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閱讀報告
(張系國著,洪範書店,1996年7月台北初版四十七印)
—方潤 (1998年9月20日)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第四份報告)
目錄﹕
簡介
內容
討論﹕
參考書目
簡介﹕
本報告將先對「棋王」小說的內容作出介紹,解釋故事的來龍去脈,然後才對之作出評論。
討論部分將有兩大主題﹕
主題甲部分是有關小說中展現的台北人性的,由此為基礎,我們會進一步對香港和中國大陸人的人性、人格進行討論。焦點將集中在經濟發展和道德解構以及儒家文化對此的影響。
主題乙部分將由科學和科幻小說角度對此小說進行批評。雖然「棋王」並非科幻小說,但其中對神童異能的解釋涉及了一些科學和科幻的概念,而個人對小說中的概念未盡同意,故由此作出批評是必要的。
最後,是結論部分。本人認為,神童在緊急關頭選擇了以自己的棋力(能力)面對而非靠洞悉未來的異能,正是自我選擇和自由意志的偉大表現,神童展示了自己的非凡勇氣。
這正是「棋王」帶給我們的最大意義。
內容﹕
「棋王」的內容和書名相同,是關於一個弈棋奇才的。然而,故事的主人翁卻不是棋王,而是一個叫程凌的廣告畫家。
程凌為他在電視台的朋友張士嘉,想出了一個「神童世界」節目的念頭,而且還替節目畫片頭。有一回,張士嘉找到一個「五子棋神童」,他不愛(也不懂得)玩象棋、圍棋,但自稱一子棋、兩子棋、三子棋、三子棋、四子棋、五子棋都會下,而且從未輸過。
後來,張士嘉找來一個前棋王劉樂貽教授和神童作賽,神童果然盤盤皆勝,連猜拳也勝。再加上後來知道神童預測了火災,和預測了弟弟找來的隨機數,就引起了程凌兄弟的懷疑,神童能未卜先倨的秘密就給他們猜到了。
慢慢地,透過不同的試驗,包括預測劉教授的棋路,和股市行事,程凌兄弟對神童預知未來的能力越加肯定。而且,兄弟倆還想出了一個有關神童、預測能力、世界和時間歷史進程的理論哲學。
他們認為,有很多不同的世界同時存在著(這點和科幻小說裏「多元宇宙」或「平行宇宙」的觀念類似),但由於每一個世界裏發生的事會有些微不同(若然完全一樣則不需要多元宇宙),些微不同的不同累積,就會做成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每一個人(包括你和我)都不單在這個世界上,很多個「我」分佈在不同的世界裏。「我」的靈魂是可以在不同的世界的「我」之間跳來跳去的。大部分人的靈魂都在這世界上,只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未來的發展,據已知的事實選擇這是個最好的世界,故在這裏。
五子棋神童之所以能盤盤皆勝,在於他能洞見未來,知道自己和別人的決擇所帶來的後果。
這理論在故事中是被假定為正確的,隨後有關神童的事件亦會循此理論展開。
後來,由於神童預測股票行情準確,和程凌自行洩漏秘密,故有不少人知道了神童的事了,計有程凌兄弟及程母、張士嘉、小董、周培和馮為民(但程母未算 真正知情者,好並不知道神童確能預測未來),而其中,張士嘉、周培和馮為民都想利用神童賺錢,包括上電視台節目、預測大學聯考試題等。
後來,神童突然失蹤。經追查發現,馮為民因被張士嘉、周培反對,私下帶走神童,欲詢問有關於人類和世界未來的事。但神童的靈魂似乎要離開身體了,他吃不消歷史的重擔,昏了過去,醒來的時候,來來如蒼老的智者一般的目光突然消失—神童的異能消失了。
神童異能的消失令眾人大為緊張,但最緊張的莫過於張士嘉,因為他的「神童世界」節目如箭在弦,不得不硬著頭皮推神童出場。
神童本來靠預先定好的棋譜應戰,到緊張關頭時突然放棄靠異能得來的必勝走法,決定靠一己之力應戰,最後險勝。
程凌雖然相信神童仍有異能,但卻高興他能靠僅有的棋才取勝,也興幸他能有真正的棋才。更令程凌高興的是,神童不會再被人利用了。
討論﹕
甲. 台北人性和香港人性、中國人性
「棋王」一文,如余光中先生在「天機欲覤話棋王」中所高,本文所描寫的主題有兩方面﹕台北人人性的弱點 (「社會的」),和神童的意義 (「哲學的」)。
首先要注意的是台北人人性弱點的問題。這問題在文中以「七十年代台灣新型社會裏知識分子的面貌」來展現。在書中不少人物,尤其是張士嘉、周培、高悅白等,為人非常現實,貪財拜金 (「錢就是自由」),別無理想 (假如單單賺錢也可算作一種理想的話)。他們不單自己沒有理想,同時亦小覤別人的理想,例如當馮為民想問神童有關未來的問題時,便被他們指責為「浪費時間」。在他們眼中,只有能賺錢的事,才值得費 (或「投資」)時間去做的。
這種情況,不單在台灣,在香港、大陸和世界各地均有存在。但情況在現代化發展中時期,和在東亞地區(尤其中國)較為嚴重。
為甚麼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會帶來人格問題呢﹖有人曾說﹕「貧窮並不可怕,富裕更是一件好事,但最可怕、最危險的是從貧窮走向富裕的過程。 ……這個過程不僅不可避免地出現分化和動盪,出現爾虞我詐、貪婪無度的現象,而且整個民族的精神都將面臨一個『解構』的過程 ……」(註一)。七十年代的台灣、相若時期的香港和近二十年的中國大陸都面臨著這種情況,由於社會經濟開始起飛,部分人擺脫貧窮「先富起來」,這些人多帶點「暴發戶心態」,愛擺擺排場充闊,令窮人妒慕,趨之若鶩地仿傚起來。
而問題在於,經濟發展多伴有通貨膨脹,而富人「以錢生錢」,富人和窮人間的差距加大,令窮人「不得不想法子掙錢」以維持生活。在這個不斷要花盡心機 掙錢的情況下,不少知識分子亦同樣離他們的理想越來越遠了。曾有人說﹕「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 …溫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慾望則是不斷膨脹的市場所刺激起來的。……富了總可以更富… …你永遠不會滿足,不得不去掙越來越多的錢。這樣,賺錢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畫家,你哪裡還顧得上真正的藝術追求﹖即使你是學者, 你哪裡還會在乎科學的良心﹖」(註二)。張士嘉、周培、高悅白等人正是這種人的代表。
至於程凌、馮為民和劉教授,他們雖然也愛賺錢,但他們心中仍藏有一絲幼弱的理想。他們比較軟弱,跟隨了拜金的大潮流,但心底裏的理想並未被泯滅。而劉教授更是人生如棋,對他來說,人生只是一場大遊戲罷了。
那麼,東亞地區科金現象又如何呢﹖
東亞地區自古受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迄今依然一樣。儒家一向重現實,要做實事,講有用的道理(註三)。可是,越接近現代,人們越「現實」,他們只著重一些容易體現的能力,例如金錢和權力(註四)。「做實事」變成「可獲利的事」,「有用的道理」變成「能有助賺錢的道理」。
當然,不踏足於現實的理想只是幻想。但是,沒有理想的現實是醜惡的(註五)。過分注意現實的中國人(和其他東亞民族),一但變質起來,就會變得十分醜惡,就像「棋王」中的各現象。
而至於中國大陸,由於在現代化「改革開放」前的「十年文革」徹底激發了中國人的劣根性,並把以前文明社會的德行觀念如禮義、容忍、愛、人道、同情心等都批倒批臭了﹔而在文革後的中國政府又未進行有效的道德重建(註六)。所以,中國大陸人民的人格問題往往比以前的台灣人和香港人還要更嚴重。現代中國大陸發生寡德、無情事件在大陸報刊上比比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能否繼續延續下去,實為疑問(註七)。
要糾正現時中國社會裏積習已久的不當現象(不單是拜金和過分現實的問題,還包括各種道德滑波現象),縱使在政治、教育和經濟發展等方面下苦功,但要成就道德重建的大業,恐怕比批鬥傳統觀念(如文革)還要難。
建設往往比破壞還要難。
本部註釋﹕
1. 殷明,「錢作怪—中國貧富怪現象」,前言。
2. 周國平,「精神的故鄉 (畫說哲學(5))」,第十七至二十頁(「精神棲身於茅屋」)。
3. 趙汀陽,「思想的功夫 (畫說哲學(4))」,第六十六至七十二頁(「辯證」)。
4. 畢華流,「畢華流談星座愛情」,第六十一至六十四頁(「雙魚座」)。
5. 孫立川整理,「《三國演義》﹕中國古典小說的典範—金庸 / 池田大作對談錄之十一」,第四十八頁。
6. 丁學良,「救救國民﹗—改革開放大潮中看國民素質的下降」,第八十至八十一頁。
7. 同上,第七十六頁。
乙﹕來自科學與科幻角度的批評
張系國先生自己也承認自己的文章有探討哲學的傾向 (見「棋王」代序「天機欲覤話棋王」,余光中撰),但本人卻認為,有關神童的異能,還是由科學和科幻小說的角度去批評會較為合適。
首先,我們得先整理有關五子棋神童異能的理論﹕世界是多元和平行的(Parallel Universes),靈魂能在世界之間跳來跳去﹔神童的異能在於他能洞見未來的事而我們不能,但這個「未來」的境況是受著我們各人的不同行動決定所影響 的,所以神童要先預測別人的行動,才能預測後果(未來)﹔而神童若要預測的事越複雜(即涉及越多人決定所影響者),所需的時間越長。
個人來說,不能接受這個理論。
多元宇宙是現代宇宙理論中的一種假說,而平行宇宙則是不少科幻小說的假設,故本人所批評的,並非這個前設。
「靈魂能跳來跳去」是第一個問題所在,科幻小說並非從未描述靈魂(他們通常說「思想」)離開肉體,例如有人描述思想被化為數碼儲存(註一),可是從來沒有人寫過靈魂去宇宙間跳躍啊﹗如果各個宇宙之間是平行的,則各宇宙裏的人都應有自己的靈魂,有些小說曾描述過平行宇宙間的人相通所會帶來的問題(註二)﹔問題就是﹕「你」的靈魂能不喜歡這世界就「跳槽」到隔壁的位於去,那麼隔壁世界的「你」的靈魂又該如何自處﹖
當然,我們可以說,程凌弟弟的這個理論只是為了帶出張系國先生的一些更有哲理的理論而已。因為萊布尼茲的「我們的世界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裏最好的世界」理論,也是十分「哲學性」的,不能用程凌弟弟的那個機械化的理論(靈魂的跳躍)去解釋。
第二個問題就是預測未來的問題。在這一個問題上,張系國先生的解釋是不完全的。對預測未來的方法有二﹕(兩種方法都在文中提過)
第一種是是神童根本是「看見」未來、未卜先知,但這種能力的存在將會帶來極大的問題。張系國先生其實在若干作品中,亦有時間因果悖論的問題(「全史學」概念,註三)。 這種「全知」觀念必然會帶來和「自由意志」的矛盾衝突,如果劉教授的棋路早已被神童知得一清二楚,劉教授走子是否出於他的自由意志呢﹖雖然神學家和哲學家 羅素都曾表示過「有人全知不表示我們沒有自由」的論點。羅素更說,對我們和有預知能力的人一樣,都會覺得自己有自由意志。則對於神童來說,他只是提早知道 「自由抉擇」的後果罷了(註四)。
不過,這種理論仍難以為人所接受。莫說是未卜先知,就只是被人猜中我們的行為,我們都會有點不自然的感覺啊﹗
但如果是第二種方法的話,則問題就更嚴重了。這方法就是,神童能由各人的行動開始,綜合後預測結果,只不過他能作出的是絕對準確的預測罷了。這方法未夠有趣,文中只是在神童預測劉教授棋路時由程凌弟弟提過一次。
這方潯在文中少被提出,是因為它在文中根本站不住。神童怎可能一舉知道股市中所有人的心態,再去預測股票行情﹖人心百態的「資料」該從何獲悉﹖
「站不住」又帶出了另一個問題﹕神童根本不可能預測未來﹗
人世間的種種行為皆出自其中的個體—人。如果神童要預測到未來,則人世應該是一個經典的機械式力學架構,只要神童能「掌握一切資料」, 答案就自然出現了。可惜的是,人世更像個量子力學系統,由不確定原理所控制,亦即我們不能完全知道關於一個人的一切(閣下怎可能知道一切﹖)﹔而且人世更 是個非線性(non-linearity)系統,只要大家想想股市就能明白﹕股市往往由於小許不利消息引起恐慌性拋售而變成大瀉,這種反饋現象 (Feedback,指某種因素的變動導致另一種物事產生偏離正比的增加或減少之現象),導致整個「人世系統」能因小許由「不確定性」帶來的變動而得到完 全不同的結果。
這個情況,科學家稱為「混沌」(Chaos),是因為系統發展「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而產生的,而中國的俗語說得更簡明﹕「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註五)
至此我們能看出這方法的荒謬之處了﹕只要神童不是「未卜先知」的,則他永無可能獲得人世系統中有關預測的微小因素,無論人世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如何確 定性的,人世系統的「確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 chaos)都會令結果有可能偏離常態而無法預測。神童就會變成一個比天文台稍為高明的預報員(因為他可能有超人的綜合能力—甚至比電腦做得 更好)﹕他可以就短期的事作預報,長期的事則不可能有細緻的預測(這點和程凌兄弟的其中一種說法有點相似)。他可能知道棋賽的結果(勝負),但他不能準確 地知道棋賽的每一子棋,因為越仔細的預測所需的資料越多,因有因素改為而出錯的機會越大。
那麼,神童只不過比一個「二流分析員」(曾蔭權言)要好一點罷了。
可見,神童能預測未來應是靠第一,而非第二方法(因為神童不如常人,絕對準確),而這個也是張系國先生慣用的方法。不過,這方法帶來的因果悖論問題,張氏未加有虔解釋,未免不夠嚴謹。
張系國先生雖並無宣稱「棋王」為科幻作品,但由於他同時是位科幻作家,而「棋王」亦有涉及科學和科幻角度的問題,所以從這些角度作出批評是必要的。 曾有人認為﹕「《棋王》……但從科幻探討的角度來看,則較為令人失望。『五子棋神童』下棋必勝原來不在於他有過人的智力甚至 記憶力,而是在於他能洞悉未來。原本可以對異常智能進行心理及社會探討的機會,於是輕輕被溜掉,實在叫人感到可惜。」(註六)這正是「棋王」不能成為科幻小說的緣因。
請讓本人再重申一次,雖然不是科幻小說,但內容涉及科幻問題,亦應該由科幻角度作出檢討。
本部註釋﹕
1. Christopher Priest,「逃獄記」(Sentence in Binary Code),李偉才編譯,「最後的問題—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第四至十四頁。
2. 劉翠芬,「第二世界」。
3. 李逆熵,「時空穿梭旅程」。
4. 同上,「烏鴉的困惑—穿梭於科學與哲學之間」,第一八七至一八九頁(後記)。
5. 同上,「科學充內行—『宇宙波瀾』之一」,第一至四十三頁。
6. 同上,「超人的孤寂—科幻閱讀與欣賞」,第一一六至一一七頁(「人與超人」)。
結論﹕「神童的自我選擇—人類精神之光」
經過了各方面的討論,我們不再理會社會和科學、科幻問題,把注意力放回神童身上。
程凌相信神童洞悉未來的能力並未失去,本人也是相信的。個人認為,神童曾昏了過去是因為他不能承受他所看到的未來,他難以接受這般的人生。但到後來 他想通了,他將通往未來的心窗關上,單以一己之力迎戰劉教授。他明白到,只要自己的選擇改變,未來亦會隨之改變。要活得更好,不是叫靈魂「跳槽」去,而是 靠自己盡力做好,才是正途。
但願大家都能有神童依靠自我抉擇的勇氣,靠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
是的,去創造更好的世界,過更好的生活。我不是神童,但寧願做美麗世界中的小人物,也不願做醜惡世界裏的大人物。
世界不全然由我們控制,但它的未來仍是在大家手裏的。
參考書目﹕
(書﹕)
1. 殷明,「錢作怪—中國貧富怪現象」,明報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香港初版。
2. 趙汀陽,「思想的功夫 (畫說哲學(4))」,三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香港一版。
3. 周國平,「精神的故鄉 (畫說哲學(5))」,同上,一九九八年六月香港一版。
4. 李偉才編譯,「最後的問題—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山邊社,一九八七年一月香港初版。
5. 同上,「超人的孤寂—科幻閱讀與欣賞」,新雅文化事業,一九八八年香港初版。
6. 李逆熵(同上),「科學充內行—『宇宙波瀾』之一」,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一九九六年香港初版。
7. 同上,「烏鴉的困惑—穿梭於科學與哲學之間」,同上,一九九六年香港初版。
8. 同上,「挑戰時空—漫遊奇妙的科幻世界」,同上,一九九六年香港初版。
9. 畢華流,「畢華流談星座愛情」,博益出版集團,一九九三年四月香港初版。
(文﹕)
10. 丁學良,「救救國民﹗—改革開放大潮中看國民素質的下降」,潘耀明主編,「明報月刊」一九九八年二月號。
11. 孫立川整理,「《三國演義》﹕中國古典小說的典範—金庸 / 池田大作對談錄之十一」,其他同上。
12. 李逆熵,「時空穿梭旅程」,杜漸主編,「宇宙的風采(科學與科幻叢刊第二輯—一九九零年夏季號)」。
13. 同上,「時間科幻」,同上,「飛向群星(科學與科幻叢刊第三輯—一九九零年秋季號)」。
14. 劉翠芬,「第二世界」,其他同上。
(本報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