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形成

第一節﹕心靈的形成

「我們發現,偉大的事物都是由渺小的東西構成的。」

─羅伯特‧白朗寧

1. 心靈和自由意志的物質基礎

如前言述,在〈物質、心靈與道德〉中,本人認為﹕心靈活動其實就是物質(神經)的複雜活動。量子物理和混沌理論告訴我們世界的「或然性」、「不確定」和「混沌」,指出機械式因果論並不成立,人亦從中得到自由選擇的可能。

「從心理學和醫學研究中,得知嬰兒的腦部和心智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初生嬰兒腦部的神經元有很多是未連接的,隨著外間的刺激,神經元便形成網絡,而心智亦隨之成長。因為每人之遭遇不同,故此縱使為孿生子,其網絡亦不一樣。這些網絡很可能就是心靈的基礎。人的心靈活動就是大腦的活動;大腦活動也者,就是神經元之間電化學訊息的傳遞。

「從生物學研究中,得知生物進化和智慧形成的可能關係。就大腦來說,脊椎生物的較無脊椎生物的複雜;在哺乳綱中,靈長目動物的又比其他的複雜;在靈長目中,人類的又比其他的複雜。我們知道,某些動物亦有類似人類的聰明才智。人類正正就是進化的成品,隨著人類的進化,大腦越趨複雜,並發展出心智活動。既然隨著生物進化,可以產生複雜的神經網絡和聰明的動物,那麼從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產生心靈活動,亦絕非沒可能的事。」(註二)

由此可見,心靈端賴大腦發達而建立,下文將討論這點。而根據一些科學家的設想,自我意識是由複製環境的能力而來的,自我意識其實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中「心靈」所在,故一併討論之。

2. 直立、大腦發達和工具使用、語言、社會組織的關係

究竟是甚麼導致人類的演化呢﹖人類學家其實為了演化的動力來源展開了長時期的討論,至今仍未有一致的答案,不過,整體說來﹕

在達爾文發表演化論後,當時的科學家大多認為,人類的演化是由大腦發展帶動的。因為大腦發達,產生了運用工具的能力,那就需要運用前肢,最後演變為雙足行走。可是,當1924年發現了非洲南猿後,那就變成了謬論。因為南猿的腦容量太低,但已經懂得雙足行走(而且走得不錯),整個理論被迫倒轉過來。

現有的理論是,直立行走才是人類演化的原動力。直立行走的好處當然不少,但最重要的是釋放雙手,方便工具的使用,這刺激了人類的大腦發展和進一步製造更好的工具﹔使用工具則方便食肉及硬殼果,從而令人類獲取更有效率的營養來源。大腦的進一步擴大超出了骨盆產道的擴大速度,故此必須比其他猿類「早產」(但人類的生產過程仍然是非常危險和痛苦的),因此對父母的照料產生更大的需要。而狩獵採集模式鼓勵群體的發展(相比於未有狩獵行動前),面對複雜的群體生活令人類需要更好的溝通能力—語言的發展。語言的運用又幫助我們掌握抽象的概念,從而促進了心智能力的發展。(註三)

3. 環境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建立

可是,在不斷加強的大腦智力當中,意識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和猿類的腦部比較,人類大腦的額葉是比枕葉大的,而人屬一開始就已經有人類模式的傾向,但現時仍未清楚兩者和心智能力的關係。可是我們可以從其他動物的行為加以比較﹕(註四)

1. 鏡子實驗﹕只有有自我意識的個體才知道鏡中的影象是自己而不是另一個體,人類當然懂得,可是貓和狗就不懂了。實驗者在動物頭上點上紅點,如果牠知道那是自己,就會摸自己的頭看看有何不妥,不知道的就會摸向鏡中奇怪的「另一個體」。結果猩猩和黑猩猩通過實驗而大猩猩則通不過。這顯示出人類的近親很可能也有自我意識。

2. 「設計巧妙的欺騙行為」實驗﹕科學家要測試「一個個體在不同的情況下從牠正常具有的技能中使用一種『誠實的舉動』,使熟悉的伙伴也被欺騙的能力」,簡而言之,如果個體有意欺騙別人,那必須先了解別人和牠不同,並儘量令別人有錯誤的觀念,才能使之受騙,這就要求個體有自我意識。結果只有高級的靈長類(猿、猴)之中才有類似的行為,在排除單純經由學習而來的反應後,只有猿類入選,其中大部分例子來自黑猩猩。現在我們同意黑猩猩是有自我意識的和猜度別人的能力的,雖然其範圍較為有限。

3. 死的意識﹕對死的意識和恐懼—無論是自己或別人的死,都顯示出個體對自我有所意識和對別人有移情作用。黑猩猩似乎是會對親戚的死亡感到痛苦的。人類更不消說,埋葬死者及其儀式已經是最好的證明。

其實,不少群居的靈長類動物的心智能力都似乎較強。看來,複雜群體中的關係要求個體有更高的心智能力去處理。成語中的「世事如棋」正反映了這一點,下棋需要很強的心智能力,處理人際關係也是一樣。大腦和電腦相若,需要以模擬的方式解決問題,先在腦中建立模型,再計算行動的後果。模擬能力越高的程式,生存能力就越強(軍事上稱之為環境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道金斯認為﹕「也許當腦對世界的模擬變得如此完美以致於它必須包括一個自身的模式時,意識就出現了」。(註四)

另一方面,對語言的需要促成了左腦布羅卡(Broca)區的發展(左腦逐漸大於右腦並主導生活,甚至可能導致多數人慣用右手﹗)和聲道的下降(註五)。語言的出現令抽象的概念得以表達,方便進行抽象思考。石器製作的標準化(早期石器的形狀是很隨便的)和藝術品的生產標示著人類語言能力的影響。

基於以上種種因素的影響,人類的心靈得以出現,反過來思考心靈的來源。

第三章註釋﹕

2. 方富潤(筆者),〈物質、心靈和道德—論心靈和道德的科學基礎〉,香港中文大學「PHI 1110 哲學概論」課程學期論文,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第4至5、8至9頁。

3. 李逆熵,《人類大追蹤》,現代教育研究社,一九九三年香港初版。第103至104、138至163頁。及Richard Leakey,《人類的起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上海一版三刷。第1至16頁、28至57頁。

4. Richard Leakey,《人類的起源》,同上。第107至121頁。

5. 同上,第92至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