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4)
《打倒符碌—做個有料大學生》(升級版),劉紹麟,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香港),2003-10
(書影來源﹕香港教育城,有試閱)
「既然說大學生,跟我們說來幹啥﹖」
「我又不指望讀大學」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本書怎麼還放在這裡呢﹖
現在的「大學」,是指英文的「University」。在大學四年制的時代,竟然有人開玩笑,譯成「由你玩四年」。
但中文裡的「大學」,本來是指「大學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大學之道」不是指進入大學的那條路(聯招、拔尖),不是指讀書考試,而是講做人(明明德)、講教學相長(新民)、講求進步(止於至善)。
同樣道理,這本以「大學生」為名的書,也絕對不只是一本「大學生手冊」。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行,有很多以前只會在大學做的事,現在中學也會做。例如中文科取消了範文,只提出一份建議書目﹔又例如專題研習的小組討論有點像大學的導修課(tutorial),所交的報告有如簡單化的論文﹔職業導向課程又像大學生「出field」實習……至於「大學生如何談戀愛」、使用圖書館、管理時間、面對失業等等,就更不分大學中學,一體適用了。雖然兩者的深度、寬度有別,但本質相似。
可是,本書絕不單止討論這些「技術」問題,更討論到不少「做人」問題。
大學生有兩個常用的詞語﹕「頹」和「符碌」。為何會這樣﹖
種種問題,其實只源於「人生冇意義」。人生沒有意義,就沒有值得努力的目標(理想)﹔沒有值得持守的價值,也就沒有必要把持自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
人生沒有意義,就算讀了大學、找到工作,也只是隨波逐流、行屍走肉。
人生有意義,縱使遇上災難、命途多桀,心中仍有「定海神針」、有方向可循。
「求學」,並非止於讀書。無論成績好壞,只要依循心中的理想出發,無論或動或靜、從街頭到野嶺,一個有心人總可以細心觀察、學到很多東西。
作者身為基督徒,亦不避嫌提出一個問題﹕
「難道沒有具獨立思考批判精神的基督教大學生嗎﹖不是沒有,少一點吧了。……典型的『基督徒大學生』大都整齊清潔斯文有禮『官仔骨骨』,不提一些叫人尷尬的問題, 不幹一些破壞氣氛的事。……習慣了掌握及跟從預設答案……」
無論是否教徒,都值得反思。我們有沒有時常反省自己的生活﹖還是以教條代替自己的思考﹖無論你的信仰是甚麼,如果信仰沒有真正落實到生活當中,那麼信仰的意義何在﹖
(當然,這個學生團契的版本已經問得很「和氣」。如果你有機會找來原本守沖社出版的版本看看,有些問題會更「到肉」。)
這本書我也是大學生涯臨近完結(第三年)才讀到。我認為所講的做人道理,就算不是大學生,也一樣合用的。反正大學生活只是進入社會之前的一站罷了。雖然「講做人」,但作者說得不悶,請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