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ing Muslim women: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 in BBC News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Al-Hejin, B. (2015). Covering Muslim women: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 in BBC News.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9(1), 19-46.

導讀者:          朱蘊兒                    

原作摘要:

本文綜合了歷史論述分析(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社會認知分析和社會語義分析三種取徑,以語料庫方法為基礎,對BBC新聞文本如何再現穆斯林女性進行了研究,並且總結了圍繞穆斯林女性的宏觀論述結構,以及對希賈布(穆斯林頭巾)的再現策略。

研究發現,對穆斯林女性的報導十分有限,一來,以地方新聞為主,二來,論述結構以衝突和犯罪為主,三來,頭巾一直都是記者在描述穆斯林女性時最常使用的詞語,我們尚不清楚頭巾所帶來的描述功能,但卻會帶來一些問題。

重點整理:

研究問題:BBC新聞中與穆斯林女性相關的宏觀論述結構是如何的?在再現穆斯林女性的頭巾時,新聞採取的論述策略是怎樣的?這個策略會對穆斯林女性產生怎樣的影響?

研究背景

Baker et al.(2013)的研究發現,最常與「穆斯林」連結的關鍵詞為「女性」,而「男性」這一關鍵詞僅排在第九位,也就是說,穆斯林女性其實是目前關於穆斯林的媒介論述的核心。而Mishra(2007)、Rahaman(2007)和Roushanzamir(2004)的研究就發現英國媒體對英國穆斯林女性的報導中充斥了大量負面的刻板印象,不斷將穆斯林女性總再現為「被動的」、「壓抑的」形象,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新聞媒體一直以來都熱衷於討論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且將其與「落後」、「壓抑」甚至是「恐怖主義」連結在一起。

德國的民意調查公司就發現,有93%的受訪者自然而然地將「穆斯林」同「壓迫女性(suppression of women)」連結在一起,而有83%的人則聯想到了「恐怖(terror)」。而美國的蓋洛普民意調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當女性受訪者被問及「你最不羨慕伊斯蘭世界的什麼東西?」時,大多數的受訪者給出了「性別不平等」的回答。也就是說,在西方世界的社會認知中,伊斯蘭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性別不平等。

對此,穆斯林是怎麼想的呢?蓋洛普曾在2007年做過一次全球範圍的穆斯林民意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穆斯林男性和女性都支持女性擁有選舉權、工作權和參政權,但大多數穆斯林女性卻並不認為「接受西方價值會有助於自身的進步」,她們認為伊斯蘭世界最好的地方在於「虔誠的信仰」,而且在蓋洛普2007年進行另外一項地區性的穆斯林民意調查又發現了同媒體報導大相徑庭的狀況,81%的伊拉克女性支持宗教領袖介入家庭法的立法過程,而且,除了土耳其以外,其餘地區的宗教信仰程度和反對女權之間並無關聯。

由此可見,穆斯林世界和非穆斯林世界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隔閡和認知不一致。而且,已經給穆斯林帶來了巨大的影響。Meshal(2003)對加拿大十個城市的穆斯林女大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其中大多數學生都稱曾經因為頭巾而被公開歧視,34%來自工作,63%來自非穆斯林朋友,而39%來自教授。也有研究發現,佩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極易成為「穆斯林恐懼症(Islamophobic)」的犯罪對象,因為頭巾是最直接的視覺標記符。

可以說,對穆斯林女性的誤解、歧視與侵犯,已經是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因而本研究希望可以將這一批判視野延伸到新聞論述領,新聞組織在政經結構中的位置,會如何影響新聞文本的產制,會設置怎樣的論述規範?

當批判遇到語料庫

本研究採取語料庫分析方法,是為了讓主流和非主流的觀點可以通過統計方法而非個人的主觀判斷從資料中浮現出來。

例如,關鍵字分析法,就是通過和對照語料庫的比較,來找出在統計學意義上為目標語料庫所特有的關鍵字,同時也能找出那些「本來可以存在,卻缺席了的關鍵詞」,進而為後續的批判論述分析提供一個「切入點」。批判論述分析的分析重點就是以功能語言學的觀點剖析論述,分析者認為言說者對詞語的選擇代表了他(有意無意地)希望傳達某種意義或實現某種功能的動機。功能語言學研究者經常會用動詞的「及物性」來區分動作的行動者和行動類型,例如,一個「物質」行動,就包含了行動者、行動目標和受者。

Van Leeuwen(1996)提出,有必要建立更細緻的分類類目,在社會語義學的基礎上,將語言符號與再現行動對應起來,舉例來說,「身體特征」類目下就有蓄鬍的男人和戴頭巾的女人這些符號,「類別」這個類目底下就有性別、種族、信仰等符號,而「客體化」則代表的是具有轉喻功能的語彙,可以將主體的感受用非人的事物表示出來,例如以色列的坦克開進了城鎮。

Van Leeeuwen的研究影響了Reisigl & Wodak(2001)的研究,他們總結了三種異化他者的論述策略,第一種是「指示策略(referential strategies)」,指的是說者使用什麼詞來代指客體,是說「三個男人」還是說「三個穆斯林」,意義不同,第二種是「預測策略(predicational strategies)」,指的是為人或事物定性、貼標籤,第三種是「觀點策略(perspectivation strategies)」,框架化的一種,指的是報告、轉述、描述或引用一件事情的策略。

但也有人批評論述分析者忽略了人類的認知作為文本和社會的中間環節所發揮的作用,Van Dijk就提出了脈絡模型(Context Model),指出論述的產生和接受,都與行動者對自己周遭的環境(自己所處的位置、周圍的人和這些人的脈絡模型)的認知和外部大環境(如經濟政治)的認知有關,脈絡模型不但是認知上的問題,它同樣還會影響語言的使用,它決定了一個BBC記者會「認為」怎樣的內容應當被讀者看到,進而影響他會如何寫作一則新聞。

建立語料庫

目標語料庫:BBC NEWS

以Islam OR Islamic OR Moslim OR Muslims OR Moslims AND woman OR women OR female OR femailes為關鍵詞,搜尋文章,並且保存,然後刪除關鍵詞僅出現在非正文部分的文章(如關鍵詞僅出現URL或讀者評論中),刪除讀者評論,刪除重複出現的文章,最後再刪除提到「women」和「Islam」但指的卻不是穆斯林女性的文章,方法是計算兩個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若距離超過100個詞語,則認為文章內容指的不是穆斯林女性,遂刪除。

參照語料庫:以阿拉伯新聞(Arab News)作為參照語料庫

關鍵詞的宏觀結構

篩選關鍵詞:保留詞頻≥3,p值<1.0E-11,Log-likelihood值≥38.4的關鍵詞,最後得到695個可以代表BBC NEWS的特徵詞。而後刪除一些太籠統的關鍵詞,如radio、government和paper,保留其中的268個關鍵詞,進行人工分類,分成了六大類:地理位置、戰爭/衝突/暴力、社會行動者、犯罪、頭巾/宗教、其他。用WordSmith進行關鍵詞分析和詞語共現分析。

1.  地理位置:被報道最多的前七名是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朗、沙烏的阿拉伯、埃及,它們佔據了1823則(56%)新聞,然而這些國家人口僅僅佔了全球穆斯林人口的26%,這與新聞價值判斷有關,處於戰亂和政治緊張中的國家更容易見報,

2. 戰爭與犯罪:只有14%的新聞是在報導穆斯林女性本身,大多數的新聞都是在報導戰爭地區,然後順帶報導居住在其中的穆斯林女性,焦點是落在戰亂,而非穆斯林女性。

 

 那麼穆斯林女性在戰爭和犯罪場景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她們是恐怖份子、受害者還是無辜人?以female為核心觀察前後三個字詞窗口中出現的詞語,總結發現,8.1%的報導中,穆斯林女性是以受害者的身分出現,而在2.1%的新聞中是以施害者的身分出現,而在施害者中,最常出現的情況是自殺式襲擊者(suicide bomber),而且對suicide bomber進行共現分析,發現它最常與動詞used、deployed、sent一起使用,暗示著他們是沒有主體性的工具,罪責應當歸咎于她們的組織。

 另外,從時間分佈上來看,在2002年以前,並沒有新聞提及女性自殺式襲擊者,可見這是一個新的論述面向。

 在犯罪部分,在52.5%的報導中,伊斯蘭女性是犯罪者,而在23%報導中她們是受害者,這是因為在西方外遇並不構成犯罪,而在伊斯蘭國家卻足以構成犯罪,這個差異是新聞價值的來源,所以犯罪新聞中超過半數是有關濫交、外遇的新聞。

3. 宗教光譜:這一類目中包含了「指示策略」和「預測策略」兩種論述策略,試圖將安放在從溫和到極端信仰者的宗教光譜上。在詞彙使用上,原教旨主義者、激進的、極端的、保守的、強硬的這些詞語的使用頻率遠遠高於溫和的、主流的這樣的詞語,說明溫和信仰者並不受新聞媒體的關注。而且這些對於信仰的報導都是針對穆斯林男性,穆斯林女性的宗教信仰並不被關注,但壓迫穆斯林女性的情況卻被歸因于保守的原教旨主義。

4. 頭巾:在穆斯林女性的新聞中,在標題或引言中使用了「頭巾」二字的比例高達28%,「頭巾」也是穆斯林女性新聞中與「女性(woman)」共現次數最多的關鍵詞,可見頭巾的意義非同一般。進一步分析發現,對頭巾的報導中使用了多種甚至是矛盾的預測策略,再現了多元的伊斯蘭脈絡,這也許和平衡報道原則有關,該原則要求記者要在報導中反映不同觀點,但我們更關心的是,在平衡之下,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而在指示策略的使用上,BBC的報導非常模糊,不說清是穆斯林女性戴的是頭巾還是面紗,也不說清政治人物反對的是頭巾還是面紗,或者在文章最後部分才說明白,但卻為時已晚,使得讀者只能留下一個模糊的印象——對穆斯林的敵意與日俱增。

 在法國抵制頭巾這個新聞事件中,行動者使用了一個指示策略:將頭巾歸類為「宗教符號」或「政治訴求」,但對於許多穆斯林女性來說,頭巾並不是宗教符號,而是一個實用的區分公私領域的工具,另外,頭巾更不是政治訴求,不是為了說明她們從屬於那個團體。

 在與頭巾相連的負面詞彙中,排名第一的是「被迫的(imposed)」,穆斯林女性常常被預測為(predicated as)服飾強制的受害者,然而服飾選擇其實是宗教、文化、社會、政治、實踐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許多穆斯林女性佩戴頭巾是出於信仰的動機,

 還有一些案例使用了「客體化」策略,將帶頭巾的穆斯林女性形容為「鬼魂體型」和「安靜的陰影」

 頭巾被視為是進步的阻礙,相反的,某些新聞會刻意指出某位伊斯蘭女性unveiled,以此來暗示她在意識形態上更為進步、現代,甚至會報導只要一經要求穆斯林女性很樂意摘除頭巾(同時說明她們對頭巾的反感,和她們性格的膽小,需要他人來幫助她們解放自我→東方主義式的解放:白人從棕色男人手中解救出棕色女人)

 BBC反復強調甚至放大輿論對禁止頭巾的支持

5. 整合、溝通和宗教要求:BBC新聞而後報導了Jack Straw的三點反對頭巾的原因:①頭巾強化了穆斯林女性同其他人的不同,阻礙了社會整合,②頭巾是一道阻礙溝通的物理屏障,③面紗並非宗教要求,而是文化實踐,這正好同Tony Blair推行的文化整合政策(而非多元文化政策)吻合,並且在倫敦爆炸案發生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6. 相關性:對穆斯林女性的外貿描述,尤其是戴面紗和頭巾的描述,有時和報導主題並無直接關聯。

結論

1. 使用語料庫方法,需要小心驗證取得的關鍵詞是否都和研究相關,減少誤判

2. 研究者應當要保留在量化的語料庫語言學和質化批判論述方法間往返搖擺的彈性,量化方法不但要能為質化方法定鉚,還要在研究的全階段不斷被用以確定某現象的普遍程度,而在用量化方法進行分析時,也要允許質化方法的打擾,用質性思考審視甚至重新建構類目

3. 並不是一個現象出現的越少就越不重要,但是要結合這兩個方法就得有所犧牲,研究者需要不斷地在廣度和深度之間找尋平衡

4. 將人工編碼的結果和自動化編碼(Wmatrix)結果進行比較,可以檢查人工編碼的信度如何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語料庫分析、批判論述分析、穆斯林、性別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Baker P. and McEnery T. (2005)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UN and newspaper text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4(2): 197–226.


摘要Covering Muslim Women—歷史論述分析與計算語言學.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