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activity is the theme; nibbana's definition as resolution of sankhara
Non-activity is not about no activity; personal intention; feeling intimate and trusting regarding intention
Another definition for nibbana is the extinction of the three poisons
Sankhara as activity and not as compositeness
See clearly that suffering is the result of going against non-activity
The four establishings of mindfulness can be made to become connected
Neurotic tendencies as the body; the searches for contentment and pleasure as mental activities; the contented mind; conducing to release
The repeated contemplation over these meanings is about familiarizing and recognizing, and not about building up
摘要
探討「無為」的概念,這是佛教教義中的一個核心觀念,指的是一種超越意志和心行的自然狀態。「無為」不是通過特定的修行成果或行為而達到的,而是一種內在的平靜和自然,涉及到對所有造作和心理活動的無常、疲勞和苦迫的認識。「無為」與涅槃相關,涅槃被定義為「諸行的止息」,即心行活動的停止。這與後來的佛教哲學有所不同,後者將「無為」解釋為不依賴條件的存在,而最古老的佛教教義將「無為」視為涅槃的狀態。
「無為」並不意味著完全缺乏動作,而是指那些不基於自我的行為。自我的意志和心行活動往往源於無明和愚痴,導致貪嗔痴的產生。貪嗔痴是指背離「無為」的狀態。「無為」的實踐涉及到放下對物質和情感的抓取、扛起和想要擁有的強迫感,以及放下對於不斷變化的感受和心境的執著。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是接近「無為」的方法,它們分別關注身體、感受、心和法,幫助修行者理解和體驗無為的狀態。通過這些練習,修行者能夠揣摩「無為」的真意,了解如何讓心靈的疲勞和扭曲部分得到休息。
「無為」的心境是自然的安靜,不是通過操弄、壓制或控制來實現的。它是一種不尋求成就感、驕傲或占有欲的狀態,而是一種純粹的痛苦止息。這種狀態幫助我們接近內在的平安,並體驗到與宇宙意志的接通,這是一種無欲無求的存在。通過四念住的練習,修行者能夠更接近這種自然的安靜,並最終實現「禪那」,即趨向無為的法。
**************
2025.01.11► [Q&A] 世间恶 与 圣默然/世間惡 與 聖默然
Mara's possession
Swayed by tendencies; not even swayed by sense of righteousness
Not avoidance; but mindful preservation and rest, being nourished by inner strength; not needing to fight for a thought/position is liberating
Defending oneself; eliciting reactions; vulnerability and guilt; image; dharma protectors; mara not interested in truth but in distraction; mental defilements not interested in truth, but in their own agendas
Biding time; entrust; let desirelessness guide your speech; being meek; treasure the Dhamma; see the irresolvability of views; see evil people as mental defilements; complaints
Superficially triumphant; the long game; the real battle; acknowledging and revering the inner immovability
在人世間堅持誠實與品德,常常會遇到惡劣環境與惡人。
即使你真心待人,努力行善,仍可能遭遇曲解、霸凌與羞辱。
佛教稱這種惡為「魔羅」,可以是外在的惡意,也可以是內心的負面力量。
當一個人被魔羅佔據,會失去理性,做出破壞或傷害他人的行為。
這種力量會趁人失念、沒有正念時入侵,與貪、嗔、癡相應。
惡人其實是被煩惱模式驅使,並非真正的「壞人」。
嘗試與他們講道理、解釋自己,往往是徒勞無功,因為他們並不追求真相,只想製造混亂。
魔羅的目的是操弄你的情緒,讓你陷入貪嗔癡的循環。
最好的應對方式是「聖默然」:保持安靜,不急於反應,不為自我辯護。
這不是懦弱或逃避,而是在正念中保護自己,讓內心安住於平靜。
聖默然是一種謙卑的力量,是對真理與因緣的信任。
不必為一時的輸贏、辯論而動搖,重點在於內心的安定與信靠。
面對惡人與困境,保持感激,把挑戰視為修行的增上緣。
平時練習不相信念頭、不被情緒操控,才能在逆境中保持不動搖。
真正的修行不是爭辯或壓倒他人,而是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保持內在的平靜與尊敬。
聖默然,是修行者最具體的表現,也是對佛法最高的皈依。
行動建議:
遇到惡意時,先觀照自己的念頭,不急於反應。
練習在日常中保持正念,面對挑戰時以安靜、謙卑的態度回應。
相信因緣,放下對自我的執著,讓內心真正自由。
**************
20250118意識畢竟非我
The debate: was it you who were reborn? Or did you just inherit brain waves? The effect is the same;
consciousness is a continuum of influence-passing-down; due to those influences, the attention is funneled
through an apparatus
It is not that you're consciousness reborn; attention enters stranger'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embedding into a
novel storyline
Consciousness, tired of it-always tracing for creating more origins, more destinations; always completing and
looking for new tasks; always alternating between high and low
Built in features: all thoughts reinforce individuality; all propensities in service of possessing, expanding,
maintaining an imagined core
Be alert about the passion delight, the familiarity, the excitation ... re consciousness
Not a negation of self-evident impressions and experiences, but that of the woven-ness, the neuroticism, the
tendencies, the identification ...
探討輪迴的概念,通過兩位朋友的對話,揭示了不同的觀點和對意識的理解。
輪迴的討論:
兩位朋友對輪迴的看法存在分歧,一位支持傳統佛教的神識流轉觀,另一位則認為輪迴是由腦波的傳遞造成的記憶繼承。
他們的討論未能得出結論,但揭示了對於意識的不同理解。
禪修的視角:
從禪修的角度看,無論哪種假說,對於當前的影響力來說,差異並不重要。
意識的流動是自發的,無法完全控制,念頭和衝動如同陌生人,隨意出現與消失。
意識的本質:
意識被視為一種影響力的傳遞場所,無論是過去的記憶還是當前的衝動,都對未來有影響。
佛教教義指出,所有現象都不是自我,意識的流動也不應被視為「我」。
對意識的厭離:
要超越對意識的執著,認識到意識的無常和流動性。
意識不斷追尋過去和未來,這種追逐是徒勞的,應該對其產生厭離感。
生活中的覺察:
要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觀察心中對意識流的認同感與迷戀。
鼓勵回歸不造作的平安,超越內外、主體與客體的區分。
透過禪修和對意識的深刻理解,我們可以超越對輪迴的迷思,認識到意識的流動性與無常,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
20250125經驗的質地 如幻法的意識
We're only reacting to mental phenomena; nature of mental phenomena; moments of arising and of resolution not differentiable; radical impermanence; circles in the sky
Only qualities, and no things
So-called things: how to trace their origins? How to describe their destination? Yet consciousness is obsessed with these
So-called things: is it on my (subjective end)? Is it on the other (objective) end? Yet consciousness is obsessed with these
So-called things: what is existence? What is non-existence? Yet consciousness is obsessed with these
Rest in this discernment: the analogies of the five aggregates; dream like; childhood encounter of the impermanence
contemplation and consciousness-only contemplation
The perception of all things being empty-non-abiding, non-graspable, not-a-thing; not for the philosophical stance
探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尤其是貪婪與憂慮。作者指出,這些反應源於我們對當前境界的看法,這些境界看似真實且具有說服力,讓我們感到焦慮和渴望。
外放的注意力:
大多數人將注意力放在外界,強化了對於可怕或誘人的境界的反應。
很少人能夠向內檢視自己的情感與反應。
經驗的質地:
佛教經典中將身心現象比喻為夢,強調其無常與虛幻性。
真實的「自我」與「世界」其實只是經驗,而非具體的存在。
無常的特性:
無常並非僅是事物的變化,而是瞬息萬變,無法抓取。
我們的念頭與感覺都是短暫的,難以精確捕捉其起始與結束。
意識的流動:
意識中的念頭強迫性地追溯過去與未來,卻無法真正把握經驗的質地。
只有透過禪修,才能超越這種追逐,看到經驗的無常。
超越有與無的辯論:
理解經驗的質地可以讓人超越對存在與不存在的執著。
清醒地認識到反應的無必要性,能夠安住於平靜之中。
透過內省與禪修,我們可以看清經驗的無常本質,從而不再被外界的刺激所困擾,達到內心的寧靜與解脫。
******
2025.02.01► [Q&A] 平舍(捨) 平等 如
•Equanimity in the formless; instead of being a visualization, more a resting in the natural texture
•Content vs totality
•Inseparability of sensory package in the present
•Self representation completely and inextricably embedded in a holistic environment
•Pattern seeking and dissolution of water colors
•Radical equalness
•Not pulling or pushing── another meaning
•All reactions are not toward things
平捨的意義
- 平捨:可視為「平安」的同義詞,包含不動搖、省力、包容的意義。
- 佛經中提到不同層次的平捨,最高層次的平捨是永續的解脫境界。
心境的安置
- 平捨的持久性和水平取決於心境的安置。
- 初期需要透過控制和操弄來安定心境。
無色界的理解
- 無色界:指放下形態、界限的狀態,進入無相的境界。
- 無色並非遙遠深奧,而是我們日常經驗的質地。
經驗的完整性
- 當下的經驗是完整的,除非刻意排除某部分。
- 感官經驗是融合的,無法割截。
自我與整體的關係
- 自我只是呈現在覺知中的一種形態,與整體密不可分。
- 比喻:彩墨水彩筆的色彩,隨著時間消融於水中。
平等的概念
- 平等:源自於平捨,指在經驗中不偏重、不割截的心境。
- 當注意力不再集中於狹隘的自我,便能看到整體的完整性。
法界的體驗
- 法界:意指全盤的完整,無法割截的當下呈現。
- 自然地接受當下的經驗,無需刻意去包含或排除任何事物。
心境的實踐
-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在活動中,也能練習安住於平等性。
- 平捨的心境能導致解脫,放下貪和執著。
結論
- 安住於平等的心境中,不會有偏好或重心偏向某一部分。
- 所謂的「我」只是注意力特別關愛的部分,真正的經驗是整體的,無法割截的。
*****
2025.02.08► [Q&A] 决定基础:净除盖障/決定基礎:淨除蓋障
Is practice hard or easy? Set aside the meta-conclusion, and instead, focus on:
Do I have an caseful abiding right now? (e.g removal of hurriedness) is it doable? Is it good enough that it is sustainable?
A good swimmer; a happy fish
A paradox: mind is insubstantial; yet mental suffering is the most compelling
Strive to be thorough-going in the removal of hindrances
Be heedful also means realizing that hindrances could be subtle
When righted, don't take naturalness for granted; familiarize the unwavering equanimity
Instances of hindrances: mental images beckoning; complaints and impatience; hurriedness; longing; nostalgia; remorse; doubts; worry
First jhana is seclusion pleasure, and not about how to manipulate concentration
禪修中淨除蓋障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實用的指導。以下是文章重點整理:
核心觀點: 修行困難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打好「淨除蓋障」的基礎。蓋障是指內心持續存在的「刺痛感」,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
什麼是蓋障?
蓋障不只是佛教傳統列出的五蓋(欲貪、瞋恚、散亂、昏沉、疑惑),更是一種內心持續存在的折騰感。
這種折騰感可能很微小,但卻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在夢中都會出現。
不知苦是最大的問題:對內心的煩亂習以為常,卻不自覺。
如何淨除蓋障?
知苦: 認識到內心的掙扎是不正常的,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正念覺察: 將心像水一樣感受,覺察內心的壓力與摩擦感。
下定決心: 堅定地面對、辨識並移除這些刺痛感,不容許自己一直處於隱蔽的折騰中。
鬆緩與安住: 發現不耐煩、慾望等情緒時,不要與之糾纏,而是讓它緩衝、平復。
不放逸住: 時刻警醒,不容許細微的蓋障乘虛而入。
淨除蓋障的好處:
定力: 當心不再被不耐煩、慾望等折騰時,自然就能安定下來。
初禪: 擺脫背景中的折騰,讓心舒坦、休憩的狀態。
提升正念: 能夠更有效率地進行四念住等禪修。
開啟智慧: 內心平靜時,更容易領悟佛法。
實修建議:
隨時隨地覺察內心的微細情緒,並練習鬆緩、釋放這些情緒。
對自己的不適感抱持慈悲,如同對待生病的眾生一般。
將淨除蓋障視為首要任務,並持之以恆地練習。
總結:
這篇文章強調了淨除蓋障是禪修的基礎,並提供了具體的實修方法。透過覺察、鬆緩、釋放等練習,可以逐漸擺脫內心的刺痛感,達到真正的平靜與自在。
**************
2025.02.15► [Q&A] 诸行止息 极简解说/諸行止息 極簡解說
Stupid vs discerning kind of peace
Peace experienced as a mitigation/pactification of sankharas, rather than just a indeterminate state
Peace experienced as a benefit of craving-reduction; making the stress of craving all the more obvious
Plain spoken sankhara; doing nothing; seeing the tiredness of having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worldlings and the supramundane; the former is passionate about building up activities
Difference between heedlessness and doing nothing; the subtle reactions and struggles
Duties vs subliminal struggles
Buddhist moral standards
【諸行止息 極簡解說】的概念是佛法解脫道的核心,簡而言之,就是「享受著什麼都不用做」。
什麼是「諸行止息」?
- 非身體活動的停止:這並不僅僅是指身體上的休息,而是內心與外界互動的停止。
- 非冰凍狀態:不應將「什麼都不用做」理解為完全不動或封閉自己,這樣的狀態反而是一種壓抑。
內心的真正休息
- 無為的皈依:修行者應該在做事時尋求內心的真正休息,而非被活動所驅使。
- 水的比喻:如同水隨順地心引力,修行者應在生活中自然流動,而非抵抗。
快樂的層次
佛法中提到不同層次的快樂:
1. 欲界:依賴複雜活動獲得短暫快樂,卻伴隨焦慮與不安。
2. 色界:較少的活動,但仍需守護心境,保持知足。
3. 無色界:超越身體的快樂,但仍有微細的自我認同。
休息與動作的關係
- 動作的疲勞:修行者需自問「我需要做什麼」,以找到無為的狀態。
- 觀照快樂:在享受平安的同時,應該檢視內心的掙扎與動作。
放任與「諸行止息」的區別
- 覺知的休息:真正的休息是保持覺知,檢視內心的狀態,而非放任自流。
- 避免無記狀態:高頻的平安與安靜不應是無意識的逃避,而是對於動作的了解與放下。
結論
「諸行止息」不是一種放任,而是通過覺知來達到內心的真正平靜。修行者應在生活中簡化,找到內心的滿足與快樂,超越世俗的追求。
**************
2025.02.22► [Q&A] “我是觉知”的 味 与 患/“我是覺知”的 味 與 患
(when physically secluded, relaxed, and devoid of need to control) Sense of being, of openness, of inclusivity, of self
The allures of "I am awareness": extraction and seclusion from contents; what objects are there that offer better proximity and intimacy? Due to the proximity, the mind does not hanker and look for something better
The dangers: even the sense of being is pieced together from instances of impressions, attentions, mental movements; this sense of being comes and goes, as in sleep and wakefulness, and as in mindfulness and lack thereof; when it is reveled, when it is leaned on, when it gives your sense of agency, function, and self, it is still dukkha
C.f. gradual pacifications of sankharas; the need for right view and appropriate attention
上座部的森林傳承修行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善用覺知。這一方法的核心在於創造一個安靜、不易受到打擾的環境,讓修行者能夠放鬆身心,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緊張模式。
覺知的定義
- 基本存在感:覺知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基本的存在感,讓人確信自己在當下。
- 無條件的開放:覺知也可視為對當前境界的開放,無論是美好還是醜陋,都被充分包容。
「我是覺知」的想法
- 認同與融入:當你思考「我是覺知」,你與覺知之間的距離消失,形成深度的融合。
- 安全距離:這種想法使你能夠以更超然的態度看待當前的感受與想法,減少執著。
「我是覺知」的好處
1. 無所不在的覺知:覺知是一種無需集中於特定對象的狀態,讓人能夠隨意放鬆。
2. 更接近我:覺知比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更接近「我」。
3. 消磨多餘的動作:能夠在當下體驗無作、無欲的狀態。
「我是覺知」的過患
- 不穩定性:這種狀態並非持久,會有時忘記「我是覺知」。
- 仍然是動作:即使安住於此,仍然是一種心理活動,無法真正達到涅槃的境界。
結論
「我是覺知」的想法能夠幫助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然而,這並不等同於終極的解脫。具備正見的人可以善用這種想法,並在修行中不斷覺察心理活動,最終達到諸行漸次止息的境界。
**************
2025.03.01► [Q&A] 最长 七年/最長 七年
Assurance of finite time until attainments; endowed with right view
Craving; love of craving is love of stress and prolonged hunger
Urge to scratch
Alertness and the minute instances
More instantaneous way to release
The efficiency is seen clearly on the one hand; the inefficiency is seen clear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ntal sankharas behind just the physical impact/itch, which is tolerable; mental sankharas include: feeling of missing out; focusing on allure; impatience with discomfort ...
Notice the failure phase, and continue to apply awareness here
七年的修行與大果
- 佛經中提到,若具備正見,最長只需七年修行即可獲得大果和大福利,即內在製造痛苦的能力幾乎消失。
對這一說法的懷疑
- 對於未獲得大果的人來說,可能會懷疑這是否為宗教自我標榜或推銷語術。
戒毒度假村的比喻
- 戒毒度假村:在西方社會中,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若在此環境中待一段時間,毒癮可以徹底消失。
- 習慣性:毒癮作為習慣性行為,能被強化或反制約。
處理癮頭的方法
1. 放任:放縱癮頭以消除不適,但會強化癮頭的行為模式。
2. 壓制:對癮頭進行掙扎和抵抗,最終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省力面對癮頭
- 需要在不放縱的情況下,輕鬆面對癮頭,避免多餘的動作,如放縱或壓制。
- 練習「諸行漸次止息」,以省力的方法相處,達到反制約效果。
佛陀的教法
- 包含守護六根,遠離不良影響,安忍地面對癮頭的不適感。
- 透過覺知,觀察自己的反應,了解欲望的本質。
正見的意義
- 正見者能夠看清癮頭的本質,認識到執著是生病的狀態。
- 具備正見的人不會幻想貪欲的快樂,而是看到不執著的狀態是最終的追求。
結論
- 佛陀的「最長七年」並非誇張,而是基於對人類煩惱模式的理解。
- 在適當的環境中,煩惱的慣性會被弱化,最終達到不還果的狀態,即心靈的平安與不動搖。
**************
Mind: always feels like missing something; having everything, then taken away; having everything, then become bored
Stress is the busy and futile attempt at owning the unownable mind
Sense of inadequacy; excuses ... they're only a problem when appropriated
How is the mind different than nature, if all is experiential?
Don't even bother to know if it's nature, God, awareness ... being uninterested
No ownership; see through its insidious seductive nature
心的經驗
- 所有經驗的世界實際上都是心的展現,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思覺。
- 我們將內心的經驗(如念頭和感覺)視為「我的內在世界」,而外在的物質世界則被視為陌生的。
五蘊與自我認同
- 佛陀將五蘊稱為「五取蘊」,因為它們容易吸引注意力並被認同為自我。
- 外在的物體(如樹葉、石頭)不會被視為自我,而內在的感覺和念頭則容易引發親密感。
內心的誘惑
- 內心的活動(如感情和念頭)會吸引自我認同,讓人感受到與自身的關聯。
- 對於外在事物的變化,我們通常不會有強烈的情感反應,但對於內心的感受卻容易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內心的無常性
- 內心的內容是無常的,無法被控制或占有,與自然現象相似。
- 內心總是處於尋求與厭倦之中,無法滿足。
修行的簡單性
- 修行不在於控制內心,而是認識到內心的內容並非自我。
- 當不再將內心的活動視為自我時,疑惑和問題也會隨之減少。
捐捨的態度
- 練習捐捨的態度,面對內心的任何活動,不將其視為自我。
- 這種態度能夠減少自我認同的產生,讓內心的活動像自然現象一樣自由流動。
結論
- 透過長時間的練習,能夠認識到內心的現象是非我,並且學會不再占有或控制內心的內容。
- 這樣的認識使得一切現象變得清晰、明了,並且讓人感受到內心的自由與平靜。
**************
2025.03.15► [Q&A] 担心 揪心 费心 关心/擔心 揪心 費心 關心
Freedom from rites and rituals
Allowing oneself to be intoxicated in another's company
Friends or foe; formless yet most compelling
Sensations vs perceptions
Stay with it; momentum of samadhi; quality living
心的親密與敵對
- 最親密的伴侶:心是我們從早到晚最親密的閨友,因為它不斷地與我們對話,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反應。
- 最大的敵人:同時,心也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因為它常常帶來擔心和壓迫感。
擔心的本質
- 擔心的重量:雖然心無形無色,但擔心卻讓我們感受到其重量。當我們試圖控制或改變某些事情時,這種重量便會顯現。
- 內在的反應:擔心並非外界事物引起,而是我們內在對於事情的反應和承擔。
佛法的觀察
- 佛法強調觀察內在的動作和心態,而非僅僅關注外在的行為或功德。
- 我們應該關注心如何使用肌肉和力量,導致壓力和擔心的產生。
心的欺騙
- 我們與心相處的時間長,但卻常常被它欺騙,誤以為心就是自我。
- 心的親密感讓我們難以分辨其真實性,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
面對心的態度
- 面對心,我們需要有健康和獨立的態度,避免迷醉於情緒之中。
- 以平靜的心態來觀察心的活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釋放內心的糾結。
關心的定義
- 關心是與境界建立連結,並對其產生攀取的關係。
- 透過熟悉這些情感的表現,能夠在禪坐中更好地觀察內心的狀態。
釋放內在的糾結
- 練習釋放內心的緊張和糾結,讓心回歸平靜。
- 透過不斷的觀察和釋放,能夠達到更高品質的生活,享受內心的寧靜。
結論
- 了解心的本質,能夠讓我們不再被其牽制,從而獲得更高的智慧和內心的平靜。
- 當心不再作亂,我們便能在生活中獲得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
“I”built from “mine”; the example of gender identity
an identity is fabricated or determined by perceived ownership
Five aggregates are not about building blocks
Real meaning of anicca, dukkha, anatta
1. 破除我見的意義
- 預入聖流:破除我見的人被稱為預入聖流,這意味著他不再以往的方式看待自己與經驗的關係,執著會逐漸減弱。
- 不再退轉:這樣的人不會再進入鞏固自我感的狀態。
2. 自我的本質
- 自我感的動作:自我感並非固定存在,而是一種起心動念的結果,是對境界的關係營造。
- 持續的營造:自我感需要不斷地被鞏固,就像舉起手臂需要持續的力氣。
3. 五蘊的理解
- I-making與mine-making:自我的營造是基於對「我所」的認知,所有的自我認定都是由擁有感構成的。
- 身份的脆弱性:自我認同如性別、角色等,皆依賴於「我所」的擁有,一旦失去這些,仍然可能出現新的自我感。
4. 五蘊的無常與苦
- 無法擁有的真相:五蘊的無常意味著身心的內容無法被擁有,這是一種不可靠的狀態。
- 苦的根源:囤積的狀態造成的壓力,讓人永遠在比較與得失中掙扎。
5. 體悟非我
- 無法囤積的經驗:一切經驗都是短暫的,無法真正被擁有,這樣的理解能顛覆對自我的堅持。
- 放鬆與釋懷:當明白一切皆不可得,內心會感到平安,不再追求擁有。
6. 修行的簡約
- 拋棄擁有者的觀念:在面對境界時,應拋棄擁有者的模式,保持開放與鬆脫的心態。
- 見證無常:在靜默中見證經驗的生滅,理解一切皆無法被擁有,這是修行的核心。
透過這些理解,修行者能夠更深入地體悟五蘊的非我,進而達到解脫的境地。
**************
2025.03.29► [Q&A] 非我想捷径─无所有/非我想捷徑─無所有
Uncontrollability of life and the focus on appropriate attention
Not self is not mereological reductionism
Where are experiences deposited? Only in imagination; and even this imagination is experienced in the now; the extent of present enjoyment
The posture/attitude of a hoarder; no basis for pride, guilt, anxiety ...
This doesn't mean that we suppress the impulse for change; but rather, see that even that impulse cannot be hoarded
The so-called existence is only just this flux; even the so-called states of jhanas and nibbana
Right View without exceptions
1. 生命的無常
- 人算不如天算:人生的境遇往往不在我們的控制之中,努力追求的成果可能不如預期。
- 健康的脆弱性:在準備大展身手時,健康問題可能會突如其來。
2. 如理作意
- 集中注意力:禪修者應該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如理作意」,即恰當地使用注意力。
- 面對境界的態度:我們對待境界的態度(如樂觀或悲觀)會影響當下的經驗品質。
3. 非我想的理解
- 面對經驗的認知:當面對各種經驗時,應該認知到「這不是我、不是我的」。
- 無所得的概念:無所得是指眼前的經歷無法被囤積或收藏。
4. 盲目的追求
- 成績單的焦慮:許多人努力收集各種經驗,以期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滿足。
- 經驗的消逝:即使經歷了許多快樂,這些經驗在當下的受用中卻是「無所得」,毫無痕跡地消逝。
5. 當下的受用
- 回憶的空虛:沉浸在回憶中,往往會產生不滿與渴望,無法真正享受當下。
- 羨慕的局限:他人的羨慕與肯定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可能增強不安。
6. 空的質地
- 空的理解:佛教中的「空」是指無所得的質地,沒有囤積欲望的人內心自由而輕鬆。
- 拋棄成績單的習慣:放下對擁有的執著,讓內心保持空蕩蕩的狀態。
7. 實踐與調整
- 務實的行為:即使在修行無所得的同時,仍然可以進行務實的調整與反應。
- 無所得的視角:在行為中保持無所得的心態,避免因追求成就而迷失。
8. 正見的力量
- 檢驗當下的受用:能夠檢驗當下的受用,便能看清無常,減少自我膨脹的動作。
- 長期的效果:保持正見,安住於「非我想」,可徹底淨除我慢。
透過這些理解,修行者能夠在無所得的境界中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平靜,避免被欲望與過去的回憶所束縛。
You can still succeed without optimizing attention; but it would make your practice many times more potent
Instantaneity: no distance to traverse; laying back and there you are; dimensions and multiplicity can be noticed here; see how far you need to travel to be here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is useful, but on this occasion, look at how experiential texture is the same wherever you direct your attention; however good or bad
Effortlessness: Do you have to try to be open? Do you have to try to control things? Does effort increase awareness? If so, what notices that increase?
On this basis, look at un-ownability
1. 注意力的概念
- 選擇性分配:注意力是我們內在資源的選擇性分配,讓我們能高效率地處理特定事務。
- 善巧的注意力:佛陀形容禪修過程為「善巧的注意力的練習」,強調在多樣化的資訊中,將注意力導向關鍵的「念住的主題」。
2. 念住的主題
- 解脫的關鍵:這些主題包含了解脫的關鍵,讓修行者能直覺地理解自己如何製造痛苦,並學會放下執著。
- 注意力的有限性: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過度使用會導致疲勞感,學會省力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禪修的關鍵。
3. 省力的注意力技巧
- 即刻性:注意力應集中於當下的經驗,無需回憶過去或計劃未來。
- 平等性:在禪修中,經驗的多樣性不需要區隔,所有的經驗都有平等的質地。
4. 減少用力
- 不需過度用力:理解「一切經驗都不可擁有」的真理,不需要伴隨控制的意圖,這樣能更輕鬆地體驗當下的無常。
5. 實踐建議
- 專注於一至兩個概念:在禪修時,專注於「即刻性」、「平等性」或「不需用力」,能幫助達到內在的平安。
透過這些技巧,修行者可以更輕鬆地進入禪修狀態,享受過程,並獲得內心的平靜。
**************
2025.04.12► [Q&A] 禅那不由操弄技巧而产生/禪那不由操弄技巧而產生
Renunciant values and not concentration is the gateway to jhana; a mendicant is someone who doesn't own anything
The happiness of aligning with un-ownability; surrendering of activities-no frenzy of control and wants and worries
Absence of pleasure is pain? Enjoyment of absence; no bombardment; Absence of build-up is boring? Enjoyment of letting go
absence of the unownable is not the same as absence of inner peace; that which is intrinsic cannot be disowned ... that which is extrinsic can never be owned
Pain is pacified and not diverted by pleasure
Highest happiness is cessation of feel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essation); increasing reliance on equanimity constitutes jhanic progression
Why do people become depressed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absence? Bombardment of boredom; The hindrances; resistance to un-ownability
1. 比丘的意義
- 乞士的概念:比丘意指乞士,象徵著出家人對於物質的放下與對清新自由的嚮往。
- 出離心:比丘的生活並非無所事事,而是心中無囤積,真誠地面對生活與他人。
2. 沒有囤積的心情
- 社交的純真:出家人與他人交往時,無心機與算計,以真誠為重,不追求人脈的積累。
- 務實應對:沒有囤積的心情並不意味著放棄生活的應對能力,而是以建設性和簡樸的心態看待生活。
3. 禪那的真正意義
- 超越技巧:當今對於禪那的理解往往過於依賴技巧,如呼吸控制和注意力操弄,但這忽略了禪那的核心價值。
- 捨去貪婪:真正的禪那是放下囤積與貪婪,讓心靈安住於平靜與穩定之中。
4. 正見與快樂
- 快樂的本質:許多人認為快樂來自於擁有,但這種快樂往往是表面的,內心卻充滿焦慮與不安。
- 理解痛苦:具備正見的人明白,真正的安寧來自於放下對物質的依賴,而非無止境的囤積。
5. 實踐與心境
- 內在富足:生活中展現內在的富足,不需計較與囤積,自然能進入禪那的境界。
- 對待感覺的態度:出家人對於感覺不依賴,無論感覺如何變化,心中始終保持平靜。
6. 禪那的發展
- 從初禪到四禪:禪那的提升來自於對「不囤積」的理解,心靈逐漸安定,取代對物質的渴求。
- 核心價值觀:禪那的核心在於出離者的心境,面對世間的紛擾,心中堅定不移,以平靜的心態對待一切。
透過這些理解與實踐,修行者能在佛法中獲得深刻的平安與滿足,這才是真正的「禪那」。
**************
2025.04.19► [Q&A] 入定?你是定入了甚麽主题
Satipatthana is the theme of jhanas, and not jhanic nimittas
Satipatthana is about a range of suitable and contextual activities, but can potentially settle into a single theme
The transformative effect of samadhi; the meaning of unification of mind
Using the example of surrendering mind
It's not so much about strongly seizing hold of the topic, then it is about quieting the mind and settling into it
The nimitta could be: unownable nature of mind; the owning clinging activities; the exertion behind owning; the thirst-worry-weariness of trying to own (drawback of that attitude); the drawbacks of mind; the pacification of owning-clinging activities; the natural peace that does not come from owning; being still in awareness ...
In the same way, knowing one noble truth helps you know all the noble truths
1. 入定的意義:
- 入定不僅是放鬆心情,而是要依據解脫道的主題進行,這樣才能有效地消除執著。
- 正確的入定經驗能使執著的慣性逐漸減弱,最終消失。
2. 四念住的概念:
- 禪那(正定)的內容是「四念住」,這是原始佛經中不爭的事實。
- 四念住強調有情境的活動,並不只是單一的專注,而是在活動中調整與應對。
3. 有情境的活動:
- 在與他人交談或進行日常活動時,目的是提升正念,保持向解脫的心境。
- 這種活動需要隨時調整,內心保持平靜,無煩躁。
4. 四聖諦的教學:
- 四聖諦作為佛法的基本框架,強調不同面向的理解能幫助修行者更深入地契入佛法。
- 深入理解苦的本質,能夠自然融會貫通其他聖諦,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5. 捐捨內心世界的練習:
- 透過對內心世界的觀察,了解其無常與苦,並學會放下。
- 練習對內心的沉默與不參與,最終達到內心的清涼與安靜。
結論
文章強調,正確的入定與四念住的修行能使修行者在短時間內獲得深刻的轉變,從而在解脫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透過不斷的練習,最終能夠達到「脫胎換骨」的境界。
**************
2025.04.26► [Q&A] 資糧位 見道位 行道位
Forbearance and non-greediness for pleasure as prerequisite; simplicity; earnestness ... a non-exhaustive list of qualities that better the odds; but these qualities never have to reach the level of the so-called perfections
intermediate prerequisites: deep relaxation; trust and conviction; surrender-in non-doership, non-control, not-self nature, stream entry ... the mind easily quiets down; the mind is not at a loss for ownerlessness, meaninglessness, surrender of control, lack of happiness in the world ...
The next step is to purify equanimity, by making peace easy, immediate, accessible; to the point where all sankharas are pacified
Examples of boundless consciousness, of abiding in I am, etc. They are unified in how they may help equanimity more immediate, less fabricated, easily accessed ...
這三個修行階位是古代修行者對修行過程的理解,對我們有參考價值。
資糧位
- 定義:資糧位是修行的第一階段,象徵著修行者在長途跋涉前的準備,需具備基本的內在品質,如人品、智慧和德行。
- 重要性:缺乏這些基本特質,修行者難以應對誘惑和困難,無法進行基本修行。
- 人格特質:
- 少欲知足,對世間快樂不抱有過度的貪心。
- 有健康的人格,對他人有尊重和感恩的心。
- 修行的指導原則:傳統佛法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強調開發合適的資糧來支持修行。
見道位
- 定義:見道位等同於初果的成就,表示修行者對解脫道的清晰理解,心中無疑。
- 心境特徵:
- 對於世間的快樂有深刻的理解,不再依賴外在意義。
- 內心平安、歸順,面對生活的無常不感到失落或焦慮。
- 修行的進步:一旦達到見道位,修行者的進步是必然的,無法退步。
行道位
- 定義:行道位涵蓋從二果到四果的過程,著重於修行的實踐和內在的淨化。
- 心境特徵:
- 對無為的全然歸順,減少內心的抵抗和多餘的動作。
- 直覺上認清自然狀態的重要性,接受當下的存在。
- 修行的過程:行道位的修行者在實踐中不斷淨化內心的執著,最終達到無我、無執的境界。
總結
- 修行的階梯:資糧位、見道位、行道位是修行者必經的階梯,缺乏基本的資糧會影響修行的深度和效果。
- 內在的平安:修行者需不斷回歸到內心的平安,並透過實踐來深化這種狀態,最終達到解脫。
在這段旅程中,修行者需要保持謙虛、真誠和堅定的道心,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
2025.05.03► [Q&A] 直白解说 禅那中的 喜
Piti translated as happiness leads to false expectation
Value meaning
We don't necessarily just go for maximal pleasure; taking on pain voluntarily;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meaning
Cleaning the toilet vs hollow pleasure; one leading to mental fortitude, and the other to listlessness and vulnerability to temptations
Why the Dharma produces piti
When dedicated to value meaning, torpor is overcome
"with mind gladdened ... " the formula re-read; When the mind is inspired by value meaning ...
Using the verse on burden as example: recitation and investigation lead to comprehension and conative-emotive assent to the value meaning...
一、禪那中的「喜」是什麼?
禪那的「喜」(pīti)並非單純的歡天喜地或感官刺激,而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與價值意義連結的幸福感。
很多人誤以為禪修時要靠技巧或刻意製造快樂感,結果反而感到挫折,因為真正的「喜」不是人為操作出來的。
二、喜與禪修的關係
如果內心的安靜只是壓抑或帶著憂愁,會讓人感到寂寞、落寞;但當平安是經過喜樂升華後產生,這種平安就完整、充實,與孤獨無關。
禪那中的「喜、樂、捨」是連貫的:先有喜樂滋潤身心,然後自然轉為平靜的「捨」,或對喜樂不再依賴,心自然而然進入更深的安定。
三、如何培養真正的「喜」?
佛經的「喜」強調的是價值意義感,類似於心理學中長遠、持續的幸福,而非短暫的感官快樂。
真正的喜來自於生活有意義、有價值,內心篤定,對人生有信仰、有正見。
例如:即使在廚房或公廁工作,只要心中有佛法、有價值信仰,也能體會到深層的快樂和滿足。
四、價值意義與快樂的區別
感官快樂(如娛樂、刺激)往往帶來空虛,而有價值意義的快樂則能讓人格更堅毅、勇敢。
生活淡泊但有信仰、有正見的人,內心反而更富足、不匱乏,也更容易放下誘惑。
五、禪那的喜如何自然生起?
禪那的喜不是靠技巧或強求,而是來自於正見、信仰與有意義的生活。
當你活在崇高的價值裡,日常生活充滿信心、感恩、知足,遇到困難也能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這樣的人在禪修時,喜自然生起,不需刻意追求。
六、實際建議
平時培養正見、信仰與有意義的生活,讓內心富足。
禪修時不強求感官上的快樂,而是讓心沉浸於價值意義,體驗深層的幸福與安定。
當你能夠活在這樣的狀態,放下世俗誘惑就變得容易,禪那的喜也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舉例說明:
就像有人在清理廁所時,因為心中有佛法偈語的提醒,反而能感受到篤定與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來自外在環境,而是來自內在的價值意義感。
行動建議:
反思自己生活的價值意義,建立正確的信仰與人生觀。
日常生活中多體會「發現的快樂」、「心領神會的快樂」、「越來越自在的快樂」。
禪修時不追求感官刺激,而是讓心自然安住在有價值的狀態中。
這樣,禪那中的「喜」就會成為你生命中穩定而深厚的幸福來源。
**************
【※5月10、14日暫停兩次】
**************
2025.05.24► [Q&A] 諸行漸次止息 與 斷我見
The unique human introspective capacity; Gradual pacification is gradual relinquishing of stationing
Personal perspectives: inside the body, inside a calmed body, as space, as consciousness, as not a thing, as neither perception ...
AN5.28 standing person looking at sitting person ...
Each successive perspective is more empty of sankharas; ... is more capable, though not necessary, of penetrating non-dwelling/cessation
Every one of these perspective could be samsaric or utilitarian
一、什麼是「諸行漸次止息」?
指的是內在所有動作、念頭、執著,隨著禪修層次的提升,逐步減少、安靜,直到完全止息。
並非壓抑或消滅所有活動,而是透過不斷反觀自我,讓自我感的根源(對身分、念頭、感受的執著)逐漸鬆脫。
二、禪定層次與自我觀念
一般人習慣以身分、角色、身體來定義自己,這些都是粗淺的自我認同。
進入色界禪,能以較高的視角觀照自己,身心較為寬坦、輕安,但仍有「我是身體」的細微執著。
進一步進入無色界禪,如「我是空間」、「我是覺知」、「我什麼都不是」,每一層都是對自我認同的細化與超越。
每退一步,能看到更細微的自我活動與執著。
三、如何斷除我見?
「我見」是對自我角色、狀態、甚至覺知本身的執著。
透過不斷反觀,發現所有「我是…」的念頭都是暫時的活動,不是真正的自我。
當你能夠不再認同任何內在活動、念頭或狀態,內心自然空寂,不再被自我感綁住,這就是「斷我見」。
四、實際修行建議
練習從不同視角反觀自己,看到「我是…」的念頭只是念頭,不要認同它。
不必強求經歷所有禪定階段,有慧根的人在粗淺階段也能體會一切動作皆無常、非我。
生活中,遇到自我認同(如「我是某某」、「我應該怎樣」)時,試著觀察這些念頭的生滅,體會它們不是你真正的本質。
五、真實體驗
當你內外都能空,對任何念頭、動作都不再執著,內心自然安住於無所住,這就是「諸行漸次止息」。
這種狀態下,對一切現象都能自在放下,不再被自我感、執念困擾,進而體驗到真正的解脫與安穩。
總結:
「諸行漸次止息」是讓自我活動逐漸安靜、鬆脫的過程,最終斷除對自我的執著(我見),體驗到內心的空與自在。這不需要複雜技巧,而是持續反觀、觀照每一個自我念頭,讓心自然回歸本來的寧靜和自由。
**************
Silent treatment and physical seclusion vs dismissive remarks
Your external attitude belies your attitude toward thoughts
The goal is not mental blankness; it is to notice thought as a paradigmatic sankhara
Thought is not just a sound; it is a swaying force, an infectious compulsion, a pulling into a position
Look at conceit as a swaying force ... a pulling into a position ...
Look at whether the unresponsiveness is due to any control, or a relaxed settling into rest; "see renunciation as rest"; the literal meaning of samvega(weariness/laziness to respond)
一、情感共鳴與修行啟發
多數人進入宗教,並非因理性選擇,而是在宗教中獲得情感寄託,特別是佛教僧團中善友展現的自在、寬容與平安,這種氛圍比語言教誨更能改變人心。
二、成熟修行人的特質
真正的善友具備包容與諒解,這來自於對內心世界的深入觀察與接納。經常內觀的人,能平等看待各種念頭和行為,理解眾生的行為多源於煩惱與無明,而非本質的善惡。
三、面對外境與人際困難
遇到難以相處的人,佛陀主張「默擯」——選擇不共事、不共處,而非公開批評,給彼此空間,這種做法並非冷漠,而是出於包容和理解3。
四、觀察內境與不反應
觀察自己的念頭,發現念頭不只是聲音,而是帶有感染力的衝動。當你選擇不急於反應、只是覺知,便是在體現「非我」——看到念頭的無常、苦、非我本質。
五、修行的實踐建議
面對外境時,練習不住兩岸,不執著於對錯、善惡、得失,讓心保持中道和平常心。
改變心念,把問題當作境遇,減少負面影響,甚至能將逆境視為修行的增上緣。
對人多一分傾聽與包容,少一分評斷,遇到難以處理的人事物時,可以選擇遠離,但內心仍保持慈悲與理解。
六、內外互動的修行態度
內心越安靜,越能面對念頭時不急於反應,外在也就能多一分傾聽與包容。
讓心安靜下來,體驗內在的空間與安定,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真正慈悲與自在。
總結:
面對外境與內境,重點在於培養包容、諒解、不急於反應的心態,並以中道、平常心觀照一切,這樣才能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體現佛法的智慧與慈悲。
**************
2025.06.07► [Q&A] 没有道德高位的出离(離)
Mental defilements as chenlao
Debates on right dhamma vs wrong dhamma; what about just the more easeful Dhamma
"What's more easeful" instead of moral reproach as a criterion for renunciation
The problem with sensual obsession; the slavery of addiction; when looking forward, the strain prevents present enjoyment
"See renunciation as rest"
Either enjoy, or forbear, in peace and rest
The wisdom in seeing what's more easeful as opposed to what's more easy
一、出離的本質與古今差異
古印度的出家,重點在於「出離」——脫離主流社會由欲望驅動的壓力,追求輕鬆、無負擔的生活。
當代佛教界常強調出家是為了大事業、度眾生或慈善,帶有崇高目標,但這與原始出離的「休息」意義不同。
二、出離不是道德高位
真正的出離,不是站在道德高位上鄙視、排斥世間,而是自然選擇更輕鬆、無壓力的生活方式。
中道的出離心,沒有排斥性,也不強調對錯、正邪,而是順著內心的自在與休息。
三、厭離的心態
成熟的禪修者對欲貪的態度是「厭離」——覺得麻煩、累人、沒意思,而非認為它骯髒或邪惡。
欲貪的世界讓人疲勞、用力,並非真正的快樂。
四、煩惱與塵勞
佛法中的「煩惱」(klesa) 更貼近「塵勞」——為欲望奔波、操勞,即使在歡樂中也被奴役。
出離不是壓抑或壓制,而是看見這些疲勞、用力、枉然,自然選擇釋放。
五、享受與堪忍皆可修行
人生不必非得「盡情享受」或「只會忍受」;關鍵在於能否連接內在的平安、懂得休息。
無論是欣賞美好、感官享受,還是面對病苦、挑戰,只要能安住於內在的平安,都是修行的道路。
六、出離的智慧:高級的輕鬆
出離心是一種選擇更寬鬆、輕鬆、省力、休息的狀態。
需要智慧分辨「高級的懶」與「低級的懶惰」:高級的懶是有覺知地選擇輕鬆,不是隨波逐流。
修行的障礙之一是罪惡感,來自於對欲樂的壓制與鄙視,導致內在撕裂。真正的出離是包袱與釋放、壓力與紓壓、塵勞與休息之間的選擇。
七、行動建議
學會品味人生的情趣,走安樂之道、享受之道,只要保持覺知,選擇更輕鬆的方式。
在享受過程中,觀察內心是否有渴望、強求、得失、控制、占有、恐懼、不安等雜質,直覺感受什麼讓自己無法休息。
不必壓抑人性,也不必追求道貌岸然,重點在於內在的平安與真實的自己。
總結
沒有道德高位的出離,是一種順著內心、追求輕鬆與休息的智慧選擇。無論是享受還是堪忍,只要能安住於內在的平安,都是修行的正道。
**************
Analogy of the mirror
Content of awareness vis-à-vis "who am I?"; perception as content
Consciousness, as opposed to awareness, is always framed and deliminted; e.g, visual consciousnes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
Selfing as neurotic insistence on a perspective, a contraction around a movement; what's wrong with it is not the content, but the generation of suffering
The quest for that which is beyond content; but it's not that contents are bad and awareness is good; the
understanding of selfing in reference to and delighting in content, vs the removal of content
The "signless deliverance" as the eradicating of selfing and delight in reference to content; the "non-
perceptual" as the removal of content
This is why the Tathaagata after death is not even describable as non-perception/sleep-like
一、非想非非想的定義與歷史背景
佛教中的「非想非非想定」屬於無色界禪的最高階段,但歷史上對其定義並不固定,隨時代與傳承而演變。
最早期的佛教並未對禪那(包括非想非非想)下嚴格的臨床標準,後世才逐漸出現各種細緻的分法與說明。
二、如然與真我的探索
古印度禪修者關注「如然」與「真我」:如然指的是自然、無造作的狀態,真我則是超越一切現象、能反觀自我的本質。
以「鏡子」為譬喻:鏡子的本質是明晰與反射功能,映現的影像(內容)會變動,但鏡子的本體不變。
三、內容與覺知的區分
禪修初步在於不被內容(各種現象、念頭、感受)所迷惑,開始體會到內容之外的覺知本質。
隨著修行深入,會發現即使是「空無邊」、「識無邊」等狀態,仍屬於內容,並非究竟的本質。
四、厭離內容與超越的渴望
當禪修者對一切現象產生厭離,嚮往超越內容的狀態時,容易誤以為「什麼都沒有」或「無知覺」就是究竟。
但即使是無知覺、睡眠、昏迷等狀態,仍然是心的內容,只是與自我記憶無法連結而已。
五、非想非非想的侷限
非想非非想定常被誤認為是超越內容的究竟境界,實際上只是對「沒有內容」這個狀態的貪愛與黏著。
這種狀態屬於輪迴的一種,並非真正的解脫,因為對「無內容」本身還有愛執。
六、解脫的關鍵
真正的解脫不在於有沒有內容,而在於對一切內容不生愛執、不認同為「我」或「我的」。
涅槃不是「什麼都沒有」或「永恆享樂」這類內容,而是對一切現象不迎不拒、不取不捨,心不再貼附於任何相。
七、無相三昧與無想定的差異
無想定是刻意移除內容,愛樂於無知覺的狀態,仍有黏著;無相三昧則是不黏著於任何現象,無論有無內容都自在安住。
八、修行的圓融態度
修行不是敵視現象、偏愛空無,而是體會到所有現象本質上無妨於心的安住。
如同海浪與大海同質皆為水,解脫者對一切現象皆無障礙,心無所礙,安住於本然。
總結
非想非非想不是究竟的解脫,而是對「無內容」狀態的執著。真正的自在在於對一切現象不生黏著,無論有無內容,心都能安住於如然本質,這才是佛法所說的解脫與不死境。
**************
2025.06.21► [Q&A] 諸行──非我的疲勞世界
Sankhara as that which is formed and that which is forming: habits, predispositions, and intentions-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Busy-ness and reactivity as not self; ignorance conditions sankharas
Do bees have free will? Does it matter?
Tiredness, weariness toward sankharas; rest in, and inclination toward non-activity
在佛教五蘊(色、受、想、行、識)中,「行」最難理解。它代表一切動機和內在推動力——我們的選擇、慾望、取捨、反應、情感依賴,甚至是下意識的舉動。英文常譯為formations,強調「行」既能形塑世界,也被世界形塑。
就像你選擇喝烏龍茶還是咖啡,這個選擇背後有童年經驗、文化、家庭、甚至潛意識的影響——這些都屬於「行」。
我們的內心總在忙碌地和外界互動,對現象產生偏好、排斥、依賴等反應。這些反應和動機看似「我」在做決定,其實大多來自複雜的外在條件和無明(無法完全探知的衝動),這就是佛教說的「非我」——真正的主導權並不在「我」手上。
你可能一邊想減肥,一邊又忍不住吃宵夜,這種矛盾正是「行」被不同因緣牽引的結果。
「行」讓我們不停忙碌於選擇和反應,永遠追逐下一個目標,這就是佛教說的「輪迴」——一種沒有止盡的疲勞。這種忙碌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只會讓人感到壓力和疲憊。
就像蜜蜂日夜勞作,卻從未停下來問「為什麼」,我們也是被內在衝動驅使,不停地做事、追求、反應。
佛教的「涅槃」不是離開世界,而是看到「行」的本質——無常、無我、充滿壓力——從而不再把情感寄託在這些動機和行動上。即使身心還在活動,內心卻能保持平靜、自在、不再被牽動。
覺察:靜下心來,觀察自己的動機和選擇,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放下:不再把自我價值寄託在成就、選擇或外在反應上。
練習平靜:每天花幾分鐘靜坐,體驗不被動機牽動的平安。
「行」是我們生命中無法停止的動力,但它既非完全屬於我,也不是永恆可靠。當我們看清這一點,不再被「行」的忙碌牽著走,就能慢慢體會到內在真正的自由與安寧。
如果你覺得生活總是很累,不妨試著用佛教的眼光,看看這些疲勞背後的「行」,也許你會發現一條屬於自己的平靜之路。
**************
2025.06.28► [Q&A] 我 与 无我 俱离/我 與 無我 俱離
Philosphical positions; Dharma seal and dogmas; the "correct position" that signifies Awakening?
The futility of debates over impermanence/permanence, self/no-self; internalization of ideas vs the quieting of ideas
Insistence on perspectives is really a sign of fear, weakness, defensiveness ...
Selfing as contraction, as neuroticism
"there is this"; there is no division in "there is this"; when there's that neuroticism present in “ this ”
not merely a sankharic perception, but a cessation of contraction/busy-ness/reactivity ...; selfing is preoccupatiion/jiujie
多數人認為宗教就是要有立場,比如「你信什麼?」「你相信有我還是無我?」甚至在佛教內部,大家也常用這些哲學立場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正確」或「開悟」。但這其實只是對宗教很表面的理解。
你可能遇過有人問:「你是相信有靈魂還是沒有靈魂?」這種問題,其實只是想知道你站在哪一邊。
原始佛經中有「我與無我俱離」的說法,意思是:連「有我」和「無我」這兩種立場都要超越。真正的佛法,不是死守某個觀念,而是放下對立場的執著。這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那種用立場判斷對錯的方法不同。
你可能曾經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花很多力氣去和別人辯論,結果只讓自己更緊張、更不安。
所謂「我執」,其實不是一個哲學觀點,而是一種內心的緊張、焦慮和神經質。無論你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小事煩惱,還是在宗教理論上爭論,背後都是一種維護自我的用力。
每天醒來,腦中自動回想「我是誰」,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被認可而焦慮,這就是我執的運作。
當你放下對立場的執著,讓內心安靜下來,不再強化自我邊界時,會自然體會到一種「萬物合一」的感覺。這不是刻意想像出來的,而是當內心鬆開時自然流露的平安與完整。
就像一場交響樂,每個聲部看似獨立,其實都不可分割地融在一起。當你不再糾結於「我是誰」,就能感受到這種和諧。
放下立場:遇到爭論時,試著不急著表態,觀察自己內心的緊張。
覺察我執:每天花點時間靜坐,觀察那些讓你焦慮、想要證明自己的念頭。
練習安靜:當你感到不安時,嘗試深呼吸,讓自己回到當下,不去強化自我的界限。
佛法的重點不是你選擇哪個立場,而是你能否放下糾結、安住於寧靜。當你不再忙著證明「有我」或「無我」,而是讓心自然地安靜下來,你就能體會到真正的自在與平安。這才是「我與無我俱離」的深意。
2025.07.05► [Q&A] 静默中面对念头的召唤 /靜默中面對念頭的召喚
One of the best gauges for discipline is silence/non-reactivity
The epithet Shakyamuni; the word gregariousness
Self-identification as responsiveness to compulsion
The endurance to not respond, to patient equanimity
This discipline translates to abiding in not-self-ness; that which is busy and reactive is not self
一、靜默的意義與修行態度
佛陀被稱為「牟尼」(靜默者),象徵內心平安、不被外界喧鬧與言語牽動。
禪修者不排斥社交,但重視交流時的平安氛圍,避免被表演、角色扮演或刷存在感的衝動帶著走。
二、念頭的本質與自我認同
念頭不只是聲音,更帶有煽動性與感染力,會傳遞恐懼、渴望等衝動。
自我認同表現在對念頭的積極回應,越關注、越回應,念頭的力量就越大,內心也越忙亂、不安。
三、靜默面對念頭的方法
修行不是壓抑或斷絕念頭,而是學會不急於回應,觀察念頭的「質地」——它的無常、空幻、波動與耗力。
當你不再對念頭的召喚反應,能感受到那份安忍和平捨,內心自然轉向平靜與自在。
四、「非我」的直接體驗
當你靜默觀察念頭時,會發現那些忙碌、反應、追逐的狀態都不是「我」,而是自動運作的習氣。
這種體驗不是哲學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釋放——你會懶得再去追逐、反應、糾結。
五、靜默的溫柔與智慧
靜默不是冷漠,而是帶著慈愍、了解與滿足的安靜。
這份靜默能隨時轉化為智慧,讓你在複雜的人際與念頭中,始終保持內在的平安與自由。
六、實踐建議
日常中,觀察自己講話和反應的動機,練習在念頭召喚時不急於回應。
遇到煩惱或衝動時,先感受內在的空間與安靜,再決定是否需要行動。
逐漸從「忍耐」轉為自然而然的平捨,讓覺知像虛空一樣包容一切念頭的來去。
總結
真正的靜默,是在念頭與外境的召喚中,保持不被牽動、不急於反應的內在平安。這種靜默帶來的自在與智慧,讓你在生活中更能體會「非我」與真正的自由解脫。
******
2025.07.12► [Q&A] 法的滋味所薰染的价值观/法的滋味所薰染的價值觀
Truth, beauty, goodness-not about morality or convention, but about conforming to the nature of awareness; the way the Buddhist culture/values are formed
The Buddha was neither a moralist nor a humanitarian
When you work for something with agenda, the sort of reward begotten is somehow always
unsatisfying; something about motiveless giving ...
Perhaps it has to do with how contentment is crucial to true happiness; perhaps it's effortlessness that brings out authenticity; perhaps it's steering away from an additional layer of distortion
That which is forced is fabricated; that which is fabricated is impermanent, stressful, and not self
There will be preferences in life, but doing away with fixation, need for control, and insecurity ...
The Dharma is full of such flavors
多數人想到佛教,容易聯想到嚴格的戒律、複雜的儀式和一大堆「該做、不該做」的規定,甚至以為修行就是為了換取好報、避免壞報。但如果我們回到佛陀本懷,會發現佛陀並不是道德理論家,也不是慈善家。他並不熱衷於制定一套普世的道德標準,因為他深知:
世間的善惡、道德標準,其實都受到時空、文化、社會條件的影響。
許多道德規範只是為了管理人類內心的貪、嗔、癡等煩惱,並非絕對真理。生活例子
在不同的社會,某些行為可能被視為大逆不道,換個地方卻變成理所當然。例如:吃牛肉、吃豬肉、素食等,標準完全取決於當地的文化背景。
世間的價值觀,無論是一夫一妻、孝順、愛國、愛家,往往都與人類的煩惱糾纏在一起。
很多行為動機,其實是被恐懼、渴望、比較、嫉妒等情緒牽動。
世間的道德規範,最終是為了控制這些煩惱帶來的副作用,而非真正解脫。
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摻雜著自己的期待、遺憾,甚至恐懼,這些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品質。
當一個人開始學習禪修,並讓自己的意志逐漸歸順於「覺知」,他的價值觀會慢慢發生質變:
變得更開放、平等、無欲,沒有強烈的偏執與扭曲。
行為動機更自然,不再強求結果,也不會過度操控外在。
能夠統整現象中的好壞、乾淨與骯髒,不會特別崇拜或排斥任何一方。
遇到權貴時,不會特意攀附;遇到讓自己不舒服的人,也能以平和、真誠的心態相處。
偏好:是自然的取向,例如熱天想吹冷氣、吃飯想吃喜歡的菜,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強求:是因為偏好而產生的恐懼、渴望,進一步變成內在壓力,導致過度控制和不安。
覺察自己是出於自然偏好,還是被恐懼、渴望推著走。
當發現自己在強求時,試著放鬆、回到當下,讓行為更貼近內心的平靜。
佛教三寶中的「僧團」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示範「無條件真誠」的可能性。
在僧團中,你有機會遇到真正不帶條件、無私付出的人,即使只遇過一兩位,也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
這種無條件的對待,能在心中種下「免疫力」,讓你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轉危為機。
人生遇到重大挫折時,曾經被無條件對待過的人,通常更容易走出困境,找到新的成長契機。
佛法的道德觀,並非來自於死板的規定或盲目的服從。
佛陀從未全面細談業報的細節,也不主張「只要守戒就能脫苦」。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的開放、無扭曲,來自於自然流露的德行,而非形式上的善行。
修行時,不要只追求表面的「乖」或「守規矩」。
多觀察自己的動機,讓行為更貼近內心的平靜與真誠。
佛法的價值觀,不是要你成為道德模範或慈善家,而是引導你回歸內在的覺知,讓行為自然流露出開放、平等、無欲、無條件的真誠。當你被法的滋味薰染,人生不再被煩惱、恐懼、渴望主導,而是能夠自在、平和地與自己和他人相處,這才是佛法真正想帶給我們的價值觀。
******
2025.07.19► [Q&A] 身行与我见/身行與我見
Why cessation of bodily fabrication is liberation
Bodily fabrication is what constructs personality view
Fear of death
以下是對「身行與我見」主題的重點摘要與簡明說明:
我見(亦稱「身見」、「薩迦耶見」)是佛教五見(或五利使)之一。
「我見」指錯誤認定五蘊(色、受、想、行、識)中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把身心現象當做「我」或「我所有」。
之所以「身見」等同於「我見」,是因為我們對身體起執取,把這套身心認為是我本身。
當被問「你是誰?」時,人們直覺會指向自己的名字、身體、認同,主觀體驗為「我就是這個有身體的人」。
這是一種盤踞與認定,把某一個肉體或精神狀態視為最親愛、最真實,也自然地對此產生情緒牽掛。
只要有這種「盤踞在身體」的認知,內心就會受到各種恐懼、焦慮所纏繞,例如對健康、衰老、死亡的擔憂。
身見不僅僅限於肉身,也可以投射到更細微的層次(如身內身、能量感、甚至無邊虛空的體驗),只要有「這是我的根據地、我的立足點」都屬於身見(我見)的範疇。
無論身體的認定多麼高級、微細,只要仍有「我是…」的自我中心,終究脫離不了恐懼與壓力。
心理學亦指出,主體感(身體感、我感)其實是累積的、階段性的。孩童通過經驗建立身體邊界,成人則因長久慣性將某種身體/經驗認定為「我」。
白天的我見以肉身為中心,夢中則可能轉換成其他身體或空間感受,本質皆因「有此為我」。
修道過程的重點,是看清這一切「我見」都是暫時集合、習慣性指認,強化的是情感依託與執取。
進一步的修習不是要消滅「身體」或「主體感」,而是不再將之當作唯一且不可動搖的「我」。
當觀察到盤踞、依託、認定的心理過程,並且寬容地認識到它是習性而非真實自性,才能開始鬆動、減弱「我見」。
斷除我見(身見)是證初果(須陀洹果)的必要條件,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擺脫依託身心而生的根本恐懼與不安。
修習的技巧包括觀呼吸、觀身中觸感,覺察、鬆解、放下對「我是誰」的執著,逐步邁向無我的體悟。
簡明結論:
「我見/身見」即是對身心現象妄執為真我,把當下的經驗、身體或某種主體認知當作唯一的「我」而產生執取、恐懼與壓力。修行的目標不是消除經驗,而是在體察這些認定的本質和無常,不再誤認有所謂「實我」可執,從而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與安安穩穩的解脫。
******
2025.07.26► [Q&A] 直白解说禅那中的乐/直白解說禪那中的樂
People can sacrifice superficial happiness for meaning ... in the same way, people can forgo superficial pleasure for freedom from agitation, weariness ...
There is only the need to abate pain; jhana is based on right view
Look at the way contentment quiets the mind; the so-called samadhi is not concentration, but about a gratified mind not willing to make unnecessary movement
Understand Samatha as abatement of craving, rather than as mental control
Familiarizing with peace and contentment is familiarizing with seclusion, disenchantment, dispassion ...
When you can't be content, then something artificial is needed, such as the perception of gratitude.
The training in samadhi has a lot to do with learning to lull the mind and keeping it well fed, until it surrenders and dissolves; the greatest bliss is the dissolution of craving
「樂」和「喜」不同:「喜」偏向內心興奮、雀躍;「樂」是指身心的舒適、愉悅、滿足。
禪那的樂,指的是修行中「自得其樂、內心沒有匱乏、舒服滿足」的感覺,而不是短暫刺激或外求的快樂。
比較而來:我們通常覺得「快樂」,是因為苦被減少了。像飢餓後吃飯特別滿足、久別重逢特別愉悅,這都來自「前後比較」。
修行重點:修行人注重減少苦,不刻意追逐表面的快樂。「樂」是自然流露,不是強求得來。
務實地處理苦:禪修者會實際解決不舒服(例如:餓了就吃飯、冷了穿衣),但不會執著和追求快樂本身。
無所求、知足:真正的樂,是心裡覺得「已經很滿足,不再向外追求」。這種樂不需外物,也不怕失去。
越不依賴外在、內心越自在和快樂,而這份快樂質地纖細、高明、平穩,不會像一般人一樣因得失波動。
凡俗的樂:常要靠製造刺激、滿足渴望、競爭延續,反而帶來更多貪、憂和忙亂。
禪那的樂:不依賴外境、不用強求、不怕失去,是「內心安定、知足、清涼」的安樂。
練習放下依賴與渴望,體會不用追求、內心也可安樂。
觀照自心:覺察苦減少時的舒適,這就是樂的來源,不要刻意追求外來刺激。
日常練習:每遇不舒服時試著安住當下、妥善處理但不執著於「我非快樂不可」的想法。
禪那中的樂,就是「知足的喜悅」和「無所求的滿足」。你不需要努力去尋找,它來自減少貪戀、淡化依賴。這份安樂安靜平穩,不需外求,也不會因條件改變而動搖。這就是原始佛法中最珍貴、最自由的樂。
2025.08.02► [Q&A] 想 如 阳(陽)熖 鹿渴
The narrow and broad meaning of sign
Nimitta is like mirage; it cannot withstand scrutiny
Nimitta as "it feels like ... "; you're not trying to get a feeling of self-less-ness, but to see clearly "it feels as if there's self and others"
Penetrating the belief in substantiality, in allure, in duality, in distance, in safety ...
Belief as a fundamental force behind craving; belief as linking with contents, riding along in them, and being stirred by them
Being aware of as is, even if the "as is" feels like "substantial, self, mine ... "
狹義:「相」是想蘊所呈現的影像與詮釋——將經驗賦予名稱、界限、意義,例如看到光影就組合成「月亮」、「樹」。
廣義:一切在覺知中浮現的畫面、感覺、情境,都是「相」。
功能:它像內心的「圖像生成器」,隨時把零碎印象拼接成有意義的“世界”。
陽焰鹿渴=海市蜃樓效應:看似真實、能解渴,實際上空無一物。
鹿群在遠方幻象驅策下奔走,浪費體力卻得不到水草。
日常對應:我們的渴愛,幾乎都建立在被「相」召喚的錯覺上——覺得只要得到某人、某物、某境界,就會滿足。
相浮現 → 心覺得「那裡有好處」。
渴望啟動 → 情感投入、想縮短距離。
行動追逐 → 在過程中耗力、焦慮。
結果失落 → 相退後或消失,或生新目標,循環再起。
就算是崇高的宗教理想或天堂想像,也可能只是相的高級版幻象。
低效方式:硬要抹去「有我」的感覺,想直接換成「無我」的感覺。
高效方式:
承認當下的感覺:「感覺上我是某個住在身體裡的人」。
視它為「相」——只是看起來像那麼一回事,未必真實。
觀察自己對它的信念與情感依託,而不是急著改變它的內容。
辨識:當渴望或不安升起時,先標記「這是相在運作」。
口訣提醒:輕聲對自己說:「感覺上有那麼一回事」。
停留觀察:不急著回應或壓抑,單純看清信念與情感牽掛的力量。
經驗遠離:發現驅迫力減弱,心臟放鬆一點,身體自然省力。
感情:熱戀初期對方在你心中是完美偶像,頻繁相處後偶像感瓦解——這就是相的幻象被檢驗。
購物:網頁廣告吸引你,讓你覺得買了就會幸福,實得後卻平淡無奇——典型鹿渴效應。
職場晉升:想像升職後一切圓滿,但實際到手後仍有新煩惱。
相 = 看似如此,經不起細查的幻象。
渴愛是對相的情感投資與信念,要鬆脫渴愛就要看穿相的本質。
修行不是消滅感覺,而是改變與感覺的關係:能認出它只是「感覺像如此」,就已在遠離的路上。
******
2025.08.09► [Q&A]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Consciousness is that which continues to hold together the seeming pattern of an individual; name-form is the body-mind that consciousness identifies with; the six sense media is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
The built-in mechanism for preservation in consciousness; the invested conviction in having come from somewhere and going somewhere; stream entry and the eradication of existential doubts
An individual is precisely name-form; but this individual is an idea that is maintained via repeated reminders; satipatthana is also repeated reminders
識:一種「帶立場的覺知」,總是從特定視角經驗世界(例如:眼識、耳識,或「我是誰」的身份立場)。
名色:可理解為「身心總和」或「個人」——名是概念與標籤(受、想、行、識),色是具體的形體(色身)。
六入:六個感官入口(眼、耳、鼻、舌、身、意)及與世界接觸的通道。
關鍵:識傾向習慣性依附、盤踞在名色(「我是這個人、這個身心」),再藉六入去擴展與外境的互動。
因果切斷法
緣起是環環相扣的鏈條。
平息或消除前一支(如識的攀附習性)→ 後一支(如名色的堅執)就會無以為繼。
實修上可透過減弱「我要維護這個身份」的念頭,降低後續的執著反應。
深刻理解法
只要洞見「我與世界的運作」原來充滿制約、攀緣與不安,就會自然生厭離心。
明白一切立場與角色都是條件和合、危脆不可靠,心自動降低投入。
像猴子四處攀緣,但最常回到「自我立場」——名色。
識透過反覆的自我提醒與關注,加深對身心的歸屬感。
即使失憶或疾病,這種「我是這位失憶的人」的立場依然存在,顯示它比語言自我更深層。
名色=身體(色)+心理活動(名),並且往往與識融合成「本位中心」的我。
名色緣六入:有了這個本位中心,便透過眼耳鼻舌身意伸向世界(感官觸角)。
結果是「我」與「世界」成為互為對立與依存的動態循環。
例1:工作上被批評,識立即回到「我是專業的我」的名色立場,六入(耳識聽到話語、意識解讀)加強了受傷反應。
例2:刷社群時,眼耳意不斷伸向外界,識再一次確認「我是這樣的生活者」,強化對名色的投射。
覺察識
日常留意意識如何不斷回到「我是某某」的念頭,並試著不立即跟隨。
鬆動名色的固化
在靜坐或日常中,直接感受身心為流動現象,而非固定的「我」。
限制六入的攀緣
刻意減少感官過度暴露(減少不必要對話)以觀察心的反應。
培養替代的落腳點
用呼吸的觸感、放鬆的覺受,替代對身份和外境的依附。
應用第二解方
持續提醒自己:我+世界=一切,而這一切本質上不安穩、不值得無條件依靠。
當你能少一次立場化的覺知(識)、少一次將經驗鎖定為「我的身心」(名色)、少一次出手攀緣外境(六入),你就在鬆動苦的鏈條,向解脫方向走。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把這三支(識、名色、六入)的互動流程圖畫出來,讓你一眼就看懂它們如何構成你日常的反應機制,要幫你畫嗎?
******
2025.08.16► [Q&A] 触缘受 受缘爱/觸緣受 受緣愛
Not choices, but habits
Name-form as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n individual, based on which there is tanha, consisting of three types
In short, tanha is the reminiscing, yearning for, delighting in, excitation about ... being an individual
Either pacify tanha, or develop disenchantment toward this process
「觸緣受,受緣愛」出自佛陀的緣起法,揭示了痛苦的慣性行為鏈。
它不是道德的好壞評判,而是心理認知模式——心的慣性如何不斷複製痛苦。
觸:個體與世界的接觸。當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有界限的我」,必然要和「世界」互動。
受:接觸後所生起的感受(愉快、不愉快、中性)。這些感受並不是中性的,而是夾帶了「我是某個角色」的立場。
愛(渴愛,taṇhā):對感受的反應與執取。
喜歡 → 執著與陶醉(我想要更多)。
不喜歡 → 厭惡與抗拒(我想要換掉)。
追逐或抗拒,本質上就是「愛」的衍生。
欲愛:在欲界裡的追逐、比較、擁有(名利、關係、感官快樂)。
有愛:對「存在一種角色」的渴望(如想一直當農夫、修行人、甚至單純「活著」)。
無有愛:對現況的厭倦,想要全部消失(但不是解脫,而是一種負面逃避)。
痛苦不是因為「壞人作惡」,而是因為無明。
心的慣性反應(觸–受–愛)不斷留下烙印,使人受記憶支配。
聖者之所以不再被痛苦綁架,是因為對感受沒有歡迎、沒有抗拒,所以不留痕跡。
第一層次:對於觸和受,學習不認同、不強烈反應,讓一切漸次熄止。
第二層次:覺察這個「觸–受–愛」的迴圈,把它看清楚,就是智慧生起的關鍵。
例子一:下班回家擠電車,心裡煩躁(受),覺得「好討厭,為什麼不是搭計程車更舒服」(愛)。這其實就是「受緣愛」。
例子二:吃到好吃的點心(受),心裡想「下次一定要再買」(愛)。
如果能在當下覺察到,單純感受而不強加評價,那麼這條緣起鏈就不往下延伸。
「觸緣受,受緣愛」揭示了我們的痛苦來自於心的習慣性反應。
解脫不是改當「好人」,而是能夠冷靜觀照:
世界只是「心的遊戲場」。
感受升起,並不必然引導出愛與執著。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一切經驗既不貪、不厭,只是清醒、自然地看見。
******
2025.08.23► [Q&A] 愛緣取…有…生…如是純大苦聚
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Unexamined habits
Taking up a position, vs being aware of a perspective
Clinging-fixating on an object with concern, tightness, delight...; Non-clinging-allowing that which is ungraspable pass unobstructedly
「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必致老病死憂悲惱苦。」
文章從佛陀的緣起法闡明:生命的延續不僅是生物性(冷熱、飢渴等感覺),更是心理性的動力(愛、取、有)。正是這些「沒有被檢視的習慣性」推動了輪迴與痛苦。
生命的基本困境
生物學上:活著就難免感受痛癢冷熱、飢渴需求。
心理層次:凡夫因為「我見」——總是認定有個堅固的自我——而反覆陷入煩惱。
我見的運作
不是天生,而是反覆自我提醒與相信的習慣。
久而久之像毒癮一樣,讓「我是某某人」的印象不斷再製。
緣起的動力鏈條
愛(渴望與恐懼,不能釋懷) →
取(執著、堅固立場,把想法當成絕對真理) →
有(再形成,切入新角色或身份,成為「眾生」) →
生(出生、確立身分,因而無可避免地老病死)。
苦的展現
世俗角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禪修角度:五蘊熾盛不斷增長,心永無安止。
毒癮:輪迴如同吸毒上癮,因短暫快感而持續沉溺。
紙牌屋:緣起的鏈條像紙牌堆,抽掉一張關鍵,就可能整體崩解。
看電影:凡夫相信自己「是故事裡的主角」,解脫者能看見只是影像而不代入。
日常觀察
當心生起渴望(想獲得、想避免)時,觀察它是否帶來「取」──是否讓你堅固某個立場(例如:「我一定要成功,我才有價值」)。
練習退一步,把它當做「一個視角」而不是「我的全部」。
練習鬆動「取」
做簡單禪修:念住呼吸,若浮現「我是某某角色」的念頭,只提醒自己「這是想法,不是我」。
生活範例:別人批評時,不急著反駁,先觀察「受威脅的是哪個自我立場?」
轉換眼光
見到「生老病死」時,不只把它看成生理衰老,更能看到其「心理本質」──立場崩解帶來的痛。
若能鬆開對立場的執取,會比較坦然接受生命的動態變化。
逐步實踐
不需一次斷盡我見,只要在「愛 → 取」這個環節裡多一分清醒,就已經削弱輪迴鏈條。
初學者可把「觀察自己捉執的立場」當成修行的切入口。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
生命的痛苦不是來自單純的身體需要,而是來自心的習慣性「愛 → 取 → 有 → 生」的連鎖反應。
佛法的智慧在於:只要在其中一個環節能覺醒、不執著,整個系統就可能解構,心便能獲得自由與清涼。
👉 簡單一句話結論:
痛苦來自「自我感的堅固」,解脫在於「覺知並放下每一次的執取」。
*****
2025.08.30► [Q&A] 诸行止息中的关键误会/諸行止息中的關鍵誤會
The missed assumption in pedagogy
Unification of the mind; this is usually what I mean by ruding/samadhi; possible but not required for every level of samadhi, abiding in a place doesn't always entail samadhi
The abiding place is usually a dynamic range, informed by a satipatthana topic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vitakka and related activities
The examples of wilderness perception
The example of jhana-taking dispassion to be the only common denominator, then expand from there (eg, focusing on the enjoying it, deepening the dispassion, tweaking the insight...)
禪修裡的「心一境性」常被誤解,讓很多人覺得禪修超難、坐不住。禪修不是強迫自己,而是自然放鬆哦!
簡單解釋:很多人以為禪修就是要心如止水、一點雜念都沒有(就是「心一境性」),不然就失敗了。這其實是可遇不可求的狀態,不是所有禪修都必須有。它更常出現在高等禪那(如四禪),初禪通常沒有。
實例:想像你開車時專注路況,但腦中還會閃過「晚餐吃什麼」,這不是全然融入,但你還是安全到家。禪修也一樣,不用強求零雜念。
行動建議:坐禪時,别壓制念頭。只輕鬆觀呼吸,如果分心,就溫柔拉回。別自責,記住:自然融入才持久。
簡單解釋:禪修的重點是讓心安住在一個主題(如慈悲喜捨或離欲),就算有念頭冒出,只要不離主題,就OK。不用全盤融入,允許多元活動。
實例:像去森林散步(林野想),你一邊走一邊欣賞花朵、感受寧靜,就算想著「好舒服」,心還是浸泡在「無事」的氛圍裡。非佛教徒度假時常這樣,得到的好處比刻意禪修的人多!
行動建議:挑個簡單主題試試,比如「知足感恩」。如果念頭跑偏,就輕聲提醒:「回來感恩。」逐步建信心。
簡單解釋:初禪是出離欲望帶來喜樂,不需心一境性。像牧牛人一樣,只要牛群在大草原上自由吃草,就不用栓住每隻牛。心舒服了,自然會融入。
實例:上班族下班後,放下「還要回訊息」的焦慮,泡個澡感受放鬆。這就是離欲的開始,帶來清新感,不用強迫專注。
行動建議:從「少欲」練習。列3個日常欲望(像刷手機),試著1小時不碰,換成觀察呼吸或散步。感受到省力後,記錄下來,漸漸嚐到喜樂。想進階?試非我或放下主題,維持正念就好。
總之,禪修別當成高難度挑戰,它就像和自己聊天,放鬆就好。照這樣試,畏懼會少很多。
******
2025.09.06► [Q&A] 诸行止息的简白解说/諸行止息的簡白解說
Sankhara explained
What is nibbana? Not any of the abstract states
Effortlessness vs literal non-movement; suffering is friction; the kind of action that is struggle, insistence, control, impulsivity ...; selfing is such an example
Practice, very hard and very easy; why can't we just stop everything, throw away everything?
The different prerequisites leading to effortlessness/resolution of sankharas: seclusion, dispassion, natural abiding ...
The pared down path is about: awareness of sankhara/resolution of sankhara
這篇文章以「諸行止息」為核心,解釋了修行的原理:心因為執著、控制、掙扎而自我製造痛苦,修行的目標就是看見這些「行」(多餘的內心動作),並放下它們,進而契入寧靜與無為。
「行」指的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心中多餘、扭曲、折騰自己的活動。
它來自控制、堅持、不放下,導致心與外境摩擦,產生壓力與苦。
例子:單純吃飯不會製造痛苦,但若伴隨焦慮與緊張,就是「行」。
苦是心不接受境界、不隨順自然、想要控制所生起的摩擦。
最根本的來源是「我執」:把「五蘊」誤認為真實的自我,因而產生恐懼、匱乏與緊抓不放。
涅槃就是「行」的止息:內心放鬆、不再衝撞、不再勒緊自己。
它是一種徹底休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
佛經中稱其為「無為」「無作」,即不再有無謂的造作。
容易:原理非常簡單,就是放下這些內心的多餘動作。
困難:心的慣性會不斷再度抓取、控制,很難停息。
因此佛陀教導了各種系統化方法,幫助修行者覺察並逐步放下。
離欲:不是道德化的壓制,而是自然的不勉強、不強求。
安住覺知:回到自然、真實的當下,不戴面具、不刻意扮演。
念住:時時憶持此原理,及時發現並放下那些正在製造壓力的「行」。
頓悟與漸修:
漸修:透過不斷觀照、放下,逐步淨化心。
頓悟:在一瞬間徹底看穿「行」只是習氣,心即可完全放下。
修行最終回歸於單純:
看到「行」→ 認知它帶來壓力 → 放下當下的掙扎。
即使是一個念頭、一個用力的執著,也能馬上鬆開,直接品嚐休息。
「諸行止息」就是解脫、就是涅槃,是心真正的休止與安靜。
要點很簡單:苦來自心的折騰,修行就是覺察並放掉這份多餘的掙扎;當「行」停歇,安靜自然顯現,這就叫「諸行止息」。
******
2025.09.13► [Q&A] 纪律与无为/紀律與無為
Once the gross distortion is softened, the path becomes expeditious; effortlessness not a quantitative absolute; deer park sermon; the stress of being someone, making decisions ...
The natural welling up of energy; friction instantaneously resolved; the example of instilling ideas for forgiving vs instant resolution; wisdom is about pinpointing the unnecessary exertion
The break in the vicious cycle; examined habit
If you can't control the impulse behind slandering, gossiping, quarreling, distorting ...
What people take to be rest is actually dawdling intermixed with agitation
Only alertness and fear of wrong doing can really help with sensitivity toward sankharas
Train yourself so that discipline does not mean extra exertion
佛陀開示解脫之道時,並不是要我們用力扛起種種義務,而是教導看清「苦是如何被多餘的動作(行、有為)」製造出來,並在覺察後放下,使心契入「無為」。而「紀律」在佛法裡,不是世俗所想的壓力與責任,而是幫助自己不放逸、不迷失,提醒自己記得放鬆、記得放下。
「無為」不是放任,也不是什麼都不做。
它是當內心的意志、緊抓、控制的衝動出現時,不再追加施力、不延續那股壓力。
壓力「生時自生,滅時自滅」,只要不去攀附,它自然會消退。
智慧就是敏感地感知壓力,快速直搗核心,當下放下。
苦來自「有為」──心不斷操控、緊抓「我是」「我能」。
解脫就是「無為」,即內心歸順自然,不再與境界摩擦。
放下「我執」後,內心就沒有緊迫、孤立與對立,自然安住在祥和。
在原始佛教裡,紀律不是履行角色義務,不是外加道德壓力。
它指的是「警醒」:提醒自己不要誤以為慣性就是無為。
真正的紀律是:
留意內心是否有多餘的緊張與耗力。
覺察並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衝動。
讓心回到清明、輕鬆、不再被慣性拖著走。
放縱不是無為,只是落入慣性。那不是放鬆,而是暗潮下的焦慮。
即使學佛多年,如果仍在謾罵、造作、沉醉於習慣性反應,便未真正入門。
所謂「不放逸」就是不讓習慣性自動牽引,能看到當下的苦與耗力,並即刻停下來。
佛陀的慈悲不是基於善惡審判,而是無條件的。
當佛陀談「善惡」時,只是提醒我們留意:「我是不是在讓自己繼續盲目地受苦?」
紀律真正的核心,就是在日常生活裡持續檢視:內心有沒有多餘的用力?我是不是在忘記放鬆?
重點總結:
紀律不是更用力去做,而是警醒地記得放下;無為不是放縱,而是心不再多餘造作。
******
2025.09.20► [Q&A] 趋向初禅的活动场域─导引/趨向初禪的活動場域─導引
•Thinking, observing, contrasting, familiarizing, settling, building confidence……
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明如何以「念住」的方式,引導自己逐漸進入「初禪」的活動場域。它強調禪修不是強迫心靈凝定,而是透過一個帶有主題的心靈場域,去觀察、調整、放下執著,讓心趨向於安定與喜悅。
念住就是在心中反覆憶持一個任務,並透過相關的活動來貫徹它。
日常生活的例子如「專心開車」,注意速度、姿勢與安全,這就是一種世俗的念住。
在佛法中,念住的核心則是觀察並放下執著活動,如四念住:觀身、觀受、觀心、觀法。
禪修不是把心完全「封死」,而是活動在一個主題的場域中。
這個場域不是壓抑或空白,而是有觀察、調整、比較、沉澱的活動。
目標是在「安康自在的心境」下練習,佛陀稱此為「現法樂住」。
被稱為「離欲之樂」,初步出離了欲貪。
欲貪指心不斷張望未來、依賴外境或人物來獲得安全感與滿足。
在初禪的狀態中,能夠安於當下,不因孤單或沒娛樂而恐慌,能夠享受單純的自處與知足。
初禪伴隨「尋伺」,即內心的語言引導與觀察反思,例如心中提醒自己「放下」、「鬆開」,並加以體會。
觀察並辨認欲貪的狀態,體會它如何消耗心力。
在離欲的當下,品味那份輕鬆與豐足,並建立信心。
不急於追求結果(如「是否真的入初禪」),而是讓自己練習比較、思考、放鬆,逐漸熟悉這種安定。
隨著體驗的深化,相關活動可能越來越簡單,直至心自然而然凝聚於更專一的喜悅中。
初禪不是全然靜止,而是有尋、有伺、有觀察的心活動。
不需執著於形式或姿勢,只要能安住於當下的知足與放下,即已是在培養初步的出離與安樂。
這份「浮生半日閒」的體驗,本身就是禪修進程中最寶貴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