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正見」的練習

《靜坐引導》

2017.11.05 有關「正見」的練習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今天禪觀的主題是「正見」。

在開始禪修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活絡內在的血氣循環。利用這個機會收攝自己的心神,抽離開擔憂、抽離開飢渴感,把注意力帶到當下正在放鬆的身心,帶到當下正在被呼吸所滋潤的身體,帶到脫離煩躁、脫離喧鬧感的觸感。讓心落腳的地方越是豐足、安適,就越有能力跟餘暇能夠去檢查欲貪的過患,也更加樂意安於遠離的快樂與輕鬆。

佛經裡面有很多專心聽法,能夠在信心、喜悅心狀況之下聽法,而得到高度的禪樂、得到大突破的例子。所以,不要以為在傾聽著佛法,就一定是處在散亂的心境。

八正道的前導,就是八正道的第一個項目,叫做「正見」──正確的見解(sammādiṭṭhi)。這在一般通俗的講法裡,往往被解為「接受某一種世界觀」,好比說,有的人把認知一切的現象是性空的、是沒有自性的,叫做正見;有的人把「無我」當作是正見等等不一而足。可是,如果通遍地檢閱原始佛經的說法,正見不離開活動這個範疇;正見不離開架構起某一種活動的價值觀這個範疇。這是什麼意思呢?

佛經裡面對於正見最簡單的解說,就是:相信業力、相信業。而「相信業」,指的並不是如果你相信捐錢給別人,下輩子就會變得富有,一種機械性、單線性的信仰,這裡的「相信業力」的意思,有幾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相應部》裡面講到的,相信你的行為是可以被改變的,可以透過反省、薰陶,可以在毅力、正念下,去除掉不好的習慣,培養起好的特質。如果你能夠相信行為是能夠改變的,相信內心可以透過行為的改變而淨化,那麼人生就有一個基本的方向,就有一個篤定。連這一點都沒有信的人,是無從修行的。相信業力的另外一層含意是:相信苦樂是真的。

什麼叫做相信苦樂是真的?有可能你一輩子一帆風順,在安逸、安全的狀況之下,不知道所謂的地獄,所謂的深度的痛苦,是什麼樣的狀態,但是你相信,我們的心如果在放逸、不刻意地經營之下,很容易隨著習性、隨著盲目的反應而跑。我們的心有非常巨大的製造痛苦的潛力,若你不留意的話,一個小的過錯、小的失誤、小的自滿,很容易會一層堆著一層、一個引導一個,往痛苦的深淵。而你也相信,有不同種品質的經驗,同樣是快樂,有不同品質的快樂。有些快樂是讓人更加地富足,讓人家的心感到更安全,而這種富足感、幸福感是容易延續的。這種幸福感主要是能夠幫助人繼續成長,讓他去投資在更高的幸福、更高的快樂上。

你願意相信,我們的不同行為,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快樂,所以,心裡面對於痛苦是戒慎小心的,是有恐懼感、有危機意識的。對於高尚的幸福,心裡是有崇仰的,是樂意追尋的,對這種基本的分別、基本的取捨心,這是正見的開始。所以,它是不思善、不思惡的相反。所以,正見的意思就是:深刻地思考善惡的問題,深刻地思考我們的經驗有不同的品質,是直接受到我們行為的影響。現在,你的內心裡強化的是哪一些特質,你跟隨的、依賴的是哪些特質,這些特質對於你未來的苦跟樂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叫做「相信業力」。

相信業力的人看到,不管是善業或是惡業,都有長遠的影響力。一個漫不經心,很容易會讓你在舒適的福報裡面,迷失了本來的意願,忘失了方向感,在這之中墮落、昏沉、被安逸感沖昏了頭。對於心的這種不可靠性,對於放逸的生活、不正見的生活,它的巨大危險性有高度的認知,這叫正見。所以正見完全是跟心理、行為、道德有關聯的,它不跟哲學有關聯,不是你信不信仰萬物是否有本質、有本體。正見完全是關乎於對於業力的警戒心、覺知,然後,對於從這樣的覺知產生出來魄力、決心、方向感。因為有正見做為先導,所以才有八正道的開展。

出世間的正見也是上述正見的延伸。執著的動作造成輪迴的痛苦,這種認知也是建立在對業力苦樂關係的深刻認識上的。

你對於業力的篤定、信心建立起方向感,自然而然會影響你的說話、你的決意,你是怎麼樣規範自己,會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這些就是「正語、正業、正志、正命」等等的內容。這些內容直接跟你的價值觀有關聯,直接跟你的價值評估、跟你的方向感有關聯;它跟你認定這事物是否為空性,沒有關聯。你認定事物的空性,不見得能夠開展得出正語來,可是,如果你認定業力的重要性,確信行為是可以改變的、是值得改變的,你確信苦樂是有意義的,然後,你的人生以這樣的信仰,以這樣的方向感做為導向,開展出來的言語的方式,自然而然就是正語的內容。

同樣地,你對於業力清楚地認識、高度地覺醒,以這個規範你的方向、價值框架,它所影響你的決心、你的決意,這就是正志的內容。“sammāsaṅkappa”有時候翻譯為「正思惟」,英文有時候翻譯為“right resolve”,這“right resolve”翻譯得很傳神,它有決心、決意、篤定、方向感確立,這樣的意涵。所以正見所流露出來的意志,所延伸出來的決心,就叫做「正志」。佛經裡面講到正志,有出離的尋、無恚的尋、無害的尋,仔細去思惟它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跟業力有關聯的。你對於業力的深刻認知與警覺,而建立起一個合乎佛法的價值觀,那麼你會做什麼樣的決心呢?你的決心就是會:越來越希望要出離那些會造成苦的行為模式。

隨著智慧的提昇,你會發現到,除了要出離所有的不善、所有的不善巧的意志和行為,你還要出離所有對於行為的愛、依賴、認同和鑽進去,在其中產生出我慢來,你必須要對這些所有的動作產生深度的警覺心、厭離。一心一意就是要出離、要排遣這樣的行為模式,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就是要出離所有會造苦的執著,那種跟行為連結的方式,都是出離的對象。日以繼夜地、勤奮努力地,不忘失這個大目標、大前提,你的身語意都是服膺著這樣的框架,所有動作的發生,都是儘量以這個做為動機來發生。

同樣地,正見所開展出來的正志的內容,還有無恚、無害。如果你深刻地警覺業力、相信業力,知道人生唯一有建設性的生活方法,就是去淨化行為,去淨化眼前正在發生的動機,那麼自然而然地,你就會趨向於無害。因為你會發現到,所有惱害自己、惱害別人的動機,最終的傷害性、最終的結果,都是有痛苦、有破壞幸福的因子在裡面,它都有令人生出不安的因子。這就是為什麼相信業力的人,所崇尚的快樂、追求的快樂,不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不是建立在零和競爭上,不能夠完全建立在消耗物資,消耗他人的基礎上獲得。

從這樣的正見延伸出來的身口意,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內容。然後來看八正道的結尾: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的正精進與正念,在佛經裡面被形容為「正定的前提、正定的基礎」。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八正道正定的內容就是,當你心無旁騖地確立、穩定,在這樣的價值觀、這樣的方向感裡面,那一種凝定、不缺失、不放逸,就是正定的內容。

一般人提到所謂的「戒、定、慧」三學──因戒發定、因定發慧,這樣的說法,以為戒修好之後,另外去修一個定,定修好了再另外去修學慧,這基本上是一種誤會。戒跟定的關係:定的內容就是戒,而不是另外的東西。定在原始經典裡面所講的,並不是定在鼻端、定在佛號,而是當你能夠穩定、不動搖、不偏離正見,所發生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服膺著崇尚解脫、去除執著、出離無害,這些大前提、這些價值觀。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防範自己踰越這樣的價值觀,確保自己能夠念以繼念地,以正見、正志為前導,那就是定的內容。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佛教「定」的內容就是一種活動,一種向解脫的活動。好比你心無旁騖地,去體會脫離開欲貪而得到的輕鬆,這就是定的內容。當你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念以繼念地,去鍛鍊自己每一個開口講話的字,都是真實的,都是抱著無害的動機,都是有建設性,都是符合時節的,當你這樣審慎地觀察、防範、調整講話的用力跟方式,這就是正定的內容。所以,正定被理解為八正道的總結,是八正道的歸結,八正道的熟練,就是呈現在高度穩定的人格性、高度穩定的心境。

同樣地,一般人將因定發慧理解為,修完定之後另外再去修慧觀、修內觀。實際上,我們閱讀了經典會發現到,這裡的慧跟定的內容是一樣的,如同正定的內容是戒。同樣地,慧的內容在於去看,你能夠用什麼樣的因素,來幫助自己更加地安寧、更加地穩定。好比說,你會發現到你越大程度地出離欲貪,就會得到越大程度的豐足、安定,這個本身就是智慧。如果用這樣的方式來了解八正道,八正道很容易就呵為一氣,是前後連貫而不是支離破碎的,就不會把戒跟定的內容當成是沒有什麼關聯。

所以,在實踐上、實用上,我們應該要留意什麼呢?第一、要確信佛法的修行,是要求一個清楚的價值觀和清楚的方向感的建立。絕對不是一般禪修者所愛濫談的「不去不來、無來無去,沒有分別心、沒有取捨心」。佛法的開始跟結尾,都是建立在清楚的分別心、清楚的價值觀上面,隨著自己修行的成熟,這樣的價值觀只會越來越清晰。你的評估能力、價值取捨能力,只會做到越來越精密,絕對不會在修行的任何時刻、任何的階段,要你放下這樣的價值觀、這樣的方向感。你不只應該要建立起一個強烈的、明確的方向感與價值觀,而且,佛經裡面講,要如救頭燃般、高度熱忱、充滿決心地,去貫徹自己的信念,去貼近目標,去履行這個方向感。

在修行的過程,有著高昂的意志力,確信你現在所做的是有價值的,對長遠是有影響力的。然後,最高明的、最有意義的、最值得的活著的方法,就是(live fearlessly, live ardently, live ferociously...)勇猛地活著、不放逸地活著、高度熱忱地活著。這是八正道的意義,是八正道裡面所隱含的價值觀。可以立刻在眼前貫徹著這樣的一個意境,不管你用的是什麼樣的禪修方法,你可以感覺得到,有一個確立的決心跟清楚的方向感。這個方向感可能是針對你不同時期的目標,假設你短期的目標是要能夠越來越熟練禪那,那麼方向感就是確知禪那是有幫助的、是值得投資的。

欲貪,然後為了欲貪而憂惱、用力,跟這世間許多不善糾纏不清,那是不值得的、是有很多壓迫的,是很值得你很用心地出離的。有這樣清楚的方向感,心裡面對於該離開的境界充滿厭離,小心翼翼、抽絲剝繭地脫離開那樣的境界,確保心不去沾染它。用各種善巧去說服你的心、鼓勵你的心、訶斥你的心、保護你的心,所以,它能夠不斷地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在這個例子裡面,有正確的方向就是,脫離開欲貪而後產生的安靜感,脫離開欲貪而後產生的飽足,念以繼念、堅定不移地投注在這個目標裡面。

如果你是俗事繁多、工作繁忙的人,不要氣餒,八正道裡面的正定,實際上最大的關鍵不在於能夠入定多深,而是強調品質。就算在忙碌的工作裡面,沒有辦法進入到很安靜、高度專注的境界,但是最起碼都能夠在忙碌之中不忘失目標。清楚地知道你是為了什麼而活,清楚地知道不管是當下還是未來,要怎麼樣努力、要怎麼樣使力,在生命哪幾個節骨眼上是值得你使力的,把有限的、珍貴的力氣,幾近吝嗇地用在那幾個節骨眼上,那就是突破點。

就算在靜坐時,經驗著令你感到氣餒的散亂蓋等等的障礙,起碼、起碼,你可以做到回到八正道裡面。你的價值觀有沒有確定,有沒有因為這個價值觀而感到決定、決意,就讓這樣的決定、決意引導著你,念以繼念地不忘失。每一個用力,統統都是發生在這個框架裡面,以這樣子的動機做為你的出發點。

吸氣時、感受決心,呼氣時、感受決心;相信這個功課的價值,所以你認真、真誠地善用內在所有的資源,把眼前這個功課做好。不管你現在做的是什麼樣的禪修主題,它都是為了服務這個目標,把你引領到這個方向,這樣子叫做以正見為前導。

如果你能夠這樣正確地理解正見,那麼禪修就不僅是中性地活在當下而已,而且,絕對不僅是不思善、不思惡,放下你的批判心去覺知而已,也不僅僅是「只是打坐」,這樣子而已。它是有方向感,而且朝著具體的方向努力,這個方向和目標,在不同的階段可以有一些調整,但是基本上的大方向是一樣的。

在日常生活中的禪修,同樣地,不僅僅「只是觀察、只是打坐、只是活在當下」,而是在講話的時候,你在揀擇著,用正念、正知在觀察著:這~是有建設性的嗎?這是真實的嗎?這裡面有收攝嗎?在走路的時候,一樣在看:這裡面有著急嗎?能夠培養更多的從容跟安適嗎?怎麼樣能夠放下沒有必要的緊繃?怎麼樣能夠護持著飽足感、安適感,讓心遠離匱乏?

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揀擇、擇法、分別、正知,培養起審美觀,培養起一個可靠的、可信任的價值觀。平常沒有培養起這樣一個可信任的價值觀,憑什麼能夠真的知道輪迴是苦、涅槃是樂呢?你哪裡有那個基礎可以去分辨那麼細膩的差異呢?要能夠真的分別諸行皆是苦,不囤積是解脫,這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地淨化自己,精勤不懈地用正知正念調整著你的行為。你不敢放逸,因為你深知放逸的結果,輪迴的危險和不可靠。

讓自己判斷品質的能力越來越精密、越來越可靠,就是從眼前這個地方做起。光是你在這裡能夠清楚去分辨欲貪的煩躁、壓迫和沉重,心一絲一毫地脫離開欲貪的輕鬆和飽足,在這裡面的判斷、評估,知道要去除什麼、要趨向什麼,這樣的取捨心,這樣的價值觀,這樣的方向感,一直到涅槃都會有用的。

(靜坐結束)

【回向文】

勤奮持正念

約己守正行

正命辨善惡

精進善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