eds.). (1932a).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Volume 1.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Hartshorne, C., & Weiss, P. (Eds.). (1933a).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Volume 3. Exact logic (published paper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Bakshy, E., Messing, S., & Adamic, L. A. (2015). Exposure to ideologically diverse news and opinion on Facebook. Science, 348(6239), 1130–1132.

 

4.  Fabbrichesi, R., & Marietti, S. (2006). Semiotics and philosophy in Charles Sanders Peirce. Newcastle, UK: 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水火計畫讀書會論文摘要單semiotic-approach-to-Algorithms-林鈺穎.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