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圃 / 师生投稿
百花圃 / 师生投稿
文 / 黄敬扬
《前赤壁赋》一作,短短643字,从公元1082年流传到了现在,躲过了纷争,躲过了灾难,跨过了高山,跨过了大海,或是从遥远的中国随着早期的华人先贤乘着帆船,又或是在日益先进的印刷术的浸润下,化身一幅幅的画卷和书籍来到了马来亚,并最终在我高中的最后一年来到了我的面前。可是,初次见到它,我却对它只有厌恶,深深的厌恶。这是在好十几年的义务教育下所留下的种子:那是一种打心里对知识的不安和恐惧所散发的气息,是一种在考试制度下对功利主义无能的怒吼与反抗。在因熬夜而滋生的疲惫情绪包裹下,我实在提不起任何兴趣去细细品尝细糠—— 只能在浑浑噩噩中草草记下了几个重点便让整个文章画上一个句点。仿佛这一篇文章就要像以往所读过的课文般,如同过眼云烟般,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会留下任何的足迹……
课业上的压力就像是沉入深渊一般令人窒息,伴随着课外活动,更是令人的眼前只剩下黑暗。但是,若是在付出一切后却仍然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失落就比从没尝试过更加无力。苏轼,哪怕他拥有极高的才能,在一群捕风捉影的大臣面前,却会因为一些刺眼的字而惹上了“乌台诗案”,而遭到贬官。明明自己有能力去辅佐自己的君王,却因为一些刺眼的眼睛,而如远去的月光般离自己的目光越来越远。努力的道路上似乎举着醒目的“此路不通”的告示牌。或许那一刻的苏轼,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吧!
却没想到,我再一次见到《前赤壁赋》便是在之后的一场大考。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机械似地排列在考场上,伴随着寒冷的空调,使整个考场的氛围变得更加冷清和肃杀。若是试着捕捉那匆匆的人脸,总会发现每个人都挂着一幅愁容—— 那是一种对自己能力忧心的愁容,那是对稍后考试难度而担忧的愁容。那,那是对自己付出后却担心没有得到回报的愁容。是啊,没有人会乐意看到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没有人会愿意看到到手的胜利又随风而去。就是抱着必胜的决心,却又一步一步地走向失望和功利主义的深渊。
那一天,我发烧了,拖着发烫的身体,一瘸一拐地跌坐在座位上,头却如同处在风暴一般摇晃,视线在困难地聚焦,却发现一切都徒劳无功。模糊的视线和内心的焦虑一同把我埋进了黑暗的空间。我看着考卷,题目是一把枪,子弹上膛,咻的一声—— 不偏不倚,正中靶心。我望着身上的枪口,血一滴一滴地冒了出来,像是在嘲笑我的肉体是多么地脆弱和不堪。那一刻,我却顾不上疼痛,却还是从笔墨中强硬地挤出一堆又一堆的花,却又发现这堆花簇拥在一起时却都枯黄了。想起之前的准备,之前的努力,好像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中都化为了一场泡影。
那一刻,我突然涌起了抬头的欲望,好想要再看看那一片蔚蓝的天空。可眼前的天空却被低沉的天花板遮盖,四周只有孤单的灯光像审视犯人一般直勾勾地盯着我。在灯光的映衬下,恍恍惚惚之间,视线开始变得模糊,我仿佛也看到了黄州赤壁的景色—— 一叶孤舟飘荡在江水之间,像是秋天的落叶,落在水里,掀起了一阵涟漪,然后又消散在天地间。没有人会因为一片叶子的落下而感到惋惜,也没有会因为一片涟漪而感到惊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高空俯视,我看到的只有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在一座囚笼,像末日前夕般抢着逃出笼子,可其中又会有多少人逃得出去,又有多少人会陷入其中呢?可人之外还是人,笼子之外又是笼子,胜利之后又是一场厮杀,我们仿佛就陷入一场无止尽的养蛊游戏中选出一只最好的蛊王,其余则只能作为养料。但哪怕是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却依旧抵挡不过死亡的钟声,时代的洪流以及后浪的蜂拥而至……
渺小,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们就像是命运的傀儡,在时代的脚步下一步一步地上演无意义的剧本。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无限下,却无情地趋近于零。我颤抖地握着手中的笔—— 我所做的一切,真的有回报吗?努力了,做好事了,难道就可以考好成绩,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当好爸爸吗?难道就真的能过上了我所想要的生活吗?难道我的人生就会一帆风顺吗?
不会。
命运会在这个问题上大大地写上一个“否”字,仿佛努力等于成功这个方程式上从来就不会成立。但有些事情终究会被改变,改变得很小很小,小得不易令人察觉。就像是蝴蝶扇一扇翅膀,便会在远处卷起一团风浪;就像是一条笔直的线在某一处的微微偏移,便会让原本两条永远平行的直线相逢;就像是溶洞中一滴一滴的液体在长年累月下凝结的钟乳石。所以啊,并非努力没有结果,只是结果很小很小,小得不易令人察觉,小得容易被命运左右。但是难道就因为容易被命运左右,我们就不努力了吗?“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前赤壁赋》结尾的一段话,也是苏轼对这问题留给世人的答案—— 不属于我们的果实,自然轮不到我们摘取;但属于我们的礼物,总有一日命运会送到我们面前。我们只管努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时隔多年,我已经不记得那一天的试卷考得多少分,只记得那一次考试以后——
一条直线在我的目光下偏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