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為何女生愛美﹖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豫讓,《戰國策‧趙策一》

經過一番介紹和討論後,我們終於走進本文的核心﹕「為何女生愛美﹖」也許各位聽起來,會覺得不可思議。女人就是愛美的動物呀﹗有甚麼出奇的呢﹖

但請大家再回想一下性擇的基本例子﹕如孔雀。在這些例子中,一般而言,都是雄性裝扮自己,而選擇雄性的雌性則灰頭土臉的。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雌性帶著重大的投資﹕蛋。為了保護自己,牠們不可能太漂亮。

可是人類剛剛相反,女性打扮得花枝招展,反而男性大多不會打扮。(當然不同時代、地方、和階層,也有相反的例子﹔但總體而言,女性比男性會打扮、亦比男性愛打扮,這是事實。)

如果從比較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只有雄性裝扮的物種,雄性是不會孵蛋和照顧小鳥的﹔至於雌雄一起照顧小鳥的物種,則雙性都沒有誇張的裝飾﹔而反過來由雄性孵蛋的少數物種,則是雌性裝扮的。(註十五)

可是,這和人類的情況不合啊﹗人類也是主要由雌性照顧幼兒的,雄性一般負責提供保護,而不是直接的照顧。而且雄性孵蛋的鳥類,牠們的性別角色也會倒轉,牠們的雌性會將其他動物的雄性一樣追逐異性和互相鬥爭。人類的雌性之間,可沒有發生這種現象啊﹗人類一般仍是由雄性追求雌性,雌性亦負責養育嬰兒的主要工作,可是最重視裝扮的卻不是雄性,而是雌性。

我們可以比較另一項分別﹕體型。上一章中我們談到,人類男女體型差不多,差別不及大猩猩,是人類本性上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證明。這正是筆者認為可 以切入問題的重點。在那些雄性裝扮誇張的物種中,都是實行一夫多妻制的,一隻漂亮的公孔雀,會和很多母孔雀交配。大猩猩雄性比雌性大得多,亦實行一夫多妻 制。雌性裝扮的例子,卻是發生於一妻多夫制的鳥類中。由此可見,誰的選擇權較多(即誰是被追求者),對方(追求者)就越會打扮自己,以求獲得選擇者的青睞。放在人類身上又如何呢﹖正如先前所說,人類不也是由雄性追求雌性的嗎﹖那和之前所說的有甚麼分別呢﹖

我想分別就在於一夫一妻制身上。就如上一章所解釋,人類本來有多偶的潛能。如果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有「濫交傾向」。無論男女都一樣,只是男性的濫交傾向比較強一點而已,因為男性濫交,能直接增加後代的數目,女性則不能。所以男性的多偶,講求數量﹔女性的多偶,講求質素。亦即是說,人類的祖先應當是實行一夫多妻制的(註十六),就和其他物種一樣,男性為了追求女性而展開激烈的鬥爭。後來,人類才改用一夫一妻制。

在原來的一夫多妻制中,只有少數男性擁有女性,至於女性,則無論如何都會有男性(雖然要跟其他女性分享)。在一夫一妻制中,多數男性都能擁有女性了,但女性同樣都會擁有男性,除了能獨享一個之外,並沒有甚麼好處(所以在前面才說一夫一妻主要是為了男性的利益而設)。

相反的,女性在一夫一妻制之中,有一個壞處。女性在一夫多妻的系統中,可以嫁給一個擁有豐富資源和權力的男人, 本來出身貧窮的女人,其子女的生活亦得以改善。可是在一夫一妻的系統中,貴族富豪為了保持權力和資源的優勢,一般只會娶同等級的女子為妻(「竹門對竹門, 木門對木門」的簡單道理)﹔就算行局部的一夫多妻制,一般亦只多娶幾個妾,而不像人類的祖先一樣,「勝者全取」。這樣,「嫁個有錢人」的門路變窄了,就變成女性希望能擠身富豪之戶的行列了。(雖然仍保留由男性追求的「習慣」,尤其窮家子想得到女性,仍需要扭盡六壬去追。)

偏偏男性最能給予女性所需的,是資源﹔有別於男性以女性的基因和生育能力為先要條件。所以在男人的眼中,如果他只能娶有限數目的女性,則他必然會選擇最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這才能增加他的後代數目,以符合演化的要求)。男人怎樣選擇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呢﹖根據先前的討論,我們很清楚,是身體上的形態,除了這個之外,就很難再有其他可以辨別的了。身體上的形態,亦即美態,所以身裁苗條、三圍符合標準,被(有豐富資源的)男人所鍾情的機會被會提高。

根據「紅皇后」的原則,性擇競賽一旦展開,就不會停止。就算在體態上難以再加以改善,在裝飾上改變,令自己突出點,總是可以的。所以女性對時裝服飾的潮流特別敏感,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現象。

當然,筆者的意思並不是說女生們都有主觀意願要「嫁個有錢人」,我只是在演化的基礎上,討論和試圖解釋女生比男生愛美的原因而已。而且,由於涉及演化的過程,這些事件都應該發生在人類史前史的早期(也許還是直立人之類),使用「豪門」這類詞語,只為方便解釋,並非指人類已踏入文明時期才發生這個變化。

註釋﹕

15. 參考Helena Cronin《螞蟻與孔雀》(上)第五至第十章(特別是第八章)。

16. 參考Jared Diamond《性趣何來》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