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行休息

《靜坐引導》

2017.02.19身行休息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練習跟「身行休息」有關聯的練習。


《增支部》提到,要進入色界禪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能夠將粗糙的身行降伏。意思是說,如果能夠讓身體粗糙的躁動感、緊繃感,讓它緩解,因此,讓身體能夠接觸到與「欲界」不相干的快樂、舒暢。這種脫離開欲界的焦慮、緊張的清新、放鬆、省力,堪作為內心安定的對象。


這就是為什麼佛經裡面,到處都提到,進入禪那的方式,並不是透過盲目的專注,而是透過心意歡喜、身體的舒暢,心的安適、安住於這樣的過程而達到禪定。


在練習開始之前,可以先做一些伸展暖身,深呼吸。利用這個機會,調整自己的坐姿。


禪修裡常常被忽略的一個要訣,叫做「熱勤、正勤」(ardency),就是認真的、奮進的態度。因為我們當下所做的努力,關切到自己長遠的安樂、幸福跟安全。所以,我們的心態是投注的、用功的、認真的。但在同時,把身體那些沒有必要的緊繃放開來。


佛法禪修的修行技巧,是有次第性的、有銜接性的。所以,在做「身行休息」的技巧之前,有一個「覺知全身」。「覺知全身」的用意、導向,是要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精準地、更加有效率地放鬆身體、安撫身體。


一邊把我們的知覺帶到身體的觸感的同時,一邊提醒自己:不是盲目地專注在身體。我們在身體培養起敏感度的原因,是要幫助我們更容易調整身體。


所以,把覺知帶到當下這個「正在呼吸中的身體」的觸感,或者是「正在放鬆中的身體」的觸感。穩固、紥實地盤據在身體的觸覺裡面:身體的輪廓,呼吸所牽動的不同部位,神經系統在呼吸過程之中,被刺激著、被安撫著所產生出來的那些波浪、漣漪、震盪…不一而足主觀上的效應。


「身行休息」不是只有放鬆而已,雖然放鬆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你要能夠很靈敏地、很醒覺地覺察到,那些細微的僵硬,刻意地將它放鬆。可是除了放鬆的這個含意之外,它有很大的一個區塊,是需要透過你的直覺,去探索甚麼是有效的方法,來安撫自己的身體,來安撫身體內在的那些騷動感、焦躁感。

一整天下來,可能有很多的時間,不經意地退墮在欲界的狀況裡面,為了欲樂在焦躁、在盤算、在患得患失。身體內在可能可察覺到煩亂的感覺、混亂的感覺、緊張擔憂的感覺。身體裡面的那些烙痕、痕跡,可以用直覺去探索它們:如何能夠安撫自己的神經系統,或者是把那些焦躁的感覺,把它挑剔出來,或者把它擱置,或者把它緩解、瓦解。


不管你用的是甚麼樣的技巧或認知,最重要的是,在觸感的這個層次上面,去感覺有沒有效,能不能感覺到正在緩解中,可能是只有一點點的差異。


緩解了一點點,不要輕忽、不要忽視、小看這個一點點的差異。這個就是你的提示、你的cue、給你的回饋,這是你技巧的使用效應:煩躁的感覺降低了百分之二、降低了百分之十,甚至降低了百分之一,一點點的。


不要忽視了這樣的過程。不斷地把你的技巧的使用,當作是一個過程。從緊到鬆、從緊到鬆一點點;去感覺隱約的焦躁,到焦躁降低一點點的過程;可以感覺得到煩亂、挫折感、困惑…等等在身體上的效應,降低一點點,這個過程。以正知正念的力量,持續著這個過程,加深這個過程。一個正在進行式,在調整中、在探索中、在閱讀中的過程。身體具體的觸感,是不是正在朝向著更安寧、更省力、更舒坦、更休息的狀態?


這不只是想像而已,在具體的觸感上面,可以感覺得到:煩亂的感覺、緊繃的感覺在緩和中。


探索著不同的方法,安撫著自己的身體:你是用呼吸在按摩著身體嗎?還是有一個輕柔但是清楚的意志、意念,在導引著自己更沉澱、更放鬆?


不管你用的方法是甚麼,都把你的覺知放置在觸感的層次上面,所以能夠很具體地知道「身體當下的狀態」,「眼前放鬆的方法」。


「令身行休息」大概是入色界禪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好好地探索:怎麼樣才能讓身體安適,讓心甘願安住在這裡。


你不是強迫你的心,鎖住在一個地方,而是細心造塑出來安適的環境,引導著心讓它沉澱。


身體的緩和跟放鬆的同時,提醒自己,你的敏感度是正在增加的。愈放鬆你的覺知就變得更敏銳、更敏感、更容易覺察得到:細微的動作、細微的震盪、細微的觸感,躲在小角落裡面的緊張、躲在小角落裡面的煩躁。


內心具備高度的戰鬥力,身體是深度的放鬆、省力。


調整自己放鬆跟安撫的技巧,越來越純熟,所以你安撫自己的方法,不會讓你感覺到被壓迫、很矯情、很勉強。


貼近著身體的觸感,準確地發出動作。


放鬆的身體不是一片空白的,不要以為已經放鬆了,就掉以輕心。放鬆的裡面還有過程,還有其他更深細的滋味,繼續品嘗著,正在進行式的動作。


如果在放鬆的過程裡面,感覺遇到困難、挫折,其中一個可以探索的方向,就是因為你的內心貪跟憂,沒有放得夠乾淨。心情上面,甘願、非常徹底地放下擔憂感、放下飢渴感。幫助心輕鬆、歡悅、寬坦,看它怎麼樣牽連到你的身體的安適感。身體的安適感的深化,看它怎麼樣牽連到定力的發生。


在心情上面,眼前這一刻,是不需要仰賴粗糙的食物:

我以知足為樂;

以簡單為樂;

以脫離開喧鬧為樂;

以安靜為樂;

以放下重擔為樂。


遠離,牽連著身體的安適。身體內在的那些擔負、那些焦躁、那些壓力,正在緩解中。神經系統被調柔、被安撫的感覺,有的時候,好像是微風吹在平靜的水面上,你感受到它的波紋的發生跟消滅。


看看你當前安撫的動作,放鬆的動作,它在琴絃上面撥拂出來的效應。


在水面上所產生出來的漣漪。


身體內在的那些生命跡象,都在調伏中。


身體散發出來的溫度、細微的震盪、呼吸的運動,通通都被引領到,更省力、更平安、更滿足的狀態。佛經裡面講,你要對這個狀態有信心、有興趣!知道這樣的狀態是有好處的。所以,非常樂意地安住於其中,探索它、玩味它、開發它、尊敬它、欣賞它。


原始佛法所講的禪那,專注的目標,不是硬梆梆的一個點,專注的對象就是這個動作、這個任務。四念住裡面不同的任務,十六勝行不同的技巧,我們現在認真做的技巧就是你專注的目標。比如說,禪那有一點像是在彈奏音樂一樣,或是在游泳一樣,你專注的不是在一個點,專注的是一個工作──它所牽扯到的每一個部分。所以,你現在專注的對象是,怎麼樣地能夠引領著你的全身、引領著你的身心,到更安適的境地。這是你的專注的對象。你專注的對象就是你的動作本身,某一種善巧活動的模式。


你現在的活動模式就是:

脫離開焦躁;

品味著身體的觸感;

安撫、放下身體內在的著急、緊張…

專注的是這些功課。


所謂的「正念」就是記得你眼前所該做的事情。你現在正在演奏的樂器,你要記得怎麼樣不急不徐、不過度用力、不太輕,甚麼是恰當的。去留意著你的速度、你的節奏,樂章的和諧度、發聲的精確度。同樣地,我們現在做的「正念」的功能,就是記得要把這些任務做好的所有要訣:要怎樣地抖擻精神、充滿著奮鬥力;要怎麼樣去留意坐姿,讓坐姿幫助你而非障礙你的進程,幫助你感受到更安適。要記得怎麼樣用善巧地運用意念來引導著身心;要記得把覺知停留在觸感的這個層次上面。


記得這些事情,所以能把眼前的這些記憶、這個技巧做好。


「三摩地」的意思就是,好幾種不同的功能,把它匯聚在一起、統攝在一起,讓它們通通幫助你完成眼前的任務。


幫助自己體會,認真投入、小心翼翼地工作,那不是一種壓迫感,這裡面有篤定的、有紥實的自信心,所以非常樂於謹慎小心、認真投入實踐禪修。


對於已經產生出來的安適感,繼續勤奮地探索著,更有效率的使力的方法、更周遍的安撫的方式。這個「正在改變中的放鬆」的感覺,放鬆的感覺、安靜的感覺,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你眼前的互動、參與模式的改變而改變。所以,繼續觀察著你的動作,繼續觀察著你的動作所產生出來的效應。


不要只是機械化地提醒自己放鬆跟安撫,而是實地地去操作。也就是說,精確地去找出身體觸感裡面,哪一些是可以使得上力的地方、可以介面的地方。感覺到那些部分鬆開來、打開來,重擔擱置下來,煩躁感被安撫下來,那個過程、那個滋味。

(靜坐結束)


【回向文】

為了達至至高甯靜,

嫻熟善法的行者

當行如是:

能幹、正直—無諂曲虛偽地質直;

易受教、調柔、不驕慢;

知足、易養、

少事少務、簡樸生活;

善攝諸根而恬靜、

睿智幹練、謹慎為事;

離虛誇、不貪求徒眾或供養。

智者會指責的任何微小罪過,

堅持不做。

【麗霞打字,學文、明坤、湧智、美利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