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識蘊的非我

《靜坐引導》

2017.09.24 觀察識蘊的非我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先做一點伸展運動。心裡有一個清楚的目標。喜樂感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有一個清楚、良善的目標。然後,你正在朝著這個目標穩健前進。光是知道正在朝著一個好的、踏實的目標前進,心裡面已經產生出「正向的希望」、「清新的喜樂感」、「篤定的信念」。

這個清楚的目標,在禪定的修學裡,包括:脫離開那些讓心煩亂的活動。那些欲界的滋味在吸引、引誘著心,讓你鑽進去,鑽進去之後,讓你心旌動搖;刻意地脫離開那些複雜的動作。

所以,眼前你下決心:不要把力氣放在規劃欲樂、追逐欲樂、為了欲樂而焦惱。把覺知帶到:「遠離的清新」、「獨處的輕鬆」。這種清新、輕鬆的感覺,可以是在伴隨著身體放鬆時經驗到的;可以是在伴隨著「呼吸在按摩著身體」這裡面經驗到。

佛經裡面「善尋」的「尋」經常有伴隨著決心的涵義(以內在語言所引導的決心),這個決心伴隨著正念。憶持在心,下定決心現在不要去交涉在「欲界的活動裡面」,很篤定心無旁鶩地讓呼吸來滋養自己,讓遠離的清新來滋養自己,讓滿足感來滋養自己。

用這樣態度來品嘗呼吸、品嘗身體的觸感—「身體正在脫離開焦熱感」的觸感。

今天來探索「觀察識蘊的非我」。「識蘊」一般解釋為知覺、識別的功能。簡單的講法就是,在辨別的環境中,哪一些是適合作為自己的食物的~身體的、心理的食物;那些會引發、吸住起興趣的,讓他關心、願意參與其中的,願意跟這些人、事、物互動的功能。這是「識蘊」尋覓食物的功能。

識蘊的運作方式,是被很多不同種記憶所擺佈的,這些記憶到底是誰的,也說不清楚!好一個部分,它是祖先的記憶,作為生命機體,這種物種共同的記憶。好比說,作為一個人類,看到好吃的食物,也不知道為什麼,幾乎是在一瞬間,不透過思索、不經過計畫的,你的身心就會亢奮,有的時候可能會經驗到流口水的感覺、津液在分泌的感覺;瞳孔放大、心跳加速。環境之中有一個在吸引著你的注意力,你的心被記憶中,那個快感的來源所牽引著,情不自禁地被帶到那個地方去!

好一部分的記憶,可能是這個國家、這個家庭所共通擁有的,一切都不是屬於你的。活在某個國家、家庭裡,你受到周遭成員地薰染,被文化、潮流所感染著。所以,當旁邊的人在為某一件事情在起哄、興奮時,你情不自禁地在好奇:這是什麼東西,讓大家那麼感興趣、那麼多人好奇、討論它、為之樂此不疲?

好一部分的記憶,可能是你過去世的記憶,讓你流連忘返。好比說被人關愛、保護那種幸福的滋味;被人注目、景仰的快感。對於這種滋味的不能釋懷,所以在環境、人事物之中,當察覺到某個地方、角落,你可以重新扮演那個角色、可以重新汲取類似的快感,便情不自禁地亢奮、想要鑽進去。

這個說明,識蘊不是透過你規劃,處心積慮想好了要去追求什麼。好大一個程度,它就是一股衝動。關於這股衝動,你是無法分辨出,是從哪裡繼承來的~從祖先、社會、國家、文明裡面,繼承下來的?還是從你的過去世繼承下來的?

不管是從哪裡繼承下來的這些記憶,它都是混亂地一大坨;衝動跟衝動之間,彼此是在競合的、有競爭有合作。有的時候,你想要甲可是會失掉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心裡的矛盾、兩難,既想吃巧克力蛋糕,又希望能夠減肥有苗條的身材。既希望有個和樂安穩的家庭,可是又情不自禁地對婚姻以外的刺激感、誘惑而心動!這是識蘊的本質。

你習慣於將識蘊當成是「我」,當成我的積體、載體。「當成我」的意思是,心鑽進去、入戲了,把演員的衣服穿上,覺得自己真的就是那個扮演的角色。投入這個識蘊在生滅著,隨著境界在起舞著,隨著過去的業緣在起舞,像湍急河流一樣,有既定貫注、流溯的方向。我們把這個當成是親愛的、熟悉的,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識蘊的刺激裡,樂於那種追逐獵物的快樂。

在那種環境之中,你規劃、架構、經營、狩獵著,可以供作你的食物的人事物。在這樣的遊戲場裡面,作自我定義:這就是我的生命,是我平常心力所貫注的地方、最關心的,最讓我興奮的、最讓我歡喜、憂心的活動,這就叫作「粘著於識蘊」,「把識蘊當成是自我、我的」。但是,這個識蘊不是你的、不是服侍你的,它沒有想要服侍你的意志;它不關心著你長遠的幸福、安樂。它只是按照它的自然定律在生滅著,這個「自然定律」,被過去各種複雜的動機、業緣所推動著。

你要是以為識蘊像玩具一樣,供你玩樂的、提供一個安全場所,讓你在裡面以為這就是我、我存在的地方、存在的方式,就註定你要被它牽著跑,要為它而受苦。因為識蘊終究而言,它是不聽你話的,就好像中東神話裡的精靈一樣,他好像在聽你許願,實際上是個騙局,以為它能夠成全你的願望,實際上他有自己的議程、打算、企圖!

在安靜之中,觀察著、思考著、反觀著識蘊的本質,好像是生命的一個原始狀態,環境裡某一個色、聲、香、味、觸、法,某一種現象,忽然之間,抓走了你的注意力,吸引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對於認定是食物的,情不自禁地跑到那裡去。同時,在這樣的環境裡有無法算計的資訊、事情在進行著,你以為識蘊它是很忠誠、真實地要呈現出這個世界、只是在接受這些資訊,實際上它是有其議程、有其關注、私欲的,它的注意力是偏頗、片面的。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好色的人,在房間裡他留意到的可能是某一個人,而且不只是那一個人,他還留意著那個人的身材、皮膚,眼神留露出來的資訊,他是不是對自己感興趣,他是不是釋放出自己能進一步接近他的訊號?識蘊變成全部在關心著這件事情。周遭一千一萬個同時在發生的事情,都退到背景,都不覺知!

然後,對這樣的活動在著迷。對這樣的狩獵你認定就是,我在追求喜歡的東西。看不到這裡面已經是沒有你做主的地方,你是被綁架的。在這個綁架過程你以為,這是你做的選擇,事實上是你情不自禁做出來的選擇!

從那種沒有辦法追溯出起源,記憶裡面根本沒有辦法追溯出的開始,心就是這樣跟著識蘊纏綿著,倚著識蘊作為依皈。有識蘊滋生的地方,識蘊就往那裡跑。不管是什麼型式的識蘊~天神的、人類、動物、惡鬼、畜生、地獄的識蘊,他們獵捕獵物的模式,某個地方在吸引著你的心,讓心鑽進那個世界裡,這叫作「自我的形成」。這就佛經講的「有」(bhava)、「再生」。

佛陀形容識蘊在一個程度上,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地在尋找著可以讓它擴散的地方。像藤蔓一樣,哪個地方有水分、養分可以讓它的根紥進去,它就在那個地方滋生、繁衍。很多的時候,它沒有足夠的養分,缺乏營養飢渴而死,慢慢地在營養不良的狀況下衰敗而死。偶爾的時候,可以非常強壯!你是如此地愛戀它,卻不知道它的強壯,就像是蛇一樣吞很多食物,變成龐然巨物。牠變大了,所以要吃的食物就更大量,才可以滿足牠的胃口,否則就沒有辦法支撐自己。一直盲目地要變大、要填補、要擴充,被這樣的衝動綁著,盲目地依循著這樣的衝動。但是那條蟒蛇變大了,並沒有更快樂、更安適,沒有變得更少苦。

所以,意識的擴大、複製,就跟癌細胞一樣,它有它不斷地想要複製自我的議程、指令、衝動。可是這個過程往往就是讓宿主生病、死亡。你的心就這樣被識蘊綁著,不知道要經歷過多少的死亡。

識蘊能夠辨別那些被你認定最重要的東西,例如你所愛的人、最親密的人,可能是你的夫妻、子女、父母、朋友、愛人……,識蘊辨識得了的部分,是非常偏狹的。

這個人他能提供給你的物資、滋補,讓你感到安全、窩心、幸福,單單那個部分而已。實際上,這個人的大部分,你是不認識的!他是從哪裡來的?你不認識!你以為你的兒子他真是你的兒子!?他上輩子就像一個陌生人一樣;下輩子也像是一個陌生人一樣。短短的這段時間可以聚在一起,在這個程度上面,彼此作為彼此的食物,彼此在提供給對方安全感、熟悉感、幸福感;分開的時候,那種痛苦,那是多麼大的痛苦,各要奔向不可知的未來,幾乎是永別了!

你要再見到他的機率、再跟他相遇,或者在相遇之後,要繼續扮演同樣的角色,延續著彼此這種關係帶來的快樂,那個機率幾乎是零!

這是你識蘊裡面最認知的部分,你的世界裡大部分就是圍繞著這樣的人、事、物,這個就是你的識蘊。

在安靜之中以一種不交涉的心情,超然平捨地觀察著識蘊,基本上在觀察識蘊就是在觀察生命的本質。在你最深深愛戀的東西,在決定著你的遊樂場,這種活動方式,這個是沒有終點的,它沒有辦法提供給你真正可長可遠的安全,這裡面有的就是包袱、不穩定,就是不停的生滅。佛陀的弟子如此地觀察心裡產生厭離心。這個模式不值得被它綁著、永恆地跟它牽扯在一起、和在一起!

因為厭離心,所以對於識蘊愈來愈沒有熟悉感、親愛感,不被它迷戀、不為它亢奮。儘管還活著能夠經驗得到,生生滅滅的現象,可是裡面沒有任何力量會拉著、推著你而製造出苦迫、被逼、被擠壓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出世間的解脫。

能夠愈清楚地認識「識蘊」,它能提供給你的是什麼、其過患是什麼,愈容易從中解脫。看到它能夠提供給你的界限、它的天花板,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的過患,看看有沒有哪一種會特別讓你朮目心驚、動容?

正確的厭離心它所伴隨、導向的是心對於現象的清涼,已經準備好要放下擔子的心境。你在興趣上愈不跟它交涉,愈能夠對識蘊平心靜氣,不會再紥到肉、靈魂裡面生根,你不會跑到它的裡面去紥根。

吸氣時,觀察識蘊;

吐氣時,觀察識蘊。

吸氣時,知道識蘊的動作,是不穩定的;

吐氣時,知道識蘊的動作,是不穩定的。

吸氣時,知道放下對識蘊的愛,就是放下負擔;

吐氣時,知道放下對識蘊的愛,就是放下負擔。

佛經裡面比喻識蘊像猴子一樣,一隻手抓著樹枝搖擺著,縱橫於森林裡,這隻手鬆開了一根樹枝,另一隻手伸出去,準備抓住另一根樹枝。同樣地,識蘊不斷地在內、外在環境裡尋覓著,那些可以讓它抓的─吸引它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不令人感趣的、大多是沒有覺知到的!那個被你覺知到的那幾個東西、幾件活動,就是你的世界,就是整個心關注的所在。這個興趣是沒有辦法維持久的!

想想看,不管是多麼著迷、感興趣的東西,能夠維持多久?你再怎麼樣地愛吃牛排,坐在餐廳裡面2個小時,大口大口地吞食牛排,就會感覺厭倦了!就會想著接下來要去哪裡玩、要去做什麼其他的事情。繼續坐在牛排館裡面變成是累人的事情。識蘊的本質就是這樣子,一直在抓。每個被抓的東西,能夠提供給你的亢奮感就是這樣子而已!不斷在流逝的,一旦那個新奇感沒有了、刺激感變得平淡了,你的觸角要重新伸出去、重新去尋覓。不斷地在循環著──某一個事物所吸引,在心靈之中感受到亢奮,在亢奮之中得到一個程度的快感,然後興趣褪失掉,要再去重新去狩獵、尋覓!

像隻猴子一樣動個不停。每一次被掌握住的東西,能夠把握住注意是那麼短的時間!就連在看一部電影,看的也不是一個東西,你是在追逐、在抓著好幾個不同的故事情節、不同的角色。識蘊的本質就是這樣子!

識蘊隨著這些無常的事物,提供著無常的快感在生滅,一下被捕捉、一下鬆開來,這裡面就是有壓迫感。去留意這個壓迫感,這種辛苦,去留意輪迴的動盪不安。就能幫助你了解「這真的不適合作為自己的家」,也就是說「這不是我」,這不是一個值得讓你鑽進去的,不斷地在裡面樂此不疲,得一直活動狀態。你已經經歷了這種生命無數次了,它能提供的就是這樣子而已。它再怎麼變化、再嘗試要怎麼架構它,它就是一個這樣的本質!換湯不換藥,連續劇的故事內容好像不一樣,可是都一樣的就是那些愛恨情仇、那些三角關係,在那邊動搖著你的心境、讓你感覺到亢奮。

從裡面看穿它,沒有什麼有營養的東西,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安穩、安樂的。

(靜坐結束)


【回向文】

在托缽乞食歸還的時刻,獨坐於樹下。

證入無憂的心境,

所有繫縛心的結,

不管來自人間或天界的誘惑,斷盡,

擺脫所有的漏,

焦熱已止熄,

清涼、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