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和道德問題

第一章:心靈和道德問題

第一節:自由意志─討論的依據

「在宇宙冰冷的無限空間中,任何地方都沒有規定出人類的命運和義務。天國在上,地獄在下,人類必須作出自已的抉擇。」

─雅克‧莫諾

在討論有關心靈和道德的問題前,我們得先談一談自由意志的問題。自由意志是討論這些問題的依據。因為,如果沒有自由意志,首先,道德問題會消失無蹤,因為人變成像機械人一樣(除了他們會討論自由意志問題之外)。我們不能要求機械人負甚麼責任,正是因為他們沒有自由意志,而是由我們操縱的,所以當我們變成了機械人,那麼我就無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其次,由於人類只作機械式的反應,那麼人的心靈就沒有甚麼可貴之處了。我們能夠反本能而行,能反思悔過,就是因為我們有自由意志。

在探索事物的過程中,為了要理解事物,我們為其尋找因果關係(雖然它們本身不一定有因果關係─註一)。但人自己的行為呢?如果人類為自己的行為找原因,則普遍的因果律(universial causal law)亦必能應用在人之上,即:「每一事件之發生皆有其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事件得以發生的充分條件。此之為「決定論」(determinism)。

有部分哲學家認為,由於我們的行為皆事出有因,所以,不是人令事件發生,而是原因令事件發生,只要充分條件出現,事件就會發生。所以行動者根本沒有自由意志,他們只是由一串因果鏈所控制著(此稱為硬決定論)。可是,你和木偶畢竟有點不一樣,因為木偶沒有意志,你卻有,不過並不自由;你以為有選擇,其實你的選擇同樣有原因,亦只是因果鏈的一部分。

當然,大家很難接受硬決定論,誰願意沒有自由?其實,決定論的立論亦有問題。因果律故然是我們理解事物所必須,但因果律是否普遍成立?

首先,量子物理告訴我們,因果律是可以被違反的(至少在量子層面上),因果可以倒置,亦可以被破壞;而且,事件的發生不一定有甚麼條件,例如真空中可有正反粒子對「無緣無故」地相生相滅,這完全是或然地發生的。

其次,人類的行動是否機械地依隨因果律?混沌(chaos)理論告訴我們,在複雜的系統中(如大氣),其運作原理縱使很簡單,但只要輸入的資料(因)有極微少的差別(而不確定原理指明,資料是不可能絕對準確的),經過一連串反饋後,就可以得出無法預知的結果。(註二)

所以,我們不能預期事件一定有充分條件,即是:人類做事,故然可以基於某一(個或組,下同)原因,但又不一定要基於這一原因;同一原因亦可令一個人做出截然不同的事(即此原因不是充分條件);無論基於甚麼原因,做甚麼事,個人的選擇可以次次不同。

「或然性」、「不確定」和「混沌」正指出了機械式因果論並不成立,而且事件的發生未必有甚麼充分條件。人類便從中得到自由選擇的可能。人仍會受各方因素所影響,但其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正是因為人類有自由意志,所以才要為所做的事負責任。有關人類心靈意志和物理定律之間的關係,將於第二章中討論。

第二節:心靈和道德的基礎

「分析平凡的事物,往往需要一個最不平凡的頭腦。」

─A. N. 懷海特

當然,單有自由意志,不足以構成心靈和道德。那麼,心靈和道德又是由甚麼所構成的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看法:(註三)

首先是心靈的本質,無可否認的是,心靈和物質和密不可分的關係。心靈依附於身體之上,而身體是由物質構成的。這樣,心靈和物質之間的關係如何?這就是「心物問題」(the mind-body problem)。有關心物問題的主要理論有二:一元論和二元論。

一元論(monism)認為心靈和物質來自同一本源。本源是甚麼呢?答案有二,一曰唯物論,一曰唯心論。唯心論(idealism)只承認心靈的存在,認為物質乃心靈之想像,但此論無視於物質有其客觀之存在,所以人們對之缺乏研究興趣。唯物論(materialism)則認為心靈就是物質,心靈活動只是一種物質的活動或狀態。不消說,唯物論對世上不少人─尤其科學家─產生極大的影響,而共產主義者亦標榜其思想為「辯證唯物主義」(至於何謂「辯證」云云則與本文無關)。

二元論(dualism)則認為心靈和物質是兩回事,雖然他們互相影響,但心、身是各自獨立的。當然,此論為大眾默默地接受,證據是,不同文化中都有靈魂出竅的傳說,證明他們都相信心、身是兩回事來的。

有關本人對心物問題的討論,可見諸第二章

其次是道德的根據。我們日常討論的道德問題多屬於應用層面,這當然涉及我們所擁有的道德規範(原則)。可是,道德規範有何根據?為何我們有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道德規範?這個問題屬於「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的範疇。以下是幾個例子:

道德乃源於風俗習慣?還是只是個人的喜好?會不會是來自神賜的意旨?是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抑或是為了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得最好?

本人依生物學研究的結果,認為道德的根據在於基因的自私,這個論點確實很怪。有關此論點及其他論點之討論,可見諸第三章

第一章註釋:

1. 陳永明《哲人哲語》,現代教育研究社,1995年6月香港一版。第122至127頁〈康德的有色眼鏡〉。

2. 李逆熵《科學充內行─「宇宙波瀾」之一》,香港教育圖書,1996年香港初版。第6至10頁。

3. 資料主要來自哲學概論課之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