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念住」

《靜坐引導》

2017.10.01 探索「念住」

朱倍賢 主講

简体版


開始靜坐之前,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伸展運動,利用活絡身體的機會,把覺知帶到具體的觸感來。具體地分別,鑽研到概念的世界裡的飄忽,跟沉澱到身體觸感裡面的紮實,這兩者的差異。多花一些時間端身正意,這是一個能夠沒有夾雜地享受閒暇的時刻。心裡面憶持著自己的禪修主題,好比說,正在放鬆的身體,正在被呼吸所安撫的身體,正在脫離開欲貪糾結的心,正在體驗遠離而產生出來的清新感。

不必要鑽牛角尖地鎖在什麼地方、鑽進什麼地方,而是穩健地去覺知呼吸,或者是一個心念所帶來的全體效應。而這全體的效應,可能是幫助你更安詳、更沉澱、更安適,你可以在整個身體的知覺區塊裡面,覺察得到這種效應。所以,你不必刻意地將注意力驅趕、壓制在什麼地方,你只需要去留意伴隨著呼吸的飽足感;或者是那種脫離開擔憂的知足、簡單,在心裡面憶持著。

我們今天要再對所謂的「念住」(satipaṭṭhāna,四念住的「念住」)多做一點點的說明。很明顯地,在之前幾次的練習裡,有些同修感到困惑,好比說,要怎麼樣觀察意識呢?如何能在這些複雜的觀照裡面,還能夠保持著念住呢?或者,當我用開放式的覺知法,心就無法定下來,這該如何對治?

佛經裡面有很多像以下的典故:

一個人在專心聽聞佛法時,內心充滿了喜樂感、充滿了信心,因為這樣的喜樂跟信心,身體能夠猗息,也就是安適、休息、放鬆,在身體猗息的狀況下內心得定。在那個時刻,特別容易跟解脫道相應,特別能夠跟出世間法的意趣相應。

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能夠在聽、在討論佛法的時候,進入這樣的定境,定的特質是什麼?

佛經中也有講到,有的人光是對佛法產生信心,在心裡面憶念著佛法,靠這個入定,靠這個跟解脫道相應。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裡面是要怎麼專心,若你在思惟著佛法、憶念著佛法,怎麼能夠入定呢?

首先你必須要了解,佛法的定是以「正念」為基礎,是心裡面在憶持著某一個狀態,堅持高度一致性地,在某一種活動方式中活動。當你這樣高度一致地憶持,心無旁騖地投入這種動作中,定力就產生了。有的時候在聽佛法,你內心會因為佛法的內容而產生好比說警惕心;產生出對某種不善巧狀態的厭離;產生想要奮發圖強的心等等不一而足的心境。這個心境足以作為你念住的目標,也就是說,你不斷地維持著、憶念著剛剛聽到的佛法,當下所產生出來的心境、態度、感覺。所以,剛剛聽佛法的那種感覺、態度、心境,不斷地支使著你做事的方法、說話的方法、想事情的方法。不管是身體的動作、嘴巴的動作、心理的動作,都是由剛剛這樣的心境、態度、意趣、感覺,而流露出來的。

再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

前一陣子,一位大學裡的同事的先生過世了,在不久前的聚會中,她的先生還跟我們有說有笑的,那麼迅速的時間就生死兩隔了…。某天,這位同事的鄰居一大清早經過她們的屋子時,看到她的先生出現在窗戶裡面。也就是說,看到好像是他的神魂還放捨不下他的家庭和太太,還寄棲在那邊。而太太本身也講到,家裡面有一些跡象似乎在顯示著先生還沒有離開,好像在透過某一種手段,試著跟她溝通。

這聽起來好像是單純的一個鬼故事而已,可是仔細想想看,如果今天死掉的人是我們自己,你在發現自己死掉的時候,內心充滿很多的遺憾。如果你是功課沒有做完全的人,這遺憾有可能是針對你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也有可能是針對過去你曾經做過,讓你懊惱、後悔的事,遺憾、擔憂、害怕、捨不得的心情,交煎著。面對最愛的親人,你發現沒有能力跟他互動,沒有辦法告訴他你心裡還有很多來不及跟他講的話,還來不及跟他交待的事情。這麼多的百感交集,無法跟他溝通、互動,你的記憶在流失中,你跟他交流的程度慢慢在退失…。

再想想看現在的自己,精神狀況是好的,神智是清楚的,你是一個聽聞過佛法,知道人生是可以怎麼樣努力,怎麼將斷除痛苦這方面的潛力,發揮到淋漓盡致。光是聽到這樣的故事,你心裡產生出來的可能是警愓心,因為聽到這種生死的事情,而使得你內心對於佛法的價值觀更加地篤定,我要怎麼樣善用精力和時間,而不是將人生耗費在囤積財富跟名氣上,不是滯留於來來去去的人際關係,而是放在建立更長遠的幸福。

當你的內心有這樣的篤定、這樣的心境,當你維持著,它可以長時間維持著,可能接下來一整個小時、一整個靜坐,甚至有的人可以大半天,有的人可以一整天,有的人可以一整個星期,都是活在聽完這個故事後的心情裡面。聽完這個故事你的心情,大概好幾個程度上是跟佛法相應的,所以你的講話、動作,可能是更謹慎小心。平常你對家人的交流方式,只是在揮發你的貪瞋癡、在鞏固你的愛執;聽到了這個故事,心裡面念茲在茲地維持著聽過故事之後的警愓心、信心、恐懼心、厭離心、喜悅心。不管這裡面你得到的是哪一種滋養,你是跟哪一種佛法在呼應著,讓這些呼應的東西,繼續引導你接下來的活動方式,這就是一種念住。所以你在跟親人互動時,更多的是慈悲喜捨,更少的是愛戀、執著、貪瞋癡。

你在內心的自處上,更加地珍惜能夠開發智慧的寧靜,那種能夠幫助你深刻地脫離開痛苦的寧靜,因為你的內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這個動力可能在主觀的呈現上,是一種信心、是一種信仰。你確知人生的方向,確知自己的生命是珍貴的,確知正確的努力,會帶來絕對不會讓你後悔的結果,而是會帶來絕對會讓你慶幸的結果。

念茲在茲,讓剛聽完故事的感覺,儘量一致性地繼續籠罩著你、引導著你,所以你在起念頭時,所起的念頭都是跟這種情境相應的。好比說,跟心向於解脫的情境相應;好比說,對於自己將要面臨的死亡,是印象深刻的,所以你是更努力地活著,而不是渙散、敷衍地活著,你是把生命當作是有價值的東西在善用著。這個就叫做「念住」。

所以,念住並不一定是完全沒有念頭、幾乎沒有動作。有一些很深的禪定,的確是念頭變得很少、甚至沒有。可是,那並非唯一能夠幫助你修行的禪定,很多時候的念住,你要專心的功課,並不是消滅念頭;你要專心的是,怎麼樣繼續保持某種態度,怎麼樣繼續地不要忘失掉方向感、價值,讓正確的方向感、價值,在細微的地方,引導著你、規範著你,所以你接觸境界的時候記得,「我是一個會死亡的人」,你在接觸境界時記得,「我現在沒有消化完的東西,以後會變成我的包袱,業果不失」—記得這些事情。

可以如此高度地記得,會讓你在接觸境界的方法都是正知正念,都是跟佛法的某些特質相應的,這個叫做「念住」。這就是為什麼,聽著佛法的人有可能入定,就是入這樣子的定。入了這種定,身心的每一個動作,都跟某一種佛法的價值在呼應著,一直處在努力用功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光是做「六念法」~憶念佛陀、憶念佛法、憶念僧侶、憶念戒、憶念佈施、憶念天神的德行,就可以入定。這就是為什麼,修學慈悲喜捨可以入定,因為佛法的禪定不是打得念頭死、鎖在一個小地方,它是一種將身心能量都貫注在幫你解脫這個功課上,有的時候這種貫注的方法,是有比較多元的活動。

你可以馬上透過「憶念慈」,來實驗一下這樣的念住方法。多少人、多少眾生,情緣未了、事情覺得沒做完,忽然之間,就跟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天人永隔。你所熟悉的先生、太太、小孩、父母,從此之後都成為陌生人,不管你多愛他們,曾經在他們身上付出多少心血、做了多少的投資,每個人都隨著他的業、隨著他的慣性,隨他潛意識中無數無法全然掌握的力量,去到一個陌生、不確定的地方。你想要跟你所愛的人、所在乎的人再相聚,機會幾乎就是零,你想要確保你所去的地方,不會遇到那些讓你苦惱的、折磨你的、對你充滿怨意恨意的,同樣也是不確定的!

很有可能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你才會知道、才會想起,你這輩子所做的所謂的善行,你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善人,但這力量是多麼地薄弱,在面對著生死的狂風巨浪,吞沒你、淹沒你時,你是如此地無可奈何、蒼白無力。這個時候你說想要修行,你已經浪費掉最寶貴的時刻,都不要講你再也碰不到你的家人、你熟悉的人事物。光是你認為你最親密的記憶,它都在流失中。能夠帶走的記憶,不是這種明顯的、故事情節的記憶,可以帶走的是,一種薰染的、在引導著、促發著你的行為的慣性和業習。你曾經是誰,你有過什麼能力,你的世界觀,你對生命的認知,你對宗教的體會,這些在概念的層次上的,大多帶不走的。

面對那樣不可知的未來,等於是重新開始,在漆黑中,像一個渾然不懂事的小嬰兒,重新面對著這樣的未來,準備好了嗎?你的心還有沒有那些會盲目去追隨的力量,你的心還會被某些境界拉、吸、推、追趕嗎?

當這樣子憶念著死亡時,看看這個時候你的心情,可能這時候有很多跟解脫道相應的心情開始產生了。下定決心要更充實地活著,慶幸自己能夠知道佛法,慶幸自己是處在一個有超脫的,能夠在根本上轉變你的生存方式的機會,這是比中到樂透獎更令人歡喜的事情啊!中到樂透獎的錢財,你能夠帶到多遠,你能夠用到多少,能夠受用到什麼程度?世間的錢財是福中藏著禍的。你現在是聽聞到佛法的,有可能的心情是跟厭離心相應,對於這種不斷要經歷死亡,不斷要經歷愛別離,不斷要去經歷那種事情還沒做完就被硬生生地拉開,拋向不可知的未來,對於這樣的狀況感到厭倦、感到恐懼了。憶持著這樣的心情!

你在憶念著死亡時,所產生的跟佛法相應的,有可能是信心,可能是恐懼心、警愓心、慚愧心、感恩心、喜悅心、厭離心、慈悲心,不管是哪一種心情,念住著,記得你現在記得的東西,不要兩個小時之後,你又我行我素,又回到那種渙散的狀態,那種做事情沒有收攝、沒有正知正念的狀態。要記得,你現在記得的!

看看能不能更長的時間,起碼在這個禪坐裡面,你所有的活動都是由這樣的心情流露出來的。在這樣的心情之中,品味著你的禪修目標,你要怎麼樣地發奮圖強去開發你的定力,你要怎麼樣發奮圖強去開發你的信、進、念、定、慧。當你這樣心無旁騖地、高度一致地投入在開發這些特質,這個就是念住,這個就是定力。佛法的定力,是讓我們處在一種隨時都準備好要繼續進步的狀態,它不是什麼神秘經驗,不是什麼玄深的空,它是一個讓你有清楚的方向感,知道你要注意行為的哪一個層面,你要培養的是什麼,要剔除的是什麼。

讓這樣的心情,從呼吸的開始到結尾都在鼓舞著你、給你力量,都在讓你下定決心貫注你的力量,都讓你清楚地知道解脫的方向,不斷地被這樣的方向感引導著,不忘失、不打閒岔。當你這樣子念住於這種心情,念住於這種態度時,有可能會發現到,你的心是同時具足了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

「信」是一種莊重、虔誠的心境,一種對於自己正在努力的目標堅定不移,充滿了欣仰、充滿了信仰,這叫做「信」。

「進」就是發奮圖強,好像內在有一股源源不絕的能量在幫助你認真、幫助你投注、幫助你堅持,這是「進」。

「念」就是正念,心裡面完全不忘失這樣的規則、不忘失這樣的氛圍,你不是東跳西跳,而是念茲在茲在一個主題上,這個叫做「念」。

「定」是你的身心不被焦躁感等等蓋障所驅迫、追趕,而且趨向於穩定、凝練,那種正在脫離開不同程度的苦,而得來的清涼,這個叫做「定」。

「慧」是不斷在用你的智慧,這不是什麼空性的智慧,而是非常具體的聰明才智。你有沒有在用你的聰明才智,用你的觀察力、變通力、統整力,將這些資訊合併在一起。善用它,檢查看看你是不是有紮實地在用功,檢查看看這樣用功的方式,有沒有得到效果。用你的變通力去說服你自己,讓你不斷地回到這個軌道來、不要分心,去說服你自己擇善固執,這個叫做「慧」。

當這五種力量聚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就是你已經準備好要進步了,你已經處在可以淨化你的行為、可以淨化你的心的狀態。

一邊這樣子努力,一邊檢查著看你要怎麼樣努力,才能夠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長時間地被法所引導。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你可以做得到幾乎是一整天心裡面都是信心充滿的,都是有著一個清楚的方向,一個堅定的動機。讓這些東西一直引導著你,不要讓自己出現,甚至是短時間的渙散、沒有目標、是忘失了目標的。讓你的身心發動起來的動作,都在合轍、都在幫助你往這個目標前進。你的動作就算遲鈍地像蝸牛,這樣子的堅持、篤定,遲早就是會得到最高的解脫。

去發現,當你內心是如此充滿信心,是篤定、是目標清楚的,這可以是不辛苦、是能量充滿的。它可以是有喜悅感、有滿足感、有踏實感的。你可以這樣子活的,這個叫做「念住」。

(靜坐結束)


【回向文】

諸法心先導

心主心所作

若以意惡行

惡語惡身行

則苦必隨彼

如輪隨獸足

諸法心先導

心主心所作

若以意善行

善語善身行

則樂必隨彼

如影隨身形