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心理的演化背景

第三節﹕人類心理的演化背景

「過分強調科學乃人類物質上的偉大成就,往往使人忽略更為重要的一面:科學實在是人類精神上一項極偉大的成就。」

─李逆熵

1. 適應問題

就像其他物種一樣,人類也得要適應其自然和社會環境。基於前述,演化心理學認為心智無非是一堆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組件的集合,他們認為人類所面對最重要的適應問題有以下幾種﹕(註十)

1. 躲避捕食者﹕避免被捕食對個體當然極之重要,這個任務被認為是由不同的組件共同承擔的﹕靈敏度高的探測組件、確認訊號是否正確的組件、和作出逃遁反應的組件。一些神經學的研究結果支持這一說法,因為恐懼情緒確是分別由神經系統(快而不準)和內分泌系統(慢而準)所控制的,一些恐懼症病人正是因為後者出現失靈,以致病人繼續對沒有真正危險的處境作出反應。

2. 尋找適當的食物﹕取食當然也是重要的一環,個體應該爭取富營養的食物而避免進食沒有營養甚至有毒的物品。對脂肪和糖的愛好,及對可能有害物質的嘔吐反應,正是組件的作用。獅子在尋找獵物時,也會找較弱的下手以避免受傷,這也是一種適應的方式(註十一)。

3. 建立伙伴關係﹕如前述,人類越益依賴群體生活的同時,尋找伙伴就變成生死攸關的問題了。非親戚的伙伴關係是建基於互惠利他之上的(其要求參考第二節)。當中,避免有人白佔便宜是很重要的,否則自私者充斥會令伙伴關係和群體瓦解。個體在不斷計算各種利益的收支,對於白佔便宜的人,以牙還牙抵制之可也。(註十二)

4. 照顧幼兒和親人﹕為了增加自己的外延性適應(見第一章第二節),照顧兒女和親人都是理所當然的行為(參考第二節)。不過有趣的就是父母如何為子女分配資源。對父母來說,每個子女和自己都有一半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父母幾乎總是希望將資源公平分配給所有子女的。可是對子女來說,兄弟姊妹的基因只有一半和自己相同,所以自己所得的應該比他們多一倍,才能把自己的外延性適應增至最大。看來,子女總比父母所想像的更自私,兄弟鬩牆難免﹖

5. 看透別人的心思﹕群體越大,其關係及問題就越複雜,越需要更精明的腦筋去處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如前文,世事如棋,為了勝出,必須懂得玩政治遊戲。可是,就算想騙人,也要先猜度別人的想法和期望,這就需要一個「心智理論」組件來模擬別人的心理活動。心智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行動大都基於其想法和慾望,別人的想法和我們可能不一樣,而我們正好因對方不知道我的真正想法以謀取利益。

6. 溝通﹕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方法,演化心理學認為有一個「獲取語言裝置」組件幫助小孩子學習語言。語言有助社會環境的訊息流通,亦有助於在更大群體中實行互惠利他,因為利他者獲得的聲望令其他沒有受惠者也願意幫助他,間接的互惠利他於是建立起來。可是,「語言有助社會環境的訊息流通」似乎解釋了為何人們總是喜歡說是非、道人長短。

7. 覓偶﹕為了繁衍,覓偶必不可少,而擇偶也需要組件負責運行。(詳見下文)

2. 討論﹕戀愛心態和生殖策略—愛情的迷思

在演化中,除了天擇外,達爾文還舉出了另一途徑﹕性擇。性擇是兩性之間的選擇,用以解釋為何有一些看來不符合天擇的性狀的出現。例如孔雀的大尾巴就被認為是性擇的產物。

在兩性之間,因為雌性所帶的性細胞較大(這是雌雄的定義)投資較重,所以總是在等候雄性的追求。在此,我們可以看出兩性的第一個分別﹕雌性只有少數的大卵子,雄性則有大量的小精子,所以雄性總是想儘量找多些卵子(即是找雌性)而雌性則不然。「男人好色」的濫交傾向看來是先天的,因為好色的男人能有更多的後代(可以多達幾百個),自然有優勢。當然,如果女性是性冷感的話亦難以生兒育女,但因為女性的後代數目受制於自己的卵子數目,故此女性無需找不同的男性以謀取最大的後代數目。(註十三)

另一方面,就是兩性擇偶的偏好。男女當然有一些共通的擇偶原則,例如均稱的身體意味著優秀的基因,而仁慈、忍耐、慷慨和穩重意味著一個可靠的、會照顧子女的配偶,這些對男女都是一樣的。可是也有不同之處﹕女性的生育能力和年齡有莫大的關係,男性則否,故男性傾向要求年輕的配偶﹔相反,雌性對卵子的投資很重,所以傾向要求雄性增加投資,以縮窄兩性的投資差距,故女性傾向要求配偶有更多資源,因為一般而言年齡較大的男性較有經驗,所能獲得的資源亦較多,故女性亦傾向要求配偶比自己年長以便有足夠資源照顧自己和子女。(註十四)

妒忌心態也有分別。對女性來說,最不利的情況是配偶移情別戀,將資源轉投另一人而放棄繼續照料她的子女,(原始時期的)女性是難很獨自養育子女的,所以女性特別注意配偶會否對其他女性產生愛慕之情﹔相反,對男性來說,「養便宜孩子」浪費自己的資源在與己無關的小孩身上才是最不利的事,所以男性特別注重配偶在性方面的忠貞。女性傾向對性愛比較謹慎,除了因為避免被不可靠的配偶拋棄外,亦可能和有外遇的女性會被配偶嚴懲有關。(註十五)

現代社會經常鼓吹「浪漫的愛情」,並認為浪漫是維繫婚姻和家庭的基礎,愛情是不是維繫婚姻的必要條件呢﹖根據一些對婚姻關係的研究,幸福的婚姻通常有下列的特點(括中乃筆者嘗試給予的解釋)﹕(註十六)

1. 雙方生活知識較廣﹕那不一定是高等教育的結果,可以是自己體驗得來的。

2. 人生經驗豐富(不消說,經驗豐富的人通常較成熟,更懂得處理其關係)

3. 婚前認識較久﹕一見鍾情通常靠不住。(因為本來不了解,才會「因了解而分開」,因了解而結合就可靠得多了)

4. 姻親關係簡單。(這是很有趣的發現,大概是現代個人主義的結果吧)

5. 雙方能保持自我﹕不斷遷就當然難為,互相尊重、和而不同似乎更省事。

6. 有孩子﹕孩子除了令雙方有新鮮感外,更重要的是引發他們的照料心態。

7. 社會地位和財政狀況較好。(如果我們記得結婚「本來」就是為了投資下一代的話,就可明白「資本」的重要)

8. 家庭、社會、宗教等背景相若﹕省掉互相適應的麻煩。

9. 有第一個孩子的時間﹕「最好大約是婚後兩年,大遲有孩子或奉子成婚都不好」(奉子成婚故然「勉強無幸福」,不要太遲生子大概是第六點的引申吧﹖)

10. 雙方都有自給自足和獨立的能力。(不需要依賴對方,看來是達致第五點的最佳方法吧)

以上的十點和「浪漫」兩字似乎都沾不上邊,看來浪漫熱情和幸福婚姻關係不大,懂得選擇和處理自己和環境的各種條件更為重要。更有甚者,有研究結果認為對戀愛和婚姻看得越浪漫的人,婚後越難適應(依筆者看,那大概是因為婚後發現事實的殘酷吧﹖)。(註十六)

當然,愛情的迷思有很多道德、宗教、甚至商業的因素(情人節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但是演化的原因呢﹖

本人認為,愛情其實也有演化上的因素。

第一節中已提出「大腦的擴大超出了骨盆產道的擴大速度,故此必須比其他猿類「早產」(但人類的生產過程仍然是非常危險和痛苦的),因此對父母的照料產生更大的需要。」初生嬰兒其實有如胎兒般無助,在原始時代單靠父(缺乏母乳)或母(缺乏保護和食物來源)都是難以養活嬰兒的,所以需要雙親合作照料小孩成人。據一些科學家的推斷,正是因為為了吸引男性留下來照顧孩子,所以女性人類才變得越來越性感,以強烈的性吸引維持穩定的關係(註十七)。

個人認為,這個解釋是不完整的,它雖然可以解釋女性春情期的消失、擴大的乳房(與其他哺乳動物比較)和女性性高潮反應的出現,卻難以解釋為何男性的陽具也比其他哺乳動物的來得大。人類似乎是基於有較大的腦才懂得享受性行為的(註十八),然則人類的性享受應是在大腦擴大之後的事。陽具的擴大似乎是性擇(見前文)的後果,也許較大的陽具和乳房一樣是性分泌旺盛的象徵。

如果穩定的關係單靠性吸引維持,那麼在女性生產前後的一年半載中無法性交,性吸引理應消失(或減弱)而難以將男性留在身邊(現在也不乏男性在妻子懷孕時有外遇的例子)。所以,性吸引應該不是維持穩定關係的唯一途徑,本人認為,更重要的途徑是愛情。

這裡所指的愛情和「浪漫」與否無關,而只是指人類之間的其中一種情感。正如人類需要照顧幼兒和親人而產生了親情,配偶需要照顧而產生了愛情。有愛情的配偶關係比沒有愛情的來得穩定,對子女的照料會比較好,故受到天擇的鼓勵。愛情於是誕生,可是,浪漫似乎卻只是(西方﹖)文化的產物。

第三章註釋﹕

10. 同1.,第48至49頁、50至56、57至60、64至71、81至86、89至95、96至104頁。

11. 同7.,第365至369頁。

12. 可參考李逆熵,《生物學新猷 「宇宙波瀾」之二》,香港教育圖書,1996年香港初版。第148至158頁。

13. 同7.,第319至321頁。及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天下文化,一九九七年十月台北一版八刷。第214至217頁。

14. 同1.,第105至132頁。及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同上。第222至234頁。

15. 同1.,第105至132頁。

16. 參考吳敏倫,《禁果與人生》,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四月香港一版二刷。特別是第11至13、226至228頁。

17. 同12.,第77至86頁。

18. 同7.,第323至3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