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姿勢可以是重要的,也可以是完全不重要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能讓你感到舒適、放鬆且能幫助你保持清醒的姿勢。傳統的打坐姿勢如雙盤、單盤,對某些人來說有助於提升內在力量和專注力,但並非每個人都需要遵循這些姿勢。
注意力的使用,應該是自然且不費力的,就像鏡子反射一樣,而不是刻意捕捉某種特定的境界。這樣可以減少內在壓力,使禪修變得更自然和愉快。
恐懼來自於錯誤的自我認知和念頭的製造。通過觀察和面對恐懼,可以發現恐懼其實是無實質的,並且可以在覺知中自然消融。
禪修應該是一個自然、放鬆的過程,找到適合自己的姿勢和方法,並且在面對內在的恐懼時,保持覺知和探索的態度。這樣可以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輕鬆地進行禪修,並且移除內在的壓力和恐懼。
恐懼其實是由我們自己製造的,並且應該是恐懼怕我們,而不是我們怕恐懼。就像在夢中與怪獸交談的禪修者一樣,我們可以在覺知中與恐懼共處,甚至以幽默和冒險的態度來面對它。
恐懼的根源在於我們的念頭,而念頭本質上是無法持久的,會在觀察中自然消失。當我們真正面對和觀察念頭時,會發現它們其實並不可怕,甚至是虛幻的。
總結來說,通過覺知和觀察,我們可以消融恐懼,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這樣的態度不僅能幫助我們在禪修中,更能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挑戰。
*****
2023.01.28► [Q&A] (靜坐引導音頻從缺)
2023.02.04► [Q&A] 从注意力和动机 明了无为/從注意力和動機 明瞭無為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禪修時如何調整注意力和動機,以達到無為的狀態。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調整態度:當你準備禪修時,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勉強,試著調整心態。提醒自己禪修是為了放鬆和紓緩壓力,而不是增加負擔。
探索和實驗:對於那些在聽到「放鬆」後反而更緊張的人,可以將禪修視為一種遊戲或實驗,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探索的空間。
信靠覺知: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效,可以嘗試完全信靠覺知,將身心交托給覺知,讓它自然引導你。
注意力的使用: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會偏重於某些事物。觀察並紓緩這種偏重的注意力,可以體驗到無為的狀態。
動機和貪:注意力的偏重往往是由動機和貪欲驅動的。觀察這些驅動力,並理解它們如何影響你的內在平安。
無為的平安:真正的平安是不需要花費力氣的,只需歸順休息。觀察注意力和動機的活動,並逐漸對它們失去興趣,最終達到無為的狀態。
這篇文章強調了在禪修中調整心態和注意力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多種方法來幫助你進入更自然和放鬆的狀態。
*****
2023.02.11► [Q&A] 解脱门中的角色挪移/解脫門中的角色挪移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禪修中如何自然、省力地進行,並強調了「解脫門」的概念。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自然、省力的禪修:避免僵化的姿勢和形式,將禪修視為一種放鬆和覺知的過程,而不是一種強迫性的活動。
開放性的實驗:禪修可以是一個探索和實驗的過程,沒有固定的對錯,只要你在探索覺知、苦、動作等主題。
信靠覺知:全然地這樣子信靠著,裡裡外外,甚至沒有外、沒有裡,你是全然地被保護的,這種保護是絕對的。你是不依賴任何的條件,不需要向外求救、掙扎的,所以你能夠全然地鬆、全然地安心。去看到那個漩渦本身所造成的力道,那個力道叫做「苦」,但這個苦沒有任何的人把它扛起來、沒有任何人在延續它。
解脫門:覺知被形容為通往涅槃的門檻,信任、信靠、交託它,所有的動作都在覺知中進行。
角色挪移:觀察並理解自我角色的延續,將認同轉移到解脫門,如「我是覺知」、「我是不動」,從而達到解脫的狀態。
最終的涅槃:最終的涅槃是超越所有自我認同,心的本質是沒有認同的,停止尋覓和抓取,每一個剎那的苦,其實最終的歸宿都是解脫。
這篇文章強調了在禪修中調整心態和注意力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多種方法來幫助你進入更自然和放鬆的狀態。
*****
2023.02.18► [Q&A] 如何浸泡在禅(禪)悦中
這篇文章探討了如何在禪修中浸泡在健康的快樂中,並強調了禪那的快樂與欲貪的快樂之間的區別。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健康的快樂:理解並學會浸泡在健康的快樂中,使其穩定化、包圍你、穿越你,讓你在沒有匱乏的心情中樂意放下。
禪那的快樂:相對於欲貪的快樂,禪那的快樂(禪悅、法喜)是更高級的快樂,不會讓你上癮,反而會使你的身心飽足愉悅,更樂意於鬆脫開低級的快樂。
欲貪與法喜的區別:
欲貪的快樂需要越來越大的刺激,容易上癮,並伴隨著恐懼和不安。
法喜的快樂來自於放下和貼近自己的心,讓你感到富足和平安,沒有不安感。
欲貪的快樂來自於抓取和攀緣,而法喜的快樂來自於動作的減少和內在的安定。
欲貪的快樂是短暫的刺激,而法喜的快樂是長時間的身心幸福感和平安感。
欲貪會使人小氣自私,而法喜會使人慷慨大方,樂於分享。
培養法喜:要懂得擴大和穩定這種快樂,讓它均勻分佈在生活中。不要強求或控制,而是在這種快樂中學會放鬆、深度休息、知足感恩。
信靠覺知:將身心交託給覺知,讓它自然引導你,並在這種快樂中找到安定和平安。
這篇文章強調了在禪修中調整心態和注意力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多種方法來幫助你進入更自然和放鬆的狀態。
*****
2023.02.25► [Q&A] 诸行渐次远离/諸行漸次遠離
1.「行」的定義
- 樞紐角色:了解輪迴和解脫道的運轉必須透視「行」。
- 五蘊的關聯:色、受、想、行、識皆為「行」,代表心與境界之間的關係。
2.身心經驗的關係
- 色蘊:身體的觸感與經驗,與當下的經驗發生關係。
- 受蘊:愉快與不愉快的感受,或者苦樂不明顯的不苦不樂的感受。 內心的傾向影響我們對感受的反應。
- 想蘊:聯想與意義的賦予,對正在發生的經驗進行分析與劃分。
行蘊的廣泛性
- 記憶:過去的經驗與感覺,如何影響當前的自我感。
- 注意力:專注於某一經驗的能力,與之發生關係。
- 動機:促使行動的內在驅動,如何影響行為與選擇。
意識的定義:
- 意識是你認知到的存在,涉及到「知道的你」和「被知道的對象」。
與意識的關係:
- 當意識出現時,人們習慣性地與之建立關係,並將其視為自我的一部分。
- 這種依賴導致對過去的困惑和對未來的恐懼。
安靜與覺知:
- 當你能夠靜靜地觀察自己的覺知歷史,便能夠與意識保持距離。
- 這種距離使你認識到「意識不是我」,並能檢查自己與意識的關係。
放鬆與安全感:
- 在放鬆的狀態中,會感受到信心和安全感,知道外界的境界無法真正干擾自己。
3.遠離的實踐
- 超然觀察:在安靜中覺知,與經驗保持距離,明白「這不是我」。
- 禪那的質地:在遠離中獲得安心、信心與放鬆,體驗到深度的舒適感。
4. 最終的境界
- 涅槃的理解:透過漸次的修習,瓦解對境界的依賴,達到「諸行的止息」。
這篇文章強調了透過理解「行」的本質,逐步遠離對身心經驗的執著,最終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解脫。
*****
2023.03.04► [Q&A] 甚麽是活在当下/甚麼是活在當下
這篇文章探討了「活在當下」的概念,並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禪修技巧。
準備工作:在禪修之前,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來放鬆身心。
心念住:這是一種調整心境的方法,使自己能夠省力、清醒地安頓下來。核心訣竅是「不要費心耗神」。
體會觸感:通過具體的經驗感受什麼是「費心」和「耗神」,並學會在當下活動中保持正知正念。
活在當下:不是呆呆地,而是清楚地知道當下的活動,並能夠轉化、消弭、超越當下的動作。
知足與感恩:這些心境能幫助我們更省力地活在當下,體會深刻的快樂和平安。
無為的修行:如果無法契入無為的方法,可以從練習知足和感恩開始,逐步引導自己進入更加無為的狀態。
檢查心境:觀察心境是否在生起波瀾,確保心境能安住在休息當中,不費心、不耗力。
善尋:可以用一些比喻來幫助自己,例如「我是明鏡」、「我是空間」,提醒自己不要捕捉任何事物,允許一切自然發生。
活在當下的結果是徹底脫離執著,享受當下的平安和快樂。
*****
2023.03.11► [Q&A] 念住中练习禅那/念住中練習禪那
《增支部8.63》: “『我將住於在身上隨觀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比丘!應該被你這麼學。
比丘,當你的這個定這麼被修習、被多作時,比丘!從那之後,
這個定:有尋有伺你應該修習、無尋唯伺你應該修習、無尋無伺你
應該修習、有喜你應該修習、無喜你應該修習、悅意俱行你應該修
習、平靜俱行你應該修習。”
這篇文章探討了「念住」和「禪那」之間的關係。雖然大多數南傳佛教團體認為禪那是專注力的培養且可有可無,但四念住是解脫道中必須修學的關鍵部分。從原始經典中可以看出,念住和禪那幾乎是同義詞,念住是修行的主軸,而禪那是修行所需的身心環境。
當念住達到穩定度並且身心輕鬆時,這種狀態就稱為禪那。經文《增支部8.63經》詳細說明了四念住的修學方法,指出不同的修學方法可以伴隨不同的身心狀態,如初、二、三、四禪等。
「禪那」的不同層次,特別是伴隨著「喜」和「平捨心」的修行方法。
伴隨著「有尋有伺」的修行:當你是以有尋有伺的方法進行著四念住,這個叫做練習「初禪」。
你不需要內在有一個囉唆、叨念著的,這樣的一個朋友、老師、評論家,一樣能夠順著觸感,依著觸感更直接、行雲流水地進行著禪修,伴隨著「無尋無伺」,這樣的修學方法叫做練習「二禪」。
伴隨著「無喜」的修行:這種修行不依賴歡喜心,而是讓修行變得更單純和省力。當你不依賴喜時,身體會更加輕鬆舒坦,這稱為「三禪」。
伴隨著「平捨心」的修行:這種修行不依賴任何外在的感覺,包括舒暢感。你更加貼近內心的質地,保護你的元氣,這稱為「四禪」。
禪那的內容就是四念住,不同的修行方法對應不同的禪那層次。禪那是修學念住時所伴隨的身心環境,而念住則是讓禪那不斷向解脫進步的過程。
*****
023.03.18► [Q&A] 欲的升华与心行休息/欲的昇華與心行休息
在禪修中保持放鬆、舒適和清醒的重要性。禪修者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在狀況,而不是模仿他人的修行模式,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和習慣不同。
有兩種離欲的模式:一種是在理想的出家環境中進行,避開欲望的誘惑;另一種是面對欲望,抱持探索的態度。這兩種模式各有優缺點,並且適合不同的人。
「受念住」的四個技巧:體驗歡喜、體驗樂、觀察心行、令心行休息,這些技巧幫助禪修者在簡單生活中找到愉悅感,並逐漸減少對外在欲望的依賴。
禪修的目標是讓「心行休息」,達到真正的快樂,即內心的平靜和無所得。這需要禪修者在享受的同時,不忘記基本的方向,逐漸讓享受模式趨於平靜和省力。
修行的過程如同古聖先賢所說的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終「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意味著,最終你對於欲樂和世間現象不再有特別的排斥或規避,並能夠看到所有境界與自己沒有距離。
修行不一定要在理想的環境中進行,重要的是內在的信念,即「心的質地是平安、快樂」。只要不忘記這個基本方向,就能在經驗世間欲樂時不迷失,並且在修行過程中逐漸趨向平靜和無為。
*****
2023.03.25► [Q&A] 单纯的八正道/單純的八正道
這篇文章探討了「八正道」的簡單理解,強調放鬆狀態的重要性。放鬆並不是關閉清醒,而是能夠在活動背後找到一個更單純的狀態,從而觀察動作和緊繃模式,避免附著於動作。
佛教傳統中的各種術語和道品,如四聖諦、七覺支、八正道,雖然展示了佛教教育的縝密性,但對一些禪修者來說,這些項目可能過於繁雜。建議用一個相對單純的方法來理解八正道,將其視為修行生活各方面的道品,並強調其核心是「向解脫」。
八正道的第一項是「正見」,即禪修者的認知、世界觀和價值觀。驅動模式指出這些模式背後的基本生命動力,如貪、執著,會導致內在壓力和苦迫。只有透徹了解並移除這些驅動模式,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平安和解脫。
八正道的其他項目,如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並強調這些項目如何幫助修行者擺脫執著,達到內心的穩定和安住。
總結來說,八正道的核心在於幫助修行者脫離執著,實現內心的平安和解脫。
「正定」強調了在身、語、意上保持高度穩定的重要性。當你能夠遠離驅動模式,享受安住和輕鬆的狀態時,就達到了「正定」。八正道以「正見」為起點,最終以「正定」為歸結,並強調禪那本身就是通向解脫的途徑。
過去的注意力誤用會在心中植入驅動程式,這些程式會讓人捨不得、不甘願、不能釋懷等。只有看清這些驅動程式的本質,並不再依賴它們,才能真正獲得快樂和解脫。
*****
2023.04.01► [Q&A] 阿难(難) 我多行空
以下是摘要:
禪修前的準備: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並選擇舒適的呼吸韻律來調整神經系統。
作夢與注意力:人和動物在睡眠時經歷的快速眼球運動(REM)階段,並將作夢比喻為注意力的活動。注意力像猴子一樣,不斷攀緣不同的境界,導致我們感到疲勞和滄桑。
覺知與空:阿難問佛陀解脫者的內心狀態,佛陀回答「我多行空」,意指經常安住於空。強調覺知的內容會不斷變遷,但覺知本身是平安的。
放下執著:通過觀察注意力的活動和經驗的質地,了解所有吸引我們、讓我們害怕的事物都是「無所有」,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執著,達到內心的平靜。
意識的慣性模式:意識是由注意力不斷積累的慣性模式形成的,這些模式構成了我們的個性和人格。
人格的無常:人格和意識就像在天空或水面畫畫,雖然可以看到一些模式,但實際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都是無法捕捉和積累的。
經驗的場所:所有的經驗都發生在「法界」,這個法界就是我們的覺知所在,我們從未離開過這裡。
分別與無分別:在禪修中,有時需要練習分別來檢查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否有效,但在修學無所有時,可以讓分別休息,認識到所有內心呈現的質地都是一樣的。
2023.04.08► [Q&A] 三善寻的内在逻辑/三善尋的內在邏輯
文章摘要:
尋的定義:在佛經中,「尋」指的是念頭。靜坐時,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來平息身體、言語和心理的動作,達到平安。
平撫身體與內在語言:透過平緩的呼吸來放鬆身體,並用正面的內在語言來引導自己,例如「我是一切生命的同情者」,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內心的平靜。
善尋與初禪:初禪是透過善尋獲得的,即透過內在合適的語言和對話來引導自己,擺脫執著,達到輕鬆的身心狀態。
三善尋與三惡尋:
。離欲尋:這是幫助我們脫離欲望的念頭,例如感恩的念頭,讓我們感受到內心的輕鬆和富足。
。無恚尋:這是排遣瞋恚的念頭,例如不耐煩和抱怨的念頭,讓我們在禪修時感到安詳和幸福。
。無害尋:這是避免競爭和心機的念頭,例如計較和維持形象的念頭,讓我們遠離煩惱和不安。
如何具體修學「離欲尋、無恚尋、無害尋」:
離欲尋:透過感恩的念頭,幫助自己脫離強烈的欲望。例如,感恩解脫道的存在和分享解脫道的人,讓我們感受到內心的輕鬆和富足。相反的,「欲尋」會讓人感到困頓和匱乏。
無恚尋:排遣瞋恚的念頭,例如不耐煩和抱怨的念頭,讓我們在禪修時感到安詳和幸福。避免長時間的抱怨和受害者心態,能夠即刻感受到內心的平安。
無害尋:避免競爭和心機的念頭,例如計較和維持形象的念頭。提醒自己快樂不建立在競爭上,祝福他人,分享內在的平安和快樂。
2023.04.15► [Q&A] 於 诸识 灭而不增/於 諸識 滅而不增
探討意識的虛幻性及其對我們主觀經驗的影響。以下是摘要:
意識的虛構性:我們的主觀經驗和痛苦源於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具體的人,這種認知是由意識的框架所構建的。意識像小說中的角色一樣,具有特定的個性和過去,這些都是虛構的。
意識的延續:意識通過我們的參與和執著得以延續。我們對過去的回憶和未來的期待都是意識的產物,這些讓我們陷入不安和流浪。
解脫的途徑:佛陀教導我們要認清意識的虛幻性,停止對它的參與和執著。這樣我們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平安,斷除我見,不再被意識所束縛。
五蘊的觀念:五蘊(色、受、想、行、識)本質上是無常和虛幻的。通過不再執著於五蘊,我們可以達到內心的平安。
如何通過觀察和警覺來斷除我見:
混亂記憶的模糊性:我們的記憶大多數已經模糊不清,就像過去的夢境一樣。唯一留下的是延續的慣性,這種慣性讓我們選擇性地收集和追逐。
意識的框架:我們的感官經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都是通過意識的框架來解釋和收集的,這使我們被限制在特定的角色和情境中。
角色的局限性:無論我們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會面臨相應的苦難和限制。真正的禪修者會認識到自己不是任何人,不被任何框架所局限。
觀察和警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覺,觀察自己是否在迎接和依賴境界,努力斷除我見,不再被意識的框架所束縛。
超越生死:通過斷除我見,我們可以體驗到超越生死和威脅的平安,不再被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煩惱所困擾。
2023.04.22► [Q&A] 九次第定的内在逻辑/九次第定的內在邏輯
這段文章探討了「九次第定」的內在邏輯,並強調了「知苦」的重要性。以下是摘要:
知苦的深意:覺知到苦並不是採取某種人生哲學,而是要敏感地察覺到動機,發現所有的動機都是耗神費力的狀態。
內心的活動:我們的自我和世界是通過意志互動而形成的,這種互動也是一種動機和用力。修行的目標是讓這些內心的活動逐漸止息。
九次第定:這是佛教中的九個階梯,讓修行者逐步深入察覺並放下動作和動機。任何一個定都可以作為修行的基礎達到解脫。
放下的意義:放下的是對活動的嵌入和用力狀態,這樣才能達到內心的寂靜,超越痛苦和自我感。
初禪:初禪是擺脫欲界的起始狀態,讓修行者體驗到放下的快樂和舒適。建議用廣義的方式來理解初禪,重點在於放下和覺知。
二禪:在古老的佛經中,二禪被視為最高的定。它強調無尋無伺,即不再說故事、講話、思考,樂於安靜,體驗到無聲勝有聲的佛法。
三禪:放下尋找和依賴快樂的動作。當你不再期盼未來的快樂,而是受用當下的樂,你會體驗到更深的平安和滿足。
四禪:放下對所有感覺的依賴,包括當下的舒服和滿足感。這種依賴也是一種動作,需要被放下。
修行的目標:九次第定的每一個定都是幫助修行者逐漸放下動作和依賴,達到內心的平安和獨立。修行的重點在於不斷地以「放下」為目標,而不是執著於自己在哪一個定。
無色界定和滅盡定:無色界定放下了劃界線的動作,確知「我不是身體」。滅盡定則是不執著於任何禪定,達到乾淨的心,超越一切的自我和環境。
2023.04.29► [Q&A] 无色境中观察心行/無色境中觀察心行
在「無色境」中觀察心行的過程,放下對身體的執著。以下是摘要:
禪修姿勢:可以選擇輕鬆、喜歡的姿勢,只要不妨礙對禪修主題的興趣。
身體的觀念:從小我們被灌輸「你是身體」的觀念,並且習慣性地與身體的觸感保持連結,這導致內在的不安和恐懼。
禪修者的覺察:禪修者質疑「我真的是身體嗎?」並通過覺察發現身體只是來來去去的影像和觸感。通過這樣的覺察,可以安住於「我不是身體」的認知。
無色界的作意:最低等的作意叫「空無邊」,即探究身體只是影像和觸感,並安住於無邊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是經驗的基本質地,不管經驗的內容是什麼,空間在背景是不動搖的。
虛空的體驗:在虛空中徜徉,發現它沒有邊境,沒有具體的界線,這樣的經驗質地讓人感到遼闊、沒有包袱、沒有重量,所有與身體相關的關切和擔憂都可以泯滅。
禪修的受用:在虛空中,擺脫與身體的複雜關係,達到充分的休息和平安,這比世間的娛樂更有飽足感。
體驗虛空無邊:在「虛空無邊」的境界中進一步觀察心行的過程,並強調了如何在這種狀態下修學念住。僅僅感覺到「沒有身體」與熟睡無夢的狀態相似,應善用這種體驗,觀察內心的動作。
觀察心行:了解內心在棲息於虛空無邊時的動作,例如感覺像趴在沙發床上或浸泡在遼闊感中。調整這些動作,使心行更加自然、無為地安住於空無邊。
檢查分隔的自我:認知到「我在虛空中」或「我是虛空」的感覺,檢查這種分隔的自我,發現它只是注意力的使用方式所產生的認知。
平撫心行:練習平撫心行,消融自我與境界之間的間隔感,放下多餘的用力,達到大安樂、大平安。
修學念住:在無色境中修學念住的四個階梯:
觀察心
令心歡喜
令心祥和
釋放心
技巧的輕鬆自然:在無色境中修學念住的好處是技巧的使用輕鬆自然,讓心趨向休息,體驗遼闊、沒有重擔的狀態。
2023.05.06► [Q&A] 动静相依的身体/動靜相依的身體
本文以「動靜相依的身體」為題,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佛教禪修中「覺知」和「念住」的意涵,並提供具體技巧體會身心放鬆的輕安境界。
一、覺知:大小切中,有範圍的智慧
「覺知」並非漫無邊際,而應是「大小切中」。如同與人溝通時,過於狹窄的注意力(如盯著鼻端、念咒)或渙散的注意力(如留意衣服細節)都無法進行有效溝通,禪修的覺知也需要適當的範圍,才能有效地觀照當下動作、起心動念等主題。
禪修裡所教的覺知是大小切中的~既不是太狹小,也不是漫無邊際的。
二、身念住:以身體觸感為起點,觀察對觸感的反應
以「身念住」為例,覺知的具體操作方法。首先,應具備樂意觀照的心境,對關乎自身苦樂的主題充滿好奇和關心。其次,要明白禪修的核心目標是「放下」,放下對當下正在進行的抓取、緊繃和粘著。
佛經裡提到修學禪那最主要的主題,就是vossagga/放下。
身體觸感是覺知的起點,更重要的是觀察對觸感的反應。身體不斷傳遞舒適、不舒適、中性的觸感訊號,人們無時無刻都在應對、管理這些信息。從調整姿勢到與人爭吵,甚至國與國的戰爭,在根本上都是對不舒適觸感的習慣性反應。
甚至我們跟周遭的人吵架、爭鬥,在一個根本的程度上也是我們在對於不舒適的觸感,一種習慣性的反應;乃至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紛爭,意識形態嚴重的碰撞,這些都可以追源溯本到慣性地在對觸感的反應。
佛教將對觸感的三種基本反應模式歸納為「貪」、「瞋」、「痴」。「貪」是對舒適觸感的粘著、眷戀;「瞋」是對不舒適觸感的排斥、抵抗;「痴」則是對觸感的混沌、無知。
佛教所說的「貪、瞋、痴」三種最根本活動的方式,講的不是道德上面不發脾氣、不貪財、不貪色,不止是這樣而已,更深度的是在講你的回應的模式。
將身體觸感比喻為一個小宇宙,認為通過觀察對身體觸感的反應,可以了解所有造苦的活動模式。
三、止:在休息中觀察,在放鬆中體會輕安
持續觀照身體觸感和反應並非易事,因此需要「止」(奢摩他)的幫助。「止」是指在休息、安歇、省力的狀態中,不被動作盲目地牽著跑,從而立足於中立,觀察、了解自身的反應。
佛教裡有個特殊的觀念叫做「止」──奢摩他,簡單的意思就是能夠在休息、安歇、省力、平安的狀況當中,不被動作盲目地牽著跑,而是能夠立足於中立,立足於相對的無作、無為當中,去看、去了解你的反應。
要做到「止」,首先要對「放下」充满希望和樂意,明白執著的痛苦,並對不放下的狀態沒有依戀。其次,要明白身體是動靜相依的,強迫靜止或運動都無法帶來輕安。
在靜坐初期不要強求紋風不動,而是將身體想象成在風中自由擺曳的竹子,允許身體自然呼吸,並通過微微擺動、扭動來覺察身體的緊張模式。
身體的緊張模式是妄念的根源,妄念是對身體觸感的反應,通過逃避當下的不舒適感而投射到未來,產生恐懼和不安。
真正的放鬆不是追求絕對的放鬆,而是在覺察緊張後,一點一點地緩解掉。通過觀察呼吸的整體效應,感受它對神經系統的安撫和舒適的挑弄,在不斷的放下中體會身體的輕安。
每一個浪潮的來去,呼、吸、身體微微的膨脹、收縮,按摩、挑弄……它都是個美好的刺激,每一個美好的刺激你都沒有執著,都是省力、放下的。對所以這種省力跟放下,使得你身體的輕安更加地顯著。
四、在放鬆中了解反應,在放下中體會自在
高級的滿足不需要耗力追求,而是來自於容易知足、樂意放下的心,以及清醒探索的覺知。在放鬆、輕安的狀態中不斷了解反應,神經質的反應自然會停歇、休息。
可以在你的反應當中,跟反應的瓦解當中,去了解整個世間的集、滅。
相信直覺,培養信心,在不斷的犯錯和實驗中開發內在的覺知,最終在六尺之軀中了解世間、宇宙的真諦。
2023.05.13► [Q&A] 投影机 与 法念住/投影機 與 法念住
探討佛陀在般涅槃前的教誨,特別是「諸行皆無常,不放逸住」。「不放逸住」的真正意義,不是要讓身體和精神過度緊張,而是要在探索和修行中保持高度的興趣和清晰的目標,同時保持身體的輕安和放鬆。這樣的修行方式能夠讓人長時間持續地修行,並逐漸消除根深蒂固的煩惱。
「諸行諸無常」的深層意義:「諸行」特別指的是心靈活動的領域,即我們的起心動念和行為反應。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無常的道理,並在修行中更加精進。
心與意識的區別:意識如同投影機,不斷地投射出各種議題和故事。心本身是平靜無議程的,但意識因為未滿足的欲望和記憶而忙碌不已,製造出各種議題,並對這些議題進行反應和延伸,這種現象被稱為「迷想效應」或「戲論」。
修行者應該觀察這些意識活動,理解「諸行皆無常」的深意,並從中體會到厭離、離欲、滅、捨的過程。這種觀察能幫助修行者從忙碌的意識活動中抽離,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定。
2023.05.20► [Q&A] 宽坦质直 心念住/寬坦質直 心念住
探討心的雙重角色:既是問題的製造者,也是問題的承受者。禪修者應該關注自己的心,並理解「往內看」並不是指地理位置,而是指擺脫對外在現象的沉浸,觀察心的活動和反應。
心如同水一樣,當心境出現波動時,我們才會感受到心的存在。解脫者的心是超越了心行的,無所不包但又無痕跡可尋。修學心念住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觀察心境的變化,理解心的活動,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定。
「心念住」與「身念住」的內在邏輯相似之處,放下觀念、直接感覺。許多人在感覺身體觸感時,會夾雜許多複雜的觀念,這會影響禪修的效果。相反地,應該像盲眼俠一樣,不依賴內在影像,而是全盤感受單純的觸覺。
修學心念住也應該拋開多餘的觀念和想像,直接感覺內在心的波動。心的波動是所有問題和苦惱的來源,觀察心的波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心境,並達到內心的平靜。
心的質地是質直的,沒有扭曲和凹折,當我們放下多餘的詮釋和用力,心的經驗會變得清晰、自然。這種狀態下,我們可以更好地觀察和理解心的活動,達到解脫和智慧的提升。
2023.05.27► [Q&A] 不费心耗神的快乐(樂)─受念住
內在智慧的重要性。作者認為,修行並不是依賴外在的指導,而是要啟發內在的智慧,讓自己成為可靠的內在老師。
快樂是一個神秘且奇妙的體驗,是我們所有行動的動機。然而,追求快樂往往像追逐海市蜃樓,讓人感到不安和不確定。當前的自我感是一種暫時的投射,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的本質。
佛陀的教導強調「涅槃是最高的快樂」,並且對快樂持有智慧的態度。關鍵在於如何管理快樂,選擇能夠提升自己並導向更高快樂的方式。佛經中稱讚的快樂,如慈心、知足、感恩和法樂,能夠提供豐沛的幸福感,支持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穩健前行。
法樂與世間欲樂的不同,法樂是建立在真誠、無畏的分享之上,而不是互相利用或利益交換。這種快樂是無條件的,能夠幫助我們接近解脫。
知足和簡單的快樂也是向解脫的重要情緒。在禪林裡看到野生動物分享柿子的景象,即使人類分到的很少,也能感到快樂,因為心中沒有憂慮和多餘的念頭。
「受念住」是要在這樣的幸福感基礎上,進一步練習令心行祥和、寧靜。具體來說,就是要練習不以未來心、過去心、著急心和控制心來面對快樂,而是相信快樂是心的本質,無需憂慮和積累。
「涅槃是最高的快樂」,即當快樂和我們不再有距離,消解所有對快樂的飢渴,達到完整、無匱乏的全方位快樂。
2023.06.03► [Q&A] 距离感孳生渴爱/距離感孳生渴愛
- 自然的禪修方法:最理想的禪修是讓心認識自己,放下製造痛苦的行為,回歸到自然的覺知。
- 機械化的禪修:許多禪修者只是模仿形式,未能真正理解心的運作。真正的禪修應該是探索心的質地,識別不自然的執著。
心的運作
- 心如投影機:心能夠創造出各種經驗,將內在的感受與外在的環境區分開來,形成自我與環境的對立。
- **距離感的概念**:距離感是一種主觀的詮釋,實際上所有的經驗都發生在當下,所謂的距離只是心的投射。
渴愛與注意力
- 渴愛的本質:渴愛源於注意力的外放,尋求與外界的關係。這種渴望導致了貪、苦的產生。
- 修行的目的:透過檢驗經驗質地,理解距離感的虛幻性,能夠瓦解渴愛,達到心的平靜。
內外的距離感
- 內在與外在的投射:對內在的自我與情感的距離感,以及對外在世界的渴望,都是心的投射結果。
- 心的質地:理解心的本質,能夠消除對外界的依賴,回歸到當下的真實經驗。
結論
- 化解渴愛:透過正確的注意力引導,能夠消除痛苦,實現心的自由與平靜。真正的修行是看透虛幻,回歸到心的本質。
*****
2023.06.10 ► [Q&A] 颠覆主从的止观/顛覆主從的止觀
止:指的是內在平安祥和的特質,能幫助我們斷除渴愛,達到內心的安靜和平安。
觀:指的是有覺照而產生的智慧,能幫助我們終止無明,達到清晰的認知和解脫。
傳統上止和觀被視為主從關係,即先修止再修觀。然而,經典中也提到,止和觀是互相幫助的,甚至可以說是「止觀等持」。阿羅漢的心境就是這種止觀等持的狀態,內在平安與智慧並存。
正確的修止和修觀方法內在有互通的邏輯,不需要額外修習另一種方法。例如,透過觀察「諸行皆無常」,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對動機的執著,達到內心的平安。
止:是內在平安的狀態,不是為了達到更高的修行目標而存在,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脫離痛苦的平安。
涅槃的快樂:並不是狂歡或極度的歡喜,而是全然沒有痛苦的平安。這種平安是最高的快樂,因為它不依賴任何外在的刺激或感官的滿足。
很多人誤解了涅槃的快樂,認為它是消極的或無聊的,因為他們從未真正體驗過完全沒有痛苦的狀態。實際上,這種平安是持久的、無間斷的,並且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努力或追求。
觀:在修行中,觀察心的狀態,幫助我們理解心如何脫離本位,進入痛苦的狀態。觀察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逐漸停止多餘的用力和造作,達到自然的平安。
最終,止觀是互相幫助的,修行的目標是達到「止觀雙運」,即內在平安與智慧並存,沒有疑惑、痛苦和掙扎。
文章探討了心的本質及其與痛苦的關係,強調了心的理解需要透過當下的直觀經驗。以下是主要觀點:
心的理解
- 無法形容的心:心是直觀的經驗,只有在真正的休息與放下貪欲時才能理解。
- 討論的必要性:許多人對心的理解僅有薄薄的隔膜,透過啟發可以調整注意力,體驗脫離痛苦的本質。
痛苦的來源
- 悲憫的狀態:許多痛苦源於對親人過世的迷惑,以及對生死的無知。
- 心外無物:這不是一種信仰,而是對實際經驗的純粹敘述,目的是幫助人們放下欲望,體驗真正的快樂。
心的同源性
- 注意力的使用:一般人的注意力消耗在追求外在世界,導致與他人的分離感。
- 禪修者的理解:放下心行,回歸質樸的覺知,將有助於理解內外無別的實相。
分離與合一
- 親人過世的痛苦:痛苦源自於對分離的誤解,實際上所有的界限都是想像出來的。
- 有限的意識:意識的局限性使得我們認為有我與他之分,但在質樸的覺知中,找不到任何界限。
解脫的途徑
- 心的理解與修行:討論心的目的在於離欲與放下,幫助人們脫離分離的痛苦,達到平安的狀態。
- 念頭的本質:念頭的發生是單純的,沒有參與感,應當以覺知的方式去理解。
結論
- 心的本質:心是同源的,所有的分離感和參與感都是想像。理解心的真相能夠幫助人們脫離恐懼與痛苦,體驗真正的平安。
心的直觀體驗與理解,並探討了如何通過放下欲望與分離感來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佛陀的「非我」教法旨在讓人們認識到執著的本質,並通過放下這些執著來達到終極的休息和解脫。
印度教中的「真我」概念,強調存在的本身和心的平靜狀態。這兩種教法在修行中相輔相成,一方面幫助人們厭離現象,另一方面讓人們回歸到沒有抓取的狀態,達到平安和解脫。
雖然佛教強調「非我」,但從個人的主觀經驗來看,「我」這個詞彙最能貼切地表達心的直接、當下即是的存在感。
探索真我和覺知是一個兩難的狀態,因為真我不是任何可以被客體化的經驗或現象。真正的修行在於停止尋覓的動作,回歸到當下的覺知,體驗到心的真實和平安。
2023.07.01► [Q&A] 打到痛处的非我观/打到痛處的非我觀
Not self perception should not remain a mantra like attitude; what are signs that you're not swayed by the movie narrative? Reactions; the movie analogy
Exactly how to reduce reactions? Physically relax. Physically not participate
What is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three poisons? They are the reactions
It's not about avoiding reaction. It's about removing its compulsion
The vantage point of abiding with a main meditative topic
The worry of not having planned enough; neuroticism/compulsivity vs grounded presence wisdom
Observe reactions with a readiness to let go of them
Empty yourself, of body, mind, concerns, wants, control...
Know that all experiences have nothing to offer, and perish the thought of expecting anything from them
See how the pacification of reactions makes you better aligned with innate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1.非我觀的挑戰
- 許多禪修者在修習非我觀時,雖然努力將經驗視為非我,但仍然未脫離生活中的煩惱。
- 單純重複「五蘊不是我」的觀念無法根本改變執著。
2. 掌握非我觀的技巧
- 非我觀應該是深刻的理解,而非僅僅是口號。
- 例如,像觀看電影時,雖然知道是假的,卻仍然緊張入戲。
3. 放下萬緣
- 修習非我觀的第一原則是「放下萬緣」,認識到世間角色的無常與虛幻。
- 要有信靠的態度,知道這些經驗不會帶來終極的快樂與安全。
4. 「不反應」的原則
- 另一個關鍵是「不要反應」,避免對境界的強迫性反應。
- 修行者應該學會不迎合或拒絕,而是保持平靜的覺知。
5. 三毒的理解
- 佛教中的「貪、瞋、痴」並非道德說教,而是強迫性反應的表現。
- 在遇到境界時,貪是抓著,瞋是抗拒,痴是放任。
6. 修行的實踐
- 練習在面對境界時不進行強迫性反應,讓自己休息於「這不關我的事」的狀態。
- 透過不介入的練習,體驗非我觀的真實意義。
7. 自我觀的真相
- 自我觀念並不建立在真實上,而是由反應所構成。
- 放下這些反應,才能體驗到無我。
結論
透過有效的非我觀修行,放下對境界的強迫性反應,修行者能夠逐步解脫自我,體驗真正的平靜與快樂。
Awareness, no age, the common denominator in all experiences; even the term knowing can barely capture its essence
Consciousness is marked off by episodes and intermittent phenomena; People believe that awareness can turn off and on, because they conflate what is remembered with what is aware, and they conflate consciousness with awareness
Consciousness is that which is wrapped up in name-form; name-form occupies consciousness
Person-hood is the result of identifying with the contents of mind, which is consciousness
When self identified as name-form, there's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via the six sense media; via the six sense media is the rest of the dependent origination which is propulsion/repulsion of tendencies
Awareness is not personal, nor is it delimited by attributes; it knows attributes and remains unchanged/untarnished by attributes
The source of the I-am feeling is awareness; even though I-am is usually caught up with contents; this is because the I-am feeling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sankharic entanglement with contents
Understanding the mind nature means: you'll know the mistakes of mental movements that are helplessly duped into contents, or identify contents as self; therefore not the same as subtle conceit
Contents include gross notions like personality, gain and loss, etc., and subtle notions like space, time, and even the liberation gates (though they are gates); and notions like inside/outside, subject/object (the grasper/grasped, the experiencer/experienced, seeker/sought...)
1.心的概念
- 在解脫道和森林傳承中,「心」是重要的表達。
- 真實的定義是「不會改變的」。
2.覺知的本質
- 覺知是經驗的發生,而非單純的記憶或資訊收集。
- 心是一種自我覺察的狀態,與意識有所區別。
3.意識與心的區別
- 意識是心中呈現的內容,容易讓人迷失。
- 迷失於意識的人常將其內容誤認為自我,稱為「我見」。
4.明白心的荒謬性
- 一旦明白心的本質,會發現追逐意識內容的荒謬。
- 修行的過程是消磨對意識內容的依戀,回歸真實。
5.修行的實踐
- 透過不同手段抽離意識狀態,專注於覺知本身。
- 比喻:在看電影時,不僅關注故事,而是關注「覺知」。
6.解脫的原理
- 向內轉回覺知,讓心知道心。
- 透過放下對意識內容的關心,獲得輕鬆與自由。
7.快樂的本源
- 快樂並不來自外在的內容,而是心的本質。
- 明白心的本質後,能夠不再追求外在的快樂來源。
結論
透過明白心的本質,修行者能夠逐步脫離對意識內容的依賴,回歸真實的自我,最終達到內心的自由與快樂。
The suffering that is concealed by culture and by ignorance
Gently bring up a feared scenario, one that you've avoided; the warped body-mind; the analogy of an arrow embedded in your flesh
other than pure sensory experience, there's the experience of intention--putting together things (intention, thought); being comfortable immediately; sensations vs reactivity
Objectively assess the sensations; they're only so bad when intermixed with interpretation and resistance
habituated reaction to run away as opposed to deeply relax; in relaxation, you'll understand the sensations of reactivity/exertion
the tendency to run into a better scenario/intoxication/distraction, even though you can never leave the present, the mind
Overcome the initial restlessness, aversion, inertia...
don't blame yourself, but just notice such as a habit, an impersonal pathological phenomenon
this immediate way to relieve suffering can lead to: jhana, letting go, realization of not self,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mind...
The skill here will generalize to other scenarios, and remove fear altogether
1.禪修姿勢
- 可以選擇正式或隨意的姿勢。
- 正式姿勢:脊椎端正,有助於保持警醒,覺察細微動作。
2.社會普遍對痛苦忽視
- 社會常用掩飾和分心的方式,讓人無法察覺底層的痛苦。
- 內在平安的體驗使人更能覺知到過去的焦慮與不安。
3.擺脫底層困擾
- 需要認識並處理深藏的痛苦,而非僅僅追求快樂。
- 掌握「放下」的心態,有助於進入禪那的狀態。
4.面對不安的場景
- 透過實驗,刻意想起害怕或迴避的場景,承擔初期的不適感。
- 這些不安是隱藏的干擾,若不面對,會持續影響生活。
5.觀察身體觸感
- 當想到讓人不安的事情,會伴隨具體的身體觸感。
- 重要的是學會客觀地觀察這些觸感,而非被想像和抗拒所困。
6.迴避的習慣
- 一般人傾向於立即迴避不舒服的感受,尋求瞬時的舒適。
- 但真正的解決方法是勇敢面對這些感受,並觀察它們。
7.持續的練習
- 透過不斷的練習,能夠學會如何面對並消除內心的擔憂。
- 這種技巧不僅適用於單一的憂思,還可以應用於所有煩惱。
8.生活品質的提升
- 當擺脫了擔憂和恐懼,生活品質會顯著提高,心靈變得寬坦。
- 了解痛苦的本質,能夠幫助人們活得更自在、清醒。
結論
透過面對和觀察內心的痛苦與不安,並學會放下與接受,能夠即刻脫離困擾,提升生活的品質。
2023.07.22► [Q&A] 終极(極)包袱──我慢
How to understand conceit? The way you are embedded in a new character in dream
It's not simply a perceptual function. The perceptions are passionately maintained
The gamer's instinct about the interface; the baby's instinct
Why did you shed off the character in waking hours in the first place?
Temporary disconnection with sensory input; conversely, this means that the waking character maintenance requires that you weave together and cohere sensory input within the frame of a character
Merely listening, seeing...the two polarities and the between
Don't be daunted by the seeming difficulty; gradual shedding leads to great benefits
Don't be afraid to lose "everything"; remember the mind source
Pushing and pulling, with regards to conceit
The baggage and problems with holding on to conceit
The mind's inherent freedom from frames
1.我慢的定義
- **我慢**在佛法中被視為最深、最細的煩惱,是所有其他煩惱的根源。
- 通俗解釋常將我慢視為驕傲,但其實它是心認同某種狀態或位格的表現。
2.我慢的表現
- 當一個人仍在夢中扮演角色時,表示其我慢尚未斷盡。
- 我慢使人認同自身為五蘊,並執著於內外界的區分。
3.我慢的形成
- 我慢的活動不會因為感官的暫時關閉而停止,仍在尋找合適的角色。
- 嬰兒透過與環境的互動,逐漸形塑出自我感與人格。
4.我慢的影響
- 我慢導致人永遠感到寂寞、恐懼與無助,無論其扮演何種角色。
- 這種飢渴感永遠無法被根本滿足,因為我慢使人與環境隔絕。
5.掙脫我慢的途徑
- 雖然我慢是深細的煩惱,但可以逐步擺脫其影響。
- 增加對我慢的覺知與觀察,能減少其吸引力和束縛力。
6.心的本質
- 心的本質是無框架、無位格的狀態,不依賴外界互動獲得滿足。
- 修行需同時認識我慢的過患與心的本質,達到內心的平靜。
7.看與聽的本質
- 在日常生活中,對外界的認知常受我慢影響,無法純粹地看與聽。
- 我慢使得自我感不斷凝結,並需要維護這種框架。
8.失憶與我慢
- 失憶或精神疾病使得我慢無法形成穩定人格,導致內心的混亂。
- 在缺乏穩定人格的情況下,我慢仍存在,但無法有效運作。
結論
我慢是佛法中最根本的煩惱,通過覺知與觀察,我們可以逐步擺脫其影響,回歸心的本質,達到真正的解脫與平靜。
2023.07.29► [Q&A] 渐次达至无为/漸次達至無為
How to reconcile the goal of non-fabrication with the need for striving?
Being chronically tense means that you identify with tension/fabrication, and treats it as a default
It's not the abandoning of activities per se; it's a change in your relations with it until they don't induce suffering
Realization of the mind is a direct result of intuiting activities and their resolution
Don't assume a familiar state to be the default state; treat it as a potentially sprung-up/potentially tense state
Fabricating wholesome efforts, gradually aligning with that which is naturally endowed
Wholesome fruits have a contenting and pacifying effects that are closer to what is intrinsic
Examples: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 sila and non-harm; goodwill and compassion; feeding happiness; gratitude and contentment
Fabricating the efforts in such a way that it aligns with "I am happiness...etc."
Fabricating the efforts in such a way that one is dispassionate and aware of the three marks of fabrication
Fabricating the efforts in such a way with the sight on the goal being non-fabrication, non-gaining, non-becoming...
Noticing what is no longer needed for the sake of peace and gratification
1.有為與無為的概念
- 有為:形容輪迴的世界,依賴各種努力與造作來維持。
- 無為:形容涅槃解脫的境界,沒有內在的飢渴感,無需依賴外在互動來獲得滿足。
2.輪迴的世界
- 在生活中,無論角色如何,皆需不斷用力維持關係和角色。
- 例如,婚姻關係需要持續的關注與努力,否則會變質。
3.涅槃的狀態
- 涅槃是超越自我與境界的對立,心靈本身是飽足的,無需依賴外界滿足。
- 此狀態被稱為「無為」,意味著對環境的互動不再有企圖心。
4.無為的誤解
- 無為並非懶惰或無所作為,而是改變對動作的看法與關係。
- 即使有動作發生,仍能保持內心的安定與覺知。
5.漸進的修行方法
- 修行者需保持覺知,觀察自身的動作與用力。
- 無論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或法念住,皆需不斷覺知當下的動作。
6.修習的原則
- 模擬聖者的心境:將當前動作理解為接近本心的過程。
- 認識動作的無常與苦:意識到所有的用力都會帶來壓力,並非永恆的滿足。
7.智慧的運用
- 在用力中尋找平安與幸福,調整動作以減少不必要的耗損。
- 透過智慧,發現真正的快樂是無需費力的。
8.明心的實踐
- 明心即是對動作的深刻理解,認識到執著的無意義。
- 最終達到的是對於動作的直覺把握,超越概念的理解。
結論
透過漸進的修行與對動作的覺知,修行者能夠逐步接近無為的境界,體驗內心的平靜與滿足,最終實現真正的快樂。
2023.08.05► [Q&A] 空─毒药或解药/空─毒藥或解藥
Philosophical emptiness vs experiential emptiness
The sutta's description of arahats after death; the hinayanist label; negativistic attitudes
Not a single entity; no objective thing that exists elsewhere; not an iota of graspable or relatable substance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mind is that there's only pure subjectivity and no objectivity
The so-called body and minds only derive their distinctness because of thoughts, and because of their seeming graspability
Dispassion even toward mind-consciousness
Mental phenomena, when not inhabited, no longer make a coherent and substantive thing; a game world would be meaningless to, say, a cat; intention fills in the blank, infuses meaning, renders interactive interface, imagines, injects with hopes and fears, gives dimensions and depth and temporal flow...
Treat mental contents as they are; not allowing them to arouse interest or a sense of substantiality
「空」這一主題在佛教中有著深厚的歷史和多重含義。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將「空」分為兩個面向:
1.解析的空:這是一般佛教徒較為熟悉的解釋,強調「空」作為一種簡約的概念。以馬車為例,馬車並非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是由馬、輪子等多個部分組成的概念。類似地,「我」的存在也被看作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組合,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自我。
2.直覺上的空:這是一種更深入的理解,強調對當下經驗的直接感受。透過細緻的觀察,修行者能夠體會到念頭的空,認識到念頭本身並無威脅,威脅來自於對念頭的反應和執著。
涅槃的理解
佛陀對涅槃的解釋強調,解脫並非虛無或斷滅,也不是靈魂的延續,而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狀態。涅槃被描述為「如」,代表著一種真實的存在狀態,與世間的執著無關。
修行的指導
1.認識意識的空:修行者應該學會不過多投入於意識的具體內容,而是專注於其質地。這樣可以減少對內心活動的執著,從而達到解脫。
2.面對心理世界:心理世界的感覺來自於個人的意志和反應,若能將其視為空,便能減少對其的依賴和執著。
結論
對於「空」的理解應該超越簡單的分析,進入直覺的體驗,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修行者解脫於執著,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
2023.08.12► [Q&A] 空──注意力的销(銷)融
The question about investigation of states; why it should not be categorically pacified
whatever emptiness contemplation you practice, always discern stress; though the moon in water is illusory, and all objects are mental objects...pay attention to the pressure of the current, and not to the reified borders of the current
Another way to look at craving: when attention is seizing a thing, versus when reality appears on its own cat responding to screen; the boundary-creating activity; the seizing activity; the gazing with interest activity; disinterest to all experiences
It's really not a thing that's seized; the same texture as consciousness, the analogy of a ripple; only a thing to the extent that attention has performed this seizing activity
The I-and-Mine-conceit has this attention as undergirding; identification is simply a function of this attention; it's not that there's really a self that abides anywhere; the misguided notion that I rest in awareness/nibbana: what is this separate I? How is this I extracting pleasure from this separate thing called awareness/nibbana? It is just this function of attention, tinged with love-delight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is attention: the way it acts as a searching antenna rather than as a mirror; dissolve attention; rest in awareness
You're not suppressing attention; Notice the seizing, searching, allocating...notice the exertion of mind...notice the disturbance and sense of movement (when in fact awareness never moves) as attention acts; notice with dissolution of attention, with dissolution of love for attention, there is no identification, no things, no traveling
探討「空」的概念,特別是無色界的意境。無色界是一種境界,當界限感開始銷融,身體不再以物質為主時,這種狀態在禪修中可以成為達到解脫的工具。
無色界的特質
無色界的特質在於界限感的消失,讓人感受到無邊無際的空間與覺知。佛陀利用無色界的意境,幫助修行者永久斷除煩惱與執著。
注意力的消融
1.注意力的性質:注意力並非中性,而是主動尋求某一經驗或物件。這種「執取」使得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突出的影像上,強化了它們的獨立性。
2.鬆緩注意力的技巧:在禪修中,應該練習鬆緩注意力,避免對某一物件過度聚焦。這並不是要進入昏沉狀態,而是要在近乎無為的覺知中休息。
分別心的理解
修行中需要保持分別心,以便識別苦樂,但同時也要放下不必要的執著。這意味著要清楚地覺察內心的壓力與動作,並理解這些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在狀態。
結論
無色界的修行有助於鬆脫對界限感的執著,讓修行者更清晰地認識到內心的用力與抓取。透過這樣的練習,能夠更純粹地體驗壓力、自我、貪等佛法的基本議題,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
*****
2023.08.19► [Q&A] 不死境:未呈显之识/不死境:未呈顯之識
Landing of the light, it's not a separate dimension
Witnessing the emergence of consciousness from deep sleep; witnessing the emergence of dream; this means awareness has to be there, prior to consciousness and dreams; the reason that we sleep: selfing is not our default mode, just as having one's arm raised is not our default mode
Awareness is not generated by the dream character, for that you're equally aware of the dream character as well as dream space and time; in the same way, awareness is not generated by a thing, or from a location; the observer is not within the dreamscape, but is observing the dreamscape; if not so, how can you wake up from a dream?
Coma and deep sleep are taken to be evidence that awareness doesn't last; but that's due to your identification with mental contents; the way memory is formed is that contents are registered, and registered around a meaningful frame
We identify with mental contents because...apparently we are only aware of this character; but this is the same in a dream, where you're only aware of a character
When we say, "not self," we mean that this awareness doesn't belong to the character, when we say, "Self," we mean that this awareness is the most intimate and inseparable substratum of your being/experience
What is normally taken to be fundamentals of reality: space-that which is perceived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ime-that which is perceived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change; the same perception of space time occurs in dream; what happens when the dream character try to trace its origin within that dream?
Don't live as a mortal, as a combination of dead matters, as objects that are perceived; that is recipe for fear and suffering, that which is, need not be apprehended, figured out, subjected to a conceptual category; but its glory, fullness, and peace can be lived
今天的主題探討佛教中的「未呈顯之識」這一特殊觀念。這一概念指的是,除了我們日常所認知的意識活動(即呈顯的意識),還存在著一個更深層的心靈維度,稱為「未呈顯之識」。
呈顯與未呈顯
- 呈顯的意識:我們所熟悉的識別活動,包括視覺、聽覺等,都是對各種形相的認知。
- 未呈顯之識:這是一種心靈的底層維度,類似於太陽光的比喻。太陽光照射在物體上形成的光亮,並不是光的本身,而是反射的結果。未呈顯之識則是所有意識活動的基底,無論外在的經驗如何變化,這一層次始終存在。
比喻與理解
- 銀幕的比喻:未呈顯之識可以比作電影的銀幕,無論電影是否播放,銀幕始終存在。這表明,未呈顯之識是持久不變的背景,承載著所有的意識活動。
- 超越時空:未呈顯之識是在所有想呈現之前的存在,並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人類的錯覺
人們常因為將自己認同為無常的肉體而產生恐懼,忽略了未呈顯之識的存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使得我們執著於有限的自我,並在生活中流露出煩惱與習氣。
清醒的意義
古聖者常說,睡眠是最真實的狀態,而醒著的時間則是最造作的。這是因為在清醒時,我們的心理活動最為活躍,卻也是最耗力的狀態。
解脫者的境界
解脫者已經斷絕了對於所有呈顯相的執著,完全歸順於不死之境。這使得他們對於生命的變化不再感到威脅,並能夠體驗到完整與安靜的存在。
結論
不死境的體驗被禪修者形容為完整、不耗力的狀態,這一境界與我們的存在密切相關,並且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自我。透過理解未呈顯之識,我們能夠遠離對有限自我的執著,進而達到真正的解脫。
*****
2023.08.26► [Q&A] 禅(禪)那的身心內容
The body when it's in deep sleep: contented, blissful
Nothing special; natural instinct to fall into it; trust and surrender, and nothing to be scared of
First, the task of jhana; then, the symptom, of jhanic mind
Don't fall into a trance for its own sake; the theme of jhana is satipatthana; the deep, non-distracted immersion in a satipatthana approach is the core of jhana
The essential aspect of a seemingly complex activity: that which is what we really chase after in pursuing an activity; e.g.: the leisure at a vacation, the freedom from worry at a movie, the feeling of being accepted and nourished in a loving relationship
今天的主題探討「禪那」,即通往解脫的安樂道。佛陀強調,修行者應該開展禪那,以獲得穩健的安樂與去除執著,特別是欲貪。
禪那的身體部分
1.放鬆的重要性:
- 禪那的身體狀態應該類似於沉睡時的放鬆,沒有任何需求與干擾。
- 這種放鬆是定力的基礎,讓內在穩固並發展出定力。
2.沉睡的比喻:
- 沉睡時的感覺是香甜的,沒有擔憂。這種狀態是進入禪那的基礎。
- 在進入沉睡之前,需對心中的故事情節進行割捨,放下對內心內容的執著。
3.禪那的身體狀態:
- 禪那時的身體應該是放鬆、無需求的,與沉睡不同的是,修行者在這狀態下是清醒的。
禪那的心理部分
1.用功的內容:
- 禪那的「業處」是「念住」,即不斷覺察與調整,對抗煩惱,趨向解脫。
- 修行者需要觀察身心現象的無常,增強對無常的厭離與警覺。
2.心理的徵狀:
- 心理上的快樂來自於簡化活動,剝落掉複雜的情感與需求。
- 追求的實際上是那份無事感與悠閒感,而非活動本身。
簡化禪那的修習
- 禪那的修習不應被複雜化,重點在於放下執著,變得寬鬆與自在。
- 成功的禪那並不依賴於坐姿的完美,而是內心的放開與平靜。
結論
禪那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修行方式,透過放下執著與內心的安定,修行者能夠輕鬆獲得快樂與幸福。理解禪那的原理,能使修行過程變得更為簡單與直接,從而達到內心的解脫。
*****
2023.09.02► [Q&A] 念住 禪那 趨向無為(例一)
Theme of jhana is satipatthana; the range of activity should include a main topic and what it conduces to
Since those themes invariably revolves around knowing, shaping, and releasing the mind, the jhanic symptoms are essentially the benefits reaped from doing so
This theme may initially involve: analysis, complex relations, words...
Then moving on to dropping any or all of these, and one simply focuses on a greatly pared down theme
The example of self identification
許多人認為禪那是「攝心一處」,即透過專注方法如數息或盯著光點進入忘我的狀態。然而,這種看法缺乏原始經典的支持。
禪那的真實意義
- 原始經典指出,在禪那中,修行者進行的具體工作是「念住」。
- 念住的目的是透過對心念的觀察,逐漸鬆動對感覺的執著。
念住的例子
1.無常的觀察:
- 觀察所有感覺的無常變動,透過此觀察減少對感覺的執著。
2.心念的追逐:
- 留意心念如何被外境吸引或排斥,理解貪與瞋的發動方式。
3.幻想與懷念:
- 觀察對未來的幻想和對過去的懷念,逐漸放下這些執著。
念住的特點
- 念住不是將注意力鎖定於一點,而是在範圍內進行動作的了解、調整與釋放。
- 念住的長期功效在於斷掉煩惱,糾正執著的慣性。
進入禪那的過程
- 透過專注於念住的主題,修行者能夠達到解脫的效果。
- 念住的主題可以因人而異,依據當前狀況調整。
實踐念住的方式
1.選擇姿勢:
- 可以在任何姿勢下進行念住,重點在於放鬆與安適。
2.留意身體的認知:
- 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現象上,留意「我是身體」的認知。
3.簡化概念:
- 隨著修行的深入,逐漸放下複雜的概念,專注於當下的觸感。
結論
念住與禪那是同一種活動,強調不同的側面。隨著修行的純熟,修行者能夠更直接地融入當下的經驗,達到深刻的平安與無為狀態。這不是一種死水一灘的狀態,而是持續鬆脫煩惱與開展智慧的過程。透過直觀的修行,修行者能夠更精準地留意當下,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
*****
2023.09.09► [Q&A] 念住 禪那趨向無為(例二)
Personality changes as result of jhanic immersion: receptivity to the Dhamma; non-contentiousness; judiciousness; readiness to let go; seclusion, physical and mental; inner clenching; wholesome esteem (why traditional practices like dana and sila work)...
Don't force or concentrate; what is natural, simplified joy? What is the contented pleasure of an awakened life?
The example of relinquishing the idea of an agency
Continue to simplify the technique so long that meditative resolution is not compromised; gradually pacify analysis, verbalization, dependency on joy and pleasure, dependency on will/attention...
探討虔誠的宗教情緒及其雙面性,並深入分析佛陀教法的獨特性,特別是「中道」的概念。
虔誠的雙面性
- 虔誠的情緒可以是有用的,但也可能產生障礙。
- 宗教信仰有時會導致不理智的行為,例如將教義視為獨一無二,或無限神格化宗教導師。
佛陀教法的獨特性
1.系統化的教學法:
- 佛陀透過四聖諦、八正道等系統,引導學生因材施教。
2.健全的僧團制度:
- 佛陀創建了持久的僧團,傳承解脫道文化,讓修行者能全心投入。
3.中道的定義:
- 中道並非折衷之道,而是等同於禪那。佛陀強調在離欲過程中,應保持豐足與快樂的心態。
禪那的特徵
- 禪那的修行者並非苦行,而是享受生活中的快樂與健康,展現燦爛的氣質。
- 禪那的快樂來自於知足與安心,並非世俗的享樂。
禪那對人格的影響
1.對法的接受度:
- 經常浸泡在禪那中的人,對佛法的接受度提高,能輕鬆理解與享受其好處。
2.減少紛爭:
- 隨著內心的鬆開,對於對錯的堅持減少,變得更加包容。
3.放下的準備:
- 隨時準備放下過去的執著,並發現尚未放下的部分。
趨向無為的過程
- 修學念住的方法應不斷精純,減少外在的動作,同時保持內心的清晰與穩定。
- 透過觀察與放下對「我」的執著,體會到所有現象的無主性。
實踐念住的方式
- 在修行過程中,逐漸放棄複雜的概念,專注於當下的經驗。
- 觀察念頭與感覺的浮現,理解它們的無常與無主性,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
結論
禪那的修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隨著對念住的理解與實踐,修行者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無為的狀態,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解脫與內心的寧靜。
*****
How is intention separate from the Mind? Is it not exactly the same texture of the Mind?
Whatever analogy you use to describe that texture, is it not also itself the very same texture of the mind?
This idea of separation is it not just the content of that thought/attention? Are you the content of such? Or are you aware of the passing/arising of the content of such?
How is that content meaningful...what is it like...when you buy into it? How is that content meaningless...what is it like...when you do not buy into it?
What about this very thought? The thought that you're confused...that you've understood...that you're bound...that you're liberated?
An equal, open regard
How is it that there's an intention that'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Mind? Is it not strange?...now that there are two minds?
Is not intention perfectly at home? Arising from and falling back to its home?
Conceit? How is it anything other than an instance of intention?
Rest, in the very dissolution of that intention that which is searching; Settle, into the emptiness that is not graspable; trust, in the conviction that there's not-a-thing
探討「未曾出生,未曾流浪」的概念,挑戰了一般人認為的現實——「有一個我,在一個環境中漂泊」。這種「我」與「世界」的對立,實際上是內心的質地,是被概念和表象迷惑的結果。
核心概念
世界的割裂感:人們之所以認為有「我」和「世界」的對立,是因為注意力沉溺在念頭的有限視野中,帶著有色的眼光看待五蘊和環境。
內心的質地:所有經驗,包括自我和世界,都是心的呈現。你永遠只能夠知道心,因為沒有心以外的東西可以拿來形容內心經驗呈現的方式。
探索的意念:探索覺知質地的意念本身也是心,並非心以外還有一個心。所有的意念、動機和注意力,都安住於本位。
念頭的本質:念頭的內容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我們賦予了它意義感,沉溺其中。如果只是靜靜地知道它,念頭就只是一些沒有意義的聲音。
流浪的錯覺:是不斷流轉的注意力,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是在世界裡流浪的人。實際上,我們一直都處於深度休息的狀態,如同沉睡者在夢中奔波。
超越我慢的技巧
1.認識自我的本質:看到自我只是一個念頭的內容,是注意力對某種現象的特別倚重。
2.平等看待所有聲音:以無差別平等寬坦的心,來看待所有一切的聲音和力量。
3.不倚重念頭:念頭如同外界的聲音,只是我們習慣性地對念頭賦予極大的意義。
4.安住於念頭的出生和消滅之處:就在念頭發生的當下安住,不陷入到念頭裡面的內容,你會發現到,實際上念頭它什麼地方也沒有去,是安靜沒有動搖的。
5.以超然視角看待注意力:不要把注意力當成眼鏡戴在眼睛上面,不對念頭賦予特別的意義,你就會知道,流轉的注意力讓你誤以為,你是在世界裡面流浪的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總結
修行不是要多獲得任何東西,而是要看到所有產生出來的意念、冒出來的動機,都安住於本位。透過靜靜地感知覺知的質地,不對念頭賦予特別的意義,就能抽離開被唬弄的狀態,以超然的覺知來看待一切。
2023.09.23► [Q&A] 念住 是如此产(產)生定力
Instead of waiting for a special technique to drastically induce jhanas...what are our default states?
Jhana founded on wholesome psyche as opposed to concentrative techniques
Catastrophizing vs resilience
Mentality of abundance vs poverty
Readiness to let go even more
The qualities of persistence, patience, surrendering control, enjoying the process
Wisdom helps serenity: the insight into how awareness can never be overwhelmed; Living as if the mind is not a substantive or real thing; abiding with dispassion toward the mind
Your relaxation is not merely a brought on muscular exercise; it's also the result of your attitude: trust, and entrusting
Don't concentrate; instead, gladden the mind, suffuse the body with ease...
How much distance are you traveling to arrive at what you're aware of? How far is the sense of being? How much straining? What are you expecting or anticipating?
許多書籍記載了進入禪那的特殊技巧,但這種理解對研究原始佛法的人來說相對陌生。原始佛法中,禪那的發生常與聽聞激勵人心的佛法有關,並在愉快的狀態中進入禪那。
禪那的基礎
- 禪那的基礎不在於靜坐時的特殊技巧,而是建立在健康的人格與深受佛法薰陶的身心。
- 如果心境陰鬱,僅靠技巧無法迅速進入高深境界,這樣的想法不切實際。
人格特質與放下
- 具備「準備好放下」的特質是進入禪那的重要因素。
- 佛法的薰陶使人不畏懼放下,能在面對境界時保持平靜。
- 健全的人格使人在面對困難時不會產生災難性的思維,能以幽默感應對。
智慧與放下
- 發現覺知不會被境界吞沒,這種信念使人能夠放下多餘的執著。
- 健全的人格基於智慧,使人在面對困難時能更輕鬆地放下。
注意力的使用
- 在修學身念住時,應將覺知導向身體的觸感,而非過度用力去尋找特殊的觸感。
- 簡單的存在感即可讓人進入放鬆狀態,不必強迫自己去追求特別的感受。
結論
- 平時的人格基調應是準備好放下,並對放下充滿喜悅。
- 練習不耗力地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的存在感,這是進入禪那的重要方法。
*****
2023.09.30► [Q&A] 无(無)色界 是 看待觉(覺)知 的 取角
Three realms as degree of wandering from Awareness; solitary buddhas and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lineage
The stages of the Formless Realm as vantage points of self looking at awareness
I am space, consciousness, not-a-thing, non-perceived...
One of two things happens when this is established: 1. ontological commitment and relishing in that state; 2. the dissolution of any self-reifying intention
One can practice this as a formal practice, and reach cessation of corresponding concepts and thought movement; or, living as if you're really embodying space, consciousness...
探討佛教中「無色界」的觀念,並將其視為一種看待覺知的角度。文章將佛教的「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視為是從覺知(或稱「不死境」、「真我」)迷失的不同程度。
三界的區別
欲界:迷失覺知最嚴重,充滿嫉妒、焦慮和貪欲,為了短視的快樂不惜侵害他人。
色界:較靠近覺知,摒除了粗糙的困頓感,以更細緻的觸覺為滋養,體驗寬坦、光亮和自信。
無色界:最靠近覺知,透過探索心的質地,鬆脫粗糙的觀念和心理活動,嘗試「知道他自己」。
無色界的四個階段以及看待覺知的不同取向
1.空無邊處:視覺知為現象背後不動搖的空間,心如空間般承載一切而不受擾。
不究竟的結果:將空間認知視為最高真理,試圖維持。
善用經驗:斷除我慢和對境界的愛憎,達到解脫。
2.識無邊處:在「空無邊處」的基礎上,發現覺知是「空」與「知」的融合,即有知道自己是空間的空間。
不究竟的結果:確認並愛好「空、明」結合的覺知,並可能因此輕視他人,產生傳教的欲望。
善用經驗:善用此棲心之所,達到解脫。
3.無所有處:覺知並非具體可落腳之處,而是一種「自我在覺知的狀態」,但探究下去會發現「甚麼都不是」。
不究竟的結果: 將「無所有」視為絕對歸處,排斥其他經驗和見解。
善用經驗:藉由「無所有」的視角,斷除對名聲、面子等問題的執著。
4.非想非非想:發現將真我視為空間感、無邊覺知或無所有,都只是一種詮釋和想法。
不究竟的結果:將超脫一切概念的認知絕對化、愛樂,但仍可能存有我慢等煩惱的種子。
善用經驗:善用此棲心之所,斷除一切執著,達到解脫。
修學方法
正式方法:放下無用觀念,融入稀薄概念或無概念的狀態,體驗精純的空間、覺知、無所有、無相。
非正式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嘗試保存空間感,不被眼耳所見內容吸引,將注意力放在背後的空間。
總結
對內心有正見的人來說,無色界的修習不是為了神秘體驗或炫耀,而是誠懇地追求離苦,並將一切經驗視為幫助放下的過程。
2023.10.07► [Q&A] 在家人的离(離)欲之道
The forced adoption of religious models
Sensual pleasures; mental stimulation; Alzheimer's and liveliness
the benefits of brahmacarya and the roles intimacy: bonding; joyful exploration; activation of creative energy; therapeutic
Not so much a matter of whether to enjoy good food and intimacy; but a matter of whether it impedes your readiness to always swap better nutriment for the worse and the ability to discern such
The jhanic basis and less vulnerability to addiction and dependency; The busy and eager attention perturbing inner peace
The litmus test: in the absence of sensual pleasure; the subsequent hollowness; inner undistractability
Not a moral problem; but possibl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dissatisfaction
許多人在維繫伴侶關係或面對生活階段時,可能會感到與修行模式不一致,從而產生自責和壓力。這樣的情況下,強迫自己遵循不合適的修行方式並不值得。
單身與離欲之道
- 對於滿足於單身生活的人,梵行是一條簡單且有益的道路。
- 佛法主要透過出家人傳承,但解脫道的智慧也可應用於在家人的生活中。
欲樂的好處
- 欲樂若以健康的方式受用,能為生活增添活力與創造力。
- 在家人應該平衡欲樂與修行,心智上對於輪迴與貪欲應保持厭離。
與欲樂的關係
1.身心狀態:若身心已經感受到禪悅,享用欲樂的影響會減少。
2.避免依賴:不應將注意力集中在「要不要」享用欲樂,而是觀察內心的活動。
檢驗欲樂的影響
- 在沒有欲樂時,若感到無聊或乏味,可能表示內心未被滿足。
- 受用欲樂後,若感到空虛或懊悔,則需檢視與欲樂的關係。
結論
- 在家人應根據自身狀況選擇與欲樂的關係,並考慮其對修行的影響。
- 離欲不是因為道德譴責,而是為了長期的幸福安樂,保持良好的評判能力以選擇健康的欲樂。
*****
2023.10.14► [Q&A] 与解脱道相应的慈心/與解脫道相應的慈心
The four reactions to suffering: fight, flight, fawn, freeze (plus confusion and habituation); these take the resources and hijack the entire nervous system up all
When locked in these modes: personality disorders; lack of self insight; lack of integrity and candor
Categorically "niceness" and its detriments; Friendliness is not always useful; maternal love could be insecure and possessive...
Why samvega and nibbida are not the same as apathy, though in theory it makes sense that they lead to it
Treat the four as one feeling, and four skillful responses, and fluid flow between them
Brahma as sound, light, avatar...and Brahma as identification
Brahmaviharas as the instigator for samvega and nibbida, and not as the final goal; the reason for this
許多人在面對人生的痛苦時,感到困惑與迷惘,因為難以理解痛苦的意義及有效的脫離方法。
面對痛苦的反應
- 原始反應:當遭遇痛苦時,人類的本能反應包括搏鬥、逃避、求饒和凍僵(麻木、僵化)。
- 麻木感:有些人可能會對痛苦變得麻木,日復一日地承受而不自知。
- 反應的壓迫:這些反應占據了我們的內在資源,限制了自覺與智慧的發揮。
慈心的內涵
- 慈、悲、喜、捨:這四者是佛教中對於高尚心境的描述,代表著對痛苦的積極回應。
- 慈心的誤解:慈心常被誤解為無條件的利他主義,但這種理解過於狹隘。
健康的厭離心
- 厭離心的覺醒:真正的厭離心源於對痛苦的認識,並不等同於絕望或悲觀。
- 建設性的態度:慈心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讓人不斷尋求有效的脫離痛苦的方法。
慈心的四種基本回應
1.慈:主動發動建設性的行為。
2.悲:同情他人,理解痛苦的深刻意義。
3.喜:欣喜於有效的應對痛苦所帶來的成果。
4.捨:安住於痛苦中,不被其驅使而失去理智。
結論
修學解脫道需要具備慈心,這是一種對痛苦的積極回應,並與厭離心結合。成熟的解脫道修行者不再依賴世俗的反應方式,而是尋求更深層次的智慧與力量,以面對痛苦。
*****
2023.10.21► [Q&A] 会(會)被遗(遺)忘的 和 不被遗忘的 修行
So what if all this is forgotten? The fear of losing all that one's collected...all sankharas are inconstant; futility of the perfection path is being aware fabricated or not? Is reactive tendency, projective thought, and identification fabricated or not?
Initially, yes to the former and no to the latter; later, no to the former and yes to the latter
Just being "me" is not something remembered; your forgotten self in sleep and in death
What changed? Habitual tendencies and mental defilements are removed; the "I am awareness" no longer takes effort of identification
The implication of shedding off rather than building up; examine whether your inclination is toward that which is unfabricated
There's no more fear of forgetting something; something that is not acquired (and therefore is "me") cannot be forgotten, even if all that's fabricated will be
Trust in the eventuality vs vigilance
They are remove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even the contents of fleeting thoughts cannot captivate your attention
修行者常常害怕「遺忘」,擔心自己所學的、所經歷的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尤其是面對衰老、疾病和死亡。
遺忘的恐懼
- 衰老與失智:每個人都可能面對記憶的喪失,這讓人感到恐懼。
- 隔陰之迷:死亡後的記憶消失,讓人對修行的價值產生疑慮。
修行的兩種法門
1.有為法:透過努力、意志和行動所獲得的境界,這些最終都會消亡。
2.無為法:不依賴於外在的努力和行動,而是自然存在的狀態,這部分是不會遺失的。
覺知與迷失
- 覺知:保持覺知需要用力,但隨著修行的進展,迷失在念頭中實際上也是一種用力。
- 自然狀態:迷失是自然而然的,而覺知則是一種不費力的狀態。
修行的轉變
- 當修行者明白修行是一個從「有為」轉向「無為」的過程,對於遺忘的恐懼會逐漸瓦解。
- 真實的自我和心的根本質地是自然存在的,因此不會被遺忘。
失智症與恐懼
- 失智症患者常常面對極大的心理壓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會失去所有的記憶。
- 修行者需要拋棄那些會被遺忘的「行」,並認識到真正的自我不會消亡。
結論
修行不應該是建構或積累,而是放下對「行」的執著。真正的解脫是一種自然狀態,無需用力去維持。這樣的認識能夠讓修行者安然面對死亡與失去,因為他們的真實自我是不會被遺忘的。
*****
2023.10.28► [Q&A] 受念住 与(與) 食
The stir that galvanizes action; the diminution of stir that constitutes peace; a peace that is not forced through concentration, but arrived at by proper feeding
An analogy: first find relief from heat in an air-conditioned room, then find pleasure in a comfy spot...progression from coarse to subtle food is progression to deeper samadhi
Search for nutriment; even the impetus to jump from thought to thought is motivated by this; the busy-ness,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samsara; the Buddha's explanation that the aggregates are not clung to with no reason
Look at the entertainment that you're feeding on
How restless, bored, discontent are you at this moment?
How steady? How content? How secluded from hindrances? How does it contribute to luminosity, to lightness, to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utriment and its dispassion
A slight tweak: absence of hurriedness; adjustment in attitude; thoroughness of one's enjoyment
Both sensual craving and conceit are hunger-driven search for pleasure; crazy wisdom vs vigilant training; a pleasant abiding in the here and now that leads to liberation
內心的活動常常在騷動,這種不安定感是破壞內心平靜的主要原因。佛陀將這些內在活動比喻為「食」,強調我們的心不斷在尋求快樂和避免痛苦。
內心的騷動
- 騷動的根源:內心的蠢蠢欲動是因為對舒適和平靜的渴望。
- 趨樂避苦:心靈不斷尋求更好的狀態,無論是身體的舒適還是心理的滿足。
食的比喻
- 尋覓食物:無論是身體的運動還是心靈的活動,都是在尋求更大的快樂和安慰。
- 舒適的例子:當你從炎熱的戶外進入空調房間,會感受到舒適,但這種舒適是短暫的,會驅使你尋找更多的享受。
禪定的真正意義
- 錯誤的理解:許多人認為禪定只是專注於某個物件,實際上,禪定是要了解心的不安與騷動。
- 有效的餵食:佛陀教導的禪定首先要讓心歡喜,然後才能讓身體放鬆,這樣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平靜。
趨樂避苦的效率
- 膚淺的反應:不斷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像牛馬驅趕蒼蠅,這樣的方式是低效的。
- 內在的觀察:透過細微的觀察,理解自己在如何餵食自己,從而減少無謂的騷動。
獲得內心的豐足
- 享受當下:學會在當下享受生活,而不必依賴外界的刺激。
- 心態的轉變:透過高明的技巧和智慧,讓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富足,減少對物質的依賴。
結論
透過對「食」的理解,我們能夠看到內心的渴望與驅動,並在修行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讓心靈獲得真正的安定與滿足。這樣的修行不僅是對當下的享受,也是對未來解脫的追求。
*****
2023.11.04► [Q&A] 忆念涅盘 受用涅盘/憶念涅槃 受用涅槃
The meaning of ji-mie; rid of latencies, and non-transactional; no issue of "is there anything higher”
What are natural phenomena/movements? As opposed to sankharas? Sankharas are clinging and resistance, the very force that creates suffering
What is unfabricated peace? What is fabricated peace, that requires produc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is subject to fear of its dissolution?
The person complaining loudly while searching for quietude
Unfabricated peace: When there's no pushing or pulling momentum, when there's no captivation by thought, when there's no assumption of self
Every exertion eventually dissolves into space, whether or not the exertion is renewed or sustained; intermittent enjoyment and oblivion
Look for ways to tranquilize exertion; but rest in the former conviction, even if there's no angle for tranquilization—that's actually. tranquilization
How far are you from it? How hard do you need to strive for it? Let your practice move from striving to steady letting go to letting go naturally
Let your practice be like rest
Whatever your pursuits are, don't forget your ultimate objective
對於許多佛教徒來說,「涅槃」是一個遙遠且抽象的概念,甚至不清楚其意義,因此難以談及如何享受涅槃。本文旨在分享如何在當下體驗涅槃的平安。
涅槃的定義
- 寂滅的意義:佛經中常將「涅槃」解釋為「寂滅」,這在現代可理解為「平安」。
- 平安的差異:一般的平安是有條件的,依賴於角色的扮演和外在的因素,而涅槃的平安是無條件的,源自內心的本質。
一般人對平安的理解
- 有為的平安:依賴於責任和角色的履行,例如作為父母或子女的角色。
- 不穩定性:這種平安受到外在條件的威脅,內心潛藏著不安和不確定感。
涅槃的無條件平安
- 心的本質:涅槃的平安是內心自然的質地,不依賴於外在的行為或成就。
- 無上的平安:涅槃是一種無欲的狀態,當內心飽足時,對其他境界不再有渴望。
感受平安的障礙
- 迷失於動作:因為沉迷於內心的活動和抱怨,導致無法感受到平安。
- 注意力的分散:被各種內在的動作和念頭所吸引,忽略了內心的平靜。
修行的態度
- 信念的重要性**:修行的基本信念應是「涅槃是接近的」,不需要透過外在的努力來獲得。
- 平安的易得性**:即使生活中有煩惱,心中仍需保持「平安是自然的」的信念。
享受平安的過程
- 趨近無為:修行過程中,從刻意用功到自然放鬆,最終達到「做自己」的狀態。
- 欲望的本質:所有追求的最終目的都是尋求內心的平安。
結論
保持對涅槃的憶念,讓平安成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即使面對各種追求和挑戰,也要記住最終的追求是內心的平靜,這樣才能在生活中不斷發現解脫的可能性。涅槃的平安是我們心靈的本質,無需外求,隨時都能享受。
*****
2023.11.11► [Q&A] 无(無)常丶苦丶非我─逼迫想
The dilemma of pulmonary hydrops
Helping a codependent to break free from her oppressor, forcing her apart doesn't work; gaining a new perspective might
That which we identify as self is our oppressor anicca, dukkha, anatta is about that new perspective
Anatta is not based on a 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 but on entering a new relationship; in the same way that breaking free from one's oppressor is not due to philosophical reductionism
That new perspective is not just directed at wealth/fame...but also at subtle objects such as a religious experience? This is why Buddhism talks of the aggregates and the faculties
In the end, does this new perspective merely instill another idea? Or does it uproot conceit?
If conceit is not uprooted right away, is it at least questioned, recognized, shaken up...?
Does this new perspective help with seclusion? With more firmly establishing oneself in a better perching ground, such as contentment, awareness...? With more dispassion/disinterest with regards to the bother? With more peace from not fastening to sth?
今天的主題是「無常、苦、非我--逼迫想」。佛陀的教法常常顛覆一般人的思維,指出我們的身心常常在吞噬、壓迫著我們自己。這種觀點對於習慣性地將身心視為理所當然的人來說,具有挑戰性。
身心的關係
- 習慣性認知:我們通常將身心視為自己的活動和成就,未曾深刻檢視這種關係。
- 兩難的處境:身心一方面是自尊和安全感的來源,另一方面卻也在侵吞和威脅著我們。
透過無常、苦、非我來檢視
- 無常:身心的各種狀態都是不穩定的,不能依賴於此。
- 苦:身心的存在常伴隨著痛苦和威脅,讓我們感到不安。
- 非我:檢視我們與身心的關係,意識到這種依賴是錯誤的。
具體案例分析
- 家暴婦女的例子:婦女長期依賴施暴者,難以脫離。這反映出人們對身心的依賴,無法看清真實的威脅。
- 無常的理解:不僅是知道事物會變化,更要理解變化帶來的苦。
修行的效果
- 我慢的斷除:修行無常、苦、非我能夠讓我慢逐漸鬆脫,讓我們重新檢視與身心的關係。
- 情感和行為的變化:透過修行,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身心的狀態,並不再盲目依賴。
結論
修學無常、苦、非我不僅是理論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深刻體驗。透過這樣的修行,我們能夠在生活中保持距離,減少對身心的依賴,最終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自由。這是一種智慧的感情引導,讓我們在面對身心的挑戰時,能夠保持清醒與安定。
*****
2023.11.18► [Q&A] 身念住 与 空无边/身念住 與 空無邊
Steps 1 & 2; the music filled chamber; setting up the atmosphere; putting aside covetousness and worries
What is body? Body as embodied emotions and reactivities vs as neutral phenomenon; Sensations and impressions are moving, but I am not
Pattern tracing of embodied emotions and reactivities
Is it autonomous, or is it directed by you? If by you, what do you mean "you"? How is it interfaced? Breathing does it on its own, but there's some measure of apparent interface
Don't suppress bodily enjoyment; stepping in and out; the relief as opposed to the exclusion
How do you enter into thought/belief ? How do you fit into a body? Adoption, entrance, abiding in awakened space
The space I reside in is not just an imagined impression, but the shedding off of burden, the abandoning of selfing and ownership
Selfing and ownership as contraction; who's the owner
The less closing off, the more you understand peace, contentment, effortlessness, non-ownership...
我們的心靈經驗變化多端,時而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有身體的人,時而又感覺到自己沒有物質的身體。佛經中提到的「無色界」是指拋棄對身體的觀念,進入一種忘卻身體的狀態。
身念住的概念
- 定義:身念住是一種禪修方法,透過對身體及其活動的觀察來達到解脫。
- 並行的可能性:無色界和身念住可以並行,透過身體的觸感來進入無色的狀態。
呼吸的觀察
- 知息長短:第一階和第二階的修行是觀察呼吸的各種狀態,包括長短、快慢、深淺。
- 輕鬆的態度:觀察呼吸不需過度緊張,應如同享受音樂般自然。
呼吸的特性
- 有意志與無意志:呼吸介於有意志和無意志之間,自動進行且可微調。
- 放鬆與清醒:微調呼吸能讓身體更放鬆,更能享受當下。
身體的感知
- 觸感的體驗:通過身體的重量、摩擦感等具體感受來理解「觸感」。
- 身體與情感的關聯:身體的感覺可能反映內心的情感與歷史經驗。
心與身的互動
- 習慣性的反應:我們習慣性地將自己與身體連結,這種信念影響著我們的感受。
- 觀察的過程:留意這種信念的形成,認識到與身體的關係是附加的。
空無邊的理解
- 信仰的解構:認識到「我是身體」的觀念是內在的收縮與壓迫。
- 自由進出:在感受身體愉悅時,能夠自由地進入無色境界,不再依賴於身體的感覺。
結論
透過身念住的修行,我們能夠體驗到身體的輕鬆與開闊,並理解身體的感覺並不屬於任何人。這樣的認知使我們能夠在有身體與無身體之間自由轉換,最終達到「空無邊」的狀態,體驗到真正的平靜與自在。
*****
2023.11.25► [Q&A] 我与非我─做自己/我與非我─做自己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self; suffering is toiling, plotting, and going against what's natural
The common parlance of "being yourself' means being at ease and comfortable; it's the opposite of forcing something
Non-sentient cannot "be itself'; only sentience can "be itself'
Being someone else requires forcefulness, willfulness, and exertion
"being yourself" is a good way to understand the cessation of sankharas
Sankharas are exertions that disrupt the natural peace and self completeness of "being yourself'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eaning of "being yourself': no distance; no building up; naturally remain still
Why integrity and honesty are important: you might fool yourself into thinking that you're already being yourself
Develop dispassion toward sankharas
This means: disinterest; not reacting with exertions; not identifying
The subtle activities of carrying, maintaining, tying up with sankharas
Even if you haven't truly arrived at the self, being closer to it will bask you in jhanic bliss; the euphoria and deep relaxation; the body feels like it's in deep rest and buzzing with comfortable sensations; the mind revels in the inclination toward withdrawal
探索如何做自己,並理解佛教中的自我觀念。
主要觀點
1.禪修的重要性
- 沉澱心靈,靜聽佛法是一種禪修。
- 身心放鬆,讓佛法在內心沉澱。
2.我與非我的辯論
- 佛教內部及與其他宗教間的爭論,探討「我」與「無我」的真理。
- 若以哲學立場辯論,意義不大;但若從自然、造作、痛苦來源等角度探討,則意義深遠。
3.自我的定義
- 在古印度,不同宗教老師用不同視角幫助人們脫離執著。
- 一般人對「我」的理解與身心、人格相關,但這些都是變化的。
4.如然的概念
- 「如然」意指不透過造作或想像的自我。
- 佛教中「如來」的意思是回歸自然的人。
5.做自己的意義
- 「做自己」是指不勉強自己,保持自然狀態。
- 這意味著不必透過想像或計畫來改變自己。
6.痛苦的來源
- 痛苦源於不做自己,抗拒自然狀態。
- 佛法認為痛苦是不自然的狀態,透過一系列動作與欲望產生。
7.覺知的重要性
- 只有具備覺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 覺知幫助人們看清自我與念頭的本質,從而安息。
8.禪定的培養
- 禪定不是壓制自我,而是理解自我,學會休息。
- 對於動作的發生不再感興趣,能夠自然安息。
結論
經常在安靜中探索「做自己」的意義,只有透過覺知才能真正做到。這樣的探索有助於理解自我的奇妙,並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安息。
*****
2023.12.02► [Q&A] 我 与 不动/我 與 不動
The three marks and traditional notion of self
Your sense of self is that which can withstand an overpowering situation; swept away by forces
A self is not defined by what is done or can be done; it is beyond and outside forces and always remain immobile
A perching place is one where one can find seclusion from some measure of fatigue, weariness, and motion
You've witnessed the birth and death of what is not self, but never that of the self
Self is perfectly still, at rest, not shaken, silent, not going along with motion...
This imperturbability is not forced, and is always present
Witness how all motions are resolved and transcended; magic happens here
Being yourself is not having to strain, to force, to exert...
Keep examining if you're mistaking some motion or exertion as your self
Your perching space grants you a safe haven, a comfortable vantage point, where you can "not act out" and "not care"
Eventually such a perching activity comes to cessation; eventually you're no longer this separate intention that perches on something, this happens when all the passion you have for sankharas ceases
When being yourself is the letting go of all activities; bliss is defined by comfort and nonaction
自我與不動的關係
- 古印度宗教觀念:自我(真我)與不動搖直接相關。
- 無常、苦、非我:一切現象皆無常,因此不應視為「我」。
動態與反應
- 動的定義:不僅是現象的改變,而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 真我:如如不動,不受外在挑釁影響。
修行中的挑戰
- 修行者常在劇烈境界中失去自我,這顯示出他們尚未達到不動的狀態。
- 不動的理解:停止反應,回歸自然狀態,即是不死境。
做自己
- 做自己:靜下來、休息、自然、舒服,不需疲勞。
- 修行口訣:靜下來、休息下來,這樣便足夠。
涅槃與輪回
- 涅槃:同義於不動,與輪回相反,輪回是趨避的狀態。
- 塵勞:形容在趨避中所承受的疲勞與痛苦。
央掘摩羅的故事
- 佛陀告訴央掘摩羅:「動的是你,我是不動的!」,這讓他領悟到內在的不動搖。
心的質地
- 不動搖不是壓制,而是放鬆,這是做自己的定義。
- 我執與我慢:最終必須回歸於不動的空間。
修行的簡化
- 做自己比做別人更簡單,修行不需過度努力。
- 見證與覺知:從未動搖的角度觀察動搖,這種見證不會造成疲勞。
禪定與解脫
- 禪定境界是做自己的過程,真正的自我不需操控或耗力。
- 信念:心中持有「我是不動搖的」的信念,讓修行變得簡單。
結論
- 涅槃是一種極致的舒服,因為不需動、不需辛苦。
2023.12.09► [Q&A] 禅那的极简易说明/禪那的極簡易說明
The why
The qualification
The approach: understanding what is left behind, and what is passion; being
convinced that it's readily accessible, renewable
Allowing it to seep into every aspect
為什麼修學禪那?
- 解脫道:從渴愛中解脫。
- 內心的平靜:面對誘惑與挑戰時,保持內心不動搖。
- 快樂的自給自足:發現內在的飽滿,獲得不依賴外在環境的快樂。
禪那的意義
- 身心狀況:由柔軟、放下的心態組成。
- 簡化快樂的獲取:透過知足、從容來獲得快樂,而非依賴外在條件。
禪那的好處
1.認識貪的本質:在禪那中,貪的過患會變得明顯。
2.持續的愉悅感:增強對放下的信心,促進安樂。
修學禪那的資格
- 健康的人格:無嚴重扭曲的性格。
- 珍重佛法:對解脫道的價值觀認同與欣賞。
禪那的實踐方法
- 不依賴專注:禪那不是專注於呼吸或咒語,而是從粗糙的貪中解放出來的輕鬆感。
- 脫離世間貪憂:認識到焦慮與壓力的狀態,學會從中抽離。
心態轉變
- 簡化快樂的來源:快樂不需要複雜的追求,隨時都可以體驗放鬆與滿足。
- 持續的自信:隨著對快樂的認識加深,自信心增強,貪的需求減少。
結論
- 禪那不是複雜的哲學,而是一種心境與氣氛。透過不同的比喻與角度,讓禪那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朝向解脫的幸福生活。
2023.12.16► [Q&A] 我是觉知 的 导引/我是覺知 的 導引
The jhanic foundation;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Eightfold Path
The perception of "other"; What is "other"? The doing; the five clinging aggregates is the sum total of doing, of stress, of what is alien...
Identification means adopting of first person reference
There's only allowing and resting; the sleep/dream analogy
Relinquish doership; abide in the wisdom about doership; enjoy the vacation/seclusion from doership
look upon all instances of doing as another expression of allowing and resting
Making letting go the object of concentration
引導的開始
- 舒適姿勢:可以是正式端坐或隨意放鬆的姿勢。
- 禪那的氛圍:對於已經培養禪那的人格者,簡單的引導能輕易產生共鳴。
無論狀態如何
- 信心:即使尚未建立禪那的生活,也能透過聆聽佛法來薰陶自己。
- 感恩與平安:思考自己是被拯救的人,能激發內心的感恩與平安。
佛陀是調禦者
- 調禦者:佛陀的名號,象徵他引導弟子進入深邃的平安。
- 放下的準備:輕鬆、簡單的心態使人準備好放下。
自我與他者的區分
- 忙碌的自我:一般人忙碌於任務,緊張而操勞。
- 第三人稱的視角:將自己的忙碌狀態視為「他」,不再認同這種角色。
夢境的比喻
- 夢中的角色:在夢中意識到自己在做夢,能輕鬆看待角色的擔憂。
- 五取蘊:所有與身體、感受、意識相關的動作都是「他」。
動作的認知
- 捐棄動作:樂於放下「有做事的人」的觀念,回歸內在的平靜。
- 躺平的狀態:真正的你是那個全然放鬆的人,而非忙碌的角色。
覺知的本質
- 我是覺知:覺知是內在的放鬆與安住,並不需要用力。
- 安住於智慧:對所有動作的清晰認知,樂於放下所有的用力。
動作的允許
- 允許與休息:當動作發生時,保持覺知,允許動作的展開而不需參與其中。
- 純然的允許:這種狀態不需用力,真正的你是那個覺知者。
結論
- 無作與自然:在靜坐或動作中,始終保持「我是覺知、動作是他」的心態。
- 享受放鬆: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享受內在的放鬆與智慧。
2023.12.23► [Q&A] 心念的发动─无明缘行/心念的發動─無明緣行
The potential to not being still, to hold interest in signs, to think that I am the thinker...
The eagerness, happiness, readiness, oblivion...to enter, to take up, to affirm...
The samvega, nibida, dispassion, cessation...
1.心念的發動
- 「心念的發動」不應被誤解為強制制止內心活動。
- 修行的目的是平息內心的「貪」與「執著」,而非壓制所有念頭。
2.壓力的來源
- 生活中的壓力來自於內心的動作,與外界遭遇無關。
- 不解脫的人生活在動盪不安中,心念的發動成為痛苦的根源。
3.緣起的概念
- 佛教用「緣起」解釋痛苦與壓力的來源,強調因果關係。
- 十二支緣起揭示了痛苦的形成過程。
4.無明的定義
- 「無明」是指內心的盲點與困惑,影響心念的發動。
- 無明使人相信念頭的內容,造成內心不安。
5.行的意義
- 「行」是指因無明而產生的行為模式,帶來衝動與反應。
- 這種行為源於對念頭的盲目相信,導致與念頭的互動。
6.修行的目的
- 修行不是透過強迫專注,而是通過放下貪欲,認識心的安靜本質。
- 智慧的修行者能夠對念頭產生警覺,逐漸厭離無明的影響。
7.滅的體驗
- 當無明被移除,內心的攪擾與自我虐待將不再存在。
- 修行者最終達到內心的安靜與無為,享受平靜的狀態。
結論
透過對心念發動及對無明的深入理解,修行者能夠逐漸遠離內心的動盪,回歸到自然的安寧,最終實現真正的解脫。
*****
If mind equals the Deathless equals nibbana, then who's the one suffering and in search?
Intentionalit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separates you from nibbana
When thoughts arise, who are they talking to?
The nature of thoughts is quiescence, unless they are intervened by other thoughts
Caring and believing are the fuels of thoughts; not caring and believing is the same as cutting off craving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but some say it is not to be found; how to make sense? Only at the moment of caring about and believing in the thoughts does it appear real, compelling; only then is the momentum of the river felt; otherwise, peace everywhere
1.輕鬆的禪修
- 禪修不必拘束,關鍵在於覺知當前的身心狀態。
- 意識到自己是否有緊繃、焦慮的感覺,即可算作禪修。
2.緩解緊張
- 在覺知中,努力從緊張中釋放出來,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值得珍惜。
- 感受到的放鬆與平安,是與佛法相應的基礎。
3.心的狀態
- 當心中充滿緊張與恐懼時,就難以與解脫道相應。
- 感受到的寬鬆能促進更深的放下與放鬆。
4.意念的本質
- 人的痛苦常源於對念頭的執著,這些念頭大多圍繞著「自我感」。
- 念頭的內容是自我認同的延伸,並不代表真實的自我。
5.觀察念頭
- 透過靜觀念頭,可以識別其無害性,並減少對其的依賴。
- 念頭的力量來自於你賦予它的關注與信任。
6.解脫的理解
- 解脫並非外在的追求,而是對念頭的放下與不在乎。
- 當不再相信念頭的內容,內心的安寧便會顯現。
7.意識與心的關係
- 意識如同流動的河流,而心則是其本質。
- 念頭的流動在於關注與信任,若無此,心的安寧便會顯現。
結論
透過觀察與不在乎念頭,修行者可以逐步理解痛苦的來源,實現內心的自由與解脫。唯有放下對念頭的執著,才能真正體驗到涅槃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