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和心靈的關係

第二章:物質和心靈的關係

「我們發現,偉大的事物都是由渺小的東西構成的。」

─羅伯特‧白朗寧

在前面,本人介紹了有關心物問題的不同看法。雖未有表明,但各位可能已經猜到,本人是傾向唯物論的。可能有人不同意,但本人認為,作為學科學的人,應當知 道,科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有物質之基礎,否則無從研究。本人已表明要借助於科學,這個唯物論者的身份可謂昭然若揭了。

如前述,唯物論認為心靈源於物質,心靈活動只是一種物質的活動或狀態。這想法與主流思想分別甚大,當然會遭受到猛烈的批評。主要的批評指,唯物論中的心靈是機械式的,缺少某些「心理現象的特質」,例如缺乏主觀性(因為物質應客觀地依從因果律)等。可是,唯物論者亦批評二元論心物分離的想法不切實際,因為心靈依賴於身體(即物質)之上。

實際上,我們不能觀察到死人有心理活動(部分昏迷病人則對親友呼喚有輕微反應),無論如何都是「人死不能復生」。當然,不能證明死人有心靈不等於必定沒有,反駁者更會說:正是因為靈魂出竅,所以觀察不到。不過,觀察不到,又無法證實這心靈對此世界有影響,此人經已等於和我們全無關係,我們還憑甚麼去印證其存在(這涉及知識論問題,不贅)?縱使有人相信其存在,但與其不存在已經沒有分別了。跟據奧卡姆(Occam)的剃刀原則:如果沒必要,就不要增加思考的東西(註一)。所以,心物分離的說法是不必要的,只會令事情更複雜。

那麼為何本人認為唯物論行得通呢?因為本人所抱持的並非機械的唯物論。在第一章第一節中,本人已指出機械式的因果律是不成立的,所以,人類的心靈縱使由物質的活動所組成,亦不會是機械式的。

我們已確知,人類的感官和行動都是基於物質的活動(所以有生物化學),正如電腦的輸出入裝置一樣。可是,人的心靈又可否像電腦一樣,是基於物質活動的呢?本人認為是可以的,並基於以下的理由:

第一點,如前述,物質是心靈活動的必要條件。由於完全無法印證心靈的獨立存在,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我們不需要理會「心靈可能獨立存在」這一點,故此不能以二元論作為答案。而由於唯心論根本上就缺乏客觀性,所以只餘下唯物論作為候選答案。(當然這無法排除有更佳答案之可能)

第二點,是從心理學和醫學研究中,得知胎兒和嬰兒的腦部和心智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知道,初生嬰兒腦部的神經元有很多是未連接的,隨著嬰兒接觸世界,在外間的刺激下,神經元便開始形成網絡,而其心智亦隨之成長。因為每人所受之遭遇不同,故此縱使為孿生子,其網絡亦不一樣。這些網絡很可能就是心靈的基礎。

我們亦知道,大腦化學物質的不平衡,和人類的心理精神問題有極大的關係。另一方面,我們未曾發現人類有甚麼心理活動(可以心理測驗確定)是和大腦活動(可從物理方法測知)無關的。那麼,人的心靈活動很可能就是大腦的活動;大腦活動也者,就是神經元之間電化學訊息的傳遞。

第三點,是從生物學研究中,得知生物進化和智慧形成的可能關係。我們知道,在原始生物形成之後,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出不同物種。而物種之間,有複雜和簡單之別。就大腦來說,脊椎生物的較無脊椎生物的複雜;在哺乳綱中,靈長目動物的又比其他的複雜;在靈長目中,人類的又比其他的複雜。

我們又知道,某些動物亦有類似人類的聰明才智。例如黑猩猩(人類之近親)可以學習使用人類的語言(雖然不懂說)(註二),烏鴉學懂了如何利用公路上的車輛幫助牠們破開硬殼果(註三),海豚的聰明更是經常被引述的了。這些動物大腦的發達程度比其他動物高得多,黑猩猩和海豚大腦的複雜程度更加直迫人類。由此可知,在進化的歷程中,連黑猩猩等的聰明動物都能產生出來,為何不能再進一步,產生人類的智慧和心靈呢?

人類正正就是進化的成品,隨著人類的進化,大腦越趨複雜,並發展出心智活動。既然隨著生物進化,可以產生複雜的神經網絡和聰明的動物,那麼從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產生心靈活動,亦絕非沒可能的事。

至此,我們知道,心靈可以是進化的產物,雖然我們變成有能力擺脫基因程式的控制,抵抗基因自我複製的意旨(註四)。但自由意志卻帶來道德這個大問題,這將在下一章討論。

第二章註釋:

1. 趙汀陽《思想的功夫》,三聯書店,1996年7月香港一版。第45至48頁〈剃刀〉。

2. 陳永明《哲學子午線》,商務印書館,1994年3月香港一版三刷。第179至185頁。

3. 資料來自幾年前某期《牛頓》雜誌的報導,內容講述日本人對烏鴉行為的研究。由於未能在限期前尋回此報導,故未能提供期數與頁數等參考資料。

4. 有關心靈和意識與進化的關係,可參考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趙淑妙譯,

天下文化,1997年一版八刷。第77至9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