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ective News and Networked Publics: The Rhythms of News Storytelling on #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Papacharissi, Zizi; de Fatima Oliveira, Maria. (2012). Affective News and Networked Publics: The Rhythms of News Storytelling on #Egyp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2), 266-282.

 

導讀者:邱楷恩                   

原作摘要:

摘要

從twitter上的Hashtag看新聞敘事型態的節奏(rhythm of news storytelling)

→看新聞價值和新聞形式

→時間:2011/1/25-2/25 (穆巴拉克下臺前後)(主要是事件崛起時)

→結果:新舊新聞價值/瞬時、(菁英)群眾外包、團結、情境

→結合新聞、意見,情緒高漲時容易失焦

 

前言

SNS在主流媒體遭到限用或封鎖時能發揮重大效用

Twitter在本事件中成為重要的新聞播報機制,持續提供信息

 

本研究與當代傳播取向相關之處:

1)      當新聞網絡被迫因財政緊縮關閉外資局時,公民新聞彌補了資訊流,而研究這樣的趨勢有助於了解新聞典範的演化

2)      (集體協作的)新聞提要對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都變得很重要,尤其當其他管道都被限制或控制時

3)      新聞價值會決定事件如何被轉換成故事

 

目的:指出twitter上的模式數量與內容/題材/重要框架

方法:電腦語藝/內容分析(檢視內容分析所編排的模式、檔案本身,從而解讀透過twitter傳播新聞的形式、內容)

 

Twitter作為一種新聞播報機制

l   一般新聞機構和記者的新聞提要會受新聞價值和組織所影響,與SNS這種新媒介的潛能相矛盾

l   新聞組織習於將同一則訊息發布到不同平台上→低估了twitter的作用

l   Twitter適於發布比傳統媒體更快的即時消息,如災難、意外、暴動、政治事件

l   記者角色混淆(記者?編輯?評論?個人?訊息傳佈者?) vs. SNS大眾問責制

l   Hashtag feed

→顛覆了傳統新聞寫作,夾敘夾議且主客觀混合

→新聞也成為集體協作 

→開始研究hashtag的內容、地點、使用者連結

 

[Twitter相關文獻回顧]

 

學者

研究主題

發現

Yardi and Boyd (2010)

爭議性議題

英雄所見略同時,回文會強化組織認同,反之則增強組織內外聯繫

→人們增加對廣泛議題的看法,卻缺乏有意義的對話

Wu, Hofman, Mason, and Watts (2011)

誰對誰說了什麼?

看Twitter List,發現分享資訊的同質性

Erickson (2010)

 

地理性與(由twitter增強的)社區性之間有何關聯

Twitter容許周邊意識與社區環境的形式

Crawford (2009)

意見領袖

 

Chadwick (2011)

 

新聞系統的混雜性:資訊、新聞、娛樂的界線混合

 

Twitter在災難中作為新聞分享系統

l   常在政治動盪時扮演召喚網絡公眾、甚至喚起行動的角色

l   當政權控制媒體時,twitter提供一個有效率、具能動性的發聲管道(electronic word of mouth),使人們可以跳過傳統守門機制來發布訊息

l   Twitter與新聞業傳統的不相容性→訊息快但未必正確

(e.x.2008 terrorist attacks in Mumbai)

l   阻礙:數位落差、使用技能、政府線上檢查制度

l   Twitter的角色是傳播→「重點不是誰能說話,而是誰能聽見」

 

Twitter的新聞價值

特色:濃縮(140字內)、即時、協作

誰決定新聞價值?公民、記者、機構/意識型態

→RQ1:2011埃及起義的新聞價值為何?

說故事的方式代表組織與觀眾之間的連結

傳統新聞組織改變緩慢,新媒體卻又暫與傳統新聞價值不相容

→RQ2:2011埃及起義的新聞敘事型態為何?

 

方法

 

工具

功能與目的

樣本範圍

Twapperkeeper

抓取twitter上的空開timeline和檔案(範圍比API廣)

時間:2011/1/25-2/25

內容:tweet內文、hashtag (#egypt #Jan25 #Tahrir)、關鍵字、日期時間、其他使用者公開資訊、使用者名稱

R

計算分享頻率

1.5 million tweets

CRA (centering resonance analysis)

Computer-assisted network-based text analysis 

主要用來找出節點與其他字詞的關係,也可以比較兩個texts看他們共振的程度 

母體數:1.5 million

抽樣法:分層抽樣

樣本數:9000 tweets

電腦語藝分析/

言說分析

質化樣本分析,用來證明和擴大量化內容分析

母體數:1.1 million tweets

(由於阿拉伯文無法被辨別,有將近400,000則tweet被排除)

抽樣法:分層+隨機系統抽樣

樣本數:150,000 tweets

語藝分析步驟:

1.          讀取(指出新聞價值)

2.          紀錄語言、音調、是否有傳統/前述新聞價值、焦點、人們分享方式的同異(找出主題模式、重複、贅字)

3.          分類(根據以往針對新聞價值和形式所做的研究)

 

結果

一、社群媒體新聞價值的混雜性

l   言說分析顯示:事件類型和基調強調傳統媒體的新聞價值(大規模、近身性、意義明確、新近發生、相關性、合諧、擬人化、重大、戲劇性、動作性

→除了負面性之外,傳統新聞價值幾乎都涵蓋了

l   CRA量化分析→反映出傳統新聞價值:近身性、個人化、重大相關、戲劇性(實例待補)

l   差異不是存在於新聞價值,而是在誰基於這些新聞價值而做了決策

→新聞室以專業倫理來判定,在twitter則是交由大眾集體而有機地決定

l   雖然著重於大範圍,小範圍或邊緣地帶的抗爭也沒有被忽略(Libya是#egypt最具影響力的詞彙)

l   Hashtag這種有目的性的設計也使不相關的言論被屏除在網絡之外

l   其他新聞價值:種族中心主義、利他主義式民主、溫和主義

l   特殊的新聞價值浮現!(twitter和起義的背景)

→即時性、菁英群眾外包、團結、環境

 

1.      即時性 Instantaneity

→比主流媒體即時且不受限制,但也和傳統新聞價值不相容(如查證)

→每秒都在update,一直出現重覆的內容可以使越多人看見訊息

 

2.      菁英群眾外包 Crowdsourced elites

→經由Hashtag,新聞組織、菁英和事件中特殊的意見領袖身負傳佈訊息的重要使命,後兩者雖然不符合傳統新聞價值(如夾敘夾議),還是會溢散到主流媒體

→事件中往往會出現特殊的「有機意見領袖」,他們通常有親身參與,也比較注重情感訴求。相形之下,菁英則是試圖在主客觀價值中找到平衡。

 

3.      團結 Solidarity

→情緒性濃厚,於是難以分殊事實陳述與情緒呼告。

→CRA分析結果顯示多重發佈/參照/協調等結果,而這也正是埃及起義的特性

 

4.      環境 Ambience

→Twitter的特性使人們得以不分晝夜、沒有時差地發布訊息(always-on)

→新文類出現:情感新聞(affective news)

 

※    Twitter的功能:發布新聞、表達團結情緒、聯繫團體感情、表述意見、邀請他人維持(準確的)資訊流

 

二、情感新聞的形式

l   進程:普通公告→意見領袖出現→主流媒體跟進→(網路解禁後)世界各地響應

l   主客觀並陳、夾敘夾議,在故事(或事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l   常常重複或模仿主流媒體訊息,不過最重要或最受歡迎的tweets通常都是情緒性的,也因此事件可能沒有多少進展,情感積累卻很濃厚

l   情感新聞不是傳統新聞的替代品,而是另闢蹊徑

l   Hashtag有新聞框架的功能,兼具感知層面與情感渲染力

 

結論

1.           SNS是一種成功的(政治)突圍方式,對網路進行控制已經不具有效用了。

2.           以twitter做為新聞資訊流通平台,其內涵與傳統新聞價值並不相同(例如:快速但不必然正確)。但SNS自有一套聚集、發散訊息的模式,以有機的集體協作方式進行。

3.           由網路發起的社會運動不必然需要領袖,部落客、社會運動者與公民都可以被視為引擎。

4.           由於參與者多半在事件中具有近身性,因此融合客觀事實、自身經驗、情感與意見表述的文類即是情感新聞(affective news)。

 

重點整理:

1.           Hashtag feed vs. traditional journalism (專業義理)

2.           融合了新舊新聞價值。四種特殊news value→

     Instantaneity:不受限制、散佈廣闊、即時性

    Crowdsourced elites:有機意見領袖&菁英

    Solidarity:情感訴求

    Ambience:不打烊的訊息流通網絡

3.           Hashtags as fram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1.       有機意見領袖是否也是一種浮現型頻道?平常是分殊的個體用戶,但在特定議題中跳出來扮演資訊彙整/發散、討論平台的角色,類似某種hashtag。

2.       新舊新聞價值逐漸混合,形成書寫模式光譜:傳統新聞媒體(專家書寫)→有機意見領袖(夾敘夾議)→觀眾(庶民書寫)

3.       比對傳統媒體與SNS的新聞價值,某部份仍然重疊,顯示人們關注訊息的重點就是那幾個,或許可從中建立/預測議題關鍵字。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全文 

 

摘要_Affective news and networked public.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