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fraction Chamber: Twitter as sphere and network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Rieder, Bernhard (2012). The Refraction Chamber: Twitter as sphere and network. First Monday, 17(11).   

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4199/3359 

 

導讀者:區國強                                         

原作摘要: 

 

本文以某群法國Twitter使用者作為樣本,比較三種不同「議題(issues)」的推文,來探討研究Twitter這種「微網誌(Microblogging)」平台時研究方法上取樣的問題。 本研究也以實證資料提出,我們必須延伸「資訊擴散」之概念,把意義、價值與意識形態納入考慮範圍,而進一步提出資訊「折射(Refraction)」之概念。  

 

 

重點整理: 

 作者:Bernhard Rieder  阿姆斯特丹大學媒體研究系助理教授 


本文主要探討: 

(1)研究Twitter(或微網誌)時該如何抽樣?   

(2)個案比較:突發事件(11天)  vs.  長期事件(60天) 

(3)提出「資訊折射」概念:強調推文不只是資訊的散播,更是意義之形成,研究者應進一步探討「共同理解(Shared understanding)」之議題。 

(4)Hashtags作為資訊折射過程中能被「看見」,也值得被進一步探究的對象。 

 

序論 

•  2011年研究中指出,在法國Twitter雖然有一定規模,但並非當地前五名的社群網站。,在前12名新聞網站中,Twitter之使用者只佔0.2%。 

•  但,許多媒體專業人士使用Twitter,並發出了大量推文。 

•  本文提出,  以「使用者(user)」而非「主題(subject)」作為抽樣對象,並進一步把Twitter同時當作是「領域(sphere)」以及「對話(conversation)」平台。>>>  意義產生的地方 

 

方法論:如何抽樣? 

•  網際網路作為學術研究領域,應該以「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之研究方式,著重「現象」本身之持續發展,以歸納方式形成結論(簡單來說,透過現象歸納理論,而非以理論去看現象)。 

 

•  傳統學術概念中的抽樣:以樣本推論母體,並可以諸如人口普查資訊作為參考。 

•  當以網路作為研究對象,母體根本難以確認,如何抽樣成為困難問題。 

•  研究Twitter時,五個抽樣時需考量因素: 

o  問問題與進行研究的方式(例如,質化?量化?) 

o  研究整個Twitter平台?只聚焦特定地理或語言區域?短期或長期的議題? 

o  研究者本身俱備了什麼樣的科技工具? 

o  取得資料之限制程度(例如,是否開放API)? 

o  倫理問題(學術規範與國家文化)? 

 

目前主要六種抽樣方式 

•  Full sample:並非不可能,但資料太大太雜,需要能解決問題的分析工具。 

•  Random  sample : Twitter 有 提 供 參 考 資 料 , 但 「 非 常 態 分 佈 」 ( non-normal distributions)以及資料遺漏會造成微觀分析之困難。 

•  Topic sample:以Keyword和Hashtag抽樣,目前最常用之方式。但研究結果僅能解釋抽樣樣本。

•  Marker-based samples:以語言別或地理位置抽樣。但效果不佳。 

•  Grap-based sampling:以人際網路抽樣(friend/follower)。但高密度之網絡或重要使用者作為抽樣對象,可能有解釋上的問題。(譯注:該地方應該指,以人際網路抽樣,難以推論到更大的母體) 

•  Manual sampling:以特定對象抽樣,例如特定名人或立法委員,適合質化研究取徑。 

 

本研究抽樣方式 

o  以使用者帳號(而非主題)抽樣,為了檢視更大量的議題。 

o  以法國和法國語言使用者為抽樣對象。 

o  針對對政治議題有興趣的使用者。 

o  抽樣量足以解釋法國Twitter使用者。 

o  把Twitter當作是一個公共議題平台,而不只是人際交流網站。 

•  抽樣過程 

o  496帳號:包括了Twitter上常見的政治人物、社會運動者、部落客、媒體人員。 

o  再從496帳號的好友與追隨者中,整理出326532個帳號。 

o  再以好友數(至少10人)和推文數,整理出22322個帳號,其中17361個使用者帳號在研究期間至少推文1次(其中1549帳號自稱「記者」)。 

o  推文數(2011.2.15-2011.4.15): 5883657(580萬) 

o  (研究者根據資料估計,法國Twitter常用者約3-8萬,認為樣本數可推論到一般

使用者之母體數) 

 

觀察議題:兩個突發事件(11天)  +  一個長期事件(60天) 

o  日本311大地震 

o  加利亞諾事件  (Dior創作總監Galliano在酒吧大喊「我崇拜希特勒」,侮辱猶太人,被罰入獄半年) 

o  法國Haopi法案(法國成立專責機關,監控網路侵權,事件持續兩個月。)

o  (突發事件之所以用11天作為研究期間,因為本研究兩個議題在11天時,推文數大量下滑。) 

 

研究分析(量化): 

•  日本311地震屬於國際事件,引起大量推文,但有56%含URL,應屬於非法語的資料來源。 

•  Hadopi 事件也有大量推文含 URL,可能是因為推文內容大部份為「資訊」而非「情感」類別。

 

研究分析(質化): 

•  推文語調(tone) 

o  幽默、諷刺、挖苦 

o  Galliano事件:  每20條推文中13條屬此類別。 

o  日本311地震:  每20條廣為流傳的推文中,5條為幽默語調。(e.g.  「教宗又不能罵他的老闆...」)。 

o  Hadopi事件:  推文以資訊為主,資料主要來自特定「專業」來源(頭兩個資料來源,佔了所有連結的46.8%)。透過每天推文和retweet,可描繪出事件發展脈絡。 


內容分析 

日本311大地震 

•  「聯繫(cordination)」目的之推文,例如提供日本大使館年聯絡電話、求助資訊、尋找失蹤人口。 

•  純報導(reporting)不多,更多的是特定議題的資訊報導。例如,日本地震與地球地殼移動。 

•  從日本回法國,歷劫歸來的推文。 

•  藉機批評Sarkozy政府之推文。 Galliano事件 

•  大量幽默與諷刺語調推文 

•  藉機批評法國政府有關其他種族歧視案件之推文 

•  假總統夫人推文:「親愛的,你可以給Galliano當總統府的政治顧問嗎?」 

•  >>>  「主角轉移(subject drift)」:Galliano >>  種族問題    >> Sarkozy) 從「散播」到「折射(refraction)」 

•  Big data不只是資訊的散播,還會出模仿、變形、折射等現象 

•  以政治議題來說,Twitter平台不只是資訊問題,更是共同理解、價值,與意識形態等之問題。 

•  研究個案中,  資訊傳播不是最主要的twitter實踐方式。twitter往往成為了政治態度與道德之協調機制。 

•  在個案中,很少不帶評論的純報導。(未知的資訊  >>  已知的資訊(取得資訊)  >>  散播資訊    (inform others)) 

•  資訊折射,除了是推文本身之意義,更必須擴大至整個twitter網絡去了解。 

•  連結網絡  >>>  文化場域(Cultural sphere)。 

•  關鍵字應該被視為探討共同價值、爭論與刻板印象等等之重要線索。 

•  研究案例中,「反右派政府」成為了重要框架(frame)。 

•  Twitter是一種「策略性媒介(strategic medium)」,使用者可能為了成名、為了找到觀眾,或為了參與政治意義之形構與對話。 

•  「折射」除了是微觀地個別推文之意義建構,也可以透過宏觀角度去觀察。研究網絡中重要的hashtags。 

o hashtags作為一種意義與連結的「文本」。 

o 案例中,重要的hashtags,透過Gephi視覺化後,高密度區域顯示了網絡政治左偏的現象,也顯示了其他幾個重要議題。 


結論 

•  「共現字分析(co-word analysis)」將是分析網路空間著如twitter的重要工具。 

•  網路平台也可能存在主流意見(而非所有意見同等地位)。 

•  Twitter作為一個「折射場域(refraction chamber)」:共同意見之形成,有目的性之意見表達  >>>  意義/意識形態分析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  不同社交網路平台之網民(鄉民)成份是否不同?當傳統學術要求的取樣難以達成時,我們是否該把焦點放在研究問題與研究對象上,也就是說,視研究問題之特性尋找分析對象與樣本數? 

•  在社交網絡中,是否可能出現「沈默螺旋」之現象?我們是否需要重視社交網絡中的非主流意見?  

摘要_the refraction chambe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