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7 ► [Q&A] 淬炼(鍊) 清朗 无(無)依──心念住
### 禪修的挑戰
- **惰性與意志力**:許多人渴望修學禪修,但因惰性無法持續,這並不需要感到罪惡感。
- **建立習慣**:要建立習慣,需理解如何培養因緣,而非依賴意志力。
### 進入禪修的過程
- **遠離的概念**:禪修的第一步是「遠離」,即讓心從外部境界中抽離,開始關注內心狀態。
- **小步驟的調整**:只需小小的調整,如增加從容感或減少焦慮,便能開始禪修。
### 心態的轉變
- **覺知的增強**:提升覺知,關心當前的心態和動作,讓心不再被境界吞沒。
- **簡單的開始**:禪修的開始可以是非常簡單,只需一念的轉變。
### 改變習慣的技巧
- **小目標的設定**:將目標設為微小的、易達成的步驟,增加成就感。
- **覺知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心的狀態,並做出微調。
### 心念住的意義
- **心念住的練習**:關注心的使用方式,去除不必要的壓力和緊繃感。
- **內心的清朗**:透過練習,讓心變得清朗、無依,減少內心的負擔。
### 修學的深度
- **深入與點到為止**:根據心態的不同,選擇深入的練習或輕鬆的調整。
- **淬鍊的修行模式**:持續剔除內心的小雜質,使心變得更加純淨。
### 心的狀態與休息
- **高品質的休息**:心靈的清朗與無依,使得休息變得更有效。
- **涅槃的狀態**:達到無心的狀態,無需因境界而感到壓力。
### 結論
- **修行的靈活性**: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持續進步。
- **心的獨立性**:讓心保持無依、清朗,獲得內在的平安與自由。
*****
2021.03.20 ► [Q&A] 慧观(觀)的內容不是实(實)相
### 慧觀的重要性
- **慧觀的地位**:在當今上座部佛教中,慧觀被視為修行的核心,其他修行如禪那和三昧被認為是通達慧觀的手段。
- **實相的理解**:實相通常表達為「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 歷史斷層與慧觀
- **佛法的斷層**: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對佛法的重新詮釋,特別是在缺乏僧團指導的時期,導致對禪那和慧觀的理解出現偏差。
- **論典中的慧觀**:在論典中,慧觀被解釋為針對動作的品質和取捨,而非直接發現宇宙的實相。
### 禪那與慧觀的關係
- **禪那的定義**:禪那並非僅作為暖身運動,而是修道的代名詞,是通達涅槃和解脫的途徑。
- **慧觀的特質**:論典中的慧觀具有階梯性,從粗淺到精細的觀察,強調無常的迅速性。
### 比較欲貪與初禪
- **欲貪的品質**:欲貪提供的平安感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影響。
- **初禪的平安**:出離的平安感更深厚,不依賴於比較或外在因素。
### 慧觀的實踐
- **維持狀態**:慧觀不僅幫助維持禪那狀態,還包括如何超越目前的禪那,朝向解脫的方向。
- **智慧的運用**:透過智慧辨識不同經驗的品質,選擇更有益的方向。
### 禪那的人生
- **建立禪那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智慧和正念,使每個片刻都能滋養出禪那的特質。
- **判斷禪那的基礎**:評估禪那的基礎不在於技巧,而在於人格特質和內在的穩健。
### 結論
- **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強調的是以智慧和善巧作為修行的基礎,建立穩定的內在平安感,這才是真正的禪那。
*****
2021.03.13 ► [Q&A] 确认禅那的特质/確認禪那的特質
### 辨識禪那的特質
- **動作模式**:不必擔心當前的打坐是否算是禪那,而是要能夠辨識具有禪那特質的動作模式,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 **遠離雜念**:隨著修行,感受到從容與輕鬆,逐漸遠離粗重的擔憂與執著。
### 慧觀與禪那的關係
- **慧觀的理解**:有些人認為修行只需強調慧觀,而忽略了禪那的重要性。禪那被視為達成慧觀的工具。
- **四聖諦**:佛法的核心內容,包含「苦、集、滅、道」,這些是理解與實踐的基礎。
### 四聖諦的具體內容
1. **苦諦**:認識到依賴諸行的痛苦與不安。
2. **集諦**:痛苦的根源在於渴愛與貪欲,這種渴望讓人無法真正休息與平安。
3. **滅諦**:透過修行,體會到解脫的可能性,獲得平靜與清涼的感覺。
4. **道諦**:修行的路徑,幫助達成解脫。
### 禪那的實踐
- **禪那的定義**:禪那是「諸行漸次止息」,在修行中體驗到的平靜與安詳。
- **三種禪那**:
- **初禪**:如澡豆,讓禪那的特質通遍全身。
- **二禪**:如地下泉水,持續湧現的喜悅。
- **三禪**:如平靜的湖泊,舒適與安寧的狀態。
### 禪那的深化
- **四禪的比喻**:以白布覆蓋全身,象徵著深層的平安與幸福。
- **離欲的特質**:禪那者的快樂基於平安,無需擔心快樂的消失。
### 實踐禪那的生活
- **建立禪那人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辨識與確認禪那的時刻,讓其滲透生活的每一面。
- **正見與八正道**:以正見為價值觀,透過八正道的實踐來增強禪那的特質。
### 結論
- **佛陀的教導**:禪那的實踐是全面的,不僅僅是技巧的運用,而是將智慧與行動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
- **持續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對禪那的覺知,並在正式的打坐中深化這種體驗。
*****
2021.03.06 ► [Q&A] 把最高的连(連)接上最基本的
### 禪那的理解
- **輕鬆的心態**:禪那不必追求遙不可及的境界,而是從日常生活的簡單滋味開始。
- **放下壓力**:以悠閒、安詳的心態進入禪修,幫助你脫離忙碌與欲貪的束縛。
### 目標導向的修行
- **不死之心**: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可以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
- **短期與中期目標**:例如,克服欲貪或調整身心能量,這些都是實際可行的短期目標。
### 禪修技巧的實踐
- **行的關聯**:不死之心與眼前的禪修技巧應該連接,避免浮華的思考。
- **觀察行為**:應用直覺感受動作的衝擊,而不是捕捉每一個細節。
### 用力與參與的方式
- **參與的方式**:不同的參與方式會影響你的心力消耗,急躁的心態會增加壓力。
- **放鬆的參與**:悠閒地參與動作,減少內心的緊張與耗力。
### 超越動作的理解
- **連接動作的方式**:調整參與動作的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心力消耗。
- **感知內在的變化**:透過感受身心的波動,檢視自己在行為中的參與程度。
### 減少內心的壓力
- **釋放心力**:學會在動作中放鬆,減少對於行動的執著,從而緩解痛苦。
- **平靜的狀態**:內在的平靜不是壓制注意力,而是學會放下與釋放。
### 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 **觀察內心的動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的反應與參與程度,保持輕鬆的態度。
- **珍惜心力**:保護自己的心力,避免無意義的爭辯與消耗。
### 結論
- **出離的休息**:佛陀提到的「把出離視為休息」,強調在修行中尋找內心的安寧與釋放。憶念涅槃是達到內心平靜的途徑。
### 不死之境的理解
- **禪修的方向**:已經得到佛法啟發的人,明白禪修的根本目的是趨入「不死之境」。
- **輪迴的心態**:輪迴是忙碌和追求的狀態,像坐上雲霄飛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活動上。
- **世間的快樂**:所有世間的活動都帶有死亡的烙印,快樂的本質是悲劇性的,因為它們最終都會消亡。
### 佛陀的啟示
- **出家尋道的原因**:佛陀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因此尋求解脫,開啟了「不死界」的門。
### 心的定義與經驗
- **心的範疇**:心是經驗的所在,所有經驗必須被覺知才能成為經驗。
- **心的區域**:心分為透過行動構建的區域和寂靜平安的區域。
### 立足於不同世界
- **未聽聞佛法的人**:完全活在夢境中,依賴於活動狀態。
- **得到啟發的人**:明白心的另一個維度是平安的,無法再完全被輪迴蒙蔽。
### 無畏的利益
- **修學佛法的好處**:得到「無畏」,即脫離恐懼的狀態。
### 憶念不死的技巧
- **十種隨念**:佛經提到的「十種憶念」中,最後一個是「憶念止息」,即涅槃的同義詞。
- **宗教的安慰**:不同宗教都試圖解決對死亡的恐懼,但佛教提供更深層的理解。
### 不死界的本質
- **心的本質**:不死界不是外在的神明,而是心的本質。
- **直接驗證**:隨著心靈的成熟,能夠體會到心的超然空間,與痛苦的區別。
### 具體效果
- **脫離動作的黏著**:憶念不死界能讓心靈趨向安寧,區分動作的過患與內心的平安。
### 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 **提醒注意力的方向**:憶念不死界可以幫助在日常活動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 結論
- **不死界的光輝**:在日常生活中,憶念不死界會讓你不再完全沉浸於輪迴,逐漸體會到生命的本質是平安的。
*****
###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運動**:進行簡單的拉筋和深呼吸。
- **心態調整**:禪修不應被視為壓制,而是通過調整內在活動,趨向安詳和離欲。
### 故事與教誨
- **阿㝹樓馱與舍利弗**:
- 阿㝹樓馱是三果聖人,具備神通,但未能證得四果阿羅漢。
- 舍利弗指出阿㝹樓馱的憍慢、有所得之心與憂慮,建議他將注意力導向不死界。
- 阿㝹樓馱接受指導後,迅速證得阿羅漢果。
### 不死界的理解
- **不死界的意義**:可理解為涅槃,指向一種無為的狀態。
- **覺知的角色**:
- 一些南傳老師認為不死界即是覺知,但這一觀點存在爭議。
- 覺知與識蘊的區別需明確,否則易混淆。
### 生活中的不死
- **不死的本質**:心的某部分是不會被痛苦觸碰的,這是可以信託的。
- **無為的狀態**:真正的安穩來自於心的本質,而非外在的名利或情感。
### 導向不死界的方法
- **漸次止息**:佛法強調透過漸次止息所有行為,超越對動作的依賴。
- **警覺與厭離**:對於行的警覺與厭離能夠帶來內心的平靜。
### 修行的意義
- **不需強迫**:導向不死界不需要強迫自己停止行為,而是要從根本上理解行的無常與苦。
- **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將意向導向不死界,減少對動作的依賴。
### 結論
- **證得涅槃的途徑**:藉由理解不死界的本質,並在生活中實踐,能夠在現生品嚐到涅槃的滋味。
*****
2021.02.13 ► [Q&A] 非想非非想处(處)作意
### 禪修準備
- **伸展運動**:在開始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拉筋和深呼吸。
- **抵抗感的化解**:初學者常感到抵抗,這種感覺可以通過微小的緩解和覺知提升來克服。
### 非想非非想處的理解
- **無色定的境界**:非想非非想處是無色定中的最高境界,探索超越身體界限的經驗。
- **作意的作用**:不必將不同的定境視為高低,而是理解作意與注意力的關係。
### 止息的意義
- **止息的多重含義**:止息不僅指動作的停止,還包括減少對動作的興趣和渴望。
- **無色界的特質**:無色界的特質是發現當下經驗中的本質,而非刻意追求。
### 無色定的核心探索
- **核心自我**:身體不是核心,真正的核心是能夠覺知的「心」。
- **意象的虛幻性**:意象如泡泡般脆弱,只有透過意志的貫注才賦予其真實性。
### 非想與非非想的區別
- **非想**:透過深刻的理解,認識到多元的念頭和意象是虛妄的。
- **非非想**:核心並不需要脫離意象,而是理解意象本身就是心的表現。
### 實踐方法
- **穩定化境界**:不需要排斥意象,而是洞察它們的虛幻性,並保持對心的關注。
- **警覺與距離**:對於想的活動保持警覺,避免被其吸引。
### 結論
- **非想非非想處**:這一境界是隨時可得的,只需微調認知,將注意力導向當下的經驗,並理解心的本質。
*****
2021.02.06 ► [Q&A] 远离?出世间的方向在哪?/遠離?出世間的方向在哪?
### 禪修準備
- **伸展運動**:在開始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和深呼吸,暖身。
### 日常修行的方向
- **適合在家人的修行**:在無法劇烈改變生活方式的情況下,應用溫和自然的覺知探索日常經驗。
- **清楚的方向感**:了解通往解脫的方向(遠離)與加深輪迴的方向。
### 遠離與出離的意義
- **遠離(viveka)**:有脫離、背離的意思,同時包含辨識與分別的含義。
- **方向感的釐清**: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經驗以釐清解脫與輪迴的區別。
### 夢境的比喻
- **夢境中的反應**:在夢中,對於影像的反應會影響心的狀態,增強輪迴的習慣性。
- **戲論(papanca)**:對於貪愛的影像進行推演與延續,使心入戲。
### 出世間的方向
- **增強覺知**:提高對夢境虛假性的覺知,認識到無常、苦、非我。
- **擱置貪瞋痴**:覺知當前的貪瞋痴動作,並試著平緩其力量。
### 涅槃的特質
- **無願、無相**:涅槃是不被力量所擺弄的狀態,對夢境概念保持距離。
- **解脫的門**:對於涅槃的特質愈熟悉,心愈趨向空、無相、無願。
### 禪那的理解
- **禪那的真正意義**:禪那是遠離的過程,幫助覺察入戲的狀態,體會輕鬆與解脫。
- **四念處的實踐**:通過四念處的修行來增強對夢境的覺知,理解輪迴的愚蠢與痛苦。
### 修行的自然方法
- **適合的修行方式**:利用內在資源,如理解力與探索能力,進行自然的修行。
- **禪那的喜悅**:喜悅來自於對佛法的理解與方向感,而非盲目的專注。
### 結論
- **持續的覺知**: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方向感,明白輪迴與出世間的區別,並透過自然的方式進行修行,最終達到解脫的目標。
*****
2021.01.30 ► [Q&A] 简易的禅那入手处/簡易的禪那入手處
### 禪修準備
- **暖身運動**: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和深呼吸,幫助身體放鬆。
- **坐姿要領**:脊椎稍微拉長,讓坐姿看起來更端正。
### 禪那的誤解
- **專注的誤解**:許多人認為禪那是透過極端專注來達成,這與佛教中「開闊」的禪那概念相悖。
- **壓迫感**:過度專注會產生壓迫感,與禪那的寬鬆舒適相違背。
### 進入禪那的方法
- **初禪的特質**:初禪被稱為「遠離樂」或「出離樂」,是因為遠離世間的貪憂而產生的快樂。
- **五蓋的障礙**:進入禪那的障礙包括欲貪、嗔恚、掉舉、昏沉和疑,這些會使心變得羸弱。
### 簡易的禪那技巧
- **負面處理**:避免讓心被五蓋占領,注意當前困擾的蓋障,並採取對策。
- **欲貪**:不允許自己思考增強欲貪的影像。
- **嗔恚**:避免滋養敵對和憤怒的念頭。
- **散亂**:讓心有輕鬆的棲心之所,專注於身體的放鬆感。
- **昏沉**:保持興趣,專注於有意義的事情。
- **疑**:維持清晰的法念住和目標。
### 禪那的心態
- **正確的態度**:對於脫離五蓋的狀態要有信心和興趣,感受內心的光明與輕鬆。
- **呵護心靈**:像呵護尊貴王子般保護心靈,讓心不再沉溺於腐化力量中。
### 最終目標
- **脫離五蓋的好處**:脫離五蓋的狀態不僅有助於專注和安止,更是通向涅槃的途徑。
- **清楚的方向感**:禪那的重點在於智慧的運用,預防不良念頭的產生,保持心靈的清明與自由。
### 結論
- **持續的實踐**:透過簡單的技巧與正確的心態,逐步進入禪那,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
*****
2021.01.23 ► [Q&A] 辨识「通往解脱的快乐」/辨識「通往解脫的快樂」
### 禪修準備
- **暖身運動**:在開始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和深呼吸,以放鬆身心。
### 尋找快樂的共通點
- **人生目標**:人們追求的各種目標(如名利、愛情、財富)最終都是為了獲得快樂。
- **快樂與執著**:快樂與執著密切相關,對快樂的過度追求可能導致執著。
### 佛教對快樂的看法
- **戒慎對待快樂**:在某些佛教傳統中,快樂被視為危險的,特別是在南傳佛教中,快樂的表現可能被誤解為不認真修行的標誌。
- **快樂的本質**:佛陀強調快樂的重要性,並指明快樂的追求方法才是關鍵。
### 辨識高品質的快樂
- **平安的因子**:真正的快樂應該帶來內心的平安。如果某種快樂模式會損害你的平安,那麼這種快樂是不正確的。
- **例子分析**:例如,搶劫得來的財富可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隨之而來的是持續的恐懼和不安,這樣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
### 品德與快樂的關聯
- **持守戒律**:遵守道德和戒律有助於建立內心的平安,這是獲得真正快樂的基礎。
- **慈心的定義**:慈心的基本定義是無害與無恚,這有助於促進內心的平安。
### 林野想的善巧運用
- **自然的修行**:與大自然的接觸應該以促進內心的平安為目標,而非依賴外在環境的美麗。
### 快樂的層次
- **喜與樂的關係**:喜是對平安的認識,樂是身體對平安的反應。真正的快樂應該根植於內心的平安之上。
### 檢查內心的狀態
- **受用方式的檢查**:檢查當前的快樂是否會妨礙平安感,確保所追求的快樂不會帶來負擔。
### 結論
- **超越快樂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應該是超越對快樂的依賴,建立在內心的平安之上。即使面對困難,也要保持內心的平安,這樣才能克服挑戰。
*****
2021.01.16 ► [Q&A] 厌离和厌恶的一字之隔/厭離和厭惡的一字之隔
### 禪修準備
- **暖身運動**:在禪修前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以放鬆身心。
### 禪修的本質
- **佛陀的禪修**:禪修不僅是專注於某一點,而是準備好向解脫的心態。這種心情應該能讓我們觀察當前的狀態,理解「抓取」的痛苦。
### 南傳佛教的歷史與禪修方法
- **現代禪修的起源**:許多南傳佛教的禪修方法並非源自原始佛經,而是19世紀的僧侶們為了普及佛法而創立的。
- **修行者的困境**:許多修行者經過長時間的修行後,卻感到厭惡和悲觀,對生活失去興趣。
### 厭離與厭惡的區別
- **厭離的真正意義**:厭離應該針對的是貪欲和執著,而不是對生命或身體的厭惡。佛陀所教的厭離是要放下對於境界的依賴,而非否定境界本身。
### 修行的精準性
- **精準的修行方法**:修行應該像精密的手術,針對具體的執著進行,而不是隨意地厭惡所有事物。這樣的修行能夠更有效地達到解脫。
### 佛法的全面性
- **中道的智慧**:佛陀的教導強調在修行中融入喜樂和幸福,並且不僅僅是觀察無常,還要享受當下的平安與幸福。
### 生活中的修行
- **享受與修行的關係**:正確的問題不在於是否能享受生活,而在於如何在享受中保持對於執著的厭離。
### 結論
- **靈魂的本質**:我們的心靈不應被簡化為機器人的元素,而是要認識到它的深層次和無限潛能。真正的修行是要讓心靈自由,並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與快樂。
*****
### 禪修準備
- **暖身運動**: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以放鬆身心。
### 佛陀的探索
- **早期實驗**:佛陀在成道之前,曾經嘗試多種打坐禪修技巧,最終發現這些方法並不完善。
- **童年回憶**:他回憶起童年時的禪那經驗,依託此法完成了滅苦的工作。
### 禪修的演變
- **禪那的神秘化**:後代對佛教禪修的詮釋使其變得神秘且遙不可及,與經典的描述存在差異。
- **專注的誤解**:現代禪修強調「制心一處」的技巧,實際上可能導致覺知的緊繃和壓迫。
### 自然覺知的力量
- **覺知的本質**:真正的覺知是一種自然的狀態,並不需要刻意的努力或壓制。
- **放鬆與無為**:透過放鬆和避免不自然的狀態,可以更好地進入解脫的狀態。
### 寄託的意義
- **什麼是寄託**:寄託是指心靈依賴的對象,如朋友的肯定或伴侶的支持。
- **依賴的危險**:過度依賴他人會導致不穩定的幸福感,因為這些寄託隨時可能消失。
### 探索寄託的方式
- **檢視寄託對象**:透過禪修,檢查自己的寄託是否真正能帶來內心的平安與滿足。
- **失去的恐懼**:失去寄託的恐懼往往源於心靈的抵抗和想像。
### 追求真正的幸福
- **核心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並不依賴於外在的事物,而是內在的平靜與滿足。
- **「諸行漸次止息」**:在禪修中,不斷檢查自己的寄託,尋找更自然且不耗力的寄託方式。
### 實踐中的寄託
- **寄託於佛法**:最理想的寄託是將心寄託於佛法和解脫的心情上,這樣的寄託能促進內心的自由與解脫。
- **避免依賴性**:應避免寄託於外在的事物,因為這樣會強化依賴性,限制自由。
### 結論
- **選擇智慧的寄託**:修學佛法的人應該選擇寄託於法,避免對人際關係的過度依賴,才能真正獲得持久的幸福與解脫。
2021.01.02 ► [Q&A] 第十五阶:我练习於「灭」/第十五階:我練習於「滅」
### 禪修準備
- **暖身運動**:在開始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以放鬆身體。
### 「滅」的意義
- **巴利文解釋**:在佛教中,「滅」的巴利文是 nirodha,意指「滅痛苦」,而非消滅一切。
- **改變觀念**:應該將「滅」視為美好而愉快的狀態,而非排斥。
### 離欲與滅的關聯
- **離欲的結果**:離開欲望後,伴隨的重擔、壓力和痛苦將得到緩解和消滅。
- **理解階梯**:十六勝行的階梯不應被視為成就,而是練習的過程。
### 理解「欲」與「貪」
- **貪的本質**:要練習「滅」,需先理解何謂「欲」和「貪」,這些詞彙在原始佛經中頻繁出現。
- **具體感受**:辨識貪與欲的具體感受,例如對呼吸的影響和身心的緊繃感。
### 實踐滅的過程
- **全方位體驗滅**:不僅要減緩衝動,更要全方位體驗「滅」,感受到放鬆與舒適。
- **針對癮頭的策略**:要有策略性地面對貪欲,並透過行為反制約的技巧來徹底革除癮頭。
### 修行的簡化
- **簡化修行**:修行可以簡化為「於日於夜當中,精進的撲滅欲火」,即不斷消滅內心的欲望。
### 釋放與放下
- **放下重擔**:全方位的滅應包括放下重擔和壓力,並體會到這種放下的好處。
- **心靈的安穩**:通過練習,心靈能夠達到清涼與安穩,與五蘊的動盪不安逐漸無關。
### 禪那的體驗
- **禪那與滅**:全方位的滅和禪那是相互關聯的,透過滅的練習獲得的喜悅和安寧,能夠穩定並增強禪那的經驗。
### 結論
- **心態的轉變**:對於「滅」的理解應該是愉快且篤定的,身心在放下的過程中感受到舒適與放鬆。
2021.06.26 ► [Q&A] 禅(禪)那与 出家 在家 的生活
### 禪修與生活壓力
- **內外環境的影響**:佛教的禪修不僅關注內心的修行,還考慮到外在的生活壓力,尤其是家庭和事業的責任。
- **出家制度的起源**:出家人希望脫離生活中的煩惱與壓力,追求精神生活的理想。
### 出家與禪那的相似性
- **快樂的來源**:出家生活與禪那的快樂來源相似,都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無欲。
- **塵勞的對比**:在家的生活常常充滿塵勞與壓力,而出家則是追求內心的寧靜。
### 禪那的實踐
- **四念住的內容**:禪那的具體內容包括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透過這些技巧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 **修行的突破**:即使在繁忙的生活中,短暫的專注也能帶來修行的突破與成就。
### 善用生活中的苦
- **轉化苦的經驗**:將生活中的壓力與苦痛轉化為修行的動力,面對苦的誠實與智慧。
- **動作與苦的關聯**:觀察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壓力,學會減緩痛苦。
### 生活中的修行方法
- **片刻的喘息**: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安靜,進行簡單的修行。
- **不必追求理想狀態**:承認現實生活的壓力,不必羨慕他人的修行環境,專注於當下的修行。
## 結論
- **誠實面對苦痛**:在生活中承受痛苦的同時,能夠誠實地面對並轉化這些苦,這本身就是修行的成功。即使在困難中,也能找到修行的契機,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
2021.06.19 ► [Q&A] 此刻的你栖(棲)身何处(處)
### 面對生活壓力
- **修行人的困境**:許多在家的修行人感受到工作和家庭的壓力,認為無法靜下心來禪修。
- **改變觀念**:禪修不必在理想狀態下進行,重要的是改變對自身處境的看法。
### 觀察與改變動作
- **動作的認識**:佛法的禪修包括認識和調整動作,並學會放下對動作的依賴。
- **改變看法**:透過改變對事情的詮釋,找到禪修的切入點。
### 生活中的實例
- **脫北者的故事**:一位脫北者在面對困難時,看到他人生活的壓力,對比後發現自己仍有許多福報。
- **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視角看待自己的處境,可能會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幸運的。
### 自我催眠的反思
- **自我催眠的認知**:當感到生活困難時,這種認知本身也可能是一種自我催眠。
- **改變念頭的重要性**:改變思考方式能帶來舒壓,使心靈找到棲身之所。
### 心行與想蘊
- **想蘊的理解**:想蘊是我們對經驗的詮釋,改變這一點能幫助我們看到生活中的福報。
- **專注於正向思考**:透過選擇積極的思考方式,讓心靈穩定且安詳。
### 禪修的實踐
- **靈活的禪修**: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進行禪修,無需等待理想狀態。
- **持續的自我反思**:留心自己的思維,改變看待事情的框架,讓心靈更加寬廣。
## 結論
- **改變思考的力量**:透過改變思考的方式,能夠在困難中找到意義,達到更深的自我理解與解脫。
*****
2021.06.12 ► [Q&A] 不动 解脱门/不動 解脫門
### 對解脫的興趣
- **動機的來源**:有些人對解脫道缺乏興趣,可能是因為未經歷足夠的痛苦。然而,痛苦的理解和反思才是關鍵。
- **痛苦的觀察**:有智慧的人在面對痛苦時,會思考其根源,並不讓心被外界牽動。
### 不動的概念
- **不動的定義**:不動是指心靈不再被外界境界所影響,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 **海水的比喻**:心如同棲息在海水中的層次,越深入海水,越不受表面風暴的影響。
### 鍛鍊心的方式
- **心的寄棲**:心若寄棲於五蘊和諸行,便會受到影響。練習不讓心被外界牽動,達到安靜和平安。
- **斷愛的理解**:斷愛並非冷漠,而是對內心的渴望和不安進行調整。
### 面對境界的態度
- **安靜的觀察**:以非我、非我所的智慧來觀察當前的現象,避免情緒的牽動。
- **轉變參與方式**:改變對境界的參與方式,減少心的波動,獲得內心的平靜。
### 實踐不動的技巧
- **日常生活中的實踐**:不動的練習可以在各種場合進行,無需特別的安靜環境。
- **減少貪欲**:持續減少對境界的貪求,心靈將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擾,從而體驗到解脫。
## 結論
- **解脫的體驗**:透過不斷的練習,心靈能夠脫離對境界的牽連,最終達到持久的平靜與解脫。
*****
2021.06.05 ► [Q&A] 微调心行 是 禅那的门径(門徑)
### 覺知與介入的方式
- **單純的覺知**:這是一種不介入的觀察方式。
- **塑造或架構**:需要介入和調整動作的方法。
- **選擇方法**:這兩種方法看似不同,但實際上互相補足。
### 觀察的修正功能
- **正確的觀察法**:需要正念和正勤,觀察的對象直接關乎解脫和苦樂。
- **修正的效果**:單純的觀察可以自然而然地調整多餘的動作。
### 克服蓋障的方法
- **識別蓋障**:常見的蓋障包括習慣性焦慮和不知足的心。
- **微調心行**:目標應具體且可實現,避免過於廣泛的要求。
## 微調心行的概念
- **心行的定義**:內心活動的方式。
- **微調的方式**:不需要強烈的努力,而是輕柔的提醒和調整。
### 具體例子
1. **昏沉蓋**:透過持續的激勵來克服昏沉感。
2. **疲勞的蓋障**: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小的機會來保存體力。
3. **不知足的心**:學會在不圓滿的當下尋找美好,放慢腳步。
## 結論
- **習慣的改變**:微調心行是長期維持的過程,幫助克服內心的慣性,達到更深的解脫狀態。
1. **禪修的準備**
- 在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暖身、伸展和深呼吸,以幫助身心放鬆。
2. **修行的具體下手處**
- 許多人在修行時感到無所適從,主要因為缺乏具體的開始方式。可以通過「行」來聚焦注意力,理解身心的活動。
3. **「行」的定義**
- 「行」不僅是明顯的動作,還包括潛藏在神經系統和肌肉中的緊張和急躁狀態。
4. **自然的覺知**
- 觀察「行」不需過度專注或緊張,只需用自然的覺知去感受當下的動作和狀態。
5. **調伏「行」**
- 透過觀察「行」的無常和變化,能夠調整和超越「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6. **呼吸的覺知**
- 如果「行」感到抽象,可以從呼吸入手,觀察其系統性運動和對身心的影響。
7. **獎勵與回饋**
- 經常給自己正面的回饋,幫助維持修行的動力和興趣。
8. **質疑與調整**
- 進行自我質疑,檢驗對「行」的理解和掌握,調整修行方法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9. **持續的熱情**
- 在保持熱情的同時,注意身體的放鬆,避免緊繃,讓修行變得輕鬆愉快。
10. **古代修行人的啟示**
-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沙門果位」,這是一種不會被世俗條件剝奪的好處。
## 結論
透過對「行」的深入理解和調整,修行者能夠體驗到持久的快樂和內心的平靜。精進的修行不應該是痛苦的,而是一種結合智慧的愉悅過程,最終達到解脫與安寧。
*****
2021.05.22 ► [Q&A] 一以贯(貫)之的关(關)注
1. **禪修的準備**
- 在禪修之前,可以進行伸展運動和深呼吸,以幫助身心放鬆,適應當前狀況。
2. **靈活的修行方式**
- 修行應根據個人狀況選擇適合的方法,無論是隨意的放鬆姿勢還是專注的坐姿,關鍵在於當下的覺知。
3. **壓力的釋放**
- 當前的壓力應及時消化,避免將其積累,這樣才能減少內心的痛苦。
4. **修行的興趣**
- 如果對佛法話題充滿興趣,應該充分利用短暫的時間進行深入的探索,保持專注和能量。
5. **一以貫之的主題**
- 原始佛法有一個核心主題,即「行」,這是所有修行方法的共同基礎。
6. **「行」的定義**
- 「行」代表心的活動狀態,是所有行為的基礎,涉及我們的關注、動機及心的用力。
7. **四念住的關注**
- 四念住包括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這些都是對「行」的不同面向的觀察。
8. **行為的影響**
- 觀察自己的行為和動作能幫助理解內心的活動,進而影響幸福感與生活質量。
9. **修行的基礎**
- 佛法的初步修行關注「行」,包括身體和言語的活動,這有助於提升內心的平靜與安穩。
10. **回到「行」**
- 當感到忙亂時,回歸對「行」的覺知,這是實踐佛法的根本。
## 結論
透過對「行」的持續關注和覺知,修行者能夠深入理解自己的內心活動,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無論是身體的動作還是內心的動機,正確的覺知和調整將有助於擺脫痛苦,達到更高的內心平靜。
*****
1. **禪修的準備**
- 開始禪修前,可以進行伸展運動和深呼吸,以提高對身心狀態的覺知。
2. **身心的連結**
- 身心、神經系統如同電網,呼吸和內在的衝動影響著整體狀態。透過覺察呼吸,可以增強覺知。
3. **我慢的定義**
- 「我慢」是「我執」的同義詞,代表對現狀的安逸感和習以為常的心態。這種心態會使人忘記自我的真正狀態。
4. **我慢的表現**
- 在生活安穩時,人容易對五蘊的執著產生麻痺,認為這樣的狀況是理所當然的,進而忽略潛在的危險。
5. **痛苦的必要性**
- 遇到痛苦或挑戰時,應該心存感恩,因為這是讓我們看清楚我慢的機會。
6. **面對痛苦的心態**
- 修行者應以感激的心態看待痛苦,視其為修行的機會,而非怨恨或懷疑自己的修行。
7. **痛苦的觀察**
- 當痛苦出現時,修行者應該嘗試反觀,尋找痛苦的喘息空間,並意識到痛苦並非全然的絕望。
8. **改變痛苦的關係**
- 透過邏輯和超越邏輯的方法,探索痛苦的來源,並學會將其曝曬在陽光下,減少其持續性。
9. **智慧的增長**
- 隨著對痛苦的理解加深,修行者會發現「身苦心不苦」的可能性,能在痛苦中保持不絕望的心態。
## 結論
透過對痛苦的理解與觀察,修行者可以改變與痛苦的關係,從而增強智慧和覺知。面對痛苦時,保持不絕望的心態,使得痛苦不再是無法承受的負擔,而是一個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
2021.05.08 ► [Q&A] 容易延续(續)的喜─知苦
1. **禪修的準備**
- 開始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放鬆身心。
2. **世俗快樂的本質**
- 世俗所謂的快樂,實際上是痛苦的暫時移除。例如,享受美食的快樂源於之前的飢餓感。
- 這種快樂無法帶來長久的幸福,因為它只是對不舒服感的短暫緩解。
3. **生命的脆弱**
- 人類的生命充滿脆弱,面對各種疾病和不安的因素,常常在不舒服中掙扎。
- 對於某些人來說,劇烈的痛苦甚至會使他們失去求生的意志。
4. **對於安穩的錯覺**
- 表面看似安穩的生活實際上隱藏著危機,任何突發事件都可能摧毀這種安樂。
5. **知苦的意義**
- 知苦並非悲觀,而是理解生命的真實本質。
- 當人們開始正視痛苦,便能在其中找到解脫的可能性。
6. **心與苦的關係**
- 苦和心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存在著可以迴轉的空間。
- 明白心與苦之間的距離,能夠使人相信解脫的可能性。
7. **面對恐懼的態度**
- 佛教徒的態度是全然面對恐懼,而非逃避。
- 這樣的面對能帶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釋放。
8. **知苦的修行**
- 透過知苦,修行者可以檢視自己與境界的關係。
- 這種苦行的過程能夠提供誠實的力量,讓人明白生命的本質。
9. **真正的喜悅**
- 知苦後的喜悅並不需要是歡天喜地的,而是能夠激勵和引導自己的力量。
- 這種喜悅源於對生命真實狀態的接受和理解。
## 結論
知苦的過程能夠幫助修行者在面對痛苦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喜悅。這種喜悅不是表面的快樂,而是一種深入的理解和接受,讓人能夠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希望和信念,並持續朝向解脫的道路前進。
*****
2021.05.01 ► [Q&A] 容易维系(繫)的喜心─知足
1. **禪修的準備**
- 開始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放鬆身心。
2. **生活的困境**
- 描述了一位家庭成員的故事,他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方向感,最終導致失智症和憂鬱,反映出人類在忙碌和放鬆之間的掙扎。
3. **佛陀的教誨**
- 佛陀所教的「現法樂住」強調在閒暇時能夠感受到的安適和充實。
- 修行應在無事、閒暇的狀態中進行,並朝著解脫前進。
4. **知足的重要性**
- 知足常樂的概念與佛法的離欲之道密切相關。
- 知足能緩解內心的貪欲,使人能夠感受到當下的滿足。
5. **四聖諦的理解**
- 四聖諦並非僅是哲學,而是包含具體的行動和任務。
- 知苦、斷集、證滅的過程中,知足能夠幫助人們減少痛苦和壓力。
6. **對治五蓋**
- 知足有助於對治欲貪、嗔恚、掉悔、昏沉和疑惑等五蓋。
- 知足的人能夠平息對當下的排斥和不滿,從而達到內心的安寧。
7. **知足的練習**
- 知足的練習可分為心情態度上的知足和身體上的知足。
- 心情上的知足與「喜」相關,能帶來持續的動力和滿足感。
8. **身體的知足**
- 身體上的知足可理解為「樂」,讓人感到舒適和放鬆。
- 透過保持知足感,身體能夠在簡單、少干擾的狀況中感受到充實。
9. **知足的滋味**
- 知足的狀態不僅是對抗貪欲,更是一種自然的放下,能夠帶來豐富的內在滋味。
- 離貪、離欲的狀態並非匱乏,而是充滿了喜樂和滿足感。
## 結論
知足是一種容易維繫的喜心,能幫助人們在禪修中體驗到安寧和快樂。透過知足,修行者能夠減少內心的貪欲,並在簡單的生活中找到深刻的滿足感。這種狀態不僅是對生活的接受,更是一種智慧的體現,使人能夠在平靜中持續探索和成長。
1. **禪修的準備**
- 開始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放鬆身心。
2. **禪修的理解**
- 不必將打坐視為道德義務,而應理解為一種深度休息和享受的方式。
- 允許自己探索和實驗,避免完美主義的壓力。
3. **放鬆與清醒**
- 禪定是一種簡單的放鬆,像是在按摩中享受的感覺,無需感到罪惡。
- 保持清醒的狀態,因為興趣和享受,而非因為道德壓力。
4. **學習靜坐的壓力**
- 許多人在靜坐時感受到壓力,這源自於佛教文化中的「阿毗達摩」觀念,強調心必須專注於一個動作。
- 這種觀念使得靜坐者不敢隨意動作,害怕失去定力。
5. **佛教經典中的定力**
- 佛陀對於禪定的描述並非僅限於凝結的狀態,而是允許有調整和微調的空間。
- 內心的祥和可以在與他人互動中保持,並不會因小動作而破壞定力。
6. **定力的開放性**
- 原始經典允許在安詳的狀態中進行動作,並透過這些動作提升智慧。
- 定力的建立不需要強迫盯住一個點,而是透過適當的動作和分別心來達成。
7. **活在當下的理解**
- 活在當下不應是僅僅盯著當下的觸感,而是要透過動作和反思來理解貪的本質。
- 真正的活在當下是能夠安然地觀察和調整自己的狀態。
8. **放鬆與實驗**
- 不要因為犯錯而感到沮喪,應該享受過程,並在探索中找到方向感。
- 放鬆的方式並非放縱,而是在正知正念中保持輕鬆的心態。
## 結論
禪修的定力不應被誤解為僅僅是對某一點的強迫專注,而是應該理解為一種開放的、允許微調的狀態。透過探索和實驗,保持輕鬆的心態,可以更有效地享受禪修的過程,並逐步理解貪的本質。
*****
2021.04.17 ► [Q&A] 以法自娱(娛) 法乐(樂)增上 ─ 受念住
1. **開始禪修的準備**
- 在禪修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身心放鬆。
2. **禪修的挑戰**
- 許多人覺得禪修難以進入,面對妄念時容易感到挫折和缺乏信心。
- 解決這一障礙的秘訣在於「嬰兒步驟」,即從簡單的開始,逐步建立自信。
3. **妄念的處理**
- 面對紛飛的妄念,應以觀察的心態接受它們,而非強行降伏。
- 認知到「有很多亂糟糟的念頭」本身就是一種進步,這樣可以減少焦慮。
4. **心態的調整**
- 以輕鬆的態度面對修行,避免對自己施加過高的標準,讓修行變得有趣和愉快。
5. **受念住的核心**
- 受念住的修行不應被視為道德上的義務,而是探索更高明的尋樂方式。
- 透過「體驗喜」、「體驗樂」、「觀察心行」等步驟,來提升對生活的滿足感。
6. **尋樂的本質**
- 心的本質是尋找樂趣,受念住的修行應順應這一自然傾向,而非強迫自己遵循道德規範。
- 真正的快樂與簡單、放下、隨順真理有關,而非複雜的計畫。
7. **基層感受的探索**
- 生活中的許多活動實際上是追求基本的感受,如遼闊感、悠閒感等。
- 通過簡單的技巧,可以獲得這些感受,而無需參與複雜的活動。
8. **修行的實驗**
- 允許自己在探索中犯錯,並在過程中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尋找樂趣。
- 修行者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簡單的滿足,並將其融入修行中。
## 結論
受念住的修行強調以輕鬆的態度面對自我,通過探索和實驗來尋找內心的快樂。這一過程不僅能提升修行的效果,也能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愉悅。
*****
2021.04.10 ► [Q&A] 心丶境分离 无间离系─法念住/心丶境分離 無間離繫─法念住
1. **開始禪修的準備**
- 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以幫助心靈進入禪修狀態。
- 「身念住」是一個容易入手的禪修方法,幫助關注身體內部的感受。
2. **身體與心理的連結**
- 透過訓練,長時間保持內心的平靜,降低心跳和代謝率,減少焦慮與緊張。
- 身體的感覺和能量網提供了有用的資訊,幫助提升自我認識。
3. **四念住的概念**
- 佛陀教導的四念住包括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強調透過長期的重複行為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
4. **法念住的定義**
- 「法念住」是調整心與境界關係的過程,幫助心靈逐漸脫離對境界的執著。
5. **比喻與案例**
- 比喻家暴受害者的情況,強調長期依賴會導致無法脫離有害關係。
- 需要透過「法念住」的情緒來引導受害者逐步遠離暴力關係。
6. **向解脫的情緒**
- 包括「遠離」、「厭離」、「離欲」、「滅」和「捨」,這些步驟幫助受害者重新認識與施暴者的關係。
7. **改變關係的過程**
- 透過「遠離」讓受害者有空間反思關係,「厭離」讓她看清關係的破壞性,「離欲」讓她體驗到獨立的快樂,最終達到「滅」的狀態。
8. **內在的鬆動**
- 隨著對身體的認知轉變,心靈與身體的關係變得鬆動,逐漸達到無所住的狀態。
## 結論
透過「法念住」的修行,能夠有效改變與五蘊(身體、感受、分別、動機、覺知力)之間的關係,實現心靈的解脫。這一過程不僅是對自我認識的深化,也是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探索。
*****
2021.04.03 ► [Q&A] 离热丶猗息丶触涅盘─身念住/離熱丶猗息、觸涅槃─身念住
1. **開始禪修的準備**
- 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心靈從忙亂過渡到禪修狀態。
- 增加覺知和意向,讓自己更接近解脫。
2. **念住的意義**
- 「念住」是「禪那」的內容,透過不斷的練習,將短暫的意念轉化為持久的覺知。
- 透過四念住的修行,建立禪那的人格和生活方式。
3. **身念住的概念**
- 身念住是四念住之一,修行者能獲得高等的果報。
- 比喻:身體如同受傷的手臂,常常被外界的刺激影響,而忽略了身體內部的感受。
4. **身體的感受與反應**
- 身體內部的觸感不斷變化,包括舒適、不適和中性感覺。
- 忽略這些觸感會導致心念的忙亂和反應。
5. **涅槃與輪迴的差異**
- 輪迴是對刺激的反應,而涅槃則是超越這些刺激,達到內心的平靜。
- 透過降低對身體內在騷動的反應,能夠體會到涅槃的狀態。
6. **修行的技巧**
- 修行者應該學會「令身行休息」,與「輕安」、「平捨」相關聯。
- 認識到不必要的反應,並保持內在的安靜和休息。
7. **身念住的效果**
- 透過身念住的修行,心靈能夠獲得安定與喜悅。
- 在平靜的狀態中,對動作不再感興趣,進而減少內心的躁動。
8. **探索高度的休息**
- 在高度的休息中,修行者能夠清晰地感知內在的觸感,而不隨之反應。
- 這樣的狀態有助於拔除貪、嗔、癡的慣性。
## 結論
身念住的修學過程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修行方法,透過對身體的敏感度和內在觸感的覺知,能夠實現內心的平靜與解脫。修行者需在高度的覺知中享受這種狀態,並不斷探索如何保持內在的安靜與休息。
*****
2021.09.25 ► [Q&A] 制心妙方─注意力的本质(質)
1. **禪修與聽聞佛法**
- 在進入禪修前,可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
- 聽聞佛法是進入禪定的方式之一,儘管深度較淺,但符合禪那的品質。
2. **注意力與「作意」**
- 原始經典強調「注意力」,雖然這個詞未出現,但有「作意」(manasikāra)的概念。
- 「緣起」的理解不僅限於「十二支緣起」,還包括「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3. **注意力的本質**
- 注意力是一種內在的心的移動,與「覺知」不同。
- 注意力需要用力維持,而覺知則是輕鬆的體驗。
4. **注意力的運作**
- 注意力的狀態可動搖或穩定,取決於內心的滿足感。
- 心會尋找能吸引注意力的對象,若找不到則會躁動不安。
5. **注意力與自我**
- 自我與注意力密切相關,注意力的質地和強度影響自我的感知。
- 當注意力被愛與貪所驅動時,心會偏離本位。
6. **放下注意力**
- 放下注意力的興趣,能讓心靈得到休息。
- 透過覺知注意力的運用,能夠減少其對自我的束縛。
7. **修行與死亡的關聯**
- 瀕臨死亡的人,若有修行基礎,能在此時獲得突破。
- 對於注意力的理解,能讓人認識到自我與外界的關係是多麼脆弱。
8. **安住於覺知**
- 覺知是一種不需用力的狀態,能讓心回歸本位,放下對注意力的執著。
- 透過對注意力的興趣與觀察,可以更深入理解心的運作。
## 結論
注意力的運用與自我認知息息相關,修行者應該透過覺知來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從而達到心靈的平靜與解脫。
*****
2021.09.18 ► [Q&A] 善寻(尋)与(與)尊胜(勝)之伺─探究欲望的本质(質)
### 禪定的誤解
- **現代觀念**:許多人將「禪定」理解為壓制心的活動,讓心靜止不動。
- **原始經典的定義**:禪那的核心在於「離欲」,即遠離欲望,讓心靈不被欲望所動搖。
### 禪那的起始點
- **探索欲望**:即使無法完全擺脫欲望,對其本質的探索也可成為進入禪那的契機。
- **信心與嚮往**:對解脫者的言語有信心,渴望離欲的境界,也能引導人進入禪那。
### 初禪的特質
- **依循聲音的導引**:初禪的特質在於依賴內外的聲音作為指引,而不是完全靜止。
- **善尋與尊勝之伺**:佛陀在修行過程中經常進行內在探索,尋求身心的安全感。
### 欲望的本質
- **欲望的集與滅**:了解欲望如何產生、影響身心,並學會如何減弱和瓦解欲望的影響。
- **欲望與自我感**:欲望本質上是「我執」,是對某種狀態的渴望和不安。
### 解脫者的特質
- **沒有驅使力**:解脫者不受欲望驅動,行為中不帶有強烈的在乎。
- **未呈顯的意識**:欲望的瓦解會導致未呈顯的意識出現,讓人感受到真正的平靜。
### 禪那的實踐
- **探索欲望的方式**:善用內外的引導,深入了解欲望的本質,並保持對無欲狀態的興趣。
- **智慧的提升**:透過對欲望的理解,智慧與平安自然隨之而來。
### 結論
- **持續的探索**:關心長遠安樂的人,應該對欲望的本質進行深入探索,並學會如何保持在無欲的狀態,這樣才能順利走向解脫與涅槃。
*****
### 解脫的動機
- **虔誠的心**:如果你有堅定的解脫動機,內在的直覺會引導你找到適合的修行方法。
- **不必追求完美**:每一步都不必達到百分之百的正確,過程中會自然糾正。
### 不同的定境
- 佛經中提到多種「定境」,如初禪、二禪、空無邊處等。
- 這些境界不是單純的專注力,而是描述不同的放下與解脫者的心境。
### 欲界的影響
- **欲界的特質**:欲界的快樂具有上癮性,依賴於膚淺的愉悅感,會導致焦躁和競爭。
- **初禪的理解**:初禪是對欲界的暫時放下,模擬解脫者的狀態。
### 禪的層次
- **二禪**:尋伺的動作停止,對自我故事的厭倦,開始擱置自我定義。
- **三禪**:觀察快樂的本質,放下對快樂的依賴,轉向即時的飽足感。
- **四禪**:對感受的需求感化解,內心契入平安與無為的狀態。
### 無色界的理解
- 無色界的境界如「空無邊處」和「識無邊處」,是解脫者心境的不同角度。
- 有時被批評,有時被讚揚,依賴於對這些境界的理解和應用。
### 空無邊處的意義
- **身體與心的關係**:了解「我不是身體」,心的本質是無邊無際的。
- **放下身體的執著**:透過對身體的放下,體驗心的自由與無負擔。
### 釋放與自由
- **放下的徹底性**:在「空無邊處」中,體會到連身體的執著都能放下。
- **探索與信心**:不必過於計較是否證得「空無邊處」,而是享受探索的過程,模仿解脫者的特質。
### 結論
- **自由的體驗**:解脫者的自由是無邊界的,透過信心與模仿,能獲得巨大的好處。
*****
2021.09.04 ► [Q&A] 《经集5.14》─禅那是解脱者心境/《經集5.14》─禪那是解脫者心境
## 文章摘要:禪那是解脫者的心境
### 禪那的誤解
- **普遍誤解**:許多人認為禪那主要是透過重複機械性的技巧來達到安定狀態,例如專注於呼吸。
- **正確理解**:禪那應該理解為順應無欲的心情,消解執著,體驗心境的平安與幸福。
### 禪那的實踐
- **初學者的挑戰**:對於沒有基礎的人,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這時可以依賴一些技巧,如注意呼吸的效果,來幫助集中心神。
- **自然契入**:理想的狀態是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無欲的生活,當坐下來時,心境自然而然地轉向安定。
### 經典的支持
- **《經集5.14》**:這部經典中,烏達雅向佛陀請教,佛陀強調禪那不僅是安止定,而是解脫的智慧,能夠摧毀無明。
- **捨念清淨**:這是解脫者的特質,指的是對所有感受的無依賴態度,體現了對欲望的減弱與清涼的體驗。
### 感受的態度
- **修行者的進步**:修行者從粗糙的欲望逐漸到達無欲的境界,對於感受的態度變得越來越輕鬆。
- **無依賴的心**:解脫者明白感受是變化的,並不依賴於感受的存在,而是尋求更深層的平安與快樂。
### 禪那的特質
- **無欲的智慧**:禪那是一種智慧,能夠讓心不再被感受所牽引,達到無法設限的自由。
- **釋放與安住**:當心不再追求感受時,會感受到深入的釋放與安定。
### 修行的路徑
- **信心與順受**:對於無欲的理解與信心是禪那的種子,透過「聞、思、修」來深化這種理解。
- **改變與貪的關係**:修行者開始改變與貪的關係,這是邁向解脫的第一步。
### 結論
- **持續的修行**:在禪那中,修行者需持續檢驗自己的動作是否被貪所驅動,並不斷體會無欲的好處。
- **進步的感受**:即使面對匱乏與飢渴,只需輕微的調整,便能迅速回到安定的狀態,達到內心的飽足與安定。
*****
### 涅槃的探討
- **涅槃**:在佛教中,涅槃被視為一種心境的安歇,當貪瞋痴的煽動停止後,我們的心不再受到外界力量的影響。
- **識無所住**:這一概念表達了意識的消散與化解,意識需要有對象才能存在,但當它無所依附時,便會體驗到涅槃。
### 心與識的區別
- **心**:是經驗的場所,包含所有的存在與不存在。心的本質是不受外界影響的,無法被痛苦觸碰。
- **識**:則是一種動作,通過意志力來實現。識的活動是有區隔的,經常依賴於外在對象。
### 意識的特性
- 當注意力集中在意識上,會引發自我感,並感受到不安與惶恐,因為意識總是面臨死亡的可能。
- 阿羅漢的心不再有意識的出現,他的注意力不再停留在意識的內容上,而是回歸到心的本質。
### 識的瓦解與自由
- **識無所住**的過程是自我瓦解,對於凡夫來說,這可能引發恐懼,但實際上是釋放與自由的體驗。
- 意識的活動是無常的,禪修者能夠看清這一點,並不再對其產生執著。
### 修行的過程
- 修行者需學會識別意識的無常,並反觀意識的質地,從而轉向更可靠的「單純覺知」。
- 隨著修行的深入,注意力會從意識轉向心,最終達到心的本質。
### 結論
- **皈依於心**:這是信任心的本質,認識到心是不會被痛苦觸碰的。
- 當識回歸心時,便會消解在無盡的飽足中,無需再追尋外在的滿足。
*****
2021.08.21 ► [Q&A] 贪爱与无明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貪愛與無明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心靈的準備
- 在短時間內用虔誠的心聽聞佛法,可以鬆動執著,啟發智慧。
- 即使當下沒有特別的體悟,這些種子會在適當時機發芽,幫助修行。
### 凡夫與修行者
- 大多數人追求虛假、會死亡的事物,而修行者則探索真實的安全和平安。
- 心的動搖與痛苦源於對五蘊的認同,將其視為「我」或「我的」。
### 認同與執著
- 認同身心的現象使我們經歷起伏、得失和不安。
- 心理學中的「認同」指的是將身心現象視為自我的狀態。
### 身心的關係
- 當注意力集中於身心時,會產生「我住在這裡」的感覺。
- 與外界物體(如樹木、石頭)相比,對身心的關注更具情感連結。
### 貪愛與無明的關聯
- 貪愛和無明都是痛苦與輪迴的根源,兩者密切相關。
- 無明被視為最根本的原因,而貪愛則是其後果。
### 十二支緣起
- 十二支緣起中,「無明」排在最前,但在四聖諦中,卻強調「貪愛」是痛苦的原因。
- 這顯示出貪愛與無明的重疊性,兩者相輔相成。
### 修行的道路
- 修行者需學會斷除貪愛與無明,並且理解兩者的關聯。
- 透過禪修,可以降服貪愛並增進智慧,最終達到解脫。
### 認同感的觀察
- 觀察內心的認同感,認識到它是無常的動作。
- 這種認同感的生滅過程可以被清楚確認。
### 心的本質
- 心的本質是平靜的,不需要透過努力來維持。
- 停止認同身心,便能體驗心的本質。
### 結論
- 貪愛與無明是一體的兩面,斷除貪愛能夠破除無明,反之亦然。
- 透過修行,放下對身心的認同,最終達到內心的平安。
*****
### 心靈的準備
- 用虔誠的心來聽聞佛法,能更容易感受到內心的安靜。
- 鼓勵放下成見,以直覺感受心靈的寧靜。
### 禪修的方式
- 禪修不需強迫自己專心,而是以開闊自然的方式來安靜心靈。
- 透過離欲的手段,理解心的本質,超越苦迫的壓力。
### 離欲的生活
- 問自己是否願意過愈來愈離欲的生活,這是出家的心態。
- 離欲並非貧乏,而是帶來寧靜和信心,使心靈不再受困。
### 內在的寂滅
- 認清內心的本質,捨棄執著與欲望,回歸寧靜。
- 透過這樣的轉變,身心的衝動會趨於平緩。
### 緣起的概念
- 「緣起」是描述如何因錯誤的注意力而陷入境界,進而受苦的過程。
- 理解這一過程,有助於提高覺知並改變慣性。
### 無明與行
- 無明導致注意力的慣性,尋求自我認同。
- 在無知的狀態下,注意力尋求連接的對象,產生動機與行為。
### 意識的狀態
- 意識是受到無明影響的注意力,誤以為自己與境界相對應。
- 意識沉浸在身心之中,產生對於境界的愛戀。
### 名色與六入
- 名色是意識所盤踞的地方,與身心緊密相連。
- 意識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探索環境。
### 觸受與愛
- 觸是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受是這種互動的回饋。
- 對於受的感受,心會產生愛與渴望,進而想要擁有。
### 生、老、病、死
- 生命的過程是無常的,受制於生、老、病、死的循環。
- 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流轉,導致不斷的壓力與焦慮。
### 總結
- 「緣起」旨在讓人警醒當前的慣性生存模式,並提供擺脫的方法。
- 理解「緣起還滅」的概念,能讓人看清自我形成的根源,並尋求解脫。
- 最終,心的本質是無苦的,通過修行可以回歸到這一狀態,釋放對注意力的執著。
*****
2021.08.07 ► [Q&A] 禅(禪)那 是 出家的心境
### 童年經歷
- 作者在童年時期接觸了多種禪修派別。
- 對於禪修者的坐功和定功有深刻的觀察,發現其外表的成就與內在的智慧和煩惱並不總是成正比。
### 學習與啟發
- 作者在求學過程中深入研究佛教及其他宗教,特別是印度教,得到許多啟發。
- 早期的沙門集團與佛教在「欲望是痛苦的根本」的觀點上有相似之處。
### 佛陀的教導
- 佛陀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教導的「中道」,這是斷除執著的關鍵。
- 中道不僅是避免極端的苦行,還是尋求一種平衡與愉悅的修行方式。
### 禪那的演變
- 禪那的概念在歷史中經過演變,並不僅僅是高度入定的狀態。
- 重要的是理解禪那的本質,避免誤解導致壓迫性的修行風格。
### 出家的心境
- 出家的快樂來自於心態的轉變,而非外在的形式。
- 出家生活被描述為自由且輕鬆,強調內在的豐富與自我認識。
### 遠離與心境
- 出家人與在家人的心境截然不同,出家人不會被家庭責任所束縛。
- 透過出家的價值觀,個體能夠認清自己不僅是為他人而活。
### 念住的重要性
- 出家人的責任之一是「念住」,即維護出家的目標和心境。
- 念住的實踐有助於避免還俗的誘惑,保持對佛法的專注。
### 結論
- 禪那的核心在於生活的實踐,而非僅僅是坐禪的技巧。
- 出家人的生活體現了禪那的本質,並能夠帶來深層的幸福和解脫。
這篇文章強調了禪那與出家心境的密切關聯,並呼籲人們回歸到簡單、純粹的修行方法,以獲得真正的內在平靜與快樂。
2021.07.31 ► [Q&A] 捐弃(棄)意志 捐弃(棄)意思食
## 禪修的準備
在聽聞佛法和禪修之前,可以進行一些暖身運動,如伸展、拉筋和深呼吸。
## 禪那與貪的理解
- **禪那的定義**:原始佛法中的「禪那」是一種「遠離貪」的狀態。
- **貪的比喻**:佛經常將「貪」比作燃燒的火,捐棄貪可以帶來身心的涼快和舒緩。
## 禪修的初步
- **留意內在狀態**:高頻率地觀察身體的躁動和激情,留意不應被貪驅動。
- **教法的核心**:佛陀的教法概括為離貪、放下執著和渴愛。
## 意志與意思食
- **意志的影響**:意志與自我認同密切相關,強烈的意志感會導致成就感或罪惡感。
- **阿羅漢的特徵**:阿羅漢不造業,因為他們已經捐棄意志。
## 意志的本質
- **選擇的自發性**:許多選擇是自動發生的,並不完全由意識控制。
- **無欲的狀態**:當心無欲、安靜時,自動形成的決定更為可靠。
## 捐棄意志的意義
- **輕鬆的生活**:捐棄意志並不意味著放棄生活,而是能在深度的寂靜中與智慧相處。
- **順應智慧**:放下對未來的強求,信任智慧會自動出現。
## 結論
- **放下包袱**:捐棄期盼和控制的意圖,專注於當下的注意力和與境界的關係。
- **智慧的引導**:相信智慧會在無欲的狀態下自動發生,讓生活更為輕鬆自在。
*****
2021.07.24 ► [Q&A] 解脱道的一句诀(訣)
## 禪修的準備
在禪修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暖身運動,如伸展身體和深呼吸。
## 老人家的修行故事
- **案例**:佛經中有兩位老人家Bahiya和Malunkyaputta,經過多年尋覓真理,終於遇到佛陀,希望能快速學習修行方法。
- **核心訣竅**:佛陀教導他們「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即「看只是看、聽只是聽」。
## 理解「看只是看、聽只是聽」
- **誤解的可能性**:這句話容易被誤解為單純活在當下,缺乏深入理解。
- **真正的含義**:佛陀的教導並非止於此,還涉及對「貪」的理解與斷除。
## 佛陀的教導
- **四聖諦**:核心在於理解「貪」,並努力斷除它。
- **「貪」的定義**:對境界產生的態度和反應,包括興趣、渴望和不安。
## 如何修行
- **止息「貪」**: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貪」,並用各種方法去撲滅它。
- **保持正念**:在看和聽的同時,注意是否存在「貪」的情緒。
## 解脫的狀態
- **不再與境界連結**:當心不再與境界糾結,境界自然消逝。
- **徹底放下**:不再積聚任何記憶或情感,達到內心的平靜。
## 結論
- **修行的核心**:理解「貪」並努力斷除,這是一個值得全力以赴的課題。
- **「非我」的體驗**:在斷除「貪」之後,心靈不再感受到「我」與「我所」,達到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
2021.07.17 ► [Q&A] 透视识蕴的骗局/透視識蘊的騙局
## 禪修的準備
在禪修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心靈進入狀態。
## 禪修的基本起始
- **目的**:透過遠離的手段獲得安靜與安適,提升觀察、了解和調整的能力。
- **遠離的對象**:佛教中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尤其是欲界,因其活動最為粗糙和耗力。
## 如何遠離欲界
- **認識欲界的特徵**:充滿擔憂、迫不及待和不安的狀態。
- **方法**:
- 學習欣賞安寧,樂於接近安靜。
- 觀察呼吸、調柔衝動感,選擇適合自己的技巧。
## 轉變的過程
- **從繁忙到安靜**:當開始欣賞安靜,與欲界的關係會產生改變,心靈會感受到輕鬆。
- **正念的維持**:持續保持正念,雖然步伐可能卑微,但會逐漸感受到脫離欲界的好處。
## 識蘊的騙局
- **識蘊的定義**:識蘊包含視覺、聽覺等感官的覺知,並具備選擇性記憶和分別的功能。
- **識蘊的欺騙性**:
- 識蘊會讓人誤以為自我傳記是真實的故事,並承載著過去的記憶。
- 這些記憶和故事情節並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一種錯覺。
## 佛陀的教導
- **空的狀態**:佛陀的心境「住於空」,不把記憶當真,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是空的。
- **解脫者的心**:不再承載任何歷史或故事,心靈自由、空靈,沒有任何欲望去定義自己。
## 結論
- **看透識蘊的本質**:識蘊的故事情節只是心的遊戲,真正的自由在於不再對這些情節產生渴望。
- **心的狀態**:讓心成為沒有歷史的心,放下對未來的推逼,達到真正的安靜與休息。
*****
2021.07.10 ► [Q&A] 圣默 二禅/聖默 二禪
探討禪修的靈活性和多元性,不必將禪修視為固定的框架或模式,而是應該以探索和摸索的心態來進行。以下是主要觀點:
### 禪修的靈活性
- **不必嚴格遵循框架**:禪修不需要完全符合某種標準或模式,進步的方法可以多樣化。
- **探索過程的重要性**:在禪修中,花時間摸索是正常的,這有助於熟悉「動作」的本質。
### 禪的特質
- **入戲與抽身**:透過觀賞電影的比喻,說明在全然投入時難以抽身,禪那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們從沉迷中抽離。
- **反思生活方式**:許多人常因擔憂未來或懷念過去而被「動作」淹沒,缺乏對內心狀態的理解。
### 禪的不同層次
- **初禪**:遠離欲望的煩擾,獲得信心和方向感。
- **二禪**:體驗寧靜的快樂,從繁雜的內心對話中抽離。
- **三禪**:不再依賴快樂的存在,從放鬆中獲得更深的平安。
- **四禪**:對所有娛樂的無所依賴,體驗自覺的快樂。
### 禪的實踐
- **簡單的活動方式**:透過呼吸等簡單的動作來獲得心靈的滋養,避免複雜的思緒干擾。
- **欣賞安靜**:在喧鬧中尋找內心的安靜,這種安靜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自然流露。
### 結論
- **模擬解脫**:禪修的不同層次幫助人們理解「執著」和「放下」,並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舒坦。
- **親近安靜**:不需要是高深的修行者,只需欣賞安靜,享受內心的省力和平安。
*****
2021.07.03 ► [Q&A] 诸(諸)行止息的原理与(與)方向
## 伸展運動與深呼吸
在禪修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心靈準備進入禪修狀態。
## 禪修的原理
- **心與意識的區別**:
- 在佛教中,「心」有多種意義,通常指的是自我與環境的互動。
- 「境界」是心對自身狀態的認知,實際上無獨立存在。
- **迷失與輪迴**:
- 當心以愚癡的角度面對境界時,會迷失於自我與境界的對立,這是輪迴的表現。
- 解脫者的心情是「如」,不再受境界的影響,體驗到單純的心。
## 意向與欲望
- **意向與欲望的本質**:
- 意向與欲望是希望某種境界的發生,解脫者不再有這種欲求。
- **漸次止息的過程**:
- 解脫的過程是漸進的,從迷失的狀態逐步回歸到心的本質。
## 幫助他人解脫
- **從迷失中脫離**:
- 帶領他人從深陷的情境中走出來,需要逐步引導。
- **五蘊的愛樂住**:
- 「愛樂住」即對五蘊的迷戀,佛教經典形容為「繫著住」。
## 禪修的技巧
- **遠離與進入**:
- 禪修是一種遠離繁忙與貪憂的過程,進入更省力的狀態。
- **慈心的修習**:
- 修習慈心能夠幫助心靈解脫,減少敵意與壓力。
## 追求真正的快樂
- **真正的樂**:
- 只有明白心的本質,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而非依賴外在的境界。
## 結論
- **涅槃的意義**:
- 涅槃是終極的遠離,禪修的目的在於讓心靈回歸平靜與寧靜,明白心的本質。
佛陀教導了多種禪修方法,但在選擇時,我們應選擇省力且可持久的方式,以保持元氣並感受輕鬆愉快。這種方法讓我們能夠省下不必要的力氣,避免疲勞。
## 省力的禪修
- **心的距離**:心與我們是近在咫尺的,無論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過去、未來或當下。
- **正念的運用**:正念是「記得」的意思,讓我們能夠安住在當下,並記得當前的狀態和感受。
## 無明與記憶
- **無明**:是一種習慣性忘記的狀態,讓我們忘卻心的完整性,並不斷在飢渴中反應。
- **記憶的放下**:禪修者不會將過去的經驗收集成自我,而是以覺知的方式與它們互動。
## 時間的流逝
- **活在當下**:許多人因為懷念過去或期待未來而活在時間的流中,這使得他們無法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 **放下期盼**:禪修者學會放下對過去的執著,並不再被未來的期待所束縛。
## 結論
透過正念的練習,禪修者能夠擺脫罪惡感、責任感和期盼心,達到一種無負擔的狀態,真正地生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刻的平靜與自由。
2021.12.18 ► [Q&A] 阿姜們所說的 置心於一
阿羅漢的心與我們的心沒有差異,阿羅漢的心是完整且沒有割裂的,因為它不依賴於外在的境界。這種心的狀態使得阿羅漢不需要努力去追求或保護任何境界。
## 心的本質
- **心的完整性**:阿羅漢的心是完整的,沒有獨立於境界的自我,因此不需要對境界付出過多的力氣。
- **修行的起點**:阿姜們建議將心「置於一」,這並不是指某個具體的空間,而是讓心回歸到其本質上。
## 心與經驗
- **經驗的檢驗**:無論是聽到遠方的聲音,還是身邊的聲音,實際上這些經驗都發生在心中,與我們沒有距離。
- **心的流動**:心的運作不受空間限制,無法透過位置的改變來改變覺知的經驗。
## 貪與安定
- **貪的定義**:貪是使心離開本位的力量,讓心不斷追逐未來的狀態。
- **心的安定**:要讓心安定,必須理解心的本質,看到貪的衝動,並學會放下。
## 實踐與解脫
- **活在當下**:真正的活在當下不是盲目地注視當前,而是能夠辨識貪的出現,並讓心回到自身的狀態。
- **不與境界交涉**:透過理解心的本質,修行者能夠在各種境界中保持平靜,達到不再流浪於時間的安寧。
## 結論
透過對心的認識,修行者不需要依賴外在的事物來獲得安穩,心的完整性與阿羅漢的心是一樣的。這種理解使得修行變得自然且省力,最終體驗到超越時間的平靜與解脫。
### 1. 禪修前的準備
- **暖身與深呼吸**:在禪修和聽聞佛法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暖身運動和幾次深呼吸,幫助放鬆。
### 2. 理解禪那
- **禪那的親近性**:禪那並非遙遠神秘的狀態,而是可以通過初禪作為基礎來達成的。
- **成功的案例**:經典中提到許多僧侶以初禪為基礎成功修行。
### 3. 進入休息的狀態
- **抗拒與恐懼**:思考自己對於休息的抗拒感,並反思為何對欲界的散亂狀態卻無所謂。
- **忙碌與疲憊**:欲界的狀態往往讓人疲憊不堪,卻對休息感到恐懼。
### 4. 深度休息的實踐
- **享受休息**:學會深度地享受休息,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放鬆,避免強迫自己進入休息狀態。
- **目標導向**:在休息中引導自己朝向更高目標,如斷除欲望的慣性。
### 5. 悠閒無事的狀態
- **契入悠閒無事**:學會放下對於悠閒無事的恐懼,認識到這是更舒適的狀態。
- **深度的悠閒無事**:在這種狀態下,能夠更細緻地觀察身心的活動與緊繃感。
### 6. 法念住的意義
- **四念住的結合**:法念住是四念住的一部分,通過體驗無常來開發厭離、離欲與滅的心情。
- **行的觀察**:認識到「行」是一種用力,並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察覺這種用力。
### 7. 體驗行的苦
- **行的壓迫感**:透過觀察「行」,感受到它所帶來的壓迫與負擔,並開始對其產生厭倦。
- **看清無謂的追求**:對於過去的盲目追求產生反思,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方式是無謂的。
### 8. 減少對行的依賴
- **超然的觀察**:開始以中立的心態觀察行,減少對行的寄託與依賴。
- **苦迫的減少**:在練習中體驗到苦迫的減少,並學會與行保持距離。
### 9. 離欲的實踐
- **休息中的覺知**:在休息中保持對行的警覺,認識到行不是我,而是覺知中的一種狀態。
- **放下的練習**:學會放下對行的執著,並體驗到內心的平靜與輕鬆。
### 10. 禪那的解脫
- **禪那的本質**:禪那不僅是定力的培養,更是解脫的體現,通過放鬆與覺知來達到內心的自由。
- **持續的練習**:不斷練習深度放鬆,並觀察行的本質,最終達到與行無關的狀態。
*****
2021.12.04 ► [Q&A] 剎那定?安止定?關於定的迷思
### 1.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與深呼吸**:在禪修和聽聞佛法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放鬆身心。
### 2. 高品質的休息
- **定義休息**:禪修的休息不同於一般的渙散狀態,而是一種高品質的深度休息,具有增進的功能。
- **身心狀態**:在休息中觀察身體的緊張與心理的用力,訓練自己放下執著。
### 3. 姿勢與警覺
- **姿勢的重要性**:無論是正式的姿勢還是隨意的姿勢,重點在於保持警覺和舒適,讓心靈能夠放鬆。
### 4. 剎那定與安止定
- **名詞解析**:剎那定和安止定是後代論師的觀念,並非佛經原文中的術語。
- **剎那定**:強調瞬間的專注與無常。
- **安止定**:關注靜止不變的狀態,與禪那相關。
### 5. 經典與論典的區別
- **欲界與色界**:經典中的欲界是指對感官經驗的強烈渴望,並非感官的無作用。
- **安止定的理解**:論典將安止定理解為感官完全停止的狀態,與經典的觀點有所不同。
### 6. 定力的培養
- **經典中的定力**:定力的培養來自於「令心歡喜、令身猗息」,讓心情愉悅、身體放鬆。
- **心的歡喜**:心歡喜的狀態與對佛法的信心與興趣密切相關。
### 7. 歡喜的本質
- **歡喜的理解**:古老的「歡喜」與現代的理解不同,應該理解為對佛法的興趣與啟發。
- **內在光亮**:真正的歡喜是內心的啟發,而非外在的喧鬧。
### 8. 深度放鬆
- **放鬆的重要性**:放鬆是修行的關鍵,能夠減少妄念與焦慮。
- **自我虐待的放下**:認識到內心的壓力來自於自我執著,學會深度放鬆。
### 9. 離欲的修行
- **離欲的手段**:透過高品質的休息與正念安住,達到離欲的狀態,進而提升修行的效果。
### 10. 結論
- **心的明晰與目標**:當心中有足夠的歡喜與信心時,修行將變得更為順利,解脫的路程也不再遙遠。
*****
### 1.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與深呼吸**:在禪修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放鬆身心。
### 2. 心念住的實踐
- **觀察心境**:專注於心中的「皺摺」和「造作」,不容忍內心的緊張和壓迫,練習讓心恢復寬坦。
### 3. 紓緩心的慣性
- **針對個人狀況**:根據個人的心態(如焦慮或思考過多)來放鬆內心的壓力,改變習慣性使用內在肌肉的方法。
### 4. 減少心中的負擔
- **放下心事**:注意心中是否在扛著事情的重量,學會放下,讓心靈輕鬆。
### 5. 生活中的「粗工」
- **少欲少擔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少欲的心態,降低得失心,隨遇而安。
### 6. 我慢的定義
- **我慢的根源**:我慢是對於自我感的執著,無法完全捨棄欲望與衝動,持續地在自我之中尋找存在感。
### 7. 我慢的表現
- **驕慢與細微的我慢**:從驕慢到細微的我慢,表現為對自身能力、外貌等的自戀,這些都是虛幻的自我感。
### 8. 檢視我慢
- **從世間的角度**:檢視自我感在面對老病死等現實時的脆弱,發現這些自我感的無用。
### 9. 出世間的檢視
- **在覺知面前的我慢**:在捨棄欲望的覺知中,觀察自我的微不足道,明白我慢是由想像與無知組成的。
### 10. 我慢的脆弱性
- **自我感的幻影**:我慢的自我感是一種脆弱的幻想,無法在現實中持久存在。
### 11. 去除我慢的根源
- **不必害怕失去自我**:去除我慢的根源不會失去真正的自我,反而能讓心靈更加自由。
### 12. 結論
- **放下執著**:理解世間的無常,放下對自我、擁有和成就的執著,讓心回歸清淨與自在。
*****
2021.11.20 ► [Q&A] 在心念住中 淬煉禪那
### 1.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與深呼吸**:在開始禪修和聽聞佛法之前,可以進行一些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放鬆身心。
### 2. 觀察呼吸的重要性
- **呼吸的韻律**:注意呼吸的長短和深淺,這會影響我們的心情與狀態。呼吸的運動不僅在鼻端或肚臍,而是影響整個身體系統。
### 3. 自然的觀察法
- **開闊的心胸**:用自然的方式觀察身體的狀態,對生理機能抱有好奇心,能幫助調整呼吸,進而影響心境。
### 4. 開創快樂的方式
- **去除內心污垢**:快樂不是外在獲得的,而是移除心中的障礙與雜質,讓內心自然體驗光亮與幸福。
### 5. 心的狀態
- **舒坦與寬廣**:保持心的舒坦和無障礙,隨時放下內心的活動,避免被故事情節所困擾。
### 6. 內心活動的性質
- **不安與昏沉的交替**:內心活動常在不安和昏沉之間交替,這種狀態讓人疲憊,卻又難以自拔。
### 7. 意識與覺知的區別
- **意識的狀態**:當注意力被外界吸引時,便是意識的狀態;而覺知則是心靈的清明,無壓力的存在。
### 8. 心的皺紋與擠壓
- **察覺內心的壓力**:透過感受心的皺紋,了解何時內心被擠壓,這是痛苦的根源。
### 9. 轉變內心的習慣
- **不容許皺紋的出現**:改變內心製造痛苦的習慣,保持心的寬廣與清明,避免陷入無聊與焦慮。
### 10. 擇法的修行
- **辨識與剔除**:在面對境界時,不僅要學會不取不捨,還要學會辨識內心的皺紋與擠壓,並剔除它們。
### 11. 內心的棲息地
- **安全的心靈空間**:尋找一個舒適的心靈棲息地,避免內心活動的煎熬,享受當下的安寧。
### 12. 結論
- **清明的心境**:保持心靈的清明與空無,剔除內心的障礙與癮頭,體驗真正的快樂與平靜。
*****
2021.11.13 ► [Q&A] 你著迷的是誰的身體?
### 1.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與深呼吸**: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幾次深呼吸,為禪修做準備。
### 2. 簡單的禪修步驟
1. **讓自己休息**:進入一個放鬆的狀態。
2. **深度地休息**:感受知足與無欲,沉浸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中。
3. **執行念住**:選擇四念住或十六勝行中的某一技巧,保持覺知。
### 3. 進入禪修的自然性
- 禪修不應被視為遙遠或困難的事,透過簡單的步驟可以隨時進入狀態。
### 4. 探索著迷的主題
- 當探索「我著迷的是誰的身體?」時,應處於休息的狀態,享受悠閒與放鬆。
### 5. 身體的著迷
- 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著迷,這種著迷涉及對美的幻想,並非僅針對他人的身體。
### 6. 神經系統的理解
- 身體的神經系統驅動著行為,舒適感和不舒適感影響著我們的反應。
### 7. 循環系統的角色
- 身體的循環系統運輸養分和毒素,著迷的身體只是這系統的一部分,並不完整。
### 8. 生育與繁殖系統
- 身體的繁殖系統在進行進化的使命,這種驅動力常常被誤解為吸引力。
### 9. 幻想的局限
- 對於身體的著迷往往是表面的,忽略了身體內部的複雜性與陌生性。
### 10. 行為迴路的掙扎
- 我們所愛的個性和才華,其實是行為迴路的表現,這些行為源自於內心的飢渴感。
### 11. 迷戀的真相
- 迷戀他人的行為迴路,並非真正的關愛,而是對他人內心掙扎的依賴。
### 12. 迷失與孤獨
- 若快樂來源於他人的依賴,則無法逃脫孤獨與困頓的宿命。
### 13. 心的本質
- 我們的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並不受肉身的限制。
### 14. 觀察與慈悲
- 在安靜中觀察這些道理,放下對身體的妄想與驕傲感。
### 15. 結論
- 身體對於每個人都是陌生的,真正的快樂不應寄託於身體,而是源於對心的理解與連結。
*****
## 1.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與深呼吸**:可進行簡單的伸展、拉筋和幾次深呼吸,為進入禪坐做準備。
### 2. 進入禪坐的三個階段
1. **休息**:心情放鬆,準備進入休息狀態,珍惜體力。
2. **深度、放懷的休息**:檢查身心狀態,確保完全放鬆,像是全身浸泡在溫泉中。
3. **念住的意向**:保持單一的意念,如「令身行休息」,讓內心的貪與憂安息。
### 3. 進入禪那的簡單性
- 進入禪那的過程不需繁複的工作,應該是簡單且自然的。
### 4. 甘願休息的心態
- **放下抵抗**:不強迫自己打壓念頭,而是甘願地享受休息,拋棄無用的焦慮與煩惱。
### 5. 禪那的核心
- **修行的本質**:禪那是修行的核心,幫助糾正癮頭,了解心的本質,化解貪欲的慣性。
### 6. 禪那的精純度
- 修行者應關心禪那的精純度,而非僅僅經驗到禪那的狀態。
### 7. 受念住的實踐
- **穩定與安全**:從受念住的角度練習,讓禪那的狀態更穩定、安全。
### 8. 離欲的樂
- **遠離樂的體驗**:感受不被欲所叮咬的快樂,這是一種基本的安靜與舒適。
### 9. 深度的休息
- **寧靜樂**:在更深度的休息中,無需聲音與念頭,欣賞安寧的狀態。
### 10. 喜與樂的區別
- **喜的多餘性**:禪修者應該看到「喜」的多餘,追求更純粹的「樂」。
### 11. 獨立的心態
- **不依賴情緒**:心的本質不需依賴任何條件,真正的自由來自於不被欲望驅使。
### 12. 四禪的樂
- **平捨樂**:一種不需要任何反應的樂,越不執著於快樂,越能感受到豐富的狀態。
### 13. 總結
- **淬煉禪那**:透過受念住的修行,持續檢查和改善自己的休息方式,最終達到涅槃的境地。
*****
### 1. 禪修前的準備
- **伸展與深呼吸**:進行簡單的伸展和幾次深呼吸,為禪修做準備。
### 2. 禪定的真正意義
- **無記的概念**:佛陀教導的禪定不是單純的無知覺狀態,而是要在消弱煩惱的力量上有實質進展。
- **念住的實踐**:即使在深度禪定中,仍需在「念住」上用功。
### 3. 身體的覺知
- **觸感與動作**:通過對身體活動和觸感的覺知,發現身體內部的貪與憂。
- **目標的引導**:保持對捨離世間貪憂的清晰目標,幫助減弱內心的慣性。
### 4. 貪與憂的挑戰
- **情欲與擔憂**:情欲是貪的強烈表現,而憂則源於對世事的擔憂。
- **修行的過程**:在修行過程中,學會識別和減少貪與憂的影響。
### 5. 心一境性的理解
- **專心的實踐**:心一境性意味著專心進行一項任務,而達到心無旁鶩。
- **禪定的特質**:心一境性是深度禪定的特質,尤其在二禪以上的境界中更為明顯。
### 6. 念住的技巧
- **放鬆與享受**:在練習念住時,保持高度放鬆,並享受當下的體驗。
- **拋棄雜念**:學會拋棄對過去和未來的念頭,專注於當前的觸感和動作。
### 7. 減弱癮頭的策略
- **安全距離**:評估身體狀態,確保與貪憂保持安全距離。
- **調整心態**:在修行中,保持舒適與放鬆,減少對癮頭的依賴。
### 8. 結論
- **心安住於禪定**:心一境性的修行使得內心安定,逐漸接近消除貪憂的境界。
- **耐心的修行**:面對雜念時保持耐心,持續調整技巧,最終達到更高的禪定境界。
*****
### 1. 禪修前的準備
- **暖身與深呼吸**:進行簡單的暖身和幾次深呼吸,有助於刺激身體內在。
### 2. 禪那的意義
- **平易近人與深不可測**:禪那是佛陀教導的實踐,易於掌握且具深度,能夠快速契入心境。
- **經典中的實踐**:經典中提到透過聽聞佛法進入禪那的狀態。
### 3. 十六勝行與四念住
- **身、受、心、法的念住**:每個念住都是解脫道的完整體系,包含禪那的要訣。
- **身念住的技巧**:
- **覺知全身**
- **令身行休息**
### 4. 禪那的體驗
- **幸福與信心**:在修行中能夠體驗到快樂、信心和安適。
- **放下執著**:透過放下執著來獲得內心的平靜。
### 5. 不安與欲貪
- **世俗的安全感**:依賴外在條件的安全感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影響。
- **禪那的安定**:透過知足與放下,獲得穩定的內心狀態。
### 6. 剔除雜質
- **身念住的敏感性**:對身體的感覺保持敏感,理解「欲貪」的本質。
- **放鬆的重要性**:放鬆不是一種強迫的狀態,而是自然的意象。
### 7. 戒毒的原則
- **時間與滿足**:戒除癮頭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並在這段時間內保持滿足感。
- **不著急的練習**:學會在身體中察覺不著急的狀態,並模擬聖者的心情。
### 8. 結論
- **內在的條件**:每個人都具備斷除癮頭的條件,透過自然的覺知可以實現。
- **持續的實踐**:透過不斷的練習與覺察,能夠達到更高的禪那境界。
*****
## 暖身與呼吸
- 在禪修前,建議做簡單的暖身運動和深呼吸,以增強身體的內在循環。
## 禪修經驗分享
- 文章提到作者在大學時期的經歷,與室友分享佛法,導致室友參加禪修,但結果卻是痛苦的經歷。
- 這種負面經驗並不罕見,許多朋友也有類似反應。
## 禪那的特質
- 原始經典中,佛陀的第一次禪那經驗是涼快舒適的,能夠提高觀察力與正念。
- 禪那被描述為「現法樂住」,強調當下的舒適與安定。
## 注意力與覺知
- 注意力的使用方式有兩種:耗神的刻意控制與自然的覺知。
- 自然的覺知不需要刻意導向,觸感和意識的活動都是當下的經驗。
## 皈依的意義
- 皈依的地方應該是能提供安全感與支持的。
- 皈依的信念如「做一個好人」雖然有其價值,但在困境中可能不夠堅固。
## 三皈依的探討
- 三皈依(皈依佛、法、僧)在古老經典中並不明確,但在後來的佛教發展中成為重要概念。
- 深思熟慮的人應不斷檢驗自己的皈依處,以增強力量與方向感。
## 牢靠的皈依處
- 皈依的地方應該是近的、能隨時提供支持的。
- 覺知被視為最可靠的皈依處,能引導解脫。
## 結論
- 牢靠的皈依處是能在困境中提供支持的覺知,讓修行者能在各種情境中保持平靜與清醒。
*****
## 禪修前的準備
- 建議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身心放鬆。
## 禪修的壓力
- 如果在禪修時感到壓力或抵抗,可能是因為方法中包含過多的強迫與意志力。
- 禪修應該是自然、愉快的體驗,而非一種負擔。
## 禪那的重要性
- 「禪那」在佛教中是核心概念,雖然現代老師常認為難以企及,但其實它是直接且簡單的。
- 佛陀的弟子們往往在聽聞佛法或回憶慈心時便能契入禪那。
## 禪那的定義
- 禪那是脫離「欲貪」的狀態,與「欲界」相對。
- 「欲界」是一種尋求快樂的狀態,常伴隨著焦慮與不安。
## 欲界的特質
- 追求欲樂的過程中,快樂的持續時間短暫,容易導致失落與焦慮。
- 佛陀教導出離欲界,因為其帶來的快樂往往是虛幻且短暫的。
## 禪那的開始
- 禪那的開始源於對欲貪的認識與出離的願望。
- 出離並不意味著冷漠,而是轉變對快樂的依賴。
## 禪那的特質
- 禪那是一種持續的、綿密的享受,與欲界的快樂相比,具有穩定性。
- 禪那的「喜」與「樂」是平安且不依賴於外在刺激的。
## 禪那的心訣
- 禪那的心訣在於簡單地享受當下,並不需要透過強迫的意志力來獲得。
- 真正的安寧來自於對當下的接受與知足,而非對外在事物的追求。
## 結論
- 禪那是通往解脫的道路,透過簡單的享受與離欲的實踐,能夠達到內心的平安與安寧。
*****
2021.10.02 ► [Q&A] 贴近心体的觉知/貼近心體的覺知
禪修的過程並不複雜,佛陀的「禪那」並不需要高度的專注力。
注意力的認識:
開始時,觀察自己的注意力是外放還是內省。
緩解注意力的衝動,通過覺知當前的狀態。
平安與幸福的感受:
當平安與幸福不需過度努力時,這種狀態更易於維持。
無匱乏感的狀態能省下很多力氣。
禪定的注意力:
現代對禪定的理解與佛教經典中的定義存在差異,禪定的注意力應是輕鬆、不用力的。
佛陀提到的禪定並不依賴於壓制或排斥。
心與覺知的關係:
心可以被視為覺知,無論注意力向何處移動,覺知始終存在。
體會覺知的過程中,無需刻意追隨注意力。
放鬆與無作:
在無作的狀態中,能夠更清楚地認識貪欲的本質。
修行不應充滿罪惡感,而是自然地與心體接近。
夢境與束縛:
束縛如夢境般虛幻,真正的自由來自於超越這些束縛的認知。
修行的本質:
修行是一種輕鬆的調整,而非強迫的努力。
了解心的本質後,修行將變得容易且持久。
體認禪修的簡單性和自然性,以輕鬆的心態去探索和體會內在的覺知,從而達到平靜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