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佛法禪修的核心理念,特別是「遠離」在禪修中的重要性及其與涅槃的關聯。以下是文章的摘要重點:
佛法禪修的目的不僅是專注,而是透過「遠離」來減少內心的干擾與負擔,進而達到安寧與解脫。
禪修的方法以「十六勝行」為基礎,其中包括「令心歡喜」等技巧,幫助修行者穩定內心、提升專注力,並引導內心趨向清淨。
「遠離」既是禪修的技巧,也是通往涅槃的關鍵。佛經中提到,「遠離」與「涅槃」在終極意義上是同義詞。
遠離指的是弱化內心對於欲貪、執著及不善法的情感連結,從而減少壓迫與苦迫感。
透過遠離,修行者能夠逐步脫離欲界(感官追求)活動,進而減少內心的散亂、昏沉與焦慮。
佛陀強調「心」與「行」(內心活動)的微妙關係:雖然它們看似緊密相連,但實際上存在一個可以調整的空間。
修行者可以利用這個空間改變習慣性的行為模式,逐步擺脫痛苦源頭。
痛苦往往來自於對行為模式的執著,而遠離則是減弱這種執著的有效途徑。
辨識欲貪與不善法:
修行者需清楚認識欲貪及不善法(如飢渴感、短視的感官追求)帶來的苦迫,並保持警覺。
減少參與:
遠離並非完全拒絕活動,而是減少對活動的亢奮追求及依附程度。
培養厭離態度:
對於欲貪模式產生厭惡感(如感到其枉然、危險),並逐步加大與其間的距離。
以正念維持警覺:
在靜坐或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以佛法價值觀引導內心,避免重新陷入欲貪模式。
禪那(深定)的基礎在於遠離欲界活動。當修行者脫離欲界後,內心會感受到輕安舒適,進一步深化禪那體驗。
遠離欲界活動後,注意力從短暫刺激轉向更高層次的安寧狀態,此時更容易看清心與行之間的空間及超越可能性。
修行者需先放下粗重的包袱(如欲界活動),然後逐步遠離更細膩的內在依附(如對五蘊的熟悉感)。
即使達到高階禪定或聖果境界(如三果、四果),仍需警覺細微處的執著,以持續深化遠離。
遠離是一種漸進式修行,從粗淺到深刻,引導修行者逐步脫離痛苦根源。
遠離最終讓內心趨向安靜、不再依附任何行為模式,達到自由與解脫。這也是為何「遠離」在終極意義上等同於「涅槃」。
這篇文章提醒讀者,在日常生活和禪修中,要以警覺和正念面對內心活動,不斷練習遠離執著,以此邁向更高層次的安寧與解脫。
*****
許多人以為禪樂是一種遙不可及、神秘又難得的境界,甚至擔心享受禪樂會讓自己停滯、產生執著,被某些修行圈流傳的「禪樂有危險」、「不要執著禪樂」之說誤導。但佛陀在原始教法裡,並沒有把「禪那的快樂」視為禁忌或障礙,真正要提醒禪修者的,是不要自滿(「得少為足」)或生起我慢,而不是要你遠離、否定這份清明舒適的安樂。
禪修時,請坦然接受與辨識這份內心的寧靜與快樂,不需要對「禪樂」心生排斥或罪惡感。
把禪樂當作是你的新食糧,它能夠真正滋養、支援你的修行和生活。
有些人以為要下很大意志力才能夠安住,只會搞得身心疲憊、容易產生抗拒;反而忽略了誠心與放鬆,是最有效培養定力的方式。「誠心」代表對正道的信任、喜悅,讓你打從心裡願意投身修行而非逼迫自己。
練習時多用誠心、欣喜、念住,把注意力放在呼吸與當下的觸感,自然讓安寧生起,而非糾結於「我有沒有做到」。
即使只是短暫的輕鬆、安靜、不焦慮,那也是珍貴的禪樂,把它視為可以立足的小小起點。
有些修行者聽信「禪樂執著會害你無法見到無常、苦、無我」的說法。其實,佛陀強調禪那的快樂只會促進善行與持續修行,不會阻礙真正的解脫。危險是產生「得少為足」的自滿,而不是樂本身。
當你發現自己因修行而快樂,不用自責或否定,而要欣然接受並善用這份快樂作為前進動力。
禪樂能讓你減少對外在物質或感官的依賴,更易長養品德與深層快樂。
事實上,起點往往來自於很平常、很簡單的舒適與安穩。「夠好」就很好:只要片刻能與焦慮、煩惱脫離,就是值得慶祝與重複的美好經驗。
把念住與放鬆下來的片刻、細微的內心輕快感,反覆練習、加深體會,這就是修行基礎。
把這些體會當作是日常小確幸,很自然地累積、深化,最後將成為你內心最大的依靠。
每次禪修開始前,伸展、深呼吸,用自己習慣的方式進入感官覺醒。
用「觸感」來定心:覺察身觸椅、坐墊的壓力、呼吸流動,就能帶回當下。
與其擔心會不會執著,不如辨識「現在這份安寧」是自己的新依靠,願意從這份滋味中獲得力量與支持。
禪樂不是越多越危險,而是越熟悉越安定;練習「全方位接觸」,像料理時讓每一面都被調味一樣,讓自己各個層面都被禪樂滋潤。
一路上請用智慧檢視:我的修行有沒有讓我越來越幸福、輕安?若有,就是正確方向。
下班後,身體放鬆、心稍安,就是寶貴的禪樂。不要小看這份舒泰,反覆感受並珍惜它,不需非得打坐一小時才算修行。
遇心煩時,找一個安靜角落,專注於觸感(椅墊、手指),讓心事暫時放下,這一刻也是修行的美好成果。
佛陀不斷稱讚禪那的樂,提醒弟子要有勇氣去經營、開發、享受這份幸福,把它當作更高品質生活的踏腳石。這樣,你才能在人生與修行中,越來越有滋味、越來越能做出正確的抉擇。請放懷去體會、累積這種不需依靠外物的內心快樂,從「夠好」開始,把幸福當作最堅實的修行基礎吧!
*****
2019.12.14 ► [Q&A] 中部105經的「苦之根本」
開始禪修前,簡單的伸展運動(如拉筋、深呼吸)能幫助我們感受身體經脈。這種輕柔的調整,像按自己的需要微微拉伸,不需劇烈、也不必感到疼痛,卻有助於緩解壓力並促進氣血循環。這樣的準備工作不僅讓身體放鬆,還有助於培養內心遠離焦慮和貪欲,帶來細膩的正面感受,讓心靈獲得非欲樂的滿足。
《中部105經》以「Upadhi」這個巴利文探討「痛苦的根本」。這字語義含糊,不同譯者有不同理解,例如尚智比丘譯為「endearment(親愛的傾向)」、坦尼索羅比丘譯為「acquisition(獲取、囤積)」。無論哪種翻譯,只要心裡有把境界(人事物、經驗)當成親愛的,或不斷想獲取、囤積,就是苦的根本。
只要我們內心有貪著和囤積的習慣性,就會讓身體和心受擾動。例如遇到喜愛的人事物時,會產生身體的緊張與躁動,甚至呼吸與肌肉狀態都變了,內心也隨之波動不安。這種模式如同湖水被攪動,原本澄清的水變得混濁,久而久之成為痛苦的生產鏈。
要改變這種老習慣,靠的不是「看破」就能放下,而是像戒除任何習慣一樣,需逐步弱化、重塑反應機制。具體做法包括:
在心生親愛、想要獲得或囤積時,學會不被這些反應驅動身心。
利用禪修技巧保護身體、心意不受攪擾,淡化舊有的動作模式。
訓練專注(正念),隨時察覺身心動盪並善巧調整。
明白讓身心不躁動,帶來真正的休息與滋養,並非壓制而是放下。
親愛(Endearment):如看見最愛的人,心自動貼上去。意識到這份攪擾後,提醒自己不「盲目捲入」,能幫助內心產生距離感。
獲取(Acquisition)或囤積:心裡不斷想抓取、追求新經驗,促使身心躁動高亢。這時可提醒自己:不追、不爭,心自然平息。
貪著的隱憂:只要心被獲得佔據,就會伴隨著害怕不夠、失去或遭搶的擔憂。察覺這一點,有助於回到平靜與滿足。
身體層面:與其強迫自己「一動不動」地靜坐,不如順應身體,適度伸展、按摩,保持放鬆與氣血通暢,避免無謂的緊張和混濁。
心理層面:給自己微小的提醒,例如察覺「現在這個慣性又來了」,然後溫和地將注意力拉回呼吸,或身體的觸感,不執著、無需責備。
慢慢地,你會發現不再靠「追求新奇或親愛」去滋養內心,反而在寧靜與知足裡發現更深的安定和喜悅。
佛陀教導我們——渴愛與Upadhi就是苦的根本。真正的自在在於認清這個習慣,善巧調整,不讓心身受其驅使。每一次細心守護身體、安頓身心,不只是禪坐或靜心,而是正在輕輕鬆鬆,踏實地拔除痛苦的根本,讓生活更和諧安穩。
如果你剛接觸這些概念,建議直接從觀察身體的細微觸感、情緒波動入手。身體像湖面,學習安撫湖水不被攪動,你就離離苦得樂更近一步了!
*****
每天做些伸展、深呼吸,不只能放鬆身體,還有助於讓你回到當下,培養對細緻「觸感」的敏銳度。
主動觀察身體裡微細的流動、放鬆後的愉悅,培養能夠自我滋養的不被外求所吸引的感受資源。
久而久之,這類深層的感受會讓你不容易依賴世俗娛樂與外在刺激,增加心安定的力量。
比如上班壓力大、下班感到無聊時,不用急著靠手機或美食,而可以試著放鬆肩膀、觀察呼吸帶來的細微舒適——這,就是「以禪悅為食」,實踐出世間的新方向。
一個現實明確的分界點:「你的心,是不是老習慣把寄望、滿足,投資在外界活動情境或角色?」
「世間法」就是對人際關係、角色表現、成就、快樂感的追逐與寄託。這些都是變動不安、不可依靠的。
「出世間法」則是漸進式地,讓自己的內心不再依附於外在的變動,把目標移到超越、脫離、遠離這些支撐的「本體」。
你可能覺得「努力變成好人、成功人士、累積福報」就代表修行。其實只要心裡對這些身份還有依賴,「好人」的成就也一樣是無常——年老、環境變或失智,角色隨時都會消失。真正的安全不是累積角色,而是懂得「這些都會變、我可以遠離不依附」。
認清無常
明白角色、成就、快樂全都不會恆久,每一份依戀都會帶來焦慮和失望。
例如:遇到失落或挫折,提醒自己:「這一切都是會變的,不是失敗只是自然。」
減低投入
練習讓自我不要完全投進於角色或外在狀態的追逐,給自己一點內心的距離和空間。
例如:遇到他人批評,不需全盤接收;遇到成就,也不必全力慶祝。
用心維持內在的警覺
隨時保持「我的幸福不建立在外界」,發現自己又被外在牽動時,能提醒自己跳出來。
例如:下意識滑手機時,問自己「我是真有需求還是只是習慣?」
以「禪悅」或內心善巧資源自娛
練習以微細的身心感受(呼吸的舒適、放鬆肌肉的安逸、良善心態的安然),替換對外界刺激的依賴。
例如:走路專心感受腳步、洗澡品味水流觸感。
出世間法的第一步,其實是對「諸行無常、諸行苦、諸行非我」產生深刻體認。
那是一種醒過來的心態:不再認定「我的身份、所有」是可靠的,不再把自我寄託在世俗活動,每天都在練習內心的自由。
下次遇到煩惱時,好奇地問問自己:「我真的是這個煩惱裡的主角嗎?如果放下這個角色,會失去什麼?」這不是壓抑念頭,而是把自己從情境主角裡抽離出來,練習遠離。
「正見」:認知現象都是無常、不必投入情感去黏著。
「正志」:內心有個遠離、超越的決心,不跟著慣性走。
「正語」:說的話時時提醒自己與聽者——一切皆能超越。
「正念」:不斷觀照自己有無再度投入世間執著。
「正定」:定心在「向外脫離、追求寧靜」的方向,不是練死專注。
出世間法不是叫你放棄日常責任,而是要你養成「內心不完全依賴」的自由感。
每當試著「不全然貼近」人際角色、欲望、習慣等時,你就是在練習出世間。
安心地珍惜現有的體驗,明白它終究會變,心靈才能一點一滴變得安定、自在,有力量面對更多的不確定。
用一句話概括:真正的出世間,不是在於離開世界,而是在於「內在隨時都能保持與一切狀態、角色、追逐的距離」,讓內在自然生起大寧靜、大安全。這是你每日生活、每次呼吸就能練習的智慧。
*****
2019.11.23 ► [Q&A] 第十六階:我練習捨棄
禪修前可先伸展、拉筋、深呼吸,讓身心安定。
核心目標是 脫離欲界的活動,找到並連結「非欲貪的滋養物」作為替代。
例:慈心、放鬆感、法喜、理解佛法的突破。
透過非欲貪的養分滋潤內心,逐步安住於禪那。
諸行 = 各種內外的活動、動作與心態。
佛陀不關心宇宙如何被某種本體「變現」,而關心「行為與苦的關係」。
世間並非被動被給定,而是心主動介入、投入、依附並不斷互動所「堆砌」而成。
因為諸行,所以有壓力、有繫縛;因為依附,才會覺得「這是我、這是我的家」。
佛陀在 十六勝行中,第十六階即是「練習捨棄」。
捨棄並不只限於世俗活動,甚至佛法本身的修行系統也是諸行的一部分。
佛陀的教導不同於其他宗教,不是建立宗派與勢力,而是為了使弟子 最終不依賴任何事物,連佛法也能放下。
佛法如同拐杖,是工具,而非最終依附的家。
認清禪修本身也由一連串「動作」組合:
動機(想讓心安寧)、
享受滋味(在定中快樂)、
聯想(如能量流、撫平的意象),
這些全是「行」。
練習時要覺察並「微調」這些動作:
享受時避免急躁,轉為從容。
撫平能量場時,嘗試更省力。
五蘊本身都是行,仍需在禪定中繼續觀察其「集與滅」。
捨棄諸行 = 減少依附、幻想與急迫參與的心態。
並非「什麼都不想」,而是 以智慧看透諸行的有限性、耗力、壓力與短暫。
真正的安寧不在於更多活動,而在於對活動死心、出離的決心。
在禪修中保持一個方向:心要與諸行保持距離。
觀察心是否急於「鑽進活動」,並練習抽離。
即使仍有妄念紛飛,只要能改變態度與信念,認知真正的安樂在「不依附」而非「用力追逐」,那就是捨的一部分。
光是一句默念「我練習捨棄」,即可在心中引導生起距離感。
「第十六階」並非高不可攀,而是 修行每個階段都能下手的功課。
即使諸行仍強烈旺盛,單單有「厭離、警覺的態度」已是轉變。
透過信心、正知與決心,就能逐步趨向不依賴諸行的安寜。
「捨棄諸行」指向看透一切活動的無常與勞累,減少依附與幻想。
佛法本身只是渡河的筏,是工具不是最終的依靠。
修行者在日常隨時隨地,都能以「我練習捨棄」作為提醒,嘗試讓心更空蕩、從容、不依賴。
這樣的訓練,正是通向涅槃的關鍵方向。
*****
開始前可進行伸展、拉筋或深呼吸,讓身心放鬆。
禪修的目標不是壓制雜念,而是選擇與非欲貪相應的滋味相處:如慈心的感受、身體放鬆的細膩觸感、遠離憂慮的清明。
當心不再受欲望驅策,容易相應於善法,體驗光亮、乾淨、安適。
經典中,無明被視為 緣起的根源、十結使中最後才能斷除的最微細煩惱,甚至比「我慢」更深層。
當代部分解讀傾向把無明理解為「不懂五蘊無我」或「不懂空性」的哲學問題,但原始佛經更強調它的 道德與心理意涵:
無明意味著:心在混亂未覺察中,仍會依附衝動與迷醉。
佛陀指出:世間沒有比「未受訓練的心」更大的敵人。
在日常生活中,無明體現在:
對微細的執著、迷醉掉以輕心,
忽略執著帶來的後果,
不覺察心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
比喻:夢境
夢中的角色、記憶、場景斷裂又陌生,但我們仍全情投入,顯示「記憶的不可靠」與「人格的不穩固」。
不論清醒或作夢,貪愛與執著仍相同,這種「不斷入戲」正是輪迴的寫照。
無明讓我們:
把轉瞬即逝、骯髒甚至危險的境界,誤認為快樂與依靠。
漸進式地走向墮落,如同年輕人因小惡習慣而逐步成為罪犯。
看到蛇群交配或監獄罪犯的例子,修行者會生起警惕:自己與沉淪者只是一線之隔。
被無明綑綁的心,就像睡在蛇窩卻渾然不覺般危險。
對治之道:明 → 正知正念、警覺心
不是單純的「活在當下」或清醒,而是具有方向與使命:剷除迷醉。
透過決心建立一個「櫥窗期」,在有限時間內大量減損無明。
正知正念的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並覺察每一個起心動念是否流於習慣、盲從。
意志若反覆習慣化,將塑造人格與命運,因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戒。
佛陀教導:不放逸(appamāda)
意味著對輪迴的危險性保持驚覺,把所有資源、智慧與決心用於去除迷醉。
不放逸的人,人生才真正有意義;否則只是另一場夢境。
無明不是單純的「不懂佛理」,而是內心對衝動、執著掉以輕心的迷醉狀態。
輪迴的根本在於未受鍛鍊的心,它能把蛇窩當樂土,把曇花一現的滿足當作依靠。
對治之道是正知正念與不放逸,帶著決心去觀察並解除無明習性。
修行者的責任是自己承擔,沒有外力能救贖,只能以高度的警覺與智慧來解脫。
👉 總結一句話:無明是心中未被照見的迷醉與盲隨,它讓我們誤將幻夢與執著當真實;唯有持續的正知正念與不放逸,才能逐步透視、減損並最終斷除無明。
*****
探討禪修中如何透過「生物回饋」與「身行」的觀察,幫助修行者更穩定且系統地進入安詳與定力的狀態。
進入禪修的方法
在開始前可做伸展、拉筋或深呼吸,以調整身心。
禪修的重點不是追求特殊經驗,而是熟悉一條可反覆重現修行狀態的路徑。
佛經常提及觀察「五蓋」與「七覺支」的集與滅,強調理解它們如何生起、崩潰與調整的方法。
生物回饋的意涵
不依賴科學儀器,而是透過主觀感受來辨識身心變化(如呼吸調和、心跳減緩、血壓下降、放鬆感加深)。
這些生理徵狀能成為明確的回饋,指引修行者辨認自己是否正朝著「放鬆、安詳」的方向前進。
若覺察到焦躁與壓力,則表示需要調整修行方式。
系統性觀察的方法
不死盯於某一小點(如鼻端或丹田),而是整體觀察身心系統是否趨向祥和沉澱。
對「安詳的徵兆」保持敏銳覺察,並將其作為修觀對象,以確保方向正確。
此種方法能融入日常生活,無論交談、行動或勞務時,也能即時檢視身心狀態。
身行與壓力的深層察覺
「身行」指內在細微的身體反應與活動,反映了壓力對身心的影響。
平常安穩的狀態,實際上是各種壓力因子與調適作用交織而成,幾乎沒有完全的歇息。
覺察這些細微活動,有助於體會「諸行是苦」,進而透視自我的不穩固與無常。
智慧與價值觀的養成
佛法中的智慧來源:一是親近善知識,二是觀察身行、心行的因果效應。
透過對壓力生滅、苦與解脫的覺察,能規避低效回應,建立更精準的價值判斷。
這比依賴抽象觀念或意識形態更加可靠。
修持的兩種方向
可以「正向」專注於趨向安詳的過程與滋味。
也可「反向」觀察壓力與喧鬧的生起及其瓦解,體驗輕鬆自在與清涼。
兩者皆有助於深化禪修,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反覆複製。
禪修的融合與益處
禪修兼具「悠閒」與「用功」,能避免空閒的空虛與忙碌的模糊。
當內心安詳時,不需刻意集中在某一小點,而是全然享受安詳的氛圍,並留意其生理徵狀。
如此可在開車、等候、與人交談中隨時進行修持,讓安詳成為穩定可持續的狀態。
👉 總結來說,本文強調:禪修並非抽象或制式的方法,而是透過對身體與心理「生物回饋」的精緻覺察,系統性地熟悉身行變化,逐步培養安詳與智慧,並將這份內在安定融入日常生活中。
*****
探討禪修者如何透過戒慎與警醒的態度,建立穩固的修行基礎,並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精進。以下是文章的摘要重點:
**戒慎警醒**是一種對身心狀態的高度覺察與謹慎,能幫助修行者擺脫怠惰與掉以輕心的慣性。
這種態度需要內在使命感與意義感的支持,使得脆弱的身心變得有力氣,能夠承擔修行的挑戰。
修行的進步取決於是否建立在「牢靠的用功基石」上,而非輕率或懈怠。
牢靠的基石來自於戒慎警醒,並伴隨著內心微微的決心與奮進力,而非過度亢奮或疲憊。
調整起始狀態:不要讓身心處於中性或怠惰狀態,而是稍微提高內在能量,讓內心充滿端正、莊重與篤定。
品味用功的好處:體會用功帶來的清新、篤定感,並將這種狀態維持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保持無間作意:無間作意指的是不間斷地保持警醒與念住,讓修行成為一種持續性的內在力量。
當修行者具備戒慎警醒時:
身心流露出謹慎、可靠、莊重端正的氣質。
更容易避免造口業或不善念頭,並能謹言慎行。
修行進步更加明顯,壞習慣逐漸被削弱。
懈怠與輕忽是修行的大敵,它們使人陷入無明與習慣性的苟且中。
修行者需以高度一致的品德和莊重心對治這些負面傾向,才能開啟內在智慧。
真正的修行需要全然投入,以無間作意為基礎,朝著解脫與智慧邁進。
戒慎警醒不僅是修行的方法,也是讓人生充滿意義、方向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徑。
這篇文章提醒修行者要珍惜每一刻,不斷保持警醒,用心投入於佛法之道,以達到身心安定與智慧開啟。
*****
2019.10.26 ► [Q&A] 擇法、摸清涅槃的方向
可透過伸展、深呼吸安定身心,讓覺知落在身體觸感。
初學者不要追求高度專注,而是培養一個寧靜、祥和、不忙碌的氛圍。
這氛圍本身已經在幫助心遠離欲界活動。
修行困難不在「缺動機」,而在「缺方向」。
涅槃若完全神秘不可知,就無法作為修行目標。
佛經的提示:
禪那傾向於涅槃,如河水必然流向大海。
驗證佛法的特質:修習之後,是否更離結使、更知足、更寬坦?若有 → 就在趨近涅槃。
不被「欲望之火」焚燒與逼迫。
不被任何壓力支配,內心寬坦,不受結使羈縛。
一種 不需要透過任何造作動作 來換取快樂與安穩的境界。
禪那不是單純的「專注」,而是 模擬解脫的狀態。
禪那是一種「諸行逐漸止息」的訓練:
讓覓食、追逐樂趣的頻率逐漸放慢。
從「狼吞虎嚥」轉為「優雅細嚼」,培養不急不徐、不忙亂的心。
慢慢降低「維護成本」(low maintenance),越簡單、越少依賴 → 越接近涅槃。
「擇法」= 在每一刻選擇正確的心靈食物,選擇不忙碌的道路。
具體方法:分辨 忙碌 vs. 不忙碌 的模式
白日夢 → 樂趣短暫,伴隨焦慮與壓力(忙碌)。
照顧呼吸、禪樂、慈心、感恩 → 滋味更深、更穩定(不忙碌)。
當下不必強求「完全止息一切動作」,只要能持續選擇「比較不忙碌」,就已經更接近涅槃。
檢視食物來源(精神養分):我的娛樂、取樂方式是不是短命又高頻率?
降低忙碌感:有意願放慢「吞食動作」,選擇低維護的快樂。
培養知足:在簡單觸感(呼吸、安靜、放鬆)裡找到滿足。
擇法如正念:持續觀察、持續選擇「不忙碌 → 更少苦 → 更安穩」的模式。
正定的養成:這種選擇本身,就是通往禪那 → 涅槃的方向。
✅ 一句總結:
「涅槃不是遙遠神秘,而是逐步學會擇法:讓內心的取樂方式,從忙碌奔逐轉為從容知足。當『諸行漸次止息』,心越不忙碌、越低維護,就越清楚摸到涅槃的方向。」
*****
在禪修前,透過伸展或深呼吸,先讓身體安靜。
禪修真正的內容:對渴愛保持警覺,並嘗試 拔除、鬆動、斷開 它。
禪修不是抽象哲學,而是具體的調整:安住在當下、弱化渴愛,就能嘗到安寧與少苦。
十二緣起不是抽象「空性哲學」,而是 實際修行的技巧路徑。
在每個「支」與「支」之間都有 縫隙,是我們可以下手觀照與調整的地方。
本次聚焦:觸 → 受 → 愛。
心接觸境界:我們主動選擇把注意伸向哪裡(例:選擇聽音樂而不是看新聞)。
境界接觸心:外境強行進入,我們無法避免(例:噪音、別人的話)。這時關鍵是「如何消化、如何詮釋」。
👉 提醒:觸的方式,直接決定了後面的「受」與後續反應。
「受」= 我們最後真正消化的「滋味」,是心的食物。
樂受 → 喜歡
苦受 → 抵抗
捨受 → 中性,但仍可潛藏動力
無論是追足球賽、吃美食,心真正熱愛的不是活動本身,而是 活動所帶來的受。
對受的反應 → 強化了「愛」(癮頭的模式):
回味、懷念(想再要一次)。
抵觸、害怕(不要再來)。
無論正反,都在強化依賴,讓「渴愛」寄生在生命裡。
瞭解愛的根基:來自身體感受
欲貪往往是對「身體不舒服」的反應。
瞋恚(生氣、急躁)同樣源於「身體的不安」。
👉 例:耐心薄弱、易怒的人,往往背後都有身體長期不舒適的經驗。
轉化策略:調整身觸 → 改變受 → 弱化愛
欲貪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發芽,這個土壤就是身體的不適與受。
透過身體微調(姿勢、呼吸、放鬆),就像把「吸管凹折」,中斷了滋養欲貪的管道。
調整不需要巨大努力,只需「一點點的鬆開、改變」。
簡單練習
檢查:此刻的身體是不是適合成為欲貪或瞋恚的土壤?
微調:鬆鬆肩膀、修正駝背、放緩呼吸。
作意:立志「不讓此身成為欲貪的肥沃土壤」。
維持狀態:保護這個不相應於煩惱的身體,讓「受 → 愛」的鏈條短路。
「就算不能立刻斷除渴愛,我至少要撼動它、削弱它。」
抱持這樣的心態來觀身、觀受,讓每一次小調整都變成 動搖渴愛之根 的契機。
覺知起點:隨時問自己 → 這個身體現在是不是煩惱的土壤?
微調身行:放鬆呼吸、修正駝背、讓姿勢寬鬆。
決心導向:重複心念 →「我要讓身體不適於滋養欲貪。」
保持警覺:不只要「中斷一次」,還要「保護不相應的狀態」。
反覆訓練:讓直覺逐漸熟悉如何輕鬆凹折「吸管」,讓欲貪與瞋恚沒有著力點。
✅ 一句總結:
「渴愛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寄生在身體受上的反應習慣。只要在『觸 → 受 → 愛』的環節裡,透過微小身心調整中斷牽連,就能弱化癮頭,讓心逐步遠離不安與束縛。」
*****
佛法像一座大寶山,需要以 謙卑、虔誠 的心走進來。
若只是尋求慰藉,只能得到一點平靜,但無法接觸佛陀所說的 無上幸福。
真正能治療憂鬱與浮躁,必須 放下成見、放下世間紛擾,全然投入佛法。
現代社會,憂鬱與躁動廣泛存在,不只臨床患者,每個人內心都有不同程度的「隱性病痛」。
這些狀態具有 感染性與傳遞性,會影響家庭、社會、教育、宗教、經濟乃至文化。
人們往往習以為常,忽視了這是需要治療的狀態。
👉 比喻:像空氣污染一樣,人人吸入,但不自覺。
現代理論指出,憂鬱與浮躁常根源於:
歸屬感(群體認同):
如果團體建立在貪欲、娛樂、利益勾結 → 更加深憂鬱與浮躁。
如果團體建立在 德行、彼此提升、共同良知 → 具強大療癒力。
未來的期待與希望:
若能看見積極、正向的未來 → 內心安定。
若對未來感到威脅、不安 → 憂鬱隨即升起。
精神資糧的質地:
若內心吸收的是正向、無害的內容 → 滋養幸福感。
若充滿毒素(惡語、仇恨、欲望刺激) → 幸福感被摧毀。
👉 提醒:佛法與心理學在此互相照亮,方向一致。
如何走向「和樂的生活」,乃至成為禪定的基礎:
檢視身口意:動作、言語、心念,是否伴隨「慈意」?
慈意必須 無害、無競爭心,不分正面或背後,始終具善意。
無慈、不慎言行 → 禪那與解脫皆無從談起。
慈意讓人獲得真實的「底氣」:
安樂不因富貴、貧賤、威武而動搖(對應孟子「三不朽」)。
👉 重點:佛法的「喜樂」是基於 德行與慈意 而來,不是短暫情緒或比較得失。
戒為基礎
謹言慎行,建立內在清淨與人的信任。
不做讓自己後悔、蒙羞之事 → 保護心靈衛生。
定為安住
定不是冷漠或麻木,而是 持續朝善法專注。
「無恚、無害、出離」的三善尋,奠定定力品質。
慧為照見
在日常觀照:我的行為是否加深痛苦?是否製造爭端?
面對欲望與衝動,勇於誠實觀察、不自欺。
👉 這三者循環: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不只是病症,而是一種「心的壞習慣模式」:
習慣負能量的思維、言語、群體、期待。
對治的關鍵 → 慈心與警覺。
慈心:為自己與眾生求真實長遠的利益。
警覺:小心謹慎,不讓貪瞋癡滲入成為精神食糧。
👉 結果:憂鬱和浮躁逐漸退散,轉而滋養 穩定的喜樂與光亮。
身心準備:冥想前做簡單伸展或呼吸。
檢查內在食物:每天留意自己吸收的是善意、建設性的訊息,還是毒素。
善友情的力量:刻意融入一個以善德、慈心為核心的群體。
正向未來感:定期規劃、書寫自己五年內的「清淨願景」。
日常小正念:在對話、行為前,提醒自己:「這句話/這個動作有沒有伴隨慈意?」
不斷反省與修正:把「不隨便放縱的心」當作練習的核心。
✅ 一句總結:
憂鬱和浮躁不是單純的病,而是因錯誤的群體、負面的精神食糧、缺乏慈意而強化的「心習慣」。要解除它,不是靠臨時的慰藉,而是靠 謹言慎行、慈心無害、清楚未來感、良善歸屬感 來建立內在光亮。這才是真正能持久治癒的佛法之道。
*****
在禪修前,可以先伸展、深呼吸,讓身體鬆一點。
習慣要靠「助緣」來協助,而不是單純依靠意志力。
如果禪修能夠帶來即刻減苦的效果,你會更容易愛上它並維持下去。
👉 比方說:如果跑步後能讓你立刻感覺壓力釋放,你就會更願意每天去跑。禪修同理。
不要把禪修誤解為「很人工、很用力的專注」。
它更像是把「心的負擔」調整下來,卸掉內心緊繃。
如同找到錯誤的姿勢(駝背、咬牙、皺眉),然後溫柔放鬆。
👉 生活例子:就像你肩頸緊繃,會時時帶來痛苦;同樣的,心也會緊繃、背負,好像一塊「心的肌肉」在硬扛。禪修就是去鬆開那塊肌肉。
我們身體的肌肉有緊張習慣,心也一樣。
心的皺眉、心的駝背,就是「欲望、焦急、放不下」。
練習時,就好像在糾正自己駝背的習慣,不斷察覺、不斷調整。
👉 可操作方法:
坐下來,留意目前有什麼「緊扛感」。
一旦察覺,當下嘗試放鬆。
經驗到的,就是「少苦」的清楚感覺。
苦:心因為緊扛、錯誤用力而苦。
集:這個苦是自己心習慣性「用錯力」造成的。
滅:一旦鬆開,苦馬上就退。
道:不斷用覺察與反制約,糾正用錯力的習慣。
👉 這表示 禪那不是等待未來的果報,而是在當下的放鬆動作,就已經在實現解脫。
坦然(柔軟放下):
降低習慣性緊扛、糾結、衝動。
每放下一分,光亮就出來一分。
警覺(清晰明淨):
不只是一般的「清醒」,而是提高覺察度。
帶著危機感、使命感、明確的目標,讓心專注而明晰。
👉 比方說:一個開車不專心的人,就算「醒著」也容易出事;但一個保持警覺的人,注意力清楚、方向明白,內心就更光亮。
每天練習「鬆心肌肉」
坐下時觀察:我是不是在心裡皺眉?是不是在扛?
一旦發現→吐氣、放下,就像卸重。
建立小勝利經驗
不要追求立刻完美。
每一次「鬆一點」,就是前進一步。
養成「反制約」
把舊的壞習慣(急躁、欲望、放不下)慢慢替換掉。
像糾正駝背,要反覆多次,久了新姿勢就自然。
培養光亮心態
保持柔軟(放下苦因) + 警覺(提升目標清晰度)。
這樣不只是禪修,而是生活中隨時保持光亮。
✅ 一句總結:
禪修就是學會鬆開「心的駝背」,當你卸下一分重量,當下就有一分光亮。這份光亮不是遙遠的,而是在每一次覺察放鬆中即刻得到。
*****
佛陀教導弟子:「世間的道理就像森林裡無數繁多的葉子,但我選擇告訴你們的,只是手掌中這小撮葉子。」
這少數的葉子:即佛法的核心 — 留意動作,觀察動作如何製造痛苦、如何止息痛苦。
一開始禪修 ≠ 追求高深境界,而是學會在轉念之間降低苦迫。
方法:
覺察「渴愛」= 心不斷往前衝、追逐未來 → 製造壓迫。
練習「放慢、收攝」 → 苦立即減弱,心有空間、火焰熄減。
禪修的實質,就是緩解渴愛、拆除慣性衝動。
外道宗教師:探討真我、宇宙本體、佛性、上帝… → 多是哲學猜測,無進步空間。
佛陀:拋開形上本體的辯論,專注在「動作/行」:
內心如何用力?
言行如何引起苦?
動作如何能被放鬆、被止息?
佛法的核心就是「行與苦的關聯」:集、滅、味、患、離。
減少苦不是未來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此刻可驗證的轉化。
當下能夠:
覺察急促的衝動;
放鬆它、鬆開它;
馬上就少一份逼迫、煩惱。
不需將這誤解為「真實心、本我、佛性」等固定概念,否則就失去進步空間。
觀察:此刻身心的動作(急躁、抓取、排斥、往未來奔馳)。
覺知:這些動作本身就是苦的來源。
練習:嘗試放鬆這個動作 → 身心立即減壓、苦立即鬆動。
積累:像鍛鍊「肌肉記憶」,透過反覆練習 → 直覺學會快速化解壓力。
世俗人生多元、忙碌,追逐種種理想與目標(家業、慈善、名聲…),最後仍多留遺憾。
真正的終極功課=拔除製造苦的動作。
完成這件事,就叫做「所作皆辦」—— 一切該完成的功課已圓滿,其餘都不再重要。
修行不是「唱高調」或「等待未來的果報」。
掌中葉=最直接、最有效的功課:
留意動作 → 看清動作如何帶來逼迫;
學會釋放 → 讓心不再自製壓力。
坦然而清楚地走在這條軌道,即使人生經驗單純,終究不會懊悔。
調身 → 伸展、深呼吸、放鬆緊繃。
覺察 → 注意內心衝動是否往前追逐、執取。
放鬆 → 減緩用力的動作。
確認 → 苦迫隨之降低。
積累 → 一再重複,讓「放鬆動作、減輕苦」成為內心直覺。
👉 總結一句:
「掌中葉」就是佛法的核心:不必追逐無盡哲理,只專注在動作與苦的關聯。當下能放鬆一份衝動,就放下了一分苦,這就是修行真正的成果。
*****
禪修與生活中如何擺脫焦慮、著急的態度,進而達到內心的從容與安定。
禪修的門檻比想像中容易跨越,往往只需改變態度或注意力。
不需要等待問題解決後再開始禪修,當下即可透過簡單的練習入手。
重要的是清楚標記什麼是禪修的起點,並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辨識與應用。
人類大多數時間忙於擔憂未來,忽略了當下的安穩與資糧。
這種焦慮像是「頭一直往前伸」,無法停下來享受當下。
即使累積財富或解決問題,但若不懂得享受當下,仍然難以獲得內心的平靜。
「悠閒」是一種寶貴的資糧,許多人雖擁有財富或地位,卻未必能享受片刻的安靜與閒暇。
當下的平靜、乾淨、閒暇本身就蘊含深刻的滋味,是禪修者的重要財富。
練習將注意力帶回當下,放鬆身心,是擺脫焦慮的重要步驟。
修行需要對不良習慣(如焦慮、著急)產生厭離感,並對新的良好狀態(如從容、放鬆)產生雀躍與信念。
這種轉變需要正念提醒,穩定地培養內心的輕安與幸福感。
透過反覆練習,將短暫的從容感擴展成持久的內在品質。
在靜坐或日常生活中,留意自己的焦慮或著急感,嘗試放鬆並轉向從容的狀態。
對於每一次的小進步(如減少焦慮、增加輕鬆感)感到雀躍,並建立信念。
持續穩定這種良好的感覺,使其成為內心的新習慣。
修行不僅是脫離欲界,也是學會在當下享受簡單幸福。這種幸福不需要昂貴代價,只需轉變注意力。
對於每一份從容、放鬆,都要珍惜、感謝並穩固它,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種「有進有出」的方法不僅適用於禪修,也適用於生活中各種心理障礙或困頓的化解過程。
不要小看簡單的當下幸福,而要用心去品味和培養它,使之成為內心深處穩定的力量來源。
*****
佛陀所說的 四念住(身、受、心、法)各有次第與系統,不是單純「注意呼吸」「注意心情」而已。
心念住 → 不是漫無目標地覺知心境,而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包含「調整、淨化、釋放」的邏輯。
在原始佛法中,禪那即是心念住的展開,不分「入定」與「內觀」,而是一體:「在定中學習、在定中轉化」。
由外向內的轉化:從粗糙、耗能、不安 → 到更細膩、省力、安穩。
心境=內在肌肉:
可以被訓練、被重塑。
如游泳、彈琴 → 經由重複練習養成「肌肉記憶」。
內心的焦慮、渴愛、苦悶,也是「習慣性肌肉緊繃」的結果。
製造痛苦的機器:
心習慣性地:遇境界 → 立刻用「渴愛、貪取」模式回應 → 製造壓迫與痛苦。
修行 = 反制約這個自動機制 → 關閉製造苦的開關。
時時勤拂拭:
不斷調整、反覆檢查 → 如同整理床鋪,看到皺褶就撫平。
不是「忽然開悟」的一擊,而是持續、細緻的調整。
放鬆與釋放:
嘗試讓心寬坦 → 從焦慮、糾結中放鬆;
不讓心被「燃料」捕捉(貪欲、瞋恚、執著)。
被抓住的火焰 → 被木材限制;釋放的火焰 → 自由於空間。
正知、正念、正勤:
正知 → 清楚理解心是寬坦還是蜷曲;
正念 → 不忘記方向:減苦、釋放;
正勤 → 堅持持續,耐心練習,不斷斷除不良心行。
任何程度的解脫都是解脫:
從焦慮減弱、散亂減半、懷恨轉仁慈… → 都是一種解脫。
各階段禪那(初禪~四禪)與三無邊處等,都是不同程度的「釋放」。
建立新肌肉記憶:
習慣性「抓取」變成習慣性「放下」。
就像游泳一樣 → 直覺地在不安到來時,自動生起鬆開的反應。
不要陷入「哲學性思考」(空性?佛性?有我還是無我?)→ 這些無法直接改變心理機制。
真正的功課:觀察→調整→放下 當下的心行。
目標:讓心逐漸不扛重物、不被迫燃燒,培養自由、寬坦的內在狀態。
觀照焦慮、渴愛、煩惱 → 看清它們像「內心肌肉的蜷縮」。
嘗試放鬆與釋放 → 心從糾結中寬展。
經常覺照 → 時時勤拂拭,建立「內心放下的肌肉記憶」。
逐步反制約 → 關掉製造苦迫的習慣性動作。
在寬坦清明中,心自然趨向 → 禪那、出離、解脫。
👉 一句話總結:
「心念住的內在邏輯」就是把心境看作能訓練的肌肉,重點在不斷調整與釋放,將習慣性抓取的機制反制約,培養出直覺性的放下,讓心進入禪那與解脫之路。
*****
### 禪修的要素
- **注意力的轉移**:學習如何從複雜的故事情節中抽離,特別是那些引起擔憂和飢渴感的思考。
- **感知觸感**:念住於身心放鬆過程中的觸感,以此來識別放鬆的狀態。
- **呼吸的注意**: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或選擇不去理會呼吸,重點是如何使用注意力來脫離欲界的模式。
### 欲界與色界的比較
- **欲界的過患**:欲界是一種粗糙的自我娛樂方式,容易造成疲勞和焦慮。
- **色界的優勢**:相較之下,色界的娛樂方式副作用微乎其微,能夠帶來安寧和滿足。
### 四聖諦與非我的關聯
- **四聖諦的核心**:根本的痛苦來自於渴愛,修行者應關注這一問題。
- **非我的理解**:非我源於對渴愛的認識,心習慣性地對熟悉的事物產生依附,這種依附被視為自我。
### 心的活動與執著
- **心的依附**:心對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的依附,導致了「我」的感覺。
- **放棄執著**:如同小孩對沙堡的厭倦,修行者應對五蘊產生厭倦,放棄對它的激情。
### 佛陀的教法
- **非我的教法**:佛陀的非我教法基於四聖諦,非我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
- **行為倫理與技巧**:原始佛法重視行為倫理及內心的清淨,而非哲學上的深奧探討。
### 結論
- **警覺與收攝**:修習非我的主要效應在於保持警覺、收攝心念,並培養出離的意願。
- **心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心是無法被定義的,放下自我形成的動作,達到內心的清涼與解脫。
*****
「定覺支」是七覺支中的一支,指的是禪修中達到的定力特質及境界,是統攝身心、保持心念一致且身心安定的狀態。以下為「定覺支」的主要內容與功能整理:
定覺支的意義
定覺支表現為內心高度的平靜、寧靜、平衡與專注,是身心能長時間保持不分心的狀態。
它是將心念集中於禪定功課(如四念住)而形成的統攝力,不是單純鎖定小點的雷射心,而是心念維持於一定目標的穩固狀態。
具有高度的覺知、警醒和韌性,使身心像馬車韁繩掌握,受控不散亂但又不生硬緊繃。
定覺支的修持
以念為基礎,念為心的記憶力和持續力,令專注力穩定。
能穩定馴服煩惱攪擾,逐漸讓執著鬆解。
修行者常以呼吸的氣壓按摩身體感受為功課,從中獲得安穩與樂趣,鞏固定力。
修持時須在堅毅與放鬆之間取得平衡,做到輕安而不怠惰。
定覺支與其他覺支關係
定覺支和輕安覺支有因果關係,輕安促成定覺支的持久與省力。
定覺支高階階段帶來的「捨覺支」則是進一步的內心平衡與超越。
定覺支的功用
使修行者心念統攝,遠離焦躁、散亂,心緒穩定,促進深入禪定。
培養高度穩定且省力的專注力,有助於達到解脫的持續與深化。
生活上的意義
培養定覺支有助於從習慣性煩惱與焦躁中解放,取樂於淺顯的身心按摩感受,減少對激烈外界刺激的依賴。
使人身心更自由,精神更健康,有信心面對生活挑戰。
總結:「定覺支」是七覺支中實踐禪定的關鍵力,標誌著心能穩定專注、身心一致,且持續耐力提升的階段。它是掉落散亂、進入深層安寧與持續精進的基礎。
*****
2019.08.24 ► [Q&A] 《相應部47.10經》
《相應部47.10經》描述禪修者在面對身心煩惱時的修行態度和過程,具體重點如下:
禪修初期心境調整
比丘在身上隨觀身體,正念正知,努力調伏對世間的貪與憂。
若生起身所緣的熱惱、心退縮或心向外擾亂,應將心另安置於「能激起信心的相」(即鼓舞心志的主題或技巧)上。
心境轉化階段
由安置於激發信心的相,生起欣悅(喜悅)、喜,進而身心漸趨寧靜。
身寧靜則感受樂,心樂則入定。
入定後能自知「無尋、無伺、有念」的樂趣,即處於正念且心安境界。
過度的激勵與撤回
初時激勵內心以保持鬥志,但此狀態不易久持,會感疲勞。
定力增強後,能「撤回」激勵技巧,不再尋思伺察,自在保持正念樂趣。
鼓舞信心的重要性
當禪修遇阻,心散亂、躁動時,透過「激起信心的相」作過渡,有助提升專注與穩定力。
這種自我激勵可使修行動力具體且易感受,為深入修定打下基礎。
動力與省力的平衡
有節奏調整內心激昂與寧靜狀態,像水波由波浪逐漸平息,保持清醒與堅毅的同時,達成身心舒暢。
保持覺察,依智慧揀擇保留促進定力的元素,放下無益心態與緊張。
結論:《相應部47.10經》揭示禪修中如何面對心身障礙,運用激勵信心的技巧作為過渡,進而入定,開展寧靜樂的心境,亦強調調和精神激勵與身心省力以穩健修行。
*****
「離苦就得樂了」的禪修核心原理主要來自佛教的四聖諦教義,具體觀點與方法可歸納如下:
禪修的起點與態度
禪修首先是堅定心意,放下世間貪憂和各種讓心煩躁的思維活動。
對內而不是一味向外追尋,回歸內在的覺知和覺醒;這覺知是潛在的避風港,有解脫的力量。
禪修需要真誠的動機,是逐步清理心中痛苦、煩惱的過程,而非例行公事或外求利益。
禪修與痛苦的關係
禪修就是脫苦訓練,必須勇敢面對、曝露內心痛苦,正知正念中覺察這些痛苦。
痛苦常像蒼蠅蚊蟲叮咬般不斷侵擾心靈,習慣性適應不覺察者心靈受苦無法解脫。
修行者學會覺知痛苦並陪伴它,能使痛苦質變、減弱,內心形成距離與空間。
禪修的即刻效應
禪修的好處不只在遙遠的果位成就,而在當下即刻減輕煩惱與痛苦,有助穩固修持動力。
即刻見到的效果,包括放鬆、安寧、內心舒適等,是繼續修行的甜頭。
禪修的核心目標
離苦即是得樂,離苦本身就是最大的快樂,禪修者以離苦為目標,自然而獲得安寧。
修行不是加添再多世俗樂趣,而是精簡人生、斷除苦源,讓心純淨自由。
對心中苦的覺察越真切,離苦就越徹底,智慧加深,痛苦不再具毀滅性。
禪修的實踐要訣
正知、正念、正勤:
a. 正知:清晰知曉苦的狀態與形式;
b. 正念:保持覺察並引導心向正道;
c. 正勤:堅持耐心地執行修行。
覺察與曝露苦,並非迴避或抵抗,而是以超然、包容、穿透的姿態,翻轉與心中苦的關係。
觀察心境的智慧
禪修使修行者能分辨心與苦的差異,建立心中超越、寬闊的空間,不被苦所淹沒。
這份超越感與空間感是自我救度的動力和信心來源。
總結:禪修的核心就是認識痛苦、覺察痛苦,並以正念和智慧將其減損或翻轉,達成內心的離苦得樂。禪修不是未來的高遠目標,而是當下可即刻感受到的安寧與解脫,這種當下韌性的力量是長遠修行的基石和動力。
這裡的「離苦得樂」涵蓋佛教根本教義四聖諦——苦、集、滅、道,說明透過修行除滅苦因,獲得涅槃解脫的過程
*****
今天的主題是「安那般那念」,在開始禪修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或深呼吸,以幫助身心準備進入冥想狀態。佛經強調,進入禪修的關鍵在於堅定心意,放下與世俗貪憂的連結,專注於當下的身心安適。
### 禪修的準備
1. **身心準備**:進行簡單的運動或深呼吸。
2. **堅定心意**:設定具體目標,留意身心的安適,放下世俗的焦慮。
3. **儀式感**:如同宗教儀式,重複的行為能幫助身心進入準備狀態。
### 安那般那的理解
「安那般那」指的是呼吸,但其內容並不完全與呼吸相關。經文中提到的十四個步驟大多可以獨立於呼吸進行,這為禪修者提供了彈性。若呼吸成為分心的來源,可以選擇不專注於它。
### 呼吸的調整
呼吸被視為調節身心系統的重要工具。透過調整呼吸,可以影響副交感神經系統,進而調節心跳和血壓。以下是呼吸的幾個重點:
- **廣義理解**:將呼吸視為全身神經系統的調節,而非僅限於某一部位。
- **避免極端**:既不要過於強求完美的狀態,也不要完全消極地只觀察。應該設立目標,同時保持彈性。
### 微調與觀察
在禪修中,應以微調的方式調整呼吸,慢慢趨向放鬆的狀態。這種微調不應急於求成,而是要清楚地感知身體的觸感和呼吸的質地。透過觀察,幫助自己調整整個系統,而非僅僅關注某一點。
### 結論
安那般那的禪修不僅是定力的培養,更是脫苦的訓練。透過調整呼吸和身心的互動,禪修者可以慢慢放鬆、瓦解焦慮,體驗到安適的狀態。重要的是,保持觀察的同時,微調自己的方法,以達到身心的和諧。
*****
在禪修前,簡單伸展、深呼吸,刻意放下世間的憂慮與緊繃。
一個有效的入門技巧:留意壓力緩解的觸感,熟悉這個「減壓的身心味道」,能快速再現入定過程。
「無色界」的境界之一,其特徵是:簡化心的活動,不再被粗重的身體感與複雜的分別牽纏。
與「色界」不同:
色界:要處理多元的觸感、上下內外的細節活動;
無色界:專注於單一、單純的元素(如「空無邊」)。
「空無邊」可呈現為遼闊、寧靜、深邃;也可能被聯想到寂寞、恐懼。要學習找到其中能滋養、能安住的面向。
由複雜轉向單純
平常取樂需繁複互動,刺激多元卻轉瞬即逝;
空無邊處強調在單一元素裡安住、品味較久。
例如:選定「遼闊感」「寧靜感」「無憂感」作為單一專注。
培養習慣
一開始無需貪多,能安住數秒已是良好訓練;
隨著熟練,內心能更久地棲息於單一滋味中,而不覺空洞或無聊。
放下粗重
學習將「身體的負擔感」暫時擱置,不再把身體重量與各種身份故事「扛著走」。
就是把「包袱」丟下:不再操心自我形象、擔憂健康衰老等。
從日常經驗引導
可藉童年美好記憶(如校園草地、竹林午後的清幽)作為觸緣;
截取其中單一元素(如鐘聲、風聲或「悠閒感」)→,引導心安住於單純無邊的感受。
《小空經》《空小經》所述漸進次第:
先觀察「禪堂裡已經空寂,無人爭吵、無畜群喧鬧」;
注意到這裡「已有」的安靜、無爭領、無比較的氛圍;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放下身體粗重,將注意停駐在「遼闊無邊感」中。
空無邊處的訓練 → 讓心體驗「省力」:
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動作與故事編造;
光是一個遼闊的元素,就足以安頓、滋養、慰藉心靈。
這不只是為了追求「空」的境界,而是:
幫助觀察 包袱與苦的關係;
學習丟掉無謂的重量,體驗輕安與自由。
預備:伸展、深呼吸,放下憂慮。
尋找觸緣:如「寧靜」「遼闊」「無事閒適」。
安住單一元素:短時間即可,不需勉強久坐。
放下粗重:把身體重量與身份擔子比擬為「包袱」→ 見到、放下。
漸進調整:讓心逐步熟悉這份遼闊,從數秒開始延展到更深層安住。
👉 總結一句:
「空無邊處想」的修煉,是讓心安住於單一的遼闊與寧靜,藉此丟下身體與概念的負擔,學習更省力、更深層的養分,體驗放下包袱所帶來的自由。
*****
五下分結:欲界中的五種關鍵煩惱/纏縛:
身見(我見)
戒禁取(執著儀軌為救度)
疑(對佛、法、道的懷疑)
欲貪(對欲界境的貪愛)
瞋恚(排斥、焦慮、憤怒)
名為「下分」,因為它們將心繫縛在 欲界。若斷此五結 → 永不再投生欲界。
古朴經典:修行的兩大成果 → 不還果(三果:斷貪瞋) 或 阿羅漢果(四果:徹底漏盡)。
二果 → 貪瞋薄,但程度不易測量(模糊,造成後代爭議)。
三果 → 斷貪瞋,表現非常具體:
心不再懷念欲樂;
對未來欲境無渴求;
不被美好影像、場景勾動淫欲,也不因人事而引發瞋心、焦躁。
四果 → 阿羅漢:連成就感、本身的優越感也化解淨盡。
貪與瞋常常相依而生:
淫欲與焦慮、恐懼彼此交織;
斷掉其中一個,往往另一個也隨之消散。
修行要領:從日常最明顯的煩惱或蓋障下手,對症拔根。
煩惱像「程式」一樣:重複啟動 → 習性更強;
被餵養就像養老虎,最後反噬自己。
癮頭的肇因(trigger):常是一種內在觸感(癢、燒、擠壓、衝撞、匱乏)。表面投射成淫欲、瞋心、焦慮。
真正要處理的,不只是表面煩惱,而是這個「觸發因子」。
找到癮頭的 trigger → 在觸感層次處理它。
不落入兩個極端:
縱欲 → 短暫放鬆,但助長癮頭。
壓抑 → 徒增壓力,也無法化解。
中道方法 → 以「輕安 (passaddhi)」面對癮頭:
保持放鬆、舒適;
在飢渴、焦躁起時,能溫和與之共處,不再餵食或壓抑。
輕安 = 一種持續、溫和的放鬆感。
保持輕安 → 自然削弱癮頭模式,讓「不喝酒、不縱欲」不再痛苦。
古經常強調:「出家人日以繼夜守護內心的輕安」。
禪那的氛圍本質就是輕安,差別只在輕安的穩定度與一致性。
禪修的任務 = 透過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等方式,觀察並面對這些「觸感性 trigger」。
在「動能要發作」時,以正知正念覺察 → 用放鬆、寬坦取代過去慣性的反應。
長期反制約 → 習慣性抓取逐漸減弱,最後徹底拔除五下分結。
預備:端身正坐、深呼吸,決心不讓心跑向俗務妄想。
觀察:注意誘發欲貪、瞋心的內在「癢/飢渴/擠壓」感。
處理 trigger:避免縱欲或壓抑,改以「輕安」柔和應對。
保持放鬆:練習把能量導向放鬆、舒適的觸感,不讓壓力擴張。
長養:重複、耐心,讓「輕安對治」取代舊有「抓取習慣」。
👉 一句話總結:
「五下分結」的根本修行,就是識別並化解癮頭的觸發點,以輕安來反制約欲貪與瞋恚。習慣性反應被逐步削弱,最終徹底斷除,心便超越欲界,邁向不還果與解脫。
*****
在開始禪修前,先做點伸展或深呼吸,有助於讓注意力溫和地從散亂、慣性模式拉回當下。你可以試著感受身體的放鬆,那是真的感覺,而不只是口頭提醒自己「要放鬆」。觀察呼吸、身體的觸感,會很直接地幫助你與當下連結,也更容易觀察各種令內心迷失的習慣型態。
舉例:下班後,腦中還帶著工作的思緒,不妨安靜坐下,感覺呼吸慢慢變深、身體越來越鬆,這就是「覺知放鬆」的練習。
在佛法中,「相」(nimitta)與你的認知、經驗賦予的意義有關。我們常常因為慣性的聯想,讓某些事物變得特別有吸引力或引發動盪。佛教修行的一個重點,就是學會取捨這些內心映象與聯想。
實際建議:
若你總是想著倒霉、焦慮的人事物,大腦很自然會陷在抱怨或煩躁情緒裡。
相反地,試著聯想或觀照讓內心安定、祥和的對象(比如感覺呼吸像溫柔的按摩、感謝眼前的安靜環境),這些「禪相」會慢慢轉換你的情緒氛圍。
佛陀強調「不取相」,並非要求你完全不分辨事物或體驗,而是有選擇地不去追逐、助長會讓你生起貪、瞋、焦躁的內心映象。這是非常實用的生活技巧:
當心裡不自覺又開始對自己或他人有負面聯想,可以試著「停一下」,提醒自己這些想法不必跟隨。
給自己發現「現在這個空間沒有責任、沒有紛爭」的允許,把注意力多放在這些讓人輕鬆的部分——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空」與「無相」的應用。
「無相」實際上是一種在「不被干擾、不用分別」的狀態下的輕鬆。實作方法可以是:辨識出當下已經空掉、安靜下來的層面(例如暫時無需應對任何事務,心裡沒有牽掛),然後專注體會這份空、這份輕鬆。
日常案例:在家裡沒有人打擾、沒有網路訊息干擾時,安靜地坐著,感受沒有要應付人事物的短暫輕安。也許腦中還是有雜念,但當下至少已經「空掉」了社交壓力或者責任壓力,這一刻就值得細細品味。
練習「覺察」:不斷檢查,現在有哪些煩惱、內在對象是暫時「空」的,聆聽內心的輕鬆。
像觀察實驗一樣,去察覺「還存有什麼活動」(例如:還有享受當下的愉悅、或是在沈醉於空的狀態中)。
不必苛求自己「完全停掉思緒」,而是在每個小段時間裡,體會能放下幾分,就珍惜幾分。
給當下安心的狀態一個名稱,例如「休息的空」、「暫時不用努力的空」,善用這些詞語來鞏固你的觀察力。
吃飯時,不要一邊看手機、一邊思考工作,單純感受食物的味道、嘴裡的觸感,就是給大腦一個「無相」的狀態。
洗手或洗臉時,放下對明天計劃的思緒,只感受水流的溫度與流動,這也是「空」的體驗。
「無相」不是要你什麼都不想,也不是消滅所有分辨能力,而是懂得如何不被負面聯想帶著跑。生活中,每多發現、享受一點安靜、輕鬆的片刻,就是在練習無相,這份自在感會自然累積,讓你與煩惱漸行漸遠。一步一步來,不需完美,每一分「省力」的當下,都是重要的進步。
*****
開始禪修前,建議先做簡單的伸展或深呼吸,身心較容易放鬆。
坐姿關鍵在背部不要駝背。若容易駝背可嘗試站著或躺著禪修,或加高坐墊,觀察呼吸能否順暢、胸腔是否舒展。
手臂自然下垂,體重穩定分布於下盤,讓身心都進入一個「不迎不拒、穩定中立」的狀態。
修行路上,難免犯錯。這些「失誤」、「浪費時光」或惡習循環,其實並非純粹的道德失敗。
佛陀強調,不以罪惡標籤人或事,而是用「苦樂」來衡量行為帶來的結果。
默念:我過去的錯誤,僅是當時還不懂更好方法的取樂、離苦行動。現在懂了,就有機會選擇更高明的方法。
慚愧(自知不足,努力改正)是修行的養分,能推動幸福與減少苦。
罪惡感若無適度轉化會變成內耗、壓力和煩惱,反不利於成長。
建議換個角度思考,讓愧疚轉為成長動力,而非停留在自責和壓抑。
在禪修過程,覺察自己是否有因自我批評、壓抑、妄自菲薄而產生多餘的壓力。
學習溫柔鼓勵自己:每錯一次多明白一種方法不好用,每反省一次,多一次微調生活的機會。
原諒自己——就像父母懂得適時放下責罵,多給孩子肯定。對自己也要如此善待。
若感到內在如有嚴厲目光在盯著你、讓你緊張,嘗試用柔軟、安撫的語氣與自己對話。
無論使用哪種禪修法門,覺察自己是否無形中增添了內耗壓力。
當你發現又自責、又焦慮時,要練習停止這種無效內耗,轉而聚焦在「我正在學習、請允許我慢慢修正」。
長期下來,身心會自然變得寬坦安適,減少因罪惡感而自我否定,這種狀態下反而更能遠離貪欲與種種煩惱。
例如:覺得自己拖延、浪費時間,不要陷入反覆自責,而要轉念:「我現在知道拖延不好,下次慢慢修正,每一點小進步都值得肯定」。
對於不良習慣,不需急於抹除,而是每天專注於一點一滴的改善,像調整姿勢一樣用心微調。
遇挫時,請自我提醒:「我只是不夠聰明、還不夠醒覺,那不是罪惡,是還在學習。」
鞭策自己時,保持溫和、慈悲,適時放下批評和自責。
規範與訓練不可少,但避免用壓抑和威權產生副作用。
專注在讓當下的心境更寬廣、更安適,持續實踐,罪惡感自然就會被消融轉化成內在的力量。
每一次善待和原諒自己的練習,都是擁抱「離苦得樂」的智慧,讓你成為內心寬闊、自在的人。慢慢來,記得你可以做到!
*****
一、概念概要:從平實入手,放下執著即是啟程
在修習禪那前,做些簡單的伸展或深呼吸,有助於身心放鬆。但更重要的是,別把禪修目標定得太高——門檻可以很低,只要能稍微抽離喧鬧與欲望,身心就是往寧靜與安樂邁進的過程。你不必追求特殊境界,只要察覺到自己暫時放下了焦慮、得失、欲念,這已是「遠離」的開始,是接近解脫的第一步。
二、模擬解脫的心法:從放鬆一念開始
禪那(定)的層次很廣,不一定是終極高遠的目標。佛經強調,不論是初禪的「離生喜樂定」,還是更高層次的無色界定境,很多描述都同時是解脫者的心理寫照——那是一種暫時脫離執著後的輕安、知足、平靜。其實,只要你願意一點一滴地鬆脫舊習慣和執著,光是感受內心片刻的舒適、豁然開朗,就已經開始與解脫的心境相應。
三、呼吸與覺察:找尋自己的節奏
不用強制自己專注呼吸,如果覺察呼吸會緊張,就把它當背景。但如果呼吸讓你身心舒緩,可以把它當主旋律,好好享受呼吸帶來的按摩感。主題其實在於了解「我正在朝向遠離煩惱、飢渴、焦慮」的狀態。呼吸只是一個載體,協助你穩定覺察。
舉例來說,如果你決定暫時不理會腦中的擔憂雜念,心裡沒有嚴重皺褶,這種鬆脫就是模擬解脫。哪怕這感受只是一點點,都值得珍惜與深刻體會。
四、尋找屬於你的「解脫感受」
給自己的感覺取個名字——像「寬坦」、「遠離」、「無邊無際」、「無所有」、「無願」。如果不知怎麼命名也沒關係,重點是去細細體會。例如,心裡暫時沒有煩惱、責任、雜事纏綁,感覺空靈── 這就是佛法裡說的「無所有」或「空無邊處」的片刻體驗。
五、日常實踐:隨時「勤拂拭」
正如「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平時就多經驗「已經沒有那麼執著」的心情。不必等到所有執著都斷除,光是能注意到並珍惜那份放下的自在,就會感受到:「原來不執著,是這麼舒服的!」隨著對這些模擬的解脫感受越來越熟悉,心會自然傾向不執著。舉例,就像有時你下班後終於放下煩心事情,享受片刻無所掛礙的輕鬆,這就是生活中的「模擬解脫」。
結論
起步簡單:不需要高深技巧,只做得了的放鬆與覺察。
留心每一絲心中輕安,把這種感覺記住,並時常練習。
給感受命名,讓它有個「標誌」變得可回憶可珍惜。
遇到困難時,不要責怪自己,反而要鼓勵自己已經邁出第一步。
日常中,不時提醒自己:即使暫時的安樂、短暫遠離執著,也都很寶貴。
只要你願意踏出鬆開執著的第一步,就已在模擬解脫的路上。這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舒心自在。多留意,多體會,就能逐漸走近佛法的本懷,一步步親近真正的解脫。
簡單伸展、拉筋、幾次深呼吸,讓身心安定。
禪修時尋找滋養的方式不同於日常,避免與「貪憂」相應,注重「不拼命追求」且易得的當下滋養,如放鬆的身體感受、呼吸的安撫。
「苦集」揭示心中欲望的隨波逐流與被燒灼狀態,「滅」指的是這種被欲望控制模式的鬆緩與瓦解。
這過程讓心逐漸不被欲望糾纏,清明不被境界淹沒,體悟心非境界且可超越欲望的扭曲。
「滅」是一種無形的自由,無界限、無位格,是涅槃,是真正的安心與滿足,是拔除內心那根「刺」的狀態。
瓦解心中對境界的執著,即心的自我中心化辦法。
八正道非單一禪修技巧,而是涵蓋見解、意念、言語、行為,全方位的生活修持系統。
道強調「中道」:非折衷,而是正確清晰看待欲貪根源並靈活調整身心,不盲目否認一切樂趣,也不縱容執著。
修習八正道要求日常生活、言行、態度一一顧及,持續認識、弱化、瓦解執著行為模式。
身體姿勢不必刻板拘泥,適合個人體況的靈活調整,保持正念修持即可。
不追求超常靈驗經驗,不是為了神秘境界,而是為了解脫苦集的行為模式。
修持八正道像戒毒療程:積極識破並瓦解滋生苦難的活動模式,尋找並保持不會加重心癮的樂趣。
斷集不是無願無求,而是精準識別執著與非執著的樂趣,避免「該斷的不斷、不該斷的卻斷了」。
起步階段多依靠「林野想」等純淨自然的樂趣來調養身心,開始減少貪憂。
隨著修持深化,逐步覺察林野想中仍有執著成分,內在寧靜占比增多。
修行是漸進的,樂趣日益精緻,幸福感逐層提升,直至心靈自由無限。
佛陀所謂「中道」不是折衷方案,而是超越且調和欲望與解脫的智慧生活方式。
修行者生活中持續向更高層次幸福移動:從低劣的短暫樂趣,至充滿智慧與自由的深度喜樂。
行為、言語、思想逐步與真正的善法相應,內心日益清明、平安且自由。
此篇闡述「滅、道聖諦」的核心,是指導修行者透過禪修與日常修持,逐步瓦解欲望與執著的束縛,開展全方位的生活調整,體現佛法的智慧與自由,最終抵達涅槃的解脫境界。
*****
可做簡單伸展、拉筋與深呼吸,統攝內心散亂的慣性,像是握緊韁繩。
將注意力帶到身體觸感,貼近身體當下的呼吸、肌肉狀態及氣血循環,輕鬆觀察,讓心沉澱。
佛經中描述的八種苦:
生:出生的無助與脆弱,是生命痛苦的開始。
老、病、死:生命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深刻影響生命觀與價值觀。
愛別離:與親愛的事物分離,撼動熟悉與安逸感。
怨憎會:不得不與厭惡或壓迫者共處的痛苦。
求不得:強烈的慾望與追求未滿足帶來的苦。
這七種苦代表生命的各種際遇與徵狀。第八苦即後面提到的五蘊熾盛,屬於集聖諦的範疇。
五蘊熾盛是集聖諦的核心,也是苦的成因:身心現象(色、受、想、行、識)如火在燃燒,深受欲望、貪執糾纏。
身體不再是純粹的器官,而是被欲望滲透、被扭曲的感知場域。
感受(受)不純粹是痛苦或快樂,它充滿迎合欲望的成分。
聯想(想)受慾望、情緒牽引,非純淨的思維。
行動(行)由貪執驅動,帶有強烈的「我是」與成就感。
意識(識)帶有尋求欲望對象的投射與期待。
此狀態像是內心被刺所困,導致整個身心都處於燃燒與扭曲的苦境中。
苦諦揭示心靈的根本痛苦是因心扭曲,追求依賴五蘊帶來的虛假滿足感。
集諦說明:苦的起因是心離開其本位,追求外在客體(五蘊)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無法真正滿足,並永無止境。
與外境互動的追求,是苦痛無法止息的原因,就像永遠追逐懸在面前的胡蘿蔔,永遠無法停歇。
此模式包含疲勞、過患及生死輪迴的無盡重複。
以正知正念觀察身心,培養對扭曲心的覺察與警覺,不輕信當前身體與感受,而是培養厭離與警惕。
深刻理解五蘊熾盛的狀態,從知苦中生出斷除集的智慧。
認清與客體共有的慾望糾纏,開始朝離苦斷集的方向努力,不再被假象快樂所迷惑。
苦諦和集諦對佛教修行者來說,不只是理論,而是心靈直接體驗與智慧的指引。
透過觀察,知曉苦的真實存在與集的來源,修行者能逐步拔除內心之刺,走向解脫。
佛陀教導的核心在於看到這些苦學,並以此智慧指導斷除集起的根本方法。
這段內容深入詮釋佛教四聖諦中的苦與集,著重於心如何因貪執而扭曲導致苦難,以及身心如何被欲望糾纏不清。明白這些,是修行得以產生實質變化、逐步邁向解脫的重要基礎。
*****
禪修前可做簡單伸展、深呼吸,調整姿態,讓身心舒展、放鬆。
端正坐姿,胸膛微開,脊椎提起,展現勇猛能量,是準備好面對現實與內在狀態的姿勢。
建議以內在觸感(放鬆、提振、堅定)作為心靈娛樂,這種娛樂單純自然,能治癒身心、無副作用。
「林野想」:是一種讓心從人事紛爭、得失情結中抽離,轉向享受大自然清幽、恬靜的活動方式。
以大自然為對象,單純地沉浸於清風、花鳥、陽光與空間,不把這些美好混雜進關於「情愛、故事、得失」的假想情節,而是直接感受自然帶來的平靜、自在與充實。
佛陀不鼓勵壓抑感官經驗,而是提倡「適度、取代式」享樂,善用身邊的自然資源。
欲貪的娛樂容易帶來後遺症與上癮,林野想則可「直接取材」,讓心省力又能獲得雋永的滿足。
若內心總是想透過複雜想像或人際投射來滿足,這仍舊是「村落想」,容易拉回紛擾;若僅以單純、無爭的自然作為娛樂與滋養,就是「林野想」。
修行上重點不是追求「奇特宗教體驗」,而是行為模式的轉換,讓心逐步由欲貪到清淨。
享受大自然時,觀察自己享樂的方式與動作。不必任何人設限或壓抑,只需敏銳覺察當下的享受是否自然、單純、不帶依戀、不產生競爭和匱乏感。
若能察覺過度複雜的想像,可有意識地返回單純自在的觸感,或刻意微調為更簡單、更純粹的享受。
隨著這樣的觀察與微調,心的娛樂會變得更豐盈穩健、無副作用。
佛法教導應為「漸次」而非「一步到位」:每個人依自己當下的資源,找到最適合內心娛樂的替代方式即可,不需苛求高難度境界。
長久練習林野想,自然能脫離欲貪的依賴,逐漸進入不還果的心靈狀態(完全不再想念、依賴欲貪)。
佛法的生活模式,是鼓勵利用各種善巧資源(林野想、友情想等),減少匱乏、增加知足,建立更健康的精神結構。
「同修梵行想」:珍視法友間純淨的互動、真誠的鼓勵與啟發,是與一般求利、激情利益勾結不同的人際紐帶。
一個健康的修行僧團,不需排斥交流,只需確保互動內容能帶來祥和、精進的力量,這也是修行生活中重要的養分。
不要過度侷限自己「只能苦修、只能內觀」,新手與資深者皆應善用自然與人際的資源,隨順當下身心狀況調整娛樂、享受的活動模式。
多觀察、多嘗試,尋找屬於自己最容易進入清安、雋永狀態的「林野娛樂」,日積月累讓行為模式改變,便能穩健地走在解脫道上。
生活建議
當你覺得心煩、匱乏時,不妨試著漫步公園、林間、觀賞自然,單純感受眼前的花、樹、風、陽光,觀察自己在享受時有無牽掛雜念、投射劇情。回到「單純受用、簡單知足」的心境。這份單純的快樂,如同一點心靈的清泉,可以成為你每日生活的補給站,助你漸漸從欲望與煩惱解脫出來——這正是「林野想」的智慧與力量。
*****
禪修前,可以做深呼吸或簡單暖身,帶領身心進入更放鬆、祥和的狀態。
最佳做法是「具體、精準地感受」身體變化,例如體察呼吸讓身體感受放鬆與活力。
第一種信念:「問題有解、苦有出路」
生命中的痛苦不是宿命,而是有原因、有方法可對治,只要找到「因果模式」,努力調整行為,痛苦就能瓦解,甚至移除未來再現的因素。只要相信「業力因果」,並且付諸實踐,生命真正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就不是外求,而是能透過努力獲得的。
第二種信念:「心與境界不是同一個東西」
我們的心可以學習不被外在環境完全左右。即使遇到困難,仍然能夠持守某份安穩,保持主體性。這種信念也賦予我們「解脫」與「再生」的信心,相信內心有一塊更自由的空間,未來不必被命運牽著走。
「信」不是盲信或崇拜,是相信佛法所說「因果法則」與「修行方法」能讓人生苦得到解脫。
信根強的人,全心投入目標,內心力量就像專注調節後的強力水柱,力量集中且能帶來極大的改變。
所謂「信力」,就是這份信心愈來愈穩,動能愈來愈強,行為就愈堅定,修行也愈能持續突破。
佛陀的信仰態度不是「排他或盲信」,而是以「集、滅、味、患、離」(不斷觀察各類行為、信仰的作用與侷限),選擇能真正帶來解脫的信念,逐步淨化並超越形式,不依賴神力或崇拜權威。
修行時,若同時依靠多種宗教對象(如咒語、諸佛、民間儀式),心力會分散。若能聚焦在佛法和解脫之道內涵,信根會更精純有力。
維持最基礎的信念:苦是能走出來的,人心能改變,修行值得努力。
這些根本信念能成為人生的「燈塔」,在迷茫或困境中給予明確方向。
禪修時可觀想:「自心被信念保護,像是穿上一層盔甲」,這是心靈的資糧與能量庫。
長養信根就能在面臨懷疑、疲累時發現自己內在有源源不絕的支持力道。
自覺:常常觀察自己的信念,檢測它是否是依佛法清楚因果、可驗證的原則。
專注:精純自己的信根,把內心的依靠收攝於佛法、解脫道,少分心於無根據的信物或迷信上。
行動:遇到困難時,主動以正確的方法、正念、努力(如觀呼吸、觀念頭、依四聖諦),來檢驗信根怎麼引導你突破困境。
感恩信念:珍惜這個能讓你走出苦惱的「信根」,像得到一雙看見方向的眼睛,不再迷失。
把佛法信根信力視為人生「發動機」和「導航儀」。遇到困難、疑惑、消沉的時刻,回到這個最基礎而寶貴的起點,信心就是心靈不可動搖的基石,也是啟動未來修行與改變的關鍵。
*****
修行中「貪瞋」的減弱與斷除,是最漫長也最核心的功課。
早期經典:
二果=「薄貪瞋」 → 貪瞋明顯削弱;
三果=「斷貪瞋」 → 深層習性根本息滅。
貪瞋意義:並非僅指粗俗的財色名利或生氣,而是心的整體傾向:
貪:心被擠壓而想把某物拉進來、貼附。
瞋:心被擠壓而想把某物推出去、對抗。
不一定表現為粗暴行為,而是隱伏在日常的細微反應中:
呼吸變窒礙、斷續。
肌肉緊繃、僵硬。
聯想自動啟動:貪→ 美化對象;瞋→ 醜化對象。
如同電腦程式方程式:一旦啟動,就帶出相關連鎖反應。
即使當下還算安定,心中也可能處於**「伺機待發」的前傾態勢**。
蜂鳥喙已經預備伸長,等合適花朵立刻插入。
燃爐上的文火,隨時可能全面燃燒。
→ 暗示:即使沒有粗糙貪瞋現行,細微因子已潛伏待機。
提高警覺與細敏覺察:
即使安靜時,也提醒自己「心尚未淨,有貪瞋潛伏」,才能察覺它微妙的彎折。
選擇下手處:
從經常經驗的某一個蓋障(焦躁、欲貪、不安、抱怨等)切入,聚焦練習觀察。
勤於觀照累積:
不斷看見貪瞋啟動、消散的過程,千次萬次也不放棄。
將「自動化模式」拆解,使它不再那麼自然、那麼迅速啟動。
重建習性:
知道貪瞋只是慣性模式,能被制約、反制約。
每次覺知與停止參與,就在削弱它的力道。
當習慣性「前傾」與「彎折」逐漸減弱:
心看見貪瞋其實病態、扭曲、令人不安。
貪瞋的吸引力減弱,厭離與解脫的滋味增長。
「薄貪瞋」:減弱、力道下降,像頻率降低的火焰。
「斷貪瞋」:根本止息,不再盤據身心。
調適呼吸 → 透過呼吸按摩,先讓自律神經安定下來。
覺察徵兆 → 呼吸阻塞?肌肉緊繃?聯想渲染?皆可能是貪瞋方程式啟動。
專注於一個熟悉的蓋障 → 譬如焦躁或欲貪,反覆練習看它的生起與消滅。
保持距離 → 發現自己要「前傾」時,提醒「這只是慣性」,停止意志灌注。
長期培養 → 見得越多,就越能削弱自動化力道,從薄弱到斷除。
👉 一句話總結:
「薄貪瞋」是習慣力逐步被削弱,「斷貪瞋」是慣性根本息滅。修行者藉由細心觀察、提高警覺、不再盲目參與,逐步拆解這套方程式,讓心從被扭曲的貪瞋中回復清明與自在。
*****
2019.05.18 ► [Q&A] 慧解脱與心[俱足]解脱的不同寧静
在部派時代後,佛教對慧解脫與心解脫有複雜說明;
慧解脫:以智慧觀照五蘊無常、苦、無我 → 即便只具初禪或淺定,也能以慧達至解脫。
心解脫:必須有較深的禪那,甚至無色定為基礎,徹底脫離舊境界慣性。
原始佛法:這兩者均不限於最終解脫,凡能即時脫離覆蓋自心的蓋障,都稱為「解脫」:
例如:從瞋恨中轉為慈心 → 稱為「慈心解脫」。
慧解脫:境界或蓋障仍存在,但心以正觀、正知正念,不被其左右,干擾度大幅下降。
心解脫:心徹底斷除該境界或煩惱,不再生起 → 更自由,更寬坦。
共同目標:弱化、乃至剷除「癮頭/執著的慣性」。
慧解脫:
過去的受 → 已磨滅,像吐掉的嚼渣,無價值 → 心不再懷戀。
未來的受 → 尚未發生,僅由亢奮期待建構 → 其實「沒有滋味」。
當下的受 → 不斷流逝,抓不住 → 對它保持覺知與平靜,不執取。
→ 雖仍有快樂/痛苦滋味,但心不亢奮、不迷戀,背後始終有幽靜主旋律。
心解脫:
經過反覆練習「斷、捨、離」,粗重的感受與雜念根本不起。
心全然擺脫該境界的糾纏 → 當下感受的止息,帶來徹底的安寧、舒暢、清涼。
禪修重點:不是強行打掉所有雜念,而是調整「對受的關係」—— 不再把受當滋養依賴。
慧解脫是因,心解脫是果:
熟練「慧解脫」的觀照態度 → 漸次轉為「心解脫」。
生活中隨時練習:
察覺貪、憂、緊繃帶來的壓力波動;
訓練以正觀面對 → 那是「慧解脫」;
當練習成熟,境界不再生起 → 「心解脫」。
慧解脫:像在嘈雜環境裡,仍能保持幽靜的主旋律 → 境界存在,但不干擾。
心解脫:如同噪音源頭關閉 → 連起伏都消失 → 完全安靜清涼。
不論慧解脫或心解脫,皆非為「比賽」誰高誰低,重點在於:
弱化癮頭、
減輕貪愛、
擺脫五蓋覆蓋心性的方式。
兩種都會導向「離欲、離執」的方向。
調身 → 入定前伸展或深呼吸。
覺察受:樂受、苦受、中性受 → 看清它們過去無價、未來虛幻、當下流逝。
練習「慧解脫」 → 即便雜念或感受在,仍保持主旋律安定。
練習「心解脫」 → 更進一步,令粗細念頭不再生起,體驗徹底輕安。
持之以恆:以法樂為滋養,不以貪憂滋味為依託。
👉 一句話總結:
「慧解脫」是當境界存在時,心以智慧不再被擺布;「心解脫」則是煩惱與境界徹底停息。兩者都在削弱癮頭、加深自由,差別只在體驗深淺。
*****
佛陀談到的「我見」,不是抽象的哲學自我問題,而是日常心行中的 依賴與認同習慣。
「我見」= 習慣把 身心活動、諸行 當作「我」或「我的寄託」、「安全感來源」。
佛法中三層次的執著:
我見(見解層次,初果斷除);
我愛(情感依戀,三果斷除);
我慢(微細的「比我強/比我弱」之心,阿羅漢斷盡)。
凡夫:覺得「抓住諸行」理所當然,依靠身心活動汲取安全與樂趣。
修行者:透過禪修經驗到 行本質不可靠、不穩固、充滿壓迫,進而產生警覺與厭離。
破我見的關鍵:不是哲學推理,而是對「執取動作」產生出真切的不安、覺得它「怪異、不值得、噁心」。
如理作意:
用「不淨觀」等方式,對熟悉/迷戀的對象產生陌生感、厭離感。
例如:觀身體排泄、蛔蟲卵,改變對身體的迷醉。
觀五蘊:
把身心視作「他者」、「債主」、「盜賊」→ 不是可靠的安身立命處。
對五蘊生起「陌生感」:它並非安穩的「家」。
觀心的奇特:
意識必須不斷往外投射、依賴對境,才會有滋味。
這種慣性「出走模式」其實很奇怪、不安穩。
多角度削弱:
像戒煙一樣,必須用不同方法「挖鬆」對身心的依賴習慣。
不一定全然一次成功,但可以反覆減弱。
未見法:把力氣放在「如何建構更大的自我」。
見法(斷我見):徹底翻轉,覺得那樣的努力「愚蠢、噁心、不值得」。
從「鑽進諸行」→ 「保持距離、遠離諸行」成為新的方向與目標。
斷我見 ≠ 單純哲學見解,而是 對貪瞋癡態度翻轉。
初果聖者 → 貪瞋已經大部分被動搖。
脫離我見 = 脫離依戀貪瞋的「熟悉感、依賴感」。
在禪修中體會五蘊、意識的奇特與不靠譜感:
把原本習以為常的東西,看得「陌生、奇怪、甚至噁心」。
例如:看自己的身體如同外星人、不淨器官,不再是可以放懷依賴的家。
這種陌生感會鬆動「我見」的根本。
起觀:深呼吸、調身後,選擇明顯的觀照角度(如身體不淨)。
轉念:把身心/五蘊視為「債主」「盜賊」——不是可靠的庇護。
覺察心行:觀意識必須依賴對境,其實很怪異、不穩。
翻轉態度:每逢起執取念頭,提醒自己「這是苦,是怪異的」。
養成習慣:反覆多角度鬆動,逐步減弱對身心與意識的認同。
👉 總結一句:
佛陀講的「我見」並非哲學抽象的「有無我」,而是心對五蘊、諸行的依賴與熟悉感。當修行者翻轉態度,感到這種執取是怪異、沈重、不值得時,心自然脫離,便是破我見。
*****
禪那的起點不是某種超凡的專注境界,而是心能長時間遠離貪與憂。
古老經典裡的「禪那」重點在於除去五蓋,尤其是欲貪與憂,而非有無坐多久、是否達到固定徵兆。
「禪那」不是僵硬的「定格專注」,而是保持光亮、清淨、具功能性的心。
調身調心
先舒緩身體緊繃、放下憂慮,讓身心安適,這就是很好的入門。
知苦、知蓋
五蓋尤其是「欲貪」= 對滋味的追逐與佔有;
同時伴隨「憂」= 得失、焦慮、不安。
認清這些內心活動是「苦受」,習性如蒼蠅叮咬,不覺得就是麻木。
負向描述法
禪那多被經典以「不要讓不善法入侵」來定義;
能脫離這些污染,當下就是「遠離樂」。
遠離欲貪憂惱時,心自然感到輕快、自在、省力。
不再需要追逐外境或昂貴娛樂,簡單呼吸、靜坐、大自然觸感,都能即刻帶來滿足。
當心不被五蓋覆蓋時,會顯現:
光亮(pabhasara)、
清淨(parisuddha)、
好用、活潑、有彈性(mudimudā、comala)。
極端一:完全忽視禪那,認為修慧、觀法即可,不需定。 → 佛陀實際是「讚歎禪那」的。
極端二:誤認禪那是稀有、遙不可及的超凡境界,或必須某種「認證」才算進入。
佛陀時代,禪那 ≈ 四念住,兩者不是割裂的。
例如:
把「遠離貪憂」放在身念住 → 身體變得安適、有活力;
放在受念住 → 了解遠離欲貪的「離樂」,甚至令心行休息。
禪那就是在四念住裡的「遠離訓練」。
禪那功課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行住坐臥都能練習保持遠離感。
不必執著「坐功」與「久久不動」,佛陀強調的不是壓制,而是內在遠離。
隨時觀察:當心不被貪憂壓制、正在減緩壓力,這就是最直接的門檻。
知苦、厭離:看到欲貪憂惱只是低劣的滋味,徒增癮頭與壓力。
尊貴心:不願與污穢混雜,心保持清亮與高尚。
長期熏習:養成習慣,讓生活經常浸泡在「不被五蓋壓制」的心境。
調身調心:舒緩緊繃,放下憂慮。
觀察五蓋:特別是欲貪與憂惱,覺知它們如何執持身心。
練習遠離:不需追逐、不受壓制,體驗「遠離的快樂」。
應用念住:把「遠離」放入身念住、受念住等,作為日常練習。
確認徒勞:認清貪憂是壓力而非快樂來源,轉而欣賞簡單安適的樂趣。
👉 總結一句:
「禪那的門檻」不是高深的技巧,而是能長時間把心安頓在「遠離貪憂、脫離五蓋」的清新狀態。這樣的心自然光亮、自在,並與解脫道緊密相應。
*****
身念住(身至念):不是「為專注而專注」,而是帶著方向與目標來鍛煉正知正念。
目標:去除五蓋、調整行為模式,並養成立即・中程・長程的善巧狀態。
佛法中的「定」始終與「戒、慧」相連,不是切割開來的單獨追求。
調身即調心
姿勢反映並影響自我感與呈現方式。
調整姿勢 = 在雕琢、端正心的表達。
調整的原則
不呆板僵硬,而是靈活、動態地觀察與修正。
善用小動作或細部調節,讓身體疏通、省力。
短期意向
例如:坐姿端正、胸腔開展 → 馬上改善呼吸、增添清醒與信心。
中期意向
逐步養成:勇猛、從容、安詳等身心特質。
長期意向
體驗到身體會隨正念被淨化、復甦,甚至喚起潛在治癒力。
觀察與調整:
腰椎:檢查盆骨、腰椎弧度是否支撐自然。
胸腔:是否塌陷?學習如佛像胸膛般開展。
手臂:避免向前拉扯,讓其自然垂落於側後。
頭頸:避免前傾,保持脊椎中軸延伸。
呼吸:觀察是否真的在「用心呼吸」,能否安撫並活絡神經系統。
提神技巧:如昏沉時,可刻意調整胸腔、提肛、舌抵上顎,快速提振能量。
身心互相呼應,姿勢調整能直接影響情緒、自信、能量循環。
身體並非死物,而是「能量網、有機體」,能隨意志與正念回應、復甦。
正向效應:細胞、神經系統皆能被正念滋養、恢復活力。
這樣的修煉是「有意向的」,不是單純止念,而是鍛鍊出:安詳、篤定、省力、從容。
目標不在「打得念頭死」,而是去除五蓋,養成能調整行為的能力。
「戒、定、慧」互為因果:
戒:觀察行為,知道哪些有效、哪些累贅。
定:讓修正後的身心保持一致、安詳。
慧:在這過程中直觀苦、知曉取捨,生起智慧。
伸展 → 調整坐姿、打開胸腔、端正脊椎。
帶意向地觀察「姿勢 + 呼吸」對身心的影響。
逐步雕琢:腰椎、胸腔、手臂、頭顱…逐區調整。
感受效應 → 清醒、祥和、從容。
習慣去除不善巧的動作(駝背、縮胸…)。
精進微調,讓身體成為支持禪修的「善巧容器」。
👉 一句話總結:
「有意向的身至念」就是把身體當作調心的遊戲場,以正知正念不斷雕琢姿態與呼吸,讓身心朝著端正、清醒、從容與祥和的方向轉化,而非僵硬地為專注而專注。
*****
「識無邊處」:傳統上被歸類為「無色定」之一。
世俗或部派將它放在色界之上,認為很高深,實際上佛陀時代並非如此排列。
正確態度:不要妄自菲薄,覺得無色定遙不可及;也不要誤以為「識」是宇宙本體。它只是心對境界的「意境操作方式」,可作為修行工具。
目標不是形上演繹「我/本體」,而是幫助「遠離、厭離、離欲、滅」。
調身調息:伸展、深呼吸,活絡五臟六腑,去掉死氣與焦躁。
若蓋障沉重,可先用比較「用力」的技巧(深呼吸、內臟按摩);感受足夠養分後再回到省力、自然的觀照。
保持正知正念,隨時依需要調整。
核心操作:把注意力從「差別相」收攝到共同的質地──意識本身。
觀察日常經驗:你看到蘋果、聽到聲音,其實不是直接經驗物件本身,而是心識的呈現。
一切境界(色、聲、形象、感受)都帶有相同的「意識質地」,像是不同浪形都來自於水。
轉換焦點:
一般 → 迷失在境界的高低、美醜。
修持 → 看見所有境界的共同面:「這就是意識的質地」。
專注時,差別相弱化、統一相增強 → 容易安適,遠離貪與憂。
「識無邊處」不是神秘玄論,而是觀察所有經驗都是意識的呈現。
光是朝這個方向探索,就能體驗「遠離」的果效。
進一步:境界的外放感消退,內心從交涉轉為收攝。
若覺得抽象,另一個方法是直接觀「正在觀察的功能」──把光照向「能看的心」。
體驗意識的質地 → 執著強度減少。
外在的人事物其實只是心的投射,所謂距離與缺乏感是虛假的。
男女情愛、玩物娛樂的吸引力,本質也是「意識的意境」。看到這點,孤獨或炙熱的執著感隨之減弱。
色界定 → 還有差別相;無色定 → 專注於共同質地,差別相消退。
這樣的體驗幫助禪修者觀察「苦的集、滅、味、患、離」。
不是要強逼100%證得,而是逐步培養「遠離境界」的習慣。
不要把它誤解成「梵我、本體」;它只是工具,幫助看穿執著虛偽。
任何境界,提醒自己:「這是意識的質地。」
調身 → 端正坐姿,深度呼吸,振奮身心。
調心 → 放鬆與正知正念。
收攝 → 從差別相轉向共同的「意識質地」。
覺察 → 外境退到背景,專注於統一的意識場。
品味 → 感受遠離、安適、澄明。
確認 → 執著減弱,寂靜與自由愈清楚。
👉 總結一句:
「識無邊處想」是修行人在境界中轉向內攝的練習——從差別相收回到意識的共同質地,使心漸離貪憂,感受安適與清涼,而非陷入形而上的戲論。
*****
靜坐中最普遍的障礙,就是雜念(內在聲音、與禪修目標無關的干擾)。
雜念是長期以來「行為模式與慣性」的展現,本質上源自細微的貪與不安。
想要完全根除雜念,必須徹底去除貪、憂、不安,那是非常高的境界。修行實際上應先從「降低干擾」著手,不用一開始就追求「念頭完全不起」。
和佛法中對「癮頭」的處理法相同,分兩方面:
讓心看到雜念的過患與負擔。
讓心體驗擺脫雜念後的好處與輕安。
行為模式才能被鬆脫、被瓦解。
原理:提供心一個可靠、舒服的處所,心就不必靠雜念取樂。
做法:專注於「幽靜的意境」,類似在園林或渡假的休憩 ——
悠閒、舒適、安靜、少重量、無事的感覺。
重點:雖然雜念仍在,但幽靜與悠閒能與雜念共存,降低它的干擾度。
比喻:園林中雖有噪音(鳥鳴、車聲),但整體的幽靜感並未破壞。
原理:加強對雜念「厭倦感」,自然遠離它。
做法:觀察雜念如同囉嗦的歹戲拖棚、垃圾劇情,煩人又無聊。
可以在心中直白問它:「你煩不煩啊?」
轉折點:只要真的看到它的無聊與苦惱性,心自然不會再迷戀它。
初階:兩種方法可以交替,一邊培養「幽靜感」,一邊「看破過患」。
進階:等雜念減弱後,可以單純選擇其中一個方法,深入專注。
修行目標:降低干擾,而非立即消滅雜念;隨著習慣調整,內心會逐步潔淨。
經常練習後,心會像被清水洗過 —— 習慣性地不抓取、不與干擾共處。
這就是在修習「看見苦、降低抓取、體驗自由與清新」。
雜念只是一個行為習慣,不是本性,透過耐心與精進,完全可以被瓦解和轉變。
調身:舒適坐姿、深呼吸。
面對雜念:
不強求「完全沒有雜念」。
先培養幽靜感(安住背景的悠閒與清安);
或直接觀照雜念的囉嗦、煩擾,生起厭離感。
熟悉操作:雜念任其自生自滅,你安住清明、幽靜的空間。
進一步:有餘力時,把幽靜感更深度地擴展、包覆自己,讓雜念更遠。
長期:養成「自然遠離雜念」的慣性,心漸趨清淨自在。
👉 總結一句:
修習雜念的方法,不是去消滅它,而是透過「住於幽靜」和「看穿過患」兩條路,逐步削弱它對心的誘惑與支配,讓心自然養成遠離干擾的習慣。
*****
問題所在:不是去哲學化地討論「意念誰製造?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佛法的切入:觀察「心如何對待意念 → 認同便產生苦」。
重點:痛苦來自「心對意念的認同與抓取」,而非意念本身。
把意念當旅程
意念像投射 → 從「這裡」奔去「那裡」→ 永無休止的掙扎。
心背負著意念往前衝,帶來壓力與不耐煩。
本質:拒絕當下、不滿意,急著去到另一處。
把意念當產物
認為「這是我想出來的」,為意念驕傲,或為意念羞愧。
心將意念視為「自己的產品」。
但實際上,意念多數是不明因緣下自然浮現,如同水波泡沫。
看透事實:
意念不是「我」,也非「我製造」。
它只是自然現象,如同陌生的來客、海上的泡沫,隨生隨滅。
新的態度:
輕輕放下每個念頭,不需擁有感、不需認同。
練習不貼附、不扛起、不乘坐意念的力量。
預備:調身端直(打開胸膛,背脊自然 S 型)、呼吸放鬆 → 產生正能量與鬥志。
觀察心的動作:
有沒有因意念而被推著往前、不耐煩?
有沒有把意念當成「我的念頭」在驕傲或羞愧?
微調:練習把擁有感、壓迫感降低,放下幾分,就清涼幾分。
信念:把「執取意念」看成一種癮頭 → 必須戒除。只要堅定戒除,它的力道自然逐步減弱。
放下認同後 → 心變得自由、無包袱,不再隨意念奔波。
意念如泡泡 → 產生就消失,心無需負責,也不必被牽引。
所體會的清涼感 → 比任何哲學辯論「有我或無我」更真實。
唯一要觀察的:
苦的集:心對意念的抓取認同。
苦的滅:心不再認同意念,放下它,立刻得輕安。
實修關鍵:不需知道如何百分百做到,光是朝著「這不是我的」方向練習,就能漸次安樂。
調整坐姿 → 放鬆呼吸,立志清明觀照。
覺知意念升起 → 察看心是否「被卷走」。
輕語提醒自己:「這不是我的。」
感受放下後的輕鬆、自由。
重複練習,把對意念的認同逐步弱化。
👉 總結一句:
戒除對意念的認同,就是看穿意念只是自然泡沫,不再把它當成「我的念頭」,心因此得以真正放下包袱,安住於自由與清涼。
2019.03.30 ► [Q&A] 以「遠離」作為禪那之所住
這篇文章以「遠離」作為禪那(禪定)的核心內容,強調禪修不是追求神秘體驗或專注於特定對象,而是以「遠離」作為心安住的地方,成為禪那念住的方向。 禪修前的準備與身心安頓
- 伸展與呼吸:建議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與深呼吸,幫助身體放鬆,並透過調整姿勢與呼吸方式,讓身心更容易進入平靜狀態。
- 念住於當下:只要能夠細心留意身體姿勢與呼吸,就能讓自己更滿足於當下,減少焦慮與緊張感。
「遠離」作為禪那之所住
- 法念住的內容:「遠離」屬於法念住,強調體驗過患(如觀察無常)、遠離、厭離、離欲、滅、放下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禪修專注的對象。
- 禪那念住的目標:佛陀教導的禪那,多數是以活動、行為作為念住目標,而非僅限於身體特定部位、光點或咒語。將注意力放在四念住中的「遠離」活動,能讓心更安穩、更容易獲得解脫。
遠離與戒除癮頭的類比
- 戒除癮頭:文章以戒煙、戒除色情資訊為例,說明戒除癮頭的過程會經歷不適與苦受,因為這違背了過去的慣性。需要找到替代行為或快感,來幫助自己擺脫舊習慣。
- 善巧的方法:透過重複善巧的行為,破壞舊有的癮頭模式,就像抽掉紙牌屋的關鍵牌,整個結構就會崩塌。這種方法雖然看似「造作」,但卻是戒除癮頭的有效手段。
遠離的內涵與運用
- 遠離的多重意義:巴利語「viveka」不僅有隔離、離棄之意,還包含分別、揀擇,甚至信心的意涵。
- 善用自豪與自信:在修行過程中,自豪感、自信與成就感,可以成為堅持遠離的動力。這種「高明的驕傲」能夠幫助修行者持續走在解脫道上,而不是靠意志力。
- 遠離的心情:遠離的心情可以是一種潔癖,一種不願再陷入舊有模式的決心。這種感覺能幫助修行者維護自己的修行成果,並持續向前。
遠離與解脫的關係
- 決心的重要性:解脫是否成功,有一半以上取決於想不想解脫的決心。佛法提供的工具是輔助,真正的動力來自於內心的決心。
- 念住於遠離的狀態:禪那念住於「遠離」的狀態,讓心變得純淨、堅定,並能品味到擺脫癮頭的自豪與意義感。這種滋養感,能讓修行者安住於解脫道的路上。
小結與行動建議
- 以遠離為所緣:在禪修時,將注意力放在「遠離」的感覺與意志上,體驗到擺脫癮頭、保護自己的自豪與尊貴感。
- 持續練習:像冶金師去除雜質一樣,不斷去除偏離目標的念頭與影像,讓心越來越純淨、堅定。
- 善用正向情緒:自豪、尊貴與意義感,能夠成為修行路上的強大動力,幫助修行者持續走在解脫道上。
「無明滅則行滅」是佛教十二因緣裡極為關鍵的教法,核心意思是:只要根本的「無明」(糊塗、沒有覺察、忘失佛法的正知正見)被消除,後續一連串導致苦、輪迴的行為模式(行、識、名色、六入等)也會隨之停止,最終得以脫離生死苦輪,得到解脫安樂。
「無明」的定義:不是抽象的宇宙本體論,而是指我們在生活中因為失去佛法指引,陷於慣性、盲目的行為反應,不知道在當下怎麼調整與自我覺察。
結構說明:十二因緣的順觀稱「流轉門」,説明生命的生死循環(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逆觀為「還滅門」,只要根本的無明被破除,後續的苦果就會層層止息,最終到達寂滅(涅槃)。
佛法強調:禪修修習的關鍵不在極度強調細節的用力覺察,而在於開放、覺醒地觀察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活動模式。比如說,從呼吸開始,你觀察到一旦心落入渴愛、懷念刺激時,整個身心會有緊縮、匱乏的反應,連呼吸方式也由通暢轉為壓縮、緊張。這些生理和心理的反應會彼此強化,於是強烈欲望(癮頭)就持續不斷。
佛法的覺知技巧是:
當發現自己陷於這種模式時,用身心都能接受的方式(如通暢、自在的呼吸)去調整、轉化整個行為系統。
學習「平穩、細水長流」的喜樂,而非僅僅追逐刺激。這樣才能真正破除匱乏與癮頭,進入寬厚、安穩的滿足。
只要常常記得用這種佛法的明知與覺察,引導自己的行動和取捨,自然不再陷落於過去的渾沌惡習和欲望模式,「無明」就會逐步被瓦解;一旦無明不生,後面的煩惱業行皆不生,這就是「無明滅則行滅」的實踐之道。
關鍵實踐建議:
正念觀察自身慣性行為與呼吸模式,遇到慾望或匱乏時轉換注意,維持寬鬆覺察。
常常回歸佛法原則,審視當下的需求與反應是否生於盲目匱乏。
培養以「平淡深邃」的受樂方式滋養身心,而非追逐刺激型快感。
一旦無明(糊塗、盲目)消除,行(條件反射的造作)乃至後續所有苦因輪環自然消融。
如此,滅苦離輪迴始於正知正念,於每一現前的呼吸、覺察、選擇中,逐步完成。
*****
2019.03.16 ► [Q&A] 「受」━欺騙人的享樂跑步機
所謂享樂跑步機,就是指我們經常把幸福寄託在獲得某些快樂或成就上,例如升官發財、中樂透、戀愛、擁有更多物質等。表面上實現目標會讓人超級開心,但這份快樂很快就會消失,心情又回到「原點」。你會發現怎麼追都追不夠,就像老鼠在滾輪上用力奔跑,實際上還是原地踏步。
生活案例:很多人以為買到新手機、換新車就會一直幸福,結果「新鮮感」幾週後就消退,心又想追求別的。戀愛也是,蜜月期過後,激情會回歸平淡。這不是你有問題,是所有人的「感受」本質就是如此。
佛法說「受」是所有意志、行為的根本動因,也就是說,我們生命裡所有動作其實都被「追求感受」牽著走。問題是:不論是多棒的感受(例如:大獎、愛情、享受美食),都只能讓你暫時滿足,還會激發心裡的「依賴感」和「更大的飢渴」。
生活案例:想想現在的我們,真的比100年前的皇帝還享受,卻很難真的因此「更幸福」。有了30種口味的冰淇淋、暖氣冷氣,還是覺得有不滿足,而且更怕失去。
佛陀提醒,所有的感受──不論苦或樂──本質上都是無常,註定會消失,正因為難以持續,我們又更用力去抓住它。所以有快樂就有失去快樂時的失落與苦。
生活案例:現代人困在跑步機上,享受過即忘,沒有一種感覺可帶走或囤積。真正留下的,就是依賴與癮頭,還有過度消耗身心而換來的疲憊與空虛。
佛法鼓勵我們不要只為「刺激」而活,學著欣賞「省力、少事、當下的閒適」感,從簡單的滿足中找踏實、長久的幸福。
可執行行動:
禪修前,深呼吸、感覺身體、留意當下的放鬆感。
日常多觀察,自己是追著什麼胡蘿蔔?是不是盲目重複欲望?
當感覺快樂或痛苦時,練習問自己:「這快樂可持續多久?這感覺是不是也在消逝?」如此能慢慢鬆開對刺激的貪執。
刻意減少物質和外在刺激,練習在簡單裡尋找平靜(比如散步、靜坐、欣賞呼吸)。
幸福不是「追來的」,而是「覺察到的」──每天試試練習感受當下最樸素的小幸福(如陽光、微風、深呼吸)。
習慣看清自己的感受,不是壓抑,也不是縱容,而是理解「受」的真面目,學會不被它操控。
降低依賴,提高自主,當發現自己被某種渴望牽引時,給自己一個停下來反思的片刻,而不是馬上跟著慾望跑。
*****
當我們要「調御心、駕馭心」,其實就像訓練一匹野馬。很多人以為禪修只是單純觀察念頭,但佛法的重點,其實是透過這個觀察來徹底改變、調伏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執著於追求某種奇特的體驗。
一、調御心的起點:改變行為模式,而非只是被動觀察
佛經常用「馴馬」比喻調心,因為心若放縱,會帶來混亂、煩惱。
禪修不是追蹤念頭的瞬間消長,而是訓練自己讀懂、改變內在行為模式。
例如:發現自己一焦慮就滑手機,觀察這個行為「模式」,慢慢減少依賴並嘗試新的回應方式,就是在調心。
二、遇到亂心時:抓住可以落腳的小地方
狂亂的心,不像已經馴服的馬,無法細緻調控;這時,重點是抓大方向,比如呼吸、身體感受,而不是去管每個小小的念頭。
就像在急流中,至少要找到可以踩的一塊石頭。假設全身緊繃,光是提醒自己觀呼吸、伸伸手指,聚焦一小件能掌控的事,久了內心就開始穩下來。
三、耐心與信心:你有能力慢慢改變這匹野馬
不要因為禪修沒進步就自責;真正重點是,你願不願意「持續」用那一點點能控制的耐心和堅持,等待心越來越聽話。
任何時候,哪怕只有1%的掌控,比完全放任心亂跑好得多。
四、調伏不是壓迫,而是柔軟和鼓勵
必要時適度遏止散亂,例如把手握緊韁繩(轉移注意力、深呼吸),但過猶不及,壓得太緊反而更躁。
經常自我鼓舞:「我是在練習把心變得安穩、更有力量」,不是責罵自己不夠好。
五、日常中持續收攝:讓心有歸屬、有定向的力量
學會讓任何活動都當成調心,不只是坐禪。比如寫字、吃飯、走路,也提醒自己「心現在在哪裡?」遇到煩惱時,問:「我能找到哪一點是可以安住的?」
成就來自於「我能守護自己的心」,勝過外在的財富、權力。
具體練習建議:
每天花幾分鐘觀呼吸、覺身體的感覺。不求無念,只求觀察大的「感受」。
當心浮躁時,試著只掌控一小部分(慢慢呼吸、手握拳鬆開),別強求一步到位。
習慣自我安撫與鼓勵:「做得不完美沒關係,我持續努力。」
透過日常生活中「守護」心,不是彈指瞬間改變,是慢慢積累。
記住:「駕馭心」不是蛻變成聖人,而是把野馬慢慢馴成你的朋友,用心感受到這過程的踏實與樂趣。就像朱老師說的,真正的力量與快樂,是來自那分持續收攝自己、安定自己的成就感。
*****
2019.03.02 ► [Q&A] 棲心之處(Vihāra)
探討在禪修中如何找到內心的安定與滿足。
## 禪修準備
- **伸展與呼吸**:在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讓自己進入肅穆、認真的心境。
- **設定目標**:選擇清晰的目標,如放鬆或提高警覺,並穩健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 內心的延續
- **身體與內心的需求**:身體需要食物來維持,內心的延續則需要佛法來解脫。涅槃是內心不再需要食物的狀態。
- **輪迴的渴求**:因為內心的飢渴感,導致不斷尋求新的滋味,這過程充滿了疲勞與困擾。
## 漸進的過程
- **諸行漸次止息**:心靈的成熟需要時間,對於追求養分的需求會逐漸減少,內心會在簡單的活動中找到滿足。
- **拋棄與熟悉**:在學習禪那的過程中,需同時拋棄舊的欲貪活動,並熟悉新的禪那體驗。
## 修行的平衡
- **避免極端**:過度強調拋棄可能導致內心的不適,應該同時關注如何獲取新的養分。
- **安全感的建立**:找到一個良好的棲心之處,讓內心在脫離過去的貪欲後仍感到安全和被照顧。
## 真正的放下
- **滿足之後的選擇**:真正的放下來自於內心的滿足,而非壓制或敵視欲望。
- **精神的支持**:在修行過程中,需保持精神的滋養,避免內在的反抗。
## 感恩的力量
- **建立新的習慣**:發展感恩的心態,有助於減少欲望與擔憂,並提升身心健康。
- **吸氣與吐氣中的感恩**:在呼吸中練習感恩,讓其成為心靈的寄託。
## 棲心之處的意義
- **Vihāra的概念**:原本意指娛樂與休憩的場所,應該成為心靈安定的所在。
- **樂趣的追求**:選擇的棲心之處應該帶來安慰與愉悅,即使是微小的樂趣也能夠支持內心的成長。
## 結論
- **輕鬆的修行**:在修行中,不必強求劇烈的變化,應該從微小的改變開始,感受淡薄的滋味,以此滋潤心靈,找到穩定的棲心之處。
*****
### 身心的連結
無論注意力集中於呼吸或身體觸感,基本氛圍應該是安詳的,這有助於身心的知足。透過正知正念,可以觀察到這種狀態對身心的益處。
### 認同的概念
文章引用《中部》的經文,描述男性和女性對自身及他人身體的認同。這種認同感使人產生驕傲或自卑,並與心理的恐懼和憂慼密切相關。佛陀所講的「我」與「非我」的道理,強調對身體的認同並非自我,而是一種情感的連結。
### 戒除認同的過程
要戒除對身體的認同,需觀察心與身體的連結,並將身體視為自然現象,而非自我。這需要時間與耐心,透過不斷的觀察與正念,逐步瓦解對身體的執著。
### 實踐與目標
在修行中,明確的目標與方法是關鍵。戒除對身體的認同可以看作一種癮頭,透過觀察與反思,減少對身體的親密感。這樣的過程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並與心理學中的成癮治療相似。
### 結論
戒除對身體的認同是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透過正知正念的實踐,能夠有效減少內心的執著與恐懼。持續的觀察與修行,將有助於達成這一目標,最終實現身心的自由與平靜。
*****
## 禪修準備
- **伸展與呼吸**:開始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幫助心靈進入安靜狀態。
- **正念呼吸**:透過帶著正念的呼吸,讓心遠離欲界的活動,尋找內在的恬靜與滿足。
## 梵行的定義
- **廣義與狹義**:梵行(Brahmacarya)是指生活不被欲望染污的狀態,狹義上則是透過控制情欲來達到身心的深度開發。
- **解脫的象徵**:徹底解脫的人被形容為「梵行已立」,意指他們已完全建立起梵行的生活。
## 在家人的修行
- **可行性**:對於一般在家人,梵行似乎遙不可及,但佛陀建議偶爾過無情欲的生活,以提升內在覺知。
- **男性特質**:男性的情欲與創造力、勇敢等特質密切相關,學會管控這些騷擾能夠轉化為修行的力量。
## 梵行的實踐技巧
- **轉化能量**:透過梵行的修行,能夠提升頭腦的清晰度,並從內在汲取雄沛的能量。
- **克服癮頭**:情欲與其它癮頭相似,克服的過程中需要調適與耐心,但隨著練習,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 身念住的運用
- **貼近內在觸感**:在衝動產生時,觀察內在的能量與觸感,而非僅僅依賴於故事情節。
- **管理衝動**:學會不壓制衝動,而是將其轉化為創造性與建設性的力量,增強修行的勇氣與清醒。
## 情欲的影響
- **逃避與追逐**:許多人在追求欲樂的過程中,會陷入空虛與不安,需認識到這是一種癮頭的維持。
- **清晰的價值觀**:透過梵行的修行,心靈不再受癮頭干擾,價值觀變得明確,能夠追求長遠的幸福。
## 修行的挑戰
- **保持警覺**:在修行過程中,需時刻保持警覺,防範情欲的干擾,避免驕傲自滿。
- **環境的影響**:面對強烈的誘惑時,應小心周圍的環境與言語,保護自己的修行過程。
## 結論
- **長期投入**:持續投入於梵行的修行,將短暫的愉悅轉化為源源不絕的內在能量,實現真正的安寧與成長。
*****
## 禪修準備
- **伸展與呼吸**:開始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確保脊椎保持正確姿勢,讓胸腔不被擠壓。
- **開放性的呼吸**:觀察呼吸時,注意力應該放在全身的感受,促進身心的協調與安詳。
## 欲貪的定義
- **欲貪的本質**:欲貪是一種與欲界相關的貪心,屬於五蓋中的第一個蓋,阻礙禪那的障礙。
- **渴望的感受**:欲貪讓心對未來的感官愉悅充滿渴望,造成身心焦躁不安。
## 欲貪的誤解
- **傳統觀念的偏差**:許多人將欲貪理解為在修行時需暫時放下的障礙,實則降伏欲貪是斷除輪迴核心的重要過程。
## 修行的重要性
- **對治欲貪的關鍵**:與欲貪搏鬥是修行的重要環節,掌握技巧後能獲得舒暢的感受。
- **禪那的體驗**:禪那的意義在於心不被欲貪的火燒著,進而獲得身心的清涼。
## 對抗欲貪的策略
- **癮頭的弱化**:欲貪的力量會隨著時間和技巧的運用而減弱,成為可管控的小干擾。
- **正知正念的目標**:辨識欲貪的發作及其對身心的影響,並在修行中保持警覺。
## 身行休息的技術
- **身行休息的意義**:透過觀察身體的觸感,了解欲貪的影響,並在戒除癮頭的過程中學會處理不適感。
- **亢奮感的管理**:學會放鬆亢奮感,保持正知正念,讓身心獲得休息。
## 實踐與信念
- **練習身行休息**:在呼吸中體驗沒有被欲貪盤據的身體,保持對未來欲貪的警覺。
- **正面感受的維持**:讓對治過程中充滿安寧感,增強信心,克服欲貪的挑戰。
## 結論
- **成功的信念**:相信透過正確的技巧與堅持,能夠超越欲貪,獲得真正的安寧與舒適。
*****
2019.02.02 ► [Q&A] 容易被誤判的輪迴核心
## 禪修準備
- **伸展與呼吸**:開始禪修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和深呼吸,調整心態,遠離欲貪的狀態,增強對當下的覺知。
## 直觀與如實觀
- **不取不捨的修行**:在南傳佛教中,常提到「直觀、如實觀」,但這種理解可能過於簡化。
- **識無邊處**:佛陀的修行方法之一,旨在透過覺察現象的無常,達到靈明不動的覺知。
## 渴愛的核心
- **渴愛的定義**:佛教中「渴愛」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癮頭,與痛苦的根源密切相關。
- **誤解與反思**:僅僅提升覺知或不取不捨,可能無法真正觸及渴愛的本質。
## 修行的方向
- **正知正念的目標**:修行應該導向對渴愛的認識和克服,而非僅僅停留在當下的安住。
- **四聖諦的關聯**:修行的技巧應與四聖諦相結合,特別是「集諦」中的渴愛。
## 渴愛的影響
- **痛苦的根源**:渴愛驅使心不斷尋求新經驗,造成內心的不安和焦慮。
- **滅的理解**:當認識到渴愛的騷動,心會朝向清涼與寂靜,減少對新經驗的依賴。
## 修行的技巧
- **不淨觀的應用**:不淨觀不僅是克服色欲,更是摧毀對美感的癮頭,從根本上解決渴愛。
- **持續的警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對渴愛的警覺,識別心對境界的反應。
## 結論
- **不放逸的重要性**:避免陷入無明,保持對渴愛的認識與對治,確保修行不偏離核心目標。
- **四聖諦的引導**:在修行中不斷回到四聖諦,特別是渴愛的根源,以達到真正的解脫。
*****
2019.01.26 ► [Q&A] 觀受如刺 及其漸次止息
在禪修中如何認識和調整對於「受」的感受。
## 禪修準備
- **伸展運動**:開始禪修前可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
- **覺知當下**: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的膨脹與收縮,安撫神經系統。
## 認識「受」
- **「受」的定義**:佛教中,「受」指一種滋味,幫助我們觀察內心的吸引力。
- **日常生活中的「受」**:例如對電玩或連續劇的喜愛,實際上是對內心感受的追求。
## 渴愛與輪迴
- **渴愛的本質**:心不斷尋求新的滋味,類似小嬰孩探索環境。
- **受的多樣性**:生活中有快樂、痛苦和中性滋味,快樂的消逝需要心的調適。
## 心的調適
- **面對刺激**:日常生活中,心接受各種刺激,必須不斷調適。
- **滋味的無常**:所有滋味都是過程,無法持久,心需重新尋找新滋味。
## 禪修的目標
- **知足與簡樸**:禪修者應朝向知足,減少對「受」的依賴。
- **高等的快樂**:來自於內心的寧靜與無欲,而非刺激感。
## 實踐技巧
- **觀察呼吸**:透過呼吸的細微變化來練習觀察「受」。
- **享受簡單滋味**:在簡單中找到滿足,避免複雜的追求。
## 結論
- **獨立與自由**:真正的平安來自於心的不依賴,透過觀察與理解「受」,達到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
在開始禪修之前,選擇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拉筋或深呼吸。這些準備步驟不容小覷,因為它們是下定決心停止漫無章法、承受干擾和痛苦狀態的開始。
## 禪修的目的
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生活中都可能面臨許多干擾,內心經常被焦躁和擔憂轟炸。將禪修視為休息的機會,讓自己脫離尷尬和痛苦的狀態,並允許實驗和探索的空間,而不是感受到做功課的壓力。
## 面對焦慮與恐慌
一般人在面對焦慮和人生挑戰時,往往會選擇逃避。這種本能反應使人陷入恐慌,容易誇大痛苦的可怕性。很多人從未真正面對過這些情緒,也未培養離苦的技巧。
## 三摩地的定義
今天要講的是「三摩地作為離苦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是「戒、定、慧」中的定力,而是一種智慧和定力的結合,包含「有止、有觀」。安靜和放鬆的程度與胡思亂想和恐慌成反比,越能安靜,就越能不被內心的恐懼影響。
## 面對壓力的機會
在面對壓力時,應該堅信這是一個面對挑戰的機會。雖然感到不舒服,但透過訓練可以在精神飽滿的狀態下去面對它。要具體觀察壓力在身心的哪個部分,並專注於那些製造焦慮的感覺。
## 調整呼吸
透過調整呼吸,可以打破恐慌和焦慮的模式。雖然不會瞬間解決所有問題,但每一次的呼吸都能引導你朝向紓壓的狀態。注意呼吸對肌肉、氣血循環和神經系統的效應,這些都是可以觀察和體會的。
## 離苦的能力與智慧
離苦的能力直接與智慧相關,而非僅僅是定力。當我們能夠理解心中的細微動作,並面對內心的痛苦時,就能超越執著。面對痛苦和焦慮的挑戰,實際上是喚醒過於安逸的心的良機。
## 結論
在一點一滴擺脫痛苦的經驗中,可以增強自信,發現其實這些強烈的煩惱內部充滿了空隙。利用這些空隙,透過不斷的努力去尋找和體會,最終能夠在面對痛苦時找到喘息的空間,並堅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
在開始禪修之前,可以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拉筋或深呼吸,以進入一種欣喜的心情,像是準備放假,而不是被迫做功課。這是一個深度放鬆和清除內心喧鬧的機會。
## 坐姿與能量流動
調整坐姿,保持端正和有力量,這樣的微調可以讓身體內的能量流動變得更加明顯。在禪修過程中,若感到腰酸背痛,可以進行一些小的預防性動作,保持身體柔軟。
## 情感的重要性
當今南傳佛教的修行風格常常忽略情感的力量。佛陀強調理智與感情的平衡,情感可以成為修行的助力。熱情如火的心情能夠在修行中激發出強大的力量,幫助我們進入更深的禪定。
## 熱情的力量
佛經中提到,當人們懷著對佛、法、僧的敬仰和熱情時,能夠在喜悅中證入禪定。這種情感的激發可以改變人生觀,帶來難以測量的爆發力。熱情的修行者應該具備向上努力的意向,這種內在的火焰能夠推動我們不斷向前。
## 慈悲與同情
慈悲的心情可以激發我們對世間苦難的關注,讓我們在修行中不忘世間的痛苦。這種同情心可以成為我們修行的動力,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追求真理,並與他人分享這份善意。
## 轉化情感的力量
佛陀教導我們要善用情感的力量,讓它成為修行的助力。透過對世間的同情和感恩,我們的心可以變得更加光亮,並激活內在的能量。這種力量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再退縮,反而更加堅定。
## 心的轉變
修行的過程中,熱情如火的心情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內心的障礙,讓我們不再與敵意為伍。這種心情不僅能激活身體的能量,還能讓我們的意志變得更堅定,朝著崇高的目標努力。
## 結論
熱情如火的禪修不僅是冷冰冰的修行,而是充滿活力的探索。透過這種熱情,我們能夠找到生命的意義,提升定力,並在生活中實現真正的喜樂和滿足。這種情感的力量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斷向前,成為充滿愛與同情的生命。
*****
欲界的活動是指迷失於得失、緊張和欲貪中。願意從這些活動中抽離,將覺知導向當前的動作和呼吸,已經是一種醒悟。
## 醒悟的意義
佛陀所講的解脫和醒悟,是心的延續和加深。無論靜坐功夫如何,至少應該嘗試脫離盲目和隨波逐流的狀態,讓心伴隨著警醒和清醒。這種警醒是沒有緊張和壓迫感的,可以透過呼吸來安撫緊繃的神經和肌肉。
## 注意力的轉移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肌肉的放鬆過程中,這些微細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體會放鬆的觸感。即使做得不夠好,只要有這樣的嘗試,已經是在禪修的狀態中。
## 非我與警醒的關聯
一般人對於「非我」的理解往往偏向哲學層面,但其實與警醒密切相關。沒有警醒的心容易與執著糾纏,活動變得盲目。佛陀所講的「我」是指心如果沒有警醒,便會沉浸於某種活動中,感覺安逸而不自知。
## 提升警醒力
提升警醒力是禪修的一個重要步驟。警醒是迷醉的對立面,讓我們能夠察覺到心對活動的親切感和熟悉感。舉例來說,對於牙齒的認知會在看到X光片時變得陌生,這就是警醒的體現。
## 日常生活中的非我
佛陀所講的「非我」與日常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涉及情感與境界的聯繫。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和情感活動產生親密感時,就容易將其視為「我」。這種我執的慣性在凡夫心中無時無刻不在。
## 維持警醒的狀態
無論身在何處,禪修者都應保持高度警醒,提醒自己心中的愛染未完全斷除。警醒的心能夠讓我們察覺到熟悉感可能隱藏的危險,並且不被迷醉所蒙蔽。
## 結論
透過不斷的警醒和自我提醒,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逐漸脫離執著,提升覺知力。這不僅是活在當下,而是有意識地朝向更高的目標努力,最終達到更深層次的解脫與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