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2 觀察「非我」
本文在講 「非我 (anatta) 的正確觀察方法」。
不是用「無我」來否定自我的存在,避免落入「誰在修行?」的疑惑。
而是去體驗:凡是把現象當作「我、我的、我的延伸」時,必定帶有壓力與束縛。
「非我」的修行目標是 脫離執取,而非哲學上證明「我有或沒有」。
開始前準備
做暖身或深呼吸,建立正面能量:相信自己有潛能超越痛苦。
從「觸」開始(身體的呼吸、壓力、脹縮等感覺)
觀察生滅變化,就像風或浪,不需「我」去參與或佔有。
若心想把觸感當作安全感、自我延伸,結果必定是壓力、不安。
接著觀「受」(愉快、不愉快、中性)
受到觸而生起,亦是生滅的。
若心把受視為「我的快樂來源」,就會滋生執著、恐懼與束縛。
練習抽離:像把口香糖從頭髮一點一滴拔開,不再與之黏著。
再觀「識」(覺知的功能)
注意「正在覺知觸與受」的心識功能。
一旦執為「安全核心」、「我的本體」,就要承受維護的恐懼與壓力。
若能不迷戀,僅單純如實覺知,就是在實踐「非我」。
隨時回到呼吸安頓
當心散亂、受困時,以溫和呼吸修習來安撫神經、放鬆身心。
不是哲學問題:不是去思索「我存在嗎?」
是心理覺察:當心把觸、受、識視為「我、我的依靠」時,就會被壓迫、被吞噬。
「非我」等於「不值得執取」:因為它無法帶來真正安全與自由。
當感受強烈時(例如痛苦或快樂的感受):
問自己:「這真的是我的一部分嗎?還是只是自然生滅的現象?」
遇到情緒時:
覺知「受」而不代入──像看海浪起落,不把它當家。
提醒自己:「與它連結 = 必須承受它的重與威脅。」
日常練習:
用「非我」角度看待每天的觸、受、念頭,學習不緊黏。
習慣抽離──像成熟的人避開不良伴侶,不再委身於傷害。
「非我」= 看到一切法「不值得當作我」,而不是去否定「我有無」。
一切感受(觸、受、識)如自然的風和浪,自生自滅;
執取就會帶來壓力與恐懼,放下才能走向自由。
修行就是:一點一滴拆除「心與現象的黏著」,最終達到輕安與解脫。
👉 簡單一句結論:
「非我」不是想清楚「我有或沒有」,而是學會不被觸、受、識牽著走,從執取中抽離,得到自由。
*****
2016.10.09 憶念[六念]
「憶念」不是口頭咒語,而是心中真切地憶持能夠激勵、啟發、淨化內心的內容。
它的作用是:當日常遭遇困境或真誠面對他人時,內心的底氣並非來自身份或財富,而是來自於內心培養的善法。
想到超過2500年的傳承,僧團至今仍維持清淨的生活與佛法,這是無數前輩用生命換來的福報。
他們不汲汲於財富或家族私欲,而是全力走解脫之道,並示範「人類最高的方向」。
光是憶念僧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與榮耀:
澎湃的感情 → 成為突破困境的力量;
幸福、充實感 → 成為內在安穩的依靠;
恬淡、寧靜感 → 成為沉澱與柔和的滋養。
無論憶念時生起澎湃、幸福,或恬淡寧靜,都能作為禪修工具。
若滴水無波,則調整思維方式,找出能觸動心弦的角度。像撥動心弦後的「漣漪效應」,能:
疏通氣血,化解鬱結;
激發勇氣與鬥志;
增添生命的方向感。
當情緒澎湃時 → 用來衝破內心障礙;
當感到幸福時 → 滋養內心,導向安穩;
當感到寧靜時 → 浸泡其中,培養定慧;
當情緒消逝時 → 讓它自然轉化為滿足感與定力,無需勉強。
即使沒有特別的感觸,單純保持一顆虔敬、尊敬的心,仍能:
引導自己、安撫自己;
成為日常修行的資糧;
帶來卑微中踏實的信心。
憶念僧寶時,想到自己也是僧團的一員,未來也可能成為照亮後人的光。
每位祖師都是「勝利者」,雖不必為世人皆知,但都是生命真材實料的典範。
晨起或靜坐時:心中憶念老師、祖師及僧團的清淨榜樣,讓心獲得方向與力量。
面對困難時:提醒自己,前行者皆經歷過並走得出來;以此作為底氣。
情緒轉化三步驟:
澎湃 → 行動力與突破;
幸福 → 滋養與穩定;
恬淡 → 放鬆與安住。
保持虔敬心:即使沒感受到強烈效應,也記得「內心的謙敬」本身就是修行力量。
👉 簡單來說,「憶念六念」尤其是「憶念僧寶」,是一種內心的資糧與支撐。當我們養成習慣,正面能量會在生活各種場合自然而然浮現,成為面對挑戰時最真實的底氣。
*****
2016.10.16 不淨觀
不淨觀的目的,是洞察美感背後的過患。
「美麗、可愛」並不是恆常、穩固的,只是 狹窄注意力產生的幻象。
一旦角度稍微改變,美感立刻破滅,顯示它極其脆弱。
貪欲、迷醉,其實就是依附在這些主觀美感之上。
先以 呼吸、伸展、調身 讓身心沉穩,消減亢奮。
心若安定、滿足,便不會飢渴於強烈欲境,而能在 恬淡中獲得深層的愉悅。
牙齒切入法:
觀想牙齒與口腔唾液、食物殘渣、齒垢和細菌相伴的情境。
嘗試將「美麗的笑容」與「不淨的牙齒影像」結合,觀察美感如何瞬間瓦解。
將牙齒抽離嘴巴時 → 從「迷人」瞬間轉為「骯髒物」,揭露美感的假象。
身體層面:
美麗面容只要長腫瘤就不再可愛。
身體內部充滿細菌、病變、腐敗的進行。
看似健康,內在卻處於細胞持續交戰的「戰場」。
心理層面:
外表再亮麗的人,內心也可能是被貪瞋痴操縱的傀儡。
外在的溫柔禮貌,也多是因習慣與因緣,一旦環境改變真相即顯。
和沒有佛法的人共處,美好外表下往往只是空洞、煩惱、不可靠。
記憶切入:
把自己過去「感到美麗/迷醉」的回憶或人物叫喚出來,
逐一透視其中的過患:膚淺、空虛、代價與不可靠。
若生起噁心感 → 是好的,學習在不淨、厭離中入定,轉為「欲望的止息」。
若生起平靜感 → 也是好的,因為代表心已擺脫迷戀與焦灼。
修觀者應特別注意 「美感轉為厭離的轉折點」,那是觀照內心動向的最佳契機。
美感如泡沫,不堪一擊。
每當被美感勾動,就提醒自己:
「這只是假相,很快就會消散。」
善用不淨觀,不要放過日常「短暫的迷醉」:
聽舊歌、聞熟悉香水、看到影像 → 都是挑戰盲點的機會。
不淨觀不是要否定美感,而是要戳破迷醉,淡化貪欲,轉為心靈的清涼。
當厭離生起,才真切體驗到:
離開欲貪 = 自由、輕鬆、沒有匱乏。
靜坐前:調身 → 深呼吸數分鐘。
選影像:提起一個最能勾動自己貪愛的臉孔或身體意象。
套不淨:帶入牙齒垢、汗液、疾病、食物殘渣、老化等情境。
觀反應:
感噁心 → 體驗它如何熄滅飢渴。
感平靜 → 體驗遠離欲貪的清安。
回歸呼吸:於呼吸中持續觀察「美感易碎、不堪維持」。
👉 總結一句話:
不淨觀的力量,在於提醒我們,美麗與欲望只是幻影,透視之後,心才能安住在真實清涼的自由中。
*****
2016.10.23 令心安定、令心祥和
安定心的秘訣:放下與減緩沒有必要的動作。
「動作」不只指身體,也包含心理活動,例如:多餘的評價、抱怨、反應、懊惱。
每放下一分不必要的動作,就多一分安靜和省力。
檢查姿勢:放鬆僵硬、緊繃的肌肉。
呼吸:去除勉強與刻意的用力,只需自然和緩。
感受:身體與呼吸走向省力、沉澱。
修行時,檢查有沒有「五蓋」在做無益的動作:
欲貪:對境界有迷戀、飢渴 → 知道它無用,放下。
恚害:抱怨、排斥、不耐煩 → 像背包袱,放開它。
散亂/掉舉:心思浮躁,不斷漂移 → 回到當下呼吸的小區塊。
昏沈:內心無聊、缺乏動力 → 知道這是「欠債」,願意離開它。
疑:自我懷疑不斷打擊信心 → 知道它是阻力,放下來。
若沒有五蓋,就體驗「放下」後的輕鬆與自在,熟悉沒有蓋的清涼。
雜念起 → 先不論對錯,不需責怪自己,只要「重新出發」。
把注意力放在 當下的小工作:
放下多餘的動作;
呼吸按摩身體;
感受心境的狀態。
如同 螞蟻搬沙粒 → 不需看整座山,只要專注做眼前這一小粒。
心若急躁、抱怨 → 知道這些念頭本身就是「無用」的動作。
練習「減緩」:
放緩內心竊竊私語的速度;
放緩用力呼吸的勉強感;
讓自己輕鬆、從容。
愈能減少多餘動作 → 心愈安定、愈省力。
愈能放下評估與自責 → 愈能沉澱、清明。
感受心境漸漸輕盈,如同沉澱物慢慢落下,留下清澈水面。
調整坐姿 → 檢查緊張部位 → 放鬆。
覺察呼吸 → 去掉多餘用力 → 自然和緩。
觀照五蓋出現 → 標記它 → 放下。
若心散亂 → 回到「呼吸觸感」這一小塊土地。
練習「減緩」而不是「強行壓制」。
體會「沒有多餘動作」時的安定與清涼。
👉 總結一句:
安定不是強壓,而是學會一點一滴放下多餘的動作,讓心回到最省力、最清明的狀態。
*****
2016.10.30 禪那練習
禪那:專注於 「觀察、調整、釋放」 自己的心念與活動。
特點:在遠離不善習氣的過程中,心自然生起 滿足、喜樂、平捨、寧靜。
依正知正念:
正念 → 記得當下使用的方法。
正知 → 知道自己正在如何用心,並可隨時調整方式。
正語正行:言行一致,遠離虛偽、兩舌,讓身心活動漸漸無染。
正勤 (熱勤):慎重、投入、帶著喜樂的認真,不是緊張或焦慮。
修禪那首要脫離 不善的心理活動:
擔心、憂慮、焦躁、不安。
在專注時,能具體感受:
重擔一分分放下;
身心變輕盈;
注意力安住於 觸感與呼吸。
觀呼吸觸感:如「正在放鬆中的身體」、「正在被呼吸按摩」的感覺。
十六勝行任一法門:例如體驗「逐漸放下憂慮後的輕鬆感」。
品味正向滋味:
滋味可能是踏實、安靜、輕盈、安適。
觀它的「豐盈感」:簡單、省力、令人滿足、不讓心焦躁。
重點:愈省力的安適 → 愈相應於禪那。
正念:不斷記得當下的修法。
正知:觀察是否有多餘反應 → 放下。
正勤:全力以赴、珍惜當下,保持動力與方向感。
感受全身被安適、滿足浸透,如「能量網」統攝全身。
可能出現:
酥麻感、流動感、震盪感;
或只是單純的安靜。
熟練後,心會對這種滿足有信心,自然反覆珍惜與延續,進一步深廣開展。
不強求深度 → 方向正確即可;
不要著急或抱怨 → 放下會破壞安定的習慣(焦急、批判、憂慮);
用陶土比喻:讓安適的水分浸潤身心的每一處,漸漸統合為完整的滿足感。
結果自然是: 動作減緩、沉澱加深、安適與喜樂擴散全身。
準備:做幾次伸展 → 深呼吸 → 調身。
專注:決定一個主要對象(呼吸觸感 / 安適感)。
觀察:隨時檢查心是否有多餘動作(緊張、憂慮)。
調整:放下多餘反應,使之省力、順暢。
品味:讓安適或安靜慢慢充滿全身,保持正念不忘失。
持續:熟悉這股滿足,讓它反覆出現並擴展。
👉 總結一句:
禪那不是強硬的專注,而是以「正念、正知、正勤」配合,專注品味安適與滿足,讓心自然沉澱、豐盈、清涼。
*****
2016.11.06 法念住
法念住:觀察「心的活動」與「心所追逐的對象」之過患、沉重與苦性。
目的:讓心體驗一連串導向解脫的情緒與境界:
警覺/警悚 → 危機感與清醒;
厭離 → 對境界不再迷醉;
離欲 → 貪愛、飢渴感消融;
滅 → 苦迫止息、心與境界脫鉤安靜。
主要對象:心的活動方式。
心的慣性:
剛放下一個境界 → 立即迫不及待跳到下一個境界;
如猴子攀枝 → 忙亂、躁動、不可靠。
修行者要冷靜、清醒地看清楚:
這種「不停鑽境界」的心,是盲目、瘋狂且不可靠。
我們長久以來把生命交給這顆「躁動的心」,其實隱藏巨大的危險。
先做伸展、深呼吸,安住在具體的觸感:
「正在呼吸中的身體」;
「正在放鬆中的身體」;
「正在被呼吸安撫的神經系統」;
「正在擺脫貪與憂的心境」。
透過這些觸感,給身心「滋養」,營造出穩定環境來觀照。
觀察心的忙碌:念頭、感覺、影像、身體刺激,不斷切換。
自問反省:
「這樣的心是安全的嗎?」
「它真的能帶來幸福與保障嗎?」
對話與觀察結果:心像猴子、像瘋子、像瀑布,沒有方向,危險且不可靠。
悲傷 → 警覺:看到心如此盲目,升起危機意識。
厭離:對心的迷惑與奔跑狀態,感到「不值、不願再依附」。
離欲:飢渴感逐漸消融,對境界失去興味。
滅:糾葛的止息,心靈簡單、清涼、安寧。
不必強製情緒,而是觀察如實產生的狀態。
「厭離、離欲、滅」可能是淺淺的,也可能強烈,皆是修行成果。
在每一次觀察中,心更熟悉:
境界不可依靠;
迷戀充滿過患;
自在必須建基於離欲。
當心在日常生活又「迫不及待追逐某境界」:
停下來,冷靜問自己:「這樣的心可靠嗎?」
感受它的沉重與危險性。
熟悉厭離與放下的清涼感。
安住 → 呼吸與身體放鬆。
觀察 → 心如猴子般跳躍於境界。
對話 → 問它「安全嗎?可靠嗎?」
體驗 → 感受心的過患,讓身心自然流向:
警醒 → 厭離 → 離欲 → 滅。
重複熟悉 → 讓這些品質成為心的習慣。
👉 總結一句:
法念住是幫助我們看穿「心與所緣」的不可靠與危險性,進而體驗厭離、離欲與滅,讓心脫出忙亂,走向清涼。
*****
2016.11.13 十六勝行之「體驗滅」
「滅」:指苦迫的消減與瓦解。
重點不在於追求「完全寂靜」,而是專注於苦逐漸消滅的過程。
透過觀照,可以切身感受「飢渴、焦躁、壓力、喧鬧」正在鬆脫、止息。
先做 伸展、調身、深呼吸。
將注意力帶回具體的觸感:
「正在放鬆的身體」
「正在被呼吸按摩、滋養的身體」
「正在脫離喧鬧的神經系統」
→ 讓覺知滲透到身體層次,作為禪修的起點。
留意「喧鬧、逼迫、壓力感」正在瓦解的過程:
呼吸 → 感受焦躁在減緩;
肌肉 → 感受緊繃逐漸釋放;
神經 → 感受轟炸漸漸止息。
對世間欲境的「飢渴、貪憂」減弱 → 觀察它的瓦解。
不與妄念連結:念頭生滅,它自生自滅,不必「扛」起也不必認同。
苦的瓦解:不再被境界擠壓。
貪、愛的滅:心不再黏附於境界。
動盪的減退:生滅雖在,但干擾性降低。
沉重感的消失:如同泰山自重,但只要不扛起,就不影響自己。
「滅」本身帶來的滋味,可以多層次去品味:
出離樂:遠離欲貪約束時的輕鬆解脫。
遠離樂:脫出世間喧鬧與爭奪後的自在。
寧靜樂:內心止息後深邃的安適、平和。
自覺樂:知曉自己走在正確道路、能從樂導向更長遠的樂。
注意力可放在:
「苦迫感正在瓦解中」
或者「苦滅時伴隨的樂」
兩者之間自由切換。
要點:不造作、不強求,只是如實觀察「正在滅」的歷程。
每一次哪怕只有幾秒體驗到苦滅的清涼,也都極具價值。
覺察並放下 細微散亂、細微煩躁、細微喧鬧。
練習不與其連結,不予情感認同。
在極微細處習慣「放手」,培養心的自由。
調身:伸展、調整呼吸。
安住觸感:覺察呼吸按摩的身體。
觀察瓦解:感受喧鬧、苦迫、壓力正在減緩。
聚焦在滅:
或看「苦壓力瓦解的過程」;
或品味「消滅時的樂」。
保持不造作:多少程度就是多少,不必強求。
熟悉滋味:讓「清涼、省力」的感覺逐步深化。
👉 總結一句:
「體驗滅」就是學會安住於苦迫正在瓦解的過程,熟悉那份清涼,並在其中自然生起出離樂、寧靜樂、自覺樂。
*****
2016.11.20 觀察苦的生滅
修行者若愈能看到:所有心行都伴隨著苦迫,身心就愈能趨向安寧、省力。
修習的要點:
不追戀已滅的活動;
不憧憬未來的活動;
不對當下的活動情感參與,而是冷靜觀察。
核心技巧:將所有複雜情節,簡單以「壓力在生滅」的角度來觀察。
身體觸感:呼吸的張弛、肌肉的緊鬆。
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心行:雜念、想蘊、意志、覺知功能。
壓力感:如氣壓般起伏,或強或弱,隨時生滅。
以「壓力的角度」去看所有經驗:
當雜念來襲 → 感知「壓力轟炸」;
雜念減緩 → 感知「壓力減少」;
無壓力 → 感知「沒有苦迫感」的細微變化。
不是思想推論,而是直接體驗身心的壓力感在生滅。
小範圍觀照:
臉部隱約緊繃、眼珠細微活動、呼吸時隱約用力,皆能體驗苦的生滅。
不同情境的壓力生滅:
不耐煩 → 是壓力生滅;
感到寧靜 → 其中也有壓力正在起伏消退;
就連專注與滿意的當下,也能察覺內藏的壓力生滅。
不強求:多少體驗到就多少。
重點在如實:不自催眠,不造作,而是耐心覺察。
認真與耐心:哪怕只是在雜念中看到「一點點壓力生滅」都很珍貴。
看輕包袱:已生的壓力能看透、能放下;未生的壓力不去尋找、不去創造。
「壓力消失的地方」=「重擔放下的地方」。
學會以苦的生滅來觀照,心就不再依附活動,趨向省力和寧靜。
這種訓練與 禪那 相應,也與 涅槃 相應。
預備:伸展、深呼吸、調身。
安住觸感:覺知「呼吸/放鬆的身體」。
單純觀察:
有壓力 → 觀察它的生。
壓力減少 → 觀察它的滅。
沒有壓力 → 觀察「沒有壓力感」的變化。
放下連結:不認同、不扛起,只是看它自生自滅。
熟悉模式:觀察壓力的「生—滅」迴圈,直到心趨向更輕、更安靜。
👉 總結一句:
「觀苦生滅」就是把生命所有經驗,看成壓力的起伏和消逝。當心習慣這樣觀照,就愈來愈能放下負擔,走向禪那的寧靜,並且與解脫相應。
*****
2016.11.27 分別欲樂及禪樂
欲界快樂:必須依靠外境,心要走一段路程去追逐、互動 → 過程勞累且結果脆弱、不穩定。
禪那快樂(色界之樂):不須依靠外境,而是回到心本身、或內在觸感 → 簡單、省力、自在、源源不絕。
欲樂:
追尋外境,總伴隨焦躁、期待、擔憂。
感受轉瞬即逝,需反覆追尋,註定辛苦。
禪樂:
發生在安靜、省力、放下動作之中。
就近可得,不需競爭、毀損、不帶代價。
愈簡單 → 愈直接 → 愈深邃 → 愈安穩。
準備:伸展身體、深呼吸 → 將覺知安置在身體的觸感。
回到清醒:
覺照到世人多沉迷欲界輪轉,自己卻能警覺,不再隨之流轉 → 本身即帶來清新與喜悅。
安住觸感:
視呼吸、放鬆身體、清醒狀態為依靠;
品味呼吸如何滋養、安撫自己的神經系統。
開發禪樂:
觀察動作減緩、妄念淡化 → 不隨之浮沉,而能感受「清靜、恬淡、踏實」的幸福。
在「休閒裡的清醒」中,體驗不同層次的出離樂、遠離樂、寧靜樂。
不需與妄念對抗,轉而去體會裡層的安靜與休憩感。
慢慢感覺身心變輕、不被壓制,簡單的呼吸收放就能帶來快樂。
禪樂來自「安靜、省力」,而非外求。
禪樂的特質:不費物質、不需外求、不傷害他人、沒有得失計較。
欲樂的遠離:內心愈遠離欲界轟炸,愈能體驗清新、舒適的寧靜。
信心的建立:熟悉「心回家的路」,讓心知道 → 「快樂就在安靜與清醒裡」。
即使只有淡淡、些微的樂,也要保持信心與熟悉感。
慣性體驗後 → 日常生活亦能快速回到這分「安適、清淨、不依賴外境」的樂。
在此安住,久而久之,心就能自然對欲界樂生起厭離,傾向於禪樂的長遠滋養。
調身祛躁 → 伸展、深呼吸,安住於身。
心轉清醒 → 提起正知正念,觀照當下清醒的踏實。
安於觸感 → 呼吸按摩身體,品味休憩與輕鬆。
體驗禪樂 → 發現「在省力中就能得到滿足」。
確認差異 → 欲樂辛苦 → 禪樂安穩;欲樂依賴外境 → 禪樂源自內心。
熟悉與深化 → 反覆品味、培養信心,讓心自然而然回到禪樂。
👉 總結一句:
「分別欲樂與禪樂」即是重新確認:外界的追求是動盪不安,而安住於內在清醒與省力之樂,才是穩固、深邃、解脫導向的快樂。
*****
2016.12.04 制心練習
禪修的「制心」就像管教小孩:
小孩需要空間玩樂 → 心也需要一定自由;
小孩需要界線與規範 → 心也需要紀律,避免跑到危險處。
目的:讓心活動於「安全範圍」—即身體的觸感與呼吸;避免隨便跑到雜念與境界裡。
公園:身體觸感、呼吸 → 安全活動區域。
馬路:外散妄想、貪憂 → 危險、必須制止。
家長的角色:修行者本身就是心的監督者。
準備:伸展、端身正坐、深呼吸 → 帶著虔誠與放鬆開始。
明確界線: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起伏」、「身體內的氣壓、震盪」等具體觸感。
制心原則:
若心安住於觸感 → 允許自由探索、體驗幸福與治癒。
若心偏離雜境 → 立即制止、拉回,不讓它靠近危險邊界。
管教可依情況「柔和提醒」或「嚴正制止」,保持彈性。
陪孩子玩:
主動與呼吸、放鬆的觸感互動,讓心沉醉其中 → 自然不會亂跑。
若觸感太模糊 → 調整方法,找「更舒適清楚的觸感」作為依止。
過程要檢查紀律的力度:不宜太壓抑,也不宜太鬆散。
在紀律中保持:篤定、信心、喜悅,而非壓迫與沮喪。
心愈來愈安住在公園裡 → 漸漸「變乖、變懂事」。
產生:
細膩的幸福
安靜中的幸福
知足的幸福
身心逐漸鬆開、愈來愈能就地品味安適。
心還散動 → 提升正念正知,如戰士般奮戰,短程用力是有益的。
心若安靜 → 採取更省力、柔和的方式。
接受紀律的心,不是被壓制,而是覺得:
篤定、歡喜、充滿正能量。
感到幸福:能活在佛法的督導中,被訓練、被保護。
調身調息 → 帶正念正知。
建立「公園界線」 → 呼吸&觸感。
心若安住 → 允許自由探索。
心若越界 → 堅定牽回,適度提醒或嚴正制止。
找到舒適觸感 → 引導心願意安住其中。
在紀律中感受幸福 → 篤定、知足、安樂。
👉 總結一句:
「制心」不是壓抑,而是像慈愛的父母一樣,既給空間也給界線,透過紀律讓心安住於安全的觸感中,自然生起安靜與幸福。
*****
2016.12.11 呼吸
呼吸是禪修的主要依止,但關鍵不只是「看呼吸」,而是用 什麼樣的心情與態度 去面對。
調整「心行」的方法屬於十六勝行的一環(觀察、釋放心行)。
若把呼吸視為一個 正面、溫暖、友善的存在,心更容易安住並開發禪定。
把呼吸當成 朋友、伴侶、盟友:
溫暖的、籠罩的、吸引人的。
樂意親近它、融入它,甚至投向它,好像投入溫暖的大海。
以尊敬、珍惜的態度 對待呼吸,修行才容易成功。
自我心態調整:不是壓制的功課,而是一趟渡假 → 在清新、正面的氛圍裡進行。
準備:伸展、坐姿端正、深呼吸 → 預備好尊敬的心。
親近呼吸:
留意呼吸如何籠罩、按摩、滋養身心。
感受呼吸像能量網,震盪、迴響,帶來安詳與微細的喜樂。
全然投入:
把壓力、包袱暫時放下,讓心沉浸在呼吸網中。
不是侷限在鼻端,而是整個身體都沉浸在呼吸大海裡。
建立互動:
心珍惜呼吸,呼吸照拂心 → 彼此無礙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積極、正勤:初期甚至要偏於積極奮鬥,逐步成為輕柔自然。
現法樂住:努力與精進,不是緊張,而是快樂、有樂趣的狀態。
隨時挑戰自己:不要因循苟且,嘗試更徹底地融入呼吸,更純然地貼近。
在呼吸的覆蓋中,身心逐漸沉澱、變得安詳。
感受到:
溫暖的被擁抱感;
休憩與釋懷;
喜樂隱隱升起;
動作減少,心更省力。
當心與呼吸關係融洽後,已無須分心在「觀察哪裡」,而是整體感受「安靜與滿足」。
準備 → 調身、調息,帶著尊敬心進入。
觀呼吸 → 感受全身被呼吸籠罩、按摩。
轉態度 → 把呼吸當成好朋友,樂意親近。
全然投入 → 投向呼吸的大海,不留餘力保留。
反覆熟悉 → 維持一種「喜樂、放鬆、省力」的心態。
進一步挑戰 → 嘗試更徹底、更純然地融入呼吸。
👉 總結一句:
禪修不是冷冰冰地觀呼吸,而是以歡喜、尊敬、親近的情懷融入其中,把呼吸當作最貼心的盟友,讓它溫暖、籠罩、安撫整個身心。
*****
2016.12.18 記憶的非我與無常
記憶是我們最核心的自我認同來源之一,但從佛法觀之:
它是 不完整、無常的(殘缺不齊,易遺忘、隨時會被重組改寫)。
它是 不可靠、非我(不能抗拒生老病死的洪流)。
就像海水上的泡沫,看似積聚,隨時會破滅。
執著記憶,就會被其生滅所吞沒,隨之憂悲苦惱。
調身調息:伸展、深呼吸、放鬆坐姿。
安住基礎:專注在「正在呼吸中的身體」,感受呼吸滋養與安靜逐漸增長。
身心持續放鬆,帶著虔誠與專注心情。
直觀記憶特質:
很多經驗已被遺忘;
現存記憶會不斷變化;
所累積的知識與才能,最終都會敗壞。
比喻觀照:
記憶如夢境 → 得意時狂喜,但醒來皆是空。
記憶如海市蜃樓 → 華麗卻空洞,無法真正滿足。
記憶如泡沫 → 暫時凝聚,卻脆弱無常。
觀察情感:
當心對記憶有依戀 → 覺察是否在減少、剝落。
即使少一點依賴,也能感到輕安。
減少對記憶的貪愛:清楚看到它僅是「造作法」,隨作意而生滅。
回到禪修主軸:當思維複雜化,重新安住呼吸與身體觸感。
善用智慧直觀:看透記憶只是短暫念頭的重組,並非穩固自我。
從執著 → 厭離記憶的虛假包裝;
從迷惑 → 清醒於記憶的不可靠;
從依賴 → 釋放,不再把希望寄託在過去。
心最終趨向:清涼、解脫、不再被逼迫。
準備:調整呼吸,安住於身體觸感。
觀記憶:回想某些記憶,覺察其不完整、不可靠。
比喻切入:將記憶比喻為泡沫/夢境/海市蜃樓 → 看破其虛假。
覺察情感:當下心對記憶的依戀是否正在減少?
回歸呼吸:若心散亂,重新以呼吸沉澱。
持續練習:逐步培養「對記憶不起貪愛也不缺失」的輕安。
👉 總結一句:
觀記憶的非我與無常,就是看透其殘缺、虛假與脆弱,從而剝落對它的迷戀,讓心在呼吸的安住中,得到真正的清涼與自由。
*****
2016.12.25(之一) 體驗呼吸的效應
先發願:將自己的用功分享給大眾,也接受大眾努力的加持。
禪修不只是個人努力,而是團體互相集氣、互相扶持。
呼吸觀不只是專注呼吸,而是專注於呼吸對身心所產生的效應。
對昏沉者 → 體驗呼吸的振奮、提神作用。
對散亂者 → 體驗呼吸的安撫、沉澱作用。
呼吸的效應能夠籠罩、清洗、吹拂、滋潤整個身心。
準備:伸展、調身、深呼吸 → 安住正念。
專注效應:不是盯著氣息細節,而是觀呼吸對全身的影響:
放鬆的效應;
緩解壓力的效應;
安撫神經的效應;
振奮、恢復能量的效應。
全身呼吸:在各個部位感受到鬆開、舒緩,像漣漪般擴展。
體驗梳理:呼吸的效應如洗髮、如微風,將緊張、焦慮、擔憂一絲絲清除。
留意品質:選擇更乾淨、更透明的效應,去蕪存菁,將欲貪與憂愁去除。
正念:持續覺知,不讓心忘失呼吸效應。
珍惜:就算是細微的正面效應,也要細心品味、尊重、發展。
省力:愈單純、愈少雜質,就愈能帶來深靜與滿足。
悲心:思惟世間苦難,提醒自己修行的價值與迫切性。
剛開始:體會粗淺的放鬆與舒暢。
中階:讓這樣的效應籠罩全身、成為穩固的保護網。
高階:像冶金師鍛煉鐵一樣,不斷去除雜質,淨化效應 → 感受更清淨、純粹的安靜之樂。
降伏五蓋:煩躁、飢渴、擔憂等在呼吸效應中逐漸消融。
身心沉浸:愈加熟悉這種效應,日常生活中也能隨時「叫喚出來」,快速回歸安穩。
內在資糧:呼吸效應雖屬有為法,但若善加開發,能成為引領走向解脫的重要資糧。
發願 → 與眾生互相回向。
調身 → 放鬆坐姿、深呼吸。
體驗呼吸效應 → 觀安撫或振奮。
全身浸泡 → 感受全身被呼吸吹拂、按摩。
細緻梳理 → 去除緊張、焦慮與貪憂。
去雜質 → 觀效應質地更清淨、舒適。
熟悉深化 → 一次次重複,習慣於即刻調心。
👉 總結一句:
「觀呼吸效應」不是觀微細氣流,而是用心投入、珍惜呼吸所引生的舒緩、安撫、振奮、治療的力量,讓這份清淨效應成為日常生命的資糧與保護網。
*****
2016.12.25(之二) 體驗呼吸的效應
效應:指呼吸或修行技巧所帶來的身心作用。
可能明顯,也可能細微;不管多小,都要珍惜、品味、開發。
透過反覆熟練,讓呼吸的效應 籠罩、保護、滲透、滋潤 全身,成為日常隨喚隨到的禪修資糧。
調整姿勢、呼吸 → 抱持「悲心」提醒自己:
世間充滿苦難,輪迴沒有安全;
當下能修行是極為珍貴難得,要珍惜用功。
留意呼吸效應:
呼吸的氣壓推擠、按摩內在牆壁的感覺;
呼吸如安撫的手,牽動全身能量網、神經系統,製造寧靜氛圍。
選擇適合的效應:
放鬆感、安撫感、治療感;
或者練習十六勝行中的技巧(例如「身行休息」、「令心歡喜」),並觀察它們的效應。
持續綿密:讓正念更不間斷,縮短心忘失的時間,保持持續浸泡於效應中。
去除雜質:
觀察效應中是否仍混雜擔憂、焦躁、欲貪、不耐煩;
如冶金師除鐵中雜質 → 不斷調純,讓效應更清淨。
提升質地:
乾淨如輕柔微風,不帶寒意與瑕疵;
純粹幫助心安靜、滿足、喜悅。
去蕪存菁:感受效應中的波動,逐步剝落貪欲、憂愁、焦慮,留下乾淨的沉澱力。
呈現的效應成為「離欲界」的象徵 → 遠離粗重與喧鬧,滋味純淨。
每一次投入,就增強熟練度;無須苛求完美,只要耐心反覆,力量就會加深。
心能常常浸泡於清淨效應中,培養長遠的安穩與省力感。
作意悲心,提醒修行的價值。
調身調息,安住觸感。
留意呼吸效應 → 放鬆、安撫或治療。
專注某一效應,品味它籠罩全身。
去除雜質 → 把擔憂、欲貪、不耐煩剔除。
熟悉 → 反覆浸泡於效應中,每一次都讓它更精純、更安樂。
👉 總結一句:
「精熟呼吸效應」的練習,就是反覆在呼吸帶來的寧靜與清新裡浸泡,不斷去蕪存菁,讓心愈來愈輕省、安穩,成為解脫道路的重要資糧。
*****
2016.12.25(之三) 精進力
修行最大的阻礙常是「散亂」或「昏沈」。
除了安撫、放鬆的一面,有時候需要振奮、激勵的心行來對治。
精進力 = 在禪修中養成一股「提攜、鼓舞」的能量,讓修行既清醒又持續。
觀想自己是團體中的「增上力」,不是負擔,而是能鼓舞、感染同參者。
尊重機會、尊重自己 → 我是一個尊貴的人類,我有能力在解脫道上成功。
帶著奮鬥精神 → 「我一定要拯救自己,無法靠他人來拯救我。」
準備:端正坐姿、調呼吸。
調動奮鬥感:
吸氣時 → 全力以赴、精神抖擻;
吐氣時 → 堅定篤實、不退轉。
觀察身心被激勵的觸感:
好像能量籠罩、穿透、滋潤全身,
像水分揉進麵糰,灌注肌肉、骨頭、神經系統。
延續效應:以正知正念,輕省卻穩固地維持。
正面能量:心明亮、精神清醒、細胞甦醒。
勇敢篤定:不怕困難,知道自己走的路是真實可能。
感染力:不只提升自己,也提攜他人,為後人留下光的足跡。
適度轉換:奮鬥能量不必僵硬,隨時可轉向 → 寧靜、平捨、堅穩。
短衝刺:遇心散漫,可提起戰鬥感。
長耐力:調整為「細水長流」的穩定精進,如慢火熬煮,綿長持續。
由衝動轉為沉穩:能量愈來愈雄厚、安定、踏實。
當下的認真與奮鬥 → 被天神尊敬:「這裡有一位不甘墮落、正在拯救自己的修行者。」
精進力讓人生遠離名利擔憂,轉而被正能量支撐,引導向善、導向更高幸福。
端正身體 → 調心正念。
作意:「我要自我拯救,我必不會失敗。」
呼吸時融入奮鬥感 → 吸氣時精神抖擻,吐氣時篤定有力。
覺知全身 → 感受能量滋潤骨骼、肌肉、神經。
體驗正面效應 → 清醒、勇敢、篤定。
延續 → 有時衝刺、有時穩定長養,讓能量調和成熟。
👉 總結一句:
「精進力」的修習,不是僵硬地逼迫,而是懷抱奮鬥心、篤定心,讓正能量如同泉源般滋潤全身,在清醒與寧靜中持續前行。
2016.07.03 正念
坊間常把正念簡化成「當下、不批判」 ,甚至認為只要這樣就是真理。
佛法強調:光是不批判的專注,並不足以生智慧。
真正的正念,必須有佛法的架構、修行的方向、明確的目標。
憶持與導向:提醒自己修行的主題、目標,不忘失、不偏離。
例如:讓身心更放鬆、脫離欲界的焦躁、擱置五欲的幻想。
善尋與自我引導:透過內在「語言提醒」,把心導向應當前進的方向。
如:「正在被呼吸滋潤」、「身體正在沉澱」、「心正在脫離擔憂」。
統合:同時記得並檢查多個需要留意的面向。
如:坐姿、呼吸是否自然、心是否離開欲界、是否安住在觸感層次。
靜坐前提醒:坐姿、呼吸、注意力的方向。
禪修中持續正念:
保持與「觸感」接觸(呼吸、氣壓、身體被按摩的感覺)。
不斷憶持主題,如「放下焦慮、安住觸感、培養祥和」。
搭配尋與伺:
尋(尋找、引導)=設立方向,例如「讓身體更放鬆」。
伺(評估)=觀察動作帶來的感受,看看如何更省力深刻。
有欲求:佛法要斷的是「渴愛」,不是「善法欲」。對善的目標要有努力與欣冀。
小而滿足:不用追求巨大的突破,一點點的清涼、放鬆,就是正面的回饋,要去品味、熟悉。
做自己老師:正念就是讓內心成為提醒自己的導師,知道眼前要怎麼做,才能向禪定與解脫靠近。
正念 = 有框架的憶持力,不是無指引的專注。
它的作用是:
記得修行的主題與方向。
持續檢查與微調。
把心導向愈來愈安適、沉澱、寧靜的正面經驗。
禪坐時,不是發呆或空白,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要往哪裡走」,並在每一個呼吸、觸感裡,讓正念提醒你,培養定力與智慧。
👉 簡單說:「正念」不是只有「活在當下」;而是「記得目標、心有方向」,並持續把自己帶回正確道路。
*****
2016.07.10 正知
正知 = 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以及帶來的效應。
日常許多身心動作往往是慣性、下意識的,被習氣推動。
正知就是在放鬆、不被粗糙力量推逼下,對細微動作保持敏感,進而調整、超越。
「身行」=身體或心理細膩的動作,例如:
呼吸的起伏、肌肉的緊鬆交替。
坐姿脊椎支撐、肺部與橫膈膜的運動。
妄念產生時伴隨的緊繃、壓縮感。
所有的觸感與經驗品質,其實都是這些動作不斷「雕塑」出來的。
從坐姿進入:脊椎端正而放鬆,如松柏般挺拔有韌力;胸腔開敞,不被擠壓。
探索呼吸:觀察什麼呼吸方式能帶來舒暢、滋潤與安樂感。檢視多餘緊繃:哪裡還在不必要地用力、扛壓力?試著鬆開、緩和。
用語言引導(尋與伺):
默念:「正在放鬆的身體」、「正在被呼吸按摩」、「正在被安撫的神經」。
感受這些提醒,是否帶來新的、正面的觸感。
像藝術家雕塑作品:持續細心調整,觀察每一動作如何改變觸感。
正念 = 記得目標與方向(例如:放鬆、穩定、遠離欲界)。
正知 = 對當下動作的覺察與調整(具體怎麼做才有效)。
正念給框架,正知讓我們在細節調整中落實。
不要急著求深定,不必怕犯錯;允許探索、嘗試、重新開始。
把練習當作遊戲、藝術,享受「作品」逐漸被雕塑出的過程。
每次只需一點點的「正面回饋」:幾秒鐘寧靜、幾分放鬆。多累積,就能建立安樂基礎。
對自己慈愛、鼓勵——「做得真好!」
「正知」就是 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並檢驗這個動作如何影響當下身心。它不是單純的被動觀察,而是帶著遊戲感、實驗感的敏銳探索。
在禪修裡,「正念」給目標,「正知」則是實際動手調整的智慧。透過這種方式,一點一滴雕塑出一個 安適、柔軟、開敞、適合定力的心身環境。
*****
2016.07.17 遠離世間貪憂
心在欲界時的狀態:
飢渴、不耐煩:迫不及待追逐下一個刺激。
患得患失:藉不斷計畫、盤算,尋找安全與快樂。
憂鬱與焦躁:快樂稀少而短暫,心無法安穩。
進入禪定前,必須刻意隔絕這些欲界活動模式:
擔憂、患得患失。
焦躁、急切。
飢渴感、對外境起起伏伏的依賴。
脫離它們後,心才能在單純當下,找到滋養、安適與安住。
調整坐姿:端正、舒適、胸腔開敞,允許細微呼吸波浪流動全身。
檢查內心:承認剛從欲界轉入靜坐,仍殘留喧鬧不安,辨識它、不被牽引。
善用呼吸:把焦躁按摩、緩和,像「具體卸下重擔」—輕鬆一下,就是正確方向。
單純練習:暫時放下心事,把靜坐當作「高品質度假」,專心在減壓與知足。
專注任務:唯一的工作是 脫離焦躁、飢渴、擔憂,並品味這個過程。
正念:記得自己的目標——「正在脫離貪憂」。
正知:清楚觀察當下如何做到,並細膩品味脫離帶來的 喜與樂。
幸福很簡單:只是從「鬧哄哄轉向清新安靜」。
重點不在製造神奇境界,而是品味「已經在脫離」的清涼滋味。
就算只有一點點放下,也是真實的進步,要去欣賞、熟悉它。
出現煩躁時 → 精準對治,像挑出毛毛蟲。未生煩躁 → 提升滿足感,預防它生起。
認真品味「離生喜樂」=脫離欲界後自然升起的喜樂。
這股喜樂會逐漸深化,滋養身心,讓定力穩固。
不需急於追求二、三、四禪,初禪熟練即可自然展開。
內心安住於知足,不再隨外境奔波,這才是更穩靠、無害、更有尊嚴的資源。
「遠離世間貪憂」不是要拒絕生活,而是:
👉 看清欲界活動的過患 → 有意識地放下 → 由衷品味放下帶來的清新安樂。
*****
2016.07.24 慈心練習
慈心 = 希冀真實快樂的善意。
真實快樂 ≠ 建立在比較、競爭、他人痛苦上的快樂,而是無害、非零和的快樂。
它能自然延展,不需嫉妒、不會產生威脅感。
慈心 沒有任務感:不等於要當救世主或替別人負責。
真實快樂必須由每個人發展自己的內在力量。
因此,慈心只是單純的祝福,不增加我們負擔。
不需強迫自己喜歡或親近不喜歡的人。
但至少能做到:諒解、減少傷害、祝願對方找到真實快樂。
這樣已足以減低互相影響的干擾。
調身:脊椎端正,但身體鬆弛柔軟,可自然隨呼吸的波動。
觀呼吸:把一滴慈心放進身心氛圍,就像調味,不求劇烈感受。
簡單祝福:
願我快樂、願我遠離痛苦。
願每個生命發現追求快樂的資源。
不勉強:若感受淡薄,也沒關係,只需若有若無地保持善意感覺。
慈心可給予全身滋養,讓神經系統感到安撫與放鬆。
慈心的延續不是強行維持,而是像熱水澡後的餘溫,自然滲透。
當它消退,也能承載餘韻,進入更溫和、更安詳的平捨。
慈心的修習,可直接導向禪那,是入定的契入法之一。
在慈心狀態中,心能量更強大、態度更建設性,能正面面對生命的苦。
起步:一滴就好
開始禪坐時,不用想著「我要慈悲所有人」。只要在呼吸間加入「一滴祝福」,就能轉化氛圍。
自我祝福先行
默念:「願我快樂,願我遠離痛苦。」當自己穩定了,再慢慢擴展到他人。
不需強迫情感
如果想到某些不喜歡的人,不要勉強去喜歡,只需在心裡默念:「希望你也好」。
帶入生活
騎單車時,默默祝福沿途行人。
工作焦慮時,加一滴祝福給自己。
睡前,想像慈心像溫柔的光,包裹身體。
用省力的方式
記得慈心不是壓力,不是責任,而是給自己和世界的一份溫柔能量。
👉 簡單來說,這篇的核心就是:
慈心是無害的善意,先祝福自己,再自然擴展,不求強烈感受,只需一滴一滴滲透,久而久之就能安穩、自在,並成為進入禪定的重要門徑。
*****
2016.07.31 念頭的降伏
念頭是心行中核心元素,決定內心用力、製造世界與輪迴。
靜坐時,先察覺念頭產生時身體的用力部位(如眼球後肌肉、後腦杓、眉間等),進而有意識放鬆這些用力,減少念頭強度。
將覺知帶到「觸感世界」,如身體放鬆、胸腔膨脹等,讓心專注觸感,自然減少進入念頭故事的空間。
融入觸感是溫和而持久的降伏方式,不宜用力壓制或過度勉強。
可試「咬牙切齒」短暫強力降伏,但不宜持續。
倡導溫和持久似跑馬拉松式的放鬆。
創造舒暢、祥和的靜坐環境,降低念頭起伏。
從苦 (dukkha) 的角度覺察念頭的疲勞與無休止,增強離苦動力。
將覺知集中於容易保持穩定的觸感,如放鬆、胸腔呼吸等。
覺察並敏感認識心中的雜念與緊張用力,甚至這些細微的肌肉緊繃。
以觀察「用力的生滅」為主,不執著念頭內容,避免追逐故事。
覺察到念頭起伏時,給自己空間,理解這是探索與實驗的過程,不需完美。
不必強求念頭完全停止,重點是建立一個寬坦、省力、舒適的內心環境。
正念用來放鬆與和緩念頭,與念頭保持距離,做到既不被念頭淹沒,也不過度用力抓住念頭。
觀察動機產生和消滅的過程,見到「我執」與念頭本質的無常與架構性。
靜坐中若能將覺知深度投入動機與意志的觀察,自然培養定力。
不必急於安靜無念,念頭多時仍可用正念練習,看清內心活動狀態。
慢慢地,心變得輕鬆、祥和,能自在地面對念頭的生滅。
這篇文章核心是在教導如何透過觀察身體用力與專注觸感,詩意地、溫和地降伏念頭,進而培養一份輕鬆省力、穩定自在的靜坐境界。這不只是技巧,更是對內心動機層層剝繭的深刻自覺。
*****
2016.08.07 觀食
「食」不僅指外在的食物,更多指內心所依託與執著的感覺、狀態,如「放逸感」和「自我感」。
這些感覺需要不停燃燒、消耗能量,持續補給燃料,才能延續生命的輪迴。
佛教輪迴觀點中,心不停因飢渴去抓取新活動,透過抓取和燃燒維持存在。
練習前透過深呼吸、伸展,心理準備離開煩躁、喧鬧狀態。
把覺知放在呼吸和身體當下的踏實、舒適觸感,建立內心的安定。
這種安定不是強迫專注,而是自然而然的放鬆與清醒。
呼吸是吃的具體化:持續從外界吸取氧氣,排出廢氣,維持生命代謝。
呼吸的延續維持自我存在,但自我感其實脆弱不穩,如風中殘燭。
呼吸象徵心不斷抓取、燃燒與消耗的真相。
對待內心如對待小孩,耐心引導它認識無常、理解自我的燃燒本質。
觀察自我的燃燒與掙扎,體會內心的苦痛與疲憊,有助於離苦與鬆脫繫縛。
透過這種覺察,內心會變得更安靜,也會產生法喜或厭離心。
在練習中保持身體放鬆、坐姿微調,提升清醒度幫助深入觀察。
自我感不過是一連串代謝與汲取的過程,沒有堅固不變的中心。
心貼近呼吸,像觀察火焰一樣,細看心與呼吸的生滅、燃燒現象。
靜坐中觀呼吸與心如實,體認生命本質的無常與不安穩。
這篇教導我們將生命的動態「食」活動與呼吸緊密聯繫,透過觀察呼吸的燃燒來深入體悟自我無常本質與心的輪迴真相,以此作為離苦得樂的實踐基礎。
*****
2016.08.14 對治昏沈
七覺支的運用:
對治 昏沈 → 強調「擇法、精進、喜」。
對治 散亂 → 強調「輕安、定、捨」。
今天練習的重點:培養「正面能量」來轉化昏沈,不是單純追求安靜或定力。
含義:觀察、分辨什麼能扶持心向善。
操作方法:
區分「擔憂 vs 離開擔憂的狀態」。
瀏覽身體,調查有無緊繃,細膩地放鬆。
觀察怎樣能讓「喜」更全面滲透全身。
👉 實務提醒:像在做科學實驗,細細觀察哪些心態或方法能幫助自己甦醒與振奮。
含義:保護、看顧心的活力與奮進力。
方法:
視禪修如人生中最莊嚴的努力,全力以赴。
像跑馬拉松般,既持久,也懂得調節節奏。
在突破自我時,將昏沈視作敵陣,以鬥志貫穿。
👉 實務提醒:感受自己當下的努力是「最有價值的一件事」。
含義:內心光明、清醒、振奮。
培養方法:
憶念三寶、珍惜生命機會,提起奮發鬥志。
懷有被佛法保護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把注意力放在「欣喜的氛圍」,而非僅是具體影像或內容。
在愉快氛圍下觀呼吸、觀身體,讓正面能量滲透修持。
👉 實務提醒:並非要持續高昂,而是能在禪坐前先引入喜的狀態,再以此氛圍專注觀照。
在禪修中,練習將「擇法 + 精進 + 喜」交互配合。
擇法:像指南針 → 指明方向。
精進:像燃料 → 提供持續能量。
喜:像陽光 → 提升心境與清明感。
不需急於證得深定,而是先熟悉、探索、調節這三個品質。
坐前準備:先憶念三寶或發願,提升內心的振奮感。
選擇主題:如觀呼吸或身體放鬆,但在「喜」的氛圍中進行。
持續覺察:觀察喜在身體各部分的滲透與變化。
保持平衡:若過度高昂,調節回到放鬆;若又生昏沈,再提起精進。
結束總結:清楚檢視今日是哪一個覺支最有幫助,並熟悉它。
在日常工作或學習中,如果覺得昏沉倦怠,可以小練習:
想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提起喜)。
檢視手頭的工作哪一部分意義最大(擇法)。
給自己一個小挑戰:「今天要特別專注十分鐘」(精進)。
👉 總結:今天的對治法,強調用 正向、振奮、清明 的能量來轉化昏沈。靠著「擇法」找到方向,「精進」保持動力,「喜」讓心有光,一步步帶自己走出迷霧。
*****
2016.08.21 對治散亂
七覺支應用原則:
對治「昏沈」:強調 擇法、精進、喜。
對治「散亂」:強調 輕安、定、捨。
今天聚焦:輕安 & 定。
含義:放下掛礙、焦躁,體驗「內心輕鬆、舒適」的滋味。
操作技巧:
生物回饋效應:放鬆時不只是形式,而是邊放鬆邊覺察「真的有比較放鬆嗎?」。
精準找緊繃點:探索身體或神經系統哪裡在「扛責任、糾結」,對症放鬆。
耐心清理:把一點一點累積的緊縮「拋乾淨」,讓全身上下感覺鬆展。
修持體驗:像考試後終於放下焦慮的舒暢;既清楚覺知,又深度休息。
益處:減壓、增長觀察力、促進健康(呼吸變柔和、血壓脈搏下調)。
含義:專注一致、統攝身心,提升穩健的定力。
操作技巧:
簡化對象:把注意焦點收斂,不再散亂。
回到當下:放下過去未來,專注於「當下觸感」。
探索觸感:不要沉溺內在影像,而是全然靠「身體觸覺」來安住。
修持體驗:在覺知與當下相遇的瞬間,專注自然生起。
方法:
一邊放鬆身體,一邊專注「正在放鬆」的觸感。
用純粹、直接的覺知,品味身心沉澱的歷程。
避免讓內心製造的影像干擾,專注於「觸」這個微妙經驗。
效果:
放鬆(避免緊張⟶散亂減少)。
專注(安住當下⟶定力增強)。
兩者互補,進一步使散亂不起。
坐前準備:伸展、深呼吸 → 坐姿端正。
培養輕安:留意緊繃點 → 一一放鬆 → 品味實際的舒暢感。
引定的方法:收斂注意 → 貼近當下觸感 → 放下內在影像。
結合應用:把定力投注在「放鬆過程」本身,持續守護心的寧靜。
結束前:停留片刻,讓輕安的滋味深入,讓定心的穩健延續出禪修。
工作壓力時 → 用「掃描身體找緊繃 → 局部放鬆 → 體驗舒緩」快速培養 輕安。
注意分心時 → 單純回到「呼吸觸感」或「手的拿取觸感」→ 養成 定。
👉 簡短總結:
今天的對治法 = 放鬆身心的「輕安」 + 專注當下的「定」。
一放一收,讓心既鬆展舒暢,又穩健沉著,自然避免散亂。
*****
2016.08.28 平捨練習
平捨覺支:七覺支中的最後一支。
常見誤解:不是「不分善惡,全盤接受」,而是 智慧下的取捨。
修行原則:盡人事後,才聽天命。
對於能改變的部分 → 主動努力。
對於無法改變的部分 → 學習放下、省力。
珍惜心力:精神有限,要放在能幫助「離苦得樂」的重點。
空間感:把境界看成生滅的現象,不盲目反應,給它自然的空間。
智慧伴隨:明辨什麼該承擔,什麼該抽離。
👉 平捨不等於消極,而是一種「聰明省力、隨時預備行動」的狀態。
呼吸與身體
用呼吸按摩身體,營造安適感。
覺察「哪些地方能放下控制」,給予空間。
調身調心
端正坐姿 → 敏銳、放鬆,更能捕捉細微漣漪。
觀察妄念
不與妄念爭辯、不追逐、不參與。
善用「省力」心態:不讓精神耗在無益處。
實踐空間感
面對不變的現象(身體病痛、呼吸無常) → 接納、給予空間。
對於可以改變的執著、愛戀、慣性 → 努力瓦解、調整改善。
大地:不分骯髒或乾淨,一律承載。
水:不擇而洗。
火:不擇而燒。
風:不擇而吹。
👉 平捨心如自然,不受取捨左右。
休息面:省力、不盲動,讓心不被境界牽著走。
積極面:在平捨裡觀察、細緻化;隨時準備在必要時投入正向行動。
體驗 「心如空間」:現象生滅於空間,但空間本身不隨動。
用平捨化解:衝動、不耐煩、無聊、動盪。
學習 最低耗能卻最高警覺 的專注方式。
把平捨當成潛在動能:
不投入無益之事 → 省力。
保持清晰冷靜 → 更能看準刀口用功。
工作或人際衝突時:問自己「這件事投入精神有助於減苦嗎?」
生理不適時:能調整的就調整,不能調整的 → 保持空間感,讓它自然生滅。
日常妄念起時:不追逐情節,不加油添醋,保持距離。
👉 簡短總結:
平捨 = 智慧省力,空間面對。
它不是冷漠或消極,而是:
在能努力的地方 → 全力以赴。
在無法改變的地方 → 放下、不捲入。
最終讓心像大地、水、火、風一樣,不受境界干擾,保留清明與能量,時機到時隨時能重新出發。
*****
2016.09.04 脫離散亂
脫離散亂 = 雙管齊下:
放下對世間情境的 飢渴與憂慮。
製造一個 內在安詳、飽足的環境,讓心「無匱乏」。
靜坐之初,帶心離開憂慮與焦躁。
把覺知安置於 當下觸感:自然、輕鬆、開放。
決心遠離擔憂焦慮的「餘勢」,感受 遠離之樂。
體驗「已經夠了,不需再往外追求」的內在飽滿。
可以默念「豐足」,溫柔地提醒自己。
享受簡單、休息本身就是幸福(無須高標準)。
慢慢將「豐足感」滲透到身體各部位。
不要求「完全無念」,只求雜念 減緩、聲音柔和。
維繫從容、祥和的氛圍,讓念頭難以壯大。
新念頭生之前,觀察那股「隱約用力」→ 在萌發就放下。
已生起的念頭:任它去,不給燃料,不追逐、不壓制。
把念頭當成「風吹林樹」「陌生人竊竊私語」,不需理會。
平常留意講話的動機(是否多餘、是否有益)。
言語清淨,靜坐時心自然安靜。
多數話語無益,如同多數雜念無關緊要。
內在狀態 = 休息與喜樂:
脫離焦慮、慌張、忙亂。
感受深度安靜與無阻隔的 豐足感。
雜念若出現,也無法壯大。
心拒絕焦躁與匱乏後,現起的境界稱為 離生喜樂。
坐下 → 安定呼吸,覺知當下觸感。
溫柔提醒 → 心中默念「豐足」。
品味簡單中的幸福,覺察焦躁影響 → 一點點放下。
保持覺知 → 每個觸感都體驗成「滿足」。
若念頭蠢動 → 不追逐,不加料,讓它如風掠過。
結束時 → 熟悉「安靜的滋味」,慢慢培養成日常心態。
放下憂心 → 回到觸感。
享受簡單 → 培養豐足。
雜念萌芽 → 不加燃料。
守護安靜 → 品味離生喜樂。
👉 總結:
要脫離散亂,就是 放下外在飢渴 🡒 建立內在豐足。
在「豐足感」的陪伴中,心自然安詳、雜念減弱,漸漸熟悉到「安靜本身就是幸福」。
*****
2016.09.11 斷除我見
我見的根本:依附於「心行」──內在不斷冒出的各種意念、動機、活動。
心行本質:
無常、飄忽、不穩定。
耗費心力,不能長久依靠。
成為「自我感」的基礎 → 但其實不堪依靠。
斷除我見的方法:對心行產生 厭離、離欲,停止在這些活動裡尋找安全感或快樂。
輕度伸展、深呼吸、調姿 → 放鬆後開始觀心。
選擇 呼吸或身體觸感 作為背景 → 讓身心沉澱,脫離喧鬧。
留意什麼叫「起心動念」:內心隱約使力,就推動出活動。
不需急著精準掌握,看多少就是多少。
觀察心行的性質:繁忙、沒完沒了,永遠不滿足。
自問:「這值得依靠嗎?這安全嗎?」 → 幫助產生警覺與厭離。
心容易被心行「綁架」去追逐 → 看穿這點,增長離心。
方法:不是壓制,而是 逐步澆熄對心行的喜貪。
見到心行的真相:動盪、脆弱、不堪承受 → 讓心努力傾向不再沉迷。
觀察容易疲勞時 → 回到安適的禪修主題休息,再重新出發。
自由進出「觀察 ↔ 放鬆」之間,保持省力與持續性。
不停調整角度:觀察心行時,目標是 幫助心生厭離,不再寄托。
若觀察時生起:
厭離 → 正常且有幫助。
離繫感(解脫空間) → 正常且有幫助。
警覺心(看到過去安逸感的荒謬) → 正常且有幫助。
法喜(離開心行時的清安與安定) → 正常且有幫助。
姜太公釣魚:耐心等待,不去追逐心念。
蓋沙堡:把安全感與自我寄托在心行,就如同在沙灘上蓋沙堡 → 注定不可靠。
一切行蘊(不耐煩的坐立不安、甚至安靜的盤據感)都是「心行」 → 都不值得當作歸屬。
靜坐時 → 選一個安適背景(呼吸/觸感)。
覺察心行 → 觀察任何自動冒出的念頭或動機。
保持距離 → 不追逐、不浪漫化、不美化。
引導觀角 → 常問自己:「這真的安全?樂趣持久嗎?」
產生厭離 → 感受心行的動盪與脆弱,不再想沉迷。
適時休息 → 覺得疲累時,回到放鬆,之後再觀照。
「斷除我見」的關鍵 = 洞見「心行」的不安與脆弱 → 對它厭離,不再把自我寄托其上。
只有這樣,心才有機會一步步鬆開輪迴的枷鎖,獲得真正的自由。
*****
2016.09.18 觀察受蘊
受蘊:即感受,分三類:
愉悅 / 可意(易引生貪著、黏取)
不愉悅 / 不可意(易引生排斥、厭惡)
中性 / 捨性(易引生冷漠、昏昧)
受在十二緣起中的關鍵: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感受是引發「渴愛」、「追逐」、「逃避」的起點。
目標:清楚覺察「感受」如何推動行為,逐步看破對其的貪愛與迷醉。
伸展、深呼吸、調整姿勢 → 安住、放鬆。
以熟悉方式安定:如觀呼吸、觀身體被呼吸按摩 → 建立穩固的觀照基礎。
安立覺知:在每個觸境當下,留意出現的「感受」。
不迎不拒:
不沉迷於舒適。
不抗拒不適。
不昏昧於中性。
比喻提醒:
受如 泡沫、漣漪、電流 → 出現即消失,無法留存。
抓取感受 = 捕風、建沙堡 → 終將落空。
三步運用:放鬆 → 感知 → 見其無常 → 減少執著。
最容易掉進「空洞、放逸、昏沈」。
策略:
三不五時調整呼吸、安慰神經 → 細心觀察中性受的動態。
識別出「無聊、無動於衷」心態 → 立刻轉向觀察力。
從容放鬆 → 感受自己安適、被呼吸按摩的觸感。
細膩傾聽 → 注意如微風吹起的心波。
不強求 → 見到多少感受就是多少,不需刻意鑽研。
厭離受貪 → 看清追逐感受如同對毒品上癮,帶來無盡的苦患;生起出離心。
靜坐時:
以「舒適感 / 呼吸觸感」為觀察點。
一旦發現貪、厭、昏昧的自動反應 → 馬上歸於覺察。
日常生活:
當遇愉快經驗 → 小心是否起貪愛。
當遭不快經驗 → 留意心是否強烈抗拒。
當覺無聊狀態 → 警覺是否陷入昏昧、散亂。
自我提問:
這感受真能給我穩固與安全嗎?
它像漣漪般消失,值得我追逐嗎?
觀受蘊 = 看清生命被「感受」驅使 → 覺知它的無常、脆弱 → 漸漸解開對感受的貪著。
學會受用感受,而不被感受淹沒,才是真正的自由方向。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次的「觀受蘊」和「斷除我見」結合在一起,整理成 五蘊觀修導圖(受蘊、行蘊、與自我錯覺的連動)?這樣脈絡會更清晰,方便你應用在未來的禪修中。
*****
2016.09.25 令心行祥和、令心行休息
一、核心觀念
心行:指心對於「感受」的反應。
舒適感 → 容易生起貪、飢渴。
不舒適感 → 容易生起恐懼、不安。
中性感 → 容易生起無聊、放逸、昏昧。
問題根源:大多數人的反應模式,來自長時間的「習慣性自動反應」;因此被感受淹沒,失去自由。
修行目標:讓心「像大地一樣」──風吹雨打,但心行可以保持 平穩、祥和、省力、不動。
調身:伸展、深呼吸 → 端正坐姿,放鬆隱藏緊繃。
建立觀照背景:熟悉的主題,如「放鬆中的身體」「被呼吸按摩」「被豐足感滋潤」。
覺察心的反應:
注意心如何對應各種感受。
把覺知導向「我在怎樣回應眼前的感受?」
不要求100%看清楚,只要探索即可。
引入平捨模式:
舒服的受 → 不迎不貪,不興奮耗力。
不舒服的受 → 不懼不慌,不打鬥抗拒。
中性的受 → 不昏沈、不放逸,反而清醒地知曉。
製造空間:在反應之前拉開空間,多一份從容,避免被慣性牽著走。
如大地:雨打風吹,大地不動。
如推手:心與感受在互動,但心可保持沉穩,不隨境界舞動。
如海浪:浪潮起落,心可安然承擔,不被捲走。
心能逐漸「減少過當反應」,保持:
安靜(不盲目跟隨)。
省力(不浪費不必要的能量)。
清涼(如如不動的平等心)。
即使遇到「坐立不安、不耐煩」的苦受,能看清它推逼的力量,卻不被牽著跑。
面對壓力或衝突 → 問自己:這種感受是否值得我立刻反應?能否給它一些空間?
感到喜悅時 → 覺察是否在追逐與耗力,提醒自己「喜樂也會自生自滅」。
無聊或昏沈時 → 不要掉入放逸,反而保持清醒的「知道」。
「令心行休息」= 斷開慣性反應模式。
像大地一般,承擔感受的生滅而不被沖走,保持省力、安靜、祥和,讓心行真正得到休息。
2016.06.19 「觸」 的練習
端身正意:脊椎端正如同大樓一層層疊起,穩固又省力。
不僵硬:不是一開始就追求不動,而是讓身體保有自然的微小調整。
利用呼吸調整:
吸氣 → 脊椎伸展,胸腔打開,如同坐高一點。
吐氣 → 放鬆,把身體交給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是助緣:坐正時它幫助你穩固,坐歪時變成負擔。
膝蓋要低於盆骨:若做不到,可以把坐墊墊高,減少痠麻與壓力。
替代坐姿:可先坐椅子或跪坐(蒲團撐高),避免傷害。
觀察觸感:
手掌的麻感、暖意、水流感。
皮膚接觸空氣、衣服的感覺。
觸感流動性:觸不是固定,而是此起彼落、變換不斷。
允許觸自然發生:不強求、不排斥,僅僅覺察。
呼吸即觸:
吸氣 → 胸腔擴張、脊椎延伸、內部氣壓推擠牆壁。
吐氣 → 內壓減緩,身體回歸休憩、放鬆。
觀察方式:
可以專注吸氣時的擴張。
或專注吐氣時的放鬆。
也可把吸吐連續看成一個推拉交替的「波浪」。
不用「皺緊眉頭盯著」,而是放鬆、清醒。
可縮小觀察範圍(如胸腔),但別太小,避免心過分緊繃。
靜坐不是卡死,而是持續微調,如同身體被「波浪按摩」。
沒有「唯一正確」的模式,允許自己探索。
色=身體的觸感。
當心沉入這些觸感,就比較不會奔向過去未來,會回到「當下」。
大多數色界的定力,都是建立在沉浸於觸感的安住上。
這篇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句話:
👉 用坐姿與呼吸的微調,讓身體自然而然進入「觸」的覺察,進而進入定。
比起「壓制身體」,重點是「讓身體順應呼吸的波浪」。如此一來,每一口吸吐都像在接受全身按摩,而你的心自然安住當下。
*****
2016.06.26 正面回饋
隨時與當下的正面回饋相處:正面回饋 = 放鬆、舒暢、安適、喜樂。
不必等修行「很高」才有,而是隨時隨地都能體驗,如:深吐一口氣、放下擔憂一瞬。
關鍵並非「完全消除緊張或擔憂」,而是讓它正在減緩,即便只有一點點下降,也是一種「正面回饋」。
一般專注方法若只是「死盯目標」,效果差、也不合於佛經所說的「正定」。
佛經的正定四階:離生喜樂 → 定生喜樂 → 離喜妙樂 → 捨念清淨。
意味著:喜樂不是附帶的,而是定的核心驅動力。
坐姿調整:端正、自然,不為呼吸製造阻礙。
觸感為介面:
觀察胸腔吸氣膨脹、吐氣收縮的觸感。
感受氣壓推擠內在壁面、或身體微微起伏。
留意身體「放鬆、緩和、沉澱」的感覺。
保持「微調」:
身體不是僵硬不動,而是隨波浪般細細調整。
呼吸、觸感都是「正在幫助身心安適」的活動。
「正在放鬆中」
「正在沉澱中」
「正在被呼吸滋潤」
「正在變得從容」
「知足感正在提升」
👉 找出自己喜歡、適合的句子,輕輕提醒心,讓它帶動微小但真實的質變。
一次一點點:不用急,不用追求立刻大成就。
高頻率接觸:經常把注意力放在「正在變好的」小變化上。
用「尋」來引導:生起意願。
用「伺」來評估:觀察當下的滋味,調整方式。
心要待在觸感層次:避免掉到故事情節裡,專注於當下的身心反應。
禪修不是在「壓制念頭」或「硬盯某處」,而是在每一個呼吸、每一個觸感裡,找到那一點點 正面的回饋。
只要耐心、一點一滴累積,這些細微的舒暢、放鬆、喜樂,就會逐漸加深,成為「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