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依一向練習探索心與境界的關係

《靜坐引導》

2017.10.08 三依一向練習~探索心與境界的關係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不管是透過伸展,或者是深呼吸來活絡身體內在的循環,喚醒對身體內在的敏感度。儘量去熟悉抽離開擔憂和飢渴感的過程,以及它怎麼樣導向紮實的觸感。你的心現在開始,是以滿足、安寧作為食物,而不是以複雜的追逐,或是對未來的盤算、對過去的緬懷作為食物。

花一些時間調整坐姿,一個端正的、牢固的、有彈性的骨架,所以你能夠把肌肉和體重堆置在上面,讓你能夠很放鬆、很省力。雖然你不一定可以感覺到這個,但是你調整的目標,隱約地是以讓呼吸的波浪,及呼吸產生出來的漣漪,能夠比較沒有阻礙地擴散。感覺身體的內在是打開來、是寬闊的,降低擠迫的感覺、降低壓迫的感覺。

當你開始由衷地品味著這個簡單的滿足感,心對於境界的期望和飢渴就會降低了,你會因此而感覺到心在沉澱,這是安靜的第一步。這個時候,你很容易能夠放下多餘的欲望和衝動,你可以在省事、省力之中,一樣可以得到飽足。堅定的信念知道,當你由衷地去品味簡單的快樂,當你把欲望降低,然後幫助自己提高對於禪那之中,比較底蘊深沉的喜樂感的敏感度,對你是有好處的。它能夠幫助你的心更加地意樂解脫,能夠跟解脫的特質相應。

所以,你必須把眼前的工作當做是一回事,很認真地將內在所有的資源都統整、貫注在這份工作上。這樣的認真用功,可以是不辛苦、不疲勞的,那個感覺好像是你在認真地享受悠閒,享受著不被憂慮感所侵襲的狀態。這本身就是一種享樂。但是,這個享樂並非是被沖昏了頭、被迷醉的享樂,你在裡面開發著對於寧靜的樂、 離欲的樂有更高的敏感度;你在幫助自己體驗更深度的寧靜,幫助自己更清楚地知道「欲貪是苦」這個真諦。然後,仔細地聽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心與境界的關係」。

「禪定」在佛經之中,有時候被形容為是一個遠離的過程。什麼叫做「遠離」?然後這個「遠離」接下來還有所謂的離欲、所謂的滅。佛法提到,這種向著解脫的心情,一層又一層地深入,到底講的是什麼?我們從一個角度來講:當心被境界迷醉時,它是鑽進境界、完全迷失了。所謂的「完全迷失」就是,它以境界之中的好為喜樂,以境界之中的不好為厭惡,以中性的境界為無聊、無感。當你如此被境界擺佈時,快樂跟痛苦全然受制於不斷在變遷、沒有穩定性的條件。

所以,心鑽入了境界就是輪回,就是註定了要經歷塵勞~疲勞、辛苦和壓迫。在學習禪修的時候,第一步就是先懂得如何一個程度地掙脫開境界,而這「掙脫開境界」你剛剛已經做到第一步了,也就是下定決心要抽離開擔憂、抽離開飢渴感。當你脫離開擔憂跟飢渴感的時候,你被境界抓著的兩個強大的力量暫時是不產生的。這個時候,你有能力能夠一個程度地,以寧靜、冷靜的立場來檢視心跟境界的關係,當你的心完全沉迷在境界中,你是沒有這個能力的。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第一個向解脫的心情叫「遠離」。指的就是:透過身體環境的改變,心理應對境界的方式的改變,讓心抓取境界緩解了一點。心不是那麼樣百分之百被境界擺佈了,所以你暫時掙脫出來。當心不是被憂慮、被飢渴感所擺佈時,你有一個基本的能力,能夠看到心是怎麼樣在製造境界、在抓取境界,並因為境界而被擠壓、被推逼。

當你能夠把遠離做得越來越徹底,你就會越來越看清楚,心跟境界是怎麼互動的。好比說,境界發生時,實際上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生滅而已,在凡夫的心裡面,不斷有新的世界被製造出來。什麼叫做「新的世界被製造出來」?一個經驗的生滅,不是單純的生滅而已,而是我們的心不斷在這個境界之中加料、添油加醋。所以,當你看到了顏色、聽到了聲音,當你在處理著人事物,它有時候呼喚起過去的回憶。

好比說,你到了一個童年曾經去過的地方玩,舊地重遊,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不只是單純的形色跟聲音而已,而是同時不斷地在跟記憶中的情感在連結著。好比說,以前在玩這個地方時,作為一個孩童,你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幻想與憧憬,覺得這個世界是這麼樣的遼闊,有那麼多新奇的東西在等著你去玩樂、去發現。

當你接觸境界時,有可能跟孩童時這個記憶是連結的,所以你隱約地要去重溫這一些美好的部分,那些你覺得還沒有吃夠的、還沒有看夠的。你不是單純地重溫舊夢,而是期望著過去沒有消解的,這個時候能夠消解,過去沒有遂願的,這個時候能夠遂願。當你仔細去看時,會發現心接觸境界時,後面有一個力量在推動著,那個力量叫做「愛」。這個「愛」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一方面它有一種渴望、一種不甘願,那種不斷地為吸引著人的未來,努力地邁進、推進。

所以,佛經講到「世界」是造作出來的,「造作」就是這個意思。有很多你現在覺得好玩的,覺得感興趣的地方、場所、情境,如果沒有後面這個「愛」在推動的話,那些單純的形色、聲音與氣味,裡面是沒有什麼值得讓你心旌動搖的。去推動你的心、動搖你的心、去迫著你的,就是那個「愛」, 就是那股還沒有甘願的渴望,對於未來的憧憬、期望、亢奮。

修行最終,就是在於用各種不同的心理行為的技巧,來化解、來滅盡這個後面的力量~「愛」。當後面這個「愛」被消滅掉之後,面對境界時,心不再是以推拉的方式來面對,這個時候,苦生時自生、苦滅時自滅,就不會有另外的心苦產生。這是解脫的第一個環節。對於這個環節徹底地了解,心裡面沒有動搖了,這樣的認知能夠變成生命中主要動力的人,佛經姑且稱之為「初果~通往解脫的第一道門」。這叫做「離欲」。

剛講到遠離、講到離欲,這是漸次深入的。不管在正式打坐的時候,或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可以做這樣的練習。這個練習可以是,好比說去區分心完全迷失了,不斷在境界中遊走的狀況;相對於這個,是心有警覺、有收攝、有覺知,雖然你還沒有解脫,但你不是百分之百縱情、遊走於境界中。當你如此收攝、覺知、守護、遠離,你開始有能力能夠跳開來,去知道「世界」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去知道「愛欲」是怎麼樣造成內心的動盪不安與壓迫感;你也能夠看得到現在行走的方向,有沒有在削弱「愛欲」;還是你不斷在溫習它、愛戀著它、熟悉它,讓它的力道越來越強。

初果聖人起碼知道這個差異性,所以他知道什麼叫輪回、什麼叫向解脫。他確知~完全沒有疑惑地知道,如果你的方向是鑽進境界裡,把境界當作是家、是你的寄託,把境界當作是你快樂的終極來源,那是註定要失敗、註定要受苦,沒有例外的!

你可能可以在一個暫時的時間裡感覺到順利,感覺遇到的是順境,在境界之中可能自鳴得意,可能得到快感、得到安全感。可是,你若真的了解,這個「世界」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你就不敢對這樣的狀況掉以輕心,你就知道這裡面充滿了不確定性。你會知道,抓取境界就好像是水中撈月、鏡中抓花一樣,像是鹿要去追逐海市蜃樓裡的水流一樣,奔波、疲勞、得不到真正的平安。

所以,你必須對境界有警覺心,必須讓心抽離開它,心的活動一定是以境界為對象,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你可以做到改變心跟境界互動的方式。第一步要改變的,就是維護你的心、守護你的心,幫助心做到起碼的遠離。當你現在用覺知伴隨著觸感,用覺知伴隨著呼吸,下定決心去觀察正在發生的動作,這就是一種遠離。這是修行人尊貴的住所,你應該要這樣地鍛鍊自己,常常安住在這樣的狀況之中,而不是放任境界沖走你的心、淹沒你的心,任由心在境界之中忘情。

用不同的角度來昇華遠離,越來越分清楚「忘情、放縱、不守護」是什麼狀態;「有警覺、有正念、有守護、有遠離」,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心現在是怎麼貼著境界、追著境界、在被境界擺佈;心有多大的程度能夠醒著,不百分之百地被境界擺佈,隱約可以感覺得到,那裡面可以遊走、可以自在的空隙、空間。這個空間,就算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點點,堅定不移地一直回到這樣的空間來,這個不被擠壓、不被境界隨意擺佈的空間。

你若堅持住在這個地方,那個「愛」的習慣性,自然而然就會被餓死,因為你不再去強化它,不再給它無止盡的養分,它就會慢慢地凋零。當你覺知著呼吸、覺知著觸覺,記得這個,所以你有清楚的方向感,那就不是只為了安靜而安靜。你就知道如何把這個呼吸、這個觸感、這個守護,變成解脫道上的一個關鍵步驟。

熟練這樣子觀察的人,很有可能常常會發現到,凡夫所處的境界,實際上是完全彌漫著「愛」。境界裡面所有的意義感,每一個讓他亢奮的部分,統統都是後面的這個動機、這個推逼的力量所造成的。這叫做「心製造出境界來」。它跟後代佛教的「唯心論」是不一樣的。如果能夠越精準地觀察到推逼的力量,你就能夠越精準地消滅它,起碼你能夠越精準地不再參與它、強化它。若能夠如此堅定不移地保持正念,不強化它,它就會慢慢地餓死。

佛經中講到禪那的境界,不僅是單純的定力而已,佛經裡有好多地方都講到,活在禪那裡面的人,就是晝夜精進地在餓死「愛」的力量。非常警覺地檢測著,境界背後那股推的力量彌漫在境界裡,當那個「愛」弱化了,或者是消滅的時候,感覺上世界好像是崩解了。所謂的「崩解」,意思是那個讓你感興趣、讓你亢奮的地方,瞬間統統都恢復平常。

真的!那個讓你不斷在期盼著未來,讓你動盪不安的,在時間之流不斷地被往前推,就是這個力量。你必須要認識它,因為你不認識它的話,它就永遠是你的奴隸主,把你推到不可知的未來。

在修行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被境界拉走,不要因此而感到挫折,光是在這個過程裡,能夠培養出多一分的警覺,那都是好的,都是在培養遠離。堅定著信心、堅定著方向感、越挫越勇,就這樣不斷地去做,智慧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你會越來越知道,心面對境界時會產生出不同的動作,你會清楚地看到,這些不同的動作怎麼樣構成我們的「世界」,構成所謂的「大苦聚」~這整個充滿逼迫感的生存方式。

就算你還沒有做到從境界中全然地解脫出來,光是能夠對這個清楚且多幾分的醒覺,就會帶來好大程度的平安和寧靜;就能夠幫助你更確定修行的方向,更知道修行的原理。下定決心,用這輩子的努力,起碼能夠做到像初果那樣的清醒,如果不如此,你的心迷失於境界的潛力,是無法測量的。就算是好運、碰巧,暫時變成了天神,暫時生存在有安適感的狀態,那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充滿了悲劇的種子、充滿了危機的種子。為了你自己的安全,應該要醒覺、努力去知道,在這個節骨眼上是不能馬虎的!

如果你任由著那會被迷失的潛力牽引著,那是無法了解有多少種地獄的可能性。千萬不能讓心隨著那會迷失的慣性跑,你如果是具有天眼、具有法眼的人,你就會知道,那樣的未來是多麼的恐怖!

(靜坐結束)

【回向文】

不能以怨恨

止息世間怨

唯慈能止怨

乃不易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