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陀教育中有一個特殊的觀念叫做「戒禁取」,指的是一些人在未明白內在痛苦的根源時,就迷信一些世俗的宗教信仰和行為,希望藉此解脫痛苦。但這並非佛法解脫的正確方法。
2. 佛教內部也有一些人推崇某些咒語、神祇或宗教行為能帶來大功德和解脫,這也屬於「戒禁取」的範疇。同樣地,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迷信行為,相信某個上帝或教義就能得到救贖。
3. 具有智慧的禪修者能夠看出,這些宗教信仰中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契合解脫道,但卻隱含著某些普遍的心理原型和對真理的渴望。所以他們能以欣賞和尊重的態度看待這些宗教信仰。
4. 對於佛教徒來說,「信望愛」這個概念是有助於補充佛教修行中可能存在的偏頗和缺失。「信」是建立在當下實證之上的信仰,「望」是對真實幸福的希望,「愛」則是充滿光明和滿足的解脫心。
5. 解脫道的行者應該以「信望愛」的態度修行,不要讓自己的修行變得枯燥乾澀,而是要在幸福和光明中,去體悟自己本來就應該擁有的無限福報。
在佛教修行中適度引入「信望愛」的元素,可以豐富和完善解脫道的修持方法。這對於一些偏向消極厭世的佛教徒來說,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實踐的方向。
2024.01.13► [Q&A] 导引:内在探寻/導引:內在探尋
Locating the feeling of me in the body
Are you that sensation or are you the awareness of that sensation?
Where is this awareness situated?
Being yourself/being aware: does it require exertion?
If you detect exertion, is it not an instance of attention, as opposed to awareness
Marveling at awareness as it is the most wondrous "non-thing"; gazing at God; loss in God
It is intention, thought, attention that are lost in God; you are not lost
The sense of self that is devoid of/ vs that comprises of intention, thought, attention...
The I thought, intention, attention... borrows the light, cannot exist on their own, other than being supported by awareness
Awareness itself is unsupported; not a thing
the so-called mind are only thoughts, put together by concerns and love and treated as if possessing real meanings; thoughts are only animated when infused with intention
*****
禪那的練習很簡單,心態上無憂無慮、身體放鬆,只要記住佛法八法(如離欲、知足、離結、少欲、褪解、遠離、振奮精勤、簡樸少袱等)中的任何一個口訣。「褪解」指的是不斷放下負擔和緊繃,人生目標不是盲目累積,而是鬆脫內在的結和神經質。光是存有這樣的意向,就已經浸泡在禪那的氛圍中。
禪那不是為了體驗神秘、超凡的經驗,而是讓心從不斷追逐、推逼的狀態緩解,有足夠的心量聽懂、接受放下煩惱的道理。禪那讓你站在貪的外面,看到波濤洶湧而不被裹挾,體驗輕鬆、平安、不動搖。
觀察經驗的質地
解脫道的探索不是哲學思考或灌輸教條,而是在不神經質、清醒的狀態下,如實看待自己的世界與自我。當你把注意力帶到當下的體驗,會發現「竟然有經驗存在,而不是一片虛無」,這是再真切不過的真實。
區分自我與世界
經驗發生時,你往往有一種具體的區隔感:「自我」和「世界/環境」。你非常確信「自我」是真的,但很少安靜地觀察這個「自我」到底是什麼。
自我住在哪裡?
試著感受,你認定的「自我」住在身體的哪個區塊?大部分人會覺得住在頭顱裡、眼睛後面、兩耳之間,因為注意力偏重在視覺和聽覺世界。
自我感的生滅
這種「自我感」只有在注意力、念頭、想像發動時才會出現,睡著時就沒有這種區隔感。
覺知的觀察
是什麼在感知自我感?
是「覺知」在感知這一切。覺知有沒有位置?在身體裡、外、頭顱裡嗎?你會發現,所有空間觀念都發生在覺知裡,覺知無有方所、無所不在。
覺知的本質
覺知不需要用力,它只是在做自己,像太陽發光一樣自然。任何用力、壓力的感覺,都是被覺知所含攝的念頭、注意力、意志,不是覺知本身。
覺知的無條件性
覺知沒有任何支援它的條件,它不是因為什麼而存在,它只是它自己。你無法鎖住、掌握它,但它卻是含存一切真實的基礎。
心的崇高
你人生中最精采、崇高的經驗,如見到佛陀光芒、浸泡在上帝的榮光,這些都為你的心所含攝。你的心比這些經驗還要深不可測,這些光其實是「借了你的心的光」。
念頭的戲論
只有在你相信念頭、注意力、想像力的視角時,才會覺得自己是住在頭顱裡的「角色」。這種「自我感」只是一瞬間的念頭,因為念頭的推演,才讓你覺得自己是某個人物。
覺知與你的距離
覺知就是你,跟你一點距離都沒有,一點都不耗力。所有的時間、空間、有無觀念都無法定義它。你只是偶爾被念頭牽引,才會覺得自己是某個角色。
日常練習
隨時提醒自己放下負擔、緊繃,保持無憂無慮、放鬆的心態。
內在探尋
觀察自我感、覺知的運作,發現「自我」只是念頭、想像的產物,覺知才是真正無條件、無方所的基礎。
體驗崇高
明白最崇高的經驗都來自於你的心,覺知與你無二無別,只是偶爾被念頭遮蔽。
真正的解脫,是發現你就是覺知、你就是心,無需用力、無需條件,一切只是如實發生。
**********
The Buddha's own preference; the true indication of attainments
Inner speech, narratives, multitudes of mental defilements
Constructive vs indeterminate nondiscrimination; Inner quietude as a sign of surrendering intentions
Superficial connections vs partaking in peace/recognizing sentience
Right Speech, and the Superior Speech
How and where are you expending energies
**********
一、煩惱與寂止
在佛教心理學中,煩惱徹底解脫的阿羅漢,仍然可能經驗生理性的昏沉、睡眠,但不會經驗散亂。因為散亂與執著、煩惱直接相關,當執著斷除,散亂自然消失。這顯示,止(奢摩他)並非只是外在的安靜,而是內在煩惱的止息。當你安靜下來,會發現念頭多半重複、無建設性,內容多為抱怨、自滿、八卦等,這些念頭的溫床是身體未得休息、內心煩躁不安。
二、寂止與內在語言
禪修者被稱為「愛好安靜的人」,這種安靜不是外在環境的潔癖,而是享受內在無念、無聲的恬靜。當你不再被無意義的念頭裹脅,會明顯感受到平靜的甜美。佛陀本人也以愛好寂定、默然著稱。真正的成就,往往體現在能自得其樂、不需要製造喧鬧的人身上。
內在語言喋喋不休,其實是煩惱習氣的顯露。一般人常常花很多力氣講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因為他們「入戲」、在乎劇情。禪修者則不同,他們的言語來自內在的安寧,言辭與內在的安靜沒有違和,不會流露煩惱、心機或無謂爭論。這樣的溝通,雖然不一定華麗,卻能直指心靈、不帶得失與強求。
三、無尋無伺與正語
佛經中,佛陀稱歎「無尋無伺」的禪定,即內在語言止息、不需言語導引的直覺狀態。有人擔心這種無分別、不起念頭的境界是否像發呆、無記,但其實,真正的寂止是能提升心靈、幫助捨棄意志與控制慾的。當你具備正見,內在安靜會讓你更樂於放下、厭離諸行,進而突飛猛進。
正語
的練習也很重要:說話不是為了離間、八卦、打擊或逢迎,而是從安詳出發,讓溝通更真誠、更有深度。這樣即使話變少,也不妨礙與所愛的人連結,反而能讓自己和他人沐浴在安寧的氛圍中。
四、寂止的實踐與益處
享受安靜:不需刻意禁語,而是享受內在無念、無聲的飽滿與幸福。
明白諸行寂滅:寂滅不是消極,而是停止造作、深度休息。
潛移默化:內在安靜會影響氣質,讓溝通更真誠、更有感染力。
總結
寂止默然,是佛教修行中極其珍貴的狀態。它不僅是外在的安靜,更是內在煩惱的止息與心靈的安寧。透過寂止,我們能逐漸捨棄控制與造作,體驗到真正的幸福與解脫。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能從安詳出發,讓自己與世界都沐浴在寂止的光中。
**********
2024.01.27► [Q&A] 有关灭尽定/有關滅盡定
The nirodha
The model: layers of sankharas and the undefinable core (as opposed to the commentarial reductionism); shedding off the sankharas means sustained seclusion from them; seclusion from eager participation in them; your eager participation perpetuates them
The role of equanimity; the possible subtle sankharas relating to equanimity
The cessation of feeling & perception
The former means non-dependence and non-feeding (using the Form Realm as example)
The latter means non-discrimination and non-participation (using the Formless Realm as example)
The nirodha in the "three dependences" is same as this nirodha
The post-nirodha transformation: permanently altered relationship with and regarding to sankharas; the experiencing of the Deathless; technically, both should happen; such a transformation is non-reversible, and remains regardless the episodic contents
*****
一、前言
喧囂的根源: 內在的喧鬧源自於未得滿足、不得安歇的身體和內心,煩躁不安的環境滋生了忌妒、愛面子、飢渴、怨恨等種種負面情緒和想法。
冒出念頭來的溫床是什麼?它是一個沒有滿足的身體,沒有得到從容、安歇、休息的身體。它在那裡煩躁著,從這樣的煩躁環境裡面掙扎,所發生出來的聲音,有的時候是忌妒,有的是因為愛面子,有的聲音是因為飢渴,有的聲音是因為怨恨。
安靜的益處: 當內在環境趨於安靜時,這些喧囂的念頭便會顯得格外突兀,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反而成為一種干擾和折磨。
你只有在內在的環境安靜,這些聲音會變得特別突顯。在這個時候,平時不斷冒出來的念頭,你不再會覺得是正常的狀況,會對它習以為常;相反的,你真的感覺到那是一種喧鬧,一種無聊,那是一種折騰。
佛陀的典範: 開示以佛陀為例,說明真正的修行者是「愛好寂定、沉默、安靜」的,他們不將精力浪費在自我吹噓和爭論上,而是以安詳的氣氛感染周圍。
以前我讀到這樣的典故的時候,心裡是感動的。……相反的,我經常感覺到那些不把力氣放在弘揚、推廣自己,不會把力氣放在做廣告,不會把力氣放在言辭上面,不會把力氣放在爭辯上面的人,這些人流露出來的,反而是更真實的成就。
正語的練習: 避免以言語造惡業,讓發出的聲音來自於內心的安詳,而非喧鬧。如此,便能提升溝通的深度,建立真誠的連結。
讓我們發出來的聲音,從來都不是為了兩舌、去離間、講八卦。讓我們發出來的聲音,永遠都不是為了要打擊、霸凌、恐嚇,讓我們發出來的聲音,永遠都不是為了要扭曲、遮掩、逢迎、要利用。
寂滅的體悟: 在享受內在寂靜的過程中,便能明白諸行的寂滅,其實就是停止造作,深度休息的狀態。
二、滅盡定:放下參與,走向解脫
「滅盡定」的禪修其意涵是透過放下對「行」的參與,達到真正的解脫。
禪修的誤解: 不必將禪修視為費力且遙不可及的狀態,而是可以透過善用念頭,營造合適的氛圍,逐步走向內在的平靜。
完全沒有必要把禪修想成是一個需要很費力、離你很遙遠的狀況!可以把它理解為,你在浸泡於某一種氛圍裡面,只要在不防礙、不破壞這個氛圍的前提之下,不用急著要把所有的念頭都消滅殆盡。
參與於「行」: 我們所有的身、語、意行為,都源於內心的動機和參與,而過度沉浸其中,便會被這些「行」所裹脅,迷失了本性。
所以,如果要判斷一個人有多大程度地參與於「語行」~言語的動作,有可能可以從以下的跡象觀知。一種跡象就是一個人高談闊論,他是忘我、沉浸在其中的,甚至可以看得出他是陶醉於這種說話的方式。
「滅」的真義: 意指當我們對各種「行」喪失興趣,不再參與時,它們便會失去自我延續的能量,最終消失於經驗之中。因此,「滅」等同於「不執著」、「不參與」。
滅盡定的境界: 是徹底放下對內心活動的愛戀、參與和興趣的結果,猶如一種死亡,但卻是通往真正自由的解脫之路。
根據佛經的講法,如果你有短時間能夠如此通透、徹底地捐棄掉對於內在的活動,對於所有的意志的期盼、依賴、幻想、粘附,那麼它會產生一種永久性的效果,就是從此之後你不能夠再用以前的方式跟「行」相處。
受、想之滅: 意指不再以執著的方式享受感受,也不再全然相信和參與各種粗細的想蘊,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
針對所謂的「想」,這邊的「想」特別是跟「無色界」有關聯的。無色界所有的定被稱為是「想之成就」,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跟你如何詮釋、如何看待各種的認知、各種的想蘊的結果。對想蘊的不執著,就是你不再全然地相信它,不再全然地參與它。
滅盡定的效果: 體驗過滅盡定的人,將會對解脫道有著直觀的理解,深信放下執著是通往真實快樂的唯一途徑。
你會確信──真的放下執著是通往真實快樂的不二途徑。
**********
2024.02.03► [Q&A]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Name and form; new interpretation
how it relates to consciousness and six senses
Dhammapada 24: "Gone to the beyond of becoming,
you let go of in front,
let go of behind,
let go of between.
With a heart everywhere let-go,
'you' don't come again to birth
& aging."
*****
一、 識:輪迴的趨向,不釋懷的烙痕
「識」並非單指佛經中常見的「意識」,而是更廣泛地涵蓋了儲存過往執著模式的記憶。這些記憶源於過去經驗,無論愉快、不愉快或中性,都因我們在經歷時缺乏覺醒與超越,而留下深刻烙痕,形成「不能釋懷」的狀態。
「識」可以把他理解為「輪回的趨向」,也就是說,實際上在輪回的是一種行為、慣性的延續,因為一種不甘願,所以他堅持;他是一種對於某一種滋味、場景,深深地在乎、好奇,不斷地想要奔赴到這樣的場景。
可將潛意識比喻為夜晚入睡時呈現的影片,那些與內在渴望相應的場景,會讓我們「蹤身躍入其中」,正是「識」在引導我們不斷重複過去的行為模式。
二、 名色:注意力攀緣之處,覺知受限的呈現
「名色」一詞在佛教中有不同解釋,本文聚焦於「注意力攀緣之處」的意涵。「名」是指可被賦予標籤的概念,例如人、事、物,而「色」則是指具有形體的認知對象。
在名色的世界裡面,整個覺知的空間,是被各種的事物所占據了。我們的意識瞄準的目標、要降落的地方,它要攀緣、貼附上去的具體的地方,就是名色,也就是說,它要貼附的是具體的,有形體,具體的能被貼上標籤,我們能夠概念化的這個人,是我所愛的;這個家庭是我所要保護的;這份財產、名聲、社會地位……。
名色代表了覺知受限的狀態,當我們的注意力不斷攀附於這些具體對象時,便陷入「我」與「世界」的二元對立,不斷追逐、佔有、控制,最終迷失於時間之流。
三、 六入:感官經驗的限制,覺知距離的產生
「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是感官經驗的入口。「覺知」本身是無分別、無限制的,而「意識」則因受限於六入,而呈現出距離感和有限性。
你看一看六入的經驗,他的一頭有那個能看、能聽的;在他的另外一頭有那個能被看到、被聽見的。一個沒有禪修的凡夫,他的主觀經驗裡面就是「我是在這一頭」「我是那個能看、能聽的」,然後,有另外一頭,那個不可知的,可以被探索的,所有被看、被聽的,是怎麼樣?是有可能可以被我占有、控制的,在被我探索之後,更神奇、美妙、更美好的那一面,可以被我品嚐到、經驗到,我就要擁有他,我要鞏固、控制。
六入的產生,使得覺知被分割成「能」與「所」的兩端,我們執著於「能」的一方,不斷與「所」的一方互動、抓取、愛戀,最終陷入不安與躁動。
四、 修行下手處:看透遊戲規則,放下內心渴望
佛法修行的關鍵在於看透「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的遊戲規則,放下內心對名色的渴望和幻想,進而從遊戲中解脫。
看似浩瀚的佛法,實際上講的都是這麼單純、簡單,你當下可以下手的東西。
即使只是關注「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一個環節,透過觀察、覺察,便能洞悉心的運作模式,進而放下執著,體悟清涼與自在。
**********
For those who are earnest...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s and regulation is embodied mindset
Embodied abundance; aristocratic elegance; equality and sincerity to all
Embodied security; connected to the source; fundamental to all experiences, which are not suppressed, is peace
Embodied happiness; giving not because of self-denial, but because it is joyful
Your life will change for the better without scheming or striving
*****
修行的技巧既可以崇高精密,也可以樸實易行。很多人對於高深的禪修技巧感到畏懼,而簡單的方法卻能讓人獲得成就。
解脫道的入門
培植福本:在正式學習禪修之前,需要具備足夠的福報和心量,以便與解脫道的價值觀相應。
平常心情的重要性:心情的狀態比繁瑣的規則更為關鍵,流露出涅槃的氣息是解脫的關鍵。
涅槃氣氛的體現
富足:
擁有內心的富足感,即使外在條件有限,也要如同擁有巨大財富般生活。
改變心境,享受當前的平安與快樂,而不是被未來的擔憂所困擾。
安全與平安:
確信自己與源頭的連結,無論外界變遷,內心始終保持平靜。
對當下的現象不強求,保持內心的安穩。
快樂的體現:
快樂應該是源源不絕的,分享快樂而不吝嗇。
以平等的心對待他人,享受與他人互動的過程。
**********
The hindrances (i.e. hindrances to jhanas) are not just impediments to attentional focus, but are described as "causes of blindness, causes of ignorance, destructive to wisdom, not conducive to Nibbana." (SN 46:40)
The commentarial notion of knocking out vs killing bandits
Satipatthana is dynamic
Dispassion toward mental processes; they are not here to serve you; don't trust them; they are but repetitions of restlessness, torpor, boredom, excitation...
It's only in mental processes that the five hindrances are evident; they are the "wrinkles"; it's only in self identification that they are evident; they are the symptoms of a mind that has already been wrapped up and swept away
Pacify the mind until the currents are not felt; if the currents are not felt, the water is not felt; emptiness of mind
*****
探討「五蓋」和「心念住」的概念,並以水的活動方式來比喻內心的活動。
比喻: 將內心活動比喻為水的活動,如水波、漣漪、水壓等。
定義: 當你與內心活動糾纏不清時,就像被湍急的水流裹挾的溺水者,感受到水的波浪被自己的衝撞覆蓋,產生種種壓力。
五種蓋:
欲貪蓋: 對於某種感官經驗的飢渴,如懷念、憧憬、迫不及待。
瞋恚蓋: 對於眼前狀態的不滿意,如不耐煩、抱怨。
掉舉蓋: 渙散、不安、不寧靜。
昏沉蓋: 恍惚,喪失意義感、覺知,對修行目標失去興趣。
疑蓋: 沒有建設性的懷疑,過多的想像和推測。
感受水壓: 訓練自己感受內在的壓力、動態,觀察壓力如何產生、增加、緩解、消失。
放下故事情節的取向: 不要關注問題的故事情節,更要關注內心活動的方式。
認識內心活動的本質: 內心活動看似多樣,實際上都是壓力、動態的變化。
厭倦內心活動: 看清內心活動的把戲,對其失去興趣,不再受其影響。
不對內心內容起反應: 將內心活動視為身外之物,不被其牽動。
體驗真正的快樂: 不對內心內容起反應,得到的是不會停歇的、與平安緊密連接的快樂。
明白內心活動不是來取悅你的: 不相信內心活動,不被其擺弄,不用為其起反應、計畫、分析。
放下多餘的內心活動: 深刻休息,觀察什麼是「動態、水壓」。
不只是定力: 「心念住」的結果不只是獲得暫時的定力,更是從一切壓力中走出來,永久關閉內在製造壓力的引擎。
解脫: 懂得閱讀水壓、化解水壓,就能從內在的痛苦中解脫,得到「心的解脫」。
以比喻和深入的剖析「五蓋」和「心念住」的深刻含義。透過練習感受內在的壓力、動態,放下對內心活動的執著,我們就能從痛苦中解脫,獲得真正的自在與平靜。
**********
2024.03.02► [Q&A] 厌离 是 高级懒/厭離 是 高級懶
Not complaining and not explaining, inside and outside
Too lazy for thoughts, descriptions, conclusions, judgments...
The "I am so and so” is but the loudest of noises, the most recurring of
impressions
Too lazy to cohere as a person, to borrow something from past or future
Too lazy to turn attention every which way, and too lazy to suppress it
Only stress, its origin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nly presence, space, awareness, not-a-thing...
探討「厭離」的概念,是通往解脫的前奏。解脫的最高目標是放下,而真正的放下需要一種內在的情緒準備,即「向解脫的情緒」。
主要觀點
1.放下的必要性:
- 要放下習慣性的抓取,必須意識到抓取的辛苦與無用。
- 當內心感到飽足時,對多餘的強求與控制便會變得不在乎。
2.厭離的理解:
- 「厭」在佛法中可以指不健康的情緒,與「貪」一樣,都是煩惱的驅動力。
- 然而,「厭」也可以是積極的,表現為對抓取行為的厭倦,進而達到「高級懶」。
3. 高級懶的意義:
- 這種懶惰並不是失去方向感,而是對複雜思緒的簡化與保守精力。
- 禪修者會越來越不願意抱怨,並學會「做真實的自己」。
4. 內在與外在的懶惰:
- 對外界的評價與批評不再在乎,選擇安住。
- 對內心的解釋也變得懶,因為這樣的解釋往往是徒勞且無趣的。
5.清醒與智慧:
- 高級懶讓人變得清醒,能夠看清壓力的來源與緩解。
- 這種狀態下,注意力不再浪費在抱怨與解釋上,而是更能夠專注於當下的存在。
結論
「厭離」不應該被視為負面情緒,而是一種通往解脫的智慧。透過高級懶的狀態,我們能夠更清晰地面對自身與外界,並最終達到心的自由與平靜。
**********
2024.03.09► [Q&A] 松进觉知中/鬆進覺知中
When you're embodying sadness, tension, etc. in the background awareness
The intensity of the movie and the untouchability of the screen; even smoothness is an attribute
The undefinable, attribute-less...Doing nothing and entrusting; no struggle
Parasympathetic vs sympathetic; stress mode vs relaxation mode
Primary verb at the moment: want, do, have
The intensity of that verb; seclusion from that verb; to be
Relaxation at the levels of muscles, attitudes, grip on thoughts
1.神經系統的狀態:
- 交感神經系統**:當面對壓力、緊迫感或危險時,身體準備逃跑或戰鬥。
- 副交感神經系統**:處於放鬆狀態,無需進入爭鬥或競爭。
2.欲界的影響:
- 在欲界中,人們常常忙於追求「得」與擁有,導致焦躁不安,無法享受當下的簡單與平靜。
- 當下的美好,如陽光與微風,常因急迫感而被忽視。
3.觀察身心狀態:
- 練習觀察自己是否處於壓力下,並學會在放鬆中欣賞當下的美好。
- 深度放鬆能讓佛法的智慧顯現,並促進對放下的理解。
4.放鬆的練習:
- 禪那的快樂與舒適源於放鬆,而非因匱乏而追求。
- 應學會在每一個層次上放鬆,無論是肌肉還是心態。
5.覺知與信任:
- 正確的覺知不應該伴隨緊張或焦慮,而是清晰且自由的。
- 覺知是無法被定義的,真正的自在來自於放下對念頭的執著。
結論
在覺知中放鬆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我,並享受當下的豐足與快樂。透過不斷練習放鬆與信任,我們最終能達到心的平靜與自由,找到真正的「家」。
**********
The indeterminate; loosening grip on everything; conserving energy; letting go of doership and control
All explanatory models break down; the example of time: beginningless or with beginning
Will an explanation satisfy? How long will it satisfy? Can you remember this after death/trauma?
Explanation as placating and appeasement; explanation just as a practical means of directing and guiding intention; be content with just this
Instead of working on views, work on the intention behind questioning
Omniscience in the Dhamma
What doesn't need explanation? Self knowing, origin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stress
Stay with those what is self-evident, and don't be swayed by contents of thoughts; do you become dogmatic, insistent, quarrelsome?
探討如何超越對觀念的執著,達到內心的安靜與智慧。禪修者在放鬆對事物的抓取後,能更清晰地看待觀念及其局限性。
1.內心的安靜與行為改變:
- 當內心趨向安靜時,會放鬆對身體、感覺和觀念的抓取。
- 佛陀對於「無記」的處理方式,是對無益討論的漠視。
2.禪修者的態度:
- 禪修者不會急於改變他人的看法,除非對方表現出誠意與交流的意願。
- 對於不同的觀念,禪修者保持距離,避免爭吵,保留能量。
3.觀念的局限性:
- 所有觀念都是由複雜的業力與條件組成,無法代表終極真理。
- 例如,對「時間」的觀念經過檢驗後會發現其不堪一擊。
4.智慧的開展:
- 真正的智慧來自於超越觀念,而非對觀念的執著。
- 禪修者應該清楚辨識壓力的來源,並學會放鬆對觀念的抓取。
5.覺知的本質:
- 「我是覺知」是一種不需透過概念來表達的真實體驗。
- 對於觀念的懷疑是必要的,但對於覺知的存在卻無法懷疑。
結論
超越一切見的狀態是依賴智慧而非觀念,真正的智慧源自於對現實的清晰認識與放下對觀念的執著。這種狀態讓人更加自由、寬坦,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詳。
**********
Mental defilement IS the learned response to certain feelings; all three feelings make the body/mind fidget, in the form of craving, aversion, boredom……
Hardship is nothing other than resistance to feelings; let go of resistance, feel feelings fully, no expectations, accept even the feelings of resistance, let go of even the striving to let go
Forsaking reactions
Ghosts and demons
Daqi, non-cowering, no self pity, not playing the victim……
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困難與挑戰,並轉化、渡化苦厄。無論是健康、財務還是家庭等方面的問題,生活中總會遭遇各種挑戰。
主要觀點
1.生命中的挑戰:
- 每個人都會面對健康、財務、家庭等方面的困難。
- 小的困擾也可能讓人感到憂心忡忡。
2.渡苦厄的方法:
- 解脫道上有特殊的方法來渡化苦厄,最終的目的在於轉化心靈。
- 對於困難的理解可以是外在的妖魔鬼怪或過去的業報,最終的化解方法仍然是轉變心靈。
3.外在影響的回應:
- 外在的小人對你的加害,實際上源於你對他們的反應。
- 若不將其視為競爭遊戲,則無法被操弄。
4.對占卜與算命的看法:
- 占卜和算命源於對未來的焦慮,並無法真正改變命運。
- 內心的平靜能超越這些不安。
5.痛苦的來源:
- 所有痛苦來自於對感受的反應模式。
- 佛法中的「煩惱」指的是對感受的習慣性反應。
6.簡化困境:
- 將複雜的情境簡化為當前的感受,有助於專注於消除痛苦的關鍵。
- 面對感受時,需全盤觀察,放下抵抗。
7.超越受害者角色:
- 不要將自己視為受害者,應該看到內心的平安與光亮。
- 透過心靈的轉化,能夠超越一切苦厄,並幫助他人渡化苦厄。
結論
渡化苦厄的關鍵在於轉化自己的反應模式,通過內心的平靜與智慧,最終能超越所有的困難與挑戰。這不僅能改善自身的狀態,也能幫助他人面對生活的苦厄。
**********
2024.03.30► [Q&A] 内在的宁静 是道/內在的寧靜 是道
Natural peace; which is present when one is awake or asleep; which is not in the least bit disturbed
The path is only there when there's not one with, or when there's a tendency toward rebellion against, peace
Quiet the mind; different methods; not by ways of forceful fabrication; the example of recollecting the sages' minds
Convincing consciousness of its own source and nature
Simulation; artificial
Ways to correct the artificiality: what separate intentions are there? What controlling desires are there? What remaining pushing away is there? How did you lose it? Did you really lose it? I am peace
1.什麼是「內在的寧靜」?
- 非人為造作的平安
真正的內在寧靜,不是靠控制、壓抑、計畫或外在條件(如金錢、健康、成就)所換來的短暫安心,而是心本來就具備、無需外求的平安。
- 「即是」的體驗
這種平安是當下、無距離的,不需要努力去尋找或製造。只要停止外求、停止掙扎,便能發現它一直都在。
2.為什麼我們會失去這份寧靜?
- 習慣外求與控制
多數人習慣把平安寄託在外在條件上,或透過各種行動來「製造」平安,結果反而和內在的寧靜產生距離。
- 意識的迷失
當我們的注意力被煩惱、欲望、恐懼牽引,就容易忘記心本自具足的平安,誤以為要靠外在才能獲得安穩。
3.如何回歸內在的寧靜?
- 回到「我是平安」的體驗
練習讓心安靜下來,不需特別技巧,只需停止對外在的追逐與控制,體會「平安就是你自己」。
- 模擬解脫者的心境
可以憶念、模仿古聖先賢的寬坦與不動搖,幫助自己進入平安的狀態。這不需複雜儀式,只是一種心行的調整。
- 善用簡單的方法
例如:深呼吸、放鬆身心、觀照呼吸、正念觀照等,都是幫助心回歸寧靜的有效工具。
4.日常生活的實踐建議
- 隨時提醒自己「我是平安」
當心浮動、煩躁時,輕輕提醒自己:「我本來就是平安的」,不用再額外做什麼來獲得平安。
- 以慈悲、好奇的態度觀照內心
無論遇到什麼情緒或想法,都以溫和、慈悲的態度去觀照,讓心自然平撫。
- 簡單的禪修步驟
可以每天練習呼吸法、觀照法或平安禪,讓身心慢慢熟悉這種無條件的寧靜。
5.舉例說明
假如你因工作壓力感到焦慮,與其強迫自己「不要焦慮」,不如停下來深呼吸,觀察當下的感受,不評價、不抗拒,提醒自己「這一刻,我本來就是平安的」。慢慢地,焦慮會自然消融,內在的寧靜會浮現。
6.小結
「守住內在的寧靜」就是修行的核心。這份寧靜不是靠努力追求或外在條件換來的,而是每個人本自具足、隨時可得的。只要願意回到當下、放下外求,你就會發現:真正的平安,其實一直都在你心裡。
2024.04.06► [Q&A] 内在的净居天/內在的淨居天
The psycho-behavioral archetypes of Buddhist heavens
淨居天一切時不住於輪迴側
Meaningless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figurative and literal places
Don't just leave behind sensuality for dogma; what is the reason...
What destroys peace...
Letting go of guilt; Think of sensuality in terms of: clarity and peace compromised
What compromises peace: eagerness, impatience, hunger, fever……
What compromises clarity: ignorance about sensuality (limitations; doesn't lend itself to hoarding; endless rivalry and worry...)
在佛教傳說中,「淨居天」是世間最美好、清淨的所在,僅有聖人能夠到達,特別是「三果的聖人」。與此不同的是,「四果聖人」無法被具體定義,因為他們不再以某種身份出現,因此無法說明他們的去處。
對於許多禪修者而言,「淨居天」是他們嚮往的地方,這裡的環境有助於修行。後來的佛教「淨土」概念源自於此。然而,佛陀提到不同天界的重點並不是要推銷某種信仰,而是強調「心理行為的原形」。外在環境的品質取決於個人的行為模式,因此,三果聖人無論身處何地,皆能享受無法形容的平安和幸福。
作為禪修者,若希望達到內在的淨居天,必須擺脫欲貪的枷鎖。擺脫欲貪的原因不應僅是宗教教條的要求,而是因為欲貪會破壞內心的平安。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平靜,而非對物質的追求。
如何獲得內心的平安?
要獲得內心的平安,首先要清楚欲貪的本質。佛法教導的內在平安,不是壓制自心,而是移除那些造成內心動盪的因素。當這些因素被移除,自然會獲得平安。
1.罪惡感的處理:許多禪修者在聽到要斷除欲貪時,可能會誤解為否定快樂。實際上,應該檢視這些活動是否會影響內心的平安。
2.憂慮與迫不及待:憂慮源於對欲望的執著,而迫不及待則反映了對當下的抵抗。真正的幸福不需要透過競爭或控制他人來獲得。
3.接納當下:應該學會接納當下的狀態,無論是與親友的互動還是面對的挑戰,保持內心的清明與平靜。
結論
淨居天不應被視為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要認真移除那些讓你不舒服的內在因素。當你能在任何境界中保持平靜,外在的淨居天便不再重要。佛法不需要盲目的信仰,而是要通過自身的體驗來證實內心的平靜與幸福。
**********
2024.04.13► [Q&A] 心安静下来後/心安靜下來後
Quieting down via non-formal-meditative techniques
What to do with equanimity?
1. deepen and familiarize it
2. examine if there's sankhara, in support of it, in identifying it
3. examine craving
4. knowing the nature of mind, via the liberation gates
Some of these might be redundant or unnecessary
All leading to letting go
許多人對「靜坐」感到畏怯或不喜歡,但這並非修行的唯一途徑。在原始經典中,很多在家的修行人是透過憶念佛法僧、聽聞佛法、培養虔誠的宗教心情等方式,讓心自然安靜下來的。
例如,你可以試著對佛法生起感恩之心。當你意識到,這個世界除了教導競爭與功利,還流傳著一種能通往無條件平安的智慧,並有人無私地分享,這份感恩與謙卑,就能讓你那顆時常追逐名利的心,得到初步的安靜。這份由衷的安靜,有時甚至比刻意專注所得到的平靜更有助於解脫。
當你透過感恩、隨喜或虔誠等方式讓心安靜下來,這是一個絕佳的起點,但並非終點。接下來,需要保持正知正念,繼續深化這份寧靜,這才是真正的「細工」。
1. 深化與淨化你的平安感
目標:讓初步的安靜感更加深入、全面、持久。
方法:你不需要複雜的觀想或默念經文,只需用更省力的方式,帶著微微的作意,讓感恩、知足、謙卑的心情遍及全身,彷彿整個人都浸泡在這份平安中。
效果:你會發現這種狀態更不費力、更持久,並能帶來即時的紓壓效果,讓思緒更單純,方向感更清晰。
2. 觀察內心依然存在的「動作」
當心安靜後,你會更容易覺察到內心細微的「動作」。這些動作是費力且耗神的,你可以選擇單純地覺察,或是一邊覺察一邊輕柔地放下。
粗的動作:內心的竊竊私語,如自我懷疑(「我怎麼還不進步?」、「這個方法有用嗎?」),或因無聊而感到的坐立不安。
細的動作:隱約的憂慮、對遠方願景的嚮往(「要是我能在那裡就好了」)、對過去的緬懷,這些都屬於「貪」的微細動作。
最細微的動作:對「平安」本身的認同與執著,例如植入自我感(「這是我證得的平安」、「我能控制這個平安」)。發現這些,也是需要放下的動作。
3. 利用平安的狀態,檢驗經驗的品質
當你有了一定程度穩定、持續的平安,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更進一步地去探索:
意識的品質:觀察它如何不斷地重複、扛起過去、推向未來、黏著當下。
覺知的質地:體會它是如何地不動、不可抓取、不與境界交涉。
心安靜下來後,不是停在一灘死水,而是要繼續進步。上述的步驟(深化平安、觀察動作、檢驗經驗)是相輔相成的,核心都是「更進一步地放下」,直到你體驗的安靜不再存有任何人為造作或執取。
所以,別因為對傳統靜坐感到氣餒就放棄修行。有很多善巧的下手處,哪怕只是憶念一個善舉,心存感恩或隨喜,那份隨之而來的寬坦與放下,就足以成為你禪修的美好起點。
**********
2024.04.20► [Q&A] 没有捉执(執)的意识(識) 是觉(覺)知
AN10.81, the Buddha abides in unrestricted awareness, having been released from the aggregates; this means that unrestricted awareness is not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as that which maps reality; consciousness with attributes, landing, reflected surface...consciousness as that which is intoxicated by its reflected image
As a traveler, as a story, as a hoarder, as a sensory experiencer……
Be dispassionate about memory, inclination, doership, ownership, character...
The cohering of a glob of foam; where is mind when its structures are not believed in?Where is mind when there's no activity to hold together the structure?
The border of a personality is held together by continual striving; when there's surrender, there's unrestricted awareness; the pattern of a river
「沒有捉執的意識 是覺知」這個主題,重點在於區分「意識」與「覺知」的本質,並說明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從有限、執著的意識,轉向無限、無執的覺知。以下是重點摘要:
解脫道既是宗教,也是超越宗教。作為宗教,它涵蓋生活的全部,是最高的價值與皈依;但如果宗教只剩下教條和意識形態,反而成為壓力和包袱,無法帶來真正的解脫。解脫道的重點在於實踐與體驗,而非僅僅停留在對錯、立場的爭論。
意識是一種對經驗的詮釋和規劃,它帶有自我認同和分類,樂於重複熟悉的模式。這種意識不斷自我提醒「我是誰」,並透過記憶、慣性、願景來維持自我形象。雖然看似真實,實則虛幻,因為它只是許多念頭和經驗的臨時組合,像河流一樣不斷變動,沒有真正固定的邊界。
覺知則是沒有捉執、沒有邊界的狀態。它不像意識那樣忙於維持自我、分類、抓取經驗,而是單純、開放、無限。覺知就像大海,沒有泡沫般的分界與形狀,不需要努力去維持什麼,也不會因為經驗的變化而動搖。當心安住於覺知時,所有維持自我、延續故事、收集經驗的動作都自然停歇,內心徹底放鬆,沒有壓力、沒有掙扎。
修行的過程,就是看清楚意識的捉執、重複與虛幻,讓每一個想要抓取、維持的衝動都逐漸休息、放下。當你不再對意識的內容感興趣,不再被自我故事所牽動,內心自然轉向無限、無執的覺知。這才是真正的安住與自由,超越了所有宗教形式與概念。
當你發現自己在為維持某種自我形象、記憶、角色而用力時,可以提醒自己:這些只是意識的泡沫,最終都會消散。練習不去維持、不去抓取,讓心回歸單純的覺知,體驗那份沒有邊界、沒有壓力的自在與平安。
總結來說,「沒有捉執的意識」就是「覺知」──一種徹底放下、無限開放的內在狀態。這是修行的終極方向,也是每個人都能親自體驗的真正解脫。
**********
Not the usual idea of body, but as bundle of neuroticism; mental defilements as strugle
One angle to "pacifying activities": make them fewer
Another angle: regard them with indifference
Looking for ways to conserve energy; looking for ways that you can content the body
See mental defilements as bodily agitation and inner tightening
「身念住導引」的核心,是透過觀照身體這個「貼近你的場域」,讓注意力回歸當下、回歸自身,進而培養自然、無壓力的覺知。這裡的「身體」,不是指外貌、身分,而是指一個充滿各種感覺、反應的現場。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因外放注意力、追逐外境、迷失在故事情節裡,導致與自身距離遙遠,心神經質、忙碌、坐立不安。
身念住的練習,就是讓你學會不再用力追尋特殊感受,而是用自然、寬鬆的覺知,單純地感受身體裡的觸感、呼吸、動作。你不需要死盯某個部位,也不用強迫自己感受到什麼,只要讓自己「躺進身體裡」,隨時留意身體的存在和變化。呼吸是最容易觀察的動作,輕柔地注意呼吸的深淺、快慢,感受它如何安撫神經、帶來放鬆。這時候,你已經開始遠離煩惱,進入一種「在知道動作」的超然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重點不是壓制身體的反應,而是節省無謂的動作,讓身體變成一個可以安歇、休息的地方。當你能夠以放鬆、優雅、節省力氣的方式與身體相處,心自然會回到貼近自身的位置,煩惱和緊張也會減弱。這種「身念住」的修行,不僅讓你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保持安穩、自在,更能讓你學會化解煩惱、減少我執與欲貪,真正體會到身心的深度休息與自由。
**********
2024.05.04► [Q&A] 十六胜行最初二阶/十六勝行最初二階
MN10 turner assessment, to Patisambhidamagga's contact point
Task focused, not point or location focused
Parimukha:正念現前(菩提流支);住對面念(玄奘);正念而住(義淨)
Situational awareness vs attentional fixity; Citta-ekagga
The so-called optimal environment, or conducive environment; But in the end, learn to be at ease even at one's failure to be at ease; learn to let go even at one's struggle at letting go
「十六勝行」是佛法禪修中非常核心且完整的修習法門,涵蓋了從基礎的呼吸覺知到深層的觀照與解脫。今天的主題聚焦在最初的兩個階段,也就是「呼吸時知道呼吸是長或短」。
「呼吸長時,知呼吸長」
「呼吸短時,知呼吸短」
這兩個步驟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深刻的修行原理。它們的重點不是要求你死盯著鼻端,或是刻意排除雜念,而是要你培養一種「場域覺知」。這種覺知就像一位工匠在工作時,能夠隨時觀察、調整自己的動作,讓每一個呼吸都被清楚地覺察到。
自然覺知,不需用力
你不需要刻意去改變呼吸,只要單純地、輕鬆地覺察呼吸的長短。呼吸長時,知道它是長的;呼吸短時,知道它是短的。
場域覺知,正念現前
重點在於把注意力帶回當下,像是面對眼前的工作一樣,隨時覺察自己的狀態。這種覺知不是緊繃的專注,而是一種從容、開放、能夠調整的覺察。
呼吸是身心的鏡子
觀察呼吸的變化,可以幫助你覺察當下身心的狀態。呼吸急促時,可能是緊張或焦慮;呼吸平穩時,則是放鬆與安定。你可以輕微地調整呼吸,讓身心進入更舒適、安穩的狀態。
不需追求特殊體驗
這兩個步驟的重點在於「如實知」,不需追求定境或神奇感受,只需誠實觀察當下的呼吸狀態。
開放、彈性的調整
如果呼吸長就知道長,短就知道短,不需批判、不需控制。這種覺知會讓你更容易進入身心的平衡與和諧。
任何時刻都能練習
無論你在走路、開車、工作、吃飯,只要記得觀察自己的呼吸狀態,就是在實踐十六勝行的最初二階。
建立身心的安穩基礎
當你能夠熟練這兩個步驟,會發現自己更容易保持平靜、清醒,對外在環境的變化不再那麼容易被牽動。
十六勝行的最初二階,看似簡單,實則是培養正念、建立身心穩定的基礎。它們強調的是對當下呼吸的如實觀察,以及一種自然、寬鬆、無壓力的覺知態度。只要你願意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這兩個步驟,就已經在踏實地走在解脫的道路上。
**********
涅槃是一種內在的平安,它不需要透過外在的事物來建構,而是存在於每個當下的瞬間。然而,我們的心常常習慣性地以有色的眼光看待世界,將某些事物視為「我」或「我的」並在情感上依賴它們。這種依賴導致了不安和不滿足。
要體驗涅槃的平安,我們需要放下對外境的執著和依賴。我們應該學會以真實、客觀的態度看待一切現象和意念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覺知當下的存在方式,可以幫助我們逐漸擺脫對外境的情感連結。
隨著修行深入,我們可能會經歷一個轉折點,稱為「預流」或「不退轉」。此時,我們開始意識到涅槃對我們的吸引力遠大於世俗世界。此後,生命變得更像減法,而不是加法。我們努力減少負擔,並更加自然地休息與真理相合。
總之,體驗涅槃需要放下執著,以清晰、客觀的心態面對一切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覺知當下可以幫助我們逐步接近這種內在平安。
**********
2024.05.25► [Q&A] 身念住的关键(關鍵)在身行 而非身体(體)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身念住的關鍵在於「身行」而非「身體」。傳統上對身念住的理解著重於對呼吸、不淨觀等與身體相關的禪修項目,但更古老的講解則強調「身行」的重要性。所謂「身行」包括反應、動作等意志發動的過程,如眨眼、轉頭、維持姿勢等。
觀察和化解「行」是佛法修行的核心。「行」是痛苦產生的根源,也是自我和世界建構的基礎。透過觀察和超越各種形式的「行」(包括貪戀、執著),最終達到涅槃——所有煩惱止息的大解脫境界。
在禪修中,雖然關注呼吸或其他與身體相關的事物有其價值,但真正關鍵的是對「身行」的覺知。當我們專注於衝動、亢奮等內在活動時,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並放下執著。此外"令 身行休息"也是一個重要練習。
總之," 念住" 的核心主題是 " 行",包括貪戀和自我建構。通過持續地覺知並化解這些主題中的各種形式," 我們可以瓦解所有痛苦"完成禪修任務。
**********
2024.06.01► [Q&A] 慈悲喜舍(捨) 到 解脱道 的 自然过(過)渡
這篇文章主要在探討「慈悲喜捨」與「解脫道」之間的關係。慈悲喜捨被形容為「四梵住」,是一種友善、有建設性和接受的態度。傳統上,修行慈悲喜捨是透過觀想親人、陌生人乃至敵人的方式來發出慈悲喜捨的心意,但這種方法可能顯得造作和勉強。
相對地,更自然的修行方法是保持友善和接納的態度。不論面對何種境界,都維持一種省力、不過度反應的心態。當內心出現挫折或懷疑時,也以友善和放下的心態面對。在禪修中容易走到解脫道邊緣,因為解脫道都是幫助超越動作與心行的方向。
雖然慈悲喜捨本身還不等於涅槃或解脫道的一部分(因為它仍帶有一些造作),但它卻帶有幾分涅槃或不死境界(覺知)的芬芳。覺知本身就具備接納一切現象而無需額外用力的特質。而且覺知中的經驗沒有距離感,能貼近事物本質。
世間各種快樂若撇開雜質如煩惱、得失心等不談時會發現:快樂就是暫時無憂無欲望狀態。但世間快樂終究被污染且短暫不可靠。而親情中隱約讓人想到家的感覺也是因其帶著真理即「涅槃」的芬芳。
因此若依照解脫道原則來修習慈悲喜捨(即友善接納),將更容易通達到真正自然非造作之「覺知」- 涅槃所具足之真實愛護眾生之德性。一開始可能需要口訣提醒自己如「歡喜接受」、「減少鬥爭」、「歸順」等。但隨著精進漸次去除多餘動作念頭後,就能體會那原本就存在於經驗中的特質了。
**********
2024.06.08► [Q&A] 究竟的栖心之所/究竟的棲心之所
這篇文章探討了「棲心之所」的概念,也就是個人習慣性徘徊的活動狀態。雖然內心活動瞬息萬變,但每個人可能都有某種特別習慣、喜愛、長時間安住的活動場所。例如在欲界中,人們可能會以自己的容貌和吸引力為傲,並努力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相對於此,有些棲心之所更適合禪修者。例如經常保持感謝和知足的心態被認為是天界的棲心之所。在解脫道上則是透過瞭解貪婪、超越貪婪來獲得更大的自由。
「覺知」是最究竟的棲心之所。覺知可以理解為不死境或涅槃。在覺知中沒有造作或需要經營維持的一個角色或位格。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著。
要精益求精地微調我們當前的禪修技巧和棲心之所,以讓它們更加貼近覺知本身。不斷檢視自己是否有多餘不必要的動作,是否太用力或者太鬆懈等等,透過智慧來幫助我們達到諸行漸次止息,最終意識融入到覺知裡面。
**********
2024.06.15► [Q&A] 寻觅念头了不可得/尋覓念頭了不可得
人為控制的安定:靠壓抑、控制念頭來獲得短暫的平靜,但這種平靜帶有緊張與壓力。
自然放鬆的安定:透過放下、順其自然,不強求、不抓取,回歸內在本有的安靜、安寧。這種安定讓你更容易看清自己平時在意、執著的,其實只是神經質的投射。
大多數念頭並非真正有建設性的思考,而是源自不安、貪欲、焦慮、煩惱。
念頭像「大自然的聲音」,本來可以當作旁觀者,但它卻有強大的誘惑力,讓你不自覺地把「自我」植入其中,認為「這是我的念頭」。
當你安住於內在的安靜時,會發現念頭只是生滅不已的現象,你有自由選擇是否要「入戲」。
念頭之間的內容、欲望經常互相矛盾,昨天相信的,今天可能全然不同。這說明念頭本身並不可靠,也不是「真理」。
把念頭當作陌生人的聲音,不急著認同、也不急著排斥。
留意念頭與自我感的連結,發現多數念頭都和「我」的價值、成就、失敗有關。
學會從「非我」的角度觀察念頭,能更深入理解貪、執著的運作。
念頭來去無常,難以捕捉。你很難真正見證一個念頭的出生與消滅,它們像量子粒子一樣,無法掌握。
念頭在空間上也無法定位,沒有固定的起點或終點。
即使理論上說念頭「無常」,但在實際觀察中,連這個描述都顯得不夠精確,因為念頭似乎是即生即滅、無法分割的。
當你不再執著於念頭,不再相信念頭所講的內容,內在的安靜就能自然顯現。
這種安靜不是靠壓制念頭換來的,而是透過放下對念頭的抓取與認同。
真正的修行者,既不會因為念頭而自大,也不會因為念頭而自卑,因為他知道念頭只是聲音,真正的安穩來自於內在的寧靜。
練習將念頭當作「外來的聲音」,不急著認同或反駁。
當念頭出現時,提醒自己:「這只是念頭,不等於我。」
每天花一點時間靜坐,觀察念頭的來去,不主動抓取,也不壓抑。
慢慢體會到,真正的安穩來自於內在的寧靜,而不是念頭的內容。
總結:
念頭看似真實,實則空幻無常。當你學會不再追逐、抓取念頭,而是安住於內在的安靜時,念頭的欺騙性與誘惑力自然消散,真正的自在和平安也就隨之而來。
**********
2024.06.22► [Q&A] 於五蕴无有捉执/於五蘊無有捉執
五蘊是指身心的現象,包括色、受、想、行、識。一般人對於五蘊會產生迷失和執著,將意志與身心現象攪和在一起,形成「五取蘊」。這種狀態令人困惑且忙亂。
佛陀教導解脫道,認知到五蘊的非我性,內心就能放下。具體來說,就是不要把意志加諸於五蘊之上。在禪修時可以專注觀察身心現象的動作,覺察到何種意志正在發生碰撞或關係。
透過放鬆身體和保持警覺的心情進行禪修練習。在觀察過程中檢查是否伴隨著想像力、期望與恐懼、內在抓執等捉執行為。如果發現這些捉執行為可以選擇放鬆安靜地繼續觀察或直接放下。如果沒有發現任何捉執行為則表示已經達到某種程度上的解脫。
最後作者提醒要樂於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警覺地檢查自己是否在對待五蘊時有任何形式的捉執,以達到通澈自在的人生境界。
解脫之道:佛陀教導的解脫道,即認知到五蘊的非我,從而內心能夠放下。
禪修實踐: 放下對五蘊的執著,並透過觀察身心現象來訓練意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五蘊非我」的觀點:
觀察自己的身心:注意自己的身體感受、情緒、思想等,觀察它們的無常性,不執著於任何一個方面。
放下執著:當我們對某些事物或人產生執著時,要能夠觀察這些執著的無常性,並學會放下。
培養非我心態:在面對逆境或挫折時,不要過度執著於自我,而是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去面對。
修習慈悲心: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超越自我的局限性,擴展對他人的關懷。
保持正念:時刻保持正念,觀照當下的身心狀態,不被五蘊所牽制。
持續學習:通過學習佛法,深入理解五蘊非我的道理,並將其內化到日常生活中。
**********
2024.06.29► [Q&A] 善巧调控与捐弃调控/善巧調控與捐棄調控
在禪修中找到行為調控的平衡,並通過善巧和捐棄的方法來促進內在和外在的和諧。
善巧調控:強調觀察和調整行為,以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和煩惱,達到行為的平衡與和諧。
捐棄調控:指放棄過度控制和執著,讓行為更自然地展開,體驗內在的平安和自由。
調控的平衡:善巧調控和捐棄調控看似矛盾,但實際上是相輔相成,共同指向「中道」的修行目標。
實踐建議:透過持續的觀察和微調,學習在放鬆和覺知中行動,逐步捨棄無用的動作和煩惱。
2024.07.06► [Q&A] 自然宽坦的觉知/自然寬坦的覺知
一、禪修的核心:讓心安靜下來
禪修最簡單的目標,就是讓自己安靜下來。只要心能夠安靜,無論用什麼方法,最終都能逐步達到這個目標。佛經說:「心安靜下來,就能見如實、知如真。」這時候,痛苦與解脫的本質會自然顯現,內心也會漸漸沒有疑惑。
二、看清欲貪與我慢的本質
當我們的心不安靜時,常常陷入「然後呢?下一個是什麼?」的輪迴,總是在追逐新鮮感,無法真正享受當下。這種「欲貪」其實是一種內在的焦慮與不滿足。心安靜下來後,會發現捨離欲貪並不是剝奪快樂,反而像是擺脫一種生病、不自然的狀態。同理,「我慢」也是一種對自我的執著,總是在意「我是誰、我能做什麼」。當心真正安靜時,會自然看見這些執著的疲勞與空洞,樂於放下。
三、自然寬坦與深度放鬆
讓自己安靜的方法有粗糙和細緻之分。粗糙的方法是用控制、壓抑、強迫專注,這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有修養,內心卻不是真正的放鬆,反而會有更多的掙扎與壓力。細緻高明的方法,是練習「自然寬坦」的覺知,也就是帶著深度的放鬆,讓心自然展現,不用刻意用力。
這種放鬆不是放任,不是隨波逐流地被習慣性牽著走,而是有警醒、有覺察地讓一切自然顯現。即使是內心比較黑暗、難堪的部分,也能輕鬆包容,沒有必要再浪費力氣去維持某種形象或自我設限。這樣的覺知狀態,會自然而然帶來調整、超越與升華的功能。
四、身心的放鬆與通透
從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來看,當我們帶著「有所求」的心靜坐時,身體常會不自覺地緊繃、控制呼吸、咬牙切齒,這些都是內在用力的表現。透過自然寬坦的覺知,可以慢慢發現並放下這些不自然的緊張,讓身體變得通透、氣血順暢,心理也會變得寬坦、無礙。
五、自然覺知與真正的解脫
自然的覺知就像一面鏡子,照見身心的每個變化,不加批判、不做解釋,只是單純地覺察。這種覺知能讓我們不再被情緒和雜念捲入,慢慢脫離輪回的慣性,進入更深的安定與清明。
六、行動建議
練習覺知當下的身體與呼吸,不要刻意控制,只要如實知道即可。
覺察自己是否在追逐「下一個」或在意「我是誰」,發現時輕輕放下,回到當下。
放鬆時不是放任,而是帶著警醒、覺察地讓一切自然顯現。
注意身體有沒有緊繃或不自然的地方,溫柔地放鬆它們。
心理上也練習寬坦,不要卡在任何一個念頭或情緒裡。
2024.07.13► [Q&A] 合适(適)於解脱的心理环(環)境
一、什麼是合適於解脫的心理環境?
合適於解脫的心理環境,指的是一種能夠自然接受、理解佛法,並對解脫之道產生信心與認同的內在狀態。這種心理環境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累積了豐厚的福德、智慧與因緣。很多人即使聽聞佛法,也未必能夠真正理解或產生共鳴,這正是因為每個人內在的心理條件和成熟度不同。
二、兩種極端的心理狀態
有些人只需簡單的佛法提醒,就能頓悟、自然契入解脫道,修行變得輕鬆省力,這是因為他們內心單純、誠實、沒有太多包袱,具備了善根與資糧。
另一種人則內心複雜、充滿防衛、執著與煩惱,即使反覆聽聞佛法,仍然難以接受或產生懷疑,這與長期的心理習慣和煩惱主導有關。
三、如何培養合適於解脫的心理環境?
斷惡修善,自淨其意
佛法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不僅是道德規範,更是心理環境建設的根本。避免惡行、積極行善、淨化內心,才能逐步遠離煩惱,接近解脫。
正確理解戒定慧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戒是自律與防非止惡,定是專注與安定,慧是洞察與智慧。三者相輔相成,能幫助我們建立平靜、穩定、清明的內在環境。
持戒不僅是行為上的約束,更是心理的自我調整,使我們遠離貪、瞋、癡等煩惱。
真誠與自然
用真誠取代心機、造作,讓自己變得簡單、自然,能更容易放鬆和安靜。這樣的狀態有助於發現並剔除內在細微的不安與扭曲,進入良性循環。
慈悲與平等心
對所有眾生保持慈悲與平等,不輕慢弱勢,不是出於道德壓力,而是因為慈悲與柔軟更容易契合內在的平安與放鬆。
善用困難與快樂
遇到困難時,學會從中增長信心與智慧;享受快樂時,不被麻醉或迷失,而是感恩知足,進一步提升內在的柔軟與善良。
四、佛法的善惡觀與世間不同
佛法判斷善惡的標準,並不完全等同於世間的道德觀,而是著重於是否有助於體驗更深的放鬆與平安。真正的善,是能讓內心越來越安穩、清明;真正的惡,則會帶來長遠的不安與痛苦。
五、行動建議
日常生活中,練習不斷觀察自己的動機與行為,避免傷害他人,主動行善。
遇到煩惱時,學會懺悔與自省,及時對治不善心理。
持續培養正念、專注與智慧,讓戒定慧成為生活的基礎。
以慈悲心對待自己與他人,減少比較、計較,讓內心回歸平靜與自然。
總結
合適於解脫的心理環境,就是讓自己內心越來越單純、誠實、柔軟、平等,遠離複雜、計較與煩惱。透過戒定慧的修持、真誠的態度、慈悲的心懷和正確的善惡觀,我們能逐步建立起一個容易契入佛法、樂於解脫的內在世界。這樣的心理環境,讓我們隨時隨地都準備好、也樂於走向真正的解脫。
**********
2024.07.20► [Q&A] 你的修行 是 积(積)累记忆(記憶) 或 化解记忆?
Fear of forgetfulness
Does forgetfulness lead to primitive defilements or shedding of load?
Seeing unconscious as collective, impersonal; the forces capable of forming sentient beings; inner and outer beings
The unequal weighting of three times
Whose storage is superior, if the storage is unfathomable? The temporary personality and the silliness of taking pride/shame over it
collection of neurotic patterns/contractions
Like deconditioning any habit, equanimous awareness and relinquishment deprive memory of its ability to impart influence
一、記憶的兩種路徑:積累與化解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會擔心記憶力退化,甚至對失憶產生恐懼。一般人對記憶的依賴,往往是用意志力去壓制煩惱與衝動,當腦力衰退時,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和煩惱就容易浮現,導致個性變得暴躁或情緒失控。這種「失憶」其實是記憶與情緒未被化解,只是暫時被壓制,隨著腦力下降而反撲。
而禪修者的「失憶」則完全不同。許多禪修者發現,自己對於無關緊要、瑣碎資訊的記憶力減弱,卻對生活的覺知、智慧、應對能力反而提升。這不是記憶力的減損,而是對「積累記憶」的興趣減少,轉而專注於「化解記憶」──也就是不再被過去的經驗和情緒牽制,讓心變得輕鬆自在。
二、潛意識與記憶的本質
記憶的來源多元,包含個人經驗、家族、社會、甚至是「無始輪回」的共業記憶。這些記憶大多潛藏於潛意識中,會在不經意間浮現,影響我們的念頭、情緒與行為。佛法強調,這些記憶本質上並不屬於「我」,而是所有眾生共同的記憶庫。當我們執著於這些記憶,反覆複習、強化自我角色時,就會不斷積累新的「記憶債」,讓生命愈來愈沉重。
三、修行的轉化:從積累到化解
一般人修行若只是追求「成為更好的人」、「積累善業」,本質上還是在強化記憶與自我認同,這容易帶來新的執著與煩惱。
真正的禪修,是「化解記憶」:看清記憶的本質、放下對記憶的執著,不再盲目反應、不再背負過去的包袱。這樣的修行會讓人越來越輕鬆、自在,甚至不再害怕身體老化或記憶力退化,因為不再把這些當作「我」的一部分。
四、科學觀點與禪修的實證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禪修能夠改變大腦結構,增厚與記憶、決策、專注相關的腦區,提升情緒管理與創造力。禪修不僅能預防失智,還能讓大腦「清理」過多的雜訊與壓力,讓人更容易回到當下、活在覺知中。這種「化解記憶」的過程,實際上也在生理層面帶來大腦的保養與修復。
五、行動建議
練習觀察自己的記憶與情緒,發現自己是否在反覆積累、強化某些角色或經驗。
學習用「他想」的態度看待記憶,把記憶當作眾生共業,不再執著於「這是我的」。
日常禪修時,專注於當下的覺知,讓過去的記憶自然浮現、自然消融,不刻意抓取或排斥。
當發現自己有情緒反應時,試著看清這些反應背後的記憶來源,並溫和地放下。
不以「積累善業」為目標,而是以「減輕負擔、化解記憶」為修行方向,讓心越來越輕盈自由。
**********
2024.07.27► [Q&A] 禅那的定义/禪那的定義
The state of dispassion, sustained dispassion, willingness to subscribe to dispassion, willingness and capacity to further develop dispassion, gladness/pleasure/ekagga/peace from dispassion...
一、禪那的基本意義
「禪那」是梵語 Dhyāna 的音譯,意譯為「靜慮」、「思惟修」或「禪定」。它指的是心念住於一境,既有內在的寧靜(止、定),也有清明的觀照(觀、慧)。禪那的本質是讓心離開欲界的煩惱,安住於平靜、無欲的狀態。
二、禪那的修行重點
禪那並不是強迫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也不是刻意覆蓋全身的覺知,而是像一面躺平的鏡子,自然反映當下的觸感和存在感。這種訓練的核心,是在身體的觸感中,直接觀察「貪」──那種內在的躁動、欲望、焦慮與不安。
佛陀將「貪」比喻為火焰,會在身心中燃燒、擾亂平安。禪那的修行,就是在覺知中發現並逐漸熄滅這股欲火,進而體驗到無欲的安然。
三、禪那的特質與層次
禪那的共通特質是「無欲」:
無欲不僅是沒有強烈的欲望,更是一種能夠自然安住、容易維持的無欲狀態。
當身心不再被欲望驅動,對解脫道的訊息會自然信受、欣然嚮往,並能深入體驗平安與幸福感。
在禪那中,這種無欲的狀態會越來越深,讓人更容易放下、進步,靠近涅槃。
禪那有不同層次(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主要根據對「無欲」的通透與服從程度來區分。初禪還需語言提醒自己無欲,四禪則純然安住於平安。
四、禪那的實踐方法
在身體的觸感中,觀察有無貪、欲火的現象,並練習讓這些躁動平息。
不需強迫或控制,只需如實覺察、欣賞、安住於內在無欲的狀態。
隨著練習,會發現身心越來越輕鬆、平靜,對無欲的接受與歸順也越來越自然。
五、禪那的核心價值
佛教強調,禪那不是靠壓抑、強制來對治欲望,而是透過智慧與調心,讓心自然趨向平安與放鬆。這種修行方式,讓人從根本上轉化煩惱,進入更深層次的解脫與自在。
總結
禪那就是讓心自然安住於無欲、平靜、清明的狀態。它不是死板的專注,而是像鏡子般自然反映當下,並在身體觸感中觀察與化解欲望。隨著修行深入,禪那會帶來更深的平安、喜樂與解脫,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實踐。
**********
2024.08.03► [Q&A] 动作中的觉知/動作中的覺知
Use heart, not so much brain
The "just this" attitude
The galvanizing energy
一、動作中修行的挑戰與目標
現代生活多數時間都在忙碌、互動、勞動中,很多人會問:「我怎麼在做事、工作、互動時,也能保持修行?」如果把「高品質」修行理解為「動靜一如」──即使在動作中也能穩健進步、安住於覺知──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訣竅一:覺知不是「用腦」而是「用心」
很多人以為修覺知就是「用腦觀察」,結果一邊要用腦修行,一邊還要用腦應對生活,容易分身乏術、頭重腳輕。
正確做法是:把覺知當作一種心境、一種態度。不是要去捕捉特殊現象,而是對當下發生的一切都能放下、接受、包容。
覺知練習重點:不是「看見什麼」,而是「對一切都準備好放下」。
三、訣竅二:統攝整體經驗,不必細分
在動作、互動、運動時,不必把覺知限定在某個區塊(如觸感、念頭),而是讓覺知涵蓋「整個當下」。
即使當下很混亂、難以釐清,也能清楚知道「我在這裡,經歷著這一切」。
不需給經驗貼標籤,只要如實知道「就是這樣」。
四、訣竅三:動態中轉化能量
在激烈運動、勞作時,不必強求放鬆,而是學習將身體的能量轉化為激勵、鼓舞。
例如:運動時感受能量流動,將它視為鼓勵自己修行、撲滅欲火的動力。
這種能量可以被消化、轉化成精進的力量,而不是壓力或苦惱。
五、生活與修行的統合
不必把「日常生活」和「修行」區隔開來,而是努力讓兩者互相融合。
忙碌時不抱怨、不挫折,能做到多少算多少,哪怕只是在工作中練習放下得失心,也是修行。
行動建議
在任何動作中,提醒自己:覺知是一種心境,不是頭腦的活動。
當下經驗混亂時,不需釐清,只需知道「我在這裡」。
運動或勞作時,將身體能量轉化為積極的動力。
讓修行自然融入生活,不必追求完美,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
2024.08.10► [Q&A] 我见为何又叫身见/我見為何又叫身見
有身
Scattered moon reflection; the moving body vs the moving images; the protagonist's perspective Part of that personality view is that awareness emanates from this body and is contained therein
Leaning on those patterns; cohering them; corner occupancy as opposed to holistic awareness; neuroticism and constriction
Not aiming to rid of sense of being or reflectivity; but not buying into those beliefs
Awareness and not self
Whatever is struggling is not self...striving...thought...not peaceful...is not self
一、我見的意義
「我見」是佛法中最根本的錯誤認知,是所有執著的根源。簡單說,就是把「自我」當成某個固定的狀態、角色或活動,相信有一個恆常、獨立的「我」在經驗、在存在。這種認知會帶來恐懼、孤立感,讓人覺得自己是與世界割離的個體,特別害怕老化、死亡等威脅。
二、我見為什麼又叫身見?
佛經中,「我見」有時直接稱為「身見」(sakkāya-diṭṭhi)。「身」這裡不僅指物質身體,更指一切被切割、被認定為「我」的區塊。也就是說,無論是身體、感覺、念頭、記憶,只要你把它當作「我」,這就是身見。
三、身見的運作方式
我們的經驗像一個「覺知的場域」,各種現象(觸感、影像、念頭)不斷生滅。
但我們習慣把這些零散、乍生乍滅的經驗,拼湊成一個「我」的故事,並情感上特別倚重這個「我」。
這種倚重,其實就像在水中撈月── 把破碎的光影錯認為一個真實、固定的月亮。
四、身見的錯覺本質
所謂的「我」其實只是許多生滅現象的組合,並沒有一個恆常、獨立的中心。
我們對「我是誰」「我住在哪裡」「我從哪裡來」的信念,其實只是對觸感、念頭、影像的詮釋和情感投射。
這種錯覺讓我們不斷強化「我」的存在感,進而產生各種執著與煩惱。
五、覺知的修行與身見的鬆脫
禪修強調安住於覺知,觀察所有經驗的生滅,不再情感上倚重、寄託於任何一個區塊。
當你能夠如實地看見:身體、感覺、念頭都只是破碎的光影,並不是「我」,就能逐漸鬆脫對自我的執著。
這樣的修行會讓情感不再打結於任何一處,內心變得平等、自由。
六、身見消融的結果
當身見消融,你不再認為自己是這個會死亡的軀體、這個孤立的個人。
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因為沒有一個真正被威脅的「我」。
即使有自我念頭生起,也只是生滅現象,不再被信仰、抓取。
總結
「我見」又叫「身見」,因為我們習慣把身體或某些經驗錯認為「我」。這種錯覺是所有執著和恐懼的根本。透過覺知的修行,能看清這一切只是破碎、無常的現象,慢慢鬆脫對自我的執著,內心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平安。
**********
2024.08.17► [Q&A] 无色界的简单说明/無色界的簡單說明
Seclusion from the ever changing and the exerted...exerting to build an identity in the ever changing
With regards to the unchanging, there still might be exertion, which itself is changing
一、三界的結構與無色界的定位
佛教將眾生的存在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欲界:包含人類與欲界天等,仍有強烈的欲望與物質身體。
- 色界:雖已離開粗重的欲望,但仍有細微的物質身體(色身)。
- 無色界:連物質身體都超越,只剩下純粹的意識存在。
二、無色界的特點
- 無色界沒有物質形體,也沒有宮殿等物質環境,只有心識(思想、意念、智慧)住於深層禪定之中。
- 眾生在此界沒有五根五塵,只有心識活動,壽命極長(可達數萬劫),但仍然未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
- 無色界的存在,是因為修行者厭離物質世界,修習「四無色定」而生於此界。
三、無色界的四個層次(四空天)
1.空無邊處
- 修行者厭離一切物質,心識觀想無邊的虛空,與「空」相應。
2.識無邊處
- 進一步超越空間,心識觀想無邊的意識,體驗到意識無限延展。
3.無所有處
- 連意識的存在也放下,體驗一切「無所有」,不再執著於任何境界。
4.非想非非想處
- 超越一切想與非想的分別,進入極為微細、難以言說的境界,既非有想,也非無想。
四、修行與無色界的關係
- 無色界是修行「四禪八定」中的高階禪定境界,屬於「世間定」。
- 雖然能帶來極深的寧靜與平安,但仍未出離生死輪迴,因為還有細微的執著和自我認同]。
- 進入無色界的修行者,若未徹底斷除我執,壽命盡時仍會隨業輪迴。
五、生活中的比喻與啟示
- 就像看電影時,我們通常只注意劇情(變動的部分),卻忽略了背景的銀幕(不變的部分)。
- 禪修就是逐步將注意力從變動的內容,轉向內在不變的平安,最終放下對一切境界的執著。
- 無色界的修行,是一個把注意力從粗到細、從有形到無形、從執著到放下的過程。
總結
無色界是佛教三界中最頂層、最細微的存在狀態,只有純粹的心識、沒有物質形體。它分為四個層次(四空天),代表禪修者逐步放下對外在與內在一切的執著。雖然無色界帶來極深的平安與寧靜,但仍屬於輪迴範圍,只有徹底放下我執,才能真正證得解脫。
**********
2024.08.24► [Q&A] 交托 信靠/交託 信靠
The natural state and the necessary evil of antidotes
Theist analogy: entrusting oneself; turning over the burden; turning over the past; thy will be done, surrendering one's will; surrendering one's individuality; trusting that one is completely pervaded by the divine; be done with desire; there's nothing that is not the divine/awareness
You own everything, I own nothing; you are everything, I am nothing; you are eternal life, I am dying; every thing is done via thy will, I am powerless; God provides, and I will not lack
Fully admitting one's limitations and wretchedness
Not taking refuge in idolatry
一、信仰的雙重意義
信仰在現代社會常有兩種形象:一方面被視為迷信、盲目接受教條的象徵;另一方面,卻代表著深刻的情感寄託,是對人生最高意義與價值的追尋。對於禪修者來說,雖然在純粹的覺知中信仰似乎多餘,但因為人有煩惱與扭曲,信仰在修行過程中成為重要的對治力量,協調理智與情感。
二、信仰的力量與修行資糧
虔誠的信仰能快速累積修行的資糧,例如謙卑、佈施、信、望、愛等,這些都能帶來內心的淨化與消業。佛法中的信仰不是盲目接受,而是經過智慧淬煉、昇華的宗教情感。
三、交託信靠的對象與靈感來源
不同宗教對「最高絕對」的信仰,如一神教的上帝信仰,也蘊含著解脫道的氛圍。禪修者可從這些宗教的「交託信靠」獲得靈感,但最終交託的對象並非偶像或外在權威,而是「覺知」、不死境,以及所有佛陀共通的心。
四、交託信靠的心境與生活改變
真正的交託信靠,能讓人放下罪惡感、自我批評等包袱,將一切交給覺知,獲得自由與輕鬆。這種心境像是「徹底死亡」後在更高的懷抱中重生,無論順境逆境,都能以感恩和平安的心情面對。
五、謙卑與有限性的認知
交託信靠的人會學習謙卑,承認個人的有限性,放下自我驕傲與執著,把一切榮耀歸於覺知或解脫的心境,而非個人的能力或成就。
六、智慧與自我糾正
真正的交託信靠必須結合智慧,不執著於偶像或外在形象,避免將手指頭錯當月亮。信靠中沒有著急、強求,而是相信「天助自助者」,努力用於正確的方向。
七、修行的最終目標
修行者最終要接受自我的有限與脆弱,放下對五蘊、現象的執著,認知真正的平安與解脫來自於內在的覺知與醒悟。
這種交託與信靠,不是盲目的依賴,而是帶著智慧、謙卑與真誠,將自我放下,讓內心真正歸於平安與自在。
**********
2024.08.31► [Q&A] 无(無)所依止的全然平安
Non-dependency and personality view; the sensation of taking a position, squinting one's eyes...vs the sensation of rest, openness, unobstructedness
With destruction of personality view, it is easy to disidentify with thoughts and other aggregates
The scary prospect of having nothing to depend upon; on deathbed...
So why non-dependency leads to fearlessness?
Basic space: not requiring you to do or become; its nature is quiescent and non- obstructed
The tactile sensation of dependency, concern, weighing...
一、世俗的安全感與其侷限
在世間,安全感往往建立在外在條件之上──財富、外貌、背景、人脈、物質等。這些條件越優越,表面上看來自信心與安全感就越強。但事實上,這些條件都無法長久維持:容貌會老去,財富會流失,人際關係會改變。即使再有權勢的人,內心深處也難免感到孤獨、不安與不確定。當死亡來臨時,這些外在條件更是全然無用。
二、佛法所說的「無所依止」
佛法強調,真正的平安不是建立在任何可依靠的條件上,而是來自於「無所依止」──不再執著於任何外在或內在的依靠。這種平安是「無條件的」,不會隨著外境變化而動搖。世間的依靠總會崩壞,唯有放下對「我」和「我所」的執著,才能體驗到全然、徹底的安全。
三、「我見、身見」與依止的關係
我們之所以會緊抓各種依靠,是因為有「我見、身見」──誤認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的身心為「我」或「我所有」。這種執著讓我們情感上特別寄託在某個角色、身體或經驗上,產生緊張、恐懼、焦慮,時時刻刻想要保護、維護這個「自我」。
四、放下依止才能體驗全然平安
佛法指出,只有徹底放下所有依止、依靠,才能體驗「無所依止」的全然平安。這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不努力,而是內心不再執著於任何外在條件。當你能夠安住於純粹的覺知中,不再以「我」為中心、不再盤據於任何角落,內心自然寬坦、平靜、不再緊繃。
五、覺知中的安全感
這種平安不是靠「抓住」什麼得到的,而是當你放下捉執、鬆開對自我的緊抓時,自然顯現。覺知本身就是全方位、無縫隙的安全,無論外境如何變化,內心都能隨遇而安。即使面對死亡,也能安然無懼,因為你已經不再把自己侷限在一個會消失的角色或身體裡。
六、實踐方法與生活應用
觀察自己的安全感是否建立在外在條件或自我執著上。
練習安住於當下的覺知,體會不依賴任何條件的平安。
當發現內心緊張、焦慮時,提醒自己: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放下,而不是抓取。
在日常生活中,隨遇而安,努力但不執著於結果。
總結
「無所依止的全然平安」是佛法解脫道的核心。它不是依靠外在條件的短暫安全,而是放下所有執著,安住於無條件的覺知之中。這種平安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變化,是每個人都能在當下體驗與實踐的終極安穩。
**********
2024.09.07► [Q&A] 超越我见的步骤/超越我見的步驟
The supramundane qinghua: integrity and simplicity (so that mechanisms are bypassed); recognition of suffering (the problem with neuroticism)
From not believing in thoughts to not believing in personality view
Personality, a belief; otherwise, only sensations, perceptions, and thoughts; this belief has to be sustained by neuroticism
Examine how the sensations, perceptions, or thoughts might be supporting the belief
You're only susceptible to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 belief when you're neurotic
Taking sensations as they are; this is also the basis for subverting all perceptions, which "self" is one kind
"I'm not this," on the other hand, is sustained by relaxation, surrender, settling into effortlessness; it may start as a belief, but will end in "as is"
View, perception, citta
「我執」是痛苦的根本,但它並非一蹴可除,而是分成三個層次:
我見(“我見”是一種將身心現象錯認為“我”的根本無明。它是一種需要持續用力維繫的、充滿情感倚重的錯誤信仰,是所有心理痛苦的根源。)
我愛(當一個人還未破除“我見”時,會有一個主觀的“自我”形象。對此形象產生的喜愛、迷戀、得意,或對此形象受損而產生的厭惡、羞愧、擔憂。)
我慢(心在接觸境界的瞬間,會慣性地在經驗中盤踞、認同,並架構起一個“自我”作為核心。)
我見是將「自我」認定為某個獨立個體,並以此為基礎發展一系列維護、滿足自我的行為。
這種信念使人始終處於緊張、恐懼、內縮的狀態,因為所謂的「自我」其實如同海面上的泡沫,隨時會消散,卻被情感寄託、呵護。
只要還相信「我是五蘊」「我是這個人」,就會被情緒起伏、得失苦樂所困。
出世間情懷:具備超越世俗、追求解脫的心態,願意放下、放鬆、寬坦。
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能展現放下、不造作的好處,幫助內心更樂於歸順、放下。
體驗平安:透過禪修、靜坐,體驗到放下帶來的平安與輕鬆,對妄念、聲音不再輕易被煽動。
觀察我見的運作
留意內心如何將情感寄託在「自我」的信念上,並產生緊張、恐懼。
培養出世間情懷
願意放下世俗的糾紛、勝負、比較,追求簡單、真誠、寬坦的生活。
體驗平安與放鬆
透過禪修,體驗到放下帶來的平安,對妄念、聲音不再輕易相信、被煽動。
看清妄念的本質
發現「自我」只是念頭、影像、觸感的組合,並非真實、恆常的存在。
不再迷信自我信念
即使仍有「我是○○○」的念頭,也不再全然地迷信、寄託情感於其上。
逐步消融我愛與我慢
我見消融後,我愛、我慢也會隨之減弱,最終達到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日常練習
觀察自己何時被「自我」信念牽動,提醒自己放下、放鬆。
禪修靜坐
體驗當下的平安,對妄念、聲音保持覺知但不被煽動。
親近善知識
學習善知識的放下與不造作,培養出世間情懷。
我見消融後,絕大部分的痛苦、恐懼、緊張都會消失。
我愛、我慢也會隨之減弱,內心越來越自由、寬坦、放鬆。
最終,不再被「自我」的信念所困,體驗到無條件的平安與解脫。
總結
超越我見並非一蹴可及,而是需要分階段、有步驟地觀察、放下、體驗、解脫。透過培養出世間情懷、親近善知識、禪修靜坐,逐步消融我見、我愛、我慢,最終達到真正的自由與平安。
**********
2024.09.14► [Q&A] 超越我执的关键─放松/超越我執的關鍵─放鬆
Personality view cannot be destroyed by just philosophical study; robust equanimity renders the mind resistant to being tempted into convictions, neuroticism, tightness...--basis for personality view
Scriptural accounts of equanimity from first, second...jhanas; Various methods to arrive at equanimity: seclusion, surrender, discernment, skillful vitakka, signlessness...it amounts to relaxation; even the so called I am awareness method leads to this
My understanding of meditation evolved from doing concentration to relaxation; the real meaning of dingshenghui; leading to relaxation of n of clinging, cohering, seizing...; being ekagga?
When relaxed, nirodha or being dead at intentionality does not lead to fear
Equanimity: the relative invulnerability to being swayed by sensations, images, thoughts...
It's not no-thought in itself that's the goal; it's the ability to not being swayed and entranced by thoughts; similarly, with the other experiences...
Directed meditation at personality view: what sensations, images, though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is conviction about personality? See that as mental representation
1. 放鬆的真正意義
佛法的放鬆,不只是肌肉鬆弛,更是身心整體的寬坦與釋懷。它強調的是對生命模式中「緊、抓、放不開」的深層覺察與鬆脫。
傳統修行強調「戒、定、慧」,其核心都與放鬆有關。例如:不說謊、不害人,是為了讓自己長期處於寬鬆、少壓力的狀態;「定」的本質,是安心、放下擔憂與執著。
2. 為什麼放鬆能超越我執?
「我執」的根源在於內在的不安、恐懼與自我保護。當我們緊抓自我、追求、抵抗時,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多的緊張與痛苦。
真正的放鬆,是願意信任、信靠「放下」的過程。當你能夠放鬆到不再執著於「我是、我能、我在這裡」等自我立場時,才有可能體會到佛法所說的「平捨心」。
3. 放鬆的實用技巧
身體放鬆:從頭到腳逐步鬆弛每個部位,選擇舒適的坐姿,注意呼吸,讓身體自然安住。
心的放鬆:不強求專注,不壓抑雜念,而是以觀察者的角度,讓念頭自然來去,不被其牽動。
日常生活中隨時練習:即使工作繁忙,也能在走路、談話、工作時,提醒自己放鬆身心,把每個當下都當作修行。
4. 放鬆的心態轉變
不再執著於「成就」或「失敗」:修行的進步不在於外在標準,而在於你是否能夠真正放鬆,安住於當下。
面對外界刺激與念頭時,保持平捨:無論是愉悅、痛苦或中性的感受,都能以放鬆、寬坦的心態來應對,不再被情緒牽動。
5. 實踐放鬆的行動建議
每天花幾分鐘,練習全身放鬆與呼吸觀照。即使沒時間正式打坐,也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隨時提醒自己放鬆。
遇到壓力或煩惱時,先停下來深呼吸,觀察身體哪裡緊繃,主動鬆弛那個部位。
把念頭當作「陌生人的聲音」,不必認同或抗拒,讓它自然來去。
培養對「放下」的信心,相信放鬆本身就是修行的關鍵。
6. 舉例說明
想像你在辦公室裡,突然有個念頭:「我今天表現不好,主管會不會不滿意?」這時候,你可以先深呼吸,感受肩膀是否緊繃,主動放鬆肩膀與臉部。然後,提醒自己:「這只是一個念頭,不需要認同它。」慢慢地,你會發現,內心的緊張感減輕,心情也變得寬鬆自在。
7. 結語
「放鬆」不是懶散或放縱,而是一種智慧的釋懷,是超越我執、安住當下的基礎。當你學會真正放鬆,無論身在何處、做什麼事,都能體會到佛法所說的平安與自由。
**********
Fabrication: fuel added to thoughts; pattern tracing; holding on tight; regret and anticipation...
Instead of categorical suppression, think of it in terms: frugality, mental fatigue, allowing greater peace, rest with greater efficiency or less reluctance
Don't even waste exertion on stopping exertions; how quickly can you drop, happily, willingly, easily?
What has already arisen, is already arisen; that which has not, don't add fuel
Gradual pacification of sankharas; don't get stuck in the formulaic understanding of the jhanic factors
Different from heedlessness: there is discernment, there's deconditioning, there's alertness regarding habits
追加施力:指的是我們對當下現象不斷加工、反應、評價,讓原本單純的經驗變得複雜、沉重。例如:身體本來只是不舒服,卻因為我們擔心、批判、懊悔,讓不舒服感層層疊加,變得更難受。
不追加施力:就是在現象發生時,不再多加一層反應,不再用力抓取、排斥、加工,而是讓它自然來、自然去,安住於當下的「如是」。
痛苦與壓力的根源:我們的煩惱、焦慮、不安,往往來自於對現象的過度反應與加工,而非現象本身。
身心的複雜化:每一次的追加施力,都讓感受、念頭變得更複雜、更難以處理,形成惡性循環。
珍惜心力,學會「內在理財」:就像理財要懂得節省、善用資源,修行也是要懂得節省心力,把力氣花在該花的地方,不該花的就放下。
不是壓抑或放任:不追加施力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有智慧地分辨什麼該回應、什麼可以直接放下。
讓現象自然消失:當不舒服、煩惱、妄念出現時,不需要再對它評價、懊悔、壓制,只要全然接納,讓它自然消融。
遇到煩惱時,先停下來觀察:問問自己,這個煩惱本身有多嚴重?還是我又在追加了很多擔憂和評價?
練習即刻放下:當發現自己又開始「追加施力」時,提醒自己「已經發生的就讓它過去,不再多費心力」。
把每一個當下都當作修行場:無論是工作、家庭、休息,隨時觀察自己是否在追加施力,學會適時鬆手。
內心的平安來自於不複雜化:越能不追加施力,越能安住於單純、自然的狀態,內在會越來越平靜。
假如你今天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心裡冒出「我是不是不夠好?」這個念頭。這時候,你可以選擇不再追加「我怎麼這麼沒用」「別人都比我強」這些自責的想法。只需單純地覺察:「現在有一個不舒服的念頭出現了。」然後讓它自然過去,不再多費心力,這就是「不追加施力」的實踐。
「不追加施力」不是消極、放棄,而是帶著智慧和覺察,學會珍惜自己的心力,把複雜的煩惱簡化,讓身心回歸單純、自在。這正是佛法中「安住如是」的關鍵,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實用的修行方法之一。
**********
2024.09.28► [Q&A] 我是觉(覺)知 中 的我
1. 「我是覺知」的意義
不是哲學辯論:佛法中的「我是覺知」不是要你在「有我」或「無我」中爭論,而是一種引導注意力、安住內心的方法。
覺知即自我:將「覺知」視為自我,並非把變動的身心、念頭當作我,而是安住於那個不變、親密、無間隔的覺知本身。
全方位的親密感:真正的「我」是無所不包、沒有任何角落被遺漏的,是全然親密、沒有距離的。
安全感來源:這種「我」不需要外在的保護,也不怕威脅,因為它本來就與你無間隔,沒有需要防衛的對象。
錯誤的認同:當你把身體、念頭、情緒、家人等外在或變動的現象當作「我」,就會產生距離感、恐懼、壓力,因為這些東西本質上無法全然親密,也會變化、失去。
勉強的親密:對外在事物的執著,是一種勉強要讓「不是我的」變成「我的」,這會讓你不斷追加施力,感到疲憊和不安。
直接體驗,不需苦思:這不是理論推敲,而是當下就能感受的。你只要安住於內在,觀察那個「無距離、無間隔」的覺知感,就能體會。
自我驗證:真正的自我只能自己體會,無法靠外在證明。你不需要尋找,只要回到當下、回到「家」,自然就能感受到。
遇到煩惱時,回到覺知:當你發現自己又在為外在的人事物追加施力、感到不安時,提醒自己「我是覺知」,回到那個親密、安穩的內在。
不再勉強親密:學會分辨哪些是本來就親密的(覺知),哪些是勉強要親密的(外在現象),放下對外在的執著。
體驗平安與自由:當你安住於覺知,會發現內心的平安是即刻、不假外求的,不再被外在變化牽動。
假如你很在意家人對你的看法,總想要維持完美的親密關係,結果卻常常感到壓力和焦慮。這時候,你可以練習回到「我是覺知」的狀態,體會那種無需勉強、無需防衛的親密感。慢慢地,你會發現,真正的安全感和親密,其實只來自內在的覺知,而不是外在的認同。
「我是覺知」不是一個哲學命題,而是一種實際可驗證的安住方式。當你學會安住於這個無間隔、全然親密的覺知時,自然就能放下對外在的執著和追加施力,體驗到真正的平安與自在。這正是佛法修行的核心,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實用的內在指引。
**********
Five poisons and intention
Not needing to close in on any thought, perception, feeling in the open space of awareness
Tendency to close in on what appears; adding circumscription and reifying objects of attachment
Remaining in relaxation and stay anchored in the "not-needing-to fixate"
All phenomena are as if unproduced; what seems to have manifested has the same texture as awareness;
awareness unaffected (only conditioning is affected)
The turning of attention; the illusion that one is behind that attention
Noticing the awareness in which that attention is turned, and that awareness is unmoving
一、意志與五毒的關聯
在佛教禪修中,最核心的課題就是「意志」。佛經所說的五毒── 貪、瞋、痴、慢、疑~其實都跟意志的運作息息相關。每一種煩惱,都是意志的一種僵硬、執著的展現。比如「貪」是一定要得到什麼的堅持、「瞋」是一定不要什麼的抗拒、「痴」是不明白自己本質的迷惑、「慢」是自以為是的高傲、「疑」是困惑不安的徬徨。禪修的根本,就是觀察這些意志的活動,並學會超越它們。
二、注意力就是內在資源的重心
注意力可以理解為「內在資源所放置的重心」。我們的能量有限,能同時關注的事物也有限。當你專注於森林,就看不到單一樹木的細節;反之,專注於樹木,就容易忽略整片森林。注意力的本質,就是聚焦與選擇── 你把能量投注在哪裡,哪裡就變得鮮明、重要。
三、注意力與貪欲的連動
我們平常的注意力活動,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被「貪欲」驅動的。當有新奇、有趣的現象出現時,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自動被吸引過去,像是瞳孔放大一般,全部的關心都集中在那個新目標上。這種「往前衝」的注意力模式,會讓我們不斷追逐外界的新刺激,長期下來容易感到內在疲憊。
四、覺知與自我調整
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注意力總是往前衝、總是緊張地捕捉新事物,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讓這個傾向曝露在覺知中,注意力自然會產生自我調整和放鬆的效果。你會發現,當你不再那麼用力地聚焦在外界時,內心反而更安靜、更輕鬆。
五、注意力賦予現象「真實感」
我們的注意力,其實在「賦予」現象真實感。原本外境就像湖水中的倒影,模糊而虛幻;但當你用力關注時,這些現象就變得鮮明、具體、有重量,彷彿非得要去愛、去恨、去控制不可。事實上,這些「東西」的實體感,是我們注意力製造出來的。
六、實用技巧:讓注意力「坐後座」
一個簡單又有效的禪修技巧,就是覺察到自己的注意力總是往前衝,然後提醒自己:其實大部分時候,你可以讓注意力「坐在後座」,不用一直當駕駛員那麼緊張。你可以像坐在後座一樣,躺在覺知裡,讓一切自然發生。這樣做,能更快獲得定力,也能看清注意力和意志的本質。
七、「鏡子心」與無相解脫門
禪修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把覺知想像成一面鏡子,而不是攝影機。鏡子不會主動捕捉、聚焦任何東西,只是如實反映一切現象。當你練習這樣的覺知時,就能更親近內在的平安與休息,體會到「無相心」的自由── 不再執著於外在現象的真假、好壞,而是安住於本來的寧靜。
八、生活應用與佛法根本
這並不表示生活中就不能專注或聚焦。當有需要時,還是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務上。但大部分時候,特別是禪修或閒暇時,可以提醒自己:眼前的問題、現象,其實是我們用注意力「製造」出來的。只要學會善用注意力,就能掌握意志的本質,進而通達佛法的核心教義。
平時多觀察自己的注意力,覺察它是否總是往前衝、總是緊張地捕捉新鮮事物。
練習「坐後座」的覺知,讓注意力自然地休息在當下,不必用力聚焦。
把覺知當成鏡子,學習不特別捕捉或放大任何現象,讓一切如實呈現。
當情緒或煩惱出現時,先覺察注意力如何參與其中,然後溫柔地放鬆,不再給它太多「真實感」。
生活中需要專注時,仍可聚焦,但記得適時放鬆,避免內在疲勞。
**********
2024.10.12► [Q&A] 受念住中的 心行休息
Mental sankharas in the feeling based satipatthana
How much exertion
How does it conduce to peace
The very nature of the enjoyer/eater
1.引言
許多人對於修道和解脫心存恐懼,認為佛教的解脫道使人變得冷漠、無法享受快樂。然而,這種觀念實際上是錯誤的,解脫道能帶來更加純粹的快樂。
2.解脫道與快樂
- 解脫道的本質:能讓我們體驗到更乾淨、純粹的快樂,消除內心的飢渴感。
- 受念住的角色:與感受有關,透過高品質的快樂和舒適感來觀察內心的狀態。
3. 心行休息的技巧
- 昇華與放下:心行休息的核心在於放下與快樂的依賴,達到內心的安靜與滿足。
- 內在飢渴感的消除:消除對過去、現在和未來快樂的渴望,讓快樂不再是追逐的對象。
4.具體修學方法
- 降低勞作:反思追求快樂的方式,尋找更省力的途徑。
- 放鬆觀察:在活動中找到放鬆的空間,讓心行休息。
- 檢視快樂的質量:確保所享受的快樂能夠幫助自己接觸到內心的平安。
5.真正的快樂
- 高品質的快樂:應該是能夠帶來平安和滿足感的,而非短暫的刺激和空虛。
- 降魔的能力:修行者應該具備辨識空洞快樂的能力,追求真正有意義的快樂。
6.結論
修行並不是剝奪快樂,而是讓我們能夠享受最高品質的快樂,朝向真正的解脫之路。
**********
2024.10.19► [Q&A] 禅那:在你身边的平安/禪那:在你身邊的平安
Being in jhana day and night; the ludicracy of stupor jhana; chalking it up to mappo!
Less of a technical skill than a lifestyle; easy to enter but profound to deepen
Jhana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Buddhist teachings
Easy triggers such as recollection and teaching the Dhamma? It's really about the mindset; triggers are easy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accessibility, intimacy, naturalness of jhana
Jhana is the ideal renunciant lifestyle
What about householder's lifestyle? Reframing stress; frequent abiding; baby steps; the most important ingredient is satisfying peace, and not episodes of special experiences
1.引言
佛教有著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經歷了多次變遷,許多現代的信仰和行為已與佛陀的教法相去甚遠。特別是「禪那」和「禪定」的教學,與古代佛教的教法存在巨大差異。
2.禪那的誤解
- 當代的觀點:現代上座部佛教徒認為禪那是高度人為技能的開發,進入禪那的機率極低。
- 經典的理解:古代經典中,禪那是能夠被出離心強的人普遍複製的,並不需要特殊的技能。
3.禪那的本質
- 平安的體驗:禪那應被視為一種能夠接觸到的平安,而非僅僅是專注力的開發。
- 佛陀的教導:佛陀強調禪那的重要性,並鼓勵弟子們日以繼夜地安住於禪那中。
4.進入禪那的條件
- 心境的準備:要進入禪那,需具備恬淡安靜的心境,並朝向放下執著的目標。
- 簡單的促緣:禪那的進入不需要複雜的程序,只需適當的心態和環境。
5.禪那的修習
- 生活方式:禪那是一種生活方式,重點在於心境的調整,而非技術的專精。
- 持續的實踐:深入禪那需要智慧和出離心,並檢查身邊的平安感。
6.結論
禪那是樸實而平易近人的,適合所有志於出離的人。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心態正確,便能接觸到身邊的平安。
**********
2024.10.26► [Q&A] 没有阶梯 的 古老禅那/沒有階梯 的 古老禪那
Editing and compiling in scriptural evolution; commentarial sanctification of systems
Don't believe in the formality of the hierarchies of jhanas
Practice satipatthana accompanied by... the five jhanic factors (AN8.63)
Yes, there's some usefulness about that hierarchical scheme: tending toward effortless and purified way of practicing satipatthana...
but that usefulness is limited: don't let being a stickler to the formality prevent you from being free-flowing and dynamic
It's about a harmonious life rather than attainment of a technical skill
1.引言
佛教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無數演變,原本活潑的教學被文化和正式化所影響,導致許多錯誤觀念的傳播,尤其是「四禪八定」的概念。
2.四禪八定的問題
- 階梯分類的影響:傳統佛教將禪那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階梯,這種分類雖然有其道理,但若將其視為絕對的順序,可能導致修行的僵化和誤導。
- 生命經驗的靈活性:禪修的實際經驗往往難以預測,心靈的靈活性使得修行不必完全依賴教科書的指導。
3.古老禪那的特徵
- 缺乏明顯階梯:在最古老的佛經中,禪那並沒有明確的階梯,後來的編輯才將其分類為不同的禪那。
- 念住與禪那的關聯:經典中提到念住與禪那是同義詞,禪那不是內心被封固的狀態,而是基於放下的動機而感受到的內在平安。
4.修學身念住的方法
- 身念住的實踐:修行者透過身念住來達到內在的空寂與平安,這種狀態不需要依賴外在的聲音引導。
- **伴隨著尋與伺**:在修學的過程中,修行者可以同時開發尋與伺,增進對內在平安的體驗。
5. 禪那的生活方式
- 出家人的生活:真正的禪那是出家人所體現的生活,強調放下執著,享受簡樸的快樂。
- 不拘泥於階梯:修行不應被階梯所束縛,應該靈活地在生活中體現平安與出離的價值。
6.結論
古老的禪那並非一種人為的專注成就,而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平安與快樂。修行者應該享受簡單、知足的生活,朝向更自然的平安,這才是佛陀所教導的真正禪那。
**********
2024.11.02► [Q&A] 睡觉里的觉知/睡覺裡的覺知
Why control thoughts and choices, when you can just control arousal? successive layers of arousal states: sleep, dream, wake
Reductionism, from the supposed discontinued awareness; Awareness and consciousness are two things
Consciousness processes info, referencing its frame, recurring thoughts and concerns...in waking hours, even sensory data keep referring back to a continuous narrative; the experience of taking a short time to remember where one is higher arousal states tend to actively form associations and therefore there are more distinct memories about them; Awareness knows contentless bliss in sleep; there's no explicit, but implicit, memory of it
One's consciousness and the I narrative largely cease in sleep, yet we do not hesitate, and in fact happily surrender, to sleep
The fragility of the I narrativ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world; increase one's recognition of the contentless bliss even in the waking hours: something not to be afraid of, to rest in...
1. 引言
許多人對於佛法中的「不死之心」持懷疑態度,認為覺知只是大腦的功能,隨著大腦的活動而變化,甚至在死亡時消失。因此,他們難以接受「最深度的心是超越時間的」觀點。
2.覺知與意識的區別
- 意識的定義:意識是一種功能,像湍流的瀑布,經常中斷,處理和蒐集資訊。
- 覺知的本質:覺知在熟睡或麻醉時似乎中斷,無法形成具體的故事情節,因此難以回憶。
3.睡眠中的經驗
- 熟睡與麻醉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下,意識活動幾乎不存在,無法清楚記憶經歷。
- 睡夢的狀態:相比熟睡,睡夢中仍有角色和情節,但記憶仍然模糊。
4.意識活動的狀態
- 三種狀態:
1. **熟睡/麻醉**:意識活動最低,幾乎無法記憶。
2. **睡夢**:意識活動稍高,能記住一些夢境。
3. **醒著的狀態**:意識活動最活躍,能清楚記憶日常經歷。
5.對禪修的幫助
- 亢奮度的調整:修行不應過度操控每個念頭,而是專注於調整心靈的亢奮度。
- 放下的心態:在醒著時也能體驗無欲、無相的狀態,將自我和世界的關聯視為夢境。
6.結論
理解睡眠和覺知的關係能幫助我們面對「不死之心」的概念,並減少對死亡的恐懼。透過調整心靈的亢奮度,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內心的平靜與安詳。
**********
2024.11.09► [Q&A] 捐弃资讯收集/捐棄資訊收集
Realizing who you are is not a matter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but a matter of shedding: e.g. doership and ownership
At sensory contact, we expect to seize hold of an experience that is meaningful and substantive
Doership: remove the transactional mentality of having to be at the helm, and do something, in order to get something; ownership: remove the neurotic control, the lust to gain control and produce desired outcomes
Information is always about the not-self; also, who is the acquirer of the information? Who grows with and accumulates knowledge? Just thoughts communicating with thoughts, and you're not the thoughts
Info transmission always involves degradation
Thoughts are never content, only temporarily appeased via info
Handful of leaves to guide the current thought, so neurotic habits are uprooted; beyond that, don't fear dementia
1.引言
在禪修的過程中,許多人因渴望求道而積極收集佛法資訊。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重要的,但隨著修行的深入,必須學會放下對資訊收集的執著。
2.放下與覺知的本質
- 不死心的理解:真正的自我認識並不來自於知識的累積,而是來自身心的放鬆和放下自我身份的執著。
- 資訊的局限性:收集資訊的過程往往讓人誤以為能獲得開悟,但實際上,許多佛陀的弟子在與佛陀互動時得到的指導往往是重複的。
3.資訊的非我性
- 資訊的無常:無論收集到什麼資訊,這些都不是「我」的部分,因為之前不知道而後來知道的過程顯示了資訊的脆弱性。
- 念頭的角色:只有念頭自以為知道了什麼,這種自我認知常常是不可靠的。
4.收集的排擠效應
- 記憶的限制:收集資訊的過程會產生排擠效應,讓人難以記住其他重要的事情。
- 資訊的失真:重複和提醒的過程可能使得原本的資訊失去其效用和真實性。
5.禪修的真正方向
- 超越多聞: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收集知識,而在於清理內心的雜質,達到簡化的狀態。
- 所知障的概念:資訊的積累可能成為束縛,而非解脫的工具。
6.結論
最終,禪修的重點在於放下對資訊的依賴,專注於簡單而直接的智慧。即使忘卻了世間的知識,對於涅槃和回家的路依然能夠保持清晰的認識。
**********
2024.11.16► [Q&A] 不动心解脱门修学次第/不動心解脫門修學次第
•Relax and remove artifice
•No one is manufacturing thoughts
•Examine if there's any effort or support needed for this awareness
•Not wanting to change; different from abandon
•Enjoy peace
•Do not stray from this recognition and this enjoyment
•How much effort is needed for being [yourself]?
1.引言
禪修的第一步是放鬆,但許多人誤解為需要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這種刻意反而會造成緊張和不自然。
2.自然的放鬆
- 放鬆的理解:透過觀察自己的緊繃狀態,調整至自然不造作的狀態。
- 呼吸的注意:在禪修中,應該避免隱約緊縮呼吸道,應放鬆地觀察呼吸。
3.觀察存在感
- 如是的概念:「如是」指的是真實存在的狀態,包括色、聲、香、味、觸等。
- 無主的現象:所有的念頭和現象都是無主的,並不屬於任何人,這樣的理解能夠幫助放鬆心境。
4.放鬆的覺知
- 念頭的自然發生:念頭會自然出現,而非由某個主體計劃或控制。
- 無需標籤:不需要將念頭標記為「我的」,讓它們自然發生,不加評價。
5.內在平安的體驗
- 覺知的本質:覺知不需要依賴外在條件,能夠自然而然地存在。
- 享受內在平安:內在平安是無條件的,只需願意接受和放下控制。
6.結論
佛陀的教導是享受內在的平安,並不需要特別的技巧或努力。透過不斷地認識、欣賞和享受內在的平安,最終能夠達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
2024.11.23► [Q&A] 时间相(寿者相)的挣扎/時間相(壽者相)的掙扎
•jivanimitta
•Past and future are obviously constructs; abiding in this perception pacifies some sankharas What about the present? If the present is treated as a moment in time, then much sankharas are still associated...
•Notice the sankharas: the struggle to be in a moment; the subtle anticipation and stress of being in a moment
•Notice the "waiting until" before I enjoy, attain, arrive...
•Selfing requires relating to time
•Simply being, contented right here
1.引言
在佛法中,「我執」是對自我的執著,這種執著與內心的活動密切相關,常表現為「我是某某某」或「我擁有什麼」。這些覺知的內容包括外貌、財富、人際關係等。
2.壽者相與時間相
- 壽者相的定義:在佛教文獻中,壽者相可理解為「時間相」,即我們對經驗的詮釋和理解。
- 時間的相對性:時間的絕對性難以證明,過去和未來都是在當下的體驗中呈現的。
3.過去與未來的概念
- 過去的虛幻:過去並不存在實際的經驗,所有的過去都是當下的詮釋。
- 未來的不可預測:未來同樣無法親身體驗,所有的希望和恐懼都是基於當下的感受。
4.活在時間相中的掙扎
- 時間的負擔:活在時間相中的人承載著過去的罪惡感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這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 對過去的懷念:人們往往不斷回顧過去的遺憾或成就,這些都成為心靈的包袱。
5.當下的困境
- 當下的定義:一般人認為的當下,其實是與過去和未來糾纏在一起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在。
- 禪修者的實踐:禪修者應學會放下過去和未來,甚至是對當下的執著,從而減少內心的掙扎。
6.超越時間相的平安
- 深刻的休息:超越時間相的掙扎,能夠體驗到真正的平安與幸福,這種平安不依賴於時間的交易。
- 釋放自我:捐棄對時間的執著,讓心靈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安寧。
7.結論
要從時間相中解脫,首先要意識到自身的掙扎,並學會放下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著,最終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自在。
**********
2024.12.14► [Q&A] 安住觉知 的 起始窍门/安住覺知 的 起始竅門
「安住覺知」一開始是刻意造作的技巧,但隨著修行深入,最終會達到「涅槃」的境界。
提供了幾個「起始竅門」幫助修行者掌握「安住覺知」:
1. 維持內在核心部位的放鬆
儘管外在環境紛擾,修行者應致力於維持內在核心如同「避風港」般的放鬆狀態。這個「放鬆」可以理解為一種消融、包含一切的廣闊空間。隨著修行深入,放鬆將不再侷限於核心部位,而是遍及整個覺知場域。
2. 以其他感受替代放鬆
如果難以體會「放鬆」,可以使用其他感受,例如「滿足感」、「飽足感」。重點在於不陷入匱乏感,保持一種無欲無求、不受外境影響的狀態。
3. 覺察不放鬆的狀態
因為你的內在的核心是放鬆的,你立足於這樣的立場,所以特別容易能夠感知得了這個場域當中的不放鬆、不飽足。
當內在核心處於放鬆狀態時,更容易覺察到其他不放鬆、不滿足的狀態。這如同從「清醒夢境」中觀察夢境一般,既能體驗夢境,又能保持清醒的覺知。
4. 以信靠、信任作為核心
這個內在放鬆的核心,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在你的心底深處有一種信靠、信任。
內在核心的狀態不局限於身體感受,也可以是一種認知、信仰或態度。例如相信「我是覺知」、「一切諸行皆是無常」等,以此作為穩固的內在核心。
5. 保護核心,觀察外在投射
去到什麼地方你都保護著這樣的核心,不管你在做什麼事情,只要你能夠同時地,甚至只是小小部分地覺知到你的核心是如此,它是沒有跟境界糾葛在一起的,留意著它。
時刻保護內在核心,不受外境影響。通過觀察,會發現外在的「自我」和「外境」只是忙碌的投射,與真正的本質無關。
6. 消融外放的注意力
隨著安住於內在核心,外放的注意力會自然消融,不再執著於外境。
7. 統合所有經驗
安住覺知的另外一個起始的竅門,就是去統合所有你所經驗到的境界。
將所有經驗,包括身體感受、聲音、念頭等,都視為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統合的想」能帶來輕鬆、省力的覺知體驗。
8. 超越造作,歸於自然
最終,歸順覺知、安住於覺知,那是不需要刻意的,它就是如然、自然的狀況。
一切「起始竅門」最終都應被超越,回歸覺知本然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切苦、一切掙扎都將消散。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寂靜,並從中獲得真正的解脫與快樂。
諸根寂靜:放下追逐,回歸內在的平安
真正的寂靜並非刻意壓抑,而是全然歸順於「離欲之道」,從執著中解脫出來,讓內心停止自我折磨。
佛陀將禪定形容為「現法樂住」,意指這是在此生就能享受到的愉悅與安泰。
在寂靜中,我們能看清過去執著的荒謬,也能理解佛陀為何將感官形容為一種驅迫的狀態。
「他是每一個根,也就是說每一個感官,它的底下都是一股躁動、一股還沒有吃飽。」
我們不斷透過感官向外探索,尋求滿足慾望的對象,卻無法找到任何能帶來真正完整與滿足的刺激。
真正的「本位」並非身體的某個位置,而是一種主觀的親切感,是與內在平安的親近。
這種平安無需刻意保持,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讓我們放下追逐,享受澄澈、空靈的滿足。
「世間的人看到他能夠過著簡單的生活,而以為他是道德高尚的人。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個禪修者只是太舒服了,他懶得動──他沒有了世間的野心,只樂於禪那。」
**********
2024.12.28► [Q&A] 身念住 中的 身体(體)
本文旨在探討身念住中「身體」的定義,以及如何透過觀察「神經質」這種身體狀態,培養自然的平安,並最終通往解脫之道。
一、 身念住中的身體是什麼?
不同傳承和經典對身念住中的「身體」有不同的詮釋。有的強調覺知呼吸,有的則包括觀想解剖學上的身體部位。
然而,若回歸最古老的佛經,會發現佛陀對初學者的身念住訓練,重點在於留意身體內在「輕安」的感覺。這種「放鬆」、「從容」的狀態,是佛教禪定的核心,也是覺察貪執的關鍵。
二、 為何要觀察「神經質」?
若將身念住中的「身體」理解為「神經質」(neuroticism),即一種蓄勢待發的動能,將更能有效地培養出「自然的平安」,並洞悉貪執的根源。
觀察「神經質」,並非著眼於身體的物質性,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動態的態勢,一種準備行動的潛能。
三、 如何觀察「神經質」?
觀察「神經質」並不需要刻意用力,而是要運用「自然的注意力」。
如同在原野漫步般,不帶目標、不加操控地覺知當下的狀態,體驗神經質的起伏,以及潛藏於其背後的寂靜與休息。
這種「自然的注意力」是「丟也丟不掉的」,它不沉沒於昏沉,也不踴躍於造作,而是在平衡中保持清明。
四、 觀察「神經質」的益處
持續觀察「神經質」,有助於調伏躁動不安的心,體驗到「身行休息」的狀態,進而洞悉覺知的本質——寂靜與休息。
這樣的練習可以銜接上其他的念住,因為最終觀察的都是經驗的本質,也就是「行」,以及我們最容易執著的自我感。
五、 結語
佛陀教導弟子「不要忘了你自己的身體」,並非指物質性的身體,而是指那蘊含著「神經質」的生命動能。
透過覺知「神經質」,我們可以時時刻刻調伏躁動的心,享受平安的快樂,並最終通往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