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捨練習

《靜坐引導》

2017.05.07 平捨練習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開始靜坐之前,大家可以先花一點時間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深呼吸,活絡自己的血氣循環,振奮起自己的神經。


在我們意識裡面,潛藏著許多混亂的、方向不一的衝動跟意圖,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地改變自己的習慣,幫助自己很穩定地進步的話,一定是要依靠「正念」的力量。這個正念就是,對於動作發生的地方,不掉以輕心,留意自己活動的狀況,留意當下正在發生的動作。所以你能夠不斷地把自己的行為,調到你想要引導去的目標。「正念」是有著念茲在茲、小心謹慎的意思。


如果有看過身體解剖圖片的朋友們就知道,神經在身體裡面分佈的樣子,像是樹根一樣、密密麻麻的,那是比我們眼珠的神經還要密麻很多。越是敏感的根門、越是敏感的感官,神經的分佈是越密麻。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有能力能夠很敏銳地感知到身體內在,各種不同的滋味、各種不同的觸感。


你把原本外放的心,原本力氣都是貫注在對外境的心,導向自己身體的內部。在做這種觀察、感受的時候,你很容易發現到,就在感受發生的那一瞬間,心幾乎是即刻在對它做反應,所以有可能你現在身處的,是一個天氣特別躁熱的地方,或者是天氣特別冷的地方,你會覺得坐立不安。坐立不安的原因,就是因為對眼前躁熱或是寒冷,那個不舒適的感覺,正在用煩躁的方式、用抵抗的方式,在回應它。


在禪修裡面,我們要培養一種功夫叫做「平捨心」。「平捨」的意思,就是在面對舒適、不舒適、中性的感覺時,不是盲目地依照過去習慣性的反應來面對境界。對於那些不舒服的感覺,不是習慣性地用煩躁的方式對應,因為盲目地用煩躁的方式在對應境界,所以身心當然是煩躁不安,沒辦法安靜下來。對於舒適的感覺,學習不是以亢奮、渴望的方式來對應它。你若隱隱約約,甚至間歇性地,以亢奮、以渴望的方式來對應舒適的感覺,身心一樣會煩躁不安。所以,一個幫助自己身心安定下來的注意點,就是去留意你的心現在是怎麼樣在對應感受。


在靜坐時,我們先刻意地營造出祥和寧靜的感受,透過放鬆、透過把注意力帶到當下,透過把原本是外放的注意力帶到身內來,這已經是很大程度地在安撫著自心,在幫助自己的內心安定。但是你可以再更進一步去留意你的感受,留意著你是否能夠以很省力的方式來面對這些感受。去放下那些多餘的、沒有必要的,只會讓你躁熱、躁動不安的那些反應。


大部分這些反應是很習慣性的,發生的速度很快,所以你只能夠耐心、小心地去觀察你的受,觀察你的心的反應。你不一定要能夠捕捉得到你的感受,但是你如果能夠越醒覺、越覺知到,你是不是隱隱約約在抗拒著,在煩亂之中對應著觸感,你就越容易能夠將這些多餘的動作停歇下來、和緩下來。


原始佛經裡面,用「忍耐」這個字~“sahati”的時候,絕大部分不是指別人對我們的侮辱、我們忍耐。大部分地方指的是:感受發生時你能不能夠「安忍」。能不能夠不會因為眼前正在發生的感受,再去延伸、衍生出一系列的妄想、忙亂的反應,而是能夠安住在當下,好像在忍耐一樣。這個「忍耐」可以是很不用力,很放鬆、很安然的。


透過高度的覺知,所以你很容易能夠察覺得到,現在是否有在忙亂地回應,就是隱隱約約有用一種沒有建設性的方式在回應。像是靜坐時,內在找不到舒服的感覺,挫折感的產生,面對挫折感時,你的心是不是把它打回去,然後感到更挫折、氣餒、氣急敗壞。還是你能夠在第一個挫折感產生的時候,你是安忍的、是觀察的。


你完全可以同時進行著平常熟悉的、喜歡的禪修主要的技巧,好比說觀察呼吸、觀察身體的觸感,幫助身心放鬆、沉澱。一邊在做這個技巧,一邊你就會發現到,身內有很多的受在產生出來。觀察受的範圍,可以是全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一個簡單的作法,就是觀察你現在的姿勢。


佛陀所教的正知正念,最簡單的下手處之一,就是觀察你眼前的姿勢,觀察你現在坐著的方法。觀察全身的受,一個很好的下手處,就是觀察你眼前的姿勢,這個坐姿坐在這個地方不是完全地靜態,這裡面隱約可以感覺到有動作。像是呼吸的動作,像是你在微調著坐姿,這些細微的動作產生出觸感來。


你也可以觀察局部的感受,就像你可以特別去留意一下,呼吸的時候,身體內在的氣壓在跟身體內在的牆壁推擠、放鬆的那個感覺。或者是你的身軀,隱隱約約、一點點在膨脹收縮膨的感覺。或者是你現在正在嘗試著,讓自己放鬆、沉澱,這個過程所產生出來的覺受。看一看,在面對這樣的覺受時,你是不是能夠很省力,能不能在這個受當中安忍著,靜靜地觀察著它的產生、它的消滅。


那一種不被感覺吸進去,不被它拖著跑,不被它逼迫著要往哪一個方向,那種超然的感覺,好像你是站開來的,不是深陷其中,不是捲進去的。看看自己,在面對著這些不同的觸感,能不能夠站得很穩,能不能很安住、很安忍。你真的內心在對這個受起了什麼樣的反應,你可以更快速地覺察到。


這些感覺是一直在改變的,所以你必須在當下,一直重新出發、重新觀察。在整體上,基本是安適的感覺,你可能偶而會有一點點不舒服的感覺飄忽而過。可能有一個憂慮飄忽而過,可能身體有不順暢、呼吸阻塞的飄忽而過的觸感,在那個瞬間,有沒有安忍著。或者是因為坐立不安,在懷念、在追憶著欲界的剌激,迫不及待要跑往那個地方的衝動感,有沒有學習安忍,不被它牽著鼻子走。


要增加安忍的力量、增加平捨的力量,一定要去增加你覺知的力量,你越清楚知道當下,就越容易能夠判斷,你是不是在安忍中、是不是在平捨中。


分佈在我們全身的神經,是那麼樣的繁多,只是因為習慣性地注意力外放,把力氣都是放在追逐概念上,在計劃未來、在緬懷著過去,力氣都是浪費在貪、憂,這些忙亂的動作之中。你光是能夠相信,你有能力能夠感受得到身體內在很多的感覺,去接受這樣的可能性,安靜地在內部探索,你就很容易會發現到,那好像是另外一個境界一樣。


你越鍛煉自己去品味、去發掘,那些內在豐富的觸感,就越容易幫自己找到一個穩固的禪定目標。你會因為練習、因為透過鍛煉,而對於內在的觸越來越敏感。在感受著內在的觸的同時,學習放下躁動,一大堆躁動都是來自於此起彼落,在裡面對它們反應著,在抗拒著某一部分,對某一部分在興奮、在渴望、在迎拒、在拉、在扯、在推。練習不要參與到這樣的拉跟推的動作裡,去感受生是生、滅是滅,不會因為感受的生滅而波及你,讓你感到動盪不安,感覺被它打擊、被它侵襲、被它功擊、被它動搖的。


平捨就是讓自己變得像鏡子一樣,雖然在反應著事物,它能夠很真實地反應出事物,但鏡子本身可以是不移動的。就算只是培養出一點點這樣的能力來,都是應該要珍惜這樣的能力,這是改變行為的契機。眾生做為自己習慣性的奴隸,做為自己盲目衝動的奴隸,做為那些未經檢驗的指令的奴隸,因為沒有平捨心,所以沒有機會能夠多給自己這種自由的可能性。


幫助自己越來越清楚平捨的滋味是什麼,那種站開來、不捲進去,任由感覺衝刷著,任由它們生滅著,但是心能夠包容這些現象的空間,沒有動搖。訓練自己,在境界發生的那一瞬間,是覺知來對應,不是用下意識、用盲目的衝動來對應。你在覺知之中、在省力之中,就更容易做出正確的選擇,更容易能夠把動作細緻化,就更容易能夠看得到,輪迴裡面絕大部分的動作都是很多餘的。


再一次地,你可以把你關注的部分,整個覺知的範圍是全身,或者是,要不要局部性地特別留意某一個你很熟練觀察的區塊。身體內在牆壁跟呼吸擠壓著、觸碰著的感覺,身體坐姿呈現出來的感覺,或者只是留意著胸腔,以及不斷釋放出來的暖意。或者光是留意著你的頭、頸部、肩膀,它們在你放鬆的過程之下,所產生出來的觸感。


讓「貼近當下」對自己是越來越簡單的事情,一個轉念就很容易在當下的覺知中安靜。面對著當下的境界,有一種超然的感覺,能夠不被捲進去,不被漩渦拉扯進去的超然感。包括自己在實驗這些技巧的過程裡,可能產生的挫折感、煩躁感,統統都是觀察的對象,讓觀察是儘量包含著你眼前正在發生的動作。所以你能夠迅速、有效率地化解掉,那些煩躁感、挫折感。


把這個平捨技巧,當做是一個任何時刻都可以用得上的,沒有例外的,所以心裡不用給自己任何的藉口,「我今天特別累、我今天特別煩、今天有什麼事情沒有處理,所以不能做得好,我以後再做好…」。不要有這種苟且因循、敷衍的態度,而是想想看,怎麼樣就在眼前這個我覺得不容易的地方,馬上實驗、實踐這個技巧。


這個不容易的地方,還有那個具體的不舒適的感覺,你是怎麼樣在面對著這個不舒適的感覺。能不能夠只是覺知它,放下那些多餘的動作。在有機會的時候,見縫穿針地緩和它、放下它,讓你的安寧感越來越一致性。


(靜坐結束)


起座之前,可以先合掌一起在心裡面做回向。


記得在大學的時候 ,看到一個最讓我感動的畫面,就是見到阿姜查的一個學生,一個出家的弟子,專心地在織補著他那破了洞的僧袍。安靜、專注、充滿了正知正念的狀況之中,在做這個工作。


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修行人,他們不好於玄虛的理論,他們不在乎這個世間的八風,而是質樸地在心地上淨化著自己。


希望我們常常能夠得到,這些內在有真正良善品質的人,他們的啟發跟他們的加持。


然後也希望我們自己,能夠同樣地在真實的地方上面用功,而不要喜歡浮誇、虛偽、包裝的東西,所以我們也能夠帶給其他人希望跟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