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演化看人的心靈、心理和道德

第三章﹕由演化看人的心靈、心理和道德

—社會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

「社會生物學的目標,應該是研究遺傳與後天經驗,對人類行為各有何種影響,以及兩者的關係……遺傳使人類的行為有各種可能性,有些行為也會在動物身上看到,有些則不會。而這些都是由於受到環境的影響,才使人類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行為。」

—威爾森,1976年《新科學人》雜誌

很抱歉,由於筆者性好長篇大論,用了那麼長的篇幅才進入正題。正如筆者在前言所說,本文的重點應為「人類心靈 的演化」。在本章中將討論各種和心靈演化有關的問題。當中,「心靈和自由意志的物質基礎」與及「道德的基礎」所涉及的和〈物質、心靈和道德〉一文內容相 近,但筆者會嘗試加入新的論述。

回到題目上,社會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是本章中的主角,因為它們正分別以群體生活和心理的演化作為研究對象。

社會生物學的興起以威爾遜(Edward O. Wilson)和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分別於一九七五和七六年發表學術著作《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和科普作品《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為代表。其主旨可以參考篇首引文。

演化心理學則是演化生物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綜合,前面已解釋過演化論了,至於認知心理學則有兩大理念﹕所有行動都是由心理過程引發的(行動都有心智的介入)、而心智則有猷如電腦程式。「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心智展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設計﹔演化生物學告訴我們,自然界中的複雜設計,只能靠天擇才能實現。因此,心智的設計一定是經過天擇的過程演化出來的。」在認知心理學中,心智太複雜,不可能是單一的程式,他們認為心智由大量的「組件」程式組成。演化心理學認為,心智沒有通用的程式,只是由大量有特殊適應性的組件合作而成。(註一)

當然,演化心理學並不認為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有相對應的組件,因為組件是在遠古發展得來的,而很多人類行為卻是文化的產物。不過,組件的作用不是唯一的,正如視覺和語言能力的發展,除了看東西和交談外,還可以用來閱讀書籍。很多行為可能只是由一些為其他目的而設的組件所控制的,這稱為組件的副作用。例如推理能力,就被認為可能是多個組件的合作成果。(註一)

所以,我們將會以演化的角度去探討人類的心靈和心理。

第三章註釋﹕

1. Dylan Evans,《演化心理學淺介》,南華早報,二零零零年七月香港。第3至11、31至41頁、134至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