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論 —給參與討論的同學們

「請討論地球污染為人類帶來的危機,科技的發展又是否能解決污染帶來的問題﹖還是加深了污染帶來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當然可以單刀直入,直接討論「科技能否解決污染或製造更多污染」。但這樣討論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我們都知道,任何科技都不能百分 百解決污染問題(而且還可能製造新的污染),所以「能否解決」的問題,完全在乎於我們對「解決」的定義,是完全解決還是部分解決。

既然我們希望「解決污染」,就應該深入去討論「甚麼是污染」和「為何有污染」,這樣才能知道怎樣才能解決污染。

污染的原因

讓我們想想污染是甚麼一回事。香港的環保教育,長期保留在「切勿亂拋垃圾」的水平,近年比較著重「回收再造」(recycle),但「再用」(reuse)和「減用」(reduce)仍不太為市民所熟悉。

就讓我們從「垃圾」想起吧。

為何古人在地上亂拋垃圾沒有問題,現代人在地上亂拋垃圾就要罰款六百呢﹖如果普通的「垃圾」還不太令人明白的話,想想更污穢的東西吧。

道在「便溺」,古人的廁所,往往只是一個大坑,河邊的居民,甚至在河邊築廁所,大小二便從大洞跌落河中便成了。上游在「便便」,下游在吃水,從來不曾聽過有甚麼問題。

為何到了今天,政府卻要立例規管農場糞便﹖(人的當然也是)

「人口嘛﹗」一個很簡單的答案。

正是,污染並不是物質,沒有一樣東西是「污染」。污染與否,全在乎數量。「量變引致質變」,古代人口較少,現代都市人口眾多,每人都在街上留一件垃 圾(甚至「便便」),街上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垃圾(和便便……),就和過節後的維園一樣,「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來到這裡,我們可以搞清楚了,污染其實有兩大類﹕

1. 人口污染﹕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量變引致質變)。

2. 科技污染﹕科技進步帶來的污染(例如新的化學物質)。

當然,我們不該忘記的是,所謂「科技污染」,其實也是和「量」有關的。

(這個分類是為了方便討論而擬定的,暫時未見類似的分類)

解決污染﹕針對人口 = 治本﹖

現在,我們知道解決污染的問題所在了。由於有兩種不同的污染,而人口污染的根源在於人口。現在的科技大多只針對表面的污染問題(例如﹕糞便太多,就有糞便處理系統),頭痛醫頭,自然不可能真的解決問題。只有解決人口問題才是治本之道。

但針對人口問題,是否就等於能夠治本呢﹖

我們又要想想導致人口增長的因素。

人口是否真的「太多」呢﹖那就要看評論者的角度了。在環境主義者而言,他們認為人口已經超出地球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是太多。但觀乎人口的繼續增長,世界似乎還能安插更多的人口(當然每個人所能享受的少了)。

對於一種生物而言(人類自然是生物的一種),我們可以用生態學去描述他們的「人口」。生物的繁殖模式有很多種,但人類和大多數大型生物一樣,採用的是一種受資源限制的指數(exponential)增長模式(logistic growth)﹕

dN/dT = rN(1 - N/K)

當中的N是人口,T是觀察時期,dN/dT是人口增長率,r是淨增長率(即出生減死亡),K是環境所能負荷的最大人口。當然我們還應該考慮時間差(time-lag)帶來的差距,但為免過分複雜,不贅。(可參考任何一本生態學課本)

人類是一種大型生物,一般而言(除非遇到大戰或其他大災難),人口比較穩定、增長緩慢、壽命較長(全相對於一些昆蟲或細菌而言),競爭主要是種內競爭(intra-specific competetion)。他們的人口主要不太受r的影響(增長率不太高),但受K的影響比較大。

問題來了。

既然人口現在仍然不斷增長,未見放緩出現,是否說明了人口還未到達環境承受的極限呢﹖根據生物繁殖的自然定律,人口一定會增長下去,直到環境不能承 受為止,令死亡率加大,人口才穩定下來。那麼針對人口不就是不可能的嗎﹖(當然,如果我們加上時間差的計算,則人類可能超越了環境的極限而不自知,引致人 口的大幅波動。)

另一方面,科技發展不斷令人的生存率增大、死亡率下跌、壽命延長,亦令更少的資源能餵飽更多的人。然則科技發展可能令K不斷加大(如果科技令「資源 增值」的速度高於其令「人口增加」的速度的話)。人類不同一般生物,他們不單改變環境(其他生物也能),而且以極快的速度改變環境。環境無法適應人類的改 變,就出現了問題。

那麼豈不是說,污染其實是由於環境無法適應人類快速轉變而產生的囉﹖

人類成長的極限﹖

由上一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污染的來源,是因為人類的不斷改變(即科技進步),引致人口快速增長而帶來的。但我們是否已經超越了環境承受的極 限呢﹖由於「承受極限」和「時間差」這些數字都是很難測定的,所以不能說有準確的答案。但「羅馬俱樂部」曾對此作出的預測,其狀況之可怕卻不是說笑的。 (見劉水源《生存危機-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商務印書館,香港1992年8月)

所以,為免人類因「超越極限」而摧毀人類賴以維生的環境,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控制污染。

但是我們應該從哪一方面去控制污染,才算是「治本」呢﹖

既然我們明知人口的增長還未見到放緩的一天的話,真的能夠用人工方法違反自然定律去放緩嗎﹖並非不能,但我們知道,違反自然行事,猶如逆水行舟,難免事倍功半。

那麼,放緩發展,讓環境能跟上人類的腳步,可以嗎﹖

可是,回頭一想,大自然的發展太慢了。雖然生命的演化,在地質歷史上猶如「只爭朝夕」﹔但人類的發展與生命的演化相比,又卻是剎那之間的事啊﹗如果叫人們將發展放慢到自然的腳步,誰能忍耐﹖

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天性是在大自然中競爭,要靠他們自律,大發慈悲的忍讓,長遠而言是不可能的。

由於這樣,政治的手段便很重要了。我們如何用政策去獎賞顧及環境的發展者、懲罰不顧環境的人﹖經常用環境評估等方法監察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從而調 整發展步伐和方向,便是最能有效地控制污染的手法。政治雖然污穢,但要控制污染,不從政治入手是不可能見效的,所以西方已經開始出現以環保為主要政綱的政 黨(如德國綠黨,見周兆祥《綠色政治》明窗出版社,香港 1988年11月)。

最後,留給每個人深思的是﹕

環境,即我們的大地(包括空氣和清水),是我們的母親,

究竟是人類適應環境﹖還是環境適應人類﹖

保良局八三年總理中學

1998 - 99年理科預科班畢業生

方富潤

2001 - 12 - 10(因Book Challenge的問題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