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科學對心靈的謳歌

「與大自然的真貌對比起來,我們的科學簡直幼稚和有限得可憐;然而,它卻是我們擁有最寶貴的東西。」

─愛因斯坦

「過分強調科學乃人類物質上的偉大成就,往往使人忽略更為重要的一面:科學實在是人類精神上一項極偉大的成就。」

─李逆熵

在前面,我們討論過有關心靈和道德的科學基礎了。不能否認的一點是,這個問題十分複雜。進化的歷程往往以千年、萬年計算,生命的誕生花上幾十億年,再用近二十億年的時光才有高等智慧生物出現(智人的出現不出一百萬年)。故然,廣闊的時間舞台容許高等生物有演化的空間,但其中有很多細節尚未明確,還需要大家繼續研究的,而這亦成為批評的重點。

雖然有關心靈和道德之科學基礎的證據尚未足夠,可是,如前述,它已經是各種理論中證據最充分的了。如本結論開首所引愛因斯坦的想法一樣,正是因為有不足,就更需要繼續研究下去。可是,有不少人反對這種研究,他們覺得把心靈貶低至物質上,是褻瀆的行為(註一)。令人恐懼的是,心靈和道德的神聖和超然會被科學基礎所摧毀,道德便會淪亡云云;更恐怖的事例是,生物決定論(biological determinism)曾被利用作種族岐視及滅絕的理由(註二)。

可是,如前述,我們和其他動物不同,有自由意志。基因和文化的影響同時存在,人類的生物決定論是不成立的。我們有能力超越基因的局限,雖然道德源於基因的自私,卻不止於此,人類的道德是有超然物外的一面的。這些種種,皆出於人類的文化進化。

正如人類與猿猴同祖並未低貶人類的價值,道德的科學基礎亦是一樣,我們反而應為人類「青出於藍勝於藍」而自豪,並繼續「反抗自私基因的暴政」。

至於科學研究本身,是求知的途徑,亦是人類心靈上的偉大創造。科學將物質的提升至解釋心靈的地位,其實是一種謳歌(註三)。科學從未貶低人類的地位,正如梁啟超所言:「苦樂不在於客觀的事,而在於主觀的心」,人類的地位全在於人類如何自處,這卻不是科學所能指明的。所以,雖然心靈和道德源於物質,但並不令科學取代其他學科,科學不能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亦不能告訴我們李白的詩如何的好。各學科各有其本分,各自為人類作出貢獻,並無由一學科取代另一學科的理由。

最後,本人要感謝李逆熵先生。沒有他的啟發,我是不可能有足夠的靈感和知識去完成這份報告的。同時要感謝批閱此文的先生,這篇文章的字數已大大超出了系方的要求。要連累先生多花時間,完全是因為本人過分貪心,覆蓋面太廣(超出了主題的範圍),卻未能控制字數所致。總而言之,多謝各位!

(共6904字)

註釋:

1. 李逆熵《星戰迷宮》,金陵出版社,1988年11月香港一版。第26至28頁。

2. 李逆熵《生物學新猷─「宇宙波瀾」之二》,香港教育圖書,1996年香港初版。

第62至66、98、159至163頁。

3. 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