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語﹕人類演化的前途—尋找穩定策略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里仁》(4.10)
「未來是教育與災難的一場競賽。」
—H.G. 威爾斯
我們已從演化的角度討論過不少心靈、道德、心理問題。現在講一講策略問題。在筆者所參考討論人類演化的書籍中,有不少都是成書於冷戰結束前後的(約十年了),當時人們最怕的,莫過於能摧毀地球的 核戰。不少作者都採用了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曾在〈物質、心靈和道德〉一文談過,詳述見註一)作為模範,指出雙方用「表現合作的態度,然後跟著對方的棋子走」展開互動,就已經能夠解決問題。他們認為冷戰的局面其實可說是兩大強國之間的誤會所導致的,只要有人展示誠意,問題迎刃而解。(註二)
姑勿論那些令人尊敬的作者見解正確與否,筆者只是想指出一個詞﹕「演化穩定策略」。人類作為一種生物,無論文化影響如何強大,只要我們依靠基因,基因的影響永遠存在(註三)。所以,崇高的道德教訓雖然值得尊崇,但必須經過理性的批判而非盲目接受。我們用的策略,必須是演化上能穩定存續的策略,否則環境一變,今日的道德就會變成明日的不道德,能行的變成不能行的。
解決問題應該使用穩定的策略,這就是筆者對這次討論的結語。
最後想講一點題外話﹕首先,又要向批閱此文的先生道歉,本文超出字數要求的程度比〈物質、心靈和道德〉更甚,再次連累別人費神,完全是本人貪心之過。其實第三章才是主題所在,但本人先假設讀者完全不懂,故在口頭報告和本文中都花費很大篇幅簡介(﹗)一些前題。其次,在口頭報告後,本人經歷失去初戀之痛(希望批閱者留情之舉﹖),雖然整體的戀愛觀沒有改變過,但對「情為何物」有更深的體會,故此獻醜提出一己之見。但希望不會令人誤會,以為筆者不再認同愛情,「情」始終是人性的一部分,和「理」一樣,不可偏廢。「愛情」始終是「可愛」的,不是嗎﹖
*(共12867字)*
後語註釋﹕
1. 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 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天下文化,一九九七年十月台北一版八刷。第107至130頁。
2. 同1.,第308至355頁。及Mary and John Gribbin,《生而為人 從演化舞台中走來》,天下文化,一九九六年七月台北一版。第364至381頁。
3. 方富潤(筆者),〈物質、心靈和道德 論心靈和道德的科學基礎〉,香港中文大學「PHI 1110 哲學概論」課程學期論文,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