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盡對五陰的愛

《靜坐引導》

2017.10.29 吐盡對五陰的愛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禪修的主題是「吐盡對五陰的愛」。

在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或者配合深度的呼吸,活絡內在氣血的循環。態度可以是實驗、開放、嘗試、輕鬆,但同時,內心是願意全力以赴,心無旁騖地投注在眼前這個工作。因為要改變習慣性,以及要了解身心苦的產生鏈,是需要專注的。心無旁騖、認真地,把內在的資源放置在做好眼前這個工作,讓呼吸深度地滋養身體。

一種很好的觀察呼吸的方式就是:實際上,你所專注的不一定是呼吸的本身,而是專注感受呼吸所帶來的安撫效應、提昇能量的效應、放鬆的效應。去感受細膩的效應,在觸感這個程度上的變化,以及所呈現的方式。你不一定能夠立刻做到多麼深度的安靜,但是內心是篤定的,堅信鍛鍊自己的心會帶來好處,堅信培養深度的安寧會帶來的好處。就用自己可能是笨拙、緩慢的方法,堅定不移地往這個方向前進。讓這一刻身心的資源不放在處理世間的擔憂,而是放在深度地品嘗,清醒休息的好處、脫離開躁熱的好處。

佛經裡面所講的禪定,如同以前我們反覆說明的,不是把心鎖死在一個地方,它比較像是一種方向感、目標、價值觀的確定。眼前你若能夠心無旁騖地、不分心地,堅守著離開欲的目標,這就是禪定的主軸,這可以是禪定的一種主軸。堅定不移地要通往脫離開焦躁感的方向,每一次發現心脫離開這個範籌,忘失掉這個目標,就再把它帶回來。讓它每一個腳步、每一個使力,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在前進。英文說:not losing sight, not losing aim…,不忘失掉你的任務,不忘失掉你的目標,不忘失掉你的方向感。

當你如此保持著這樣的心境、這樣的方向感來聽佛法,效率是很強大的,你能夠在聽聞佛法之中,一樣有禪定的功效。佛經裡面講到,當一個解脫者斷除了對於五蘊的愛,就像是一隻牛的皮被剝了,即使再把皮放回牛身上,皮看起來還是覆蓋著牛,可是實際上,這個皮跟牛的身體已經沒有連接的地方,它只是覆蓋在上面。同樣地,一個斷除了對五蘊的愛的修行者,或者是,一個正在努力斷除對五蘊的愛的修行者,他的心跟皮連結的所在,那些黏在一起的筋、肉一旦被撕開來,就算要試著把皮放回去,也沒有辦法再像以前一樣,緊密地黏在一起。往後這兩者之間,永遠都會有縫隙,已經不能夠百分之百契合了。

所謂的「五蘊」簡單來講,就是內心樂此不疲的活動,包括:身體,跟身體有關聯的經驗;因為自己的身體而感到自信、而感到自卑;因為身體而感覺到美感、醜感;你的身體有冷熱、有空間中活動的這些經驗,這些都屬於「色蘊」的範圍。

「受蘊」的範圍,就是感受經驗裡面,那種令心愉悅的經驗,令心不愉悅的滋味,令心興緻缺缺、比較無動於衷的中性的滋味。這些滋味的特質就是:它是行為促發的誘因,所以,內心愉悅的滋味,很容易讓心傾向於貪著這樣的經驗;令心不愉悅的滋味容易讓心傾向於排斥;中性的滋味容易讓心傾向於無動於衷。這是「受蘊」。

「想蘊」就是內心認知,賦予意義感的這些活動,包括對事物的名稱、劃界線、比較評估,這就是「想蘊」。

「行蘊」簡單來講,就是內心用力,現代用語常講的「意志」,就是內心從那跑到這,從一個狀況跑到另一個狀況的活動。

「識蘊」就是覺知等的功能。

五蘊的集起,佛經的形容一樣是,像牛的皮黏在牛的身上,黏著筋、黏著肉。去觀察一下,自心真的是長久以來、長夜以來,五蘊的活動方式就是它熟悉的對象,感到親愛、感到親密,所以當它認同的五蘊受到威脅時,就感到深度地害怕,對於五蘊的未來不同種的變化,有著殷切的期盼。

五蘊之所以被叫做「心的食物」,就是因為它是心取樂的對象。所以,你說你愛看動作片,實際上你愛的,不見得是電影的本身,而是電影裡面的聲光效應產生出來的聯想,跟你某部分的記憶在呼應著。有可能在看電影的時候,你一邊可以做角色扮演;有可能在電影之中的喜怒哀樂觸動你的心弦,心裡面的漣漪,有的是有快感,有的是讓你擔憂、害怕,內心對這些不同的經驗樂此不疲。

心如果安靜的話,可以把心導向幫助心了解它跟五蘊黏在一起的強度,「這是盤據的地方」,「這是熟悉的地方」。想想看,屋外一堆垃圾跟坐在現前的這個身體,火要去燒垃圾時,你可能是無動於衷的,如果火要威脅自己的身體的話,情不自禁地就是會有不安的感覺。光是從那就可以看到黏著,你的心對應境界的方式,不僅是單純地在經驗,心在經驗著五蘊的生起和消滅,出現和消失在你的覺察範圍。它牽動著你的心,撥動著你的心,心在感受著這些現象,那個中間、那個聯繫,是彌漫著愛、彌漫著一種親愛感。

佛經裡面講到,一看到心黏著五蘊,這個聯繫、這個親愛感,它教的不是要你全然地接受,或者只是觀察,而是要你看到你的心黏著五蘊,就要因為五蘊而患得患失,就要隨著這個高度不穩定的五蘊的狀況,去擔憂、去害怕;去感受到來自各個不同方向的擠壓、逼迫。所以佛經裡面教的方式,不是要你只是觀這個,而是要你努力地去吐盡對五蘊的愛,去割捨對五蘊的愛,去斷除、去拋棄對五蘊的愛。這個拋棄不一定能夠一蹴即成,馬上就斷除所有的愛,但是一點點、一點點,堅定不移、日以繼夜地,好像在磨鐵杵、在擦鏡子一樣,一點一滴地去除掉。

每一次覺察到那個親愛感、黏在一起的感覺,就把注意力放在黏在一起的苦迫、壓力和動盪不安。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五蘊是充滿過患,是一個會病變、不安穩、不受你擺佈的這樣的視角。它們不是為了服務你而存在,不是為了讓你高興,所以身體生病一點都不稀奇,它的存在不是要讓你舒服,不是要滿足你的願望。在一個程度上,五蘊好像有它自己的意識一樣,唯一在什麼意義上、什麼程度上,這個東西是你的,就是你黏著它的程度。你黏著它的程度,在你的經驗裡面,這個是「感覺是我、是我的」。

一個能夠快速幫助你突破、幫助你解脫的禪修主題,就是:日以繼夜地觀察著心對五蘊的愛,努力地去抽離、吐盡、去割截它。當你做這樣的努力時,仍然保持著深度的放鬆,身心得到充分的滋養,你是在沒有匱乏、不受威脅的心情之下,進行著這樣的功課。所以你能夠很冷靜、很深度地去看,心怎麼樣跟五蘊黏在一起,怎麼樣因五蘊而上上下下,時而歡喜、時而憂愁。

你可以逐一地去看看每一個蘊,身體~這個色蘊,正在衰敗中、正在老化中、正在新陳代謝中。新陳代謝意思就是,裡面在磨損、在消耗,你在衰老,就像一個每一天日夜在啟動的機器一樣,不斷地磨損、不斷地消耗。同樣地,心臟每一次的跳動,都是磨損、都是消耗、都在趨向混亂、趨向entropy(熵)。冷靜地去看,如果你用黏著的方式跟身體發生關係,把它當作是親愛的,對它有捨不得,用一種美感、憧憬的眼光看著它,它一定會讓你失望、讓你震驚。

當你這樣禪修時,雖然是在思考、觀察這些事情,可是心念、意志是不動搖的,所以你是有禪定的。心念意志堅定著你的方向感,那就是:我要斷除對色蘊的愛、我不要任由色蘊擺佈,我不能在這種不穩定、不穩當的現象中有安逸感,對它因為熟悉而掉以輕心、被它迷惑,就寄託在它上面。保持著警覺,不斷地憶持著:這是一個不能掉以輕心的地方,這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當你不忘失這樣的目標、這樣的價值,不忘失眼前的工作,堅定著,這裡面是有定力的,定力並非要打得念頭死,而是全然可以在禪觀之中,堅定著信念,堅定著你的趣向~你是往哪裡前進、你是捨離開什麼。

捨離的就是心對身體的飢渴感,對身體的憧憬、幻想。契入的,就是放下身體這個重擔,得到的釋懷本身就是一種樂,就是一種離苦;你的方向就是,朝向心不被身體這個現象牽動,不被它擠壓,這個目標就是你的趣向。

同樣地,觀察「受蘊」此起彼落像泡泡一樣,終日終夜被轟炸著,舒適的、不舒適的、中性的,沒有一個你真的能夠挽留,每一個都是乍生即滅,每一個的變化都是快到令你來不及捕捉。保持警覺,記得你的禪修主軸,再一次地強調,佛經中的禪定,不是要你心鎖死在一個小地方,而是要你堅定著一個活動,在這裡,你的目標是吐盡對受蘊的愛,對它的幻想、對它抱以期望、對它寄託,期盼著有一天它能夠變化出一個你想要的穩定的舒服感。要練習看透它,看到它沒有例外地,都是飄忽、都是乍生即滅、都是不穩定的。它不是為了服務你,它存在的意義不是要讓你舒服、讓你高興、滿足你的願望。所以,感受不符合你的願意,這一點都不稀奇。

心裡面堅定著自己的目標,堅定著方向感:這不是我可以寄託的地方,這不是一個安全的所在。如果我就算是一點點對它著迷,就要被它擺佈,為了它做牛做馬,為了它經歷各種辛苦、疲勞。確知,如果你有捨棄對受蘊的愛,結果就是釋懷與苦的釋放,而且不動搖,心不因為感受得失而動搖,感受的這些漣漪,沒有能力撩撥起你心的波浪。儘量地在覺知、在實際的觸感上看能不能夠察覺得到,心在對於受蘊的黏著。如果覺察不到沒有關係,光是能夠堅定著你的方向感,確知:這是不安全的,如果把這個當成是自我、是我的擁有物,就會隨著它受苦。目標就是一點一滴,日以繼夜地吐盡它、放棄它、割截它。任何心出現對受蘊飢渴感的地方,馬上對治,讓自己的心不脫離開、不忘失掉這個目標。

同樣地,觀察「想蘊」~聯想的動作、內心的影像、此起彼落的念頭、判斷、告訴自己的故事。長夜以來,心黏著這個現象,所以這個現象的生跟滅不是單純的生跟滅,而是牽動著你的心,讓你擔憂、害怕。看到這沒完沒了的聯想效應,後面總是有不安在推著,漫無邊際的聯想,裡面沒有終究的安全,沒有穩定的幸福,飄忽而過、乍生即滅。如果你繼續跟它這麼緊密地黏在一起,若沒有警覺它的過患,沒有因為警覺而使得心跟想蘊有一個戰略性的安全的距離,你就會被想蘊所擺佈,就會為了它歡喜、為了它憂,這裡面是真的沒有安全的。如果你的心、你的情感是寄託在這,如果你這樣珍惜著它、珍視著它,你一定會繼續感受到壓迫與不安。

同樣地,觀察「行蘊」~內心的衝動、動機、意圖、起心動念,那發起來的用力,心要從這跑到那,從這種狀況變成那種狀況。長夜以來,對這樣的活動樂此不疲,深信「我變成那樣的狀況就會好了」,「走到那個地方就是我要的」。不斷地被飢渴感、不安感所推逼著,這個推逼是日以繼夜,只要你有覺知你就在被它推逼著,只要你對它還有親愛的感覺,你就被它推逼著。去確認那個意圖是因為花力氣才產生出來的,是透過使力才能夠維持的,它是受到那麼多盲目的衝動的擺佈,這裡面真的是沒有什麼主宰可言的,你沒有辦法確定,你的心是可以被你所信任的,它服侍的主人不是你而是貪瞋,所以它是任貪瞋擺佈的。如果你信任它,在裡面產生出安逸感、安全感,對它掉以輕心、沒有保持警覺,沒有因為深知它的過患與危險,而隨時隨地小心地處理你跟它的關係,那麼,你就會心甘情願地被它誘拐到天堂、到地獄,去經歷無數的死亡與心碎。在這之中,堅定著你的目標與方向感,你的目標是日以繼夜、點點滴滴,慢慢地磨除、耗盡心對行蘊的寄託,及對它的渴望、對它的親愛感。放下對它的渴望與親愛感,就是一個重擔的放下。

同樣地,觀察著「識蘊」~ 覺知的功能。它如同猴子一樣,為了新的事物而好奇,注意力因此被牽動、被吸引到哪裡去,幾乎是即刻的,新鮮感就開始磨滅,必須要丟棄開這個對象,再伸手往下一個目標,縱身一躍、跳到下一個目標,沒有休息。這不是你在決定的,是那些無法管控的、處理不清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衝動,在帶領著。這個心從這跳到那,被這個所吸引、對那個厭倦,沒有任何一個個別的對象真的讓你飽足、讓你平安。如果你對於這樣的狀況,是帶有飢渴感的,希望透過猴子般的跳躍,讓被衝動擺佈的覺知,能夠得到安全與滿足,那註定是會失望、會令你震驚的。這裡面沒有安全可言,沒有穩定可言。確立起你的方向感,你的目標,那就是你禪定的主軸,堅定不移,朝著日以繼夜削弱愛的力量,削弱那情不自盡鑽在裡面、沉溺在裡面的力量。

不管你是快速還是緩慢的,不管你是兔子還是烏龜,你不偏離這個目標、不偏離這個軌道與足跡,你在信上面是確立地相信,如果能夠放下對於識蘊的愛,那將是重擔的放下。

(靜坐結束)

【回向文】

勤向不死徑

放逸趣死徑

精勤則不死

放逸如已死

智者如實知

精進之道理

安徐喜精進

親證聖樂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