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s, Cabs, and Coffee Houses: Social Media and Oppositional Movements in Egypt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Merlyna Lim(2012). Clicks, Cabs, and Coffee Houses: Social Media and Oppositional Movements in Egypt,2004–2011.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 231–248

 

導讀者:黃淑琳                              

原作摘要:

 

埃及革命爆發之後,一方人馬將成功歸因於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使用;另一方人馬確認為即使沒有網路、FB、TWITTER,革命也會成功。但從2004到2011年之間,70件街頭抗議行動中有54件與網路相關,因此研究者認為,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使用逐漸成為人民力量的一部分,埃及革命的成功無法簡單歸因於為「臉書」或是「人民」,研究者企圖找出社群媒體在埃及系列抗爭運動中扮演的角色。

 

他從2004年的kefaya(受夠了)、4月6日運動、我們都是薩依德,到2011開羅解放廣場事件等四個事件,透過歷史個案分析,研究埃及反對黨如何運用社群媒體串連群眾,最後串連了線上與與線下(藉由計程車司機和咖啡廳)的群眾力量,推翻獨裁領袖穆巴拉克。

 

重點整理:

 

系列抗爭運動的背景

1.    集體憤怒:腐敗專制的政府、擴大的不平等、攀升的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居高不下的生活費…

2.    失業的年輕人: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年青人口(15~29歲)占了國家人口1/3的數量(約2300萬),年青人口的失業率在2010年到達24%。年輕人又集中在都市區,大約3/5開羅人口的年齡在30歲以下,因此這一區的失業率高於全國平均。

3.    生命史上的可及性(biographical availability):個人生活中的閒暇,使人更有可能參與運動(因為缺乏全職工作、婚姻和家庭責任等限制,使埃及年輕人更有機會投入抗爭運動)

4.    社群媒體的使用:雖然唉及網路普及率只有30%,但在開羅地區超過了64%,除了google,facebook是排名第二最常造訪的網站、而youtube排名第四。可串連許多反對運動,增加參與的網絡與擴大規模。

→以上因素讓埃及系列抗爭運動成為可能的因素,缺一不可

 

 

2004年kefaya(受夠了)

Ÿ   第一個要求穆巴拉克下台的街頭抗爭活動,約500~1000人聚集在高等法院外,要求穆巴拉克下台。之後在2005與2006年又在網路上組織號召群眾(缺乏實際總部或暫時會議地點)

Ÿ   社群媒體使用:利用手機簡訊和網路動員協調活動、避免依賴主流媒體去接觸公眾。活動期間開始使用blogs,不同意見者可以透過blogs討論協商、匯集成共識,也開始在MisrDigital.com主持埃及意識,成為第一份獨立電子報。

Ÿ   然而kefaya除了要求穆巴拉克下台以外,他們的論述過於模糊抽象,無法貼近日常生活;且2007年以後,政府逮捕部落客,kefaya漸趨沒落。但討論聲浪仍在網路上延伸、發酵。

 

2008年的4月6日運動

Ÿ   一群青年響應了發生在埃及城鎮瑪哈拉(Mahalla Al-Kubra)的工業行動,工人反對過低的薪酬與過高的物價,這同時亦是每一位埃及人心中的憤怒,年輕人更是有切膚之痛。

Ÿ   第一個以FB成立的反對社團,號召了7萬支持者到現場支援

Ÿ   社群媒體使用:除了blog、youtube、email、簡訊還用了fb與twitter

Ÿ   透過「臉書」號召了7萬支持者到現場支援

Ÿ   但fb和twitter效果有限,在加入社團的眾多人當中,有人是出於好奇、有些人是被朋友邀請、還有些人只是因為按讚很容易所以加入,並非出於對社團目的的認同,因此並沒有將這群人的力量聚集再放大(共鳴迴響)。此外,他們也缺乏一致性的訴求。

Ÿ   話雖如此,使用fb和twitter也成為了未來反對運動的策略之一。

 

2010年的我們都是薩依德運動

Ÿ   一名中產階級的男性薩依德被警察打死,警方宣稱他販毒,死因與毒品有關;然而有人在網路上放上了薩依德的死狀照片,同時揭發警方暴行,引起民眾同仇敵愾。

Ÿ   社群媒體使用:Facebook上「我們都是薩依德」,很快成為埃及最熱門的社團,他號召了開羅與亞力山大城的街頭抗議,而且也成功了。從2010年六月到八月總共有5場無聲遊行進行,有上千名埃及人名參加,包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

Ÿ   除了社群媒體的力量,這場運動也包含了強烈的符號再現(薩依德生前與死狀的照片)、建立了具體的反抗對象(警察等人)。

 

2011年解放廣場革命!

Ÿ   1/25,埃及警察節,往年抗議屢見不鮮。

Ÿ   反對運動的力量串聯結合→號召新活動!(2011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剛成功,埃及人想要抓住時機行動)

Ÿ   起初使用blog、youtube、email、簡訊、fb與twitter

Ÿ   線上串連線下:在運動前10天,其中一位發起者每次坐計程車時都很大聲地講電話,因為他知道計程車司機愛偷聽又愛和別人討論(很有效率地傳遞消息);而在咖啡廳討論也是同樣的策略,漸漸地即使不用社群網站者也都知道運動相關消息。

Ÿ   事件發生後,傳統媒體(國內傳播與協調)與跨國新聞網(BBC、CNN)錦上添花,引發國際關注,國際聲浪支持抗議群眾與暴動。

 

結論

Ÿ   社群媒體在網絡與動員方面有所貢獻,能幫助成立、擴展社群以及動員。它連結過往未能凝聚的團體、傳佈共同憤怒與認同、將國內民主改革的訴求傳至全球各地。

Ÿ   埃及革命的成功有其政治、經濟等背景,在使用社群媒體推動反對運動的同時,仍需克服科技的限制、凝聚認同與訴求、提出論點與質疑等,才有成功的可能。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Ÿ   可依樣畫葫蘆,找尋浮現型頻道的發展脈絡。探討其出現的背景、不同時期浮現型頻道是否「轉型」(使用媒介的不同、匯流)、領導者的後續行動(延續?另起爐灶?)等問題。

Ÿ   這篇探討的其實還是網路媒體與人際傳播交互的結果。應該分開探討網路造成了什麼效果、人際傳播能造成什麼效果,兩者交互產生的效果又是什麼?

Ÿ   事件發展圖片很好,但若能加入媒體使用的狀況、和不同時期使用的人數,會對埃及革命成功的理解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摘要_Clicks, Cabs, and Coffee Houses Social Media and Oppositional Movements in Egypt,2004–201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