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weet honestly, I tweet passionately: Twitter users, context collapse, and the imagined audience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Marwick, A. E. & Boyd, D. (2010). I tweet honestly, I tweet passionately: Twitter users, context collapse, and the imagined audience. New Media and Society, 13, 96-113.

   導讀者:邱楷恩

   原作摘要:

  Imagining the audience online 以為有限但其實無限的觀眾

1. 使用者只能從媒體環境中想像社群

(1) 理論基礎:

Situationist theory (人們根據情境做出反應)

Self-presentation theory (有意識的身分展演)

(2) 實例

個人網頁:在掌控之下的自我展演 vs.虛擬、概括他者 社群媒體:使用者一旦標示了「朋友」,兩者之間即產生構連 目標導向網站:如交友網站。高度自覺及品味展演 Twitter:對身分未知的觀眾呈現出動態、互動式身分表演

  Twitter

1. 特色:微網誌,更新頻繁,可藉由多重載具讀取,成員關係由 follower 和 followed 構成

2. 觀眾

(1) Tweet 的實際觀眾因作者的想像觀眾而殊異

(2) Follower 和 followed 之間不必然相關(名人主動 follow 的數量遠比不上自 己的觀眾)

(3) Follower 不等於實際觀眾(開放性用戶的瀏覽量可能超出預期,受隱私保 護的用戶則不然)

(4) tweets 由不同管道散佈,難以得知確切觀眾是誰,但也不至於無限增生

  How twitter users imagine audiences 1. 方法論

(1) 將問題發佈給研究單位本身的 followers、最多人追蹤的前 300 名用戶、 有 1000-15000 名追蹤者的用戶(公開)

(2) 意欲探知潛在多元觀點

(3) 從 181 名使用者回收 226 則回覆

2. 我在對誰發言?

     (1) 較少人關注的用戶傾向於對自己或朋友發言,受歡迎的用戶則加上 fans (2) 對「朋友」有不同定義:followed, IRL 朋友,既存友人→鼓勵數位親密 關係 (增強連結且維持社會聯繫)

(3) 用途:自我導向→寫日記、抒發己見

(4) 強調真實性,避免預設發言對象

(5) 公共性的意識形態 vs.做自己的真實感: 前者是一種後設敘事、意欲建立自我的後設形象,目標是吸引更多關注, 並可能因此獲利;後者強調人們在發言時難以完全屏除觀眾因素,因此「真 實性」如何被定義很重要

(6)「觀眾」概念依不同 tweet 而改變,人們也會預設發言對象(tweet vs. Email) (7) 觀眾被概念化成為理想個人,也就是用戶的鏡中自我

3. 策略式觀眾

(1) 微網誌名人:因網路技能使用而受到歡迎

(2) 受歡迎的用戶會探測其觀眾並策略性發言,卻又希望被認為是具有真實 性的

(3) 一種用戶常使用的手法,在不同脈絡和網站中被展現navigating multiple audiences 1. 探測的必要性

(1) 情境崩壞:在 SNS 當中,不同觀眾被扁平化成為單一群體

(2) 用戶會技術性隱藏資訊,對目標觀眾發言,將自我描繪為兼具真實性與 有趣人格的個體

(3) 身分是一種表演: Goffman 前/後台理論

(4) 象徵互動:身分和自我由頻繁互動(talk)組成→協同式自我呈現

(5)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人們展現自我的同時會監看他人反應

(6) 名人會使用多重形象(polysemy)來吸引大部分的觀眾

(7) 社群媒體結合廣播媒體(情境崩壞)與人際傳播(針對親朋好友)

(8) twitter 維持印象的方法:平衡個人與公眾資訊、避免特定話題、維持真 實

2. 平衡對真實性的期待

(1) 為了維持好的形象,人們在選擇 tweet 題材時會考量到想像觀眾的評價 (2) 「真實性」是社會建構的,在不同社群有不同定義,在不同情境中也有 不同詮釋

(3) 情境崩壞使人們無法在真實和虛假間游移,用戶使用兩種方法探測這種 緊張關係→自我監控(議題) / 平衡(目標性與個人訊息)

     3. 自我監控 用戶永遠不知道資訊會被誰看到,因此會盡量避免敏感性話題,且這種傾 向較其他社群媒體(如 fb)為多

4. 平衡原則

(1) 在做自己和觀眾期待(專業)間找平衡

(2) 就算揭露個人資訊也是策略性的,若隱藏個人資訊則是避免疏遠觀眾 (3) 針對不同目標群眾所發的綜合性訊息可以吸引最多觀眾

(4) 微網誌名人:followers 取代真正的朋友,引人注目的能力高低成為地位 象徵 →他們同時也代表了不真實,自我推銷和的建立親密互動的能力相衝突

(5) 公開=商業?

  From the broadcast to the network 1. 作家的觀眾

(1) 作者跟讀者分離,作者會將讀者預設為符合其需求的層級,並寫出相應 內容

(2) 真實讀者 vs.虛構讀者→SNS 上作者因無法知悉”真實讀者”,遂以”虛擬 讀者”作為發言藍本

2. 廣播的觀眾 一開始是一對多傳播,觀眾不但匿名、靜態、由地緣組成,也是被動的。 後來演變成為釋義社群,也就是主動閱聽人。

3. 網絡的觀眾

(1) 前兩者綜合體,觀眾既與用戶產生連結,觀眾彼此之間亦是

(2) 和廣播觀眾類似,都是無法辨認細數的,但網絡觀眾當中卻有熟悉的臉 孔,且預設了真實個人連結

(3) 廣播觀眾是靜態的,但網絡觀眾隨時可參與內容生產,這種多對多的傳 佈方式是以發言者為中心

(4) 發言時設定目標對象,並針對想像觀眾選擇要隱藏或揭露哪些訊息

(5) 欲管理網絡觀眾,必須監控/回應 feedback,關注網路上他人動態,知覺 follower 的興趣

(6) 網絡成為用戶所呈現之身份及內容的綜合,想像觀眾在進入用戶發言考 量中之後即具體化

(7) twitter 一方面是展現自我真實的場所,一方面依然受到社會規範束縛, 太私密或個人的訊息不被接受


     重點整理:

1. 無法得知確切瀏覽的觀眾有誰

2. 發言時設定目標對象,並針對想像觀眾選擇要隱藏或揭露哪些訊息

3. 建立形象、策略性發言以獲得關注 vs.做自己的真實感

4. 情境崩壞使人們無法在真實和虛假間游移,用戶使用兩種方法探測這種緊張 關係:自我監控(議題)、平衡(目標性與個人訊息)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1. 兼顧真實感的自我展演→真實感為何如此重要?

2. 用戶看似具有主導性,卻又需配合想像觀眾演出,展演的同時帶有自我監控 意味。(無法確切得知被誰觀看→圓形監獄)

3. Tag 是否是召喚觀眾(follower)主體性的方式?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 於此處)

boyd d, Golder S, and Lotan G (2010) Tweet, tweet, retweet: Conversational aspects

of retweeting on Twitter. HICSS-43. IEEE: Kauai HI, January 6.

Honeycutt C, Herring SC (2009) Beyond microblogging: Conversation and collaboration via Twitter. Proceedings of the Forty-secon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42). Los Alamitos, CA: IEEE Press.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1. 想像觀眾:用戶在發言時會預設目標觀眾,並進行印象管理;在 twitter 上發 佈公共議題可營造出關心時事或意見領袖的形象,因此可能成為轉發動機。

2. 平衡原則:用戶為了吸引最大多數的觀眾,常會避免太敏感、個人的話題, 因此危機發生時,公共議題可能因此造成大規模轉發。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 附圖二張。

   


摘要_I tweet honestly, I tweet passionately Twitter users, context collapse, and the imagined audienc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