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靜坐摘要



1~3月

2024.01.06 [Q&A] 解脫道中的信望愛


1. 佛陀教育中有一個特殊的觀念叫做「戒禁取」,指的是一些人在未明白內在痛苦的根源時,就迷信一些世俗的宗教信仰和行為,希望藉此解脫痛苦。但這並非佛法解脫的正確方法。


2. 佛教內部也有一些人推崇某些咒語、神祇或宗教行為能帶來大功德和解脫,這也屬於「戒禁取」的範疇。同樣地,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迷信行為,相信某個上帝或教義就能得到救贖。


3. 具有智慧的禪修者能夠看出,這些宗教信仰中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契合解脫道,但卻隱含著某些普遍的心理原型和對真理的渴望。所以他們能以欣賞和尊重的態度看待這些宗教信仰。


4. 對於佛教徒來說,「信望愛」這個概念是有助於補充佛教修行中可能存在的偏頗和缺失。「信」是建立在當下實證之上的信仰,「望」是對真實幸福的希望,「愛」則是充滿光明和滿足的解脫心。


5. 解脫道的行者應該以「信望愛」的態度修行,不要讓自己的修行變得枯燥乾澀,而是要在幸福和光明中,去體悟自己本來就應該擁有的無限福報。


在佛教修行中適度引入「信望愛」的元素,可以豐富和完善解脫道的修持方法。這對於一些偏向消極厭世的佛教徒來說,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實踐的方向。


2024.01.13 [Q&A] 导引:内在探寻/導引:內在探尋


1. 禪那修習的關鍵在於內心的無憂無慮和身體的放鬆,以及對「佛法八法」的實踐。其中重要的是「褪解」 - 不斷放下內在的負擔和緊繃。


2. 禪那的目的不是追求特殊的神奇經驗,而是讓我們從日常的貪求、追逐中解脫,從而有足夠的心量去聽懂和接受放下的道理。


3. 通過內觀,我們首先會發現「自我」感是一種主觀的區隔經驗,認為有一個「我」存在於身體之中。但進一步探索,這個「自我」其實是一種短暫的念頭和想像。


4. 背後真正的是「覺知」 - 一種無所不在、無所依的純粹覺性。它不需要任何支撐條件,也不能被定義為「有」或「無」。它比任何崇高的宗教經驗都更加深不可測。


5. 我們之所以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我」,是因為相信那些短暫的念頭和想像。但事實上,這個「我」只是覺知中一閃而過的幻象。我們需要直接觀照,放下這些幻象,進入到覺知的本源。


總的來說,超越主客二元的內在探索,發現真正的心性是何等深邃和自在。

**********

2024.01.20 [Q&A] 寂止默然

**********

2024.01.27 [Q&A] 有关灭尽定/有關滅盡定



**********

2024.02.03 [Q&A]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you let go of in front,

let go of behind,

let go of between.

With a heart everywhere let-go,

'you' don't come again to birth

& aging." 


**********

2024.02.17 [Q&A] 解脫道中的培植福本


**********

2024.02.24 [Q&A] 五蓋 和 心念住


**********



2024.03.02 [Q&A] 厌离 是 高级懒/厭離 是 高級懶


impressions


**********

2024.03.09 [Q&A] 松进觉知中/鬆進覺知中



**********

2024.03.16 [Q&A] 超越一切见(見)


********** 

2024.03.23 [Q&A] 渡化苦厄



**********

2024.03.30 [Q&A] 内在的宁静 是道/內在的寧靜 是道

4~6月

2024.04.06 [Q&A] 内在的净居天/內在的淨居天


**********

2024.04.13 [Q&A] 心安静下来後/心安靜下來後


**********

2024.04.20 [Q&A] 没有捉执(執)的意识(識) 是觉(覺)知


**********

2024.04.27 [Q&A] 身念住導引




**********

2024.05.04 [Q&A] 十六胜行最初二阶/十六勝行最初二階

**********

2024.05.11 [Q&A] 涅盘临界/涅槃臨界





**********

2024.05.25 [Q&A] 身念住的关键(關鍵)在身行 而非身体(體)






**********

2024.06.01 [Q&A] 慈悲喜舍(捨) 到 解脱道 的 自然过(過)渡


**********

2024.06.08 [Q&A] 究竟的栖心之所/究竟的棲心之所



**********

2024.06.15 [Q&A] 寻觅念头了不可得/尋覓念頭了不可得



**********

2024.06.22 [Q&A] 於五蕴无有捉执/於五蘊無有捉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五蘊非我」的觀點:


觀察自己的身心注意自己的身體感受、情緒、思想等,觀察它們的無常性,不執著於任何一個方面。


放下執著當我們對某些事物或人產生執著時,要能夠觀察這些執著的無常性,並學會放下。


培養非我心態在面對逆境或挫折時,不要過度執著於自我,而是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去面對。


修習慈悲心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超越自我的局限性,擴展對他人的關懷。


保持正念時刻保持正念,觀照當下的身心狀態,不被五蘊所牽制。


持續學習通過學習佛法,深入理解五蘊非我的道理,並將其內化到日常生活中。


**********

2024.06.29 [Q&A] 善巧调控与捐弃调控/善巧調控與捐棄調控


在禪修中找到行為調控的平衡,並通過善巧和捐棄的方法來促進內在和外在的和諧。 


7~9月

2024.07.06 [Q&A] 自然宽坦的觉知/自然寬坦的覺知

關於如何通過禪修來達到內心平靜和解脫的深入洞見。強調自然寬坦的覺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放鬆而非強迫來達到真正的安靜。最終,它指向了涅槃作為禪修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