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古代中國天文學的發展

在遠古時期,早期中國的天文學發展是緩慢的,這點與世界各族相同。但由於中國文明的高度發展,天文學的發展亦開始領先了。而且正如於本章章首所說,天文學 的發展是早於其他科學的發展的。遠古的人們是以物候變化定季節的,後來因氣候常有變動,故以天象定季節。踏入春秋戰國,貴族對天象作占卜的興趣(其實商代的天文觀測正建基於占卜上)更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中國成為首先發現多種天象的國家,如:

(注八)

日食(在公元前13世紀已有記錄)、

太陽黑子(世界公認之可信記錄於公元前28年的漢朝,西方在1607年)、

彗星(世界公認之可信哈雷彗星記錄於公元前613年的魯文公時代,西方在公元前11年)、

新星(最早見於公元前134年的漢武帝時代,古希臘天文學家也見到,卻沒記錄方位)、

流星雨(最早之詳盡記錄於公元前687年的魯莊公時代)、

極光(在公元前30年已有記錄)等,

他們亦發現了日月食周期(即「沙羅周期」)。

古代中國人的天文記錄往往令日後的西方研究人士吃驚。例如觀測太陽黑子,古中國人在沒有望遠鏡的幫助下(太陽光度之強世人皆知)居然仍能發現,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國天文學家慨歎西方學者為何要用望遠鏡方能見到(註九)。

漢朝開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加快,各種科學領域亦開始發展,張衡發明渾天儀正是其代表。他們亦發現了歲差(南北朝祖沖之)和日月不均勻等現象,各式新型天文儀器的發展亦提高了觀測的精度。

宋元時期,古中國天文學進入了其頂峰時期,高度發達的經濟支持著天文學的發展。大型天文儀器的使用(如蘇頌的水運儀象台)展示了中國人的超凡技術,數據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現代數值相差無幾的驚人程度。宋朝記錄於1054年出現的超新星,正是引起世界注意的蟹狀星雲(M1)超新星爆發記錄。

中國人一直在天文學發展中居世界中之首位。可惜,明朝開始,中國天文學學開始進入停滯時期。由於明清兩代的鎖國政策,中國開始對外封閉,極不利於學術交 流。明朝禁止私人編曆顯示了中國的學術自由正被消滅,天文學知識的傳播被中斷了;清朝大力提倡考據學,雖有助今人明白古代天文論著,但於現狀無助。

而且,中國的天文科技亦已到達發展極限。目視精度的提高需要望遠鏡的幫助,而望遠鏡於歐洲發明。故明清兩代的錯誤政策,乃在於令東西文化交流的速度減慢,使雙方科學及技術差距加大,導至日後要承受落後的惡果。(註十)

註釋:

八:見吳城編著《中國的世界第一》第134至141頁、錢偉長《中國歷史上的 科學發明》第44至49頁、王爾齡主編《中國文化常識》第135至137頁。

九:見錢偉長《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第48頁。

十:古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中資料見:

甲: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說在前面的話〉篇。

乙:馮克嘉、杜升雲、堵錦生編《中國業餘天文學家手冊》,〈中國天文學史綱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