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和過程,金錢和價值

—方潤

2002年中大生化系畢業,翌年港大教育證書畢業,現任大學計劃助理。

曾任中大學生會代表會章則委員會、院系屬會委員會主席及委員等職務,

專責研究學生會及屬下團體附則。

(原文出自《後特區啟示錄》,Roundtable 2004年10月,頁390至393。)

香港社會的英式法治

香港是一個生活緊迫的城市。雖然大部分人衣食不缺,但仍然像每天活在饑荒邊緣的樣子,非拼命賺錢不成似的。無論那是因為香港地方太小、競爭太大、還 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高度發達,結果都是造成一個目的為本,以金錢為鵠的,輕視過程和價值的文化氛圍。為求目的不擇手段被大眾包容(最大的罪過不是手段不正 當,而是目的達不到),金錢亦排擠其他價值,成為大眾的單一價值標準(凡事追求成本效益,效益不彰的手段就是「壞」的手段)。

當然,上述的情況並不始於回歸,香港幾乎從開埠以來,一直如此。不過,香港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前英國殖民地,情況是很奧妙的。一方面,以金錢、目 的為本是華人的主流文化,與英國的重商主義、自由貿易制度得以融合﹔另一方面,英國人將本國重視程序正義的法治精神移植到香港,成為香港社會的上層建築。 廉政公署建立後的香港,清晰地向世界展示,這種重商主義和法治精神的結合,已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基石。

可是,雖然大家都「看到」法治對香港的重要性,法治作為上層建築,卻似乎沒有深入民心深處。所謂的「奧妙」情況,就是香港好像一杯紅豆沙(冰),雪白的煉奶是加在紅豆上了,煉奶卻由始至終留在上層,沒有混進下面的紅豆裡去。本來,只要用匙攪和一下,煉奶就會滲到底裡去吧。

可是香港直至回歸前幾年,英國人都沒有把政權下放﹔到回歸後,中央也沒有「還政於民」。回歸後的管治亂象足以證明,政治需要訓練。政黨沒有執政機會,議政質素便沒能成熟。同理,管治者沒有掌權機會,便沒能真正體會法治的重要。

英國人走了,煉奶還能剩下多少﹖那當然不是說英國人一走,香港的法治便完蛋了。畢竟一直以來英國人培養出來的公務員和律師們,都已經習慣英式法治系 統,足以維持制度運作。可是,培養工人和工程師是兩回事。他們的執行技巧純熟,是一流技工﹔可是,法治精神還未植根,他們是否懂得維修、發展和設計法治﹖ 當遇上問題的時候,思維深處只有目的而無程序,有金錢而無價值,法治是否會遭到離棄﹖

重目的、輕過程

看看我們的教育制度,港英時代已經夠亂的了,回歸後只有越來越亂。

究竟教育改革是為了甚麼﹖我想老師、學生和家長都會被這個問題攪(搞)得頭暈轉向的。教育改革本身,是大部分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同意的。教改的目標也很好,而且是大家一直要求的。教改的目的受認同,可是,過程又如何﹖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語文基準試。本來,提升教師語文水平,進而確保語文教學質素,是自然不過的。可是,政府對待教育界,卻跟對待其他專業很不同。醫 學、法律、會計各界都有自己的專業行會,可以決定專業發展議程和實施專業標準。可是教育界卻沒有專業行會(只有工會),議題和標準都是由政府決定的。教統 會作為諮詢機構,也不是教育界自行產生的。

政府提出基準試作為手段,有沒有諮詢過廣大教師﹖有沒有讓教師組織起來,決定應該用甚麼方法確保和促進語文水平﹖為求順利推行,又抹黑教育界,選擇 性向傳媒透露部分語文教師能力不足的消息,令教師成為眾矢之的。政府要老師考基準試的目標是達到了,可是教師服氣嗎﹖大家可以建立合作關係嗎﹖

推行基準試的整個過程,都流露出/著政府對教師的不信任。試問教師又怎可能反過來信任政府只是為了教育質素,而不是藉機對付教師﹖

再看看人大搶先在香港完成政制改革諮詢前,就拍板否決0708/零七零八雙普選,便知道,行動合法絕不等於合乎程序正義的法治精神。

重金錢、輕價值

金錢只是經濟價值的其中一種代表物。任何一種量化數據,都只是某種價值的代表物,而且只反映價值的一部分。(正如古董的價錢只能反映它在市場上的經 濟價值,而不能全面反映它在考古、歷史、藝術等各方面的價值。)一個重視金錢的社會,自然傾向將其他價值量化計算,方便與金錢比較。數量雖然是價值的側 面,但過分重視這個側面,結果必然是忽略了價值本身。

教改文件裡出現很多美麗的價值和目標。可是在實行時,這些被認為重要的價值卻不知躲到哪裡去,執行措施所要求的,都是數字﹕一堆量化的「教學成果」。

梁錦松說教育是投資,投資就要看回報率,結果學校都在趕指標﹕成績增值、老師達標,在校外掛橫額宣傳本校學生得到多少個「優」(A),比上年增加百分之X云云……

更進一步的,因為遇上財赤,所有部門都要「資源增值」,教育界自不例外。財赤加上校本管理,「無良校長」激增/之多猶如沙士爆發。當然,編制外的教學助理和輔助人員所受的剝削最為嚴重。

政府廣告教小朋友「求學不是求分數」,原來後頭漏了句﹕「辦學才是求分數」。一方面講教育質素,另一面要教育界交「數」,合起來大概就是「教學質量」吧﹖

維護法治始於堅持程序和價值

回歸後,顯示出各界重視目的和金錢(數字),多於過程和價值的例子很多,教育改革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英式法治的精粹是,程序和價值比目的和金錢重要。縱使你可能覺得有點捨本逐末,但這才是維護法治的重點所在。

法治一時受破壞,還可待高明修補﹔教育也破壞了,下一代何處擇高明﹖要教育下一代重視程序和價值,首要是不能只向教育界求目的和金錢/數字﹗

註﹕

凡文章刊出,老是少不了被「纂改」。特此說明,紫色字是刊出時被編輯修改和刪掉的字句,藍綠色字是編輯加上的字句。這些增刪修改,均未經本人同意。

另外,紅色字是我自己寫錯的別字。「紅豆沙」其實應該是「紅豆冰」﹔「攪」是別字,經編輯修正為「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