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30📄简|繁 ► [Q&A] 從身念住談摒除欲貪
靜坐前進行伸展或深呼吸,覺知動作,脫離擔憂飢渴,調整姿勢幫助沉澱與警醒。
「欲貪」為內心懷念憧憬感官愉悅,產生燥熱焦慮,尤以淫欲最強烈;對在家者至少守不邪淫,警醒調節。最高明對治為防患未然,從身念住覺察欲貪身行起始(身體部位被飢渴亢奮佔據),及時瓦解,調整為飽足安適,避免聯想效應。
練習防未生之欲貪,瓦解形成中之身行,如分散擠壓為全身按摩,或滋補區域;此基礎助不淨觀有效,逐步走出欲貪而不做奴隸。
*****
2017.12.23📄简|繁 ► [Q&A] 觀察身行的過患
靜坐前進行伸展或深呼吸,將覺知帶到當下的動作,抽離焦慮飢渴,感受呼吸安撫效應、姿勢調整趨於通暢輕安。
身行為架構身體經驗的持續調適,如呼吸的膨脹收縮、肌肉維持姿勢,無休止對應干擾,顯露出系統性無常、動盪不安與苦迫。
修學身念住第四階「令身行休息」:覺察身行過患,提高警覺厭離,不愛樂攀附,欣仰不依附的自由,逐步放下重擔,而非刻意壓制動作。
*****
靜坐前進行暖身伸展或深呼吸,將覺知帶回觸感和當前的動作。
原始佛法的「禪定」為「向解脫的動作」,非鎖定小點。
從身念住探索:觀察坐姿等身體動作組合,如呼吸膨脹收縮、肌肉維持,隨時微調胸腔、腰椎、手臂,避免壓縮、駝背,理解為細微活動如練太極。
注意力收攝於身體範圍,融入日常如走路做家事;配合呼吸調整姿勢,確保循環流暢以防不適。比喻身體如小孩,督促從容端正放鬆,提供喜樂來源,幫助禪定。
*****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或深呼吸,將覺知從妄念帶回身體的觸感與當前的活動,如呼吸、姿勢維持。
選擇十六勝行相應技巧安定心神,如留意身體的緩衝、衝動之減緩,逐步鬆開緊繃。
定力的特質包括飽足感(喜樂豐盈、省力滿足)、安詳(安靜穩定、統攝)、貫注(全神投入、融入),從小處培養,如品味踏實的方向感或身體的溫暖,不求絕對無念,而是認真投注於解脫活動。
正念憶持方向的價值,正知觀察實踐,逐步移除燥熱僵硬,如螞蟻推沙粒。檢查身心環境,雕琢定力為日常的避風港,趨向祥和、內在飽足、用心投注,持續進步。
*****
靜坐前進行伸展或深呼吸,擺脫追憶與不安,聚焦於動作如呼吸的滋養、姿勢的調整、放下緊張。
禪修不求絕對無念,而是留意正知、正念、正勤,沉浸於呼吸的安撫效應,感受趨向安靜的具體觸感。
醫院常見的情境:病床上衰敗的身體、失禁、異味,對比牆上青春風光照片,凸顯老病死之無常。
修學此想效果:淺層重新評估生命緩急輕重,避免浪費時間;深層斷除我慢,撼動對五蘊(風光得意、青春美麗)的著迷,瓦解自我影像陶醉感。
鼓勵觀想病床衰敗衝擊心,導向離欲,培養清醒警覺,決定當下如何活,避免遺憾。
*****
靜坐前進行伸展或深呼吸,收攝心神,聚焦動作如呼吸調整、脫離欲界的煩躁。禪修為向解脫動作,非強迫鎖定點,而是留意沉澱過程觸感,掌握正念(憶持方向價值)、正知(觀察實踐),逐步移除燥熱、僵硬,如螞蟻推沙粒。
守護六根原則:有意志接觸境界,非放縱沉溺;以修行者自我期許不屬世間,警覺視覺等刺激引發貪瞋聯想,調整注意力,避免強化習性。
防「漏」:外不漏進貪瞋、內不漏出煩惱臭氣。立足正知正念自樂,趨向身口意的安寧,信樂佛法心豐足,非尋找欲樂。境界生滅無參與,自由無黏著,成就快樂的安全之道。
*****
靜坐前進行伸展或深呼吸,活絡氣血、覺知觸感,檢查姿勢有助清醒放鬆與呼吸滿足。
選擇「現法樂住」方法,如品味呼吸的滿足感或喜悅,清晰的方向感滋養身心。
視記憶為凡夫的包袱:自我傳記充斥未消化的垃圾,發酵扭曲行為;記憶呈現為影像、感覺與認知,非真實,乃當下心連結渴愛所生,造成沉迷與苦迫。
禪修不鑽入故事情節,而是觀察心如何參與、複製、連結記憶,斷除渴愛,視為生滅現象無重。
吸氣/吐氣時決心放下包袱、觀知生滅、不抓取、不連結;解脫者心如寬廣湖水化解業,無歷史負擔,如鳥飛無痕。強調改變連結方式,釋放意志,高效化解過去而不疲於糾結。
*****
靜坐前進行伸展或深呼吸,將覺知貼近觸感,遠離焦躁、憂慮、飢渴。
「非我想」為依遠離、離欲、滅、向捨,趨向不黏著、不囤積、離欲,非哲學本體探討,而是觀察經驗生滅中不產生「我與我所」的認知與情感,避免黏著造成苦迫。
解脫者的心不撿拾自我感,僅覺知現象。
練習:覺察自我感呈現(如熟悉、安逸、我慢),視為心的附加動作而非本有,堅定斷除的決心。透過呼吸覺察自我感、洞識過患、堅定斷除自我感的意圖、練習捨棄;不放逸警覺,具體擱置切割,避免入戲。
在深度放鬆、高度警覺下進行禪觀,斷除我慢如脫離癮頭,逐步趨向寂靜省力,但無需否定樂受。
*****
2017.11.05📄简|繁 ► [Q&A] 有關「正見」的練習
靜坐前進行伸展與深呼吸,收攝心神,抽離擔憂飢渴,聚焦當下放鬆與呼吸滋潤,培養豐足安適。
「正見」為相信業力:行為可改變淨化內心;苦樂真實,受行為影響,警覺放逸危險,崇仰高尚幸福,建立方向感與取捨心。非中性觀察,而是思惟善惡品質,導引八正道,如正語(真實建設性的話語)、正業、正志(決心出離、無恚、無害)。
正定為穩定於正見,不偏離價值觀,總結八正道;戒定慧連貫,慧辨識安定因素。實踐上,確立明確方向,熱忱不放逸,脫離欲貪,品味遠離樂;日常撿擇行為,培養精密判斷,趨向涅槃。
*****
2017.10.29📄简|繁 ► [Q&A] 吐盡對五陰的愛
靜坐前進行伸展與深呼吸,活絡氣血、貼近覺知觸感,調整坐姿建立穩固骨架,利用地心引力助沉澱、肌肉放鬆。
禪定為堅定方向感,專注呼吸安撫效應、脫離燥熱,篤定前進脫離欲貪。
斷除對五蘊愛取如剝牛皮,逐一觀察:色蘊(身體經驗)會衰敗消耗、非服務於你;受蘊(愉悅、不悅、中性感受)乍生即滅;想蘊(認知、聯想)無盡不安;行蘊(衝動、意圖)盲動推逼;識蘊(覺知)猴躍無休、不飽足。黏著五蘊即苦迫,目標:於日於夜吐盡貪愛、割截親密感,放下幻想寄託,堅定信念放下重擔。
*****
2017.10.22📄简|繁 ► [Q&A] 無間斷地遠離憂慮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將覺知導向當下觸感,讓呼吸、身體與知覺貼近。調整坐姿建立穩固骨架,利用地心引力助沉澱,深度放鬆肌肉,探索過程即身念住。
禪修重點為去除憂慮(明顯的如特定擔心,不明顯的如習慣性憂思),保護心不被入侵,堅定擱置貪憂、鬆開緊繃,品味脫離後的輕鬆清新。擺脫憂慮即獲定力,覺察其壓迫,轉向建設性面對挑戰,無憂狀態下簡單事物即有樂趣。
若有憂慮,用呼吸緩解、安撫;無憂即「定」,品味安靜穩定,確立方向,拋開害怕猶豫,移除憂慮即易快樂。
*****
2017.10.15📄简|繁 ► [Q&A] 欲貪的觀察與調伏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與深呼吸,活絡循環、貼近覺知觸感,讓身體充滿呼吸能量。調整坐姿確保骨架端正穩定,利用地心引力助沉澱,肌肉放鬆省力,探索過程即身念住。
熟練禪修主軸,辨識脫離躁亂的方向,感受苦脫落、心安靜。
解脫為漸修,如戒癮頭(欲貪、五蓋),需遠離強化習慣,開發替代性的快樂(如遠離樂、禪那樂),餓死癮頭的人格性。
改變行為模式而非僅頓悟認知。隔絕欲貪,高度警覺截斷無助於解脫的念頭,全方位保護身心飽足,逐步淨化滿足感,開啟出世間路。
*****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與深呼吸,活絡循環、喚醒敏感度,聚焦抽離擔憂飢渴,轉向滿足安寧為心食。調整坐姿確保骨架端正彈性、肌肉放鬆,讓呼吸波浪擴散,降低擠迫感。
由衷品味簡單滿足,降低期望,心沉澱省力得飽足,提高對禪那深沉喜樂的敏感度,認真統整資源享受遠離憂慮的悠閒,體驗寧靜樂並洞察欲貪為苦。
禪定為遠離過程:心遠離對境界迷醉,不被好惡中性擺佈,避免鑽入輪回塵勞。遠離提供能力檢視心,洞察心製造境界,透過添油加醋連結記憶、幻想,其後面推力為「愛」(渴望、憧憬),造成動盪壓迫。
修行漸次深入:遠離緩解抓取,離欲化解「愛」,苦自生滅。初果徹悟此理,區分迷失 vs. 警覺。培養平安、方向,避免迷失於恐怖未來。
*****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與深呼吸,將覺知帶入觸感,端身正意,憶持禪修主題如放鬆、安撫、遠離欲貪,留意呼吸或心念的全體效應,產生安詳沉澱。
「念住」:非鎖定特定點,而是高度一致憶持某狀態,如聽聞佛法或憶念死亡而產生的警愓、信心、厭離等心境,引導身心與之相應,避免渙散。例如透過死亡故事喚起珍惜生命、慈悲喜捨,避免愛別離苦,維持方向感。
念住可融入憶念佛法、六念法門或慈悲喜捨,產生定力,非消滅念頭,而是貫注能量於解脫。
實作憶念死亡,培養五根五力(信:堅定信仰;進:源源能量;念:不忘主題;定:脫離苦迫清涼;慧:具體運用智慧檢視調整),讓身心長時間被法引導,充滿喜悅踏實,逐步淨化行為而達至解脫。
2017.09.24📄简|繁 ► [Q&A] 觀察識蘊的非我
靜坐前進行伸展運動,並強調心裡擁有清楚、良善目標是喜樂來源,帶來正向希望、清新喜樂與篤定信念。
在禪定中,目標為脫離煩亂活動,避免追逐欲樂,決心遠離複雜,聚焦遠離的清新、獨處輕鬆,伴隨身體放鬆或呼吸按摩,品嘗脫離焦熱的觸感。
探索觀察識蘊的非我:識蘊為知覺、識別功能,尋覓身心食物,受祖先、社會、過去世記憶擺佈,形成衝動、矛盾,如亢奮於食物或誘惑,卻非規劃而生。識蘊本質混亂、非我,不聽從意志,如精靈騙局或癌細胞擴散,偏頗片面,綁架注意力,導致輪迴動盪。
比喻識蘊如猴子抓樹枝,興趣短暫、無常,帶來壓迫與辛苦;親密關係亦狹隘、不穩,提供暫時安全卻註定分離痛苦。
透過安靜觀察,培養厭離心,放下對識蘊的愛戀,導向清涼解脫。呼吸時觀察識蘊不穩定、放下負擔,認識其過患,脫離無盡生滅。
*****
2017.09.17📄简|繁 ► [Q&A] 身念住最基本的功夫
禪修前調整坐姿的重要性:端正脊椎、伸展想像氣血流通,配合深呼吸喚醒覺知,抽離妄想,聚焦當下身體。確保內在空間舒展,讓呼吸順暢按摩胸腹腔,感受氣壓變化如推拿般刺激循環。
「觀呼吸」非盯視特定部位,而是利用呼吸氛圍滋潤身心,安詳沉靜,作為禪修背景。面對挫折時,回歸《大念處經》的身念住基本技巧:留意姿勢變化,如坐、站、走等日常動作,持續憶持而不忘失,統合正念、正知、正勤,帶來紮實當下感。
進一步探索姿勢中的細微動態,尤其是呼吸波浪影響肌肉,調整細節使呼吸助安寧。日常中,即使忙碌,也可從知曉基本姿勢(如坐、躺)起步,持續練習,養成習慣,奠定禪定基礎,避免渾渾噩噩度日。
鼓勵將覺知融入生活:心接觸身體如插電,引介安詳;目標訂得低一些但紮實,探索觸感而不分析,培養定力。挫折時退回覺知姿勢,進而感覺呼吸滲透、調柔坐姿,觀察重量、波浪對應,視姿勢為進行中活動,培養斷煩惱的觀察力。
延伸至日常:留意姿勢品質,從容動作,守護六根如披盔甲,維持平衡。決心放慢動作,練習正知,抉擇有效行為,提升覺知熟練度。
*****
2017.09.10📄简|繁 ► [Q&A] 修行中寬與嚴之調適
禪修與人格修養的平衡之道,在靜坐前可先進行簡單伸展與深呼吸,讓身體端正、肌肉放鬆。禪修時,採用開放式覺知,不需將注意力侷限於細小區域,而是涵蓋整個身心,維持安詳氛圍,持續品味並培養定力,避免被憂慮、飢渴或散亂干擾。
健康人格需兼具嚴格與寬容,如父母教育孩子:嚴格部分對抗惰性,透過自我紀律避免無謂痛苦,引導生活符合佛法規範;寬容部分則包容不圓滿與錯誤,避免無益自責,以慈心減輕氣餒。兩者原則皆為離苦得樂,非盲從道德或找藉口,而是智慧運用,盼明日之我更有能力少痛苦。
以父母角色譬喻:如嚴父般監督自己,堅定不移地守護修行方向,百折不回,只為更好未來;如慈母般寬容,視煩惱與習性為「非我」,以溫和眼光看待身心缺陷。禪修中融入此平衡,讓覺知帶溫柔光輝,堅定引導心回正題,實驗各種方式(如品味呼吸滋潤感)來安撫身心。
五蘊本充滿缺陷,非求完美,而是看清其生滅,如觀大自然。堅持小小努力,可積沙成塔,方向感清晰終底於成。延伸至日常,平衡嚴寬對己對人,避免極端。
妄念起時,溫柔卻堅定帶回,專注祥和統合身心,放下過去,踏著正確步伐,邁向少苦。
*****
2017.09.03📄简|繁 ► [Q&A] 生活中禪那的鍛煉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與深呼吸,調整坐姿確保脊椎端正、呼吸順暢,讓肌肉放鬆掛於骨架。
原始佛法禪修專注於活動模式而非特定部位,如體驗呼吸的豐足感或化解緊繃,目的是保護心意免受憂慮與欲貪侵襲,避免心旌動搖。
禪定之「遠離樂」:保護心不受貪憂的燒灼,品味遠離後的清新、輕鬆與滿足,觀察呼吸滋潤身心,如呵護嬰兒般小心翼翼。注意力調整於活動效應,非鎖定位置,可融入日常如開車或家事。
禪那透過遠離樂、滿足樂、自覺樂入定。面對頑固煩惱,堅持小進步,如降低一分貪憂,留意其形態(如無聊、妄念),用呼吸溫柔滲透化解。
*****
2017.08.27📄简|繁 ► [Q&A] 鍛煉修善止惡之身口意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深呼吸與坐姿調整,讓身體如中空竹子般彈性放鬆,允許呼吸波浪無礙滋潤全身。將覺知抽離外境,保護心免受貪憂侵襲,盡力品味呼吸從頭至尾的滿足感,逐步開發安定與充溢。
強調「修善止惡」的深層含義:內心如大海藏寶與怪獸,境界受過去業塑造,但當下心行(身行如呼吸、姿勢;口行如建設性話語;心行如有用的詮釋)關鍵,可扭轉業力,選擇善潛能導向光明。
透過正念、正知、正勤調整行,雕塑當下與未來,看清境界的用力維持與無常,微調至善巧的活動開啟智慧,逐步離苦。
*****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深呼吸與坐姿調整,利用生理跡象如血壓降低、脈動變化引導沉澱,體驗脫離煩躁與飢渴的身心。
探索想蘊(想像、詮釋、意境)對禪修的影響:透過不同認知角度調整呼吸體驗,如視之為包圍全身的氣海而非侷限鼻孔,省力滋潤身心,幫助定力開展。
觀察身體部位(如腦杓、腹部、皮膚)與呼吸的互動,按摩消融緊張,自由探索觸感範圍內多層次互動。
善用想蘊轉化不適,如看待疼痛為「正在離去」而非攻擊,改變互動關係。練習單純化想蘊,稀薄想像至純粹觸感,短暫休息心行,熟悉複雜 vs. 單純效應,導向省力安靜。
*****
靜坐前進行簡單伸展與深呼吸,觀察身體觸感(如波浪、電流),留意呼吸膨脹收縮過程。
禪坐核心為長時間省力保持清醒與洞察力;面對妄想紛飛時,採加倍意志力如頂油缸般全神貫注,貼近呼吸觸感,探索進步空間。達到效應後調整力道,避免緊繃,尋找中道,如放鬆臉部肌肉卻維持念住。
練習用力與緩解間來回,激發潛力挖盡煩惱根;覺察注意力本身用力與壓力,培養深沉、省力覺知,甚至入夢提攜,避免隨意攀緣。
*****
開始前,先做點簡單伸展!伸懶腰,伴隨深呼吸,讓氣血活絡起來。這不只是動動身體,更是喚醒神經,帶你進入當下。
實用建議:
深呼吸3-5次,注意空氣進到腹部的感覺。
輕輕搖晃手臂和腿,找找身體的「中心點」——那種不壓迫、不緊繃的平衡。
如果胸口覺得悶,調整姿勢,讓它敞開。記住,這就是在練習「身念住」,把亂七八糟的想法拉回到身體觸感。
坐姿是靜坐的基礎!試著微調身體,感覺什麼姿勢讓你精神抖擻,又能深度釋放緊張。
實用建議:
扭動關節,感覺肩頸有沒有「扛重量」的差別。微幅擺動身體,找那個不侷促的點。
提醒自己:放鬆臉部表情,脫離緊繃;讓內心像平坦的路,沒有皺摺。
練習「擇法」:知道怎麼調整方向,從僵硬轉向放鬆。
「憶念戒」,就是回想自己守戒的點滴。這會影響你的動機和生活態度,像佛陀教的「六念」「十念」。
生活例子: 假如你常想起小時候沒錢被嘲笑,就會拼命賺錢。但如果回想一次幫助朋友的善行,心情就變溫暖,像吃到熱騰騰的早餐,充滿感恩。
實用建議:
就算你覺得自己守戒只得1分(比0分好無限倍!),慶幸它關閉了「地獄之門」。想像沒有這1分,生活會多亂——這就是奇蹟!
觀察這回憶怎麼影響呼吸和身體:可能有暖流、毛孔打開。享受那細微的樂,不用期待大感覺。
步驟:(1) 回想一個小善行,如不亂發脾氣。(2) 感覺它帶來的心喜和身樂。(3) 用正念保持,像戴有色眼鏡,看一切都帶「戒香」。
更進階點,觀察憶念怎麼變成身體能量——不疲累、踏實的感覺。比起短暫的欲樂,這是沒後悔的快樂。
生活例子: 像跑步後的舒暢,不擔心結束;不像吃大餐後煩帳單。回想守戒,就覺得「我有原則,到哪都不怕迷失」。
實用建議:
觀察胸腔的暖流或漣漪,感覺細胞共振。融入呼吸:想像「我被戒律保護」。
技巧:用感恩心情調味你的禪修——呼吸時帶著慶幸,滋養身心。
決心:以後回憶正向東西,避免垃圾記憶發酵。這樣,你的取捨更清楚,通往長遠安樂。
從小處開始,像是每天靜坐前伸展5分鐘,漸漸你會感覺人生更有方向。佛法說這是「不被聖者責備的快樂」!
*****
2017.07.30📄简|繁 ► [Q&A] 調伏內在的猛獸
簡單伸展:先伸展、深呼吸,調整坐姿,讓腰椎有弧度,上身端正卻鬆開。找平衡點,交託地心引力,感覺胸腔開放、通暢。
實例:像騎腳踏車時找重心,搖晃後穩定,內在能量不堵塞。
行動建議:深吸氣,搖身找平衡;呼氣時放鬆肌肉。想像能量如河流通暢。
憤怒不是我:憤怒不是你本性,而是病毒般程序,綁架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念頭(破壞性)。有時還帶快感,如宣洩控制欲。
實例:開車被超車時,心跳加速、想罵人。
行動建議:觀察過去生氣記憶。坐定,輕回想情境;覺知呼吸變化;提醒「這不是我,是猛虎」。
瞋無益:瞋心無益,只破壞信任和身心。認知過患,下決心不餵食它。用智慧化解,而非壓抑。
實例:爭執時,壓力如火山;放鬆全身,讓它擴散成警醒能量。
行動建議:壓力來時:放鬆一小塊肌肉,打亂緊繃模式;轉化壓力為清醒力。重複練習,弱化這隻猛虎。
簡單解釋:憤怒根源是內心怨氣,從過去的傷害而來。用同情的心情看待眾生皆在離苦得樂中飄流,轉化念頭。
實例:被朋友背叛時,想「他也是被業力綁架的」,轉化心念。
*****
「身遠離」,強調禪修時遠離喧鬧,開發內在快樂。禪修是放鬆內心,不是孤立自己!
轉向內在:喧鬧環境讓快樂靠人群互動,帶來焦慮和淺薄感。遠離後,你轉向內在,專注自己,不用擔心合群或別人眼光。
實例:像去郊外林野散步,遠離市區鬧區,感覺內心平靜,不用應付同事閒聊的壓力。
行動建議:每天挑10分鐘,找安靜角落(如家裡陽台)。步驟:關手機,想想人群互動的辛苦(像爭吵),然後轉移注意內在呼吸。漸漸,你會發現獨處之樂。
身遠離:選擇性避開無意義社交,留時間內省;心遠離:思維人群過患(如互相感染壞習慣),品味安靜好處。
實例:在公司聚會,內心像「鹿子母堂」一樣空蕩,忽略周遭比較(誰薪水高),專注自己內心寧靜。
行動建議:練習心遠離。步驟:坐定5分鐘,想人群麻煩(像朋友圈八卦),然後想想獨處樂趣(無責任的輕鬆)。如果念頭跑偏,溫柔拉回。
避風港:遠離不是永遠孤單,而是建避風港。品味無責任的輕鬆,觀察身心差異,讓安靜內化。
實例:週末在家,不出門社交,感受呼吸順暢、身體不緊繃,像脫離責任枷鎖。
行動建議:每天冥想時,加比較。步驟:觀察獨處呼吸(悠閒),對比社交時(急促)。品味不需討好別人的自由。
總之,「身遠離」讓禪修變簡單,內在快樂更可靠。
*****
先把身體調到「均勻、飽足、離煩躁、在呼吸中被滋潤」,再以此為基地細看身行(呼吸與肌肉的用力/放下),重塑當下的身心與所處的「世界」。
先築基地
伸展與深呼吸,調姿到穩、鬆、中正;讓氣血通暢,燥熱與緊張退除。
以「正在呼吸的身體、正在放鬆的身體」為口訣,盤據在均勻與飽足的身受上。
什麼是「身行」
廣義:身體內在一切活動與用力—呼吸方式、肌肉緊鬆、姿勢維持與微調。
指標:不舒適時常以「僵、揪、圍堵」對抗;舒適時自然「鬆、展、均勻」。這些都是身行。
身行與世界
身心狀態在雕塑注意與角色:亢奮時某些外境更「迷人」,飽足放鬆時則轉為中性甚至厭離。
因此「世界」與「自我感」是身行的產物,無常但可調。
操作要點
抽離故事情節,回到觸:先廣後細,先全身均勻後再觀局部微動。
觀:注意呼吸牽動各部位(肩、胸、腹、背、骨盆),像電流般串流;看自己如何 put together the body。
見即調:一念焦慮起,胃、胸、眉、喉、牙關緊;當下鬆一分,整個「世界」隨之改觀。
好目標的樣子
感覺像被水洗過、重量在減除、清醒而不著急;是能長時間相伴、不覺乏味的身受。
若與此身體相處時自然安適、不易分心,就是合適的專注對象與日常業處。
斷電的預防
先安撫躁亂與緊張,再深接觸電流網;未先清理,連接身體會覺得不好受,易掉線。
定力不是硬進,而是反覆對焦與微調。
以身調心
將焦慮、恐懼、貪、怒拉回到身受,透過呼吸擴散與肌肉鬆放,讓情緒轉為可管理。
目標是「即時可管控、回得來」,不必強求立刻盡除。
續航
行住坐臥皆維持「均勻—飽足—滋潤—減躁」的背景;說話、工作、走路時都像「插著電源」。
不急求深定;在穩固基底上勤於細看與微調,定力自生。
觀慧
熟練後會體會:一切動作皆有過患—用力即疲勞、得即失、目標稍縱即逝;這是諸行的本質。
看清「自我/世界」是細微動作堆疊的認知構造,便知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參與,轉向超越。
進行經行、簡易體操、瑜珈、臥禪等;在各種姿勢中維持同品質的用功,讓技巧在不同情境無縫延續。
*****
先把身體調到「均勻、飽足、被呼吸滋潤」的盤據處,再由此安住全身觸感,減躁除僵,讓定力在日常中源源續航。
入座調身
伸展與深呼吸,邊調姿邊感受氣息在不同部位的按摩與擴展。
自問:此刻哪種坐姿最能同時帶來清醒與放鬆?以直覺微調到穩、鬆、挺的平衡點。
以觸為錨
指標很簡單:能否敏銳知道身體正在做什麼;能否清楚辨緊與鬆、用力與放下。
當心沉於白日夢與五蓋,身內細部觸感就變鈍;回到觸,即是回到當下。
均勻與飽足
練「均勻盤據」:讓呼吸的滋潤感布滿全身,不局限於小區域;從偏重改為平均。
觀「僵與躁」:身如被火煎時,優先安撫躁動,讓身體呈現「正在放鬆中」的動態感,而非硬固的塊狀感。
覺知全身的做法
避免把注意力鎖死在微小點位;改用含容式全身覺知,像在看積木,辨識構成身心經驗的單位動作。
先廣後細:先確立全身均勻與飽足,再視需要微調局部。
根接更深
在行住坐臥中,持續與身內微觸連線(電流、暖流、閃爍感);讓「脫離躁動—被呼吸滋潤—均勻飽足」成為常態背景。
不急求深定,改求「接觸層次更豐富」與「可長時伴隨」的身念住。
尋找可久住的所緣
好目標長相:像被水洗過、重量在減除、清醒而不著急—一個可終日相伴、不嫌乏味的身體感。
自問:與這個身體相處,能否全天持續?若能,這就是當下的業處。
斷電的預防
若焦躁未先處理,連接身體會不好受、易斷電;先清理躁亂,再深接身內觸網。
定力的學習重在「對焦與調整」,不是一次到位的強攻。
以身調心
任何情緒(焦慮、恐懼、貪、怒、惑)皆可拆回身體觸感單位;藉調整呼吸與接觸方式,讓情緒轉為可管控。
目標不是瞬間滅盡,而是「當下可管理」與「回得來」。
持續工法
接下來的二十分鐘,不論經行、臥休或輕運動,都維持剛才的內在用功品質。
在不同姿勢延續「均勻—飽足—滋潤—減躁」的背景狀態,讓修行不因更換活動而打折扣。
*****
2017.07.16📄简|繁 ► [Q&A] 觀察恩愛的本質
真正的關愛,不是把彼此綁在煩惱的網裡,而是在飽足安穩中培養慈與厭離,彼此扶持走向能自生快樂、能少苦少牽的自由。
進入法門
先伸展、深呼吸、調姿,確保氣血通暢;在不匱乏、不飢渴的身心中觀過患,心量更穩。
安住觸感,細看呼吸與肌肉的用力與放下;以與世無爭的舒適感作基底。
觀恩愛的角度
世間最動人的恩情,若只停在糾結與牽腸掛肚,終將放大彼此痛苦;愛越深,生老病死的割裂越劇。
問:這樣的牽繫,是否真的幫助對方離苦?還是只讓無對方的歲月更痛?
轉向的原則
不是否定同情與連結,而是否定「以煩惱互相回應」的模式。
真正為對方好,是互為良心、正念與善友:一起培養內在的真實快樂與力量來源。
兩種心訓
慈心:願眾生得安樂,練習在交流中給予放心與信心,讓對方知道「可以越來越好」。
厭離:看見恩愛的無常與苦性,對「以黏著綁彼此」深生倦離,選擇少牽少困的相處方式。
操作方法
觀過患時,先讓身心飽足安穩;避免在匱乏中想像,容易偏激。
每起牽掛,即刻回到身受與呼吸,分辨當下是否在用煩惱方式互動;能否換成慈、悲、喜、捨的語言與行動。
練習「放心的愛」:在對話中多給祝福與能力感,少索取與確認感;把依賴導向自他內在資源。
自我檢核
是否把對方拉進了自己的不安與黏著?還是讓對方更寬、更穩、更能自養?
相處後,彼此是否更有餘裕與清明?還是更焦慮、更怕失去?
轉化牽掛的步驟
承認牽掛是習氣,不急著否認或美化。
看它在身心的表現(胸悶、喉緊、心急、反芻等)。
在呼吸中鬆開一分執取,再以一句祝願心語替換:「願他/她身心安穩,能自生喜樂。」
面向解脫的情緒
把感動與悲憫煉成資糧:慈,讓心更開、更能原諒;厭離,讓心更定、更少錯置依靠。
少抱怨、少回味,多問「我能怎麼做,讓自他少苦?」把資源用在有建設性的步驟上。
整理未了的情債
借今緣回看過去未消化的恩情與遺憾;看清它們多是輪迴的延伸,練習該放下的放下,該承擔的善巧承擔。
超脫不是絕情,而是與解脫結合的深情:願對方安好,也願彼此都能走出網,越來越自由。
*****
1. 端正身心:通過深呼吸、簡單伸展運動等方式,讓自己的感知和呼吸接觸,進入內在寧靜的狀態。
2. 培養正見:相信心靈世界的存在,不執著於物質,而是追求內在的真實幸福。相信自己的心念和行為會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深遠影響。
3. 修習慈心:相信慈心是有治療效果的,它能影響身心乃至周遭的環境。要努力去原諒自己和他人,消融內心的敵意和懊惱,培養善良、無害的心念。
4. 實踐慈心:發願成為一切生命的同情者和守護者,盡力不傷害生命,而是保護和珍惜生命。在這個充滿苦難的世間,以自己的慈心和光明去照耀和滋養。
5. 持續修習:經常留意內心的情緒和念頭,用慈心去治療和淨化。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但會帶來智慧和快樂的提升。
2017.07.02📄简|繁 ► [Q&A] 面對大打擊大挑戰
把壓力當作練功場,注意力回到「壓力的觸感」與當下可使力處,在不入戲中調心調身,讓逆境轉為增上緣。
入座預備
伸展與深呼吸,微調坐姿到「清醒且放鬆」的狀態,準備沉澱以精準觀察內在活動。
抽離故事,安住觸感:觀緊與鬆、用力與放下,讓定力在觸層自然生起。
面對大挑戰的態度
把逆境由「負擔」翻為「助緣」:它提醒尚有製造苦的潛勢,逼出潛能與智慧,避免在安逸中放逸。
先改認知再改行動:真正的問題是「內在生苦的可能性」,比起迴避外境,更需要解除內心製苦模式。
三步操作
看見:覺察威脅感升起時的反射(逃、拚、僵),承認其存在。
轉向:把注意力從情節移到「壓力的觸感」與身心對應模式(短促呼吸、胸膈僵緊、眉心緊縮、肩頸鎖住、牙關咬合、內在蜷縮)。
使力:在可使力處微調呼吸與姿勢,放鬆緊鎖部位,維持清醒而安寧的基底。
以觸為核心的觀修
把「問題」還原為身心展現:被擠壓、被轟炸、帶刺、負重、躁動等具體觸受。
反覆熟悉壓力如何盤據身心與呼吸;每看清一分,執取就鬆一分。
逆境即訓練器
凡集皆滅:煩惱能延續,必仰賴我們的參與與供養;瓦解常比延續容易。
不與舊水勢硬拗:承認「形勢比人強」,在當下播種小而穩的正念決定,累積新軌跡。
心法四要
正見:把逆境視為增上緣而非純負擔。
正念:回到觸與呼吸,少講故事、多觀動作。
正勤:日夜與壓力「打太極」,不暴力壓制、不放縱隨行。
正知:辨可使力與不可強求之處,見招拆招。
自我檢核
今日是否較少停留在情節?是否更快覺察壓力的身心軌跡?是否能在緊張中維持清醒與放鬆同在?
是否把「長期干擾源」轉為日課所緣,從壓力本身提取穩定的練功素材?
小練習(隨時可做)
三息覺察:一息觀身(哪裡緊)、一息觀心(哪念強)、一息放鬆(哪裡鬆)。
三問回到場:此刻可使力處是什麼?哪個用力多餘?此刻最省力的正確下一步是什麼?
成長指標
即使壓力仍在,內心更穩、更寬、更有餘裕;不再以抱怨與自責餵養煩惱,而是把它當作牡蠣的沙粒來養成珍珠。
在慈心中珍惜覺知與出苦潛能:面對、了解、看透、拆解、掙脫;讓逆境成為加速精進的推進器。
2017.06.25📄简|繁 ► [Q&A] 觀察貪欲的本質
建議做伸展、拉筋、深呼吸,調整坐姿,放下複雜思緒,回歸當前觸感與呼吸的具體活動。
透過身心安穩立足,建立舒適而清醒的禪修狀態。
佛法所說的貪欲,非僅世俗的貪財、貪色,而是心對外境的一種「依戀與執著」方式。
生理反映為飢渴感、呼吸急促、身體緊繃,內在苦受。
貪欲使心識焦點越來越狹窄,依賴的人事物越變越大,心中世界反而縮小。
重點不是壓制,而是正視並深入觀察貪欲的產生、持續與消退過程。
清醒地覺察「貪欲的火焰」如何燃燒並推動你的身心活動,將其曝露於覺知之光下。
佛陀教導出離貪欲,視為「休息」與「解脫」的道徑,非剝奪與禁欲。
輪迴即貪欲的流轉,心猶如猴子雙手輪流攀抓樹枝,不停尋覓欲望的滿足。
這種持續不息的追逐,是無休止的苦,無法帶來永久滿足與安樂。
小至與家人討論日常琐事,大至對未來境界的憧憬,均含貪欲的執著。
獲得的快樂短暫不穩,失去後焦躁煩悶,形成苦的連鎖反應。
以正念照見貪欲的集起、滅除與離;提醒自己不被欲望牽動。
慢慢使心靈安住於當下無波瀾、無刺痛的清淨境界。
在身心觸感層面細察焦躁與渴望,發現「空隙」而非全然被綁縛。
勇猛而樂觀地面對煩惱,以堅定決心斷除根源。
不斷覺知並澄清貪欲,使行為愈趨智慧明朗,生活方式顯著轉變。
超越貪欲帶來內心和平寧靜,勇於面對生命的無常與挑戰。
以正念與覺知為基礎,逐步走向真正的解脫與安樂。
這樣的觀察與禪修實踐,能根本地改變對欲望的依戀,讓人不再被苦毒纏繞,邁向自在安穩的人生。
*****
把心安立在觸感,像坐在河岸觀水流般看心行的生滅;不再入戲、不再扛心,於距離中播種當下的正念與方向。
入座與安住
先伸展與深呼吸,活絡神經與循環;用直覺微調坐姿,兼具專注、振奮與放鬆。
將覺知從故事抽回觸感;一貼近呼吸與身受,定力與清新立即浮現。
心如河流
影像、念頭、感覺、意圖如水中漂浮物,時緩時急,自不可測的深處湧現。
我們能照見過去、推知未來的光束有限,多數內容不知其所起;因此先學當旁觀者,而非角色扮演者。
形勢比人強
所謂「我的意志」,常是瀑流水勢的延續:舊習、記憶、業力的軌跡牽引能量流動。
當下可做的事,是播種新軌跡:用正念正知作決定;不需用力對抗舊水勢,只守住能使力的此刻。
距離與不入戲
以身受為錨觀心流,訓練辨識「鑽進境界」的瞬間;一入戲便扛起喜貪與熟悉感。
學習維持距離:讓水自流,心清醒不淹沒;看越清,越能分辨哪些互動會生苦與負擔。
非我與不囤積
河流非我、心流非我;連自我感與擁有感,皆是河面上的暫時構造。
真正看見「無囤積之處」:過去再多經驗,實質仍只是此刻心流的生滅。
快樂與無聊都如是
無聊、煩躁、焦慮,或輕安、喜樂,通通是水過而已;不需與之建立歸屬關係。
體驗「不費力維持的快樂」:任其自然,不加緊抓與保有,快樂自可現前。
不被任何內心內容捕捉的心,像飄過漁網的風、出水的蓮花、離燃的火焰;不卡、不住、自在前行。
*****
把心從過去與未來抽回到當下的觸感,直面「凡所有集法皆是滅法」,在觀磨滅中重整價值與方向。
先安住觸感
調身調息,改用同時放鬆且提神的呼吸;體會呼吸的全身效應,讓身內身的暖流、電流、震盪成為安住的基石。
以「正在被呼吸按摩的身心」為所緣,專注於氣壓變化與揉、擠、推、拿的細微觸受。
觀磨滅的切入點
任何系統都需耗能維繫,且一建立即同步磨損與變質;包括身心狀態、名位形象、關係與制度。
直接觀當下觸感的變化速率與型態,承認「能保有多久」的侷限;不求速度與細膩,只求如實看見在流逝。
兩條價值路徑
路徑一:在磨滅中見珍惜。健康、正知正念正勤等善法系統得來不易,需小心維護與經營。
路徑二:在磨滅中見厭離。一切維持與營造的系統皆會敗壞,非究竟依止。
觸的觀察
把「世界」視為一連串觸感的生滅與遷變;在此「觸」之上建立「我」「這是我的」是不如理作意的。
練習問:這一觸能留多久?能否挽留?能否讓它駐留?由此反觀執取的荒謬。
集與滅的差別效應
欲貪的磨滅:多遺留空虛、散亂與昏沉,強化下一輪飢渴的慣性。
禪那與正念的磨滅:雖亦無常,但後效為力量增上、鑑別更清楚、回到所緣更省力。
修觀的方法
觀察與禪思交替:先看見觸的流逝,再以簡潔的提問統整;或全然不語,以明確價值框架直觀無常。
原則:不鑽牛角尖、不追奇特相;保持自然、省力、可長時持續的覺知品質。
生活的比照
房屋與系統的隱喻:維繫越龐雜,維修成本與故障機率越高;心若錯把維持當依止,必長期透支。
因此日用當「用心經營」而不「錯置寄託」:該維護的維護,該放下的放下。
看清磨滅越深,價值越明;重要者愈能珍惜,不要者愈能爽然放下。於流逝中安住當下觸受,心走向不錯置依止的自在。
*****
2017.06.11📄简|繁 ► [Q&A] 守護六根暨觸感練習
調身調息:坐姿端正,採用能同時放鬆又提神的呼吸;體會呼吸的全身效應,讓全身參與並被滋潤。
天眼與阿羅漢:天眼多半透過行者的主觀詮釋成影像;阿羅漢不再攀附六塵,不勾織活動場與自我形象,因此「看不到」。
自我結構:自我由六根攀附六塵所勾織的情境與角色構成;攀附越深,自我感越緊。
為何守護六根:若不守根,心力外放,迅速被欲境牽引,驅迫與飢渴成為內在最大動能;六根世界並非客觀,而是被偏好與取角強化的片段。
六根如猴(或馬):各有好惡、各奔東西,若不調御,便疲憊不堪,如牛馬被蚊蟲叮咬般不得安寧;觀六根亦能體會非我。
練習重點(先從眼根):禪坐時如御馬師握韁繩,先收攝視覺;體驗「心不被畫面牽走」的休息與餘裕。
以觸為養分:把注意力安住於觸覺與呼吸,不讓根門漏入雜染,也不讓內心向外追逐;全然融入觸中,六根受統御,不再製造散亂與欲貪。
內外同時守護:外在少受刺激,內在不追逐、不攀附;安住在「You are in charge」的統御感中,視之為休息與度假。
六根巡檢實作:
眼:畫面可在,但不逐相、不回味,安住不被奔牽。
耳:聲為過客,不引故事與攀緣。
鼻:聞而知,不延伸聯想。
舌:味到即止,不添「再要」。
身:清楚觸受而不被牽動,仍以觸為所緣。
意:念頭情緒「知而不隨」,韁繩在手,隨時回呼吸與身受。
目標方向:徹底斷除對六根的一絲一毫上癮與被驅迫的可能;心不再編織活動,成為無所依附的自由。
日常落地:持續練熟「韁繩握在手、六根在守護」的內在提示,讓方法在生活場景也可用;守護根門後,呼吸與觸感更明顯,能長時間維持不被轟炸的安靜,成為「雨打不進、風颳不入」的安歇之處。
*****
2017.06.11📄简|繁 ► [Q&A] 鞏固堅定禪修之決心
這篇文章探討了禪修中「誠心」與「信念」的核心作用,強調以堅定決心和正面能量支持修行,幫助修行者克服內心衝突,維持專注與精進。
誠心(pahitattasa)意指堅定不移的決心與信念,它統攝內心多變的衝動,引導修行者朝向善的方向前進,避免盲目追隨不如法的聲音。信念鞏固修行動機,讓修行者義不容辭地投入,視之為通往更高幸福的道路。
靜坐時以身體觸感或呼吸為基礎,同時鞏固信念,讓其成為支撐修行的正面能量。透過覺知當下,逐步調和心弦,避免過緊或過鬆,達成從容、優雅的狀態。
信念帶來紮實、充實的感覺,轉化為定力的來源。修行者可調整其強度,使之綿延不絕、不致疲勞,形成良性循環:用信念培養定力,再以定力滋養精進。
在生活中,誠心讓人遠離放逸,無論大事小事皆盡心盡力。這種態度不僅提升禪修品質,還使生命充滿意義,避免虛度,帶來持久的快樂與安定。
總結而言,本文強調誠心與信念是禪修的強大支柱,透過堅定投入與內心調和,修行者能克服障礙,達成身心寧靜與持續進步的解脫之道。
*****
2017.06.04📄简|繁 ► [Q&A] 有關欲貪的調伏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教禪修中解脫道的關鍵,尤其是如何藉由正念觀察和撲滅欲貪之火,透過深度覺察身心的苦受與衝動,達到身心安定與真正的解脫。
修行者先從調整坐姿、伸展和深呼吸開始,喚醒身體與精神,使自己更能覺察當下的觸感和內在動態。正念幫助修行者密切觀察呼吸和身心活動,察覺內心急躁和衝動的滋生。
欲貪是苦的根本原因之一,它使身心維持在被推擠和擠壓的狀態。當欲貪湧現時,修行者應把注意力轉向感受欲貪帶來的苦迫,而非投射於慾望對象的美好幻想。這種覺察能快速削弱欲貪的力量,使心靈逐漸脫離慣性能量的束縛。
隨著修持的深化,修行者會經歷前所未有的心靈安寧和快樂,體會到不依賴欲貪的真正快樂——平靜、自在、無被拘束的狀態。這種快樂不同於世俗的短暫歡愉,是可持續且深入的心靈滋養。
修行是一場持續的努力,需要反覆在心中喚起欲貪的影像,精確把握其在身心帶來的具體苦受,並運用正念和各種禪修技巧進行調柔和安撫,逐步將其緩解、放下。
面對修行中的掙扎和痛苦,修行者應以平和的心態接受並且欣然面對,視這些磨練為心靈淬煉的「鳳凰之火」,借此加深對苦的理解與轉化。
總結來說,本文突出正念在禪修中對抗欲貪、觀照苦受的重要性,通過堅持不懈的身心覺察與智慧調御,幫助修行者達到解脫的寧靜與快樂,超越煩惱與苦難的束縛。
*****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教早期經典中「集」的概念,強調修行者透過正念觀察身心的造作(身行與心行),理解輪迴如何由意志與心念製造,從而生發厭離,達到解脫。
「集」不僅指生命的產生,也包括心如何彙集經驗,透過主觀意志建構輪迴世界。這個輪迴由心的行動構成,充滿無常、苦與非我,需耗費巨大能量維繫,是一個無休止、變化多端的過程。
修行者應於靜坐中密切觀察呼吸、身體觸感及心理活動,察覺自我如何持續捏塑現實品質。呼吸作為身行現象,既是內在力量的表現,也是調節身心狀態的手段。
意志常被誤認為自我核心,修行者須不斷檢視並超越這種誤解,避免被欺騙。實現心的自由即是解脫,不再受制於意志的欺瞞與製約,從而斷絕輪迴的根基。
持續以嚴謹的正念修鍊覺察力,保持對內在意志與心念活動的清醒觀察。即便經驗不完整或感知有限,只要誠心修行,逐步洞察內心動作,逐漸鬆解心念對執著的束縛。
總結來說,本篇文章強調早期佛教中「集」為輪迴產生根本,並指出透過正念觀察與智慧分析身心造作,修行者可理解輪迴本質,斷絕對自我與意志的執著,達致心靈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
2017.05.21📄简|繁 ► [Q&A] 身心衝動的調伏
靜坐開始前,可透過伸展、深呼吸活絡神經及氣血循環,調整坐姿。將注意力帶回當下身體觸感,細微感受身體姿勢與呼吸的變化,培養對身心活動的敏銳覺察。
心中往往存在迫切想要逃離當下、追逐未來境界的衝動,把這種「往前衝」的急躁看作是身心被擠壓的來源。透過正念覺察這些衝動的觸感,將其孤立出來,並試著緩解與放下,避免被其牽著走。
修行者學會「安忍」當下感受,不隨之生起無序反應,像忍耐般用輕鬆安然的態度面對不適,避免無謂的煩躁與逃避。正念提高,有助發現並剔除心中微小的擾動與心理刺痛,持續淨化內心。
觀察身體在無衝動侵擾時的舒適狀態,例如放鬆的眉間、頸肩和腹部等,提高身心合一感。這種安穩狀態有助修行者留住當下,減少無用的心理防禦與焦慮。
調伏急躁與不耐煩常需努力,但這份努力本身可以是快樂且有意義的。持續的覺察與正念守護,使心靈逐漸安定,避免陷入未來焦慮和困擾。
斷絕心念中未來誘惑的牽引,學習在當下容忍不適,不為未來不確定的美好或壞境所苦,減少痛苦的累積,達成更深層的心靈平安。
總結而言,本文指導修行者培養細膩的正念,敏銳覺察並調伏內心的衝動與急躁,透過平捨與安忍,使身心回歸當下安穩狀態,進而提升禪定的品質與身心的寧靜。
*****
2017.05.14📄简|繁 ► [Q&A] 心念住到無色界
這篇文章探討了《巴利藏》中的早期佛教經典,特別是早中之早經典所揭示的禪修心境,強調「心念住」與「無染清淨心」的重要性,以及對「自我擁有」幻覺的深刻洞察與超越。
這些經典多為原始佛陀時代的直捷教導,未使用後期如四聖諦、八正道等系統化術語,聚焦於修行方法及淨化行為,特別強調不被貪染所纏繞。
提及修行者應鍛煉一種「乾淨如洗、無累贅」的心,宛如穿透漁網的風,不被任何障礙所束縛,這是解脫者的心境,也是修行過程的指標。透過定念於身體觸感及當下呼吸,觀察心的生滅變化,有助心靈釋放負擔,促進身心健康。
修行者被鼓勵端正身姿,敏銳感知身體姿態中的微調動作,以此作為安住心念的基礎。透過謹慎而敬業的態度,將正念投注於當下身體與心念,逐步淨化心理雜亂,培養安詳與平衡。
文章強調「擁有」及「擁有者」均為心念的構造,是心對境界的一種依附與認知模式,充滿無常、空洞與苦。認清這一點,修行者能從「一無所有」中獲得自由,不再為執著於身體、親情、財富等而痛苦;從而達到更高的安穩與自在。
內心清淨且未被執念纏繞的禪修者,能展現生命中真正的緩急輕重,有智慧地分辨何者為終極價值,堅守超越一切誘惑的寧靜與自由。
總結來說,本文指出早期佛教禪修的核心在於以正念觀察心念生滅,培養乾淨無染的心境,並透過覺察與放下虛幻的「擁有」幻覺,獲得超越生死輪迴的真實自由與深刻智慧。
*****
2017.05.14📄简|繁 ► [Q&A ]斷除癮頭(含不淨觀)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教五蘊中的「想蘊」及其在輪迴和修行中的作用,並介紹了「不淨觀」這一禪修技巧,用以破除對美感的執著,幫助修行者洞察生命的真相,超越對自身與他人外貌的迷戀。
想蘊包含想像力、印象和意象,是塑造自我認識和對他人態度的重要因素。它常被情感連結所加強,形成深刻的自我傳記和慣性反應,驅使人們在面對特定人物或經驗時自動扮演某些心理角色,影響行為與情緒。
不淨觀並非消極或悲觀,而是讓修行者有意識地多角度、全面地觀察身體,包括其不完美、不受歡迎的側面,如身體的排泄物和疾病等。透過面對這些平常忽略或迴避的現實,淡化對表面美感的迷戀,削弱內心的癮頭與執著。
文章以小女孩便秘排便過程與公廁中的氣味作為例子,揭示身體內部真實而鮮少被正視的狀態,強調即使是對親密的人,這些生理現象也往往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認識這些真相有助於修行者理解美感的相對性與脆弱性。
迷戀美感的人往往反覆播放符合其喜好的「影片」,這種重複激發貪欲和執著。修行者應積極用正念和理性對話,反覆說服自己正視並接受身體的真實面貌,從而鬆脫偏狹的審美執念,提升心智的清明與自由。
透過不淨觀的觀照,加深對生命無常、本質虛幻的認識,修行者得以避免被表象迷惑,減少痛苦的根源。在這個過程中,正念的持續作用和心念的覺察是關鍵,能幫助心靈從過往的情緒包袱中解脫。
總而言之,本文強調透過不淨觀來正視身體與自我傳記中的影像與執著,從多角度破除對美感的迷戀,以洞察生命本質,支持禪修者超越輪迴,達致心靈的真正自由與清淨。
********
這篇文章探討了禪修中「正念」的培養與運用,強調正念是禪定的基石,能幫助修行者在日常生活和靜坐中保持高度覺察與從容,逐步淨化心念與改善行為模式。
正念意指謹慎小心、不疏忽當前動作和心念的狀態,堅持把持注意力於當下應關注的細節。它促使修行者精細觀察身體姿勢、呼吸及心念活動,避免渙散與隨波逐流,提升內心的寧靜與安祥。
靜坐時可專注於身體姿勢的微調,如肩膀、頭部、雙腳的細微變動,並觀察呼吸帶動身體的變化。這種覺察如同雕塑師精心雕琢作品,細膩且用心,使身心更放鬆、柔軟且充滿能量。
正念需要持續鍛煉與精進,從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言行開始,堅持不懈地調整與覺察。高度正念使得修行者能夠細緻地察覺自身盲點,促進心靈的清明與純淨。
具足正念的人,姿態安詳且自信,流露出平靜與優雅的氣質。這種信念支持著心靈穩健,引導修行者遠離煩惱與貪欲,持續向善與解脫前行。
即使只有念住於姿勢,已是高品質修行。隨著修持深入,能夠更有效地調整身心狀態,改善呼吸,糾正不當的注意方式,逐步提升定力與內心的安適感。
總結而言,這篇文章強調正念在禪修中的關鍵角色,透過細微身心觀察與持續調整,幫助修行者培養安穩、清明且具持續動力的心智,為深入禪定和生活中智慧行為奠定堅實基礎。
*****
這篇文章講述了禪修中「平捨心」的修習方法,強調透過正念覺察當下身心的觸感,培養不被感受牽制、超然安住的心態,以達到內心的穩定與自在。
平捨心是指面對愉悅、不愉悅及中性感受時,不再依照習慣性反應,而是用平靜、省力的態度觀察感受的生滅,避免被情緒和衝動牽著走。它讓心靈像鏡子反映現象,但不被形象所動搖,保持自由且有覺知。
開始靜坐前可做伸展、深呼吸,活絡身心循環,且利用直覺調整坐姿。靜坐中將注意力帶回身體觸感,從整體或局部感受身心的微細波動,如呼吸牽動胸腔和暖意。觀察並忍耐這些感受,避免因不舒適或煩躁産生習慣性反應。
佛法中的「忍耐」多指對當下感受的安忍,不追逐、不抵抗,而是以清醒且放鬆的態度體察感受。通過持續覺察與耐心調適,即便遇到煩躁或挫折,也能迅速緩解和平息,避免心念失控。
平捨心可隨時運用於日常,作為穩固心靈的精神防護網。倡導面對當前不適時,立刻察覺並放下多餘反應,持續調整身心狀態,達成一致性與連續性的安寧感。
勉勵修行者不因疲憊或困難找藉口放鬆警覺,而要積極實踐平捨心技巧。即使挑戰重重,也要堅持覺察和放下不適的衝動,逐步鞏固心靈自由與安定。
總結而言,此文強調透過正念覺察與平捨心態,修行者可超越對感受的執著,在動盪中維持清醒與安寧,促進身心和諧與持續的禪修進展。
*****
2017.04.30📄简|繁 ► [Q&A] 正知[智]及心念住
這篇文章探討了禪修中「正知」與「調御心念」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實際方法來培養對內心活動的覺知與掌控,讓修行者能逐步馴服心念,達到心靈的安穩與自由。
正知是超越單純信心的智慧,能觀察心如何黏附於境界、製造輪迴。唯有配合正知,修行者才能洞察並調整內心活動,避免被情緒或慣性行為牽引而迷失。調御心念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愉悅且紮實的自我管控過程,如同馴服野馬。
開始時可做伸展、深呼吸,利用直覺引導坐姿,促進身心循環與安適。將覺知安置於身體觸感上,如神經系統微妙震盪,將心比作水面漣漪般動態波動,觀察其生滅變化。藉由感受呼吸與身心間的聯繫,細緻體會內在波動,逐步讓動亂的心靈平靜下來。
修行過程中須耐心觀察心念的躁動與掙扎,持續以智慧與正念淬煉心境。透過放鬆呼吸、身體,挑選適合自己的調節方法,如彈奏樂器般細膩調控心靈狀態,持續清除內心雜質,培養晶瑩剔透的定力。
信心為修行注入動力,但光有信心不足以突破生死輪迴;必須搭配正知進行深刻觀察,洞察心念結構。信心支持修行的持續,正知促進智慧的開展,兩者相輔相成。
持續對心念的觀察與調御,如同手握韁繩掌控野馬,有耐心與決心,心靈會漸趨穩定與安寧。這是通往真正自由與平安的關鍵,抑制內心無序的掙扎。
總結而言,此文強調以正知覺察及智慧調控內心動態為禪修之本,結合耐心和信心,步步馴服和淨化心念,達成心靈的自在與深層寧靜。這些文章摘要主要涵蓋了佛法禪修中多個核心練習要點,包括身體和心念的覺察、正念與慈心的培養、信心與正知的相輔相成,以及對心靈活動的調御與放下執著。
主要內容有:
利用深度覺察呼吸與身體觸感,汲取內在的穩定快樂,將呼吸視為全身神經和氣血的流動,促進身心安適與省力。
透過平捨心的修持,觀察並超越對感受(無論愉快、不愉快或中性的)反射性的依戀與抗拒,以保持心靈的自由和寧靜。
深入理解自我傳記本質及其被情感連結綁架的現象,並以清醒覺察和平捨的態度逐步放下對過往及未來的執著,促使心靈解脫。
建立堅固而明確的信心,此信心不為盲目信仰,而是對業力法則與自我改變的確信,支撐修行動力與定力,帶來心靈的踏實和喜悅。
培養正知能力,透過細膩觀察心念如水面漣漪般的動態,持續調御心念,像馴服野馬般耐心淬煉心靈,達到深層的安穩與自由。
運用「有尋有伺」及「無尋無伺」兩種靜坐法的靈活互補,從具體的自我對話到完全投入當下身心的動作,幫助修行者逐步熟練並深化禪定境界。
在靜坐和日常生活中,持守正面動機與方向感,使心歡喜、身體舒暢,進而促進禪那的成就與心靈的安定。
這些練習強調的是一種動態且細膩的身心整合過程,以正念覺察和慈悲態度糾正心念,培養清晰且堅定的信念,並運用智慧去調御內心的動蕩,從而一步步達到心的自在平靜和深入的解脫修行狀態。
*****
這篇文章討論了佛法禪修中「信心」的重要性,強調信心是修行的基礎力量,指引修行者穩定前行,提升定力,促使身心安適與勇敢,最終走向解脫之道。
信心不是盲目接受教條,而是具有清楚方向感、堅定價值觀和強烈動機的正面心理力量。信心促使修行者相信業力的存在,相信行為改變能帶來幸福,並願意為自身的長遠幸福不斷努力,向光明與善的方向穩健進步。
禪修時,身心以觸感和呼吸為基礎,配合堅定的信念,使心靈沉澱並充滿能量。保持信心能減少隨波逐流的浮躁與混亂,增強自我調控與正念力,使修行更篤實有效。
信心帶來穩健與踏實感,如同內心有一個明確的皈依中心,遠離虛無與迷惘。陪伴信心的還有內在的暖流與光亮,使身心更安定清醒,促使行動以解脫為目標,心態更加勇敢。
修行者可根據個人需要,調整信心的強度與形式,使其成為持久且均衡的力量。透過持續修煉,信心成為滋養身心的泉源,幫助修行者在生活和禪修中保持正面動力。
具足信心的人,在日常行為中顯得自信與自在,如行走挺胸、與人真誠交流及獨處時安樂自得。這種正向能量不僅影響精神,也深入身體,提供穩定的支持。
佛經指出,即使非解脫道修行者,若能培養純淨的信心,臨終時心志向善,亦能往生善處,表明信心是普遍且關鍵的心靈品質。
總結而言,信心是佛教禪修不可或缺的正面力量,它穩固修行方向,增強定力,促進身心和諧,助人持續精進,最終導向光明與解脫。
*****
2017.04.16📄简|繁 ► [Q&A] 汲取內在快樂的方式
這篇文章描述了「汲取內在快樂的方式」的禪修練習,著重於從身體內在觸感汲取即時、自然且深層的快樂,透過細膩的覺察和用心探索,培養穩定且持續的內在能量來源。
開始前可透過伸展、深呼吸和調整坐姿,讓身體柔軟且隨時回應波動與震盪。強調在45分鐘內專注於當下的身心觸感,以觸感為基礎,深入觀察自身活動過程並汲取快樂。
內在快樂不是來自外在奮鬥或掙扎,而是源自內部如樹根般向內汲取養分的能量,這種快樂即刻且近在咫尺。修行者應以虔誠、認真的態度,細膩觸碰身體內的樂感,體會從壓力脫離、身心沉澱過程中滋生的愉悅與安靜。
觸碰內在樂感時,整個神經系統會有感應,帶來波動和滋養,類似充電般持續供應身心能量。保持清醒覺察,避免沉迷快樂本身,依靠這股力量促進心身省力、寧靜與舒適。
修行者可訓練自己熟悉身體於新陳代謝下的微妙感覺,如血壓下降、肌肉放鬆等,建立內在穩定的「充電基地」。即使初期感受有限,也應持續覺察與調整,讓神經元連結日益緊密,提升觸感敏感度。
將內在快樂的汲取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中,讓身心隨時保持飽滿能量,面對日常事務更有信心與正念。強調持續用正念、警覺和堅定的信心深入探索,培養越來越深、越來越穩的內在快樂。
身體內的樂不必追求劇烈感,恰恰是些若有似無、清幽安靜的快樂更為珍貴,如正知正念下的自然休息與舒適感,是無需用力維持的高質量快樂。
總結而言,本練習鼓勵透過身體細微覺察與內在探索,培養一種即時、自然、穩定的內在快樂,將其作為心靈與身體的持久養分,促進修行深度與日常生活的安穩與愉悅。
*****
2017.04.09📄简|繁 ► [Q&A] 觀察「自我傳記」的功能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傳記的功能」及其對心靈的影響,強調透過覺察與平捨內心對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執著與迷戀,能解脫心靈被過往記憶和情感所綁架的狀態,從而獲得安穩與自由。
自我傳記指的是我們心中關於「我是誰」的故事和記憶,如對過去經歷、在乎的人和環境的情感連結。這些記憶多為片段不完整,且情感連結使我們反覆思考,增強了對自我的執著。但這種執著充滿虛幻與無常,隨時可能被新境遇取代,導致心靈被不穩定的記憶所捆綁與操控。
在禪修中,修行者應以安詳、飽足的心境,將覺知紮根於當下的身體觸感,避免因飢渴而沉迷於內心影像。透過覺察這些自我影像的生滅與變化,並認識它們的虛幻本質,逐步放下對過去和未來記憶的執著,減少情緒包袱如罪惡感、驕傲感等對心的壓迫。
透過持續觀察與平捨,修行者能建立一個「保護空間」,使心不被感受左右,不被負面記憶吞沒,保持清醒和靈敏。這種態度有助於不被舊有記憶的創傷與傷害所控制,達到心靈的清淨與自在。
即使無法一次面面俱到,持續嘗試覺察、放下部分負擔,就能逐步累積力量和智慧。修行者應堅定信念,看透記憶的幻化本質,少被情感牽制。隨著身心安寧,對記憶的依附自然減少,自我傳記的影響力也隨之衰減。
總結而言,這篇文章倡導透過正念覺察和平捨心態,逐步解構自我傳記的虛幻故事,從而擺脫心靈的束縛,實現更深層的安穩、智慧與自由。
*****
2017.04.02📄简|繁 ► [Q&A] 在平捨中觀察受及正念
這篇文章介紹了「在平捨中觀察受」的禪修練習,闡述如何透過培養平捨心來觀察和處理內在的感受(受),以降低心靈被感受支配和迫使反射性反應的狀態。
平捨心是一種讓心靈保持寬坦、鎮定、省力的態度,避免被愉悅、不愉悅或中性感受所綁架。它使心靈能在清醒覺知下,不急於對感受做出反應,像在休息但隨時準備做出智慧的回應。平捨有助於減少慣性業力與心理壓迫,使心靈免於被感覺強迫而不自由。
修行時,要留意身體與心靈當下的各種感覺,包括中性微妙的感受,避免忽視。透過覺知安置於當下滋味,體驗感受的生滅過程,不被情緒或慾望牽動,讓感受像過客般自然流逝,不陷入其中。
色界的特質包括受的舒適與愉悅,遠離欲界的焦躁與飢渴。即使當下未必完全感受到愉悅,也應放鬆心態,減少急躁期待,培養被幽靜幸福感包圍的感受,提升內在的安穩與放鬆。
平捨心能在生活中作為精神保護網,延緩感受的逼迫力,避免心靈被衝動控制。修行者可隨時調整身心狀況,維持正念和覺察,實現身心安適且省力的狀態。
在樂受出現時,修行者需保持清醒,不依戀、不執著於感受的好壞,讓感受自然生滅,避免積聚情緒反應。透過緩解亢奮與滯留等多餘反應,進一步加深寧靜與定力。
總結來說,此文強調在禪修中透過平捨心觀察受的生滅,打破感受對心靈的奴役,培養深層的寧靜與省力,進而提升心靈自由和覺知力,這是修行進入更高境界的重要基礎。
這篇文章探討了禪修中「心歡喜」的另一個重要角度,強調在靜坐和日常生活中持有明確的善良方向感和強烈的動機,這是維持正面心態、克服憂鬱和提升修行質量的重要因素。
保持一個健康且積極的目標,像是追求真實而無害的快樂,並以慈心、虔誠、慎重的心態來指引自身。這種心態能激勵修行者充滿動力且堅定地投入禪修,避免心神渙散或昏沉的狀態。
正志(sammāsaṅkappa)是一種明確且健康的向善心願,統攝所有精力並推動修行。它讓修行者勇敢、專注,能遠離欲界的貪念與憂慮,確立清晰的方向,促進心身安適與放鬆。
心裡的正面能量會轉化為身體的通暢與舒適感。練習中要注意身體的安適,通過滋潤性與安撫性的呼吸,緩解內在僵硬與衝動,使身心緊密配合,形成支持心歡喜的穩固基礎。
文章引用《中部經》提出的四種確立行為的基礎:
精勤開發智慧,分辨善惡。
守護真理。
放下囤積,努力捨離。
專注於安定與禪定。
這幫助修行者保持堅實且穩定的修行方向。
以積極、樂於努力的態度面對禪修,將努力視為愉快且正向的經驗,而非苦役。結合身體的安適感與心的歡喜,使修行更持久且有成效,為心靈帶來深層的滋養與安定。
總結而言,此文強調在禪修過程中持有正面、明確且高貴的動機,融合慈心與正志,讓心歡喜成為持續的動力,同時注重身心合一,通過身體的安適感支持心靈的健康發展,最終達到穩固且深入的定境。
*****
2017.03.26📄简|繁 ► 有尋有伺 ● 無尋無伺
這篇文章介紹了佛法禪修中兩種靜坐方法:「有尋有伺」和「無尋無伺」,強調以靈活且具建設性的內在自我對話來引導靜坐,並透過實踐熟練逐步進入自然、忘我的定境。
「尋」和「伺」是指運用內在語言自我對話,有時詢問、有時評估、甚至肯定或反駁自己的心念。這種方式如教導小孩整理房間般條理清晰,幫助修行者明確知道當下該做什麼,具體操作靜坐技巧,如調整坐姿、放鬆堵塞、檢視心念糾纏等。尋伺有助提升正念與覺知,使修行更具體、更有效率。
尋伺須聚焦於靜坐相關且具建設性的內容,避免散亂思維,例如擔憂未來等無關事項。有效的尋伺如同嘮叨的父母,能帶來正面回饋、鼓勵與督促,幫助修行者識別靜坐中抵抗與抗拒的心態,並引導其調適與前進。
「無尋無伺」是在熟悉且熟練靜坐技能後,不再依賴內在對話與語言引導,進入更純淨、忘我的狀態。此時,修行者能全然投入於身心感受與動作之中,無語言思維干擾,觀察力與敏感度提升,體驗更加深刻的喜樂與滿足。
修行者可根據當下需求,自由交替使用有尋有伺與無尋無伺法門。初學者可多用尋伺引導,逐步熟悉流程與技能,積累「肌肉記憶」與身心運作模式,最終達到自然流暢的無尋無伺境界。
靜坐技巧如同騎腳踏車的動作記憶,儲存在感知運動系統中,不靠純概念記憶。勤加練習尋伺程序有助增加這種記憶,使進入禪定境界更輕鬆自然。
總之,這篇文章說明了透過語言引導及無言直覺的雙重方法,配合具體的程序和技巧練習,修行者能有效提升正念覺察與定力,最終進入深層自在的禪定狀態。
*****
這篇文章介紹了「慈心的幾個作法」的禪修練習,強調透過慈悲與善意來對待自己與他人,以原諒、自愛和正面的態度解放內心的負擔,促進身心的安寧與幸福。
開始靜坐前,可先做伸展運動和深呼吸,促進身體氣血循環,並將心念帶回當下身體的觸感,如「正在呼吸的身體」和「正在放鬆中的身體」,為慈心的培養創造穩固基礎。
慈心的重要一環是深度原諒自己,放下對過去遺憾、自責及苛求的情緒。簡單的方法包括默念祝福語,如「願我快樂,願我遠離痛苦…」,加強自我關懷與肯定,建立自己是值得被善待和守護的信念。同時,培養成為自己可靠的善友,用誠實且有益的話語督促與鼓勵自己。
練習時,觀察並感受心中糾結的罪惡感、不安與遺憾,在慈心的浸潤下慢慢溶解。慈心不強迫愛所有人,而是放下怨恨與敵意,為所有生命祈願平安快樂,從而減輕自身負擔。
慈心也涵蓋對他人的善意,但不必過度負擔他人的幸福。重點是做出有建設性的幫助,並懂得回歸自我救度,把力氣放在真正需要幫助且願意接受幫助的對象身上。
同時體會慈心如何滲透身體,帶來舒適、柔軟及安靜的感覺。維持正知(觀察慈心的生成與效果)、正念(念兹在兹地陪伴慈念)與正勤(用功於當下每一細節),培養純熟且持久的慈心態度。
慈心讓人做自己可靠的朋友,對自我坦然無愧、溫柔照顧,促進心靈的安適與生命的尊嚴。從自我慈悲出發,生活才有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總之,慈心修習是藉由原諒、善意與正念,解除內心垃圾與負擔,培養對自我與他人的深切關懷,進而實現身心幸福與自在的生命狀態。
*****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種「視遠離為休息」的修行練習,強調刻意脫離煩躁、飢渴、擔憂等心態,並將這種「出離」動作視為一種特殊的休息。這種休息非一般精神昏沉的放空,而是在高度靈敏覺知下的深度安穩與滋養。
開始前可做簡單伸展、深呼吸和調整坐姿,將心帶回當下坐著的具體觸感,伴隨鬥志與正面能量,認真投入當下功課。首先要將破壞安適感的包袱,如焦慮、紛亂暫時擱置,把注意力轉回「正在呼吸的身體」,感受呼吸牽動全身神經系統的安撫效應。
練習時觀察並體驗脫離煩亂狀態的身心徵象,哪怕僅是微小變化,如壓力減輕、紛亂緩和,都應予以重視並反覆練習,逐漸熟悉出離帶來的身心放鬆和靈敏覺知。這種伴隨覺知的休息比一般放空更深刻,能滋養心身並促進內在舒坦。
可從多種角度觀察休息狀態,包括其對身心的修復與滋潤效果,覺察心靈如何因脫離飢渴與擔憂而更加寬坦、輕盈。這種休息是一種動態進行式,不斷觀察身心的變化與舒適感提升。
練習禪修應摒除「困難挫折」的消極想法,保持真誠、不斷重啟的態度,以耐心和堅持逐步熟練技巧。專注於當下的呼吸與身心觸感,品味放下重擔所帶來的自由與安穩,把休息視為積極的正念活動。
禪那不只是專注力的培養,更是正念正知下的享受休息、觀察休息效應的過程。心靈安住於呼吸和身體修復的感覺,是一種從根本放下執著、獲得深度安歇與自由的智慧實踐。
總結而言,「視遠離為休息」的練習教導修行者透過覺察並刻意脫離心中煩亂與執著,將這種出離視為一種深層且充滿覺知的休息方式,從而促進身心的滋養與寧靜,並以正念維護這種動態休息的狀態。
*****
這篇文章闡述了「遍身呼吸」的練習方法,強調通過深度覺察呼吸不僅是氣體的進出,而是全身包括神經系統、血液以及氣血流動的全面活動,進而帶來全身的放鬆、安詳與振奮。
「遍身呼吸」指的是將呼吸視為一個涵蓋全身的活動,不只是肺部的氣流運動,而是帶動身體內微血管、神經系統以及氣血的膨脹、收縮和按摩。透過這種認知,把呼吸與身體整體的生命跡象相連結。
開始前可做伸展和深呼吸,推拿身體以釋放焦慮與緊繃,使身心振奮且放鬆。專注於身體放鬆的觸感,覺察緊繃的釋放,讓身體逐漸沉澱並感受到舒暢。
呼吸擠壓與釋放著全身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產生細微波動、電流感及漣漪效應。這種全面的感知使身心融合,帶動身行休息,進而令身體逐步進入省力、安寧的狀態。
練習中,保持高度專注和鬥志,覺知每次吸氣與呼氣帶來的神經系統刺激與血液流動,並以輕鬆而不強迫的方式引導呼吸,使身體達到深度舒適與寧靜。
呼吸與身體作為一體,正念訓練幫助鍛鍊覺察力,將注意力紮根於當下身體層面,避免與欲界的渴求相應,令心靈滿足於呼吸與身體的合一,使修行者能夠在動作中看到持續變化與進步。
總結來說,遍身呼吸是一種深入體會呼吸與身體各系統全面互動的禪修技巧,它幫助身心放鬆、安詳與省力,是促進深層禪定和身行休息的重要方法。
*****
2017.02.26📄简|繁 ► 對諸行厭離及心傾注於涅槃
這篇文章說明了「對諸行培養厭離心以及心傾注於涅槃」的修行練習,強調透過覺察經驗之流(諸行)的無常、不穩定和苦難本質,培養對世間一切現象的厭離,從而傾注心於涅槃這個超越輪迴、安住寂靜的自由境界。
「行」或經驗之流指一連串不斷流動、變動的動作與經驗,人們常沉迷其中,將其錯認為堅固的「自我」和生命的全部。實則這是一個無休止、變化不定、痛苦纏繞的過程,像瀑布般不斷流逝,毫無安全感和真正的休息。
修行時,將覺知帶回當下身體或心念的細微動作中,覺察心念如何被「經驗之流」推動、執著及追逐未來的目標。察覺這些流動的不確定性和苦惱性,並深刻體會其無法穩固、不可靠的本質,是培養厭離心的關鍵。
一旦看清諸行的危險與束縛,修行者應努力拔除對諸行的執著與慣性,心靈不再依賴這無常的活動作為快樂與存在的根基,而是將心傾注於涅槃——一個超越一切動作、無為、安穩、不生不滅的境界。這是終極的寧靜與解脫。
透過覺知當下的呼吸與身心觸感,實地體會經驗的流動與變化。
探索和提醒自己諸行的不確定與流失,增長對諸行的警覺心。
靈活引導自己產生厭離感,撼動對諸行的安逸與執著。
即使遇到困難,仍不放棄警覺,累積智慧,將修行化為實際可行的生活實踐。
總之,此練習旨在幫助修行者透過深入的覺察與反思,斷除對無常經驗之流的依戀,傾注心神於涅槃的自由安住,達成真正的心靈寧靜與解脫。
*****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與「身行休息」相關的禪修練習,強調在修習色界禪定過程中,如何透過敏銳覺察並有效放鬆身體的緊繃和躁動,從而達到與欲界不相干的安適和深度放鬆。這種身體的舒暢與省力能成為內心安定的重要依託。
「身行休息」不僅是放鬆,更包括用敏感覺知探察身體微妙的緊張和煩躁,並用有效的方法安撫這些躁動感和焦躁,使身體進入更舒坦、省力且與欲界焦慮分離的狀態。這是進入深層禪定的關鍵。
練習前進行伸展暖身和深呼吸,調整正確坐姿並放鬆肌肉。透過「覺知全身」培養對身體觸感的敏感度,進一步精準地察覺和調節身體的放鬆狀態。覺知當下身體的輪廓、呼吸牽動的部位及神經系統的漣漪震盪,作為調整和安撫的依據。
練習者需以直覺探索不同的安撫技巧,如用呼吸按摩身體、輕柔引導意念讓身體沉澱。重點在持續察覺身體上的微細變化,即使僅是煩躁減少百分之一點,也需重視這些反饋,不斷微調,朝向更安寧、省力、舒適的狀態前進。
練習中保持「熱勤、正勤」的用功心態,投入且奮進,同時讓身體自然放鬆。身體的敏感度提高,使得修行者更能覺察隱藏的緊張或煩躁,並用細膩技巧加以化解。這種動靜結合的狀態,促進禪定的深度與身心的解脫。
專注不是死盯某個點,而是關注整個放鬆安撫的過程和身心相互作用的細節。持續注意坐姿、呼吸節奏及身心反應,像演奏樂器或游泳一樣,保持和諧、節奏正確,讓身行自然地安住於舒適省力的狀態。
隨著練習進展,不斷尋找更有效的安撫方法,深度品味放鬆過程中的微妙滋味。遇到心情煩憂或阻礙時,努力徹底放下憂慮,支持身體進入更深度的安適與定力,將身體內的壓力和焦躁緩解到最低。
總結而言,「身行休息」是在禪修中透過敏銳覺察並微妙調節身體狀態,達成身心同時放鬆與安定的修行技巧,它需要奮進而細膩的努力,幫助修行者建立深度的禪定基礎。
*****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避風港」的修行練習,主要是在面對強烈慾望和壞習慣誘惑時,為心靈建立一個能即時落腳、安定的內在場所。此避風港不需宏大,只要能減輕外在壓力、平衡心境,幫助消解強烈的驅動欲望,就能有效緩衝飢渴感和驅迫力,避免陷入惡性循環。
避風港是心靈的安全區,能在誘惑和內心煩亂時為心提供穩定、安靜和滿足。它建立在身念、受念、心念、法念等覺知基礎上,透過專注於當下呼吸和身體內散發的暖意,創造出一個清醒、平衡的內在空間,使外界混亂與心中飢渴的力量得以削弱。
開始前透過伸展、暖身和深呼吸,端正坐姿並放鬆肌肉,讓身體內的能量通暢流動。運用直覺感受身體漣漪效應,讓心識歸於舒適與滿足。練習中專門開發內心正面的感覺,如放鬆、喜悅、心靈的篤定與舒暢,這些正面經驗成為避風港的核心資源。
避風港需要伴隨正面、滋養的體驗,如身體舒坦不緊繃、呼吸滋潤、心靈感恩與慈悲的喜悅,這些感受幫助心靈在誘惑面前擁有抵抗力。熟悉這些正面感覺並持續累積,就能夠在需要時快速回到避風港,平息內心的驅使與躁動。
避風港不需完美無缺,只需在混亂中給予部分庇護,使心能稍稍平衡並產生自主感。長期運用這一內在空間,可以防範無聊、散亂和昏沉,提高面對誘惑時的免疫力與決策能力,避免反覆陷入壞習慣的惡性循環。
總之,建立並依靠這樣一個安定、正面且熟悉的內在「避風港」,是自我修養與行為改變的重要策略,能有效幫助面對誘惑時保持清醒與自控,走出反覆的困境。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避風港」的心靈練習,旨在面對強烈欲望和誘惑時,為心靈建立一個可即刻歸依的安定場所。此避風港不必宏大,只要能減弱外界風暴帶來的內心驅迫感,提供平衡、滿足與安靜,就能有效抵擋慾望的侵襲,避免陷入惡性循環。
避風港是一個心靈的安全區,建立於對身念、受念、心念、法念的覺知,如當下呼吸、身體散發的暖意。它如暴風眼般,雖身處混亂,但內心能保持清醒、平衡與滿足,讓強烈的飢渴感得以緩衝。
透過伸展運動、深呼吸和端正坐姿,放鬆肌肉,使能量通暢。專注於身體內的生命跡象和舒適的觸感,培養正面的心身經驗,如放鬆、喜悅、篤定與感恩,這些都是避風港的資源。
避風港中所培養的正面感覺,如緊繃感消退、舒適的呼吸及心靈的喜悅,能在遇到誘惑時使心安住於此,降低欲望的迫切力量。熟悉並珍惜這些感受,能夠在需要時快速回歸避風港,獲得支持和安撫。
避風港即使不完美,也能在混亂中提供保障,減少無聊、散亂和昏沈,提升對誘惑的免疫力與自主決策能力,避免行為重複落入惡性循環。長期練習使其成為信賴的安全基地,幫助心靈保持清明與自在。
*****
這篇文章說明了「觀察身行」的修行練習,強調透過覺察和細微調整身體的動作與呼吸——即「身行」——來了解因果、業力,並影響身體與心的狀態。身行是指塑造身體感覺的活動,如呼吸方式、肌肉運用、姿勢維持等,這些都會直接改變當下的身體經驗與能量狀態。
身行代表身體活動及造塑身體感覺的微調過程,是業力的具體展現。動機與心念如何轉化為身體行動,會影響當下及未來的經驗品質。透過覺察身行,可以洞見因果關係並主動調整,促進身心和諧。
練習前先做伸展、深呼吸,釋放身體鬱悶與緊張,並調整坐姿,如端正脊椎、放鬆肌肉和平衡身體。這些細微動作重塑身體觸感,帶來舒適與能量滋養。呼吸、姿勢、肌肉使用的微調能降低身體衝動,增進放鬆與清醒。
練習中重點是覺察呼吸和肌肉運用如何塑造身體感受,並嘗試以微妙的意志引導調整身行,使呼吸更省力、更安適。透過這些柔和的調整,能有效提升身心安靜和定力。身行的變化如同劃過水面的波紋,影響神經系統並帶來內在能量的流動和安撫。
身行不是死板的,而是流動的、與心念緊密結合的能量網。調節身行同時調整心念,促進雙重的「止觀」修證。觀察並化解身體內的衝動、緊張和障礙,讓身體進入更深的安詳、舒坦狀態。
持續精細調整呼吸與身行,使身體不被內在衝動操控,進而培養長時間的寧靜與幸福感。這種覺察與調節能帶來身體的放鬆、開展與心境的祥和,幫助修行者接近「止觀雙運」的理想狀態。
總結來說,透過觀察和微調身行,能深入體會因果業力的運作,主動雕塑當下身體與心的狀態,達到身心的清醒、安定與自在。
*****
2017.01.29📄简|繁 ► 觀察身體的無常、非我
這篇文章介紹了「觀察身體無常、非我」的禪修練習,強調透過覺察身體的生命機能來體會身體的無常與非我本質。練習時,先透過伸展或深呼吸釋放身體緊張,將心帶回當下,細膩感知身體內在的暖意、生命力和新陳代謝的動態。文章指出身體並非真正的「自我」,而是一個持續燃燒、耗損、老化的新陳代謝過程,是無常且不穩固的,這種覺知有助於看破對身體的執著與迷戀。
開始時做伸展運動或深呼吸,釋放身體內緊張和鬱悶感,並將心回到當下。繼續練習覺知全身生命機能,包括呼吸、暖意與電流般的觸感,體會身體是活生生、不斷進行新陳代謝的存在,這種覺察帶來緩和與舒暢。
身體的新陳代謝如同燃燒的火焰,維持生命卻必然會耗盡燃料而終結。肌肉會衰老、磨損,生命狀態是持續流動、消耗且不穩定的,沒有真正的自我可言。身體雖與意識情感有連結,但最終是無法完全控制且必將消逝的物質現象。
透過持續覺察身體的具體觸感,如暖意、波動、重量與流動,並隨時放下憂慮與雜念,能看透自我執著的根源。警醒身體安全感的迷戀是「無明」與盲目,將身體視為真我只會帶來失望和痛苦。
建議以旁觀者態度貼近自己的身體,感受呼吸、熱能和新陳代謝的過程,如同觀察一臺需要燃料與養分運作的機器。從而體會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不再被身體的生死、年輕或老化所困擾。
文章引導反思對身體的執著與迷戀,提醒放下對身體生命狀態的恐懼與慾望,認識身體無常本質後,能以更自在的心態面對生命的過程,不再被身體的變化所束縛。這篇文章描述了一種「觀察身體無常、非我」的禪修練習,透過覺察身體的生命機能與新陳代謝過程,體會身體的無常本質,並減少對身體作為「自我」的執著。練習從釋放緊張開始,將注意力帶回當下,感受身體的暖意、呼吸與能量流動,認識身體如同燃燒的火焰般消耗與老化,是不穩固且持續變化的存在。這種覺知幫助放下憂慮與迷戀,以更清明的心境接受身體的無常,從而達到心身的自在與解脫。
*****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以身體為禪觀目標的練習,重點是把注意力放在身體的「生命機能」上,特別是感受身體內從心窩、胸口散發出的暖意和熱烘烘的感覺。透過細膩地覺察這種暖意及身體對注意力的呼應,能感受到身體的活力與共鳴,進而帶來身心的安定與舒適。文章也強調在觀察過程中,內心應該放下煩躁與貪欲,純粹地與身體的生命跡象連結,達到心身融和與寧靜。
身體被視作理想的禪觀目標,注意力樂意停留於此。理想的切入點是觀察身體的「生命機能」,尤其是暖意,這是身體與外在環境溫度不同的熱感,並且身體會隨著注意力的拉近而活絡,有如脈動、震盪、暖流般的生命跡象。
開始前可做伸展、深呼吸或調整坐姿,並下定決心遠離喧囂與煩躁,把專注力放在呼吸和當下身體的觸感。透過將注意力集中在胸口散發的暖意,感受這種漣漪效應與身體內在的共鳴,並放鬆身心,讓這種觸感帶來安撫。
觀察時,要放下內心的雜念、競爭和貪欲,使心境更清淨、知足,以便能更純粹地與身體的生命跡象融合。此狀態有助於身心安定,讓暖意成為日常生活中可以依靠的落腳處。
身體作為活生生、呼吸著的實體,對注意力會有呼喚和迴響,是動態的生命網絡。感受中的暖意會隨心念變化,呈現擴散和流動狀態,類似火焰、電流或暖流,能讓人瞬間感到安心與紮實。
可觀察呼吸對暖意的影響,呼吸為這種生命機能提供支援,幫助達到安寧狀態。整體而言,此練習有助於促進身心放鬆,提升覺察力和內在寧靜。
*****
「喜」是對善、美好心生尊重、讚嘆和隨喜的心態,不是建立在競爭或比較上,而是因為隨喜他人的良善而促進自身良善茁壯。佛法中的美感,指向更深遠的幸福與高品質的快樂,而非僅僅世俗的唯美或私欲滿足。
練習前可做伸展、深呼吸,調整坐姿,並利用呼吸膨脹收縮、氣壓變化、體內「能量網」的微妙觸感,安撫與提神身心,熟悉那種隱約且舒暢的刺激感,並反覆品味,讓定力籠罩身心,助於跳脫貪欲與煩惱。
所謂「無害的快樂」,是指不以他人痛苦為代價的尊貴快樂,是高慧根修行者的追求。喜心建基於內在的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這些如寶貴資源般支持修行者堅持向善、不為世俗的名利所動。
信:對佛法有明確方向感與信心,是努力向善的動力源泉。對自己具備信心感到歡喜,是修行的重要契機。
進:精進力代表不懈努力向善,面對世俗錯亂價值仍堅持正道,這種力量值得尊敬與讚嘆。
念:憶持善法、不忘修行目標,讓念力成為未來漫長修行路的盟友,令人感到安心和自信。
定:能夠統攝身心、排除混亂,專注於修行,是改變命運的重要內在力量。
慧:依佛法開發的清晰評估力和辨識力,幫助修行者明辨善惡、去除迷惑,這份智慧是高層次的寶藏。
修行者應慶幸擁有這些內在資源,並將其作為自信的來源,而非世俗名利。
對於世間任何角落中展現信、進、念、定、慧的眾生,內心保持尊敬與隨喜,不嫉妒、不害怕,並從他們身上強化自身的這些特質。這種同理與欣賞,成為自己堅持正道與勇敢獨立的力量。
喜心不僅是對善的歡喜,更是修行中培養無害快樂與內在力量的寶貴技巧。持續培養喜心,讓信、進、念、定、慧成為生命中不斷生長的資源,修行者能在世間保持清醒與安穩,走向成熟與自由。
*****
進入禪修前,做些伸展、深呼吸,調整身心狀態,同時將對世間得失、榮辱的執著暫時擱置,認識到這些感受本身皆為無常易變。以放下擔憂、減少執著的心態,去感受當下的身心狀態,培養簡單的滿足感。
延續前次練習,透過不同方式觀察呼吸:
留意膨脹與收縮的身體區域如胸腔、橫隔膜、肩膀等,感受呼吸的觸感起伏。
察覺氣壓在身體內的變化,吸氣時的擠壓與吐氣時的紓緩,理解這些觸感的流變。
感知身體內在如「能量網」般細微震盪,隨呼吸流動產生的微妙波紋。
以這些觸感作為無常的觀察場域,感受觸感的流失與變化,從身體上體驗無常的真實性。
此非哲學式的理論思考,而是以「幫助心厭離、離欲、放下五蘊喜貪」為目標。帶著認真、願意看透變化的心態,放鬆觀察觸感的消逝與流動,認知所有身心現象都在無常中崩壞,讓心逐漸從不可靠、易變的事物中解脫。
在呼吸與身體觸感中全然投入,清晰感受每個瞬間的產生與消失,像抓風、抓水流般理解無法掌握、無法囤積。
在對無常的警醒中發起鬥志,決心放下對五蘊的執著,不被生命中的不堅固與終將消逝的現象束縛。
對放下執著的未來充滿歡欣,要看到這是自由而非失去,是心靈獲得真正安全與喜悅的源頭。
透過多層次的呼吸觸感覺察,修行者能活化對無常的體認,進而削弱心中喜貪的鎖鏈。在持續且誠懇的觀察中,逐步在內心建立對五蘊的厭離,向著解脫與自在邁進。
*****
在開始練習呼吸前,可先做深呼吸或簡單伸展,調整坐姿。利用這段時間,把覺知穩定安住在「正在呼吸的身體」上,紮實地感受當下,為後續深入的呼吸觀察做好身心基礎。
膨脹與收縮的震央感受
注意呼吸膨脹與收縮最明顯的區域(胸口、咽喉附近或橫隔膜),安定把注意力放在這個「震央」,觀察膨脹收縮觸感如何牽動全身,帶來安撫與提神的效應。練習時強調覺察「呼吸帶來的好效應」,不是刻意製造,而是調整視角去發現已存在的平安與穩定。
內在氣壓的感受
觀察呼吸時內在氣壓的變化:吸氣會產生擠壓感,吐氣帶來紓緩感。找到最敏銳能察覺這些感受的身體部位,像麵包師傅細心揉麵糰一樣,滋潤身心的每個角落,保持對這種觸感的正念與覺察。
能量網的細微感知
嘗試感受體內如「電網」般的觸感,這是身體細胞和情感念頭的共振頻率。無須強求理解或製造,輕柔地貼近當下,感受這種微妙振盪隨呼吸而變動,進一步體會呼吸帶來的舒暢共鳴。
把覺察呼吸的過程視為淨化心靈的細微功夫,無論多卑微都值得用心探索,不斷複習,讓心變得清明靈敏。
正念地觀察自己內心的煩躁、不耐煩等情緒,知道後放下,回歸到平靜的覺察中,幫助身心趨於從容穩定。
培養對呼吸好效應的感知力,從中品嘗平安與滋潤,這能深化寧靜感,並促進內心的淨化與智慧的開展。
無論選擇哪一種呼吸介面方法,重點是在「覺察呼吸帶來的好的效應」,這是推動心靈淨化的關鍵。練習時,如同麵包師傅細心揉麵糰般,讓覺察和舒暢的效應充滿全身,達到真正貼近當下的身心感受,這也是禪修回歸內心智慧的重要步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