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身運動**:在開始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以放鬆身心。
- **三界的定義**:
- **欲界**:最低層次,伴隨強烈的飢渴感與不安。
- **色界**:中間層次,活動方式較簡單,趨向無為。
- **無色界**:最高層次,隨順於本來的飽足與平安。
### 無所有的意義
- **負面與正面**:無所有的概念在佛教中有時被批評,有時被視為修行的工具,甚至是解脫的途徑。
- **解脫門**:無所有被視為通往涅槃的契機,幫助我們認識痛苦的本質和解脫的質地。
### 心的痛苦來源
- **我見的執著**:當心執著於「我見」,會導致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焦慮與不安。
- **記憶的性質**:記憶並不是真實的過去,而是當下對影像的選擇性呼喚。
### 清除包袱的方法
- **放下包袱**:明白記憶和影像並不屬於自己,放下自我定義的包袱。
- **無所有的平安**:體驗無所有的狀態,獲得自由與平靜。
### 經典引用
- **經集中的智慧**:經文提到放下對過去的執著,體驗寂靜與和平,讓心靈超越得失。
### 結論
- **無所有的自由**:透過理解無所有,釋放對過去的執著,達到心靈的平安與自由。所有的業障源於當下的選擇,放下包袱,享受無壓力的生活。
*****
探討禪修中對自我與靈魂的探索,以及佛教和印度教在「我」這個概念上的差異與交集。
禪修時將覺知導向「觸感」的意涵,觸感是經驗的本質,無法脫離經驗本身來談「我」。透過將經驗比作電影的銀幕,提醒我們不要沉迷於故事情節,而應回歸感受銀幕本身的質地,亦即對當下經驗的直接覺知。
佛教對「我」的否定,並非單純否認「我」的存在,而是指出「我」是一種基於執著、貪愛的心理動作。這種執著將色、受、想、行、識視為「我」或「我的」,從而導致痛苦與不安。禪修的目的之一便是抽離這種執著,提升對經驗的解晰度,進而體會「非我」的真相。
印度教的「梵我」概念,認為其核心在於尋找一個不變的、自我核心的東西。這種探索並非完全與佛教相悖,而是可以透過禪修技巧進一步深化。例如,印度教禪修者尋找的「真我」,如果被理解為與經驗不二的「覺知」,便與佛教的某些觀點產生共鳴。覺知被描述為最接近我們的本質,一種允許經驗發生的空間,無法被物化或具體化。
佛教原始經典中「意識」與「心」的區別,強調「意識」是條件化的、受制於外在對象的,而「心」則是無邊無際的,超越了具體的對象化經驗。執著於「識蘊」或「覺知」本身,也是一種誤解,因為這些仍屬於被割截的現象,並非真正的核心。
阿姜摩訶布瓦的修行經驗,說明即便是光亮無瑕的心,也可能隱藏著「無明」。唯有穿透這種境界,才能徹底體悟「非我」的真義。解脫道不僅在於否定「我」,還在於揭示一種無法簡約的核心,一種超越條件、絕對滿足的和平狀態。
在禪修中,不僅要放下執著,也要認識內在那份最貼近的核心。
*****
2020.12.12 ► [Q&A] 匱乏、無聊感與自足快樂
- **暖身運動**: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
- **受念住的技巧**:
- **感知喜**:透過造作的方法與內在快樂接軌。
- **感知樂**:逐漸簡化取樂的方式,達到自足與快樂的境界。
### 無聊感的來源
- **欲貪的影響**:無聊感源於內心的欲貪,對過去的懷念和未來的期盼造成的內心空虛。
- **佛法的理解**:無聊感並非因外在環境缺乏樂趣,而是內心欲貪未被滿足。
### 對治無聊感
- **面對無聊感的方式**:
- **接上線**:尋找不與欲貪相關的快樂來源,例如呼吸、慈悲心等。
- **開放性覺知**:靈活調整對當下的認知與體驗,尋求簡單的快樂。
### 自足快樂的實踐
- **簡化方法**:透過簡單的調整和覺知,獲得足夠的快樂和滿足感。
- **增加距離**:不斷探索如何拉開與欲貪的距離,深化自足感。
### 結論
- **無為的快樂**:真正的快樂來自於放下欲貪與無聊感,而非追尋外在的滿足。
- **隨順內心本質**:安定與快樂源於對內心本質的認識,回歸無為的狀態。
- **暖身運動**: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暖身,如拉筋和深呼吸,幫助進入狀態。
- **轉念**:進入禪修不必視為遙不可及,只需微調觀念和角度即可。
- **心的狀態**:常常心被外界淹沒,需學會觀察貪憂,而非被其淹沒。
### 無所有處的定義
- **無色界的定境**:無所有處是無色界中的一種狀態,描述解脫者的心境,沒有任何可抓取的事物。
- **心境的體驗**:無所有的感覺是心境清淨、無負擔的狀態。
### 探索的心態
- **信心的建立**:許多佛教徒對於無所有的概念感到畏懼,實際上這並不高深,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即可探索。
- **當下的認知**:探索意識的流動,理解過去、現在、未來的經驗本質。
### 時間與空間的探索
- **過去與未來**:我們從未真正經歷過過去或未來,只有當下的經驗。
- **當下的無所有**:當下是無法被捕捉的,像捕捉風吹過來的瞬間。
### 無所有處的實踐
- **身心效應**:透過持續的探索和練習,能夠感受到幽靜、空靈的狀態。
- **超越欲貪**:在無所有的認知中,欲貪的本質顯得空洞無物,幫助超越渴望和執著。
### 結論
- **解脫之門**:無所有處不僅是無色界的活動模式,更是一種解脫的途徑,幫助修行者斷除渴貪,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 禪修的心境
適合禪修的心境應該是能夠暫時抽離故事情節,避免陷入貪或憂的狀態。這樣的心境使我們能夠觀察內心與外境的關係,保持距離,從而反思經驗的質地。佛經中提到的「不死之心」超越了死亡與時間,代表一種永恆的狀態。
### 不死之心的理解
「不死之心」在古老經典中以「無表象不呈現的識」形容,這是一種全面通透的意識,與世俗經驗無關。許多修行者在見法後,雖然未必擁有超自然的經驗,但他們對輪迴的認知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 貪與憂的本質
「憂」並非本來的狀態,而是由於無知和掙扎所產生的。理解「不死之心」能夠讓我們看到「憂」的本質,並且不再被其所困。透過自我探索,我們可以發現「憂」只是表面的現象,內心的本質是無憂的。
### 貪的探索
「貪」主要是對欲望的追求。所有生命體都渴望快樂,這種對快樂的追求是難以用唯物主義解釋的。真正的快樂與「不死之心」是緊密相連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超越貪的束縛。
### 禪修的技巧
在禪修中,「令心行休息」是讓心靈放鬆的技巧,而非單純的壓制內心的活動。理解「不死之心」後,我們不再需要透過掙扎來尋求快樂,因為快樂本身就在內心深處。
### 結論
離開貪與憂的第一步是抽離故事情節,認識到「不死之心」的質地。這樣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進入禪修的狀態,最終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
在開始禪修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暖身操、伸展運動和深呼吸。無論你身在何處,生活中總會面臨考驗和壓力。當感受到壓力或痛苦時,可以對它說:「你是我這輩子發生的最美好的事情。」
對於禪修者來說,世間並不存在真正的災難。所有的壓力和困難都是幫助我們變得更加隨順的機會,讓我們的心靈更加通透。害怕被傷害的感受,其實只是短暫的五蘊,而我們的靈魂本質是無法被傷害的。
### 不死之心
「不死之心」的概念在上座部佛教中可能不太熟悉,因為它強調「否定」和「無常、苦、非我」來幫助人們脫離痛苦。然而,佛陀的教導是雙向的,不僅有否定,也有肯定。他提到,真正的自我是一種「天堂」的狀態,是脫離一切痛苦的境界。
### 尋求快樂與安全
人們一生都在尋求快樂和安全,但如果將注意力放在外境上,則會迷失。佛陀的「四聖諦」告訴我們,痛苦源於渴望和貪婪,這是因為我們離開了內心的本質。
### 心靈的自由
真正的快樂和安寧並不是透過外在的追求獲得的,而是源於內心的本質。當我們明白心靈的豐足和自由時,對外在的需求會減少。這需要透過理解「無作」的解脫門,逐漸靠近靈魂的本質。
### 自然的禪修法
禪修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自然回歸心的本質。當我們保持對「不死之心」的信念,便能進入禪定的狀態。痛苦是造作的,而平安是自然的。我們需要相信,放下執著並不會導致失落,反而會讓我們明白自己是豐足的。
### 結語
無論面對何種困難,內心都有一個奇蹟在引導我們。痛苦如同身體的警訊,提醒我們調整心態。第一步是對眼前的挑戰說:「你是我生命裡面所發生過最美好的事情。」
*****
2020.11.14 ► [Q&A] 不待時節 見法 滅苦
#### 1. **放鬆心態**
- 在禪修前可以做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幫助身心放鬆。
- 將禪修視為探索,而非一項任務,能夠減輕壓力與緊張。
#### 2. **不必等待時節**
- 不需要花費多年修行才能減少痛苦,掌握技巧後能即刻體驗痛苦的瓦解。
- 內心的痛苦往往是自己造成的,透過覺察這一點可以快速化解痛苦。
#### 3. **痛苦的根源**
- 內心的痛苦與抵抗當前狀況有關,很多時候是因為對不舒適感的排斥。
- 受苦的狀態是不自然的,而內在的平安是本來具備的。
#### 4. **改變習慣**
- 透過覺察和改變自己製造痛苦的習慣,能夠減少未來的痛苦。
- 佛法教導的「見法」讓人明白如何不再折磨自己。
#### 5. **勇敢面對痛苦**
- 面對痛苦時,應該以勇者的心態去探索,而不是逃避。
- 認識到痛苦的結構後,可以在當下找到解脫。
#### 6. **持續的修行**
- 修行是持續的過程,隨時可以瓦解痛苦,並不需要等待特定的時機。
- 內在的寧靜是修行的目標,透過不斷的覺察與實踐,能夠逐漸達到。
這篇文章強調了在禪修中以探索的心態來面對痛苦,並透過覺察與改變內心的反應來實現即刻的解脫。
*****
2020.11.07 ► [Q&A] 識無邊處心解脫、無所有處心解脫
探討「識無邊處心解脫」與「無所有處心解脫」的禪修概念,並以輕鬆、靈活的方式引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禪修。禪修不應是一種僵硬、壓迫的功課,而是像小孩子玩遊戲般充滿探索與趣味的過程。透過這樣的態度,禪修者能逐漸體會內心的寧靜與自在。
許多人在禪修時受限於傳統規範,反而讓心靈變得緊繃,阻礙了真正的放鬆與解脫。因此,建議以友善、輕鬆的心態參與共修,將禪修視為朋友間的閒聚,並以慈心、善意相互交流。這種氛圍不僅能減少壓力,也能更自然地進入內心的探索。
「識無邊處」與「無所有處」的意境,理解這些境界的本質。這些狀態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認知與詮釋逐步接近的。所有經驗都是「覺知」的呈現,無論是內外的分別、過去與未來,皆不脫離「覺知」的質地。這種認知能幫助禪修者放下執著,減少內心的驅迫感。
鼓勵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棲心之所」,無論是慈心、虔誠的宗教情感、自然環境,或是更高層次的「識無邊處」與「無所有處」。這些「棲心之所」能協助禪修者逐步瓦解執著與渴愛,進而體會更深層的內在平安。
禪修不需追求完美或硬性標準,而是以興趣和探索為導向,從短暫的片刻體驗開始,逐漸延續到生活中更長久的平安與幸福。透過這樣的方式,禪修者能愈來愈清晰地感受到執著的痛苦與無謂,並從中解脫,達到真正的心靈自由。
*****
2020.10.31 ► [Q&A] 如來藏、識無邊、無諍
今天的主題圍繞著三個核心概念:「如來藏」、「識無邊」以及「無諍」。以下是對於這些概念的主要內容與討論的摘要:
---
### **如來藏與禪修的探索**
禪修的本質在於讓心找到一個穩定的棲息之所。然而,古代修行者發現,當心專注於世俗事物(如家庭、事業)時,雖然可能帶來幸福感或成就感,但也容易引發心煩意亂與不安。為了追求更深層的平靜,禪修者逐漸轉向更加稀薄、純粹的對象,例如呼吸、身體的放鬆,甚至更深層的「覺知」。
如來藏的概念在某些佛教經典(如《楞伽經》、《楞嚴經》)中被提及,並被認為是宇宙的本源或眾生的佛性。這種觀點認為,覺知是一種恆常不變的本質,是眾妙之門。然而,佛陀對此持有不同的態度,他並不從本體論的角度討論如來藏,而是透過現象論來探究其是否能真正帶來解脫。
---
### **識無邊的特質與作用**
識無邊處是佛教禪定中的一種深層境界,傳統上被歸類為無色界的第二個定。這種境界的核心在於對「覺知」的深入體會,認為所有的經驗與境界都離不開意識的運作。這使得修行者感受到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安定感,並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對外境的依賴。
然而,佛陀指出,識無邊處雖然可以作為一種修行工具,但若將其視為最終的核心或靈魂,則可能導致執著與錯誤的依附。原因在於,覺知本身也是條件性產物,會隨著注意力的變化而變動,並非絕對不變的存在。因此,佛陀提醒弟子要清楚地認識到,識無邊處只是一種動作或修行的過程,而非終極目標。
---
### **無諍的智慧與實踐**
佛陀的「無諍」並非完全不表態或不持立場,而是以智慧的方式將討論從本體論轉向現象論與行動的層面。他強調,不應執著於對宇宙本源或真我的辯論,而是應該關注這些認知對心的影響,以及它們是否能幫助我們減少痛苦、超越貪嗔癡。
例如,對於基督徒的「愛」與「原諒」,佛陀的態度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引導人們看到這些行為作為一種內心的活動,如何進一步精細化,進而超越對這些行為的依附。同樣地,對於識無邊處或如來藏的體驗,佛陀主張將其視為修行的工具,而非最終的歸宿。
---
### **結論:佛陀的實踐導向**
佛陀的教導聚焦於實踐的有效性與自由的達成。他認為,無論是識無邊處還是如來藏的體驗,若不能幫助修行者徹底斷除貪嗔癡,便無法帶來真正的解脫。因此,他主張以動作的層次來看待這些修行方法,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抉擇與進步。
這種實踐導向的智慧,使佛陀的教法不僅超越了世俗的執著,也避免了陷入本體論的無止盡辯論,為修行者指出了一條清晰而務實的解脫之路。
### 靜坐的準備
- **暖身與伸展**:在靜坐前,可以進行一些暖身和伸展運動,幫助身體放鬆。
- **心態調整**:靜坐的目的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的境界,而是幫助提升整體的生活質量。允許自己犯錯,將靜坐視為重新開始的實驗。
### 正式靜坐姿勢
- **坐姿調整**:採取端正的坐姿,保持脊椎自然彎曲,避免僵硬。注意身體的舒適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酸痛。
- **呼吸的運用**:呼吸可以作為靜坐的工具,並非靜坐的主軸。將呼吸視為背景音樂,幫助心情放鬆。
### 心理狀態
- **心歡喜**:靜坐中應保持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態,這樣能夠提升靜坐的效果。心歡喜並不意味著要過度興奮,而是要有一種穩定的意志和目標感。
- **身猗息**:身體的輕安狀態類似於深層的無夢睡眠,這是一種沒有欲望的舒適感。
### 持續的實踐
- **靜坐的靈活性**:靜坐的過程中,應該允許自己有彈性的調整,隨時可以重新開始,無需過於焦慮。
- **耐心與寬鬆**:在靜坐中培養耐心,讓心靈在不斷嘗試中逐漸進入平靜狀態。
### 結論
靜坐是一個持續的探索過程。即使過程中有時會感到不穩定,也不必急於求成。重要的是保持意圖,對自己有耐心,讓靜坐成為生活中提升幸福感和平靜感的重要工具。透過這樣的實踐,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用靜坐所帶來的智慧與平靜。
*****
### 禪那的本質
禪那並不是單純的專注,而是一種與幸福感和內心平靜相應的生活模式。透過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體驗幸福與平安,身心能夠進入穩定和柔和的狀態。
### 進入禪那的八種念頭
佛陀在《增支部8.30經》中向阿那律尊者介紹了八種思考主題,這些念頭能幫助修行者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1. **少欲**:思考減少欲望,能讓身心從複雜的欲求中解脫,進而感受到清涼和輕鬆。
2. **知足**:通過思考知足,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的平凡之美,並提升內心的滿足感。
3. **獨處**:獨處並不等於孤獨,而是讓心靈在寧靜中茁壯,享受內在的力量。
4. **精進**:精進不一定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只需比平常多付出一點心力,便能在安樂中持續進步。
5. **正念**:建立清晰的目標和價值觀,讓心靈不再渙散,保持專注。
6. **定**:思考定的特質,能讓心靈變得穩定和一致,增強內在的力量。
7. **慧**:具備智慧,能夠分辨何為真正的價值,並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選擇。
8. **無虛妄、無戲論**:放下內心的妄念,讓心靈回歸簡單,避免不必要的複雜情結。
### 結論
佛陀的禪那方法強調思考的力量,並不排斥思考。透過善巧地思考這八種主題,可以幫助修行者提升幸福感與平靜感。這種生活方式促進了離欲與放下執著的過程,讓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禪那的真諦。因此,應該避免浪費時間在無效的修定方法上,並持續探索如何調整這些念頭,以更深入地體驗禪那的滋味。
*****
### 內心的狀態
大多數人常常處於昏醉和無精打采的狀態,缺乏刺激性的欲望來驅動自己。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振奮內心,便能開啟潛力,抵抗昏醉和迷戀的狀況。
### 佛陀的教誨
《中部第4經》中,佛陀回憶起自己的修行歷程,強調剔除嫉妒和其他負面情緒的重要性。這樣的修行使他在恐懼的環境中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這表明佛陀的教導不僅是關於無我,而是關於行為的糾正和習慣的改變。
### 自我觀感的重要性
佛陀提到「以自為洲」,即以自己作為依靠和救渡的力量。這意味著培養一個健康的自我觀感,讓內心的光亮和莊嚴成為自己的支持。在修行過程中,與善知識和團體的相處固然重要,但最終要依賴的是內在的自我。
### 培養內在的善友
在缺乏外在支持的情況下,培養內在的聲音和自我觀感至關重要。這樣的內在善友能夠在修行中提供支持和指引。透過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與他人的互動,可以逐步塑造出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
### 六念法門
佛教的「六念法門」可以幫助培養健康的自我觀感,包括憶念施、憶念戒等。這些念頭能夠引導你向善,減少內心的污垢,讓你在生活中成為一種正面的力量。
### 結論
在修行的道路上,內在的自我觀感和善友是最可靠的支持。透過不斷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為,培養出一個健康、光亮的自我,能夠讓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
### 禪修的心態
禪修應保持輕鬆的態度,允許自己犯錯,並在探索中保持興趣。進入身心穩定的狀態不必急於求成,而是應該透過調整和實驗來達成。
### 離欲的四神足
「四神足」是指四種能幫助修行者成功的方法,分別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和觀神足。
1. **欲神足**:這與欲望和動機有關。在修行中,需要培養「善法欲」,即對離欲的渴望。理解欲望的無窮無盡,能激發出離欲的強烈動機。
2. **勤神足**:人類的意志力既脆弱又強大。保持對離欲的高度興趣,並不斷提醒自己,滴水穿石的力量能夠瓦解內心的隨眠。
3. **心神足**:調整心境,保持在理想的修行狀態。需要注意心境的變化,防止過度緊張或過度放鬆,保持一種適度的狀態。
4. **觀神足**:這涉及到評估和調整的能力。善用想像力和創造力,觀察哪些細節需要關注,以增強成功的機會。
### 結論
在修行過程中,保持輕鬆的心態,允許自己探索和犯錯,並不斷關注離欲的四神足,能夠有效提升修行的效果。透過這些方法,修行者可以更好地朝向離欲的目標前進,最終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2020.09.26 ► [Q&A] 禪那就是四聖諦的執行
### 禪修的準備
- **伸展運動與深呼吸**:幫助身心放鬆,為禪修做好準備。
### 進入打坐的狀況
- 若已在日常生活中修學八正道,進入打坐會感覺自然。
- 打坐時應更加放懷地享受平常的平安、快樂和幸福。
### 禪那的徵狀
- 禪那的體驗因個人資質與努力而異,無論成功與否,都有其修行的道路。
- 禪那的重點不在於特殊的身心徵狀,而在於放下貪欲。
### 四聖諦的理解
- **四聖諦**:苦、集、滅、道。
- **苦諦**:知苦。
- **集諦**:斷除渴愛。
- **滅諦**:證得解脫。
- **道諦**:修學正道。
### 集諦與欲貪
- 渴愛被視為受苦的根本原因。
- 渴愛可理解為「驅迫」,它會驅使心靈,使心如牛馬般勞役。
- 修習初禪需放下世間的貪憂,從而獲得平安與喜樂。
### 禪那與四聖諦的關聯
- 禪那的修行與四聖諦是一體的,並非兩者分開。
- 正確的禪那修學本身已包含四聖諦的執行,並導向解脫的結果。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那的修習應在日常生活中貫徹四念住,管制心中對欲貪的念頭。
- 透過正法的生活模式,享受佛法帶來的快樂,遠離欲貪的困擾。
### 禪修的心態
- 修習禪修不必過於焦慮身體姿勢或特殊的體驗,應專注於如何放下貪欲。
- 透過細膩的觀察,了解欲貪的驅迫力,逐步緩和與放下這些感受。
### 結論
- 禪那的進展應自然,建立在符合離欲價值觀的生活上。
- 若在打坐過程中遇到挫折,應重新檢視方法與觀念,保持對佛法原理的理解,最終能夠自然地展現禪那的特質。
*****
### 禪修的準備
- **伸展運動與深呼吸**:幫助身心放鬆,為禪修做好準備。
### 禪修的兩個部分
1. **態度與認知**:
- 執著造成焦慮,是自我施加的負擔。
- 所有行為無常且不宜居,最終無法提供真正的安全與享樂。
2. **身體與內在調節系統**:
- 注意神經質、衝動與緊繃狀態,透過調節來改善這些感受。
### 戒毒渡假村的概念
- 在正知正念中建立合適的戒毒環境,逐步弱化根深蒂固的癮頭。
### 欲貪的理解
- **欲貪作為煩惱的核心**:斷除欲貪被視為解脫的關鍵。
- 雖然斷除欲貪後可能仍存在我慢與依賴感,但這是進一步解脫的必要步驟。
### 斷除欲貪的實踐
- **正知正念的練習**:專注於心在接觸境界時的衝動與反應。
- **避免厭世情結**:不應對世間事物產生厭惡,而是要正視心中的欲貪與焦慮。
### 三果與不還此世
- **三果的意義**:達到不再回到欲界,進入更高的存在狀態。
- **欲界的特質**:以緊繃、焦慮和複雜的行為模式為特徵。
### 八正道的修行
- **行為模式的改變**:透過八正道來戒除欲貪,強調行為的調整而非單純的知識追求。
- **持續的自我評估**:在修行過程中,需不斷審核自己的進度與狀態。
### 認知與肌肉調節
- **釋懷與放鬆**:在認知上接受欲貪的負擔,並在身體上調節緊繃感。
- **享受自然的平靜**:在戒毒渡假村中體驗健康的狀態,遠離欲貪的煩擾。
### 結論
- **模擬解脫的狀態**:雖然尚未完全戒除毒癮,但在過程中體驗到的平靜與健康是重要的。
- **調整心態與行為**:透過正知正念的練習,逐步達到斷除欲貪的目標,最終實現不還此世的境界。
*****
###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運動與深呼吸**:幫助身心放鬆,進入正知正念的狀態。
- **紓壓的禪修方法**:在放鬆中保持清醒,調整心境和肌肉,感受寧靜與滿足。
### 禪那的理解
- **戒毒渡假村的比喻**:將禪那視為一個幫助戒毒的環境,讓心靈在安適中受用,控制癮頭的干擾。
### 精益求精的修行
- **佛陀的教導**:在追求清淨的過程中,不可掉以輕心,需不斷精進以達到更高的目標。
### 《中阿含76經》的教導
- **持續修習**:在行住坐臥中持續修習,透過不同的方式提升自我。
### 打造戒毒渡假村的策略
- **有覺有觀的修習**:透過內在的思維與佛法的結合,提升戒毒效果。
- **伴隨著喜樂的修學**:在修習中融入快樂與舒適感,增強身心的受用。
### 精進覺支的檢查
- **保持高度興趣**:對戒毒的過程保持熱情,認識其重要性。
- **七覺支的應用**:
- **念覺支**:保持對當前任務的記憶與念住。
- **擇法覺支**:檢驗當前所需的佛法技巧。
- **精進覺支**:保持持久的動力與興趣。
- **喜覺支**:確保環境提供足夠的樂趣與舒適。
- **輕安覺支**:放鬆身心,減少緊繃感。
- **定覺支**:全心投入當前任務,排除分心。
- **捨覺支**:省去無謂的反應,保持內心平和。
### 結論
- **持續改善渡假村**:透過不斷檢查與調整,打造一個更有效的戒毒環境,最終達到戒除毒癮的目標。
*****
###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運動與深呼吸**:幫助身體放鬆,提高清醒度。
- **盆骨的調整**:前傾的盆骨有助於脊椎的自然弧度,減少身體壓迫感。
### 禪修的探索與壓力
- **對禪修的好奇**:探索各種禪修方法的過程中,可能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和誤解。
- **執著的斷除**:佛法的最終目標是斷除「我慢」和「欲貪」。
### 欲貪的理解
- **欲貪的表現**:以「貪」和「憂」兩種方式呈現,影響身心狀態。
- **對治欲貪的策略**:透過禪那的技巧來減弱和消滅欲貪的癮頭。
### 戒毒渡假村的概念
- **戒毒的環境**:類似於戒毒渡假村的環境能有效幫助克服癮頭。
- **提供支持**:良好的環境幫助患者擺脫家庭和社交壓力,專注於克服毒癮。
### 戒毒渡假村的運作原理
- **該斷與不該斷**:應該斷的是毒癮,不該斷的是享受自然和舒適的美好。
- **選擇性斷除**:如食物的口味可根據個人需求選擇,與戒毒成功無直接關聯。
### 修學禪坐的靈活性
- **簡陋的戒毒渡假村**:即使條件簡陋,仍能達到戒毒的效果。
- **修行的務實性**:佛陀強調目標的重要性,工具和方法可以靈活運用。
### 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 **身心狀況的觀察**:透過觀察身體狀態來避免陷入欲貪的情境。
- **建立簡單的戒毒渡假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容易得到滿足。
### 結論
- **放下自我批評**:不必羨慕他人的特殊經驗,專注於自身的進步。
- **享受身心的健康**: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讓它們成為支持而非依賴的來源。
*****
###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運動與深呼吸**:幫助切換到不同的活動狀態,減少貪瞋的影響。
- **覺知的轉變**:暫時抽離故事取向,反觀自己的行為以減少壓力。
### 無色定的定義與背景
- **無色定的神秘性**:在佛教中,無色定被視為高深的境界,但其地位卻模糊不清。
- **九次第定**:透過禪那的提昇,逐步接近究竟的解脫。
### 無色定的雙重性
- **被肯定與批評**:佛陀曾修習無色定,但最終否定其作為解脫的途徑。
- **對心的影響**:古印度文化認為,心承受的壓力與想蘊活動有關。
### 無色定的階梯
1. **空無邊處**:放下身體界限,體驗虛空的寬廣。
2. **識無邊處**:專注於覺知本身,可能導致不正見。
3. **無所有處**:觀察一切現象的消逝,可能引發對宇宙本體的推測。
4. **非想非非想處**:心無所住,卻可能陷入邪見。
### 無色定的實用性
- **作為工具**:無色定可以用來消滅癮頭,提供寧靜的棲心之所。
- **避免本體論的迷失**:修學無色定應聚焦於心的活動,而非宇宙的本體。
### 修學方法
- **非正式的探索**:不必嚴苛要求達到無色定的境界,而是自然地調整注意力。
- **理解欲貪的過患**:透過無色定的體驗,幫助識別心行中的動作與癮頭。
## 結論
無色定的修學應該務實,專注於心的活動與壓力的減少,而非追求抽象的宇宙本體論。透過無色定的經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四聖諦,最終達到涅槃的境地。
*****
2020.08.22 ► [Q&A] 矯正「製造苦的慣性」
##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運動**:建議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
- **端身正意**:注意盆骨的傾斜角度,避免僵硬的姿勢,以達到自然的放鬆。
## 苦的定義
- 「苦」在此指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煩惱與不安,既是修行的助緣,也是障礙。
- 人類的苦痛雖然不如三惡道的逼迫,但仍然需要反思與改善。
## 面對苦的反應
- 許多人在面對壓力時,會採取錯誤的反應,可能會加重痛苦。
- 佛陀提到「苦上加苦」,強調錯誤的應對方式會使情況惡化。
## 內在與外在的因素
- 處理痛苦時,應同時關注外在環境因素與內在心態。
- 單純依賴外在因素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需從內心改變製造痛苦的慣性。
## 內在痛苦的因素
- 幾乎每個人都處於擔憂與壓力之中。
- 慣性地處於這種狀態會影響健康與思考方式。
## 改變製造痛苦的慣性
### 1. 覺知的重要性
- 將內在的痛苦與壓力曝露在覺知之下。
- 自覺能幫助識別隱藏的壓力來源,避免下意識的反抗。
### 2. 觸感的處理
- 在觸感層面處理痛苦,避免僅僅想像其消失。
- 透過重新訓練肌肉來減輕壓力,並尋找更準確的震央。
## 生物回饋
- 透過覺知與調整,能夠感受到生物回饋,進而減少壓力。
- 煩惱的質變顯示出內在的重塑與調整。
## 四聖諦與禪那的原理
- 四聖諦是處理苦的方向與引導,強調「知苦」、「斷集」、「證滅」。
- 禪那的平安感來自善巧的技巧,改變內在動作,並非僅靠念咒或盯著光點。
## 結論
透過提高覺察力和調整內在反應,可以有效矯正「製造苦的慣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超越煩惱,獲得真正的平靜與解脫。
*****
2020.08.15 ► [Q&A] 「無量」(amata)解脫門
## 禪修前的準備
- 建議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
- 比喻打坐過程為內心的收攝,從耗力的狀態轉向更省力的娛樂方式。
## 觸感與振動的練習
- 將注意力貼近自己的觸感,感受生命的振動,如呼吸和體溫。
- 透過這種方式,提醒自己放鬆,減少外界的複雜影響。
## 認識貪與壓力
- 佛教中的「貪」不僅是世俗道德上的貪念,而是深層神經系統中的緊繃與習慣。
- 認知到壓力源,進而朝著減少苦的方向前進。
## 有漏法與無漏法
- **有漏法**:指五感對外界的接觸及其產生的感受。
- **無漏法**:出世間的意識與法,超越世俗的感受。
## 無量解脫的意義
- 「無量」常用來形容慈悲喜捨,亦可形容涅槃的狀態。
- 涅槃被比喻為「沒有邊際的彊野」,強調其無法界限的特性。
## 涅槃與時間的關係
- 涅槃超越時間,意識的作用使我們感覺在時間中流動。
- 涅槃不是永恆,也不是時間的延續,而是一種無法被界定的狀態。
## 解脫的心境
- 解脫者的心不再被貪欲界定,達到無限的自由。
- 要培養觀慧,理解被限定的狀態是壓力來源,並追求真正的自由。
## 實踐中的應用
- 在日常生活中,儘管面對五蘊的挑戰,內心應保持對涅槃的理解。
- 透過不斷的修行,減少內心的動盪與壓力,保持與涅槃的聯繫。
## 結論
理解「無量解脫門」的概念,能幫助修行者在面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時,保持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
2020.08.08 ► [Q&A] 非我─是哪個我被「非」了?
- 在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
- 認知到煩亂的狀態與神經性緊張的關聯,並努力持之以恆地紓壓。
## 無我與非我的理解
- 佛教中的「無我」常引起誤解,特別是非佛教徒對此的反感。
- 「無我」的概念並不是否定自我,而是對自我的一種動詞理解,強調心對五蘊的親密感。
### 自我認同
- 自我認同是一種動作,心將某一現象視為親愛的。
- 例如,母親對嬰兒的親密感可比喻為想要「吃掉」對方,這代表著無距離的愛。
## 輪迴與解脫
- 輪迴是指對五蘊的貪、欲、愛的執著。
- 解脫則是脫離這些執著,達到不再將任何事物視為「我」或「我的」的境界。
## 四聖諦的關聯
- **苦諦**:因未能看清與境界的關係而受苦。
- **集諦**:揭示飢渴與緊繃的狀態。
- **滅諦**:看到脫離親密關係的可能性,心的自由。
- **道諦**:透過技巧看清心與事物的關係,斷除執著。
## 修行的方向
- 理解非我應從四聖諦的角度出發,而不是違背常理的哲學立場。
- 在禪修中放鬆緊繃的心態,體驗深度的紓壓,逐步明白修行的方向。
## 結論
透過認知與肌肉層次的放下,結合禪修,能夠更有效地釋放內心的緊繃,達到真正的平靜與解脫。
*****
## 1. **紓壓的意義**
禪修中的紓壓不僅是身體放鬆,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解脫。透過正知正念,系統性地紓壓可以幫助禪修者在身心安適的狀態下進行修行,而非掙扎。紓壓的方法包括:
- 肌肉放鬆
- 重心下移
- 放緩衝動
## 2. **欲貪的本質**
欲貪是佛教中執著的一部分,具體表現在對感官經驗的飢渴、留戀和抓取。佛陀教導欲貪的「味、患、離」:
- **味**:欲貪提供的快感多來自解除戒斷症候群的不適。
- **患**:欲貪帶來壓力和負擔。
- **離**:脫離欲貪即是解脫。
## 3. **改變對欲貪的態度**
斷除欲貪並非剝奪樂趣,而是擺脫癮頭和壓力。佛教將欲貪比喻為「欠債」或「病態」,其快感只是一種暫時解除壓力的幻覺。明白這一點後,禪修者可以從認知和神經層次雙管齊下:
- 認知上理解欲貪的本質。
- 在身體層面覺察緊繃和抓取,逐步放鬆。
## 4. **戒斷症候群與紓壓**
戒斷症候群是癮頭斷除過程中的不適感,但可以通過正確紓壓方法緩解。禪修者需學會非依附性紓壓,即不強化癮頭,而是以正念正知引導身心逐步放鬆。
## 5. **禪修與解脫**
禪修是一種深度紓壓的過程,幫助禪修者在平靜中「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當身心不再被欲貪緊抓,才能體驗高品質的快樂和真正自由。
這篇文章強調了紓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禪修改變對欲貪的看法,最終達到解脫。
*****
**呼吸時我練習於捨** 的主題圍繞著禪修中的「捨」觀念,特別是通過呼吸來實踐放下和解脫。以下是相關的要點:
## 1. **禪修與呼吸**
禪修中,觀呼吸是核心修行之一。通過觀察呼吸,可以達到身心的平靜和解脫[1][5]。在禪修過程中,專注於呼吸可以幫助穩定情緒,減少壓力[2]。
## 2. **捨的觀念**
「捨」在這裡指的是放下或捨棄的意思,而不是平常所說的隨順或堪忍。它涉及到神經系統和肌肉層面的放鬆,去除慣性的抓取模式[6]。
## 3. **神經系統與肌肉層面的放鬆**
通過正念觀察身體的緊繃和放鬆,可以剔除肌肉記憶中的抓取程式,達到深度的放鬆和解脫[6]。這種放鬆不僅是暫時的,也是持續的,能夠減少壓力和緊繃[6]。
## 4. **呼吸與身體感受**
在禪修中,感受身體的生理徵狀,如血壓的升降、呼吸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否趨向平靜[6]。這種身體感受比念頭更真實,能夠讓人站在故事以外觀察自己[6]。
## 5. **深呼吸的益處**
深呼吸可以改善心率、降低血壓、減少焦慮和痛感,並能提高記憶力和決策能力[4]。它對於身體和心靈的健康都有長期的益處[4]。
綜上所述,「呼吸時我練習於捨」強調通過觀呼吸來實踐放下和解脫,達到身心的平靜和自由。
*****
2020.07.18 ► [Q&A] 知道無常後 如何斷抓取
1. **禪修前的準備**
- 可進行伸展運動、拉筋、深呼吸來放鬆身心。
- 靜坐時的不安和焦躁是觀察貪的好機會。
2. **貪的本質**
- 貪不僅僅是對物質的渴望,而是一種潛在的力量,讓心無法安定。
- 當靜坐時,無聊和焦躁感會加劇,這是貪的具體表現。
3. **觀察與理解**
- 透過觀察這些不安的感覺,可以了解貪的運作方式。
- 認識到貪的存在是「集」,並透過安撫來緩解這種狀態。
4. **無常的理解**
- 對於無常的理解應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斷除抓取。
- 引用《雜阿含212經》的經文,強調不對感官對象產生染著。
5. **身心止息的意義**
- 身心止息(passaddho kāyo asāraddho)指的是身體的輕安不受攪擾。
- 這種狀態有助於修行者保持專注,達到深度的禪定。
6. **雙管齊下的修行方法**
- 斷除貪欲需要從認知和身體兩方面入手。
- 在認知上,深入理解貪的後果;在身體上,通過放鬆來解除緊張。
7. **緊張與放鬆**
- 緊張的身體狀態會影響心靈的安寧。
- 透過禪修技巧,學習如何放鬆身體,減少神經質的緊張。
8. **修學止與觀**
- 修學止是為了拋棄愛,修學觀是為了拋棄無明。
- 無明使人無法認識抓取的痛苦,必須透過修行來對治。
### 結論
在禪修中,理解無常是斷除抓取的關鍵。通過觀察內心的貪欲與焦躁,學會放鬆身體,並在認知上進行調整,最終可以達到身心的平靜與安寧。
*****
1.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運動、拉筋、深呼吸。
- 對於容易分心的人,應該讓心回到身體的觸感。
2. **心的狀態**
- 心常在思考的世界中,容易妄想。
- 提醒自己回到觸感,避免與念頭搏鬥。
3. **觸感的享受**
- 與「欲界」無關的觸感能帶來平安和幸福。
- 簡單的自然感受,如微風和陽光,都能讓人感到充實。
4. **無相的概念**
- 「無相」與「想」的關係密切,想是對象的詮釋。
- 無相在佛經中有多種用法,有時是修行技巧,有時描述解脫的經驗。
5. **外道與無相**
- 一些外道誤以為停止念頭即可解脫。
- 佛陀認為痛苦的根源在於渴愛和執著。
6. **修行的策略**
- 透過認識影像的欺騙性,減少對欲貪的抓取。
- 將注意力放在觸感上,幫助降低與欲貪相關的聯想。
7. **具體方法**
- 當面對淫欲時,將注意力轉向身體的觸感。
- 引導能量,避免讓其促發欲貪的影像。
8. **最終目標**
- 追求與欲貪的相絕緣,提升心靈的自由與尊貴。
- 在修行中,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 結論
無相解脫是一種深入的修行方法,強調對觸感的覺知與對欲貪影像的觀察,最終達成心靈的自由與安寧。
*****
### 開始禪修的準備
- 在進行禪修或聽聞佛法之前,可以做一些伸展運動或深呼吸來放鬆身心。
- 安靜的禪修和專注聽聞佛法各有其獨特的功效,聽聞佛法的效果不可小覷。
### 佛法的核心思想
- 本文引用《雜阿含265經》和《相應部22.95經》,強調改變「心」與「五蘊」的關係,以減少黏著感。
- 一般人對事物的迷戀源自於其認知方式,對五蘊的深刻認知使人產生著迷。
### 五蘊的比喻
- **身體**:如聚集的泡沫
- **感受**:如水滴的漣漪
- **想蘊**:如海市蜃樓
- **行蘊**:如不堅實的芭蕉
- **意識**:如幻影
### 「幻」的理解
- 「幻」一詞在佛教中常被誤解,佛陀並不討論事物的空有,而是關注其作用與效果。
- 意識如同魔術師的障眼法,常常欺騙我們的認知。
### 意識的比喻
- 意識可比作未啟動的電腦,當電流進入時,便展現出各種風貌,這些風貌是由過去的記憶和經驗所編寫的程式。
- 這些記憶和經驗可能互相衝突,影響當前的行為和決策。
### 夢境與意識的關聯
- 夢境中的情景常讓人感到真實,這是因為意識在白天運作時也會投射出潛藏的影像和記憶。
### 改變對意識的認知
- 我們的意識儲存著無數的記憶和慣性,這些記憶可能隱藏著過去的行為模式。
- 佛法強調輪迴的概念,提醒我們意識中潛藏的各種可能性。
### 結論
- 意識並不是一個可靠的記憶儲藏室,對其本質的認知能幫助我們改變與意識的關係。
- 我們需保持警覺,珍惜當前的學習與修行,避免被意識的洪流所吞沒。
## 反思
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深刻的視角,讓我們重新思考意識的本質及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透過禪修和聽聞佛法,我們可以逐步改變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達到解脫的境界。
## 禪那的概念
- **禪那的陌生性**:許多人對於「禪那」這個概念仍感到困惑,這與佛教的歷史和文化變遷有關。
- **歷史背景**:佛教的符號和觀念在長時間的演變中發生了變化,很多現代的理解可能與佛陀的教導有所不同。
## 上座部佛教的理解
- **當代上座部佛教的起源**:現今的上座部佛教大多源於19世紀的改革者,與古老的佛教有很大差異。
- **禪那的解釋**:許多當代上座部老師將禪那視為一種高度專注的狀態,但這與原始經典的定義並不一致。
## 禪那的爭議
- **共外道的觀點**:當代上座部認為禪那是共外道的,並非佛教所獨有的,但這一觀點在經典中並不一致。
- **經典中的矛盾**:雖然有部分經典將禪那視為共外道,但更多的經典則強調禪那的獨特性。
## 禪那的定義
- **簡單定義**:禪那是在離欲過程中產生的平安、幸福、寧靜等感受,這些感受能夠成為修行的資糧。
- **幸福感的獲得**:透過對佛法的思考和內心的調整,能夠逐漸遠離欲望,體會到真正的安寧。
## 實踐禪那的方法
- **日常生活中的禪那**: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透過對話、行為和內心的思維來修習禪那,幫助自己保持平靜和專注。
- **穩定的心態**:禪那的成功關鍵在於心無旁騖地修習,遠離欲望,保持內心的平衡。
## 結論
「禪那」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透過對欲望的認識和調整,我們能夠逐步體驗到解脫的喜悅,並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修習。禪那的本質在於向解脫的努力,這是佛教修行的重要部分。
*****
## 禪修的基礎
- **建立安詳的氛圍**:在禪修中,應優先關注如何創造一個安定、沉澱的環境,而不是過於專注於細節。
- **相應的特質**:根據個人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特質,如慈柔、從容等,以幫助自己進入更深的禪修狀態。
## 無作的意義
- **無作的概念**:無作並不是完全的無為,而是對意志的理解與調整。它強調減少因渴愛和執著而產生的內心疲憊。
- **模擬解脫**:透過體驗無作的心境,逐漸放下執著,進而獲得更多的安寧與幸福感。
## 意志與辛苦
- **意志的作用**:意志的活動往往伴隨著辛苦與疲憊,特別是當它與渴愛相連結時。
- **無作的實踐**:在面對內心的動機時,應保持距離,不要以熱情或渴望去迎接它,而是以平靜的心態看待。
## 修習無作的方法
- **有尋、有伺**:透過聽聞佛法和內在的對話來引導自己理解無作。
- **無尋、無伺**:用直覺和觸感感受內心的活動,認識到這些活動是辛苦的,從而保持距離。
## 結論
無作解脫門的修習不需要強迫自己達到某種標準,而是要理解和調整與意志的關係,讓心靈趨向安寧與無為。透過這樣的練習,可以逐漸擺脫對動作的依賴,實現心靈的自由與平靜。
*****
## 禪修的準備
- **時間的珍貴**:忙碌的在家人常常只有短暫的時間接觸佛法,但這些時刻仍然能帶來顯著的身心轉變。
- **無聊與擔憂的驅動**:許多日常行為是出於無聊和擔憂,而這些感受驅使我們尋求短暫的感官刺激。
## 感官愉悅與內心安詳
- **短暫與持久的幸福感**:感官的愉悅是短暫的,無法真正提升幸福感;相對地,從安詳和寧靜中獲得的滋養則持久且有效。
- **選擇有品質的取樂方式**:應該學會辨別有品質的取樂方式,以提升長期的幸福感。
## 無願的意義
- **無願的概念**:在原始佛經中,「無願」與解脫者的心境有關,代表著脫離願望與期盼的狀態。
- **推與拉的雙重性**:修習無願需要觀察「願」的過患,並理解無願的美好,培養對安詳與寧靜的信心。
## 輪迴與涅槃
- **輪迴的疲勞**:輪迴是一種不斷追求未來的動作,而涅槃則是內心的休息與安寧。
- **願望的過患**:對未來的期盼會讓人感到疲憊,無法真正享受當下。
## 修習無願的方法
- **有尋、有伺**:透過思考和內在對話來理解願望的過患,並尋找安詳的滋味。
- **無尋、無伺**:直接感受內心的趨迫力,讓心靜下來,以直覺理解無願的狀態。
## 結論
要體會涅槃的方向,可以透過趨向「無願」、「無為」等解脫門,讓自己活在滿足的當下,減少對未來的趨迫,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寧與幸福。
*****
2020.06.06 ► [Q&A] 對禪那的誤會令你冤枉吃苦
## 禪修的困惑
許多人在禪修過程中感到困惑,經常問為什麼禪修如此困難,或是他們的經驗與他人不同。這些問題往往與對禪那本質的誤解有關。
### 禪那的本質
- **內在的平安與寧靜**:禪那的主軸是內在的平安、寧靜和祥和,並非壓制所有念頭。真正的禪那體驗是正面滋味的感受。
- **幸福感的轉變**:靜態的寧靜可以轉變為幸福感,這種幸福感與世俗的快樂不同。
## 進入禪那的特質
- **知足與感恩**:知足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並能在簡單的事物中找到歡喜。
- **健康的幸福感**:要修習禪那,首先需培養健康的幸福感,並學會剔除破壞幸福感的元素,如擔憂和貪欲。
## 禪那的實踐
- **日常生活中的禪那**:禪那不應視為僵硬的練習,而是應融入日常生活中,培養身心的健康。
- **幸福感的重要性**:幸福感在修行中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幫助修行者抵抗欲望的誘惑。
## 生活環境的影響
- **良好的生活環境**:一個充滿意義感和健康的人生能夠減少對不良習慣的依賴,並更容易戒除不良的習慣。
## 結論
要進入禪那,應放下對於傳統觀念的束縛,將其視為流動的、自然的過程。透過感恩和知足,培養內心的平靜和幸福感,進而實現真正的禪修體驗。這樣的禪那不需要強迫自己,而是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滋養自己的身心。
*****
2020.05.30 ► [Q&A] 原始佛經中的「一心」、「禪思、内寂其心」
## 一心與禪思
- **一心的定義**:在佛經中,「一心、禪思、內寂其心」通常與觀照和思維有關。透過觀察五蘊的無常、苦、非我,人可以進入一心的狀態。
- **禪那的誤解**:許多人認為一心是靜止不動的,但原始經典中的一心是向解脫的活動,並非僅僅鎖定於某一對象。
## 禪那的活動
- **向解脫的活動**:禪那是一種幫助修行者培養佛法興趣的狀態,並不局限於坐姿。
- **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與佛法相應,保持內心的安靜和滿足。
## 經文案例
在《雜阿含第212經》中,描述了一位比丘如何在面對吸引的色彩時,保持不染、不執著,從而達到心的安定與法喜。這種狀態使他不會因為外界的吸引而分心,反而增強了他對佛法的信心和解脫的認知。
## 方便禪思
- **方便的定義**:原始佛教中的「方便」指的是用不同技巧達成目標,並非固定不變的修行方法。
- **內觀與自我引導**:修行者需根據自身狀況調整修行方法,觀察自己的執著與貪欲。
## 觀察五蘊
- **五蘊的集與滅**:透過觀察五蘊的集(與愛樂、染著的糾結)和滅(解除這些傾向),來理解執著的本質。
- **攀緣與愛樂**:修行者需意識到心的攀緣與愛樂,並學會如何減少對五蘊的執著。
## 結論
原始佛經中的禪那不僅僅是靜止的定,而是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修行。透過不斷的內觀與自我引導,修行者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執著,並朝向解脫的方向前進。最終,這種狀態能夠帶來寧靜、安詳和無為的體驗,促進對佛法的深入理解。
*****
## 肅穆與虔誠
- **肅穆與虔誠**:想像在佛像前合掌,讓自己謙卑,相信高於世俗的理想。
- **「法」的概念**:在法的面前,讓自己卑微和虔誠,這樣的感覺能幫助身心與禪那相應。
## 諸行熄滅的偈子
古老佛經中的偈子:「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句話雖短,但意涵深遠,揭示了佛教修行的關鍵。
### 文化背景
- **沙門集團**:拋棄世俗生活,探索更崇高的生命價值。
- **靈魂的解救**:這些宗教認識到靈魂被困於現象界,需擺脫束縛。
## 反思與探索
- **價值的辨別**:人們在反思中,常會發現外在的名利不如與家人共享的平淡時光更重要。
- **心的內收**:從追逐外在轉向內心的探索,逐步理解靈魂的本質。
### 靈魂的探尋
- **誤解靈魂**:若將名利當作靈魂,則無法獲得真正的寧靜。
- **內心的探索**:思考、感覺、意識等皆非靈魂,唯有「行」是不真實的。
## 佛陀的教導
佛陀認為,所有的「行」都不是真正的靈魂,因為所有痛苦的經驗都是在「行」的層次發生。要理解「諸行無常」與「生滅滅已」,需認識到熄滅的是執著,而非生理現象。
### 夢境的比喻
- **夢境的體驗**:普通夢境中情緒波動,阿羅漢的夢境則是中性的,不再有煩惱的反應。
- **不造業的狀態**:阿羅漢不會因煩惱而產生複雜的故事情節。
## 結論
在禪修中,理解「行」的動盪不安,以及與之保持距離的能力,是達到內心平靜的關鍵。透過不斷的練習,最終能夠體驗到深層的解脫與寂靜。
*****
2020.05.16 ► [Q&A] 「在禅(禪)思中入定」
## 禪修的靈活性
- **打破既定印象**:
- 許多人對禪修的印象受到固定姿勢的影響,但實際上可以透過直覺來引導自己,尋找最舒適的坐姿或躺姿。
- 禪修應該是有彈性的,這包括身體和精神上的調整。
## 正觀的修行
- **五蘊的觀察**:
- 佛陀教導弟子們觀察「五蘊」——色、受、想、行、識,並將其視為無常和非我。
- 這種觀察應在禪那中進行,幫助修行者進入更深的定力。
## 現法樂住
- **禪那的意義**:
- 「現法樂住」指的是在當下提供心靈的安歇之所,即使對於阿羅漢來說,這仍然是一種持續的修行方式。
## 禪那的多元理解
- **禪那的廣泛性**:
- 禪那不只是排他性的專注,而是一個多元的狀態,能夠享受脫離執著的愉悅。
## 培養厭離心
- **對五蘊的厭離**:
- 在禪那中,修行者應培養對五蘊的厭離心,這是一種幫助心靈鬆脫的觸發劑。
## 實驗禪思入定
- **聚焦於色蘊**:
- 將注意力集中在「色蘊」上,理解身體的病變可能性,並在不疾不徐的狀態中進行觀察。
## 趨向禪那的特質
- **耐心與精準度**:
- 在禪思中,培養耐心和精準度,避免急躁地追求結果。
## 提高警覺
- **警醒度的提升**:
- 在禪思中,警覺性應高於平常,這能幫助心靈更加清晰和有力。
## 結論
- **持續的修行**:
- 透過簡化禪修技巧,保持對身體的警覺,避免迷醉於欲望,能夠更有效地進入定力。隨時根據身心的狀態進行調整,以確保持續的修行。
*****
2020.05.09 ► [Q&A] 「不被呵責的喜樂」是佛法的中道
## 定力與解脫
- **定力的意義**:
- 定力是針對向解脫的念住,精勤擺脫雜念和五蓋的干擾。
- **滋養物的理解**:
- 滋養物可視為內心的娛樂或心靈的食物,佛經中提到禪那以喜樂作為滋養。
## 滋養物的比喻
- **潛水的比喻**:
- 進入大海的過程中,越往深處游,波濤越小,這象徵著修行中的方向感。
## 北歐的對治方法
- **獨特的戒毒方式**:
- 北歐國家對待有毒癮的罪犯,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活動空間,讓他們在愉快的狀態中戒除毒癮。
## 佛陀的解脫道
- **放棄苦行**:
- 佛陀放棄了以否定快樂為核心的苦行,轉而採取以樂為主的中道。
- **不被呵責的樂**:
- 佛陀所提的樂,不會造成他人的負擔,且不會形成強烈的癮頭模式。
## 禪修的實踐
- **十六勝行的教導**:
- 佛陀指導阿瑞塔禪修,強調辨識和開發滋養物的重要性。
- **喜樂的作用**:
- 喜樂不僅能幫助修行者持續進步,還能建立方向感和正志。
## 行的理解
- **滋養物與行的關聯**:
- 滋養物決定了行為模式,透過觀察滋養物,可以了解自己的修行狀態。
## 結論
- **正確的修行方法**:
- 修行應該以智慧和辨識為基礎,找到更高品質的喜樂,並善用滋養物,最終達到不需要滋養物的境界。這樣的修行方式能夠幫助心靈安定,持續保持在修行的狀態中。
*****
## 禪修方法
- **身行與覺察**:
- 身行包含了身體內的亢奮感,所有執著和癮頭模式都與亢奮有關。
- 管控身體的亢奮感能改變身心狀況,減弱癮頭強度。
- **注意力的運用**:
- 需要的注意力不是緊張的,而是對於當前身心狀況的理解。
- 幫助身體沉浸在安詳的氛圍中,避免亢奮感的入侵。
## 緣起的理解
- **緣起的誤解**:
- 很多人認為「緣起」是一個艱深的哲理,實際上,佛陀的教法中都能看到緣起的運作。
- 在當代佛教中,緣起常被誤解為與緣起性空有關。
- **經文參考**:
- 提供《相應部14.12經》的翻譯,闡述欲的產生過程:
- 緣欲界而生起欲的想
- 緣欲的想而生起欲的念頭
- 緣欲的念頭而生起欲的興趣
- 緣欲的興趣而生起欲的燒炙
- 緣欲的燒炙而生起欲的尋求
## 修行的實踐
- **欲的尋求與不善巧的行為**:
- 在欲的尋求過程中,無聞凡夫會在身、語、意上發出不善巧的動作。
- **如何管控欲望**:
- 理解欲的影像與念頭是關鍵,學會不讓心被這些影像所波動。
- 透過正知正念,避免讓欲的念頭延伸。
## 結論
- **緣起的邏輯**:
- 緣起並不只是講述萬法的因緣,而是理解癮頭模式如何由一系列動機和活動促成。
- 瞭解緣起能幫助修行者找到控制欲望的關鍵,從而達到更高的修行境界。
- **修行的意義**:
- 修行不在於壓抑,而是在於理解和管控身心的狀態,最終實現超脫。
*****
### 1. 動中禪的概念
- **伸展運動**: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拉筋或深呼吸。
- **南傳佛教的動中禪**:由隆波田等禪師提出,強調在運動中觀察身體的微妙變化。
### 2. 現代人的運動缺乏
- **生活方式影響**:現代人多數時間坐在電腦前,對於身心健康和禪修產生障礙。
- **運動的必要性**:在長時間的靜坐中,身體缺乏運動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影響健康及禪修效果。
### 3. 動中禪的實踐
- **無拘束禪修**:運動不必激烈,可以透過簡單的動作來促進身體的氣血循環。
- **心肺功能訓練**:推薦進行輕鬆的小慢跑,保持舒適的速度,避免疲勞。
### 4. 身體與心靈的聯繫
- **觸感的欣賞**:運動後的身體感覺,如溫暖和活力,有助於提升禪修的質量。
- **心理學的觀點**:健康的身體有助於提高戒除癮頭的成功率,增強信心和鬥志。
### 5. 簡單的運動方法
- **甩手運動**:可以在站立時進行,重複性動作有助於身體活絡。
- **自由揮灑**:在運動中放開拘束,隨意揮舞手臂,釋放壓力。
### 6. 動中禪的靈活性
- **不拘泥於形式**:可以根據自己的直覺進行不同的運動,不必遵循固定模式。
- **結合日常活動**:例如在看電視時進行輕鬆的運動,讓身體保持活力。
### 7. 結論
- **動中禪的價值**:對於坐禪有困難的人,可以多進行動中禪,幫助身心放鬆,提升禪修體驗。動中禪不僅是運動,更是一種身心的整合與提升。
*****
2020.04.18 ► [Q&A] 禪那光譜的高端和低端
## 1. 禪那的功能
禪那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修行者化解欲貪,減少對感官樂趣的依賴。通過禪那,人們可以體驗到與欲貪無關的快樂,這種快樂不需要不斷地追求欲樂,也不會產生焦慮和憂慮。
## 2. 禪那的光譜
禪那的經驗範圍很廣,既有高端的深刻體驗,也有低端的簡單放鬆。高端的禪那可能涉及深度的精神體驗,而低端的禪那則可能只是簡單的身體放鬆和心神穩定。無論是哪一端,禪那都能夠幫助修行者減少欲貪的影響。
## 3. 如何判斷禪那
判斷自己是否達到禪那的方法不是依靠特定的徵狀,而是看禪修是否幫助你減少欲貪、增加對欲貪的清晰認識,並使你更容易接受佛法的教導。真正的信心來自於禪修對你生活的實際改善,而不是外界的肯定。
## 4. 實踐方法
在實踐中,禪修者可以通過放鬆身體和心神,減少不必要的緊繃,來達到禪那的狀態。即使是低端的禪那經驗,也能夠幫助人們遠離欲貪的干擾,感受到內心的安穩和知足。
*****
## 1. 觀照的意義
觀照在佛教中是指觀察和瞭解事物的真相,尤其是無常、苦、無我等內容。然而,南傳佛教和原始佛經對觀照的理解有所不同。原始佛經強調觀照是一個系統性的調整和改變,而不是單純的瞭解。
## 2. 觀照的方法
觀照的目標不是捕捉極微小的東西,而是觀察身心系統中的大環境和大原則。這種觀照方法類似於父母在公園觀察孩子,不需要時時刻刻盯著,而是保持著輕鬆的關注和意圖。這樣的觀照力度輕鬆,耗費的注意力很少,但仍能有效地調整身心狀態。
## 3. 緣起鏈的觀照
觀照的目的是瞭解和調整緣起鏈所產生的行為模式。例如,欲貪的產生是通過一系列的迷想和誘人的影像。觀照的過程中,需要留意注意力是否滯留在這些影像上,並及時調整,以避免身心產生焦躁和飢渴感。
## 4. 實踐方法
在實踐中,觀照不需要過度用力或皺眉頭。只要保持著意圖和興趣,內心有一個端正、認真的感覺即可。這樣的觀照方法可以讓人輕鬆地維持長時間的觀照狀態,避免身心被欲貪的迷想所侵襲。
*****
## 1. 護衛的意義
在佛經中,「護衛」指的是守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保護自己免受外界干擾。然而,這個概念常被誤解為籠統的保護,而實際上需要具體的方法來實踐。
## 2. 熱勤(atapa)的概念
熱勤是來自印度教的概念,指的是在面對不舒服或挫折時,仍能忍耐並保持動機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這可以體現為開始勞作後,隨著環境變得乾淨而產生的成就感和持續的動力。
## 3. 馬拉松式修行
與跑馬拉松類似,修行需要長時間維持精勤的狀態。這種狀態不需要極度激烈,而是通過持續、緩慢的努力來達成。這樣的方法可以避免過度疲勞,保持內在的元氣。
## 4. 渙散與護衛
渙散的狀態是缺乏警覺和鬥志,容易受到外界誘惑。相反,護衛自己的心意可以讓人保持振奮和警覺,減少弱點,避免失足。
## 5. 實踐方法
端正心意是護衛自心的簡單方法。通過保持端正的心意,即使在休息或娛樂時,也能維持警覺和鬥志,避免渙散的狀態。
### 安詳的感覺
- **保護與珍惜**:即使在忙亂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安詳的感覺,並學會珍惜和品味它。
- **提高感覺的解析度**:隨著對安詳感的理解加深,能夠體會到其在身心上的效應。
### 止與觀的誤解
- **傳統解釋**:南傳佛教常將「止」解釋為專注力的培養,「觀」則是基於專注力的內觀。
- **正確理解**:佛經中的「止」是穩健地趨向解脫的過程,而「觀」則是幫助穩健地模擬解脫的工具,兩者相互融合,並非分開的階段。
### 七覺支的結構
- **七覺支定義**:包含「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七個特質。
- **相互關聯**:這些特質既有禪那的特質,也有四念住的特質,彼此相輔相成。
### 七覺支的詳細解釋
1. **念覺支**:記住修行技巧,引導自己在忙碌中找到片刻的放鬆。
2. **擇法覺支**:在當前技巧中做出選擇和取捨,提升放鬆的效率。
3. **精進覺支**:持續努力,讓緩衝的技巧變得習慣化,逐步改變壞習慣。
4. **喜覺支**:在努力中感受到的喜悅,這種喜不必是強烈的,而是日常中的踏實感。
5. **輕安覺支**:隨著放鬆技巧的熟練,身心變得輕盈,減少壓力。
6. **定覺支**:身心逐漸穩定,目標清晰,行動一致。
7. **捨覺支**:對於喜樂與覺受的不迎不拒,逐步減少對它們的依賴。
### 結論
- **完整的解脫道**:七覺支、四念住和禪那皆可作為佛陀解脫道的總結,強調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與融合。這些修行方法不僅是工具,更是達到解脫的完整途徑。
*****
### 簡單的契入法
- **低門檻的改變**:將身心的改變設置為低門檻,目標清晰,讓心能進入準備好進步的狀態。
- **安適感的回饋**:透過這樣的過程,心靈逐漸脫離憂慮與緊張,感受到更滿足與安適。
### 二分法的概念
- **不二法門 vs. 二分法**:雖然佛教中提到「不二法門」,但佛陀在修行中常提及「二分法」,即將事物分為兩類。
- **善巧的念頭**:佛陀會將有建設性的念頭歸類為好的,無益的念頭則歸類為不好的,通過這種方式來清晰地辨識心中的念頭。
### 初禪的進入
- **善尋的技巧**:佛陀教導的「善尋」是指思考有用的念頭,以幫助自己進入初禪的狀態。
- **觀察心念**:不急於去除所有念頭,而是觀察當前的念頭,辨識其對身心的影響。
### 三種善尋
1. **出離尋**:對欲貪的渴望產生厭倦,渴望脫離這種狀態,進而感覺到清新與滿足。
2. **無恚尋**:擺脫恨意與抱怨,讓心靈變得清涼與寬坦,避免因恨意而折磨自己。
3. **無害尋**:追求不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快樂,對世間的苦保持敏感與關懷。
### 確立方向
- **辨識品質**:透過二分法,辨識不同境界的品質,確立修行的方向。
- **不二境界的應用**:不必急於進入不二境界,而是透過二分法,讓這些境界成為解脫道的一部分。
### 結論
- **修行的智慧**:透過二分法進入禪那,能夠保持正確的意向與價值觀,讓修行不會陷入枯寂的境界。這樣的修行方法,使得二分與不二都成為解脫的途徑。
*****
### 生活在欲界的狀態
- **慌亂與昏亂**:大多數人生活在欲界,心中充滿了慌亂與昏亂,這不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 **安適的心境**:禪修者需脫離這種狀態,進入更靜謐的心境。
### 心的層次
- **層次的比喻**:心可比作大海,表面波濤洶湧,越向深處潛去,越能感受到靜謐與安穩。
- **遠離的意義**:古印度的冥想者提到「遠離」,這是一種將心靈從外在的波動中收攝回來的過程。
### 佛陀的探索
- **內在探索**:佛陀在尋找解脫的過程中,發現外在的安全感不可靠,於是轉向內心尋找真正的依託。
- **五蘊的理解**:身體和感受都是無常的,最終尋求的是意識與「平捨」的狀態。
### 平捨的概念
- **平捨的定義**:平捨是將動作暫時擱置,處於一種保存精力、伺機而動的休息狀態。
- **禪修的過程**:透過禪修,逐步進入更深的靜謐,讓內心的平捨特質變得穩固。
### 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 **面對舒適與不舒適**:在生活中,不斷經驗舒適感與不舒適感,學會保持冷靜和反省。
- **避免盲目反應**:人類有能力在面對苦樂時不被迫反應,這是提升自我管控能力的關鍵。
### 減少無謂掙扎
- **避免忙亂的反應**:在面對困難時,學會保存體力,進入休息狀態,避免無謂的掙扎與抱怨。
- **小步驟的力量**:即使是微小的改變,長期堅持也能改善命運。
### 結論
- **珍惜內心的平捨**:珍惜和欣賞內心的平捨狀態,讓它在日常生活中茁壯成長。
- **從小處著手**: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從小事做起,逐步建立對「捨」的理解和實踐。
*****
### 調整身心狀態
- **禪那的理解**:禪那不應該狹義地理解為特定的身心現象,而是應該視為一種合適的修行狀態,能夠持續進步。
- **簡單中的豐足**:禪修者能夠在簡單中獲得滿足,脫離世俗的欲望,感受到愉快、自豪和安寧。
### 非我想的基礎
- **價值觀與品質鑑賞力**:非我想的基礎在於建立對價值和品質的鑑賞力,而非僅僅追求細微的哲學理解。這種鑑賞力能幫助我們識別什麼是值得追求的,什麼是低劣的。
- **擇法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選擇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我想的教義。
### 生活中的抉擇
- **高品質的選擇**:選擇伴侶、生活方式等時,應基於長期幸福的考量,而非短期的刺激。
- **避免低劣的選擇**:了解某些選擇可能帶來的傷害,並避免追逐短暫的欲望。
### 佛教的教導
- **非我想的實質**:佛陀所教的非我想不是空泛的哲學,而是基於對生活的深刻選擇與取捨。
- **整體觀念**:佛教的教義在於選擇高品質的生活方式,這與非我想的理解是密切相關的。
### 結論
要真正理解非我想,必須建立在對價值和品質的鑑賞力上。通過不斷地選擇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能夠自然而然地契入非我的理解,從而實現心靈的解脫。佛陀的教法強調的是持續的自我檢視與選擇,這對於修行者而言,是一條通往解脫的道路。
*****
### 身心的準備
- **呼吸的重要性**:透過呼吸可以安撫神經系統,幫助自己進入更好的狀態。
- **不造作的方式**:修行過程中,應該避免急躁,採取穩健的步伐,逐步提升自我認知,理解飽足與匱乏的對立。
### 四種食物的概念
佛陀在《相應部》中提到四種食物,強調我們身心追求的滋養物,包括物質與心理的食物。這些食物的追逐使得心靈被奴役,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寧。
1. **粗摶食**:指物質上的食物,如蛋白質和澱粉。佛陀用比喻形容一對夫妻在沙漠中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殺死自己的孩子以求生存,這反映了世間食物的本質。
### 生命的真相
- **痛苦的來源**:我們的生活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視。
- **警覺與震撼**:了解這一真相後,心靈會產生警覺與震撼,從而引導我們遠離執著,尋求解脫。
### 修行的轉化
- **多元的禪修**:佛教的禪修不是消滅念頭,而是保持在警覺與安靜之間的動態平衡。
- **面對食物的過患**:在理解食物的本質後,修行者應該學會如何保持正念,避免被世俗的欲望所驅使。
### 結論
透過對粗摶食的理解,修行者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態度,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正念,尋求真正的安寧與解脫。這樣的覺察將改變我們對生活的看法,使我們更能珍惜生命的真實意義。
*****
### 禪修的理解
- **不必正式**:禪修不需過於正式或達到特定標準,應視為紓壓的時刻,增強意志力與對佛法的憶念。
- **隨念的意義**:隨念(ānusmṛti)是一種透過回憶或思考某個主題來增強身心的方式。這包括思維佛陀的品質及與自身的關係。
### 隨念的效果
- **影響內心對話**:我們內心的對話和對境界的詮釋會影響我們的態度和反應。
- **良好的資糧**:好的思維和娛樂能提升幸福感,幫助擺脫低級欲樂。
### 佛陀的特質
- **認真投入**:佛陀對修行的認真態度是一個值得效法的特質。他不僅僅是執行日常修行,而是持續實驗和精進。
- **人性的共鳴**:憶念佛陀的特質時,我們能感受到他與我們的相似之處,這激勵我們在修行上更加努力。
### 信行者與法行者
- **信行者**:強調宗教虔誠,重視與善知識的關係。
- **法行者**:強調對因果法則的理解,採取更科學的態度。
### 憶念的實踐
- **佛陀的兒女**:我們應該視佛陀為父母,努力去實踐佛法,而非盲目崇拜。
- **自我保護**:真正的保護來自於自我認識和自我修行,而非寄託於外在的力量。
### 結論
憶念佛陀的特質能激勵我們追求更高的品德,並在面對生活挑戰時,保持堅定的心念。透過這樣的修行,我們能夠逐步提升自己,達到更高的境界。
*****
### 禪修的準備
- **身體活動**: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以幫助放鬆身心。
- **情緒調整**:針對當前的狀況,調整自己的情緒,並以虔誠的信念安撫內心。
### 五蘊非我的教導
- 佛陀的教導雖然簡單,但其情感深刻,對於許多人來說,接受這些道理可能會面臨心理上的抵抗。
- 比喻如同吸毒者面對戒毒的過程,當前的欲望常常使人難以接受真理。
### 欲界的狀況
- 在欲界的狀況下,心靈常被欲望所吸引,難以聽進佛法的教導。
- 測量內心的安定程度可以判斷自己是否處在欲界模式中。
### 脫離欲貪的模式
- 要幫助自己脫離欲貪,需要全方位的調整,包括身體的柔軟與放鬆。
- **想蘊**:自我認知會影響行為,應該培養不與欲界相應的自我感。
### 遠離的樂
- 禪那中的「遠離樂」是擺脫執著時產生的特殊覺受,這種樂有淺顯與深刻之分。
- 深刻的遠離樂如涅槃樂,淺顯的則是對五蘊的警覺與認識。
### 接納五蘊非我的道理
- 接納五蘊非我的道理需要在適當的心境中進行,避免因情緒激烈而抵觸。
- 心靈的柔軟與知足是接納佛法的關鍵。
### 修行的態度
- 無論聽聞五蘊非我的道理後產生何種情緒,這些都是正面的,有助於進入禪那。
- 重要的是要保持警覺,與五蘊保持距離,並在內心建立穩定的信念。
### 結論
- 在理解五蘊非我的過程中,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並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一教導。
- 透過不斷的反思與修行,能夠逐步減少對五蘊的執著,達到內心的寧靜與安穩。
*****
### 禪修的準備
- **身體活動**: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以放鬆身心。
### 對禪那的誤解
- 許多人將禪那視為機械化的專注,實際上,佛陀所教的禪那是與我們的內心狀態密切相關的。
- 初禪的重點在於「出離惡不善法」,保持在這種狀態中,自然會感到快樂與健康。
### 惡不善法的定義
- **惡不善法**包含各種內心缺陷,這些缺陷會干擾心靈的平衡與安定。
- 例如,欲貪、瞋恚等是最粗的干擾,還有更細微的如「族里尋」等。
### 自我感的理解
- 自我感的建立應以道德、有建設性的方式為主,而非自私的國族認同。
- 與其認同某個家族或國家,不如認同自己是佛的弟子,這樣的自我感能更強大。
### 禪那的正確預設
- 禪那的安定不是壓制心靈,而是與高貴的情感相連結,如虔誠與感恩。
- 透過這樣的心態,能更容易進入健康快樂的狀態。
### 干擾與自我感的關係
- 常常抱怨與不滿的自我感會阻礙禪那的進入。
- 需要專注於讓心靈寬坦,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
### 建立健康的自我感
- 自我感應建立在更高的品德與品質上,而非世俗的標準。
- 練習慈悲心,對所有生命保持同情,這樣的自我感能促進禪那的進入。
### 禪那的實踐
- 禪那不僅限於靜坐,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如運動或放鬆時。
- 透過正確的自我感與情緒,能在生活中持續進行禪修。
### 結論
- 要進入禪那,首先需要建立健康、快樂的心境,並保持高度一致的狀態。
- 透過練習與反思,逐步減少心靈的缺陷,最終達到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
在開始禪修之前,建議進行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以幫助身心放鬆。
### 禪修的準備
佛陀對於禪修的標準強調心靈的警覺與身體的放鬆,這種放鬆應該達到像午休般的狀態。雖然身體放鬆,內心的警醒度卻需要提高,以便能夠更好地品味這種狀態的好處。
### 五蓋的排除
在禪修的初階,重點是排除焦躁、焦慮等五蓋,而不是念頭。透過放鬆與品味,能夠加深對脫離欲界的認同。即使是簡單的放鬆感也應被珍惜,不應輕視其價值。
### 五蘊非我的教義
佛教中提到的「五蘊非我」,強調身體、感受、想法、意志及認知都不應視為自我。這一觀念常引起誤解,許多人因此感到困惑或恐懼。佛陀的教導在於放下執著,而非否定自我。
### 自我的認同
「我」被視為一種動作,與五蘊的關係如同母親對孩子的依戀。當我們過度依賴五蘊時,會感受到失落與恐慌,因為五蘊本質上是不穩定的。
### 獨立的心
佛教中提到的「獨立的心」指的是不依賴於五蘊或任何現象。即使是認知的功能也不應被視為依靠的牆,因為這樣會造成痛苦。
### 實踐與反思
真正理解五蘊非我的人不會忽略自我或身體,而是會更關注如何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他們會反思心與五蘊的關係,並努力改變這種關係,以達到真正的解脫。
### 結論
學習五蘊非我,並不意味著否定自身,而是要理解五蘊的脆弱性,並學會如何不依賴它們以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
2020.01.25 ► [Q&A] 不是追求開悟,而是改變習慣
### 開始禪修的準備
- **身體活動**: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
- **對治蓋障**:針對最近的煩躁情緒,使用能安撫神經系統的技巧,專注於呼吸的身心效應。
### 欲貪的認識
- 如果感受到強烈的欲貪,需注意心靈的羈絆,並努力放下這些執著,尋找內心的清涼與舒適。
### 佛教的教導
- 佛教的教導不是關於開悟的高深理論,而是關於改變習慣的實踐。
- **習慣的重要性**:佛陀的教法強調如何了解並改變習慣,以達到內心的解脫。
### 改變習慣的技巧
1. **小步驟法則**:
- 從非常小的、易於達成的目標開始,避免設置過高的門檻,降低改變的難度。
- 例如,嘗試每天運動一分鐘,逐步增加時間,建立運動習慣。
2. **即刻回饋**:
- 在改變習慣後,給予自己即時的獎勵,以強化新行為的形成。
- 例如,對於孩子的好行為及時讚美,能提高其未來重複該行為的概率。
### 實踐中的反思
- 在禪修過程中,要學會享受每一步的進展,並隨時檢視自己的感受,尋找樂趣與滿足感。
- 不要對改變感到焦慮,而是要以輕鬆愉快的心態面對。
### 結論
- 改變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重複小的步驟與即時的回饋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克服根深柢固的煩惱與執著,最終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
2020.01.18 ► [Q&A] 禪支的邏輯─以《增支部8.63》為例
### 1. 開始禪修的準備
- 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以刺激內在循環並產生正面觸感。
- 這些觸感能帶來安撫或刺激神經系統,讓心靈獲得自然的娛樂,無需耗費心力。
### 2. 專注於正面觸感
- 留意身體的緊張感、焦慮感等負面情緒的緩解過程,這是一種樂受,能讓身心自然安頓。
- 若對身體觸感不敏感,可以專注於內心的狀況,如從不安轉向清靜。
### 3. 四念住的修學
- 《增支部8.63經》提到「身念身、受念受、心念心、法念法」,即四念住。
- 修學四念住時,需保持熱情ātāpin,並放下對世間的渴望與憂惱。
### 4. 禪那的次第
- 經文提到不同的修學方式,從伴隨尋與伺,到不伴隨尋唯獨伴隨伺,進而到伴隨喜、平捨等。
- 初禪有尋有伺,二禪無尋無伺,三禪主要伴隨樂,四禪則以平捨為主。
### 5. 紓壓技巧的實踐
- 專注於紓壓的過程,可以從身體、受、心境等層面入手。
- 透過尋和伺來進行內在對話,幫助自己在紓壓中保持覺察與敏感度。
### 6. 尋與伺的互補
- 尋是內在的對話,幫助記憶佛法,伺則是對尋的分析與實驗。
- 這兩者相輔相成,能提升修行的深度與敏感度。
### 7. 伴隨喜與樂的修學
- 喜有淺與深的光譜,伴隨喜的修學是對過程的享受與感恩。
- 不伴隨喜的狀況下,可以感受到更深邃的安適感,無需亢奮。
### 8. 平捨的簡單修學
- 平捨是一種知足與安寧的狀態,不需刻意追求任何滋味。
- 各種禪支的練習並非線性,而是具有流動性,初學者應允許自己在不同狀態中流動。
### 9. 結論
- 四念住與禪那其實是相互關聯的,脫離世間的貪憂即是禪那的實踐。
- 禪那的具體表現可以伴隨著尋、伺、喜、樂和平捨,讓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安穩與解脫。
*****
2020.01.11 ► [Q&A] 禪那比你想像的更接近
### 1. 開始禪修的準備
- 在禪修前可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以促進正面的觸感。
- 無論信心如何,禪那是普遍適用的,任何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入手方法。
### 2. 禪那的入門
- 目標可設定為遠離貪、憂,專注於感受身體的輕鬆與安詳。
- 禪那的光譜廣泛,從淺至深,無需一開始就追求高深的境界。
### 3. 禪那的正確理解
- 當代對於禪那的理解常有誤解,佛陀所教的禪那並非單純的專注,而是漸進式的修行。
- 佛教與當時印度宗教的互動影響了禪那的傳遞,造成現代的誤解。
### 4. 經文中的啟示
- 《中部68經》提到,若未體驗初禪或更高層次的禪,那麼內心將被貪、瞋等負面情緒所困擾。
- 憶念修行典範的品德,可以引導禪修者進入禪那的狀態。
### 5. 禪那的實踐
- 對於禪那的理解影響修行的態度與方法,應重視內心的健康與平衡。
- 初禪的重點在於出離「惡法」,即缺陷與不平衡,而非道德上的惡。
### 6. 克服蓋障
- 初學者應針對最常出現的蓋障進行修行,如急躁、欲貪等,學會如何安撫心靈。
- 使用正念與正勤來對抗蓋障,並相信透過努力可以改變內在的慣性。
### 7. 禪那的社會意義
- 禪那不僅是個人修行,也能啟發他人,讓更多人接觸到佛法的精髓。
- 對於在家人而言,禪那能幫助他們不再懷念欲貪的生活,增強對解脫的信心。
### 8. 結論
- 禪那是接近的,不必覺得困難,重點在於找到合適的入手處。
- 透過適當的方法與科學對治,逐步克服內心的障礙,最終達到身心的安穩與解脫。
這篇文章強調了禪那的可及性與重要性,並提供了具體的修行方法,幫助禪修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禪那,促進內心的平靜與幸福。
*****
2020.01.04 ► [Q&A] 無常觀的意趣—《增支部6.102》
- 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
- 禪修者應暫時擱置俗家人的思慮,趨向出家人的意境,以減少情感糾葛和名利得失的焦慮。
### 無常的理解
- 無常並非單純的變化,而是具有激烈衝擊感的概念,如不穩定、危脆等。
- 正確的無常觀能幫助我們深入思考安全感及價值觀,並讓我們更精準地評估所追求的事物的滿足性。
### 無常觀的六種利益
1. **一切行為的不穩定性**:認識到所有活動模式都是不穩定的,從而放下對活動的執著。
2. **心意不喜貪**:修學者不會對任何世間的狀況產生貪念,保持內心的清淨。
3. **心意的超越**:從一切束縛中超生,達到真正的自由。
4. **心意趨向涅槃**:對涅槃有清晰的認知,內心渴望解脫。
5. **結使的斷除**:透過無常觀斷除內心的執著與打結。
6. **沙門的崇高品性**:修學者具備沙門的特質,減少對世俗關係的依賴。
### 如何修學無常觀
- 留意眼前的動作,認識到這些行為模式的無常性。
- 對於知足的實踐,應意識到每一個動作都是無常的,並逐漸減少對欲望的追求。
- 反思過去的行為模式,強化對無常的認知,建立對佛法的信心。
### 無常觀的效益
- 隨著對無常的理解,心意會越來越安詳,對世間事物的依賴減少,最終趨向於寂靜和涅槃的狀態。
這篇文章強調了無常觀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具體的修學方法,幫助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無常的理解,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