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的必要

(聯合書院通識課程 GEU 1011 「大學生活與學習」論文作業)

〈通識教育的必要〉

批閱導師:徐國榮教授

學生:方富潤

學系:生物化學系

日期: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目錄﹕

1. 序言─不是浪費時間

2. 第一節:甚麼是通識教育?

3. 第二節:通識教育的必要─打破學術壁壘、打開學生眼界

4. 結論─通識教育有必要

5. 註釋、參考書目

序言─不是浪費時間

「通識?通通唔識。」

─陳永明《哲人哲語》中,部分同學對通識教育之批評。

「蔽於用而不知文。」

─荀子對墨子主張「非樂」的批評

通識教育,是中文大學一直所提倡和推行的;在其中,又分為大學通識科目(大通)和各書院之通識科目(書通)。當中大致的分別是:「大通」多為專門科目,供非以該科系為本科之學生選讀;而「書通」則不拘於科目,可兼具不同內容。

雖然我校不斷提倡通識教育,惟認同者不多。本人就曾於「書通」(正是本通識課)下課後,聽見一同學道:「簡直是浪費我們的時間!法輪功和我們工程學有甚麼關係?」(那天的主題是「從法輪功事件看中國社會及政治問題」)

這種態度究竟有何問題?通識教育有何重要,以致大學和書院要學生聽一些和他們本科學習沒有關係的東西?

通識教育絕非浪費時間,本文將有所說明。當然,此序亦非浪費時間,只是為了說明,本人選擇講「通識教育」這個不少人覺得很無聊的題目的原因,正正就是因為不少人覺得它無聊。

***

第一節:甚麼是通識教育?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的用途。)

─《論語‧為政》(2.12)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有稱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者,是相對於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而言。主張對學生並不只施行專門和實用的訓練,而要供給學生更廣闊的知識視野;由此可知,通識教育並不著重於學科的專業部分,而是在其概念和精神性的部分。

通識的「通」,有通達、融會、貫通之意,而「識」則有見識、器識之意。「通識」教育,並非要學生在每一科都學一點東西(to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而是要有系統地設計課程,讓學生由博返約,對其專科以外的知識及其學術方式都有一通盤而大略的理解,以利科際整合。令學生不致於一離開其專科便一無所知(就是現在的情況)。(註一)

話說有一種極專業的「專科醫生」,他們不像現在那麼落後,只有耳鼻喉科、耳科,他們連左右耳都分開研究。您的右耳有事,若然去找一個「左耳科醫生」,他會告訴您他不懂得醫,請您找「右耳科醫生」去。

現在的醫生當然沒有那麼誇張,但各科目間的分離確實越見嚴重。不單文科與理科師生常對對方的知識一無所知,就算 在一門科目裏,知識的爆炸性增長都導致了科目的分崩離析,專家被迫縮窄研究範圍。以物理學為例,本世紀初只有十多個分科,到世紀末,已增為三百多個專科; 同樣例子亦可在科學期刊的數目上見到:自1665年開始,直至1900年亦只有一萬種,但到現在,每年出版的科學期刊已超過一百萬種了。(註二)

在這個情況下,通識教育就變得非常重要了。請看下一節的討論。

***

第二節:通識教育的必要─打破學術壁壘、打開學生眼界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莊子‧天下篇》

上節提到了知識爆炸性增長,導致了科目之間的分離越見嚴重。其嚴重之處,就像本節所引的莊子語一般:百家往而不反(返)……道術將為天下裂。大家只做自己的學問,對外間一無所知,更有甚者,則對別科學問抱持輕視的態度。

陳永明教授曾描述過這種情況:各專家以自己所懂的,去排斥自己不懂的其他學科,自以為一己之所長為天下至尊。科學家渺視宗教,只斥之為迷信;宗教人士鄙視商科,認為他們滿身銅臭;商人又看不起文學,說他們不切實際;文學界則輕視科學,視科學為工具,且禍害世界(註三)。大家都自閉於本科中,無視其他學科的重要性。

通識教育,就是要打破這種「以自為方」的壁壘,避免學生變得偏執(序言中出現的那位同學顯然犯上這個毛病)。令學生知道除了本科中學到的世界觀外,我們對事物還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讓學生感受到世界的美麗和學術的多采多姿,保存他們對本科以外各種知識的好奇心和興趣。

由此又可導出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維護學生的均衡成長。如第一節所言,「君子不器」,我們不應該視「成器」(成為工具)為人的目標(註四)。人本來是「前途無限」的,就如哲學家沙特講述存在主義一樣:人的存在先於本質,人是他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並無神為人下命令,人的使命是自行尋找、給與的(註五)。人比自己的專科重要。我們如果只是固執於自己的小圈子裏,則我們就放棄了我們本來無限的可能性,不能再從自己的角色中抽離,「往而不反」,淪為學科、職業的奴隸了。

通識教育就是讓學生得以脫離本科局限,「見天地之純」的良方。

***

結論─通識教育有必要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莊子‧秋水》

在前面,我們已看到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無論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溝通,或對學生個人的心智成長、擴闊知識視野,都很有益處。

除了繼續推行通識教育之外,大學還有甚麼可以著眼之處呢?其實,通識教育之所以未見得有良好的效果,除了通識科目的質和量,以及整體的規劃統籌之外,最重要的是能獲得師生的認同。可是,除了學生未必明白和贊同(見序言)之外,教師亦未必明白通識教育的目的;所以他們的教學法,並未因教授通識而作出調整,最後亦損害了同學對通識科目的興趣(註六),形成惡性循環。

在下認為,大學為推動通識教育,除了規劃科目外,更應大力向同學宣傳、解釋通識的意義(例如可舉辦一些「雜錦式」常識問答比賽,以吸引同學鑽研各科學問)。而現代傳播技術效力宏大,如不用以推廣像通識那般重要的事,實在是太浪費了。總之,推廣通識可以是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

當然,在香港人急功近利的作風底下,要同學認同通識教育這種不能立竿見影的理想,是很難的事。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相信一定能夠獲得成果的。

我們怎能容許自己,一生「蔽於用」而狹隘無文呢?

***

(共1972字)

註釋

1. 郭為藩〈人文教育〉,郭少棠、楊國榮編《卓越的追求─大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第2至8頁。

2. 李逆熵《三分鐘宇宙─現代科學新論》,第36至37頁。

3. 陳永明《哲人哲語》,第179至181頁。

4. 同上,第175至179頁。

5. 同上《哲學子午線》,第113至115頁。

6. 其例子可參考陳永明《哲人哲語》,第179、183至184頁。

***

參考書目

1. 金耀基〈簡論大學〉,《大學之理念》,時報出版社,1983年台灣出版。

2. 郭少棠、楊國榮編《卓越的追求─大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通識教育辦公室,1990年8月印。

3. 李逆熵《三分鐘宇宙─現代科學新論》,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香港一版。

4. 同上《科學充內行─「宇宙波瀾」之一》,香港教育圖書,1996年香港初版。

5. 陳永明《哲學子午線》,商務印書館,1994年3月香港一版三刷。

6. 同上《哲人哲語》,現代教育研究社,1995年6月香港一版。

7.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97年1月香港初版重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