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舍中观察受及正念
我们来练习「在平舍中观察受」。
一般人听到佛教的术语「贪」跟「瞋」,想到的就是好比说贪财或者是发脾气。实际上,贪跟瞋是有更深的意涵,它在表达的是,一种更加原始的心理反射作用。我们心理的反射作用,主要是来自於接触了感觉之後,内心对於不管是愉悦的感觉丶不愉悦的感觉或者是中性的感觉,有一种近乎反射性的回应。之所以叫做「反射性的回应」,是因为在当下,内心感觉到被推逼丶被挤压。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用「绑架」这样的词汇来说明。那个感觉好像是,心游刃有馀的空间被压缩了,所以,在愉悦的感觉产生时,几乎是情不自禁地着迷;在不舒适的感觉产生时,几乎是情不自禁地反抗;中性的感觉产生时,几乎都是处在一种混沌丶愚痴丶不清楚的状况。
透过平舍心的心境,我们更容易看得到,这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心怎麽样受到感受的宰制丶被挤压,然後产生出这些反射性的动作。如何能够同样在平舍之中,去观察丶去了解,所以能够使得这些反射性的动作,越来越不能够宰制我们的心。
在开始之前,大家可以先做一点简单的伸展运动丶深呼吸丶调整坐姿。
佛经里面最常提到平舍的地方,就是在谈论到四禅──舍念清净。在这样的上下文里面谈起平舍,也就是说,平舍心同样地要找一个让心能够平静丶安适的地方。有可能是全身被暖意所包围的感觉,有可能是身体有一种丰溢的幸福感,而这种丰溢的幸福感来自於,你可以不必要忙碌地去抓取丶去担忧丶去饥渴着欲界的状态,你能够在触的当下知足。
我们在感受着不管是身体的感觉,或者是呼吸的感觉的同时,再稍微调整一下角度,就可以知道什麽叫感受。「感受」简单的意思就是,在当下触的经验里面,它的愉悦的滋味,或者是不愉悦的滋味;舒服的滋味丶不舒服的滋味。这个舒服跟不舒服,是坐落在一个光谱上面,所以在舒服跟不舒服之间,还有很多中性的感觉。提醒自己,尤其是对这些中性的感觉特别留意,不要让心发呆,不要以为当下是没有感觉的。
让自己的觉知,能够扎实地安置在「正在发生的滋味」,「正在发生的觉受」。如果对於什麽叫做受还是不清楚,你光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里面,已经一个程度地在帮助内心安定了。你要清楚地知道感受,一定要把心带到当下来,对於这个正在发生的触感更加灵敏。你要帮助心能够更大程度地停留在色界里面,一定要下定决心把那些欲界的状态,摆脱得乾乾净净。你要下定决心,非常扎实丶非常牢固丶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心,让它越来越熟悉色界的状态。
你的态度是笃定的,方向感是确定的,起码在眼前这个时刻,把欲界的活动甩得乾乾净净,完全搁置下来,去品味当下正在发生的经验,所伴随着的滋味。当你安静地坐着时,那个滋味可能没那麽明显,但是你可以推知,我们的心不断地被这些滋味所逼迫着丶所挤压着。好比说,不舒服的感觉,除了有不舒服的感觉之外,好像还绑着自己的心丶强迫自己的心去做出某一种反应,像对於疼痛感丶酸痛感的抵抗和排斥。
色界的特质,就是让好多没有用的动作都休息了,色界里面还是有动作的,但是这个动作是更和缓,不像在欲界里面那样的着急丶焦热,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被饥渴丶被不安感所烦恼。色界里面绝大部分的「受」,是舒适丶愉悦的。如果你眼前没有感觉到舒适丶愉悦,没有关系丶不要着急,越是着急越不容易接触,那种身体脱离开着急而得到闲憩丶幽静丶怡然自得的感觉,那个所谓的「幸福感包围全身」。不必硬梆梆要把「全身」了解为:包含每一寸的皮肤。可以将之了解为「整个人」──整个人都是被幽静的幸福感所包围丶所浸透着。
一边感受着「感受」,一边去观察甚麽叫「平舍心」。「平舍心」简单来讲,感觉上好像心里有更多的空间,所以,当你在面对感觉的时候,不会忙乱地非要对那个感觉做出甚麽样的反应,而这里面是有更多的悠闲,更多的游刃有馀。你可以知道丶感觉它:「正在发生」丶「正在消灭」,可是没有被那个感觉绑着丶要跟着它一起轮转。你是在闲静之中,相对而言,是在休息的状况下,看着那些在生丶灭的现象。所以,那些现象只是在穿透着丶像是过客一样,不断地在流逝,但在流逝的过程不会把你拖进去。
当你处在这样一个「平舍的状态」,就有能力能够更清楚看到:「感受」是甚麽东西,我们的心正在对感受,产生出怎麽样的反应。有可能是:很平静的丶很省力的丶很轻松的,或者是隐隐约约看到,心被感受逼迫着丶挤压着。若感觉到有逼迫丶有挤压,学习能不能够抽离,能不能够用空间来包容那个挤压感,或者刻意地把那个感觉和缓。
熟悉平舍的特质,多花一些时间探索它有甚麽样的特质,它好像是一个保护自己的空间,所以正在发生的现象,不会直接地轰炸到自己。它有一种延缓的作用,所以你不会忙乱丶着急地要去作反应,而能够在更醒觉的状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或者选择「减少反应」。在平舍心的保护之下,我们不必要像奴隶一样,被内在的指令操使着;不必要像个傀儡一样,被那些盲目的冲动所指使着。
若还是不清楚甚麽叫「平舍」,提醒自己:光是能够在当下,更清醒地知道「你的感觉」,这里面就隐约的有平舍的意味了。光是能够觉知「正在发生的触感」,就已经是一个程度地抽离开,那个会淹没人的经验之流。保持着清醒,身体深度地放松。能够放松丶能够安静,就会变得更加地灵敏,更察觉得到你的动作;越能够察觉到你的动作丶越能察觉到你的冲动,就越容易能够放下它们丶越容易能够缓冲,越容易只是单纯地看着感觉,减少被摆布的力量。
认真地去熟悉平舍,平舍不只在安静的时候有用,你要把它锻炼到在日常生活中,像是一张保护网一样,可以穿在身上。去到甚麽地方丶遭遇到甚麽事情,都能够回到这个安静的丶不躁动的丶不盲目的空间被保护着。让那些正在发生丶正在消灭的感觉,就好像在那个空间里面,自己生灭的泡泡丶声响一样,它威胁你的力量丶逼迫你的力量,就大大地减少。
最高明的禅修者,他知道随时随地调整身心,所以,让身体主要都是接触着乐受,这是最高明。但是,如果还没有这样纯熟的技艺,不用挫折,练习在不同的觉受之中,保持着平舍心。那是一种省力的状态,如果有任何推逼过来的冲动感,会先缓冲之後才会触及到你的心,所以,你不是一天到晚被逼着丶被追着丶被压着,迫不及待丶情不自禁丶忙碌地在做一些反应。你的空间越浑厚,你的选项就越多。
留意着不同种的感受,它可能来自於你的坐姿;来自於你的呼吸运动;来自於你的心念,里面伴随着一种滋味。
「平舍心」的意思是,身体可以苦,可是心不跟着一起苦。虽然有现象的产生,充分地觉知到这个现象,可是这个现象不会绑架你的心丶不会挤压你的心,逼迫你做出那一些业力惯性的动作。平舍的感觉,是宽坦的丶镇定的丶非常省力的…。在平舍之中的状态,也不是纯然地消极丶无为的,它算是一种休息的状态,可是,是一种随时准备好,要做出「正确的对应」的休息状态。所以不是一种睡着,这里面是伴随着智慧的,也就是说,有着分别的智力在里面,知道在大部分的时候,省力是好的丶才是正确丶有效率的,可是它不是机械性的省力。随时随地,有机会的时候丶需要的时候,都会做出正确的对应来,所以你可以调整身体丶调整呼吸丶调整心念,帮助身心更安适丶更安静。
已经很安适丶很安静了,也知道怎麽样保持警觉,珍惜着丶维护着丶品尝着眼前的安静跟安适。如果身体能够接触到很多的乐受,有的时候,训练的方式是:要去增加丶发展对它的敏感度。但是,在修学平舍的时候,面对着身体的乐受,是清醒丶不为它所转,生的时候生,灭的时候灭,乾净俐落地丶没有滞留丶没有隐隐约约地使力,没有要去欢迎它丶留住它。
把那些对身体乐受的多馀反应,也都放下来了,因而能够体验到更深的安静丶更大的省力。第四个禅那的特质就是这样子,虽然我们不一定熟练丶成就了第四禅,但是,可以在任何的时刻,去培养一些特质,让自己的心隐约地跟第四禅相应。
面对身体的乐受,都是不断地在朝向着省力丶不积聚丶乾净俐落,生是生丶灭是灭。看能不能在轻松省力的状况之下,仍然保持很认真在观察着,心细微的反应;或在身体生理的徵状上面,细微的因乐受而产生出来的亢奋丶滞留等等的这些反应,因期盼丶得意丶欣赏自己修行的成就,而产生的多馀的反应。缓解了这些动作,是不是得到更大的宁静……
(静坐结束)
【回向文】
长养「含遍世界之慈意」──
上下周遭,
无隔阂障碍丶
不抱敌意丶
不存怨怼。
行住坐卧,
清醒时分,
确立此念住。
此即「当下当处,
心住於梵界天神的境界」。
【丽霞打字,学文丶明坤丶涌智丶美利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